文言断句练习

上传人:lj****c 文档编号:16126477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言断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言断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言断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断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断句练习(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言断句练习一1、【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参考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2、【原文】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2、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参考译文】况且那合纵联盟,只不过是联合了一群弱国,去进攻最强的秦国.以弱国去进攻强国,不估量强敌便轻易作战,致使国家贫弱而又经常发动战争,这是危险的做法,我听说:兵力不强,切勿挑战;粮食不足切勿持久.3、【原文】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括号内学生没有)【参考译文】现在的游侠者,他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准则,但是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已经答应的必定实现,以示诚实,肯于牺牲生命,去救

3、助别人的危难。已经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却不自我夸耀本领,也不好意思夸耀自己功德,大概这也是很值得赞美的地方吧! 4、【原文】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参考译文】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

4、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5、【原文】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弱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

5、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6、【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参考译文】学生有四种过失,当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的学习,有的人过失在于学得过多,有的人过失在于学得过少,有的人过失是太过简单,有的人过失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了解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纠正他们的过失。7、【原文】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

6、,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参考译文】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

7、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8、【原文】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参考译文】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 ,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

8、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9、【原文】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参考译文】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1、【原文】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

9、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参考译文】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在那时,5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所以紫色的衣料昂贵的厉害,但全国的百姓却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个完,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您自己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在这时,侍从中如果有穿紫衣来晋见的人,桓公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那人说:”是。就在这一天,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

10、也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过了很多天,国境之内也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1、【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注:“轻”可能是多出的字.怀:归依。【参考译文】颜渊、季路两人陪侍着孔子.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颜渊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问孔子道:“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

11、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怀念我。”12、【原文】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国语鲁语)注: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妾:指婢女。【参考译文:】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

12、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1、【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参考译文】要使国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即

13、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地方要陈放它。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14、【原文】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

14、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参考译文】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象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

15、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5、【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参考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哭着要跟她去。孩子的母亲说:“你回去,我返回来后给你杀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想要捉猪杀猪。妻子阻拦他说:“只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不是好跟她开玩笑的。孩子是没

16、有知识的,是跟父母学的人,听取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教孩子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不是用这种方式能教育成的。”于是就杀掉而且烧熟了那只猪。1、【原文】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史记李斯列传)注:黔首:秦称百姓为黔首.赍(j):送东西给别人.【参考译文】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多,国家大的人口众,军队强盛的士卒勇敢

17、。因此泰山不排斥细小的泥土,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拣择细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广;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抛弃小民,才能显扬盛德。因此地方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分本国的外国的,一年四季都充满着美好,鬼神就会赐福给你: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大王却要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使其他诸侯成就功业,从而使天下有见识的智士退缩不敢西来,止住脚步不再踏入秦国的国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7、【原文】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

18、:“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列子说符篇【参考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18、【原文】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

19、,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发欧阳公事迹【参考译文】先祖欧阳公四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把书上的字教给他.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又要他学作诗.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村中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书读完了便抄下来,没有抄完,已能背出来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味专心致志地读书,从小所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原文】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

20、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参考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20、【原文】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听事

21、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注:河南,郡名。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沉疴,久治不愈的病。意,心中,猜测,心情。)【参考译文】乐广有一个好朋友,好久没有来了,乐广去问原因。朋友回答说:以前在你办公的地方坐着,蒙你给酒我喝。我刚刚要喝酒,看见杯子里有一条蛇.我感到很恶心,喝了酒之后,就病了,就好久没有拜访你。当时,河南官府办公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张用牛角装饰的弓,弓上用漆画着蛇。乐广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请朋友再来原来的地方摆酒,对朋友说:”酒礼貌是不是又出

22、现了蛇?”朋友回答说:”跟以前见的一样。乐广把原因告诉了他。朋友顿时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2、【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1)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注(1)绮乌,地名。 (2)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参考译文】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身边,向他乞讨食物。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跪着让他吃东西,样子十分恭敬。守边境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侥幸(幸亏,或敬词,不译)

23、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我凭什么来报答你呢?”边境的官吏听了埋怨(责怪、怨恨)他。22、【原文】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参考译文】孟子说:“耕种田地,减少税收,就可以使人民富裕了。按时饮食,按礼节花费,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黄昏傍晚时去敲别人的门去借水和火,没有不给的。因为相当的充足。圣人治理天下,就会让豆、

24、米像水与火一样充足.粮食像水火一样充足,百姓哪会有不仁的呢?”、【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参考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24、【原文】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参考译文】晏子将要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

25、,对左右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言辞的人,现在他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说:“等他来时,我们请求捆绑一个人,从大王的面前走过。大王问:干什么的?我们说: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说:犯盗窃罪.”2、【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也?”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己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如切”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切”,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磋”,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雕刻玉石,做成器物。“磨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

26、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加工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26、【原文】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参考译文】骠骑将军的为人,话语不多,从不随便多言多语泄漏机密,他作战有勇气,一往无前。皇帝曾经要

27、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就行,不必学古人兵法。”天子给他建造住宅,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消灭,没法考虑家的事!”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喜爱他了。2、【原文】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参考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

28、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28、【原文】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论衡儒增) 【参考译文】儒者的书上说:“董仲舒读春伙,专一精思,志向不在别的上面,三年不看一眼菜园。”说不看一眼菜园,是事实;说三年之久,是夸张。董仲舒即使专心一意,也有松懈和休息的时候,在松懈和休息的时间,也应当到门和厅堂边走走,能到门和厅堂边,怎么会不看一眼菜园呢?听说

29、用心专一的人察看东西看不见,专心思考“道”会忘掉自身,但没有听说不到门和厅堂去,要坐着思考三年,来不及看一眼菜园的.尚书毋佚说:“君子做官不能贪图安逸,首先要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然后才能安逸。”安逸,就是松懈。人的筋骨不是木头和石头,不能不松懈。所以把弦绷得很紧而不松驰,周文王不干;光放松而不紧张,周文王不做;有松弛有紧张,周文王把它当作常规。圣人能力极强,尚且有松弛与紧张的时候,董仲舒比圣人的能力差,怎么能够用心专一三年不休息呢!29、【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参考

30、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0、【原文】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献帝西迁,粲徒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鞋)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参考译文】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觉得他是一个有奇才的人.当时,蔡邕才华学

31、识名满天下,在朝廷很是显贵,(居所之处)经常是车马堵塞了巷道(家中)宾客满座.(有一次,王粲前来拜访,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倒穿着鞋子就赶出去迎接.王粲进屋后,年龄小,个子矮,(蔡邕却如此迎接),满座之人都十分惊讶。1、【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参考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2、【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

32、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参考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

33、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34、【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34、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参考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35、【原文】昔谓杜之典重,李之飘逸,神圣之际,二公造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李、杜之门者难为诗,斯言信哉!36、【原文】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

35、,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参考译文】王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的孙儿.王勃六岁时就擅长辞章。父亲王福被牵连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腾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王勃到此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作记.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酒酣辞别.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缣,他就扬帆离去.到了炎方,船入大海,王勃被淹死,当时是二十九岁。3、【原文】骆宾王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

36、,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璧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氏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

37、)【参考译文】传说楚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璞,拿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审看那块璞,玉人说:“是块石头。”王认为卞和骗人,叫人砍掉了和氏的左脚。楚武王即位后,和氏又拿去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他骗人,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后,和氏抱着璞在荆山脚下哭,他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璧,命名为和氏璧。39、【原文】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参考译文】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

38、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40、【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参考译文】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原文】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39、【参考译文】子产治理郑国的政事,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说:“(子产)仁惠却不懂治理政事的方法。(如果)十一月份把走人的桥修好,十二月份把行车的桥修好,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在上位的人搞好了政治,出行时让行人回避自己都可以的,哪能一个个地帮别人渡河呢?所以治理政事的人,对每个人都一一去让他喜欢,时间也就太不够用了。”42、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

40、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 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原文】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参考译文】南阳宗世林(承)和魏武帝(曹操)是同时代的人,宗世林很鄙夷曹操的为人,不和他交往.等魏武帝作了司空,总揽朝廷大权的时候,他傲慢地对宗世林说:现在我们可以交往了吗? 宗回答:我的松柏之志还在。” 宗因为违背曹操的旨意遭疏远,职位与其威望不相符。文帝(曹丕)兄弟每次到他这里拜访,都行弟子礼,在

41、榻下跪拜。他受到如此的礼遇。文言断句练习二、【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建本)【参考译文】有一天,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笑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沉下了脸,不高兴的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

42、升的太阳一样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像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平公一听,连连点头称赞:“说得好。”2、【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参考译文】周厉王暴虐,京城里的人指责厉王.邵公

43、告诉厉王说:“老百姓不能忍受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人,叫他监视批评的人。只要把批评的人告发,就杀掉他们。京城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碰到,互相使个眼色.厉王高兴了,告诉邵公说:“我能消除批评了,京城里的人竟不敢说话了。”邵公说:“这是堵塞住它啊!封闭人的嘴,比阻挡洪水更危险。河水堵塞而使河堤决口,伤害百姓一定很多,人们的嘴被封闭也象这样.因此,治理河水的挖开河道使它畅通,治理人民的引导他们让他们说话。老百姓在心里考虑而在嘴里说出来,考虑成熟了而自然地流露,怎么可以堵塞它呢?如果堵塞他们的嘴,那帮助你的人能有多少呢?”周厉王不听从。于是京城里的人不敢说话了。三年以后,就把厉王驱逐到

44、彘地去了。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参考译文】要使国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地方要陈放它.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4【原文

45、】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战国策魏策二)【参考译文】庞葱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庞葱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怀疑这说法了。”“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

46、“我相信它了。”庞葱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葱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葱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

47、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宋阮阅诗话总龟 推敲【参考译文】贾岛初次赴考,住在京城里.有一天,他在驴背上得了两句诗,诗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地琢磨不定,坐在驴背上吟咏,伸手比着推和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很惊讶。这时韩愈正代理京兆尹,带着车马出巡;贾岛没有发觉,直撞到第三节的仪仗队里了,还不停地比画着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左右的侍从推拥到京兆尹面前。贾岛便把得到的诗句都告诉了韩愈:“推字还是敲字没选定,想得出了神,就没觉察到要回避.”韩愈停住马想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地骑着马回府,一道探讨写诗的方法,留连

48、忘归,一连好几天。韩愈就这样跟贾岛结成了好朋友。6.【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注:“轻”可能是多出的字.怀:归依.【参考译文】颜渊、季路两人陪侍着孔子.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颜渊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问孔子道:“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少年人

49、,使他们归依怀念我。”。【原文】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滕文公下)注:咻:喧哗打扰。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参考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

50、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载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8【原文】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51、“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参考译文】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象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

52、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9、【原文】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参考译文】你不敢吃我,天帝让我长官百兽,现在你吃了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为你走在前面,你跟在我后面,看看百兽看

53、见了我敢不跑走。0【原文】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 史记李斯列传)注:黔首:秦称百姓为黔首.赍(j):送东西给别人。【参考译文】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多,国家大的人口众,军队强盛的士卒勇敢。因此泰山不排斥细小的泥土,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拣择细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广;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抛弃小民,才能显扬盛德。因此地方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分本国的外国的

54、,一年四季都充满着美好,鬼神就会赐福给你: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大王却要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使其他诸侯成就功业,从而使天下有见识的智士退缩不敢西来,止住脚步不再踏入秦国的国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12、【原文】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

55、送润州舍善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梦溪笔谈)【参考译文】治平元年,一天太阳西下时,在常州的上空,忽然发出巨响,像打雷一样,只见一颗大星差不多像月亮那么大,出现在东南方。不一会儿,又震响一声,飞落向西南方向去。最后又震响一声,落在了宜兴县的许家的园子里。当时远近的人全都看见,星光照得天空通明。落下后,许家篱笆都烧着了.这颗星一落地,火光也就熄灭了.地下有一个洞,像杯子大小,但是很深。往洞里看,这颗星还在深处闪烁发光,过了很长时间才渐渐暗下来,可是还热得很,不可接近.又过了很久,挖开那个洞,有三尺多深,找到一块圆石头,还热,有拳头那么大。它的一头稍微有些尖,颜色像铁一样,

56、也有铁那么重。常州知州郑伸把他送到无锡金山寺里,至今还用匣子收藏着.有游人来,才打开匣子给他们看看。王无咎曾为此事撰文,写得很详细。1、【原文】项王军垓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虽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列传)【参考译文】 项王军队在垓下扎营,估计自己不能脱身,就对身边的骑兵说:“我起兵至今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多次战役,所面对的无不击破,所攻击的无不降服,未曾败过,于是称霸天下,然而今天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天意让我灭亡,并非用兵的过错阿。”15、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不分也公曰何以察之

57、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原文】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不分也。”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参考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处理政务担心什么?”晏子回答说:“担心善恶不分也。齐景公问:“靠什么名察这个问题? 晏子回答说:“审慎选择近臣。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这话确实不错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不善的得到进

58、用,那么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17、【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 注:之,学的对象(各种知识)。笃,一心一意。措,放下。是“果能以此道行矣”的省略说法.果,确实。道,原则,精神。【参考译文】多方面、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并认真的向人请教,慎重地进行思考,明确的分辨是非,诚心诚意地彻底实行。除非不学它,(学了就一定要会),学了还不会,决不罢休;除非不问(问了一定要懂),问了

59、还不懂,决不罢休;除非不去分辨,(分辨就要弄清是非),分辨不清是非,决不罢休;除非不去实行,(实行就要一心一意得做到底),实行得不彻底,决不罢休。别人学一次就会了的,我就是学一百次也要会;别人学十次就会,我就是学一千次也要会。确实能按照这种精神去做,即使愚笨的人也一定能聪明起来,即使意志薄弱的人也一定能坚强起来。18、【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选自礼记学记。至,好到了极点.困,困惑,不通。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强,自己不断钻研。长,(zhng)推进。【参考译文】虽然

60、有好的饭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高深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妙处。因此经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经过教学然后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省;知道困惑,然后才能不断钻研、不断努力。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19、【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参考译文】 那些有才能的人,用宁静来修养自身,用勤俭来培养品德,没有不用淡泊来表明自己心志的,没用不用宁静来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治学必须宁静,才能需

61、要学习,不学习就无法积累更多的才能,没有志向就不会成就学业,沉溺怠慢就不能振作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岁月与时代前进,愿望与岁月一天天的离去,于是枯萎衰落,大多对社会就不会有所建树,最后寥落的守在家里,对社会也没有贡献。5【原文】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62、(庄子杂篇)【参考译文】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河监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26、【原文】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

63、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已而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资治通鉴) 注:上:指唐太宗.俊才:才智过人。【参考译文】唐太宗对身边的臣子说:“我读隋炀帝集,文辞含义深刻广博,(也能看出来,隋炀帝)称赞唐尧和虞舜,指斥夏桀和商纣,但是他办事为什么这样相反呢?”魏征回答说:“当君的即使高尚聪明,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有智慧的人会献出计策,有勇气的人会尽力。隋炀帝仪仗他超人的才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所以嘴上说的是唐尧和虞舜的话,实际上干得是夏桀、商纣

64、的暴行,自己还不知错,因此,落的彻底灭亡。”唐太宗说:“以前的事情离我们不远,是我们的借鉴啊!”27、【原文】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参考译文】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