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教案

上传人:go****ng 文档编号:16124292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0.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珍惜”为题材编写了五篇课文和一个综合活动。可爱的中国古诗二首城市的标识吾腰千钱 爷爷的毡靴这五篇课文涉及的范围、人物等都是各不相同的,但却围绕一个主题,学习时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人间真情。 习作的内容。可以写学校中与老师同学一起学习、游戏等活动,也可以写在家里和家人的生活情景,通过介绍这个群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随课文识字,会写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正确书写;主动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和成语,并

2、能正确认读,正确书写,大致了解意思,并能正确练习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或片段,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和古诗等。 3、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并有一定速度。 4、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理解课文内容,能比较正确地对人物进行评价,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所描写的人物的高尚品质 。 6、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读懂程度适合的文章。 7.练习写“扫墓”,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8、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和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3、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 四、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爱国的启发和感染。理解课文内容,能比较正确地对人物进行评价,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所描写的人物的高尚品质。五.教学建议: 1、要很好地把握编者的意图,重点引导学生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2、在学习中,要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3、在教学中积极向课堂内外延伸,与社会、生活、家庭紧紧衔接,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人间真情,真切体会和感悟。六.教学准备 课件七、

4、教学时间: 可爱的中国2课时古诗二首2课时城市的标识2课时吾腰千钱2课时爷爷的毡靴-2课时综合活动2课时可爱的中国教材分析: 方志敏同志1923年入党,“两条半枪闹革命”。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同志在皖浙赣交界的陇首村被捕,坚贞不屈,拒不投降。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爱国的启发和感染。重点难点: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构思:这首诗在艺术上精妙

5、,并着力于意境的创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竹子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读后能清晰地看见诗歌描摹的那幅画面,并能带来更多的想象。所以作者就能准确把握当时并未发生的“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发展趋势。作者对竹子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善于从中捕捉诗意,通过最恰当的表达发式,达到了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 无题意境的创造,主要是作者有着常人不具有的那种高度的思想境界。作者是著名的共产党人,其政治生涯充满了艰难困苦,坚定的信念又使他具有不畏困难、战胜困难的非凡勇气和坚强意志,因此他对客观事物的把握、认识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由于这种素养,即使他带兵打仗遇到极端困难时也不会低头,更不会丧失斗争意志。他看到“雪

6、压竹头低”时,并不为这一时的现象所左右,而是透过表象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古诗二首教材分析 这首诗之所以卓越,之所以能为志士增色,是因为作者“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以气质自高”。正是因为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所以,他才能把临别赠言说得如此贴切入微,坚定不移,朴实无华,感人至深! 诗的前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纯用白描手法。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

7、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 我们是可以想见的。但是,高适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以理驭情,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教学目标:1、学会“曛”这个生字。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构思: 对本问的词语进行解释,渭城,指咸阳旧城。阳关:古关名,在甘肃

8、敦煌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这位姓元的朋友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全诗先写景,后抒情。所写之景春意盎然,热烈美好,而所抒之情转向婉约缠绵,略带感伤情绪。最后两句是诗眼,语浅意浓,壮怀中带有悲凉之意,惜别中带有关注之情。曛:指日色昏黄;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说是“皆胸臆语,兼有气骨”。这首小诗虽短,却充分表现了高适诗的这一特点。 同样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同样是诗眼,但所写之景昏暗、寒冷、迷茫、凄清,基调哀怨、惆怅、消极,而所抒之情转为开朗、振作、进取。城市的标识教材分析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 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

9、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学习为下文做铺垫的写作手法。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教学构想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6-

10、15段为第二部分,16-17为第三部分。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学生以自学为主,抓住好词佳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杆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茂的树页,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2)你看见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细碎密集的树叶为街道铺就一片浓荫,白中透着淡黄色的小花,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事物。 我腰千钱教材分析本文是“珍惜”主题单元中的一篇文言寓言。经过对前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对珍惜美好生活,珍惜友情,珍惜个性等主题有了比

11、较深的认识,而本节课是文言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尽管以前接触过,但在独自阅读理解上还会有些难度。经过上述步骤的学习,相信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会有所帮助。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将比较轻松;而深化拓展的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的局限,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理解程度不作硬性要求。 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目标: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2、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3、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4、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2、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12、情感目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教学构思:本节课是文言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尽管以前接触过,但在独自阅读理解上还会有些难度。经过上述步骤的学习,相信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会有所帮助。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将比较轻松;而深化拓展的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的局限,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理解程度不作硬性要求。本节课是文言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尽管以前接触过,但在独自阅读理解上还会

13、有些难度。经过上述步骤的学习,相信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会有所帮助。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将比较轻松;而深化拓展的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的局限,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理解程度不作硬性要求。爷爷的毡靴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气讲述了爷爷几经修复,“永世长存”的毡靴的故事,表现出爷爷对毡靴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小作者的深刻影响。课文围绕曲折经历,描写“我”随之产生的不同感受。一开始就讲爷爷的那双毡靴穿了好多年,破了修修补补,又跟新的一般。以至于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回消亡,惟独却永世长存。”后来爷爷的腿痛。需要穿着毡靴下河,毡靴损坏的很厉害

14、,“我”又想:世间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然而,爷爷用冰把毡靴变得更结实了,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我不定就是永远不会完结。春天来了,冰化可,爷爷的毡靴散成了一摊,爷爷终于扔掉了毡靴,他的残余成了小动物温馨的窝。长大后,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鸟窝时,“我”总要像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也的毡靴却永世生存。爷爷珍爱毡靴,对“我”竟然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文章的结尾,表面是写毡靴“永存”,其实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之前可以个学生规定阅读时间,明确要求,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

15、针对这篇课文,应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我”产生过哪些想法?这问题贯穿课文。始终,是一条主线。另一个重点是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各有不同,要激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1、我产生过哪些想法。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教学构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之前可以个学生规定阅读时间,明确要求,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针对这篇课文,应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我” 产生过哪些想法?这问

16、题贯穿课文。始终,是一条主线。另一个重点是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各有不同,要激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课文围绕曲折经历,描写“我”随之产生的不同感受。一开始就讲爷爷的那双毡靴穿了好多年,破了修修补补,又跟新的一般。以至于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回消亡,惟独却永世长存。”后来爷爷的腿痛。需要穿着毡靴下河,毡靴损坏的很厉害,“我”又想:世间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可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许家湖镇中心小学 张继明教材分析: 方志敏同志1923年入党,“两条半枪闹革命”。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

17、卖,方志敏同志在皖浙赣交界的陇首村被捕,坚贞不屈,拒不投降。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爱国的启发和感染。所以作者就能准确把握当时并未发生的“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发展趋势。作者对竹子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善于从中捕捉诗意,通过最恰当的表达发式,达到了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教学准备 : 查找有关 的资料。教学构想:教学开始时,可

18、先让学生查阅资料,在课上交流,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在学生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从中受到启发感染。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预习探究1、出示方志敏 的照片:这就是革命烈士方志敏板书:方志敏2、方志敏是谁?你们知道吗?(方志敏生平简介)听了方志敏的介绍后,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3、今天,我们学习方志敏的被捕时的故事,就是由方志敏作品可爱的中国出示课题:“可爱的中国”学生读课题(可爱的中国)二、 合作交流1、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自学课文2、检查自学情况三、 品读感悟紧扣课题,寻找句子“课题中,有可爱这个词语,首先,让我们用心快速默读

19、课文,画出表示中国可爱的句子。”(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书上的有关句子。)交流:(学生应该找到这3段话不按照顺序)句子1:朋友!中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谁能来读好这句话?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的可爱呢?学生交流读)句子2: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 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谁能读好它?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国可爱的呢?教师小结读)句子3: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

20、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一起读好这段话。)“刚才,大家用心读了课文,找了描写中国可爱的句子。这些文字,都是70年前方志敏在监狱中写的。那么,70年前的中国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带着问题再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有关句子)四、 巩固延伸遵循“文字画面文字”原则,老师向大家介绍70年前中国的情况。(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句子,再播放录象,老师介绍图片,再让学生交流)五、精读感

21、悟,组织交流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70年前中国的情况,也就是书中写到的中国(板书:目前)的情况。(不按照顺序)段落1:第2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出示课文内容)(4个“难道?”变颜色,你从4个难道了解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母亲似乎在骂什么?读学生交流)(你还从哪里看出当时的情况?具体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段落2:第3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出示课文内容)(1、让我们来看这一句。齐读。交流(抓“刻不容缓”)听 在国歌中写到的播放国歌部分2、听到雄壮激昂的国歌,你会怎样去读好下面的话呢?3、如果你是当时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做?学生交流抓住两个“惟一”)段落3:第4小节开头: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

22、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只要读读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随机完成板书:(屈辱)(白色)感悟将来,激情朗读70年前的中国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尽管方志敏在监狱中受尽了苦难,但是他对中国的(板书:将来)来还是充满了希望,你们找到了那一大段话了吗?能用齐声朗读读给老师听吗?(学生齐读)1、谁来谈谈读了以后的初步感受?2、欢歌、笑脸、富裕、康健、智慧、友爱、生之快乐、明媚的花园”变颜色,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呀?(学生交流)3、“悲叹、哭脸、贫穷、疾苦、愚昧、仇杀、死之悲哀、凄凉的荒地”变颜色,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

23、?这些词语又都是表示什么的呀?4、8个“代替了”变颜色,当一切美好的事物代替了丑陋的事物,那时候的中国会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学生交流)5、(引读)“活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民族就可以而生育我们的母亲读)相机完成板书:(欢歌)(红色)方志敏说这段话的时候,充满了自信。(出示最后一节,从“自信”这个词语你看出什么?(学生交流)是的,这种自信,来自于方志敏对祖国母亲爱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读读第一小节。老师小结。(板书:深沉、执着)再读课题。激情总结,写话训练。1、播放阅兵式和儿童成长录象 2、请学生介绍近几年中国的成就3、写话训练 4、学生交流 5、老师归纳作业设计:1、把完整的可爱的中国这篇

24、文章去读一读。 2. 摘录课文中的佳词佳句。3、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4、为方志敏画一幅画像。板书设计:目前屈辱可爱的中国深沉执着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别董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之所以卓越,之所以能为志士增色,是因为作者“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以气质自高”。正是因为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所以,他才能把临别赠言说得如此贴切入微,坚定不移,朴实无华,感人至深!诗的前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纯用白描手法。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

25、风光。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 我们是可以想见的。但是,高适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以理驭情,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教学目标:1、学会“曛”这个生字。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

26、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构想: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 我们是可以想见的。但是,高适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以理驭情,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预习探究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

27、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二、 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6

28、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

29、,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三、 品读感悟(一)品读第一二句诗。(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4“黄

30、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5自由读。6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10(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

31、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二)品读第三四句诗。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

32、?(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

33、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四、 巩固延伸1同学们,送

34、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业设计理解课文,天空。别董大的作者是( )代诗人(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 )的景象,景中寓( )。后两句一扫前面( )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

35、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 )。板书设计 别董大(唐高适)愁景 莫愁情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 古诗,本单元是以“人间真情”为专题,训练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

36、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古诗文背诵读本教学构想: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

37、吧。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二、 合作交流(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4)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

38、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2抓字眼,明诗意。(1)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3)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

39、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

40、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三、 品读感悟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四.巩固延伸: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生字书写本。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板书设计:古诗两首宋元二使安西洒送别王维-元二挽

41、留第三单元综合活动备课许家湖镇中心小学张继明活动 指导 活动主题: 创编广告公益大赛活动目的: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活动,对广告有所认识,对广告语这种应用文体有所体会;另一方面通过这次大赛活动,感受世间万物值得大家珍惜,从而学会珍惜,懂得感恩。教学构想:综合活动是以学生为主,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考察,准备材料,自己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教师在此过程中只给予相应的指导。活动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自己做。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材料教学时间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准备材料 整理材料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学习课文,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欢乐,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要求学生说清楚要求学生

42、说清楚发现和创造是最有乐趣的事,克服困难向自己挑战取得了胜利,会感受到乐趣。 二、准备材料(布置让学生去调查采访) 提示: 1、写作内容要真实。 2、 要求学生说清楚要求学生说清楚 公益广告的主题,克服困会感受到乐趣,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为仿写做准备。 3、学生 评价,并推荐有意义的事情进行全班交流,并在全班中进行评价。 4、要求学生将自己讲述的故事写下来,最好配上照片。(注:小组合作办杂志的要注意做好分工。) 三、整理材料 要求:体裁多样,内容精彩感人,版面要图文并茂,书写要整洁。篇幅过长,还要进行缩写或改写。板书设计: 准备 创编 展示 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设计广告版面

43、过程 一、 学生设计版面 1设计 排版。 2合作的同学要注意分好工。题目要醒目。 3版面上下左右要平衡,色彩搭配要协调,形式要活泼。 二、 动手设计制作板书设计: 题目要醒目色彩搭配要协调 形式要活泼 版面上下左右要平衡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评价学习过程 一、展 示成果 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整体的效果是否吸引人。 书写 手抄报的命题是否正确,内容范围是否广泛。 是否多样化。 装饰排版是否合理。 整体的效果是否吸引人。 书写是否整洁。 命题是否正确。 三、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板书设计:作文: 假如我是一名画家教材分析: 写出自己的设想, 选择一件有趣的事情来写。教学要求: 确定作文中心,根据中心

44、选择材料,写清 过程,自己能从中懂得什么。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写完认真修改。教学重、难点: 确定作文中心, 自己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学构思: 指导作文时,可先让学生想想自己 再从中选择一件最有 代表性事情来写。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辅导。加强作文修改的辅导。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提出这次习作的要求,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准备写作的材料。学习过程: 一、导入。 板书题目 二、交流启发,拓宽思路。 1、说说你要写一件什么 。 2、 过程是怎样的? 三、提出习作的要求。 1、选一两件趣事写。 2、自己拟个题目。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

45、条理地记叙内容。 4、内容要真实、具体。 5、字数在四百字以上。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注意全班同学的习作情况,选择典型作文,以便作文讲评。作业设计 学生继续作文板书设计假如我是一名画家 要求: 1、按发展顺序,有条理地记叙。2、内容真实、具体。3、字数在400以上。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继续 完成作文 学习过程 一、学生继续练写作文。 二、写完的同学修改自己的作文,其余学生认真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作业设计 写完后认真修改。板书设计 假如我是一名画家习作例文: 假如我是一名画家每当我看见红红的花,绿绿的草,青青的山,白白的云 我便想:我要是一名画家该多好。假如我是一名

46、画家,我要把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用我的笔画下来。可画的第一幅该是什么呢?我要去画万里长城。小时侯,爷爷对我说:“万里长城是一条巨龙。”上学了,老师对我说:“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假如我是一名画家,我便首先瞻仰它的雄姿,看看那闻名的天下的嘉峪关,看看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然后,用我那神奇的画笔,把这条巨龙描绘下来。我还要去画那五岳的泰山、华山、恒山、嵩山、衡山;那被称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哦 ,我要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把它们的风采都描绘下来。哦,我还要画什么呢?我要画那金浪翻滚的丰收田野;我要画那钢花四溅的繁忙工厂;还要画那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到那时,我一定会背着画夹,来到我度过六年小学学习生活的母校。那时的母校,教学楼一定会是几十层高的摩天大厦,整个校园会像花园一样美。几十年辛辛苦苦 讲评优点:数有重点、有趣真实。 不足:内容不具体,条理不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