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118015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野牛1875年,一位名马塞利诺德梭杜乌尔(MDSautuoal)的西班牙工程师,来到距桑坦德(Santander)约30公里的阿尔塔米拉洞穴附近收集化石,发现那里有一些动物的骨胳和燧石工具,初步断定是史前人活动频繁的地方。四年以后,他再度来到这里,并把他四岁的小女儿玛丽亚也带在身边。这个女孩离开父亲自己去寻找可玩的地方,偶然爬进了一个低矮的洞口。洞内一片漆黑,她点燃了蜡烛。当她抬起头时,突然发现一只直瞪着的公牛眼睛,她吓的大叫起来,于是,举世闻名的史前洞穴壁画被发现了。但梭杜乌尔对旧石器时代艺术的这一大发现,并没有引起西班牙有关方面的重视。有人认为它至多是古罗马时代的过路的

2、士兵随便涂上去的;还有人竟反诬梭杜乌尔,说他雇用了马德里画家画上去的,指控他为了沽名钓誉而弄虚作假。 这幅画蒙冤了二十年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壁画上野牛画得太生动了,人们认为史前人类不可能有如此熟练的造型能力。直到1902年,经过法国教士布吕叶审定以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承认。后经同位素碳十四测定法,确信这个深达三百多米的阿尔塔米拉大洞穴,储存了二十多只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形象,包括十五头野牛、三只野猪、三只母鹿、两匹马和一只狼。人们这里欣赏到的,即是其中的一头野牛形象,也是最早被发现的一头,它被画在主洞的窟顶上。 这头野牛显然是先勾线后涂色的,色彩以赭红与黑为主,还带有黄和紫,有的是天然矿物颜料。在绘制前

3、,颜料是用动物的脂肪和血调和过的。当时所用的画笔可能是苔鲜类植物,或者是兽毛。这些野牛形象充分显示出史前猎人对于动物所具有的精熟的解剖学知识。这幅画从简单的轮廓到多种色调的运用,在绘画技巧上是一大进步(据考古发现,那时的画家已学会用鸟的骨管把颜料粉末吹到岩壁上去的吹画法)。这幅野牛的制作时间,距今至少有二万年以上了,它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即马格德林文化期的中期。 史前考古学家们经过长期考察,发现史前洞穴壁画大多集中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一少部分邻近意大利。1940年发现的拉斯科洞穴壁画,也是出于一次偶然事件:四个来自蒙蒂尼(Montignec)的法国少年外出郊游时,想去探求三十多年前因

4、一棵大树连根拔起而遗留下来的洞穴的秘密。这个洞穴的通道把他们引向拉斯科山坡附近的另一个洞穴。孩子们的好奇心,终于使他们发现了洞穴内从洞顶到洞壁四周布满的绚丽的绘画。西方学者们风趣地说这是史前的西斯庭教堂。就其史前艺术的考古价值来看,可以认为是又一次的地理大发现。 拉斯科洞穴壁画里还有一些非人非兽和似人似兽的形象,有些动物身上带着箭伤。这个洞穴的历史年代属于奥瑞纳文化期。 拉斯科洞穴壁画的动物形象大多被画在洞顶和主要洞道两侧,在洞顶上的动物形象,往往没有固定的方位。这一幅野牛,描绘的是它正在逃跑的情景。牡牛的奔跑姿势栩栩如生,多层次的色彩,勾勒出野牛的体积感。你若稍加注意,还会发现图象上有着重叠

5、的影子,好像各种动物被画了几次,或者是一前一后,有好几只。看来,史前狩猎者并不注重构图的效果,这一定是和他们特定的功利目的有关系。这头野牛除了表现力极强的柔和轮廓线外,还曾运用喷色法。 拉斯科动物壁画之丰富,超过了同一时期任何其他洞穴的壁画,因而被判定为旧石器时代艺术的顶峰。 为什么人类这些原始的艺术品几乎共有同一类题材内容?为什么这些题材又几乎都在复述和再现着人类生存的活动?为什么画中的动物身带箭伤?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人类表现生存状态、生存劳动、征服对象和征服活动等等由精神意念到物质获取的实际功用目的上找到最合理的解释。 稷神崇拜图稷神崇拜图文选自中国书画鉴赏词典高山情剑录入江苏连

6、云港 将军崖 岩画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将军崖南口,有一弧形巨石,其刻有星相图和植物身人面形。前者当与天体崇拜有关,后者疑为谷物神崇拜的记录。这组植物身人面形共十画,阴线刻成,刻痕断面为V形,深约翰逊厘米,宽度在23厘米之间,线条粗深圆滑,全无金属加工痕迹,估计是用石器磨刻成的。十个人面形大小不一不等,最大的一面高90厘米、宽110主,最小的公高18厘米、宽16厘米。最大的人面形作老妪模样,双目眯成鱼形,额头刻菱形双圈纹饰带,额头两边各有一缕发辫装饰,脸颊口鼻部位刻以交叉网状线条,颇似黥面。其它九面双目皆成圆球状,脸上也布满网状纹。十个人面形与地面草状物相连,均无耳朵,犹如植物结出来的果实。人面与植

7、物相连,说明与植物崇拜有关,就象人面兽身与动物崇拜有关一样。人面表示神灵,植物和动物则是崇拜祈求的主体。人面兽身形象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彩陶盆上出现,植物纹形象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的陶钵上,以及在兰州出土的原始陶瓶上均有发现,而且形状与连云港近似,大概都与原始人祈求谷物丰收有关。考古发掘实物证明,北方原始民族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稷(又称谷子或小米),在山东北辛、西安半坡原始遗址中都曾发现过谷粒的化石。稷在谷物中的地位最高,被尊为“五谷之长”。(见说文)连云港古属东夷少昊氏鸟图腾氏族活动之地域,周代为剡国所辖,汉属东海郡,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人迹稀少,土地贫瘠。海州志称:“海州土广而瘠薄,田

8、野不辟,米粟不丰。”人民生活十分贫困,便希望谷物神给人以幸福。人物何以会春青而秋黄,何以会丰歉不均?大概都是稷神在“作怪”。在原始人看来,人物也同人一样,有生命、有思想,有父母、有子女,一代传一代。 段与植物长成一样,脸上又布满植物状纹饰,这不分明是把植物要格化了吗?九面小人头环绕一面大人头,俨然一个大家族的子子孙孙围着一位老祖母,植物世界被赋予了人间的形式。中国以农立国,祭祀稷神的风习一直沿续了几千年。以周代来说,他们把稷加以神化,尊为自己的始祖,每年春秋在祭祀天神的时候,都要同时举行祭祀稷神的活动。诗经.鲁颂.閟宫曰:“春秋匪解,享祭不忒,皇皇后稷,皇祖后稷”把后稷看得与上帝同等重要。稷字

9、先秦大篆写作,及是禾(谷物)、田(土地)、人(人格神)组合而成的,保留了稷神的本来面目。将军崖岩画正是稷神的形象化,是稷神崇拜图。中国岩画描写稷神的,目前只发现这一幅,所以特别值得珍视。 创 造亚 当【作品赏析】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他在佛罗伦萨的盛名,当时的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他参加制作教皇陵墓,后又中断。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礼拜堂屋顶壁画的任务,他当时的心情是悲愤的,不料此壁画后来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西斯廷屋顶壁画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米开朗基罗在大厅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画了连续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画,均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

10、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别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挪亚献祭、洪水、挪亚醉酒。这幅巨型壁画历时4年多才完成,由于长期仰面艰苦作画,他颈项僵直,书信都要置头顶仰视。壁画中以创造亚当最为出色,画中亚当的形象体态健壮,气魄宏伟,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的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时代人深刻的启示。创造亚当是根据创世纪第二章:“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在东方立了一个伊甸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米开朗基罗为了集中注意力于大神的创造,以及亚当的诞生,便把神和亚当安量在左右

11、两边的空中和陆地上。右边是耶和华大神,飞翔在空中,他左手抱着天使们,右手伸向亚当。亚当全身裸体,躺在左边的陆地上,一手伸向大神。神与人的手指象接电似的相互交流,这里表现了充满精力的老人和年轻而美丽的生命的诞生。体现了创造者的权威和被创造者的信心。 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列昂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作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的昂布瓦斯城堡,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生母为中东女奴。他14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

12、于韦罗基奥的作坊。 1472年达芬奇入画家行会,在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他一直住在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的逝世是对全世界的一个伤害。其代表作还有壁画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和肖像画蒙娜丽莎。现存作品 油画

13、蒙娜丽莎 吉内薇拉班琪 音乐家肖像 抱银鼠的女子 额饰女郎 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 拈花圣母 哺乳圣母 柏诺瓦的圣母 加罗法诺的圣母 岩间圣母 纺车边的圣母 圣母子与圣安娜 受胎告知 博士来拜 基督受洗 施洗者圣约翰 酒神巴卡斯 莉妲和天鹅 壁画 最后的晚餐 安吉里之战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时兴的新帕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多明我会教士萨伏那洛

14、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米开朗基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并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们挣脱自己的肉体束缚一样,获得存在的形式。这正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教条。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

15、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米开朗基罗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稳定了自己艺术家的地位。1499年创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学科的艺术实践和细致入微的匠心独运吻合了、甚至超出了人们可以理喻的鬼斧神工,被誉为15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出示了悲剧却掩饰了哀伤。这一时期的另一件作品是创作于1501年的大卫-神化的人形已经确立。米开朗基罗其后的一些雕刻作品是几组陵墓雕

16、像,断断续续工作了很长时间,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摩西和昼、夜以及晨、暮。米开朗基罗晚年未完成的四件雕刻作品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设计墓地雕像,是一样的题材哀悼基督,形象既不明晰手工也不细腻,或许是在走过了八十多年的人生路程之后,在向世人诉说,不是人生的抱负无以施展,而是天国的奥秘藏而不露。米开朗基罗雕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与其绘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是一样的线索:英雄气概磨难而成壮心不已的烈士暮年。早期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白,随后的一些作品表现为风格样式的定型,后期的作品仍然是艺术家的心情归宿。当时代的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早中期作品中神人兼备明察的力度,后来的人们更注意其后

17、期作品创作时悬而未决封闭的深度,美学的焦距不再是简单的对准艺术的创造物而是艺术家个人和作品之间、与现实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现代艺术更是如此。拉斐尔拉斐尔桑蒂 国 籍:意大利 生卒年:公元14831520年 出生地:意大利乌尔宾诺小公国 特 长:绘画 拉斐尔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拉斐尔的父亲是宫廷画师,所以他从小就随父学画。11岁时,父亲去世,他给一位画家当助手。后来,他学习了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

18、作品,开始走上了独创的道路。 拉斐尔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最后形成了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成为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鼎足而立的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之一。 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其非凡的天才。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圣母的婚礼、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等。 拉斐尔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

19、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是他怀着虔诚的心情谱写的一曲圣母赞歌。画面采用了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庄重均衡,画面背景全部用小天使的头像组成,构思新颖独到。圣母形象柔美圣洁,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 在小椅子圣母中,拉斐尔将圣母形象刻画得更加人性化,圣母的装束深受异国风情的影响,色彩绚丽充满东方情调。整幅作品构图完整,充分体现了拉斐尔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 拉斐尔最著名的壁画是为梵蒂冈宫绘制的雅典学院。这幅巨型壁画把古希腊以来的50多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包括柏拉

20、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等,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类的创造力。 在雅典学院中,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指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以他们两人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形象生动,丝毫不显得杂乱。 维纳斯的诞生作品简介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的代表作,当时是为佛罗伦萨统治者梅第奇的一个远房兄弟绘制的。此画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构图比较单纯,全画以裸体的维纳斯女神为中心。画面上人物的体态和衣纹表现十分出色,人物与自然背景也

21、达到巧妙的统一和谐,维纳斯是那样无动于衷地以羞怯和幽怨的感情在对待一切,她对于生活的未来不是充满乐观的信心,而是感到惆怅和迷惑,这也是波提切利矛盾的世界观的反应。此画中的维纳斯形象,虽然仿效希腊古典雕像,但风格全属创新,强调了秀美与清纯,同时也具有含蓄之美。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维纳斯的诞生一画,原是为装饰劳伦佐美第奇的别墅而作的,作于1485年间。据说,画家从波利齐安诺一首长诗吉奥斯特纳中受到启迪,诗中形容维纳斯女神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春神又从右边急忙迎来,正欲给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织成的锦衣,纷飞的鲜花加强了这种诗的意境。画家处理这个场面时,舍弃了原诗中一些喧闹的描写,把美神安排在

22、一个极幽静的地方,背景是平静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维纳斯忧郁地站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她的体态显得娇柔无力,对迎接者以及这个世界似乎缺乏热烈的反应。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艺术家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 古代希腊人想象中的维纳斯,是成人般地从海中诞生的,即生下来就是个少女。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大家都知道,维纳斯即古代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德,是爱与美的女神。据希腊神话描述,维纳斯是克洛诺斯把自己的父亲乌拉诺斯的肢体投入海中时,从海中的泡沫中诞生的。15世纪后半叶,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大师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

23、生即表现了这个爱与美的女神诞生时的情景:少女维纳斯刚刚跃出水面,赤裸着身子踩在一只荷叶般的贝壳之上;她身材修长而健美,体态苗条而丰满,姿态婀娜而端庄;一头蓬松浓密的散发与光滑柔润的肢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肌肉的弹性和悦目的胴体;风神齐菲尔吹着和煦的微风,缓缓的把她送到了岸边;粉红、白色的玫瑰花在她身边飘落,果树之神波摩娜早已为她准备好了红色的新装;碧绿平静的海洋,蔚蓝辽阔的天空渲染了这美好、祥和的气氛,一个美的和创造美的生命诞生了!据希腊神话描写,维纳斯出生即是成人。她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生来就完美无缺。显然,作者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可是,如果我们再细细

24、的品味一下维纳斯的表情就会发现,她那木然、迟滞和略带困惑的眼神仍然流露着清纯的稚气,这个融成人身躯与幼童稚气眼神于维纳斯一身的表现形式,既反映了作者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境界的崇尚,又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也正是由于这种“崇尚”和“热衷”,使得他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实际上,这是当时被基督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典的唯美主义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结合,是维纳斯与圣母玛利亚的结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维纳斯的诞生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波提切利的杰作。在中世纪严格的思想控制下,希腊、罗马神话中美丽的爱与美之

25、神维纳斯,被看作“异教的女妖”而遭到焚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冲破思想的禁锢而向往古典文化的意大利市民们,却觉得这个从海里升起来的女神,很象是一个新时代的信使她把美带到了人间。维纳斯的诞生似乎可以作为体现这样一种“时代感”的例子:裸体的维纳斯就象一粒珍珠一样,从贝中站起,升上了海面,她的体态显得那么娇柔无力。画面左上端有风神把春风吹向维纳斯,而春神弗罗娜则在岸上迎接她。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美学家罗斯金说过,波提切利的老师菲力浦利皮最善于画百合,“可是要画玫瑰那还是要让他的学生”。在这幅画上,波提切利果然也画了许多玫瑰,在轻风的吹送中,绕着维纳斯窈窕而柔和的身姿飘舞。洋溢着青春生命的肉体,美丽娇艳

26、的鲜花,在当时是作为向宗教禁欲主义挑战的形象。画面上维纳斯脸上挂着淡淡的哀愁,胸中似乎含有不可言传的、精神的、近乎理想的爱。因此,诞生似乎并不带来欢乐,反而有点悲剧味道。画的背景是一片伸展无边的海水、肥沃的土地和茂密的树林,维纳斯的步子仿佛没有承受重量似的显得飘逸,好像处于有推动力的旋律之中。这个维纳斯作为美和爱的化身,有着严肃的含义。此外,这个维纳斯的姿态,显然是参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只是把两只手换了个位置。但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还有其特殊的风韵,这个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优雅的裸体,并不象后来某些威尼斯画家所倾心的那种华丽丰艳、生命力过剩的妇女,而面容却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 编辑本段作者

27、简介桑德罗波提切利是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画家。 1447年,画家出生在一个皮革工匠之家。少年时的他非常顽皮,不思学业,父亲只得把他送到一间金银作坊里学艺。不久,他喜欢上了绘画,菲利普利比收他为徒。他的绘画天赋很快引起银行家科西莫美第奇的注意,不久便成为美第奇家族最宠爱的画师。在美第奇家族,他广交文学艺术界名流,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从而开阔了眼界,并为他的艺术打下精雕细琢、富丽堂皇、华美多采的贵族印记。 1477年,波提切利以诗人波利蒂安歌颂爱神维纳斯的长诗为主题,为罗伦左新购置的别墅绘制了著名的春。1485年,他又创作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巨作,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同时还接受教会的定单,为

28、教堂作壁画;也曾为神曲作了一套出色的钢笔画插画。 1492年,罗伦左去世,美第奇家族被放逐,社会政治形势多变。贵族复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波提切利的心被震动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在诽谤这幅画中,表达了他的愤怒和抗议。 波提切利以他那富有诗意的、充满优美曲线的、别具一格的和不可思议的天才作品,成为那个时期佛罗伦萨最伟大的艺术家。然而,由于他挥霍无度,晚年穷困潦倒,靠救济度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问世事,孤苦伶仃。1510年5月,波提切利死于贫困和寂寞之中,葬于佛罗伦萨“全体圣徒”教堂的墓地里。意大利名画春作者:桑德罗波提切利(约1482年作)类型:壁画,蛋彩木版现珍藏意

29、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波堤切利名画春在美第奇家族掌权期间,波提切利为他们做了多幅名画,声名大噪。1477年他以诗人波利蒂安歌颂爱神维纳斯的长诗为主题,为罗伦佐美第奇新购置的别墅绘制了著名的春(The Allegory of Spring)。这幅画已经和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一起,成为波提切利一生中最著名的两幅画作。在这幅画中,波提切利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古代神话故事重新演绎,人物线条流畅,色彩明亮灿烂,却又在充满着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带有一丝忧愁。1485年完成的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的另一幅杰作,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从大海中诞生的场景,这

30、幅画的绘画风格在当时颇为与众不同,不强调明暗法来表现人体造型,而更强调轮廓线,使得人体有浅浮雕的感觉,而且极适合装饰作用。画面中的女神肌肤洁白,金色的长发飘逸,无愧为是完美的化身;但脸上却又挂有淡淡的忧愁、迷惘和困惑。关于这一作品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它是作者通过对罗马神话中唤醒春天的诸神的富于想象力的描绘,表现人与自然和和谐相处的寓意画。它原是为装饰佛罗伦萨卡斯德罗庄园的餐厅而创作的,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趣味和审美理想。作品表现了波提切利精致明净的独特画风,从而奠定了它在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红廖白鹅图红蓼白鹅图是宋代皇帝赵佶(1082-1136)即宋徽宗

31、的画。红蓼它生命力旺盛;它不择地土;它重在子实;它能在漫山遍野地生长,到处充盈着社会的和谐、安宁。红蓼白鹅图表现一只白鹅在红蓼花下陂畔,安闲的梳理自己的羽毛,白鹅这一 神气的表现有显著的人格化的意义,具有高尚的情操,也是作者的生活理想的表现。红蓼白鹅图写红蓼一枝离坡高起。画折叶反正,翻折得势,用粉染瓴,笔意精工之至。白鹅静卧岸边,引颈回眸,造型上健壮肥硕,全画面无论白鹅、蓼花的枝干、叶均用细线双钩、坡岸、水纹钩皴与之笔韵一致,且用淡墨汁绿等层层宣染,精工而丰富,整幅画面意境清旷,幽远辽阔,一派深秋的肃杀气氛,借单纯的物象传出,充分说明这是一张言简意赅的传神妙品,画面唯因年代久远而蓼花红色脱落,

32、似觉美中不足。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墨笔 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 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此图

33、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

34、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

35、的唯一线索。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 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

36、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禽 兔 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1937厘米 横1034厘米 此图写秋野景物,草树坡石,布置生动,而秋风飒飒竹树摇撼, 山草皆靡,风势甚烈。整幅画面诗意之浓郁,有声有色,真堪称一幅

37、“西风颂”了。而体物之精,笔势欲动,诚如黄庭坚称崔白之画为“盗造物机”,大得自然野趣,偶然着笔,巧夺天工。 崔白,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风阳东)人。熙宁初,诏与艾宣、丁贶、葛守昌画垂拱殿御启鹤竹各一扇,而以白为首出, 因补图画院艺学。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体制清赡,笔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种清淡疏秀之格,一变宋初以来画院中流行的黄筌父子的浓艳细密孟特芳丹的回忆编辑本段作品赏析法文:Souvenir de Mortefontaine 这一幅 孟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晚期最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孟特芳丹位于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

38、 柯罗当年曾涉足那里,感受过那一片花园景色的美。这幅画就是艺术家对这一美景的回忆。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气构成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右侧一棵巨树占去画面约五分之三,对面一棵小枯树与它相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树枝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显得和谐而富有节奏。两树的中间显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和煦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到草地上,点醒了四处绽开的红色小花。一个穿红裙的妇女面朝着左侧的那棵小树,仰着头举起双手采摘着树干上的草蕈。在整幅画上,这三个人物显得生意盎然。画家虽把他们都处理在一边,但却疏密有致。 柯罗画风景,常常喜欢在前景画上几棵柔弱斜倚的树枝,来加重画面的抒情性。如

39、这幅画中左侧的那棵小树,也属这种情况。你看那小树歪扭的姿势,显然是由于微风的长期吹拂所造成。它倾斜的枝干更显出婀娜多姿的舞蹈美,给整幅画平添了无限诗意。妇女的红裙与头巾是全景的最强音。细细品味此画,观者几乎可以听到细枝与树叶的瑟瑟声。这种大自然的情趣绝不是梦幻却胜似梦幻。画家完全用暖色铺染画面,整个色调显得细声细语,没有激情,只有和谐。如果没有画家对自然美的强烈感受,是难以给人们留下这么多难忘的印象的。这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一幅真实的抒情画。热爱自然是画风景的首要条件。 柯罗十分热爱大自然,他曾说: “艺术就是爱 ”,“当你画风景时,要先找到形,然后找到色,使色度之间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叫

40、做色彩。这也就是现实。但这一切要服从于你的感情 ”。这简短的几句话,也许正是 柯罗的风景画的全部秘密所在。 柯罗一生还未体验过渴求订件或拼命赶制的心情。他的后半生没有卖过一件作品。一旦下雨,他就安心等待天晴之后再去写生。他喜欢明朗的晴天。在他看来,写生之作只是为在画室里创作所作的素材准备。这说明, 柯罗的风景画之魅力,不是由于他面对写生,而是他从生活中提炼出他所发现的美。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卡米耶柯罗(1796.71875.2)一生经历了三次革命运动:1830年、1848年的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这一系列激荡的政治风云中,他亲身体验过拿破仑一世到拿破仑三世的兴亡;目睹美术上古典主义

41、、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兴衰,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因而在柯罗的身上染上了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的因素。他40岁以后,成为巴比松画派的志同道合者,画风倾向于这个画派。 柯罗出生在巴黎一个服装商人之家,少年时跟随古典风景画家贝克多学过画。1820年,他从古典风景画家维克多贝尔丹学画;1825年去意大利,在那里生活了三年,充分享受了地中海的阳光与自然的美。回国后他和朋友到各地旅行,后来又两次去意大利,三次游瑞士,到了荷兰、英国,最后进入巴黎郊区的枫丹白露森林,与巴比松画家们共享自然写生的乐趣。成为一个在艺术上独具奇趣的风景画家。巴比松画派是指19世纪60年代,在巴黎郊外的巴比松村,一群年轻的画家

42、,常常在枫丹白露森林里进行创作。卢梭、米勒和柯罗是其中重要的成员。 柯罗一生创作了3000多幅油画,其中大部分是描绘田园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新颖,明朗,清俊,柔美,散发着诗一样的情趣。这与他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悉心领会大自然一丝一微的变化不无关系。 柯罗的风景画,在色彩运用方面,用的最多的是银灰色和褐色调子,因这类色彩具有宁静感,能使灿烂的阳光或弥漫的晨雾展现得更富诗意。热爱自然是画风景的首要条件。柯罗十分热爱大自然,他曾说:艺术就是,当你画风景时,要先找到形,然后找到色,使色度之间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叫做色彩。这也就是现实。但这一切要服从于你的感情。这简短的几句话,也许正是柯罗的风景画的全

43、部秘密所在。 同卢梭、米勒等巴比松派画家一样,柯罗在对大自然的讴歌中,展现了自己温柔多情的性格。他毕生徜徉在大自然中,着意临摹自然界的神奇与妙曼,他将大自然造化的一切进行艺术的再现。他的风景画,尽显自然之美、田园之美,既融合了古典主义的典雅,又荡漾着理想主义的浪漫,还蕴涵着现实主义的真切。他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 威尼斯大运河、芒特桥、阿夫赖城、梳妆、忧郁的妇人等是他的代表作。1875年柯罗在巴黎去世,这位终生未婚,独自拥抱绘画艺术的老人,直到生命将尽,手里仍握着画笔。 神奈川冲浪图 画家有意把视点压得很低,突出了描绘的主要对象浪涛,它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渔夫和船只完全置于

44、巨浪腹部,似乎成了浪涛的一部分。巨浪的呼啸与远处的富士山的安详又形成了强烈的动与静的对比,浪花的表现更渲染出画面的紧张气氛。出人意料的构图、瞬间即逝的千姿百态,呈现出令人目眩的丰富表情。作者通过这些手段不仅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抗争,并以此象征着日本民族的精神和气节,充满着哲理和深刻的寓意。葛饰北斋(17601849)是浮世绘的主要代表画家,在晚期浮世绘中历来被认为具有创造性的领域是风景版画,葛饰北斋是最早在浮世绘风景版画中取得成功的画家,它曾对西方印象派产生过很大的艺术启迪作用,是“前代艺术之前的现代艺术”。怀着对此画的兴趣,介绍一下,此画是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生活于西历19世纪前期)的作品

45、。惊涛巨浪掀卷着渔船,英勇的船工们正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进行着惊险而激烈的搏斗,远远望去是富士山,现出动荡不安、紧张激烈的氛围。作者通过这一手段来表现人与大自然的抗争,并以此再次象征日本民族的搏击风浪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此画的主题,表现了具有日本特点的阳刚之气的风格特征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民族气节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要这点 那这个民族是多么有希望,日本重装甲骑兵武士在西历13世纪以少胜多,击败蒙古侵略,也许,正是凭籍于此;公元1853年发生美国人佩里黑船叩关,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要求日本开放港口、割让租界,朝野震惊。日本人惮于西人船坚炮利,更多的日本男人则深刻地感受到变革的重要性。美国舰

46、队停泊在下田,一夜,两个年轻日本武士趁黑偷偷登上了美国的旗舰两个带刀的武士此行不是为了象清国的义和团那样杀西洋人报国仇,而是为了跟随美国舰队周游世界增长见闻。此事后来因幕府阻挠而流产,一个小小的风波却令舰队司令佩里在日记中对两个异国年轻人的勇敢和胆识赞不绝口,称他们是日本未来的希望,并热情地预言拥有这样年轻人的国家“前途不知将会是何等的辉煌,命运不知将会有何等的希望。”运草 运草木刻,1936年(现代)古元作品内容不过是农村环境的普遍景象,一辆牲口拉的木板双轮车,车上高高地堆满了谷草,驾车人坐在谷草堆的顶上扬鞭策马,马匹不疾不慢地踏着黄土村道前进。就是这样的一幅内容简单的作品,后来拿到重庆去参

47、加展览会的展出时,被名画家徐悲鸿先生发现了。他大为赞赏,称古元为延安的艺术天才,在当地报刊上广为宣传,所以古元在后方的名声大振。这幅运草不过是古元在鲁艺毕业前的早期作品,在他毕业以后,他在木刻创作上还有更大的发展。 朴实勤劳的陕北农民正在夕阳中拉运麦秸,他甩起了鞭子,怡然自得地沉浸在劳动丰收的喜悦之中,同时也在享受大自然丰厚赐予。(木刻,1939年)(现代)古元炼丹台石涛炼丹台石涛的炼丹台笔法松秀,墨色苍浑;后人称梅清、梅庚.。整体结构:十分严谨。值得效仿 石涛(约16421707),俗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字石涛,以字行,号苦瓜和尚、大涤子、一枝叟等,原籍广西桂林,僧籍广西全州(

48、今全县)。明靖江王朱亨嘉子。明亡后,隐姓埋名遁迹空门,大半生云游四方,一边修佛,一边习画。晚年定居扬州,名所居为“大涤草堂”,生计艰难,靠卖画糊口。约于康熙四十六年病逝扬州,葬于扬州城北蜀冈隆庆寺后。石涛为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画家要“借古以开今”,主张“门户自立”,反对一味“摹古”,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这对后来“扬州八怪”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遂有“石涛开扬州”之说 吴冠中先生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游走在现代和传统之间,这也许是石涛成为反思中国美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切入点 岩石的静观刘国松岩石的静观(水墨)现代 刘国松一位女生

49、是这样评述现代刘国松岩石的静观一画:岩礁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但以沉静的心情来进行审美观照,那在浪花拍击下的岩石便也好像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和坚毅的性格。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蓝与黑的交接,引起人的遐想与猜想。从那被拍击的岩石当中,可以看出这石礁在受着怎样的苦难,又可以看出礁石的无私,前面是平坦与陡峭,它选择了陡峭,甘为奉献,只是为了给人一种美感,并衬托出那奔腾的浪花,一种奔放、开朗的性格。自由自在、积极进取,正如我们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浪花时起时伏,给人一种亲切感受,正像人生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中有许多崎岖与艰难,走过崎岖将是一路平坦,与海浪平息过一样,将迎来(恬静、美好)的新一天,这种浪与礁石的(自然生态)结合,充分体现了现代人(富于变化)的生活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