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1-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6113917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51211-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51211-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51211-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20151211-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1211-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年)(2015年12月11日 讨论稿)本规划所述突发急性传染病是指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 重症和死亡比例高,易导致大规模暴发流行、构成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须采取紧急 应对措施的传染病。为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根据 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预案,特制订本规划。、形势和现状(一)防治现状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肆虐我国, 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面对突如其来 的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作出一

2、系列重大决 策部署,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夺取了防治非典的重大胜利,有 效控制了疫情,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抗击非 典过程中,紧急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加 强依法防治;强化了疫情报告制度,有效采取了 “五早”(早 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措施。战胜非典 疫情后,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 迅速发展壮大,应对能力显著提升,逐渐形成了突发急性传 染病防治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十余年来,突发急性传染 病防控队伍又经历了四川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禽流感

3、、甲 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疫情考验。特别是在 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实现了国内防控“零输入”和援非抗疫“零 感染”的双重目标,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 展,彰显了我负责任大国形象。(二)形势和问题目前,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严重威 胁公众安全健康和公共安全,易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这类疾病通常早期识别困难、缺乏特异和有效的防 治手段,主要包括非典、人感染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中东 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等输入性传染病,鼠疫等传统烈 性传染病,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2014年以来,在西 非国家发生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报告死亡11000余人,造成 严

4、重经济损失和社会危机。2015年,韩国发生中东呼吸综合 征暴发疫情,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公信力。世界卫 生组织(WHO )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制定了突发急性传染 病预防控制战略,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工作成为国际社会共 识和共同挑战。我国是受突发急性传染病影响较重的国家之一。2003年, 报告非典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经济损失占当年 GDP0.8%。近年来,我国先后报告多种新亚型禽流感疫情, 仅2013年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 造成禽产业损失200多亿元。2005年以来,发生人间鼠疫疫 情20起,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 冲击。当前,我国正处

5、于社会转型时期,生物、社会、环境 等因素导致突发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危险不断增加,防控 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与此同时,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面 临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发现、风险评估 和预警的体系和机制不健全;二是快速反应和处置综合能力 不足,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尚不能完全满足应急处置需求, 应急检测功能和水平有待加强;三是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网 络不健全,重症病例综合救治、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检测等 条件不足,临床救治应对机制和流程有待优化;四是应急指 挥与决策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应急指挥体系有 待健全;五是源头控制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动物源性突发 急性传染病感染人的风险因素

6、尚未有效控制。二、指导原则和防治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国 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 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与全球化新形势、我国 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和健康 中国建设战略相适应,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平急结合、 突出重点的原则,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二) 防治目标1. 总目标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突发急性 传染病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应对准备,采取有效的综 合性措施,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预防、及时发

7、现、快速 反应和有效处置,防止或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 行,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其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 全造成的危害,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 主要指标(1 )建立省会城市、航空口岸城市三级综合医院和传 染病医院突发急性传染病信息自动采集分析的管理网络和 工作机制,覆盖率达到80%以上。(2 )建立基于网络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媒体监测系统和 工作机制,对具有潜在公共卫生意义的信息响应率达到95% 以上。(3) 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与早 期预警平台和工作机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95%以上。(4) 完善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检测平台建设和功能, 提升国家级实验室对未知病原

8、体筛查和已知病原体全面快 速检测的能力;提升省级和地市级实验室重点病原快速排查 能力。(5)鼠疫、人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规范处置率达 到90%以上;有动物鼠疫流行风险疫源县监测工作覆盖率达 到90%以上,全国鼠疫监测县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 90%以上,完成“一带一路”重点地区鼠疫疫源地调查和风 险评估。(6)组建各级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其中, 达到国际水平的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3支,省级突 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地市级突发急 性传染病快速反应小分队覆盖率达到90%以上。(7)省级和地市级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 覆盖率达到90%以上。(8)完善全

9、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指挥系统。升级国 家级和省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应急作业中 心;实现国家、省、地市和防控队伍应急指挥网络业务覆盖 率达到90%以上。三、主要任务和措施(一)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预防。各地强化源头治 理和联防联控,农业、食药、工商、林业等部门按照职责加 强动物疫病防治,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生物 安全水平,规范养殖、防疫、运输、销售行为,减少动物源 性突发急性传染病感染人的风险。林业部门加强野生动物保 护管理,减少公众接触传播野生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潜在风 险,及时通报野生动物疫情等信息。动物鼠疫疫情流行地区 卫生计生部门加强动物鼠疫监测、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

10、。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口岸核心能力,严格入境人员、物资、 集装箱和交通工具等的检疫、查验和卫生处理;外事侨务、 商务、海关、公安、旅游、交通、民航等部门落实健康提示、 旅行劝告、边防检疫等措施,防范突发急性传染病输入或远 距离传播。配合公安、军队等部门,加强生物恐怖防范和应 对准备工作。加强社会动员和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 保护意识,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及时发现。继续强化依法报 告管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完善现有传染病和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建立健全基于媒体的事件监测管理模式,自动收集和分析突 发急性传染

11、病相关媒体信息,并开展早期预警。利用数据库 和文本挖掘技术,启动全国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的突发急 性传染病监测管理网络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展省会城市、航 空口岸城市三级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信息的自动采集分 析和早期预警。落实突发急性传染病相关监测方案,继续加 强鼠疫、人禽流感等疾病监测和风险评估,为早期预警干预 提供依据。整合利用多源、多维监测信息,构建国家级和省 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平台和工作机制,实 现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及时发现、动态分析、科学评估和及 时预警。优化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立风 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平台。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32个 省级疾病预防控

12、制中心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平台。依托我国近年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 应急体系建设的成果,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卫星通信技 术、大数据技术,逐步建立覆盖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的 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升级改造国家级和省 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急指挥中心,积极推动国家级和省级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作业中心建设。完善地市级应急指挥 中心,重点县建立卫生应急指挥站点。加快应急指挥业务功 能开发,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数据枢纽,应急作业中心为技术 支撑,形成覆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 疗机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的应急指挥网络,实现应 急值守、监测预警、应急处

13、置、应急资源管理、知识库建设 等功能。重点项目一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管理系统和针 对各省会和航空口岸城市的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的突 发急性传染病相关信息监测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突发急性 传染病的早期发现能力;并通过整合多源监测信息,规范化 开展风险评估,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及时预警,为指挥决 策提供重要支持。1建立基于网络媒体的事件监测管理模式。利用文本挖 掘、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等技术,自动采集网络媒体上突发急 性传染病相关信息,形成基础数据管理库;通过信息的集成、 初步筛选和自动分析,以及专业人员的进一步筛选、确认, 及时发现突发急性传染病

14、可疑信息。2. 建立基于医疗机构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管理网络。 利用数据库和文本挖掘技术,在省会城市和航空口岸城市的 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相关症候群信 息进行自动采集、监控和分析。3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平台。整合 并利用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医疗 机构监测信息、互联网监测信息和相关部门监测信息等多 源、多维监测信息,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现识别机制;编 制更新风险评估知识库,开发风险评估辅助工具,进行规范 化的风险评估;根据可疑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及时预警,并 对预警信息追踪和处置实施全过程管理。重点项目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升级

15、改造1改造升级指挥中心。国家级、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应急指挥中心配置基础运行环境、高性能计算、数据存储备 份、通讯保障、高清音视频交互、卫星通信等应急指挥决策 设备装备。地市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应急指挥中心配置基础 运行环境、高清音视频交互系统和移动单兵设备装备。在安 全可靠的通讯环境下,通过对固定与移动终端的语音、图像 和活动影像等信息传输与交互共享,实现卫生计生行政部 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防控队伍在突发急性传 染病防治上的协同。2建设应急作业中心。国家级、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应急作业中心配置基础运行环境、高性能计算、数据存储备 份、安全高效可靠的通讯保障、高清音视频交互、移动

16、单兵 设备装备等,实现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急指挥中心信息传 输与共享,为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3. 完善应急指挥网络。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数据枢纽,集合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 监测及早期预警平台信息,与医疗机构、防控队伍和农业、 林业、检验检疫等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对突发急性传染病应 急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调度,实现应急业务协同。依托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现场调查、 实验室网络数据,以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急指挥中心集合 的相关信息,利用大数据及文本分析挖掘等技术,为应急指 挥中心提供多源、多维的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为省会和航空口岸城市的三级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 以及院

17、前急救机构部署远程视频终端、计算终端、移动单兵 等设备,向应急指挥中心上报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接 收应急指挥中心下达的应急指令。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配置移动单兵装备,实现对 应急处置现场的数据采集、流行病调查,提升突发急性传染 病的现场反应效率(三)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反应。在现有13支国 家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的基础上,组建3支国际突发 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各省份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组建1 支省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已有国家级队伍的省份不 再重复建设)。每地市组建1支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反应小 分队,承担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流调、现场采样等早期控制 任务。加强各级各类队伍特别是

18、鼠疫防治队伍的培训演练和 装备配备,提高实战水平。完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功能,依托现有机构加 强高致病性病原和新发疾病研究。依托有条件的机构,建立 国家级突发急性传染病检测平台,提升国家级实验室对新发 突发急性传染病未知病原体筛查和已知病原体全面快速检 测的能力。依托省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完善省级实验室 检测条件,实现2天内完成对60种可引发出血热、重症肺 炎和脑炎等重要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快速筛查鉴定能 力。加强检测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地市级实 验室具备开展人感染禽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点传染 病病原检测能力。加强国家级鼠疫菌种保藏库和培训演练基地运行管理, 保障鼠疫

19、监测点相关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备,完成全国鼠疫监 测县鼠疫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发挥国家流感中心对全国人感 染禽流感应对的技术指导作用。重点项目三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建设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建设,实现省级、地市级 对辖区内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快速反应,提升国家级参与 国际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处置的能力。1组建3支国际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从现有13 支国家传染病防控队伍中,选取3支强化建设,组建国际突 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每支队伍50人。统一配备个人携 行装备、队伍装备、队伍车辆,具备远距离队伍投送和病例 转运能力,定期开展专业性培训演练,满足国际重大突发急 性传染病应对需要。2组建省级

20、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各省份结合自身 特点和需求,组建1支省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已有 国家级队伍的省份不再重复建设),每支30人,配备相应 装备设备,定期开展培训演练,满足各省突发急性传染病疫 情防控需求,必要时可援助邻省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3组建地市级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反应小分队。每地市 组建1支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反应小分队,每支5-10人, 配备必要装备,经过专业培训和演练,在突发急性传染病疫 情早期开展快速流调、样本采集等防控工作。重点项目四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检测技术平台建设利用和完善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检测技术平台,提升省 级和地市级实验室检测能力,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快

21、 速检测。1完善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检测平台。围绕实现突发急 性传染病病原的快速识别,依托有条件的机构,以高通量基 因组测序系统为基础,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数据库, 加强病原体数据挖掘和技术分析能力,健全国家突发急性传 染病检测平台,完善未知和罕见病原体检测技术,全面提升 国家级实验室对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未知病原体筛查和已 知病原体全面快速检测的能力。2提升省级实验室对已知病原的快速排查能力。依托省 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检测试剂 储备机制,利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资源,推动 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与演练,定期开展 实验室检测能力培训、考核和评估,

22、实现2天内对60种已 知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排查能力。3.确保地市级实验室重点病原检测能力。加强检测技术 培训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开展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与能 力评估,确保地市级实验室具备开展人感染禽流感和中东呼 吸综合症等重点传染病病原体检测能力。重点项目五鼠疫防控项目提高鼠疫监测工作水平,实现鼠疫实验室的标准化建 设,加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和鼠疫疫源不明地区疫源性 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1加强鼠疫监测,提升发现及应对鼠疫能力。所有动物 疫情流行地区及时开展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保障鼠疫 监测点相关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备,不断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规范开展人间疫情处置工作。利用鼠疫应急演练培

23、训基地, 开展培训演练,提高应对处置能力。2加强鼠疫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提升检测能力。通过加 强设备配备、物资补充、更新鼠疫材料运输工具、人员培训 和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鼠疫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满足疫 情处置应急检测需求。完成全国鼠疫监测县鼠疫实验室标准 化建设,以及一个国家级鼠疫专业实验室标准化改造。3开展“一带一路”等重点地区疫源地调查。在“一带 一路”重点地区和其他鼠疫疫源不明地区,如边境地区、川 藏、滇藏公路沿线、甘新铁路沿线、金沙江流域等开展鼠疫 疫源性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4. 加强国家级菌种保藏库的运行管理。(四)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有效处置。依托突发急性传 染病防控队伍,加强流行病学

24、调查、标本采集、环境消杀、 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等现场处置工作;依托各级实验室应急 检测平台,有效开展病原快速筛查。进一步加强病例转运工 作,各地市院前急救机构配备负压救护车等转运设备,确保 规范、安全、快速转运病例。建设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 救治网络,各省份和各地市设置1家综合性医院或传染病医 院作为突发急性传染病临床救治定点医院,改造和建设负压 病房和负压实验室,配备一定设施设备,使其具备高水平的 综合救治能力和生物安全防护条件,减少重症和死亡。完善 临床救治应对机制和院内感染防护流程,加强医疗机构应对 突发急性传染病及其大流行的应急准备。重点项目六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建设建立和

25、完善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减少突 发急性传染病重症和死亡,减少院内感染发生。1省市级救治网络的完善和建设。各省和各地市指定1 家综合性医院或传染病医院作为突发急性传染病临床救治 的定点医院,标化相关设备设施,统一配备污染物处置设备、 负压病房(区)和ICU等设施设备,以及高致病性病原临床 检测实验室。各地市各指定1家院前急救机构为突发急性传染病院前 急救定点机构,配备负压救护车、负压转运舱、负压担架等 设备。2. 完善临床救治应对机制和院内感染防护流程。定点救 治医院建立发热门诊、感染科门(急)诊、感染科病房、感 染科ICU 一体化运作模式,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临床救治的 应对机制。进

26、一步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和流程,采取正确 的消毒、隔离与人员防护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3. 定点救治医院对下级医院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 突发急性传染病重症救治相关的感染科、呼吸科、ICU等专 业人才培养,定点救治医院对下级医院进行定期培训及技术 指导,建立救治人员后备梯队。(五)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准备。制订大流行应对 准备计划,明确和落实各项应对准备措施。完善突发急性传 染病储备装备规范和机制,在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于必要防治 物资储备。加强培训演练,在现有鼠疫培训演练基地的基础 上,考虑行政区划、地理交通、综合实力和突发急性传染病 发生情况等因素,依托现有设施和资源,建设5个不同类别

27、 的国家区域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技能训练中心,加强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规范化培训和演练。加强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在医学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 教学计划中增设卫生应急相关内容,定期选派卫生应急管理 和专业人才至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培训交流,全面提 升防治队伍素质。开展国内外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合 作与交流,密切跟踪国际发展动态与趋势,引进先进理论、 技术、设施与管理模式,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准备和处 置工作水平。组织多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监 测预警、应急准备、现场处置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诊 断技术、检测试剂、药物、疫苗等的研发和产能准备;建立 新发、不明原因

28、疾病的快速研究启动机制;加强应用性研究 及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 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军队武警等部门之间的重点项目和 技术合作。重点项目七国家区域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技能训练中心在全国建设国家区域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技能 训练中心,为区域提供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处置有关的专业 化和规范化培训演练场所及师资力量,提高各级突发急性传 染病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1建立应急处置技能训练中心。考虑行政区划、地理交 通、综合实力和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生情况等因素,在全国有 选择性地建设5个不同类别的国家区域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应 急处置技能训练中心,配备必要的培训演练设备,完善基

29、地 功能。2培养师资和开发培训演练材料。培养各有关专业的师 资,建立师资库;开发培训教材和教学案例。3开展培训演练。根据国家培训计划,对各级突发急性 传染病防控队伍和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进行规范化和专 业化的培训与演练。四、政策和保障(一)强化政府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充分认识突发急 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切实加强政府领导, 完善防治体系建设,并将其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 面推进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的开展。依据 相关法律、法规和预案,明确政府各部门责任,全面推进规 划实施。各地要依据本规划的要求,编制本级突发急性传染 病防治“十三五”规划和(或)实施意见。(二)加

30、强联防联控,健全工作机制。在各级政府的统 一领导下,各地卫生计生、外交(事)、商务、公安、农业、 交通、林业、质检、工商、食药、海关、旅游、民航等相关 部门以及军(警)地之间要求加强协作与配合,加强信息沟 通与措施联动;进一步推动地方加强区域联防,尤其是相关 省份要加强边境地区跨境疫情防治合作,有效防范和控制突 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三)增加财政投入,提升防治能力与水平。从保障国 家安全的高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争将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治工作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成为改革规划和财政资源 配置的重要内容,以需求和能力提升为导向,支持监测预警、 指挥系统建设、队伍建设和培训演练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和投 入。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高风险补助和临床救治补偿机 制,支持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四)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规范化管理。修订国家突发 急性传染病防控战略,修订完善相关的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 预案、标准、规范。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及时制修订相 关法规、预案等规范性文件。(五)制定评估体系,强化绩效考评。建立各级突发急 性传染病防治规划编制、实施的评估机制,制定考核指标体 系,加强督导、检查和考核。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对突发急 性传染病防治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 进行表彰;未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