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艺术镜头点评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6111384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故都的秋》教学艺术镜头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故都的秋》教学艺术镜头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故都的秋》教学艺术镜头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艺术镜头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学艺术镜头点评(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镜头眼光故都的秋教学艺术镜头点评作者:我们的语文 肖培东 以“秋”为题材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堪称名篇。郁达夫笔下的秋景秋情朴素真切动人,平实质朴的文字流淌着深沉的艺术魅力,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这种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也正基于这种深厚的艺术美,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感受真正的郁达夫真正的北国之秋就成了一道难题。张广录老师却很轻灵地给我们递上一把钥匙“这种文化眼光或许才是理解郁达夫散文独特性的关键”。原来,精彩的教学镜头背后总会掠过一道文化的眼光。“一语天然万古新,去掉豪华见纯真”,教学故都的秋,语文老师都会带领学生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遣词炼字、句式选用、文笔风格等不一而足。张广录老师的课堂镜头里却蕴有另一种深邃又独到的眼光,“歧韵”、“平平仄仄”、“律句”等等,张老师对语言文字独特的悟性,使他打破常规摆脱教参资料的理性分析,改从语言文化的特点出发,利用审美理念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审美活动的享受。整个教学过程涌动着生命的激情,学生也真正地从对文字的触摸中走近了郁达夫这位时时刻刻浸润在中国文化中的道地的传统文人。我们可以从这一镜头中咀嚼出浓浓的语文味,感受到课堂上文学与文化的张力。“我们用的是生活眼光,作者用的是传统文人的审美眼光、文化眼光来看世界。”欣赏至此,不禁感慨,看似信手拈来的精彩其实是老师深厚文学功底

3、下的厚积薄发,这种文化眼光或许才是生成课堂精彩的关键。文化的眼光是智慧的,是敏锐的,它能引导教师对文本做全局性研究和了解,去挖掘去捕捉去创造课堂中巧妙的触发点,将文本、教师、学生整合起来,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而课堂的精彩也因此闪烁。周康平老师走过几趟“孤独的秋”,最后摈弃了“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文章文眼,另辟蹊径,走向“南国之秋,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这一语言情绪空间更大的句子。因南国“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而思“北国的色彩很浓,回味很永在哪里”,切口很小,但是却能辐射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反复品味后很自然很深刻地理解出郁达夫情感之浓烈与感受之

4、独特。同样,为加深对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心境以及文章的写法特点的理解,詹鑫老师自创小诗,创造性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小诗与原文,也是别具匠心。“晴日高空/秋味浓浓”,一首涵盖了原文景物的简短小诗,且不说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写作文字功底之优良,交之于课堂,让学生依据文本逐一思索比较求证,更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巧妙的教学设计。学生读出老师的小诗的简洁轻巧,又仔细揣摩、仔细品味着郁达夫笔下的清新淡远,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等就在比较中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阅读视野中,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也学会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精彩的教学最后总是殊途同归,但教师没有宽泛的人文视野与

5、带有体验性的感悟,没有新颖奇妙的文化眼光,我们就很难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课堂亮点。很多精致的结果往往是因为撇开了常规的视角和大众的角度,“从自己的感受出发,选择了我们常人不太注意的一些细腻感受去着力渲染”,周康平老师的话,借用于此,应该是最好的诠释。自然,文化的眼光也必须是人文的,是能够真诚关注并与学生的眼光亲切交接的。习惯于课堂里常常只有一种声音,是一种可怕;墨守于教学之间的单向传递,是一种僵化。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理解,只有教师能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眼光落在学生的肩上,并能用真诚架起课堂里的对话与争论,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舞台,也真正成为教师演绎风采的舞台。在昆明三中的

6、周丽蓉老师与马鞍山二中的盛庆丰老师的教学镜头中,我们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如此真诚尊重的文化眼光。不是居高临下,不是话语独霸,教师是用平等民主的眼光与学生交流,而在真诚的倾听中,语文课堂生成出馥郁芬芳。“静心细笔入清秋”这一镜头里,女孩说作者笔下的北国之秋是“普通的花、寻常的酒、要用全开全醉的状态来领略”,这是学生主动思考、大方表达而给予我们的惊喜,这样的惊喜往往可以成为课堂延展的生发点,这是我们的预设中无法企及的。周丽蓉老师能及时捕捉并顺势而下,就“全开全醉”一词荡出一只摇划向文本深处的小舟,师生的思维在品词析字中自然碰撞,最终形成一份独有的和谐。“美是主观的,美是个性的”,其实,语文课堂之美也在

7、于学生能迸射出个性的有生命质感的思维火花。在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的时候,蔡建明老师不是居高临下,不是话语独霸,而是用平等民主的眼光与学生交流,在质疑释疑中挖掘教材,把阅读活动自然过渡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衰败也是一种美”,水到渠成的理解背后,是蔡老师那双热情、冷静又智慧的眼睛以及他耐心地俯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的身姿。同样,我们为金雨辰同学的精彩发言和个性思维鼓掌,更应为盛庆丰老师即兴生成的探讨片断而喝彩。“秋士”别样情之所以能氤氲在课堂间,更是因为盛老师能以一种平等的人文的目光去交接学生在课堂上别样的目光。语文课堂之所以缺乏生成的美丽,多是因为学生的话语权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从教师的

8、话语场中剥离出来,它只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附属品,缺乏主体性。“这篇散文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满足,甚至是一种快慰。”没有对这“一石”的尊重,课堂上又如何能激起“千层浪”,也正因盛老师这抹人文的眼光,学生思维空间拓展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课堂里的秋天也多了几分意味。镜头其实是一种眼光,真的,你的眼光中有什么,你的教学镜头里就有什么。 静心细笔入清秋 昆明第三中学 周丽蓉 带领学生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学生一起品尝那份浓浓的北国秋味,是一件惬意且美妙的事。 按照惯例,开课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初步体验,并在体验中找到赏析文章的切入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觉得这是文章的总

9、领句,下面所有的描写都从这里展开,可以从这句入手。”第一个孩子发言。 “的确,写在文章的开头,清楚的点明特点,总领全文,这是一个角度,其他同学都认可吧”,我问。“我同意这个看法,但这样的认识太常规了,有点浅,不能深入作者的内心,我觉得有句话可以更深刻的提领全文”,第二个孩子说。 “能不能把太常规换成太大众化,有点浅的说法引起我的兴趣,愿闻其详!”“文章中作者笔下北国的秋的状态是:不是名花、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她自信地说。“那么秋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花和酒呢?要怎样去领略?”“作者笔下北国的秋是普通的花, 寻常的酒,要用 全开全醉的状态领略”。“可以例

10、举吗?比如 全开全醉的状态的领略是如何体现的?”我有几分惊喜,为孩子的思考能力,“其他人也帮忙来找找”。学生读:“从槐树叶底十分的秋意。”“叶底表示作者的位置,坐在槐树下,举头仰望。细数可见作者闲逸、悠然的心境。”第三个学生说。第四个学生不甘落后,举手回答:“一丝一丝把阳光实体化,写得有质感,更见细腻。悠然且清静的心境。”“你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把清静补充进来,应该更能体现秋意中的情绪。因为有这样的心境,才能领略到十分的秋意。那么,自然而然又是什么意思?”我顺势引导。“北国的秋意无处不在,只要你想,随处都可捕捉到十分的秋意。”又一个学生回答。“无处不在”这四个字用的很有质量!有同学能说说无处

11、不在的秋意吗?”我问。一个男生朗读“说到了使作陪衬”,他接着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笔触细腻,有秋的萧瑟之感”。“那么为什么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这位同学有点没跟上趟,却形成一个可以延展课堂的点。“从色彩的角度来探讨,我们都知道的碧云天、黄叶地, 碧是碧绿,清冷高远的颜色,可以照应上文提到的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黄叶地,枯黄比金黄更为准确,因为秋的基调是萧瑟沉静的。”我提示道。“所以蓝色和白色是冷色调,更符合作者提到的“清、静”特点,“淡红色”偏暖,不适宜,对吗?”他恍然大悟!“紫黑色太浓烈,也不符合。”另一个学生补充。同学们的思维已经调动起来,可以

12、顺着这样的思路下去。“刚刚两个句子都是从视觉上赏析的,还有其他的角度吗?” “脚踏上去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从触觉上展现,秋味饱满,鲜活” “细腻”和“清闲”可以很容易地体会,但为什么又说潜意识下有点儿“落寞”?(这个地方,正是可以进一步触摸作者的心灵的切入点)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感触来的”,一个学生用原文回答了我的问题。 “有感觉,有情趣,就一定能被秋所感染”,她接着补充说。 “她的表述有没有太绝对?谁来调整下这个说法?”我看着其他人。 “感秋的人由于心中怀揣着一份情感和幽思,就深化或者加重了景物本身所具有

13、的特征和情致。”又一个男生举手说道。“还有补充吗?和郁达夫的身份情感更接近的表达有吗?”“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这份“深”的关系,正是领略文章中清、静中藏着的一份悲凉的切入点。在这样的交流中,和学生一起整体感知了课文,在思路上,情感上,语言的表达风格上,接下来,就是进一步走进文本,深味北方的一份浓浓的秋意,“去真正感受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一份深情。衰败也是一种美 南京市白下区中学教研室 蔡建明生1:老师,郁达夫的“秋”与老舍济南的“秋”是不同,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能理解,但好像与中国古代文人甚至西方的也不同,就是说不出。生2:应该是一样的,

14、郁达夫自己就说了,“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师:你是说,像郁达夫一样的文人学士一般都是悲秋的,感受的都是“萧索”。能举些例子吗?生2: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师生齐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生1:这是说秋天让人“断肠”,让诗人悲伤,引起的是怨恨。但我感觉郁达夫是特别喜欢这种“悲凉”的,甚至“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师:是不是“清与静”当中的意象造成的呢?这两个特点当中的景物没有给人悲凉的感觉,所以就有了区别?生3:不是的,这两个特点当中的景同样给人悲凉的感觉。这些意象

15、都是破败、衰败的。早晨起来,租人家“破”屋赏景,就是“日光”也要从“破”壁腰中漏下来。生4:花朵的颜色也是冷色调。牵牛花底的“秋草”只有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是“枯草”;“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也不是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是快要死亡的。“秋蝉”的叫声更不用说了,是衰弱的“残声”,是临死前的。师:还有“秋雨”,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置身于这样冷清、衰败的情景中,人一定是孤独、“落寞”的。可郁达夫就是喜欢,这表明,眼前的衰败之景在郁达夫看来是美的,我们得为他找点理由。生5:学案的资料上说,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即将遭到日寇践踏。郁达夫恐怕是怀着最后看一眼的心情重游

16、故地的,因而心绪悲凉,景在眼里也是灰暗的。生6:专门选衰败的景写,并且欣赏、玩味,与郁达夫忧郁的性格有关,他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一贯不好热闹,不喜暖色。生7:这只能证明,眼前的景吻合了作者的心境、个性,抚慰了作者孤独、落寞的心灵,并不说明为什么“衰败”是美的。师:什么样的意象才是美的?一定是漂亮、鲜艳吗?生8:不一定,落叶不就是美的吗?生9:那是因为落叶孕育着新生,象征着生命生生不息的轮回,郁达夫这里的意象并不都是新生,他玩味的就是这一瞬间的衰败姿态。师:有道理,虽然它枯败了、死亡了,但落叶给我们一种生命的思考与启示。不过,它的美还是和这里的美不同。比如,我们前面学过我心归去,韩少功在巴黎的时

17、候,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快“发疯”了,一心想回到“贫瘠而脏乱”的故乡,在他看来,“贫瘠而脏乱”也是美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生10:他的生命与“贫瘠、脏乱”融合了,不可分离,在那里,他才能感觉到生命的愉悦。生11:故都秋天的衰败与郁达夫生命也是融合的吧,与他的心灵是熨帖的,所以他依恋、愉悦,因而是美的。师:看来,美是主观的,美是个性的。“衰败”也是一种美,是郁达夫创造的独有的一份美。郁达夫并不把植物的死亡当作是痛苦的事,在欣赏衰败中,他感受到悠闲、落寞,这是人生的一种高雅境界,需要我们慢慢体悟。 也是“秋士”别样情 安徽马鞍山市第二中学盛庆丰学生们正在围绕“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

18、得静,来得悲凉”文眼之句赏析郁达夫所描绘的几幅美景。金雨辰同学举手:“老师,我能不能说点我读这篇散文的感受?”全班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他身上。从我的眼神和手势中得到许可后,他很郑重的样子,又清一清嗓子(同学们笑),说:“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又补充了作者郁达夫的身世经历,似乎在告诉我们:这篇散文写出了彼时作者的悲凉心境。但我反而觉得这篇散文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满足,甚至是一种快慰。”一语激起波澜,教学里短暂的沉寂之后热闹起来,反对者的声浪明显很高,但我注意到也有一些同学在作深思状,见此情景,我示意同学们安静,让金雨辰说说自己的理由。“我不否认郁达夫在文中可能表现出来的那种悲凉,但我更觉得他是以一个

19、欣赏者的身份来写故都的秋的。首先,作者在文中多次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喜欢。他赶上北平就是想饱尝、玩赏故都的秋味,甚至在结尾处直接说要用生命的三分之二来换取北国的秋。其次,作者描绘的多数场景并不是真正的萧瑟、凄凉,如说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说成熟时的果树,是一种奇景,是秋的全盛时期,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这里,如果说有清、静,但哪有悲凉呢?我怎么也看不出作者写到这儿时会有悲凉的心情。”“你有没有注意到第一个场景中的两个破字?用的是冷色调,形容秋蝉的声音用了衰落的残声和嘶叫,这些不够荒凉和凄切吗?我坚持认为作者所描绘的秋景,已经深深烙上作者情感

20、的印记,一切景语皆情语嘛!”喻梦妍同学等不及地起来反驳:“作者在议论的一段文字中特别写到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我认为这就是经历人生坎坷的郁达夫那时心境的真实写照。”“郁达夫在这里好像犯了一个错。我们刚学习了苏轼的赤壁赋,我们感受到的是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而且是在南方初秋的江上,怎么有很深的秋味?”金雨辰不甘示弱,竟找出作者行文用例的毛病,而且听出他的着急。“老师,我觉得郁达夫写这篇散文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味道的秋天,所以全篇都在用比较的方法。当然南方的秋天比不上北国的秋天的啦。”“我认为作者的性格(个性)决定了作品的风格。我

21、读过一点郁达夫的小说,刚才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不少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我觉得郁达夫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敏感、柔弱的知识分子,作者偏爱那种幽远、严厉、萧索的深秋,既有经历的原因,更是性格使然。我甚至觉得他的作品跟晚唐李商隐的诗在风格上有点近。”下课铃声响了,可是教室里争论依然热闹文化眼光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张广录 歧韵老师,这一段看不大懂,能解释一下吗?哦?读读看。都市闲人,咬着烟管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这段怎么不懂

22、了?请问什么叫“念错的歧韵”?为什么“念错了”“倒来得正好”,又好在哪儿?在一篇写景散文中,真不明白作者干嘛写这些,究竟想说什么?全然莫名其妙嘛! 平平仄仄那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念错的歧韵”。既然作者提到“平平仄仄起来”,那就从“平仄”入手。你标一下“一阵秋雨一阵凉”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而“一层秋雨一层凉”呢?仄平平仄仄平平。很好。接下来教给你一个新术语:“律句”。 律句啥叫律句?近体诗有个口诀,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听说过吗?好像听说过,但具体内容却不清楚,老师说说看。指的是在一个七言句子中,第一、三、五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比较自由。而第二、四、六字则必须平仄分明,相间

23、出现,不可混用。干嘛弄这么复杂?有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念起来,第二、四、六字是整个句子声音的节奏点所在,如果平仄相间,就形成抑扬顿挫,合乎声律定式,读起来更顺口,听起来也更悦耳。抽象。来个例子吧。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二、四、六字分别是仄、平、仄。哦,知道了。“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二、四、六字分别是平、仄、平。“二、四、六分明”,平仄相间,这样的句子就是律句。明白了。“一阵秋雨一阵凉”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仄、仄、仄,不符合“二、四、六分明”,就不是律句;“一层秋雨一层凉”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平、仄、平,符合“二、四、六分明”,这念错平仄的句子,反而变成了律句。对了,这所谓的“倒来得正好”好就

24、好在念出了一个律句。这里面原来这么多道道呀,挺好玩的。不过,老师,我还能追问一句吗?(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 北京话当然。老师,您会说北京话吗?抱歉,我不会讲地道的北京话。我在北京生活过,会说北京话,“一阵秋雨一阵凉”,用北京话再怎么读,都不可能读成“一层秋雨一层凉”,我觉得郁达夫在瞎编,呵呵。(学生们一愣,接着兴奋了,一片叽叽喳喳的议论声)你可真能打破沙锅问到底呀。同意你的看法。其实这个问题也困惑了我好久呢。后来,有个机会,我遇见一位北京的语文教育专家,向她请教。她给我解开了谜底:因为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对京味儿语言的辨识有些困难。其实郁达夫在这儿听错了,人家北京人原本读的并不是“一阵秋雨一阵

25、凉”,而是“一场秋雨一场凉”,他把“场”听成了“层”。哦,这就可信多了。不过,郁达夫这个人有些“变态” 格律日子啊?怎么讲?你想,我们平时听人讲话,主要会留心人家说的什么内容,谁会对人家话音是否合乎“律句”平仄那么关注?他这样不是有些匪夷所思吗?哦,其实,他可能也不一定是专门去关注,有些人对别人话语的声调平仄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那个时期的其他作家也都像他这样吗?郁达夫同时期的一些作家,比如鲁迅、胡适、林语堂、周作人、朱自清等,好像没有像他这样,对话语的音韵平仄如此敏感的。我以为作家只有在专门写格律诗的时候,才会转换频道,琢磨字音的声调平仄。像郁达夫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也如此,简直过得就是一种“格

26、律日子”他岂不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却时时保持着古典诗歌创作状态的诗人?呵呵,你说得还真有点意思。在二十世纪的文坛上,郁达夫确实被称作古典诗词第一人,知道吗,他八岁就开始创作古典诗词呢。 音乐句难怪如此。这样看来,他的散文也应该会注意平仄节奏喽?我们检验一下。你读读课文倒数第二段。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特异的地方,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你注意一下句末字音的平仄。“月”是仄声,“潮”是平声,“雾”是仄声,“荷”是平声。“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中,“色彩”和“回味”、“浓”和“永”也是平仄相对。还真是这样哦,上一句末了用了一个仄声字,

27、下一句就一定要用一个平声字。如此,句子念起来铿锵响亮,丁当作响,像音乐句。 文化眼光真够神奇的。我忽然一下子明白了郁达夫在文中为什么写那么多生命衰逝的景致了。怎么又扯到这儿了,为什么呢?从他对语调平仄的关注上,可以感觉到他是一个时时刻刻浸润在中国文化中的道地的传统文人。郁达夫眼中的世界和我们常人眼中的实用化世界不一样,我们用的是生活眼光,他用的是传统文人的审美眼光、文化眼光来看世界。他为什么总喜欢那些略带颓废的景致呢?想想国画的水墨残荷,中国传统文人不都喜欢这么个调调嘛。你可真有悟性。我还明白了他为什么在文中把“蓝天”写成“碧绿的天色”,这“碧绿”也是从传统文人的“碧落”化过来的:他不但眼光不

28、一样,话语系统也和常规的生活语言有区别。说得真好。你的认识也给我带来新的启示:这种文化眼光或许才是理解郁达夫散文独特性的关键。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来读故都的秋,可能会读出先前读不出的味道来。故都的秋味在哪儿 浙江省永嘉中学周康平 上故都的秋前,有一学生抱怨:“老师,故都的秋天味在哪儿?郁达夫喜欢它什么呢?”我发现这个疑惑很普遍。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找到了文章开头一句带有总括性的话: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要求学生回答“清、静和悲凉表现在哪里?”。课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们顺利的找到了相关句子来印证故都的“清、静和悲凉”,但我分明看到了学生脸上的隔膜和漠然。我突然想到这种分析

29、方法忽略了学生的过程体验,这样的教学就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安慰式教学。后来,我找到了另一句需要学生有过程体验方能明白的句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设计问题:“白干、馍馍、大蟹和骆驼的特点是什么?文章中哪些语句能体现这些特点?”比起前者来,我觉得处理方式要高明一些,学生明确“白干”等意象特点的过程就是对“故都秋味”明晰的过程。但我很快发现学生对“白干”等意象的特点难以理解,而且课文中描写的内容和这些意象特点也难以一一对应。在困惑时,我读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南国之秋,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我发现这句话既具总括性,能带动全文,又能给学生提供思

30、考、接受的过程空间,于是我在课堂上就设计成问题:在文章的后面,作者把南国和北国的秋进行了对比,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要突出北国,说南国“色彩不浓,回味不永”,那就是说北国是“色彩很浓,回味很永”,请问“北国的色彩很浓,回味很永在哪里?”学生们经过思考和讨论以后,他们找到了很多相关的句子,但是他们很快的发现,他们所找出来的描写秋景的句子,色彩都不是很浓烈。我们来看几位学生的疑惑:生1:“真是奇怪,北国的秋景好像不浓啊!比如作者写道“从槐树叶底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红的颜色才是色彩浓烈啊!但作者为什么称赞蓝色或白色者为佳呢?生2:通篇文章中所描写的景色,我都不觉得是色彩浓烈,

31、如槐花落地,北方枣树,牵牛花等描写都给我淡淡的感觉。其它的学生也很快的发现,“回味很永”也有问题:生3:喝茶的内容,好像表达的是一种寂寞,写槐树的部分却是一种落寞,在其它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异样的情感!生4:我觉得是颓废呢!在课文第12自然段中作者就这样来写自己的,“回味很永”很难体会。很多学生都纷纷表示赞同他们的看法,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能明白北国的秋的“色彩浓烈”并非是景色之浓烈,而是情感的浓烈;“回味很永”并非所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感情值得读者回味,而是作者本身的一种独特的感受值得回味。 于是我提问:色彩之浓烈,并非一定要从景色的颜色上考虑,请大家就生4所指出

32、来的语句中的一个词“颓废色彩”来看,它就是跟颓废组词,我可以说成是“颓废之浓烈”,这种状况才是作者心中不断回味的味道 话还没说完,学生马上就理解了,原来作者要表现的是自己在故都的氛围中所产生的特别浓烈的情感。我要求学生重新找到刚才他们找到的句子,再仔细读读,重新体味,是不是能有新的发现。生5:北国的秋天里,作者不去看名胜景点,却要租一椽古屋来住,而且是独坐在院子里看牵牛花,喜欢蓝白,更希望有尖细的秋草作陪衬,这些景色浓浓地写出了内心的清闲和落寞。生6:在秋雨的场景中,我觉得作者也是特意在渲染这种北国之秋给他带来的悠闲,你看那雨的忽来忽去,北平人别致的对话都能让人怀念北平,我觉得这种感觉可能就是

33、作者心中对北平的特殊情感所致。生7:北国故都的这些景色特别适合来表现作者的心情,令作者回味再三。生8:我觉得这是文人们的一个特点,很多地方都特别有文人的“无病呻吟”感,如租房子,如听禅声,如去看落蕊,都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很特别的悲凉。很多学生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对于作者来说,南国的温婉、滋润、小巧都不能与他此时的内心世界相吻合,只有故都的氛围更能贴近他当时的内心世界。我及时的进行了总结:故都秋景是作者刻意选择的,承载的是作者内心浓烈的情感,故都的秋美不在于这些景色,而在于作者内心的那种“文人式的悲凉”。这也解释了同学们为什么有“故都的秋没有味”疑惑的原因,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选择了我们常人不太

34、注意的一些细腻感受去着力渲染,这是作者一种很自我的表达。我们在解读中,只有找对这个欣赏点,才能真正体味到故都秋的味。学生们若有所思,故都的秋渐渐散发出它的味。老师改写得好不好 浙江省青田中学 詹鑫作为一篇写景散文,对文中五幅秋景图的赏析是教学的应有之义。笔者在引导学生赏析第一幅秋景图“秋晨院落”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将原文改写成一首小诗,让学生与原文比较,以加深对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心境以及文章的写法特点的理解。幻灯展示:晴日高空 秋味浓浓 皇城人海 驯鸽声声 槐树叶底 日光缕缕 院墙上下 花藤根根师:老师改写得好不好?请说说理由?生:老师改得挺好的,既涵盖了原文中的几样景物,又简洁

35、整齐,富有诗意。生:我觉得不是很好。老师以前说过好不好要以文章中心作为衡量标准。文章第一段已经点明了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老师改写的好像有点热闹,不是很悲凉。师:老师改写的哪个地方有点热闹不够悲凉呢?原文又是怎么写的呢?生:“皇城人海,驯鸽声声”这一句太热闹了。皇城人海是热闹繁华的场所,驯鸽声声,好像到处都有阵阵驯鸽飞过,太过喧哗。原文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住在“一椽破屋”里,热闹的皇城人海就不属于作者了,不那么热闹了,在这样一个小小的院落里面看到的飞在天空中的驯鸽应该就少得多了,也就不可能是“驯鸽声声”了。师:说的真好,“一椽破屋”让热闹的

36、皇城人海不属于作者,那么这“一椽破屋”属不属于作者呢?生:不属于,因为它是作者“租”的。师:好,这是空间上的阻隔,找找看有没有时间上的阻隔?生:有,“早晨起来”,这个时候是清静的,没有白天的喧嚣。师:看来,时空一起阻隔,“热闹都是别人的,我什么也没有。”所以与其说这里的皇城人海的热闹不属于作者,不如说皇城人海的热闹更反衬了这“一椽破屋”的冷清和作者的落寞。师:还有吗?生:“院墙上下,花藤根根”,好像到处都有,藤蔓交错,花开朵朵。原文是只有“破壁腰中”有,有花的地方小了很多,而且这么破败荒芜的环境应该长不出非常茂盛的一片花海。这一点也可以从“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一句中得到佐证。作者强调“喇

37、叭”,尽管有形似的因素,但是不是也在暗示我们花少呢?要知道,足球场看台上的喇叭齐鸣可是会让人热血沸腾的,哪里还能“静”下心来呢?师:联系生活来理解感受文本内容,真不错!“破壁腰中”的牵牛花让你感受到了破败荒芜,感受到了秋的悲凉。但作者好像意犹未尽,说“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是真实之景还是想象之景,与前面破壁腰中静对牵牛花的景物描写比较,两者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生:想象之景。从景与情的关系上来看,前面破壁腰中静对牵牛花,能让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是由景生情;此处是要让秋意更浓,最好是添上秋草使做陪衬,是因情生景。师:想象之景是虚景,与前面就

38、构成了虚实结合,使得整个秋味更加深沉细腻。除此之外,作者还穿插议论、尽力抒情,比如议论牵牛花的颜色,以冷色调为佳,以此来显示深沉、淡泊的特征。文章采用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把自己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哀婉之情表现得更加浓厚。师:这么说来,老师的改写好像很糟糕,但是我觉得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不好吗?生:不好,老师,不是我说你不好,前面都说了悲凉了,你还这么固执!师:我该不该接受批评呢?原文中的这段话读下来有催人泪下的感觉吗?句式上有些什么特点呢?作者对着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是享受呢,还是愁苦难以排解呢?生:“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些句子读起来很舒缓的样子,“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好像也是很悠闲惬意的样子,作者应该是很享受这故都的秋吧。师:是啊,这些句子多用虚词,多用停顿、多用长句,语气舒缓悠闲,语意深沉幽远。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和愁绪,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是在享受、眷恋这一派清、静、悲凉的秋景。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