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_复习笔记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105794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7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传染病学_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传染病学_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传染病学_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_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_复习笔记(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传染病学 总论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

2、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

3、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4.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

4、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5.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 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 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 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

5、相互转变。三.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1 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2 毒力(virulence):内外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3 数量(quantity):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4 变异性(variability):(1)境、药物、遗传等因素(人工培育多次传代使病原体的致病力减弱;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使致病力增强(2)原体的抗原变异 可逃逸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而继续引起疾病四.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a. 天然屏障b.吞噬作用c.体

6、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a.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2.促进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的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细胞介导型)四型超敏反应,后二者最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五.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疾病发展的阶段性(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六.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七.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八.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 患者(2) 隐性感染者 (3) 病原携带者 (4) 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

7、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1) 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九. 影响

8、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等。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又称为人兽共患病(zoonosis)。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 传染病的特征 十. 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Pathogen)2.有传染性(infectivity)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3.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1)散发性发病(sporadic occurrence):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2)流行(epidemic):当某传染病在某地

9、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3)大流行(pandemic):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4)暴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4.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十一. 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

10、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2)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3)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4)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再燃(recrudescence):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

11、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复发(relapse):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后遗症(sequela):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1)发热 (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

12、2、3日),斑疹伤寒第5日,伤寒再接第6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充血、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 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的诊断(一).临床资料(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1. 一般实验室检查2.病原学检查3.特异性抗体检测4.其他检查:内镜、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二).

13、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提高人群免疫力。传染病的危重症重型肝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菌素的适量应用)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麻疹合并脑炎感染性休克(扩容、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毒性菌痢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概述:由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由消化道传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夏秋季多发。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脓便伴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烧;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

14、性脑病。可多次感染,多次发病。 病机: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致炎症、坏死和溃疡。 一、病原学:1一般特征: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杆菌。2志贺氏菌属的分型:按O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甘露醇)分 :4群47型。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3流行趋势:B群福氏菌是我国主要流行菌群。4致病因素: (1)对肠粘膜的吸附及侵袭力; (2) 内毒素及外毒素; 致病性:痢疾志贺菌-重;福氏志贺菌-慢性;宋内氏志贺菌-轻。5抵抗力:各型痢疾杆菌在外界生存能力均较强: 宋内氏 福氏 鲍氏 105以上才引起发病)伤寒细胞 伤寒小结伤寒杆菌 胃 细菌被清除(胃酸分泌正常,细

15、菌数量少) 回肠下段 侵入集合淋巴结繁殖,形成初发病灶 (侵入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 血循环(第一次菌血症) 单核-巨噬系统吞噬繁殖 血循环(第二次菌血症)进入肝胆脾等器官 排入肠道,再次侵入淋巴结致更严重的炎症反应(溃疡、穿孔)四、 临床表现:(一)典型伤寒 病程4-5周 1、初期(第1周) 发热,3-7天后达高峰,伴有乏力、纳差、恶心等。 2、极期(第2-3周)(1)持续发热(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耳聋,重者嗜睡谵妄,颈项强直,昏迷。(3)相对缓脉(4)玫瑰疹 主分布在胸、腹及背部(5)消化系统症状:腹胀,便秘多见,右下腹有深压痛。(6)肝脾肿大,出血,肠穿孔常在本

16、期出现。3、缓解期(第4周) 4、恢复期(第5周)(二)其他类型 1、轻型 多见于儿童,病程短,症状轻。 2、暴发型 3、迁延型 4、逍遥型 (三)特殊临床情况 1、小儿伤寒 2、老年伤寒 3、再燃(见总论) 4、复发(见总论)五、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1)血象 WBC,在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2)尿粪常规2、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尿培养等3、血清学检查(1)肥达反应(2)抗伤寒杆菌抗IgM、IgG体检测六、并发症:1、肠出血2、肠穿孔 多在回肠末段 3、中毒性肝炎 4、中毒性心肌炎 5、支气管炎及肺炎 6、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7、其他

17、七、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八、治疗:1、一般治疗: 消毒和隔离,休息,护理,饮食2、对症治疗: 降温不宜使发汗的药物,低压灌肠治便秘,腹胀者少食易产气的食物,腹泻者低糖低脂肪饮食,重者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配合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3、病因治疗: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首选,儿童和孕妇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概述 :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脑膜炎双球菌)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及脑膜刺激症状,部分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本病冬春季多

18、发,儿童多见。一、 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或称奈瑟氏菌,G阴性,肾形或豆形,多呈凹面相对成双排列;人体是唯一天然宿主;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分A.B.C等13群及若干亚群,以A.B.C多见。外界不易生存,产生自溶酶。内毒素、菌毛及外膜蛋白是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潜伏末期及病后10日。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可达50%,以A群为主,非流行期间以B群多见。2、传播途径:呼吸道直接传播。3、易感人群:6月5岁儿童易发病。6月以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成年人经反复隐性感染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感染者较少。本病隐性感染率高。4、流行特征:季节性,冬春多发;周期性,3

19、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三、发病机理:1、脑膜炎双球菌上呼吸道 病原体被清除。上呼吸道 菌毛参与下病原携带或上呼吸道感染。 (6070%)血 液 外膜蛋白、脂蛋白-聚糖参与菌血症。 ( 30% )败血症(无特异性免疫、荚膜多糖对抗巨噬细胞) ( 1 % )化脓性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等。2、病原体(败血症) 坏死、出血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 细胞浸润 皮肤瘀点 栓塞形成释放大量内毒素、机体释放大量细胞因子 全身中毒、高热 微循环痉挛、感染性休克、酸中毒 血管内皮损伤导致淤点 内皮细胞破坏,激活内、外源性凝血 DIC败血症 水肿、坏死 病原体在脑、脊膜血管内皮细胞内 充血、出血 化脓性脑膜炎

20、及脑水肿 细胞浸润 内毒素使脑血管微循环障碍:出血、水肿四、病理:1、败血症:主要为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炎症、坏死,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导致皮肤及内脏出血。2、脑膜炎: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表现为脑膜血管充血、出血、渗出,大量纤维蛋白及血浆外渗、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五、临床表现:潜伏期: 110天,平均23天。根据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普通型、暴发型和轻型。(一)普通型:1、前驱期:低热、咽痛、咳嗽等上感表现。2、败血症期:(1) 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2)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7090%。(3)脾大。 3、脑膜炎期:此期多与败血症期同时存在 (1)发热

21、及全身中毒症状加重。 (2)皮肤粘膜瘀点及瘀斑。 (3)颅压升高表现。 (4)脑膜刺激症状。 (5)意识障碍及抽风等表现。(6)口唇疱疹。4、恢复期(二)暴发型: 1、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1)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2)皮肤瘀点及瘀斑迅速扩大。 (3)感染性休克表现。 (4)DIC表现。 2、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表现 (1)高热及中毒表现严重。 (2)皮肤瘀点 (3)意识障碍 (4)抽风 (5)呼吸衰竭 (6)脑疝表现 3、混合型: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最重,死亡率高。(三)轻型:多见于流行后期,病变轻。表现为低热、头痛、呼吸道症状。出血点及脑膜

22、刺激征轻。脑脊液多正常。(四)慢性败血症型: 1、婴幼儿流脑(1)表现不典型 (2)呼吸道症状及消化道症状明显(3)神经系统表现为烦躁、惊厥、尖叫 (4)囟门隆起,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2、老年流脑(1)暴发型发生率高 (2)呼吸道症状、意识障碍重,皮肤瘀点多(3)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4)白细胞可不高。六、实验室检查:1、血象: WBC升高,20X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DIC者血小板减少。2、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升高明显,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升高,糖及氯化物明显减低。3、细菌学检查: 涂片:瘀点组织液、脑脊液沉淀液涂片G染色。细菌培养:血及脑脊液细

23、菌培养。4、免疫学检查: 多应用于已用抗菌素后,细菌学检查阴性者。 特异性抗原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查。5、其他: RIA法检测脑脊液2微球蛋白;鲎试验;PCR方法检测核酸。七、并发症及后遗症:并发症有:中耳炎、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等。后遗症有: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及神经损害表现。八、诊断:1、流行季节,易感人群。 2、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脑膜刺激征。 3、有感染性休克及昏迷、抽风、呼衰者为暴发型。 4、血白细胞升高,脑脊液化脓病变,细菌学阳性。 九、鉴别诊断: 1、其它病源体所致的化脑(见表) 病名 流脑 肺炎球菌 流感杆菌 金葡菌 流行性 有 无 无 无 原发病 无 肺炎等

24、 不定 败血症 年 龄 儿童 成人 婴幼儿 不定 脑脊液 混 混 混 粘稠 皮 疹 有 无 无 多形 病原体 肾形 矛状 多形 串状2、与其他脑膜炎的鉴别 病名 流脑 结脑 乙脑病原菌 脑膜炎双球菌 结核杆菌 乙脑病毒起病 急性 多亚急性 急性发热 早期出现 较早出现 早期出现脑神经受累 少见 多见 多见脑脊液细胞数 明显增加 中度增加 中度增加主要细胞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糖 明显降低 明显降低 基本正常蛋白质 明显增高 明显增高 轻度增高氯化物 降低 明显降低 基本正常涂片查菌 脑膜炎双球菌 结核杆菌 无十、治疗:(一)普通型: 1、一般治疗: 2、病原治疗:在流脑应用抗生素时,

25、既要考虑抗生素的敏感性,同时应考虑抗生素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1)青霉素:1030%通过血脑屏障,故要求大剂量。 目前无耐药。成人20万/kg/日,儿童2040万/kg/日。57天为一疗程。 (2)氯霉素: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易通过血脑屏障,达血浓度的3050%。成人23g/日,儿童50mg/日,57日。副作用明显,不首选。 (3)头孢类:抗菌作用强。易通过血脑屏障。副作用小。 价格贵,费用高。 (4)磺胺类:SD、 SMZ抗菌作用强,但已有耐药。易通过血脑屏障,5070%。作用有血液、肾损害及过敏。 3、对症治疗; (1)高热可用物理降温及药物。 (2)脱脑水肿:20%甘露醇,0.51g/k

26、g/次(二)暴发型: 1、休克型: (1)尽早应用抗生素,青霉素 2040万/kg/日 (2)迅速纠正休克,扩容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3)肾上腺皮质激素。 (4)DIC的治疗: 肝素的应用:淤点淤斑增多增大、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的应用:高凝纠正后可用鲜血、血浆。 (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如西地兰等。 2、脑膜脑炎型: (1)抗生素的应用 (2)脱脑水肿 (3)皮质激素的应用 (4)呼吸衰竭的处理 (5)对症处理:高热、抽风的处理。 猩红热(scarlet fever)概述: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颊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

27、态反映性心、肾、关节损害。一、 病原学:A组溶血性链球菌 1、红疹毒素(A、B、C三种) 其抗体无交叉免疫力。致发热和皮疹 2、链激酶 溶解血块并阻止血浆凝固 3、透明质酸酶 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以利细菌扩散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发病前24小时至发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主)、皮肤创伤、产妇产道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点:冬春季多发,儿童多见,好发于温带地区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化脓性病变+中毒性病变+变态反应性病变(个别病例)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 可分为4个类型(一) 普通型:1、发热 持续性2、咽峡炎 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

28、、脓性渗出,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3、皮疹:(1)发热后24h内开始 始于耳后、颈部、上胸迅速蔓及全身典型者: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退色,有痒感 “粟粒疹”,“线状疹”(pastia线),“口周苍白圈”(2)48 h达高峰,后按出疹顺序退去,2至3天退尽(3)疹退后,皮肤脱屑,片状脱皮,套状,糠屑状(二)脓毒型:咽峡炎很严重,形成脓性假膜,粘膜坏死、溃疡,炎症扩散可致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三)中毒型:毒血症状严重(四)外科型:从伤口或产道侵入致病,没有咽颊炎,皮疹见于伤口周围,症轻,预后好。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10-20)X109/L,

29、中性粒系细胞占80%以上 2、尿液一般无明显异常 3、血清学检查:可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咽拭涂片进行快速诊断 4、病原学检查:可用咽拭子或其他病灶的分泌物培养溶血性链球菌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疾病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二) 鉴别诊断1、 与其他咽颊炎的鉴别白喉咽颊炎较轻,假膜不易抹掉;与一般急性咽颊炎不易鉴别2、 与其他发疹性疾病鉴别(1) 麻疹:见麻疹一章(2) 风疹:第一天即出疹,似麻疹,但无弥漫性潮红,三天后退去,无脱屑,无咽颊炎,耳部淋巴结肿大。(3) 药疹:有用药史,皮疹多样化,分布不均,无出疹顺序。(4) 金葡菌感染:鉴别主靠细菌培养。七、治疗:首选青霉素治疗,对其

30、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噁唑;对症治疗。霍 乱(Cholera)概述: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四季散发,夏秋季流行,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吐、泻,导致大量水、电解质丢失,酸碱失衡、肌肉痉挛,严重者出现循环衰竭及肾功能衰竭。一、病原学: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霍乱弧菌的特点: 1、一般特征: G,逗点状,极端鞭毛使其运动活跃,暗视野下呈穿梭状运动,涂片为鱼群状排 2、分类 O1群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型 不典型O1:不产生肠毒素故不致病 “H” 抗原相同 非O1群弧菌: O2O200 “O”抗原不同 (其中O139“O”抗原与以上均不同

31、,但可产生与O1群相同的肠毒素) 3、培养: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碱性培养基更好。 4、抗原结构和毒素: O1群和不典型O1有共同的“O”抗原和“H”抗原。O1群和非O1群有相同的“H”抗原但“O”抗原不同。古典生物型,埃尔托型,和O139型均能产生肠毒素,神经氨酸酶、血凝素及内毒素。其中肠毒素(Cholera toxin CTX、CT)是霍乱病人吐泻的主要原因,该毒素不耐热5630分钟。 5、变异: 6、抵抗力: 对热、干燥、消毒剂均敏感,对胃酸敏感,但在江、河水及水生物中存在时间长。 (1)正常胃酸 4分钟 (2)江河海水中13周 (3)鱼、虾等水生生物内12周 (4)O139在水中生存更长

32、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2、传播途径:水和食物(水生生物)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数月免疫力. 4、流行特征:夏秋季多见 O139的流行特征:无家庭聚集性,发病以成人为主。主经水和食物传播,为新流行病株普遍易感。三、发病原理: 1、细菌入侵及粘附: 人体的防卫功能 (1) 胃酸:胃酸分泌减少,胃切除术后,抗酸药物,暴饮暴食可减弱其作用。(2) 肠蠕动及肠液的清除作用。病原体的致病力 (1) 病原体的感染量,古典型108109,埃尔托103个。(2) 鞭毛、粘液酶,菌毛、外膜蛋白,溶血素,脂多糖,肠毒素。 2、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理: 环磷酸腺苷(cAMP)的作用:

33、促进隐窝细胞分泌水、氯化物、碳酸氢盐。抑制绒毛细胞吸收Na+、Cl-。杯状细胞分泌粘液。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天 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 1、泻吐期:先腹泻,后呕吐,无腹痛,无发烧,无里急后重,大便由水样含粪质转为米泔水样,呕吐物由胃内容物转为米泔样,多喷射性,可伴有腓肠肌和腹直肌痉挛。 2、脱水期: (1) 脱水表现:“霍乱面容”,循环衰竭。 (2) 电解质紊乱:低钾 (3) 代谢性酸中毒 3、反应期:脱水纠正后由于毒素吸收可出现发热。 各型霍乱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轻型 中型 重型脱水(体重%) 5%以下 510% 10%以上精神状态 尚好 呆滞或不安 烦躁或静卧不动皮肤 稍干、弹

34、性略差 干燥乏弹性 易抓 弹性消失 抓起后久不恢复眼窝囱门凹陷 稍陷 明显下陷 深陷 目闭不紧,眼窝发青指纹皱缩 不皱 皱瘪 干瘪腓肠肌痉挛 无 痉挛 明显痉挛脉搏 正常 细速 弱速或无脉血压(收缩压) 正常 7090 70mmHg以下或测不到尿量 稍减少 很少500ml/d 极少或无尿 临床分型1、 轻型:起病缓慢,腹泻10次,不伴呕吐。2、 中型(典型):典型的腹泻和呕吐。3、 重型:循环衰竭4、 干性霍乱:起病急剧,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即迅速中毒性休克而死亡。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液浓缩改变。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 3、粪便检查: (1) 常规 粘液及少量WBC (2)

35、悬滴及制动实验 (3) 涂片染色 (4) 培养 (5) 免疫荧光及PCR法 4、血清学检查:抗菌抗体和抗毒素抗体六、并发症:1、急性肾功能衰竭2、急性肺水肿七、诊断: 1、诊断标准: (1) 有吐泻症状,粪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 (2) 流行区人群、有症状,培养阴性但抗体上升4倍。 (3) 流行病调查中,粪便培养阳性前后5日,有腹泻症状。 2、疑诊条件: (1) 有典型症状但培养阴性 (2) 流行期间有接触史且发生泻吐症状而不能解释。八、鉴别诊断: 1、急性胃肠炎 2、急性菌痢 3、大肠杆菌肠炎 九、治疗: 1、治疗原则: (1)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 (2) 根据呕吐情况进食 (3) 静脉或口服补

36、液 (4) 对症、抗生素及抑制分泌2、补液: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霍乱的关键环节,补液原则应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适时补碱、及时补钾。液体总量应包括正脱水量和维持量。 (1) 液体种类: 常用541液::0.9% NaCl 550ml ,1.4% NaHCO3 300ml,10% GS 140ml, 10%KCl 10ml (2) 液体量及速度: 轻度脱水以口服为主,如呕吐明显可用静脉输液30004000ml/d。 中度脱水液体量40008000ml/d。 重度脱水液体量800012000ml/d,先快速补液(4080ml/min)半小时后2030ml/min,至休克纠正减慢以

37、补充累积损失,以后按生理需要量。儿童易发生低血糖昏迷、脑水肿、低钾、应及时补液、补钾及纠正酸中毒。 3、抗菌素及抑制肠粘膜分泌的药物:均为辅助治疗。复方磺胺甲噁唑多西环素 4、并发症的治疗:纠正酸中毒、休克、心衰、低钾,和抗肠毒素治疗. 病毒性传染病麻疹(measles,rubeola)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特殊的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斑丘疹。一、 病原学:麻疹病毒仅一个血清型。体外抵抗力弱 。具脂蛋白包膜血凝素HA为主要表面蛋白促病毒黏附宿主细胞融合蛋白FP使病毒扩散与宿主细胞融合(FP-Ab缺乏异型麻疹

38、)基质蛋白MP病毒繁殖(MP-Ab)缺乏麻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二、 流行病学:1、 传染源:急性患者(前驱期感染最强)2、 传播途径:呼吸道3、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持久免疫;6个月至五岁小儿易感为主。4、 流行特征:冬春季。三、 发病机制及病理侵入 复制麻疹病毒 上呼吸道、眼结膜(上皮细胞内) 局部炎症反应、发热 侵入 2-3天 吞噬复制 Lpc、网状 单核巨噬系统 入血 5-7天 第二次病毒血症、高热皮疹内皮C释放 第一次病毒血症四、 临床表现: 潜伏期621天,平均10天左右。1、典型麻疹(约10天)“3-3-3”:(1)前驱期(初期):发热至出疹,约3天。a主要为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发

39、炎的卡他现象。b特殊体征为斑,位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具诊断价值。c麻疹前驱疹:一过性。(2)出疹期(极期):约3天。a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达高峰,毒血症状加重。b发疹顺序(从上到下):耳后发际-前额、面颈-胸腹背、四肢-掌足底。c皮疹特点: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3)恢复期:约3天。迅速好转,按出疹顺序(上-下)消失,色素沉着,细小脱屑。2、非典型麻疹:(1) 轻型:部分免疫力者多见,中毒性(2) 重型:免疫力低下者 多见。分为休克性,出血性,疱疹性。(3) 异型麻疹:系超敏反应。自限性,恢复期出现很高的血凝抑制抗体,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无传染性。五、 实验室检查:1、一般检

40、查:血Wbc下降,Lpc相对升高2、血清学检查: 血清IgM抗体是诊断的标准方法, 恢复期IgG抗体较早期升高升高4倍以上(+)3、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核酸检测,蛋白水平检查4、快速诊断:鼻咽分泌物,痰、尿可见多核巨细胞增多六、 并发症:1、喉炎:两三岁以下小儿多见2、肺炎:最常见。五岁以下。多为继发。3、心肌炎:两岁以下多见,90%死于心衰。4、脑炎: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所致。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远期并发症。为脑组织的退行性变。七、 诊断: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1、 风疹:症轻,无Kopliks斑,皮疹以面、颈、躯干为主,无色素沉着及脱屑,伴耳后、颈部淋巴

41、结肿大2、 幼儿急疹:突起高热,热降后出疹3、 药疹:服药史,痒甚,停药好转,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 猩红热: 病原体 咽峡痛/炎 皮疹 血象Wbc麻疹 麻疹病毒 (-) 3-4天出现,疹间皮肤正常 降低,Lpc相对增多 口腔K斑,细小脱屑猩红热 A组B型链球菌 (+) 2天出现,疹间皮肤充血,口 升高,NP升高 周苍白圈,大片脱屑,面部无皮疹八、 治疗:对症+护理+预防并发症1、 一般治疗:隔离,清洁,补水和维A2、对症治疗:退热,祛痰止咳,镇静,止痉,給氧,水电平衡3、并发症防治:十、预防 流行型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概述: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

42、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夏秋季流行。主要表现为高热、昏迷、抽风,重者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高,部分有后遗症。一、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encephalitis B virus)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RNA,直径1520nm,外界抵抗力不强。可在多种动物细胞中传代。抗原性稳定,可产生三种抗体。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人:病毒血症短,病毒量少。动物:猪、马、牛、羊、鸭、鸡等,以猪为主。(饲养面广、更新快, 病毒量大、病毒血症长)人类流行前12月猪乙脑病毒达高峰,故猪的感染率可预测当年当地乙脑的流行情况。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主要为蚊虫,包括库蚊、伊蚊和按蚊。 仔猪 感染仔猪叮咬人越冬蚊 蚊虫 感染蚊虫 发病 3、人群易感性(susceptibl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