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及其推广探析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6105508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绿色建筑及其推广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绿色建筑及其推广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绿色建筑及其推广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绿色建筑及其推广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建筑及其推广探析(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绿色建筑及其推广探析高 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西安 710055)摘要: 绿色建筑即生态建筑,其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与融”三大主题,形成一个立体、全方位的环保工程,具备了节能、节水、节地、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延长建筑物寿命等多重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绿色建筑的出现与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满足社会民生需求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建筑节能与环保更深层次的优化与拓展。毫无疑问绿色建筑将会在中国逐渐兴起,也是建立创新性国家的必然组成部分,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国绿色建筑

2、发展仍面临着困难并存在着问题,需对大力推广我国绿色建筑的相关策略进行探析。关键词:绿色建筑; 可持续发展; 绿色技术; 推广策略; 制约因素;中国分类号:TU13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绿色建筑的内涵绿色建筑是遵循保护地球环境、节约资源、确保人居环境质量这样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由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种建筑理念,又称可持续建筑或生态建筑。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归纳来说,绿色建筑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绿色建筑明确定义为“在建

3、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提高居住品质。而目前来看,常规的建筑技术很难达成目标,这就要求绿色建筑要突破传统建筑技术的种种制约,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新技术、新材料,以及绿色的施工与运营管理,来实现建筑选址的规划合理、资源利用的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的综合有效、建筑环境的健康舒适、废物排放的减量无害和建筑功能的灵活适宜。2.绿

4、色建筑的发展在 21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都是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的共同发展战略。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使用了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总量的 40%,能源总量 40%,而其所造成的垃圾也占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总量的 40%。因此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人类实现持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年建筑量居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增长迅速,而许多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居世界平均水平以下。在 46 种支持性资源中,到2020年就只有6种资源能够自给,其余大量要依靠进口。也就是说,国内建筑市场的旺盛需求以及建筑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负面

5、影响,使建筑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建筑业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功能质量的同时,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或再使用的全寿命过程中应考虑环境影响,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即发展绿色建筑2。3.绿色建筑的建材所谓绿色建材,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老百姓用着放心的建材。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等,是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置等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并具有本质安全、防灾减灾、使用舒适等性能的建材产品。绿色建材不是一种或一类单独或特殊的具体产品,而是对建材“健康、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种要求,是对建筑材料在原料

6、的加工、生产、施工、使用及废弃处理等环节贯彻环保意识并实施环保技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责任。绿色建材首先应建立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它必须满足建材的相关要求;其次,绿色建材的“绿色”是相对的。绿色建材要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如“少用资源和能源”,怎么算少用? 没有也无法定量化,所以绿色是相对的,离开了相互比较或者说离开了一定的“参照物”谈“绿色建材”就没有任何意义了。4.绿色建筑的特点绿色建筑又称节能建筑或生态建筑,其基本目标是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使建筑物自然资源的损耗(材料和能源)和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形成一个健康、舒适、无害的空间,使建筑的质量功能和性能与

7、目的相统一,使环保性能、费用和经济性能相平衡,拆除时能够做到与自然界相融合。也就是说,绿色建筑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具有传统建筑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特点见表1.推行绿色建筑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体现,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由高能耗高污染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世界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为更好地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建设适合自己国情的“绿色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5.绿色建筑的技术系统分析绿色建筑的建设依赖于绿色技术的支撑,技术的瓶颈直接导致了

8、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程度较低。 (1)绿色技术应用与扩散水平:绿色技术成本是推广绿色建筑的关键。任何绿色技术的应用都是研发、改进、推广的过程,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是开发商、消费者和设计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研发投入、绿色技术的应用与扩散水平3决定了技术的应用成本,技术扩散程度越大,说明该项技术的市场普及率较高,技术较为成熟,具有良好的生态性能和经济性能,应用成本较低。 (2)绿色技术适宜性水平:适宜技术是指具备技术可行、经济适用、生态环保特点的技术。设计师在制定技术策略时要注重因地制宜,不可盲目地进行“产品堆砌”和“技术冷拼”,既要考虑技术的地域环境适宜性、资源/能源节约效能、舒适性改善,又要注重其

9、经济适用性。绿色技术适宜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计师的绿色设计水平。 (3)绿色建筑质量性能水平:绿色建筑的最终功能是为消费者的生活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绿色建筑的质量性能水平要求环境品质能够满足环保健康和居住的舒适性,是消费者对住宅的直观体验的评价,质量性能水平的好坏来源于设计、施工、适宜技术体系的集成,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可。6.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2006 年3月16日,原国家建设部公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于 2006 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标准体系包括六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

10、理(住宅建设)、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各大指标中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标准中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分别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在住宅建筑标准中突出强调了有关室内环境的采光、隔声、通风、室内空气质量各项参数指标。随着绿色建筑的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绿色建筑评价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立还处于初始阶段,完善和发展中国绿色建筑评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绿色建筑的建设还处于初期研究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尚属空白。近年来,有关部门围绕着建筑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颁布了一些单项的技术法规。2002 年,原建设部科技委员会组织有关专

11、家制定出版了比较客观科学的绿色生态住宅评价体系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其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2.0),同时融合了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等法规的有关内容。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是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正式迈出的第一步。2002 版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指标体系主要分为 5 个子项: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提出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7.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1)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

12、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2)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的原则: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

13、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3)健康舒适原则: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即人的关心,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8.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绿色建筑认知缺乏:社会目前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建筑的内涵4,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把“绿色建筑”等同于“绿化”。甚至有些房产商对豪华和所谓的

14、高科技建筑打出绿色招牌,使“绿色=昂贵”的理解日益深入人心。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行业人员,把绿色建筑等同于贵族建筑。这种“绿色”误区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阻碍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绿色建筑技术及产品还不成熟:我国绿色建筑基础研究滞后,国内节能技术、节能建材及产品还很不成熟,使用成本高且种类不全,配套施工技术复杂,用后易产生一些工程问题,致使开发商缺乏尝试节能建筑的兴趣,更不用说涉足需要更多新技术、新材料支持的绿色建筑了。若大量采用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必然导致绿色建筑造价昂贵,不利于应用推广。(3)绿色建筑成本初期投入大,长期经济效益不明显:从绿色建筑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

15、其初期投入较高,虽然长期的社会效益、环境和生态效益显而易见,但直接经济效益(节能效益)却相对较低,成本回收期长。而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当前社会,投资人出于投资风险考虑,往往追逐短期利润和资金的快速回笼,对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不高,而为了寻求卖点,“绿色建筑”这样的词语更多的会出现在开发商炒作的广告语里,而不是实际建设中。(4)绿色建筑专业人才和机构缺乏:目前,我国尽管部分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热情非常高,但相当多的设计人员不熟悉绿色建筑设计,采用绿色建筑方案往往会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从而降低了实践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同时,绿色建筑的落实,需要一种在项目前期就有多个工种、多个责任方参与的“整体设计”理念

16、,并贯穿于立项、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后期使用的全过程。而在国内,很多方案开始没有考虑成熟,后期再深入调整,很难实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功能。因此,迫切需要设置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专业机构,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使各工种相互协调、整体作业。(5)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完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个跨学科多专业研究课题。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现在也出台了一些标准和技术导则,但体系并不完善。国内现阶段很多项目是为评星、评级而做的绿色建筑,出现了技术“冷拼”以及戴“绿帽子”现象5。为了拿到相应奖项或分值,不惜代价使用高新科技,或花钱做摆设,完全忽视建筑成

17、本和功能,走上极端的误区。9.绿色建筑的规模化推进策略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基于宏观经济条件,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激发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的热情、有效降低绿色技术成本、保证绿色建筑质量性能水平是现阶段绿色建筑形成规模效应面临的一大挑战。 (1)加强绿色意识,加快绿色建筑相关研究:通过大力宣传绿色建筑带来的各种效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人们的绿色意识,从而逐渐增加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促使开发商积极开发绿色建筑,从源头上有效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倡导绿色经营方式,进行绿色运营、管理、营销、服务等。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加快国内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

18、不断降低初投成本。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密切跟踪研究国际绿色建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加强技术合作,汲取有益经验,推动市场融合,不断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平。 (2)梯度化推进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是影响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梯度化推进绿色建筑。鼓励在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优先试点推广绿色建筑,加大绿色建筑的实施力度和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经济水平一般地区结合自身条件,划分重点区域发展绿色建筑;而经济水平较弱的地区扩大单体建筑示范规模,逐步向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 (3)建立“示范性”绿色建筑:消费者了解绿色建筑的途径通常是媒体,得到的是简单的概念层次的理解,并且消费者在购房时的“四节一

19、环保”的绿色理念比较薄弱,不愿出高价购买绿色建筑。要使消费者真正认可绿色建筑,就需要把绿色建筑理念的理解扩展到实体层面,在不同地区建立绿色建筑示范区,让消费者切实体会到绿色建筑的好处,将绿色建筑节能的数据对公众予以公布,并对绿色建筑节约的运营成本、室内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进行宣传,用消费者的口碑宣传绿色建筑,促使绿色建筑被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 (4)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绿色建筑的接受度因城市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建设规模。政府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必须对绿色建筑在不同城市实施时带来的经济效率差异性开展研究,立足当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居民收入水平、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需额外承担

20、的费用等,利用税收、财政价格补贴等经济杠杆,对消费者、开发商、缺乏经济驱动的设计师等行为主体实行激励,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给予绿色建筑参与者优惠6。 (5)提高绿色技术产业化水平:绿色技术的成本是影响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绿色技术在没有形成产业化之前都是比较昂贵的,因此,吸引资金相对雄厚的企业为绿色技术的推广提供第一次动力,积极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使用和推广,提高绿色技术的扩散水平,同时绿色技术通过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进入商业化运作的绿色技术最终可以形成产业的绿色自觉7,从而降低绿色技术成本。 (

21、6)加快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开发与实施,加强急需人才培养: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国情,针对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律法规等的不同来合理开发、有效实施。应尽快完善绿色建筑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尽快制定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的评估标准,实施绿色建筑及相关产品标识制度,建立评价监管体系,规范评估机制,切实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对急需熟知绿色建筑理念、致力于绿色建筑建设的专业人才,可通过高等院校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相关学科建设,或增加绿色建筑相关课程,来培养适应绿色建筑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性人才。可通过定期组织绿色建筑相

22、关培训,提高各行业不同层次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应用能力;还可在建筑师资格认证或行业资质相关评审中,适当增加对绿色建筑知识的考核,提高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素养。10.结语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经济部门都有责任为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而奋斗。绿色建筑体系正是国际建筑界为了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建筑师们对国际潮流的积极回应。建筑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改造自然环境,为人类建造能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人工环境。但传统的建筑活动在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房之外,却像其他行业一样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建筑垃圾、建筑灰尘、城市废热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正是由于人们

23、认识到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建筑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体系,是污染环境、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体系,因此,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敏锐的建筑师改弦更张,开始探索建筑发展的“绿色”道路8。绿色建筑与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互动关系,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推动了绿色建筑体系的创造;而绿色建筑又丰富了绿色文化的内容,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做出重要的贡献。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建筑业发展尤为迅猛,但其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4、。只有我们大力践行绿色建筑理念,切实全面实现建筑业的“绿色革命”|将建筑业的高能耗、高污染模式转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才能真正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推进我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进程9。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吴坤铭.绿色建筑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5(5). 3 马 辉,王建廷绿色建筑市场激励理论与方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4刘光忱,孙磊,赵曼.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建筑经济, 2011(11):100-103. 5 叶青.创新绿色建筑设计概念J.广东建设信息, 2007(5): 9 -10. 6 刘玉明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 46-51 7 衡孝庆,邹成效绿色技术推动产业演化的路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8):43-48.8田淑芬.绿色建筑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J.建筑经济,2005(12):80-82.9 黄涛.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在可持续发展建筑中的定位J.重庆建筑,2004(3):14-16. 作者简介:高尚(1990),男,吉林长春,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方面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