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动物学专业课程教案

上传人:y****n 文档编号:16100140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1.6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物技术动物学专业课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生物技术动物学专业课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生物技术动物学专业课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资源描述:

《生物技术动物学专业课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技术动物学专业课程教案(8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物技术专业动物生物学1教案(2008修订版)生命科学系二零零八年五月动物动物学1教案(课程代码: 101306)一、课程说明(一)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二)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三)课程性质与任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以动物演化和发展为主线,由低等到高等,系统地介绍主要动物类群的形态、进化、分类、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着重介绍动物学领域以及相关学科的重要进展。通过师生互动、课堂和课外讨论、开展课外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科研思维能力(四)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初入大学的学生,不仅扎实地学好动物学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板块式问题解决的探索学习方式,为后续

2、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发展,建立稳固的专业基础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教学过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吸收有关动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和扩大教学信息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风趣逻辑的教学语言,互动的课堂气氛互相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问题探索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探究兴趣和主动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满堂灌学习方式为机动灵活的自主学习。(五)先修课程:无(六)学时、学分数:60 3.5(七)教学方式及设施要求:本课程主要采取多媒体的教学,需要多媒体设备(八)考核方式与要求:平时成绩20%,主要是分析讨论题、小论文等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期末考试80%,闭卷,强调分析、综合、运用能力的考

3、查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课时分配表章节次数章 节 名 称学时数总学时理论其他绪论111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12原生动物门333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14多孔动物门115腔肠动物门336扁形动物门337原腔动物338环节动物门449软体动物门4410节肢动物门7711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0.50.512棘皮动物门1113半索动物门1114脊索动物门4416鱼纲4417两栖纲3318爬行纲3319鸟纲5520哺乳纲5521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1122动物进化的基本原理0.50.523动物地理分布0.50.524动物生态0.50.5各章节基本内容绪论教学目的:了解生物的

4、分界、动物的基本特征、物种、双名制、现存动物的主要分门等基本概念,动物学的基本原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基本要求:理解动物学的概念,认识动物学学习的目的、任务以及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掌握物种的概念以及动物命名方法.重点与难点: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动物学的目的,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1.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 植物界、动物界1.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1.3五界分类196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Whi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 原核

5、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1.4六界分类我国昆虫学家陈世骧提出了六界分类系统:I 非细胞生物:1病毒界II原核生物:2细菌界3蓝藻界III真核生物:4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2.动物学及其分科3.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4.动物学的发展简史4.1西方动物学的发展4.2我国动物学的发展5.动物学的研究方法5.1描述法5.2比较法5.3实验法6.动物学的分类知识6.1分类依据6.2分类等级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6.3物种的概念:是分类系统上的基本单位,它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

6、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自然选择的历史产物。种是动物进化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形式。6.4动物的命名:目前物种的命名,在国际上是用林奈(Linnaeus)首创的“双名法”,并规定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斜题文字表示。即每一个学名应包括属名和种名,属名在前,为单数主格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命名人附在最后,第一个字母大写。如果种内有不同的亚种,则用三名法命名,即在种名后加上第三个拉了字或亚种名。6.5动物的分门:目前动物界约分为约30个门考核要求:了解思考题(作业

7、):1.何谓物种,为什么说它是客观性的?2.双名法命名有什么好处?它是怎样给动物命名的?第一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教学目的:复习细胞的有关知识,学习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理解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和器官系统的概念重点与难点: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和器官系统的概念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细胞2.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2.1组织2.1.1上皮组织形态特点:细胞形态规划,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有极性功能:保护、吸收、感觉、排泄、分泌和生殖来源:外、中、内三个胚层。根椐形态可分成单层和多层结构二大类2.1.2结缔组织形态特点:细胞间质特别发达;细胞数量少,排列分散;没有极性。功能:联接、固

8、缚躯体各部分;填充体内空隙,保护体内柔软组织;支持动物机体;制造血球。来源:中胚层分类: 依椐生理功能的不同和细胞间质的性质、分散在基质中的纤维成分的不同而形成三种不同状态的结缔组织:液态结组织、粘胶态结组织和固态结组织2.1.3肌肉组织形态特点:细胞细长呈纤维状 一个肌细胞即一根肌纤维功能:能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具强烈的收缩作用来源:中胚层。依椐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布,肌肉组织分三种类:横纹肌,平滑肌, 心肌2.1.4神经组织结构特点: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质细胞组成。功能:神经细胞能感受刺激,传导兴奋;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和修复作用。来源:外胚层2.2器官器官是指由几种不同类

9、型的组织综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的结构。2.3系统系统是一些在机能上密切关联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连续的生理机能。考核要求:认识思考题(作业):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掌握原生动物细胞即独立完整的有机体的特点。疟原虫生活史、主要纲的分类要点。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基本要求:掌握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草履虫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明确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基本掌握原生动物各纲的特征。重点与难点:通过代表动物掌握各纲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明确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教学时数:3教学内容: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原

10、生动物是世界上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1.2原生动物的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 虽然某些原生动物的个体可聚合形成群体,但最多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还未出现组织、器官的分化,单个细胞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3原生动物的体表(也就是细胞的表面)具有细胞膜1.4原生动物的运动是通过鞭毛、纤毛、伪足等来完成的。营养主要有三种方式: 光合营养, 吞噬营养, 渗透营养1.5原生动物的生殖多种多样,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1.6包囊和适应2. 鞭毛纲(Mastigophora)2.1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2.1.1形态结构2.1.2营养方式2.1.3呼吸,代谢2.1.4生殖2.2鞭毛纲的主要特

11、征 一般以鞭毛为运动器,通常14条或68条,少数种类具有较多的鞭毛。营养方式多种多样,有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等,后两种也称异养。其生殖方式中,无性生殖主要为纵二裂(绿眼虫),出芽(夜光虫);有性生殖主要有同配生殖(盘藻虫),异配生殖(团藻虫)。在环境不良时,一般能形成包囊。2.3鞭毛纲的重要类群2.3.1植鞭亚纲(phytomastigina)2.3.2动鞭亚纲(Zoomastigim)3.肉足纲(Sarcodina)3.1代表动物大变形虫(Amoebaproteus)3.1.1形态结构3.1.2变形运动3.1.3生理3.1.4生殖3.2肉足纲的主要特征 伪足是本纲动物运动、摄食的细胞

12、结构,体表无坚韧的表膜,仅有极薄的质膜。细胞质常分化为明显的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为凝胶质和溶胶质,且可相互转换。虫体有的裸露,有的质膜外具石灰质或几丁质或矽质外壳。通常为二分裂繁殖,除有孔虫和放射虫外,一般不行有性生殖,形成包囊者极为普遍。广泛生活于淡水、海水中,也有寄生种类。3.3肉足纲的重要类群痢疾内变形虫4. 孢子纲(Sporovoa)4.1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plasrnodium vivax GrassiFeletti)间日疟原虫有人和按蚊 2个寄主,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有性世代在某些雌按蚊体内进行,借某些雌按蚊传播。4.2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本纲动物都是寄生

13、种类,无运动器或只在生活史一定阶段有,异养,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脊椎动物(或人)体内,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有些种类在同一寄主体内进行。先是无性的裂体生殖,再是有性的配子生殖,最后是无性的孢子生殖。4.3孢子纲的重要类群 球虫。粘孢子虫。5.纤毛纲(Ciliata)5.1代表动物大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 Ehrenberg)5.2纤毛纲的主要特征 一般体表终生具纤毛,并以纤毛运动。纤毛的结构与鞭毛相同,但较短,数量也较多,运动时节律性强。纤毛可成排分散存在,也可由多数纤毛粘合成小膜,排列在口的边缘,称小膜带;也可由一单排纤毛粘合形成波动膜;还可成簇

14、粘合成束称棘毛。纤毛虫是所有原生动物中结构最复杂的:具表膜下纤毛系统,细胞核一般分为大、小核,多具摄食的胞器。无性生殖为横二分裂,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5.3纤毛纲的常见种类 小瓜虫 (Ichyophthirius),钟虫(Vorcticella),车轮虫(Trichodina)6.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考核要求:掌握思考题(作业):1. 原生动物有何主要特征,为什么它们是最原始 最低等的动物2. 原生动物分为哪四个主要的纲 ,纲主要特征是什么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教学目的: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本概念,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胚层的形成和分化,生物发生律。 基本要求:掌握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的

15、各个阶段,知道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了解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的关系及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重点与难点:掌握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从而深刻理解并掌握生物发生律(即重演律)。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从单细胞到多细胞2.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2.1古生物学方面2.2形态学方面2.3胚胎学方面3.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3.1受精与受精卵3.2卵裂3.2.1完全卵裂3.2.2不完全卵裂3.3囊胚的形成3.4原肠胚的形成内陷,内移,内转,外包,分层等几种方式,常有综合出现现象,最常见的是内陷与外包同时进行,内移与分层相伴而行。3.5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随着胚胎发育的继续进行,大多数动

16、物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了中胚层,同时伴随着体腔的形成。中胚层的形成和体腔的出现有两种方式:端细胞法,体腔囊法:又称肠体腔法3.6胚层的分化4. 生物发生律(Begenetic law)生物发生律由德国科学家赫克尔(EHaeckel)于1866年提出。从大量的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中发现: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动物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5.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5.1群体学说5.2合胞体学说考核要求:认识,掌握思考题(作业):1.为什么说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2.

17、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有几种学说 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什么叫生物发生律 它对了解动物的演化与亲缘关系有何意义第四章多孔动物们(海绵动物门)教学目的:多孔动物的特征基本要求:掌握多孔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殖发育特点重点与难点:理解多孔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1.1体型多数不对称1.2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1.3具有水沟系2.海绵动物的生殖发育2.1无性生殖:出芽和形成芽球2.2有性生殖逆转3.海绵动物门的分类及分类地位4.海绵动物的经济意义考核要求:掌握思考题(作业):为什么说多孔动物(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后生动物,怎样理解它是动物演化史上

18、的一个侧支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教学目的:门的主要特征及本门动物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位置;代表动物水螅的结构特征和生活史(世代交替现象);水螅、钵水母、珊瑚三个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基本要求:掌握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水螅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了解腔肠动物各纲的特征及重要类群,认识腔肠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重点与难点:以水螅为代表,通过对其结构特征和生活史的学习,掌握该门的主要特征;海产腔肠动物发育的世代交替现象教学时数:3教学内容:1.门的主要特征1身体辐射对称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1.2两胚层及原始的消化腔1.3细胞与组织

19、分化1.4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Nerve net)1.5有水螅型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1.6具多态现象2. 代表动物水螅(Hydra)2.1形态结构: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组成,中间夹着中胶层2.1.1 外层:来源于外胚层。细胞层较薄,排列整齐,分化成六种细胞:外皮肌细胞, 感觉细胞, 神经细胞, 腺细胞, 间细胞, 剌细胞2.1.2内层:来源于内胚层细胞层较厚,以内皮肌细胞为主, 还有腺细胞,感觉细胞,间细胞2.2摄食和消化2.3呼吸与排泄无专门的呼吸和排泄器官2.4感觉和运动分布在外皮肌细胞间的感觉细胞受到刺激后把冲动通过神经传导给皮肌细胞在内外皮肌细胞的协同作用下,使水螅产生运动2.5生殖无性

20、生殖: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外层间细胞分化形成卵巢、精巢,受精卵发育成实心原肠胚后包上粘性厚膜形成休眠体,从母体脱落下来,次年春末环境条件适宜时,胚胎脱膜而出,继续发育成小水螅。3.腔肠动物门的分类3.1水螅纲:有水螅型水母型,世代交替现象水螅型有垂唇水母型有缘膜,小型生殖细胞外胚层由产生3.2钵水母纲水螅世代不发达水螅型有垂唇水母型无缘膜,大型生殖细胞由内胚层产生3.3珊瑚纲只有水螅型,无水母型有口,隔膜生殖细胞由内胚层产生4.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考核要求:掌握思考题(作业):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腔肠动物分哪几个纲 各纲主要特征是什么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教学目的: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涡虫、

21、吸虫和绦虫三个纲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分类及生活史;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基本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涡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殖特点,掌握寄生吸虫、绦虫的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对人的危害,了解扁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及其各纲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首先是通过对门主要特征的学习,理解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的演化意义;涡虫与自由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吸虫、绦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时数:3教学内容:1.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 两侧对称 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使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左右之分,这是动物体由水中漂浮转向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于

22、在水底爬行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体前端集中,进而导致动物的身体进一步分化。前端司感觉,后端司排遗,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使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灵敏、准确。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1.2中胚层的形成 中胚层产生于内、外胚层之间,一方面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了新陈代谢。如中胚层形成发达的肌肉组织,强化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和动物在空间位移的速度。这样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接受的外界刺激量明显增加,致使动物的感觉器官相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捕食效率高,营养状况好,从而促进了消化系

23、统和排泄系统的形成。此外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具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机能,动物体耐干旱和饥饿。因此中胚层的出现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1.3皮肤肌肉囊 具保护和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更快更有效地摄食,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1.4消化系统 自由生活的种类为不完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的种类,消化管退化(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 1.5排泄系统 扁形动物中除无肠目外均具有原肾管,即来源于外胚层的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等组成的具有排泄功能的管状系统。排泄管具许多分支,每一小分支末端即是焰细胞,其为伸入实质中的盲管状细胞,主要功能是调节

24、体内水份代谢,同时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1.6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已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即梯形神经系统,其由前端的“脑”和由脑向后分出的若干纵神经索,以及纵神经索之间连接的横神经组成。高等种类的纵神经索减少到只有一对发达的腹神经索。但神经细胞不完全集中在“脑”中,也分散在神经索中。 1.7生殖系统 大多数雌雄同体。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性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和一定的生殖导管(如输卵管,输精管等),以及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卵黄腺等)。这些管和腺使在中胚层产生的生殖细胞可以通到体外,同时也出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现象,这也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基本条件之一。1.8生活方式 扁形动物中一类营

25、自由生活(涡虫纲),可在水中、潮湿的土壤中游泳或爬行,捕捉小动物为食;另一类营寄生生活(吸虫纲,绦虫纲),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表或体内,摄取该动物的营养(又可分外寄生和内寄生),且生活史复杂,并有更换宿主的现象。2. 涡虫纲2.1代表动物三角涡虫(Dugesia)2.1.1生活习性2.1.2体壁 2.1.3消化系统2.1.4呼吸、循环与排泄 2.1.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2.1.6生殖系统2.1.7再生能力很强2.2主要特征体不分节,体表有纤毛,上皮细胞内有杆状体,营自由生活,具不完全消化系统。纤毛和皮肤肌肉囊强化了运动机能;杆状体有利于捕食和防御;感官和神经系统发达,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迅速2.3

26、分类根据肠的结构和有无可分为无肠目,单肠目,三肠目和多肠目四个目3. 吸虫纲3.1代表动物华支睾吸虫3.1.1形态结构3.1.2生活史3.2主要特征不分节,无纤毛状体,消化道简单,具吸盘,营寄生生活运动机能退化,无一般的上皮细胞,有具小刺的皮层,神经感官退化,有吸附器,可固于寄生组织上3.3分类日本吸血虫, 布氏姜片虫4. 绦虫纲4.1代表动物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4.1.1形态结构: 体长24M,由7001000个节片组成。身体分三部分:头节,颈部,节片4.1.2猪绦虫的生活史终寄主:人;寄生部位:小肠;中间寄主:猪4.2主要特征体分节片,无纤毛和杆状体,体内寄里,雌雄同体,

27、带状,由许多节片组成。生殖器官高度发达每一成熟节片均有两性生殖器官,消化道消失,渗透营养抗宿主消化酶消化能力强4.3分类5. 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6. 扁形动物门的系统发展考核要求:熟练掌握思考题(作业):试述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的进化有何重要意义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以扁形动物门几个纲生活方式为例 说明结构与机能的统一性第七章 原腔动物门教学目的: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特点;几种重要、常见的线虫;轮虫动物门形态特征及生活史;腹毛动物、线形动物的形态特征;棘头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特征基本要求:掌握原腔动物的特征和蛔虫的形态

28、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对人的危害,基本掌握线虫动物、轮虫动物、腹毛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与难点: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原体腔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原体腔的产生对动物体的影响教学时数:3教学内容:1. 线虫动物门1.1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1绝大多数线虫的身体呈细长的圆柱形,它们个体差别较大,寄生生活的种类小的 lmm左右,大的可超过lm 1.1.2线虫的体壁具有发达的角质层,有的种类体表光滑,有些种类体表具有斑纹、小刺或鳞片,角质层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肌肉层仅有较厚的纵肌层,而无环肌层1.1.3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1.1.4自由生活的种类靠体表进行呼吸,寄生的种类进行厌氧呼吸。 1.

29、1.5线虫的排泄系统完全没有纤毛,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腺型,一种是管型。通常是由一个原肾细胞演变而来的。因此,均属于原肾型。 1.1.6线虫的神经系统是圆筒状神经系统,所有神经都嵌在表皮中。感觉器官不发达。1.1.7绝大多数的线虫雌雄异体,进行两性生殖,少数种类进行孤雌生殖。生殖腺管状,螺旋型卵裂,直接或间接发育,幼虫有蜕皮现象1.2代表动物-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1.2.1形态结构1.2.1.1外形:长圆柱形,向两端渐细。乳白色,侧线明显1.2.1.2体壁和体腔蛔虫的体壁是由角质膜、表皮和肌肉组成的皮肤肌肉囊假体腔:充满体腔液。输送营养;在体壁与内脏之间形成膨压使身体保持

30、一定体形。1.2.1.3消化系统消化道简单,由口、咽、肠、直肠和肛门组成。取食宿主体内的半消化物质,可不需进行消化就可直接吸收利用,无特殊的消化腺。肠腔内有微绒毛,可增加吸收面积。1.2.1.4呼吸无专门的呼吸器官,适应寄主体内的低氧环境,强化了糖酵解途径,进行厌氧呼吸。1.2.1.5排泄系统由一个原肾细胞衍生而成的形排泄系统排泄物汇集到体腔液内,再随体腔液通过侧线的上皮细胞渗透入排泄管内,从排泄孔排出体外。1.2.1.6神经和感觉器官圆筒状的神经系统咽头周围的围咽神经环向前、后各发出六条神经,各有横神经相连。感觉器官:不发达。唇瓣和泄殖孔周围有感觉乳突,有感觉功能。1.2.1.7生殖系统蛔虫

31、的生殖系统为长管型。 1.3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蛔虫,绕虫,钩虫,血丝虫2. 轮虫动物门(Rotifera)轮虫的种类约有1500多种,它们多数生活于淡水中,以单细胞的水生动、植物及有机碎屑为食。轮虫身体分为头、躯干和足(尾)三部分。头部具一轮盘,也称头冠。轮盘上有12圈纤毛,纤毛有节奏地摆动,有助于游泳和摄食。躯干部具角质的皮壳,又称为兜甲,其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表皮层下为成束的肌肉。足的末端有趾,内有粘液腺或称足腺,能分泌粘性物质,借以附着在其它物体上。轮虫是构成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是鱼类的天然饵料之一。它在水质生物鉴测,污水治理上有着重要的价值。3.腹毛动物门4.线形动物门的系统演化考

32、核要求:掌握思考题(作业):试述人蛔虫形态结构及其生活史特点蛔虫有哪些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原体腔出现引起线形动物结构哪些改变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教学目的: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次生体腔的出现在演化上的意义;代表动物环毛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的主要特征及异同;嗌虫、星虫、须腕动物的特征。基本要求: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特征,了解环节动物在演化上的进步。重点与难点:通过对环毛蚓形态结构的学习,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身体分节、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教学时数:4教学内容:1.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形成真体

33、腔1.1.1真体腔的形成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笫一次出现的腔:囊胚腔;笫二次出现的腔:原肠腔;笫三次出现的腔:体腔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囊裂开而成的,故也称裂体腔。真体腔是继假体腔之后出现的,也称次生体腔。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 1.1.2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身体出现分节现象。1.2身体分节同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同,如蚯蚓。异律分节:身

34、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如沙蚕。1.3出现刚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刚毛:由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内的毛原细胞分泌形成的,是寡毛纲的运动器官。疣足:多毛纲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的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特点:疣足本身不分节,与躯身体连接处也无关节。1.4闭管式的循环系统环节动物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笫一次出现循环系统,但已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1.5链索状神经系统 由脑、围咽神经索、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组成。1.6皮肤呼吸大多数环节动物无专门的呼吸器官,由于循环系统的产生,皮肤内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依靠体表进行皮肤呼吸。多毛纲的部分海产种类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鳃。1.7

35、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型原肾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对外开口为排泄孔(肾孔),排泄物靠渗透进入排泄管。后肾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的,具有两个开口:向体内的开口为肾口,向体外的开口为肾孔。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管,效率更高。2.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2.1外部形态身体圆而细长,有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雌雄同体。节间沟,体环,口前叶,环带(生殖带),环带上无刚毛和节间沟。背孔,三对纳精囊孔2.2体壁体壁由四部分组成:角质膜,表皮层,肌肉层,体腔膜2.3体腔位于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之间的空腔,被体腔膜所包围,是真体腔。真体腔内容有生殖、排泄器官,血管和神经

36、索。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始终浸浴着内部器官,加强了各器官间的联系,同时也起着进行物质运输和循环系统的功能。 2.4消化系统环毛蚓的消化道自口至肛门为一条直管,由口、咽、食道、砂囊、胃、肠、肛门组成。2.5循环系统蚯蚓有高度发达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由纵血管、环血管和微血管组成,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蚯蚓的血液呈红色,含有血红蛋白,但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浆中。2.6呼吸蚯蚓通过皮肤进行呼吸:蚯蚓不时地从背孔排出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皮肤下面富有毛细血管,通过气体扩散进行气体交换。2.7排泄系统蚯蚓以小肾管为排泄器官,小肾管为后肾管型。蚯蚓的小肾管有3种:咽头小肾管,隔膜小肾管,体壁小肾管黄色细胞能收集排泄物,有贮

37、存排泄作用,死亡脱落后在体腔液中,由小肾管收集后经肾孔排出体外。2.8生殖系统蚯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2.8.1雌性生殖器官:纳精囊,卵巢,卵漏斗,输卵管,雌孔开2.8.2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贮精囊,精巢囊,精漏斗,输精管,雄孔,前列腺2.8.3生殖:精子先成熟,雌雄交配。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卵成熟,环带分泌物质形成蛋白质环,成熟卵产在环内。随身体收缩,蛋白质环向前移动,至纳精囊孔处,精子逸出,与卵受精。环带继续前移,从前端脱离蚓体,两端封闭,形成蚓茧。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23周后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3.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3.1多毛纲:全为海产,大多可为鱼类饵料。特征:以疣足为运动

38、器官;无生殖带;雌雄异体。3.2寡毛纲:大多陆生,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其中4/5为各类蚯蚓。特征:以刚毛为运动器官;有生殖带;雌雄同体。3.3蛭纲: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少数生活在海水或陆地。特征:身体前、后有吸盘,身体扁平;体腔退化,雌雄同体,有生殖带。4.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5. 环节动物门的系统演化考核要求:熟练掌握思考题(作业):分节现象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次生体腔的形成 引起了动物哪些结构的改变 有何意义从多毛类 寡毛类和蛭类的形态特征 试述其对各自生活方式的适应性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教学目的: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39、及其代表动物的形态特征及异同;各纲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概况(亚纲或目);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基本要求: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无齿蚌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特征,了解软体动物的重要经济种类。重点与难点:通过对圆田螺、无齿蚌等代表动物的学习,掌握门及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等的主要特征,及其特殊结构对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时数:4教学内容: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一般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其头部的发达程度也不同。足是软体动物的运动器官。内脏团一般在足的背部,是心脏、

40、消化、生殖等内部器官的所在部位。1.2贝壳大多数软体动物身体的柔软部分外面都有贝壳,是软体动物的特征之一。不同种类的贝壳的形态、数目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结构是相似的,都有三层结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1.3外套膜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形成的膜性结构,是由两层上皮细胞及中间的结缔组织和肌肉纤维组成。外套膜向下包裹了整个内脏团和足部,是一种重要的功能器官:分泌物质形成贝壳;外套膜围成的外套腔与多种生理功能有关;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1.4真体腔极度退化由于结缔组织的侵入,真体腔极度退化,缩小为围心腔、生殖管腔和排泄管腔。除真体腔外,初生体腔同时存在,初生体腔内充满血液,因此称为血窦。

41、1.5循环系统 开管式循环,但头足类十腕目种类动脉和静脉由微血管连接,而成为闭管式循环。血液一般五色,内含变形虫状的血细胞。有些种类血中含有血红素或血青素,使血液变成红色或青蓝色。 1.6呼吸系统软体动物用鳃、外套膜或外套形成的肺进行呼吸。1.7排泄器官 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为肾脏,与环节动物的肾管同源,均属后肾型.由围心腔壁的上皮分化成的围心腔腺以及腹足类后鳃亚纲的肝脏部分细胞,都有排泄作用。 1.8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 原始种类的神经中枢,包括一围食道神经环及由此向后伸展的两条足神经索和两条侧神经索。较高等种类的神经中枢,一般由4对神经节及联络它们之间的神经索组成。这4对神经节是:脑神经节,足

42、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头足类主要神经节集中在食道周围,外包以软骨,形成脑,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软体动物的皮肤、外套膜内面和触角等都分布有感觉神经末梢,具有感觉作用。1.9生殖与发育 软体动物多为雌雄异体,少为雌雄同体,多为异体受精。除头足类和一部分腹足类的胚后发育为直接发育外,其它许多海产的种类都为间接发育,需要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个时期。而河蚌必须经过钩介幼虫阶段才能发育为成体。2.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2.1单板钢(Monoplacophora)贝壳个,帽状,足扁阔。鳃及内脏器官按体节排列。如新蝶贝(Neopilinagalathea),是一种原始贝类的“活化石”。2.2

43、无板纲(Aplacophora)无贝壳,足退化,具腹沟,休呈蠕虫状,是最原始的软休动物。如龙女簪(Proileomenia),产于我国南海。 2.3多板纲(Poiyplac phora)背部有贝壳S枚,覆瓦状排列,呈块状。适于在岩石吸附和爬行,神维系统呈“双梯形”,如石鳖。2.4掘足纲(Scaphopoda)贝壳1个,呈牛角状,两端开口,足圆柱形,适于挖掘泥沙。如角贝(Dentatium)。2.5腹足纲(Gastropoda)2.5.1代表动物-圆田螺2.5.1.1外部形态2.5.1.2内部构造2.5.2腹足纲的主要特征具一螺旋形的贝壳;头部明显,具眼和触角;内脏团旋转,不对称;足发达,块状;

44、鳃一个,栉状2.5.3腹足纲的分类腹足纲主要依据贝壳的形态、鳃的有无及位置、侧脏神经连索是否交叉成8字形等主要特征分为三个亚纲:前鳃亚纲 (Prosobranchia),后鳃亚纲(Opintobranchia),肺螺亚纲(Pulmonata)2.6瓣鳃纲(lamellibranchia)2.6.1代表动物-无齿蚌2.6.1.1外部形态2.6.1.2内部构造2.6.2瓣鳃纲的主要特征具两片贝壳;头部退化;足斧状;具瓣鳃2.6.3瓣鳃纲的分类瓣鳃纲约3万种,其中含化石约15000种,根据贝壳铰合齿的形态,闭壳肌的发达程度和鳃的构造不同,分为3个目:列齿日,异柱目,真瓣鳃目2.7头足纲(Cephal

45、opoda)2.7.1代表动物-乌贼 2.7.1.1外部形态2.7.1.2内部构造2.7.2头足纲的主要特征有或无贝壳;头部发达,具一对发达的眼睛;鳃羽状;足特化为腕足和口漏斗,腕足排列在口的周围2.7.3头足纲的分类现存的头足类约400种,主要依据鳃和腕的数目,以及其形态特征,分为两个亚纲。常见的种类有四鳃亚纲(Tetrabranchia)的鹦鹉螺;二鳃亚纲(Dibranchia)的金乌贼(Sepiaesculenta)和章鱼(Octopus)。3. 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4. 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考核要求:掌握思考题(作业):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分哪几个纲 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述头

46、足类对环境适应的结构特点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教学目的:门的主要特征;甲壳、肢口、蛛形、多足和昆虫纲的代表动物、形态特征、分类(昆虫纲到目);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基本要求: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蝗虫、沼虾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掌握有甲壳纲、蛛形纲、昆虫纲的特征,基本掌握有爪纲、肢口纲、多足纲的主要特征及昆虫纲重要目的简要特征,了解有经济意义的节肢动物种类及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重点与难点: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与体制、结构的关系,昆虫适应陆地的特征。教学时数:7教学内容:1.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异律分节与身体分部 动物身体的若干原始体节分别组成头、胸、腹各部,称此现象为异律分节。但有

47、的头、胸两部愈后而成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而成为躯干部。随着身体的分部,器官趋于集中,机能也相应地行所分化,如头部用于捕食和感觉,胸部用于运功和支持,腹部用于营养和生殖。各部虽有分工但又相互联系和配合,从而保证个体的生命活动及种族繁衍。 1.2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不仅身体分部,而且附肢分节,故名节肢动物。附肢各节之间以及附肢和体躯之间都有可动的关节,从而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能适应更加复杂的生活环境,继而导致附肢形态的高度特化。附肢除了步行外,还有游泳、呼吸和交配的机能,也出现一些用以防卫、捕食、咀嚼以及感觉作用的特殊结构。因此,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节肢动物的附肢按其构

48、造特征可分为双肢型和单肢型两种基本构造。1.3几丁质的外骨骼和肌肉节肢动物的体壁一般由底膜、表皮细胞层和角膜层三部分组成。表皮细胞层是单层多角形的活细胞层,它向内分泌形成底膜,底膜是一层无定形的颗粒层;它向外分泌而形成表皮层。角膜层由内向外又可分为由内角质膜、外角质膜和上角质膜。 体壁的某些部位向内延伸,成为体内肌肉的附着点,故有外骨骼之称 节肢动物的肌肉是由肌纤维组成,呈束状,着生于外骨骼的内壁或表皮内突之上,肌纤维为横纹肌根据肌肉着生的部位和功能,可分为体壁肌和内脏肌。体壁肌一般是按体节排列,有明显的分节现象。内脏肌包被于内脏器官之上,一般分横向排列的环肌和纵向排列的纵肌。体壁肌又常是伸肌

49、和缩肌成对地排列,相互起拮抗作用。当这些肌肉迅速伸缩时,就会牵引外骨骼产生敏捷的运动。 1.4体腔和血液循环 由于开管式循环,节肢动物的体腔内充满血液,故又名血腔。这种体腔一般是由囊胚腔(初生体腔)和真体腔(次生体腔)混合而形成,所以节肢动物的最终体腔又称为混合体腔。心脏和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方。血液在心脏中由后向前,流经血管进入体腔;血液在体腔中由前向后流动,而后汇人围心窦,由心孔流回心脏,这种往复过程属于开管式循环。 1.5消化系统 节肢动物的消化系统,一般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但由于各类节肢动物的食性不同,消化道的具体结构也有所变化。前肠和后肠都是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因此其肠壁上也具有

50、几丁质的外骨骼,并可形成突起和刚毛等构造,用来研磨或滤过食物(如虾类)。当蜕皮时前、后肠的外骨骼也要脱落,然后再重新分泌,中肠由内胚层形成,是主要消化和吸收的地方。节肢动物头部的附肢,常常变成咀嚼器或帮助抱持食物的构造,有时还和头的一部分构成为口器(如昆虫)。 1.6呼吸和排泄 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水生种类为鳃或书鳃;陆生种类为气管或书肺。鳃和气管都是体壁的衍生物,只是形成方式不同,鳃是体壁外突而形成的,气管是体壁内陷而形成。书鳃是腹部附肢的书页状突起,书肺是书鳃内陷而成。有一些陆生的昆虫,其幼虫生活在水中,而具有气管鳃,即鳃里面含有气管。此外,较小的节肢动物,如水中的剑水蚤,陆上的蚜虫或恙螨

51、,都可以靠全身体表进行呼吸,因此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肾管变来的腺体结构。如甲壳纲的颚腺和绿腺,蛛形纲的基节腺,原气管纲的肾管等都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类如昆虫或蜘蛛的马氏管。它是肠壁向外突起而成的细管,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吸收血腔中的废物,进入后肠,回收水分,排出残渣。1.7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相同,属于链状神经结构。脑是节肢动物的感觉和统一调节活动的主要神经中枢,但并非重要的运动中心.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是很完备的,主要有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器官。并受神经支配,可以产生各种活动和行为。 1.8生殖和发育 多数节肢动物

52、是雌雄异体,只有蔓足类和一些寄生性的等足类是雌雄同体。生殖方式主要为两性生殖、卵生,也有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和多胚生殖等方式。节肢动物的胚后发育很不相同,有直接发育或间接发育。间接发育者具有不同阶段的发育期和不同形式的幼体或蛹期。2. 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2.1有爪纲(原气管纲):栉蚕:附肢末端具爪,以气管呼吸。2.2甲壳纲2.2.1甲壳纲的主要特征甲壳动物由于它们的表面包被着一层比较坚硬的外壳而得名,其种类约有3万多种,包括常见的虾、蟹、蚤和藤壶等。绝大多数水生,而且多数是海产,少数是陆生或半陆生,主要营自由生活,但也有一些营寄生生活或固着生活。 2.2.1.1身体分部:原始的甲壳动物体

53、节较多,而且分节明显。高等的甲壳类体节趋向于减少并愈合成几部分,有的动物体节愈合成头、胸、腹三部分;有的头部和胸部进一步愈合形成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形成躯干部;有的只分体前部和体后部;有的甚至完全为石灰质壳片所包囊。 2.2.1.2附肢:甲壳动物的附肢尽管形态各异,功能不同,但从胚胎发育过程来看,除第1对触角为单肢型外,其余都为双肢型,而后者按其形态可区分为叶状肢和杆状肢两大类。叶状肢比较原始,它们都是扁平的,而且不具关节,外面的角质膜也很薄,有呼吸拨水的功能。这种附肢与环节动物的疣足相似,低等的鳃足亚纲的附肢就属这种类型。杆状肢一般比较细长而且具有关节,有时外肢退化或消失。甲壳动物附肢的特

54、化多种多样,不同形态的附肢具有不同的功能,以虾为例:第1、2对(小触角和大触角)细长,形成触鞭,司感觉。第3对 (大颚)原肢大而坚硬,边缘齿形,分切齿部和臼齿部,司咀嚼。第4、5对(第1、2小颚)呈叶片状,可抱持食物,第2小颚的外肢扩大成颚舟片。可激动水流。第6、7、8对(三对颚足)为双肢型,有触觉、味觉和抱持食物的功能。第9、10、11;12、13对(五对步足)外肢退化,内肢发达,司行走。腹部6对附肢为双肢型,扁宽,司游泳。 2.2.1.3呼吸:许多小型甲壳动物(桡足类)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而以身体表面直接进行气体交换。完全陆生的种类(鼠妇),其腹部附肢的体表内陷,形成与气管相似的构造伪气管

55、,适应于陆上呼吸。而高等甲壳类(虾),主要是用鳃进行气体交换。有的鳃是附肢部的突起,称足鳃;有的是附肢与身体相连地方的突起,叫关节鳃;有的是体壁的突起,称胸鳃或侧鳃。 2.2.1.4排泄:甲壳动物除像虾一样以触角腺排泄外,低等甲壳类的排泄器官开口在小颚的基部或背甲的褶缝处,称颚腺。有些种类可以通过鳃把代谢废物排出去,或通过过滤从血液中分离出来,也可以沉积在体壁中通过蜕皮而排出。 2.2.1.5神经:甲壳动物的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基本相同。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咽上神经节(脑)、围食道神经、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但神经节一般有不同程度的愈合。等足类除脑外,其它神经节很少合并,2条神经索是分开的;十足类的

56、虾,2条腹神经索在腹部已合并,但在围食道神经和胸神经索等处,仍可见分开的情况,其前后神经节也有合并情况,如脑是头部前3对神经节合并而成,食道下神经节是头部后3对神经节和胸部前3对神经节愈合而成。而蟹类,除食道上方3对神经节合并成脑外,其它各种神经节都愈合成一个大神经团。2.2.1.6生殖:甲壳动物除蔓足类及少数的寄生等足类外,都是雌雄异体,需要经过交配、受精的方式进行生殖,如对虾交配时,雄虾抱雌虾而将精子送到雌体的交接囊内。一些种类行单性生殖,卵不必受精仍可发育。卵裂的方式为表面卵裂。甲壳类典型的发育方式是间接的,要经过复杂的变态,有几个不同的幼虫期,如对虾要经过从身体不分节,具三对简单附肢的

57、无节幼体,到有头胸部和腹部之分的原蚤状幼体,再到其腹部有明显分节的蚤状幼体,最后分化成基本与成幼虾相似的糠虾幼体等期。在发育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蜕皮,而且与昆虫不同,成虫阶段也要蜕皮。2.2.2主要亚纲及重要种类甲壳纲是节肢动物中很重要的一个纲,可分为8个亚纲:头虾亚纲、鳃足亚纲、介形亚纲、须虾亚纲、桡足亚纲、鳃尾亚纲、蔓足亚纲和软甲亚纲。常见种类有鳃足亚纲(Branchiopoda)的丰年虫(Chirocephalus)、蚤(Daphnza) (又名水蚤);桡足亚纲(Copepoda)的剑水蚤(Cyclops);蔓足亚纲(Cirripedia)的藤壶;软甲亚纲(Malacostraca)的

58、糠虾(Mysis)、鼠妇(Porcellio)、淡水中的栉水虱(Asellus)、虾姑(Squilla)、对虾(Penaeusorientalis)、中华米虾(Caridinadenticulatasinensis)、寄居虾(Pagurus) (又称寄居蟹)、三疣梭子蟹(Portunusstrituberculatus)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等。2.3肢口纲:鲎特征: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尾部末节延长为尾剑。无触角,具头胸甲。头胸部有一对螯肢和脚须。4对步足,足围口而生。以书鳃为呼吸器官。2.4蛛形纲 2.4.1蛛形纲的主要特征 本纲动物约有66 000种,是节肢

59、动物门中仅次于昆虫纲的第二大类群。它们的生活习性复杂,绝大多数陆生,也有水生和寄生的种类。身体分区,不同种类体区分化各异。一般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的分为头、胸、腹三部,也有三部愈合为一体。蝎类等的腹部又分为宽大的前腹部和狭长似尾的后腹部。头胸部通常不分节,有附肢6对:第1对为螯肢,有捕食作用;第2对为触肢,有触觉、捕食、生殖等作用;后4对为步足,一般分为7节。腹部通常分节,或有附肢遗迹。蜘蛛腹部大多不分节,与头胸部之间以腹柄相连。 多为肉食性动物,以吮吸式口器或强大的吸胃将捕获物的体液和软组织吮吸人消化道中。寄生类型的口器更为特化,以适应穿刺寄主的体表和吮吸寄主的汁液。以马氏管和基节腺排泄。用

60、书肺:或气管或兼用两者呼吸。不少种类能结网营巢,因此具有丝腺和纺绩器,纺绩器是腹部附肢的遗迹。蝎目的栉状器也是附肢特化形成的。雌雄异体,卵生,但蝎目为卵胎生。通常直接发育,无变态;但蜱螨目具有六足若虫和八足幼虫两种幼体,可视为间接发育。2.4.2主要目及重要种类蛛形纲除已绝迹的5个目外,现存种类共分11个目,我国已知8个目。重要种类有蝎目(Scorpionida)的蝎(Scorpio)、钳蝎(Buthus)、链蝎等;蜘蛛目(Araneida)的圆蛛(Araneus)、水狼蛛(Pirata)、蝇虎、络新妇等;蜱螨目(Acarina)的牛蜱(Boophilus、波斯锐缘蜱(Argaspersicu

61、s)、棉叶螨、疥螨(Sarcoptesscabiei)等。2.5多足纲:蜈蚣、马陆特征: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触角1对。躯干部每一体节12对足。用气管呼吸。2.6昆虫纲2.6.1昆虫纲的主要特征2.6.1.1身体分部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腹三部分,有3对足。2.6.1.1.1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头部有1对触角、3对口器附肢、一对复眼和若干单眼触角:是重要的感觉器官,有许多感觉器,具触觉、嗅觉功能,还能感受异性的性信息素。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三部分组成。触角的形态多样,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椐。单眼和复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大多数昆虫有1对复眼,23个单眼单眼:结构简单,在一角膜下面有许多视网膜细胞,周围有色素细胞包围。功能:只能感光,不能成象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