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高三物理复习策略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6097838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特级教师高三物理复习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特级教师高三物理复习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特级教师高三物理复习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特级教师高三物理复习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级教师高三物理复习策略(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三物理复习策略提纲1全面复习,突出重点。2降低难度,重视基础。3广联细究,加深理解。4归纳总结,形成结构。5针对错误,提高效率。6注重运用,提炼方法。7典型探究,发展能力。8保证时间,促进反思。内容一、全面复习,突出重点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们必须对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因为1各部分知识是联系的,一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会影响到其它知识的学习。2高考重视综合能力的考查,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要综合地运用多个知识。例如今年高考卷中的18题,是一个选择题,几乎把高中所有的热学知识都考到了。每个选项涉及到多个知识点,有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

2、,就会造成整个题不得分。3也许有人说,现在高考重视能力考查,所以对一些非重点知识可以不必复习。要知道,能力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能力是在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能力总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一个人即使有很强的能力,如果缺乏某种知识,也不可能解决与这种知识有关的问题。高考试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是结合进行的,一道试题既考查了知识,同时又考查了一种或几种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复习知识,不得遗漏。4高考试题知识覆盖面广。虽然在综合考试中,物理内容题数减少了,但是从往年的高考看,高考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还是很广的,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各个部分都会考

3、查到。全国卷分值分布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200454642126200558644662006536431265高考试卷中每题占分多。正因为在综合考试中,物理题数减少了,所以各题的分值增加了。如此,如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考试时失分也大。特别是对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这些非重点内容,不能留下知识死角。解答这部分知识的考题,能力要求不高,基本上是识记的层次,由于对这部分知识不了解而不能得分是可惜的。综合以上原因,我们应该对全部考试内容进行认真复习,不能心存侥幸,搞猜题押宝,不要认为不是重点内容就不会考,生疏、冷僻的知识就不会考,应该扎扎实实地全面复习。但全面复习并不等于要平均用力,对所有知识都要

4、在课堂上详讲细讲。在物理学科的全部知识中,毕竟也有主次之分,在高考中有热点冷点之分(注意冷点不是盲点)。对于重点知识和热点知识,要多化时间,力求通透和熟练;对非重点知识和冷点知识,可以少化时间:或点到为止,或要学生自学完成,或者在考试中涉及以引起学生注意。只有正确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哪些知识是热点知识,哪些知识是冷点知识,各部分知识的复习到底应该如何把握?只要系统地研究一下往年的高考试题,就能找到答案。研究往年高考题,提高复习的针对性质点的运动主要内容:运动学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平抛运动;圆周运动。近5年考题:04.23,计算(部分,火星上的

5、平抛运动);05.23,计算(跳蚤、人上跳比较);06.23,计算(声波反射);06.24、25,计算(部分)。命题倾向:专考本部分内容的试题不多,一般综合在牛顿运动定律等的应用题中。复习对策:不必深钻难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力,物体的平衡主要内容:力的概念;三种常见的力;力的合成分解;共点力平衡。近5年考题:02.30,计算(部分,电场中用线相连的两小球平衡);03.19,选择(两小球跨在碗边)。命题倾向:专考本部分的试题不多,考题中物体的受力情况均较简单。复习对策:理解基本知识。不必化时间于用平行四边形知识讨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问题。关于物体的平衡,不必化较多时间于

6、物体受力较复杂的情况,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掌握列平衡方程的基本方法。牛顿运动定律主要内容:牛顿三大定律;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近5年考题:02.18,选择(变力作用,运动情况分析);02.26,计算(运动员在蹦床上运动);03.24,计算(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04.15,选择(球内斜面上物体下滑时间比较);04.20,选择(超、失重);04.25,计算(拉桌布);05.14,选择(人对电梯的压力);06.24,计算(煤块在传送带上运动);06.25,(导电球在电容器中运动)。命题倾向:命题频度高,题型全面,有难度。复习对策:重点复习。要求深刻理解牛顿三大定律,会综合运用牛顿定律与

7、运动学知识解决物体受力运动的问题。万有引力定律主要内容:万有引力定律;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近5年考题:03.24,计算(自转星体的瓦解问题);04.23,计算(火星着落器);05.16,选择(火星、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比较);06.16,选择(月球第一宇宙速度)。命题倾向:命题频度大,计算题、选择题均易出现。复习对策:重点复习。要求能分析计算万有引力作为重力和向心力的有关问题。动量,机械能主要内容: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功,功率,动能,势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近5年考题:02.16,选择(两球相碰,动量、机械能守恒);02.30,计算(机械能与电势能总和的变化);03.22,选择(

8、K介子衰变的动量守恒);03.34,计算(物体在传送带上,功能关系,功率);05.24,计算(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06.20,选择(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命题倾向:命题频度大,题型全,概念性强,综合性强,难度大。复习对策:重点复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基本概念、规律,能熟练运用它们分析解决问题。机械振动,机械波主要内容:简谐运动,单摆,受迫振动;机械波及传播。近5年考题:03.18,选择(机械波传播);04.17,选择(机械波传播,图象);05.18,选择(机械波传播);06.19,选择(受迫振动,振动图线)。命题倾向:机械振动知识很少考到;几乎每年考到一个机械波传播的选择题。复习对策:复习的重

9、点放在机械波的传播上。二、降低难度,重视基础所谓重视基础,就是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原因有三个。第一,越是基础的东西越有用。越是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具有越大的包容性,它对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宽广。从基本概念和规律出发,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例 如右图所示,重球m用一条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线拴住后悬于O点,重球置于一个斜面不光滑的斜劈M上,用水平力F向左推动斜劈M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由位置(a)匀速向左移动到位置(b),在此过程中,正确说法是( )Am与M之间的摩擦力对m做正功BM与m之间的摩擦力对m做负功(a)(b)FmMOCM、m间相互作用的弹力对m所做的功与对M做的功绝对值相等OFfFN

10、SmDM、m间相互作用的弹力对m所做的功与对M做的功绝对值不相等解析:这个题表面上很复杂,但考查的就是功的基本知识。分析力做功的情况,首先要作出功的两要素。图中作出了小球的位移和弹力FN、摩擦力Ff的图示。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Ff对小球做正功,A正确,B错误。OFNSmFNSMSFM对m的弹力对m做的功与m对M的弹力对M做的功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呢?用到的只是功的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方向上位移的乘积。如图,小球的位移Sm和斜面的位移SM在力FN方的分力量都为SF,这样弹力对m做的功为Wm=FNSF弹力对M做的功WM=-FNSF可见有Wm=| WM |,两者绝对值相等,C正确,D错误。第二,历年

11、的高考题中有很大的比例是直接考基础知识的。往年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中、低档题约占80,难题约占20。今年考试大纲中,虽然没有这样明确的说法,但仍然指出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中、低档题考的都是基本知识部分。综观往年的高考试题,其中的选择题,几乎都是基本题。例如2006年高考选择题:第14题,核反应的电荷数、质量数守恒;第15题,红光、紫光的光子能量和传播速度比较;第16题,计算月球第一宇宙速度;第17题,速度选择器;第18题,热学基本知识;第19题,受迫振动和振动图线;第20题,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第21题,电磁感应中的电荷量。考到的知识都十分基本,一些题直接来自于课本。在复习中,如果把宝贵

12、的时间都化在解难题上,那是舍本逐末。因为能解出难题的都是好学生,而好学生学习好基本上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更多的是他们本身的素质和自身努力的结果。第三,一些难题,往往是多个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2005年高考题中的25题,如图所示,它是光敏电阻、电阻串联、电路中的电容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等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abcPABR1R2AOSyv0l2l1细光束图三、广联细究,加深理解高考复习的内容,是高一、高二时学习过的知识,但高考复习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而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和学的需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教的需要。如果复习只是高一、高二时学

13、习的重复,毫无新意,学生就会感到兴致索然,逐渐地失去学习的动力。相反,在复习教学中,对学过的概念、规律,能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理解,发现新的联系,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学的需要。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揭露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人类长期探索的结晶,具有深刻的、丰富的内涵。学习者对它们的实质和意义的理解,需要一个反复加深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到位。在高一、高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处于较低的层次,高三复习应该、也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一个层次。教师对概念和规律,自认为有一些“深刻的、独到的”理解,那是多年教学积累的结果。并且,人们的理解也是无止境的,不可能有一个终极

14、的、绝对正确的理解。如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高三复习可以在更广泛的知识背景上,从各个知识的联系上来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新的理解。高一、高二的学习是按章节逐步展开的,对知识的理解是在较小的知识范围内进行。到高三复习时,我们已经学习了高中的所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在更广泛的知识背景上,从整体的高度,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知识,从而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做到更全面、深入和准确。例1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的比较高三复习时把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放在一起作一比较,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1)定义电场强度E:放在电场中的点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电荷量q的比值,方向定义为放在该点正电荷的受力方向。磁感应强度B:垂直于磁

15、场方向的一小段通电直导线,受到的磁场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方向定义为放在该点小磁针N极的受力方向。(2)比较相同点:两者定义方式相同 电场的基本特性是对场中的电荷有力F作用,电场强度的定义可以理解为: E= (电荷用电荷量q描述) 磁场对处于场中的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可以理解为: B=(通电导线用电流I、导线长度L描述) 相异点:方向规定不同电场强度的方向为正电荷受到电场力的方向。磁感应强度方向不是通电导线受的磁场力F的方向,而是与通电导线受的磁场力方向垂直。(3)认识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认识一定更全面、更深刻了。学生还形成了如

16、何研究场这种特殊的物质的一般性认识。例如,我们要研究引力场,引力场的基本特性是对处于场中的物体(用质量m描述)有力的作用。所以,可以这样定义引力场强度引力场强度就是该处的重力加速度。有学生还提出,磁感应强度还可以这样理解: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F作用,感应强度可以定义为: B=(运动电荷用电荷量q和速度v描述) 例2 磁场起源的讨论磁场的起源 问:电场是谁产生的?答:电荷(不管运动与否)产生电场。产生新认识:电场与磁场都是电荷产生的。当然,两者也有区别,只有运动电荷能产生磁场,但不管电荷是否运动都能产生电场。学生问:变化的电场也能产生磁场,这与运动电荷产生磁场有什么联系吗?一种解释:电荷产生电场电

17、荷在运动,空间的电场在变化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认识提高:搞清了运动电荷产生磁场的机制。学生:那么变化的磁场也能产生电场,到底谁产生谁?教师提出科学中的一种观点:电场与磁场是同一种场的不同表现。电荷只在空间产生一种场,叫电磁场。在不同参考系中观察,电磁场会有不同的表现,分别把它们称为电场和磁场。在与电荷一起运动的参考系中观察,电磁场只表现为电场;在地面参考系中观察,电磁场同时表现为电场和磁场。问题:在与电荷一起运动的参考系中观察,电磁场只表现为电场;在地面参考系中观察,电磁场同时表现为电场和磁场。在地面上观察,场不是多出来了?(学生问题的实质是,物质多出来了,能量多出来了)教师辩解:在地面参考系

18、上观察到的电场,不同于与电荷一起运动的参考系中观察到的电场。(我的意思是:地面上观察到的两种场与跟电荷一起运动的参考系中观察到的一种场是相同的。这实际上是错误的)一学生解释:在地面参考系上观察,电磁场在运动(有速度),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运动的物体质量增大了。所以场多出来是必然的。讨论成果:学生头脑有新的问题:这些解释对吗?电荷与电磁场谁更基本?(这些问题是认识在更高层次上的问题)加深了认识:电场与磁场都是由电荷产生的;运动电荷产生磁场与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可以统一起来;对电场与磁场是相互联系的两种场更深信不疑了,等等。四、归纳总结,形成结构物理复习不是机械地、重复地浏览已学过的知识,而要在全面

19、复习、重点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为什么强调要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呢? (1)知识结构对所学的知识具有统帅的作用。它把所有相关的现象、概念、规律和事实组织成一个体系,而非孤立的事实和零碎的结论的堆积。从而使学习者能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2)掌握了知识结构,有助于灵活应用知识。知识结构是指某部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就能够全面地、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就为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3)掌握了知识结构,可以更好地记忆知识。条理化的东西更容易记忆;还有,我们能根据记住的某些知识,由知识之间

20、的联系,联想起其它有关的知识。牛顿运动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功、机械能知识(力对空间的累积)动量知识(力对时间的累积)物体平衡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力的知识运动学知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重要应用例1力学知识结构例3 磁场知识结构运动电荷磁 场安培定则产生作用于电流运动电荷磁感应强度 B=F/IL磁感线描述安培力F=BIL左手定则洛仑兹力F=qvB左手定则在教学中,几乎每个教师都会给出或者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一,总结的知识结构,要简明,要使学生一看就懂。有些教师和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知识结构,很花俏、很复杂,很难让人看懂。二,总结的知识结构,要能反映概念、规律之间的本

21、质联系,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联系。三,总结出来的知识结构,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实际。人们对某一部分知识,只要有了一定的理解,自然就会形成一种结构。虽然他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但这种结构是存在的。达到不同的理解水平,这种结构也会不同。教师总结的知识结构如果符合学生头脑中的结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认同、理解和豁然开朗的感觉。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结构第一种结构组织形式,反映了本章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及总体上的关系,它把vt=v0+at和s=v0t+at2/2作为是本章的两个基本规律。第二种组织形式,则更进一步地揭示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vt=v0+at和s=v0t+at2/2不是独立的规律,而是从基本概念推出的

22、公式,并且s=v0t+at2/2是从vt=v0+at推出的。对于成绩一般的班级,以第一种知识结构较适宜,成绩较好的班级,可以介绍第二种知识结构。基本概念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基本规律vt=v0+ats=v0t+at2/2重要推论vt2=v02+2asv=v时中=(v0+vt)/2s=aT2位移速度加速度vt=v0+ats=v0t+at2/2vt2=v02+2asv=v时中=(v0+vt)/2s=aT2总结形式二总结形式一五、针对错误,提高效率所谓“针对错误,提高效率”,指的是在复习教学中,我们要了解学生在知识理解和运用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研究学生的错误和问题,从学生的错误和问题出发进行复习教学,

23、以提高复习效率。尽管复习教学的内容在高一、高二阶段都已学习过,但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存在问题和错误是普遍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层次低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层次高些。有学生明显感觉到的问题,更有学生自己没有感觉到但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有个别性问题,更有由于教学的原因产生的普遍性问题。很多教师的思想中存在着一个基本假设:自己对知识有独到的理解,积累有系统的、丰富的解题经验,把这些经验和理解传授给学生,学生就能迅速地获取知识,避免错误和走弯路。基于这个假设,在复习教学中,教师经常根据知识的系统性,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总结的题目类型、解题方法进行地毯式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解了的东

24、西教师仍化很多时间进行复习,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却没有涉及到,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并不吻合,教学效率自然是低下的。事实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和犯错误是难免的,并且只有经过错误,克服错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只能通过纠正我们的错误而增长。”在学习中发现错误和问题,是进步和提高的起点。通过思索找到了错误的根源,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我们对概念、规律理解上的提高。常有这样的情况,某种错误会在多道题目中一犯再犯,这一定存在着与这一类题目有关的概念性错误的根源,而这种根源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明确意识到,找到这个

25、根源并给予纠正,就会获得一个实质性的提高。所以,提高复习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了解学生的错误和疑难,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错误,释疑解难。要了解学生的错误和困难所在,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创造机会,让学生暴露错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讨论,通过研究学生的作业、试卷等途径,了解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所在。题 静止在太空中的飞行器上,有一种装置,它利用电场加速带电粒子,形成向外发射的高速粒子流,从而对飞行器产生反冲力,使其获得加速度。已知飞行器质量为M,发射的是2价氧离子,发射离子的功率恒为P,加速的电压为U,每个氧离子的质量为m,元电荷量为e。不计发射氧离子后飞行器质量的变化,求:(

26、1)射出的氧离子速度;U离子发生器v飞行器图1(2)每秒钟射出的氧离子数;(3)飞行器开始运动的加速度。教师的解法:本题的模型如图1。(1)对氧离子,由动能定理 2eU= (2)每秒射出的氧离子数 (3)以时间内射出的氧离子为研究对象,在力F作用下速度从0增大到v,由动量定理F由牛顿第三定律,氧离子对飞行器的反作用力F=F,加速度对于第(3)小题的解,教师以为是显然的,但你只要去了解学生的情况,会发现学生对此解法感到不好接受。主要问题是,解答中的力F是抽象的,并不具体,他们认为这个力是不“实在”的。学生问题1:在模型中,有很多个离子在电场中加速,每个离子受到的电场力的反作用力都作用在电场上,也

27、即作用在飞行器上,能否从这个角度求出飞行器受到的作用力?(他们感觉到只有每个离子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实在”的)讨论解答: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用这种方法是可以求解的,但主要难点是如何求出任一时刻电场中有多少个离子。设两极间距离是d,电场是匀强的,E=,每个离子受的电场力F0=2eE=。接着是要求出任一时刻电场中有多少个离子。离子从一个板运动到另一极的时间是t2 电场中的离子数 N=nt=飞行器受到所有离子反作用力的总和F=NF0=结果与上一解法相同。学生问题2:直接用功率公式P=Fv求解作用力为前两种解法求出结果的一半,哪种解法错?错在哪里?讨论:上面解法中把公式P=Fv运用于不断射出的离子。但离

28、子不是匀速的,而是从0加速到v,所以功率公式中的速度应该用平均速度,即应该用如此求出的结果就与前面两解法求出的结果一致了。讨论到这里,一个学生提出:力学中好象做过一个类似的题,功率直接等于力乘以速度的。学生问题3 力学中学过传送带的问题,如图2,传送带以速度v匀速运动,料斗中单位时间内有质量为k的粉状物体落到传送带上,最后与传送带一起运动,要使传送带的速度不变,电动机应增加多少功率?在力学中的解法: 以时间内落到传送带上的粉末为研究对象,用动量定理求出传送带对粉末状物体的总作用力F=kv。发动机应增加功率按现在的理解,增加的功率应为。图2v图3vFF讨论:以传送带为研究对象,它以速度v匀速运动

29、,受到一个恒定的摩擦力F作用,增加的功率确实为P=Fv。但以粉末状物体为研究对象,它的速度是从0增加到v的,提供给粉末状物体的功率应该为。可见两个结果在于研究对象不同。那么为什么这两者不相等呢?原来粉状物体速度要从0增加到v,与传送带之间存在一个相对位移,由于摩擦会产生热量。计算知道,产生的热量与物体获得的动能相等,这样发动机增加的功率是提供给粉末状物体的功率的两倍。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学生问题4 氧离子在电场中加速,氧离子与电场就没有摩擦了吗?如有,离子发动机问题中的答案就应该是另一个了。讨论解答:产生摩擦的微观图景是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分子之间的“拉扯”、“碰磕”,使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机械能

30、转化为内能。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不存在这种“拉扯”、“碰磕”,所以不存在摩擦。学生问题5 直升机的质量为M,螺旋浆使空气以速度v向下运动,使直升机停在空中,发动机的功率应该是多少(不计发动机轴等处的摩擦)?方法1 螺旋桨作用在空气的作用力F=Mg,把空气以速度v向下推出,功率 P=Fv=Mgv方法2 螺旋桨作用在空气上的作用力为F=Mg,被推出的空气速度从0增加到v,功率应该为应该是哪一个结果正确?讨论:要具体考察螺旋桨是如何使空气加速的。如果螺旋桨是一个理想的“刚体”,通过与空气分子的弹性碰撞使空气加速,在这个过程中能量从螺旋桨传给空气而没有损失,那么第二种答案是正确的。如果是通过螺旋桨叶

31、片与空气的摩擦使空气加速,那么螺旋桨提供的能量一部分转化为空气的动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答案应该是第一个结果。由于螺旋桨的叶片也是分子组成的,叶片与空气之间的作用不可能如理想刚体与小球(空气分子)的碰撞,一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叶片和空气中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另外叶片确实是把空气向下“打出”的,并不如传送带使粉末状物体加速一样,所以答案应介于上两者之间,即六、注重运用,提炼方法在总复习中,除要认真复习知识外,还要形成和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高一、高二时,主要是学习知识,高三阶段主要是解题。从这个角度讲,在高三复习中,形成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习中用到的各种物理方

32、法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能适用于整个物理的研究和学习的方法,是物理思想方法。如假说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效法等。对于各个具体领域,又有适用于这一领域的基本方法。如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运动情况分析和受力情况分析;选用规律列出方程;解方程。还有针对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叫做解决这类问题的特殊方法。如物体平衡的三力共点法等。对于最高层次的物理思想方法,只能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掌握。与某一具体领域相联系的基本方法,要在学习这一领域知识时,通过对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来体会和形成。因为从本质上讲,方法总是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本身就包含有方法的因素。人们创立起新的知识体系,同

33、时也就创立了相应的方法体系。例如几何光学,它的最基本概念是光线,这就决定了用几何的知识研究光的传播的基本方法。解决几何光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作出光路图,然后用几何的知识进行研究。再如力学,力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什么是力?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影响。由此,物体的运动既与它自身的特性(惯性)有关,还与其他物体对它的影响有关,所有其它物体对它的影响就是作用力。这就决定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列出力与运动关系的方程;解方程。与某类具体问题相联系的特殊方法,本质上就是物理知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推论。这些推论,只有在学生把物理知识

34、应用到具体问题的探究中得到时,才具有方法意义。从长远的发展来说,让学生掌握一些物理思想方法是重要的,但从大面积提高复习质量来说,掌握各部分知识应用的基本方法更重要,至于特殊方法,正如上面已经说到,只有在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的探究中得到时,才具有方法意义。很多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十分重视传授自己总结的各种能巧妙、简捷地解决特定问题的特殊方法,而忽视了基本方法的教学,这是不妥当的。用特殊方法解题虽然简便,但适用范围狭窄,而基本方法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特殊方法有个体适用性的特点,一种特殊方法,有些人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另一些人可能感觉到不好理解,较难接受这种方法。相反,基本方法由知识本身决

35、定,能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所以,在复习教学中,应该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特殊方法。xyOabcv例1 判断机械波中质点的运动方向的方法判断机械波中质点的运动方向,广大教师总结了很多方法,早几年也常见诸于物理教学杂志。下面是我记起的几种方法。1平移法。 2带动法。3“三角形”法。在波形图线和x轴围成的丘状图形内画一个三角abc,其中底边bc和x轴重合,如图10-2所示,如果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那么在bc边上画上一个沿x轴正方向的箭头,在三角形的其他两个边也画上和bc边箭头绕向一致的箭头. 那么,在OA波形图上的所有质点的运动方向就和它相邻的ab边上箭头的方向大体

36、一致,即竖直向下的方向. 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对x轴下方各质点位移为负值时的运动方向的判断. xOyy1111y4转动法。在波峰和波谷上作一代表波速的箭头v,从波峰和波谷出发沿波形曲线作箭头1。则质点的运动方向与箭头1沿小于180的方向转到箭头1的转向大体相同。这些方法如果不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总结出的,那么对于学生是没有方法意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知道的方法都介绍给学生,只是为了说明自己有很多方法,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作用。下面举一个通过具体的探究形成特殊方法的例子。例2 如图1所示,两条直导线相互垂直,但相隔一个距离,其中AB固定,CD能自由运动。当两条导线中通以如图方向的电流时,CD如何

37、运动?解决导体在磁场中运动问题的基本方法:作出磁感线分布图,分析导体各部分的受力,确定导体的最初运动;分析导体运动后受力情况的变化,得到导体总的运动情况。一般参考书上的分析:作出AB导线产生的磁场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出CD右端受力向上,左端受力向下,所以CD将逆时针转动。ABDCII图1FFABIIBBDC图2ABBDBIICI1I1I2I2F2F2F1F1图3当CD转过90角,AB、CD是同向电流,将相互吸引。教师指出,事实上,CD只要转过很小一个角度,CD就与AB有同向的分量,它们就会吸引。结论:CD逆时针转的同时,靠近AB。大部分老师只限于这样的分析,没有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只要问

38、一下学生:对上面的分析,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就会提出:对于CD转过很小的角度就会与AB相互吸引不懂。仍然应该先用基本方法分析,因为用基本方法分析得出的结果最有说服力。教师通过实物模拟,使学生明白,在CD杆的上部,受安培力与电流I和磁场B组成的平面垂直,有向上、向里、向左的分量;CD杆的下部,安培力有向下、向里、向右的分量,如图2。有学生提出,这样分析安培力的方向还是较抽象,心中不是很踏实,能否有能使人更明白的方法。有学生提出可以分解电流。CD在相对于AB离观察者较近的竖直平面内,把电流分解为竖直向上的分量I1和水平向右的分量I2,由左手定则判断出I1受到的安培力F1指向AB,I2受到的安培

39、力F2在上部竖直向上,在下部竖直向下,如图3。F1使CD靠近AB,上、下部的F2使CD逆时针转动。由此可以理解CD逆时针转的同时靠近AB。这样的分析有一些不严密之处。如把电流进行分解,我们以前说电流是标量;说F1使CD棒靠近AB,事实上F1还有使CD逆时针转动的分量。但这些都不是原则性的,不必要求过严,教学中甚至不必指出。有学生还对B进行分解,对CD的受力和运动作了分析。B图4ACD经过上面分析中,多次“转动、吸引”的强化,有学生提出了猜想:两通电导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可动导体一定转向两者相互吸引的方向,并同时相互吸引。教师提出了一个反例,AB、CD初始时相对位置如图4。学生分析得到CD逆

40、时针转,在转到与AB垂直的过程中,AB与CD相斥;过垂直位置后,AB继续逆时针转动,AB和CD就相吸。学生并且用自己原来的观点解释说,CD只有向逆时针方向转,才最容易转到与AB相吸的方向。CD在初始位置转到与AB垂直过程中,CD与AB虽然是相斥的,但斥力不断减小,等效于产生了引力作用。转过垂直位置后,CD与AB就相互吸引了。通电导体或磁体之间,静止开始受磁场力作用运动,总是转向相互吸引的方向,并同时相互吸引。这一结论由于是与学生的实际探究相联系的,所以学生就能灵活地运用它来分析解决问题。题 图5,在磁铁N极的右侧悬挂一通有顺时针方向电流的圆环,初始圆环平面过磁铁的对称轴PP。圆环从静止开始如何

41、运动?NS图6NSPP图5解析:可以把磁铁等效为图6所示的通电线圈。圆环做俯视顺时针转动才是转向与磁铁相吸的方位,所以圆环的运动情况是:俯视顺时针转动,同时向磁铁靠近。SN图7ISN图8I题 如图7,通电导线处于条形磁铁上方,通电导线可以自由移动和转动,通电导线从静止开始将如何运动?解析:把磁铁等效为图8所示的通电线圈。容易知道,通电导线做俯视逆时针转动并向下移动。七、典型探究,发展能力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其能力考查自然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高考命题改革一直强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2006年考试大纲物理学科的能力要求部分,明确指出“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过考核知识及其

42、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辞海中对能力的解释是,“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见,能力总是与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个体的能力只有在相应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考试大纲指出,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概括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在复习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而不能让学生只听教师讲解怎样分析解决问题。听讲这种活

43、动只能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听讲的能力,记忆能力,使学生只能解决已见到过的问题。而培养不起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学生没有能力解决没有见过的问题。问题是,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费时费力,那么如何克服内容多时间紧的矛盾?有效的途径,在于选择在知识上具有基础性、基本性、关键性,在方法上讲具有重要性和广泛适用性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这种探究,获得对重要知识的深刻理解使知识能迁移到新情景中;形成解题方法能解决同类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解决更多的未见到过的问题。所以,典型探究学习是高质量的学习,它旨在通过提高学习质量,达到了在更高水平上的量的突破。(虽然通过教师讲解各种可能的

44、题型和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也能获得解决常见问题的本领,但这种基于熟悉和熟练的解题本领,与通过典型探究获得的基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具有的解题本领,是不同层次上的解题本领。)例 在学习了动能定理之后,教师总是力图让学生知道:力学问题如果不涉及到时间和加速度,主要涉及到路程和速率,用动能定理求解较方便;动能定理适用于物体受变力作用,做曲线运动等复杂情况;用动能定理解题时,根据题目特点选好初状态和末状态,能使解题过程大为简化。但是,不管教师如何强调,在教学中教师仍然发现,对于物体受恒力作用的问题,即使能用动能定理简单求解,大部分学生也总习惯于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对于有复杂

45、运动过程的问题,学生一般地是把总运动过程分成相对简单的几个子运动过程,对各个子运动过程分别列出动能定理,然后联立求解,而不敢把动能定理应用到整个运动过程。学生的这种表现是顽固的,直到高三复习时仍然如此。为了使学生理解什么问题用动能定理求解方便,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技巧,我们在课堂上对下面的典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题 质量为m的物体,从距水平面h高处静止落下,物体在空中运动受到的空气阻力恒为Ff,物体与地面的碰撞没有动能损失。求物体从开始下落到最后静止在地面的过程中,通过的路程是多少?学生的真实思想是:总路程应该是多次弹跳的路程之和,那么物体会弹跳几次?各次的路程是多少?由于弹跳几次是未知的,

46、各次弹跳的情况也是未知的,也就是说运动过程是未知的,所以学生初次接触到此题,就成为了挑战他们探究能力的机会。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想法出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弹跳一次、两次的高度。向他们指出,通过这样的计算,也许能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一般地是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物体向下运动时加速度,物体向上运动时加速度大小。物体第一次与地面碰撞的速度v1,v12=2a下h物体第一次向上弹起的高度h1物体第二次与地面碰撞的速度v2物体第二次向上弹起的高度h2如此计算下去,得到第n次反弹后的高度这里学生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提出这样的问题):看起来物体会弹跳无穷多次,这样物体的路程不就是无穷大了

47、吗?让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会联想到数学中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由于这里公比小于1,所以总路程会是一个有限值。s=h+2h1+2h2+2h3+ 把a下、a上的表达式代入上式,会得到对于这样的一个简单的结果,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惊奇。他们通过观察,很快就会得到Ffs=mgh,并会豁然悟到这个式子的物理意义:物体反复弹跳,重力做功与过程无关,只与始末位置有关,所以mgh是整个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不管物体是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阻力都做负功,所以Ffs是整个过程中物体克服阻力做的功;Ffs=mgh的意义就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克服阻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做的功。到此,学生自己实际上已经感悟到了用动能定理这种更简便的

48、解题方法。教师再引导学生规范解题过程:以刚下落时为初状态,最后静止在地面上为末状态,由动能定理列出方程:得到 s=受这一辉煌战果的鼓舞,学生自己提出了能否用同样的思想方法,利用动量定理求解物体在空中的运动时间问题。经过课外探索,学生知道了不能用这种方法求运动时间及其原因,并且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结合的方法求出了结果。经过这样的扩展探索,学生对于动能定理的特点和它的应用理解得更深刻了。经过混沌、探索、疑虑、得到结果,对结果的惊奇、产生感悟、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索,这样一系列充满艰辛的探究过程,学生自己得到了用动能定理更简便地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由于这一方法是与实际探索相联系的,学生对于什么

49、样的问题用动能定理求解方便,用动能定理求解时如何灵活地选择初、末状态就都有深刻的理解。八保证时间 促进反思在复习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但学习效率低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忙于应付,没有时间反思、内化、总结。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的讲解只是为学生提供信息、思路,知识的建构、方法的形成和总结,最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反思是深刻理解知识、形成方法技能的重要途径;反思是高水平思维的主要特征;反思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促进学生反思,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学习习惯,增强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复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要促进学生反思,基本条

50、件是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内化、反思的时间。从教学方法角度讲,要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想法和看法,找准机会,引导学生重新检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提出新的思路和产生新的认识。从反思问题的性质来看,反思可分为错误性反思、经验性反思、概括性反思和创造性反思。1错误性反思,形成正确认识所谓错误性反思,是指对解答问题的错误、失误或失败,检视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审视解题的方法和策略,找到产生错误和失败的原因,纠正对概念和规律的不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例 (2004年上海高考)“真空中两个点电荷相距10cm,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大小为910-4N。当它们合在一起时,成为一个带电量为

51、310-8C的点电荷。问原来两个电荷的带电量各是多少?”某同学求解如下: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得: q1+q2=3108C=a (1)根据库仑定律得: (2)以q2=b/q1代入(1),得:q12-aq1+b=0解得根号中的数值小于0,经检查,运算无误。试指出求解过程中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答。通过本题求解过程的反思,学生能认识到:(1)题目中如果只已知两个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值,既可能是斥力,也可能是引力;(2)通常运用库仑定律,电荷量以绝对值代入,求得的是作用力的大小。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际错误为题材,引导学生反思,找出错误的原因,教学效果更好。2,经验性反思,总结解题方法当学生成功地解决了某个

52、问题之后,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形成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例 早几天,一个复习班学生来问题目,他接连问了几个连接体的问题。AB绳子盘子题 图中,A是电磁铁,B是铁块,B的质量为m,A与盘子的总质量为M。通电后,A吸起铁块B,求此过程中,绳子的拉力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M+m)g?我指出,B被吸起,它一定有向上的加速度a。然后要学生以B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列出方程,再以A和盘子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列出方程。这个学生说把A与盘子一起当作一个对象不习惯,那我要他把A和盘子分开,即先以B为对象,再以A为对象,最后以盘子为对象,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列出方程,最后解出结果。学生做出了结果

53、F=(M+m)g+ma,并且说:“这样做就好懂。老师在课堂上直接对整体写出了这个结果,我感觉到好象正确,又好象错误,拿不准”。FmM我又要学生自己解决他问的另一个问题:如图。M静止,在力F作用下,m匀速上升,求地面对M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同样要求学生先以m为研究对象,再以M为研究对象进行求解。他用了很长的时间解得FN=(M+m)g-Fsin,Ff=Fcos。并说:这个结果老师也是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很快就得出了,但现在这样做心里就塌实了。学生有了感悟,我趁机要他总结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他说:“要以一个一个物体为研究对象来做,不能模糊地对整体来做。”这样,他就得到了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当他们

54、做了一定量的题目以后,也会理解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3概括性反思,建立物理模型在高考复习中,学生都会做大量的练习题,每个题都有不同的物理情景,但往往一些不同的物理情景却具有相同的物理模型。例如,速度选择器、等离子发电机、电磁流量计和霍尔效应,它们都是近几年的高考题,表面上看是不同的问题,但是从本质上都是同一个物理模型,即达到稳定状态时,带电粒子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相平衡。在解了一定量的有本质联系的题目后,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形成这类问题的模型,能使得知识得到简化、结构化,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迁移性。4创造性反思,发现新方法在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解决了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可能会产生新的解题思路。尤其在得到一个意外的、较简单的结果时,努力去探索蕴藏在简单结果背后的意义,往往能产生新的理解,形成新的方法。例 如图,甲物体在离地面h高处,以速度v1水平抛出,乙物体同时在水平面上与甲的水平距离为s的地方,以速度v2竖直向上抛出。甲、乙的速度在同一竖直平面上。要使它们在空中相遇,必须满足什么条件?hsv1v2甲乙hsv1v2甲乙由相遇的条件列出方程v1t=s要在空中相遇得到条件 反思:这么简洁、对称,它可能包含着某种意义。你认为怎么样?理解:以甲为参考系,乙作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要相遇,只要乙的速度指向甲,如图。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