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6076257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45 大小:3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1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课题 1 、桂林山水二、教学目标1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引导学生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陶冶爱美的情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本课主要词语:无瑕、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认识排比句。注意分号的用法。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教学

2、方法:讲解法五、教学手段:挂图六、教学时间 二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掌握6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二)初读课文,说出各段段意。(三)观察彩图,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四)学习第1、2段,了解桂林水的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课文第2段,了解桂林水的特点。(二)说出各自然段段意。(三)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河非常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没去过听说的也可以。(请同学们说)你们听说过我国广西省内有个桂林市吗?有谁知道这里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为什么?的确,桂林山水比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名山大川更有

3、一番独特的美,她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这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么究竟山有多青、水有多秀、洞有多奇、石有多美?今天,让我们通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学习,来领略一下桂林风光吧!(二)观察彩图。老师来给同学们做导游(出示放大的桂林风景彩图)。让我们一起来游览桂林山水吧!请同学们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幅图的主体是什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2)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由远及近、由主到次。)(3)按观察顺序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看到这些景物使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有何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观察,注意水的清澈、山的奇特,边观察边

4、想象,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请二三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观察后的感受,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三)教师范读课文。(四)学习课文第1、2段。1学习生字、新词。(1)拼读,记住不好读的字音。如:“峦” “翡”。(2)分析字的结构,记住容易写错的字形。如:“瑕” “筏”。(3)查字典,理解字义。(4)读课后词语,了解词意。2默读课文,说出各段段意。3学习第1段。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天下)“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4学习第2段。(1)默读并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边默读边画出描写桂林水的特点的句子。)“静得让你感

5、觉不到它在流动”,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句话的?(听不到水流动的声音,看不到水流动的样子,好静啊,使人感到周围一片宁静。)怎样描写水清的?描写水绿时,文中怎样比喻的?(板书 水:静 清 绿)(2)指名读课文第2段,体会桂林水的三个特点。(3)认识排比句。(文中描写桂林水的三个特点,运用了三个分句,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桂林的水美。课文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成结构相同的一串句子,我们管这样的句式叫排比句。)请同学反复读排比句。齐读。(女生读第1分句;男生读第2分句;男女生齐读第3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请同学说说排比句的作用。(加强句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4)讲分号。(这三个

6、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分号的停顿时间比句号稍短一点。)(5)指点烘托的写作方法。第2段开始,作者先写大海、西湖,再写漓江,这一段主要是写桂林的水美,为什么要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两者都很美。而漓江水更有它独特的美,它的静、清、绿,是其他江湖无法相比的,所以作者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五)齐读第1、2两段。(六)作业:读课文,找排比句。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一)学习课文第3、4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二)准确理解词的意思: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各不相连、危峰

7、兀立、怪石嶙峋。(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背诵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第3段课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二)理解较难的词语。(三)背诵课文。三、教学过程(一)老师引导学生,仿照学习第2段的学法自学第3段。1学生默读课文,看彩图,思考:桂林的山怎么美?(边读课文边用“”在书上画出不懂的语句。)2学生质疑,老师解释。(引导学生结合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积累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各不相连”“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义。)3为这段分层,说出每层的意思。4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反复读,理解句子的意思。5小组讨论:(1)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三个排比句。说说对排比句作用的理

8、解。(2)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奇”的?(3)“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鲜丽”,你是怎么理解的?(4)“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6老师小结: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板书 山:奇 秀 险)(二)学习最后一段课文。1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2“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山水相依,互相辉映,美如画卷。)3想一想,这段与课文开头第1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齐读最后一段课文。(三)再读课文、评议欣赏、领悟意境美。看图,再次听配乐录音,展开对桂林山水无比美好的想象。八、板书设计九、练习设

9、计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背诵课文。背诵课文。十、教学反思:一、课题 2、林海二、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三、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

10、法。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学手段:挂图六、教学时间 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三)学习课文第1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草原,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

11、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字、词。(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

12、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三)放录音,听课文。(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六)学习课文第1段。1齐读课文。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

13、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七)作业。1读课文。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

14、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二)学习第2段。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2指名读第2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

15、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3读第3、4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

16、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

17、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6指名读第2段。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三)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四)作业。1课后练习第1题。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第3段课文。(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三)有感情地朗读

18、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听写字、词。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二)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第3段。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

19、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4齐读第3段。(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

20、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四)归纳中心思

21、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作业。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八、板书设计九、练习设计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的确是_,群岭起伏是_。 2、多少种绿色呀: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十、教学反思:一、课题 3、古诗三首二、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3.了解诗歌的大意,

22、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教学方法:讲解发五、教学手段:挂图六、教学时间 二课时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初读课文,力求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力求读熟,并大体了解诗的意思。教师启发学生讲一讲每首诗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补充修正。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背诵并默写。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学生大体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本课三

23、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三、理解这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墨梅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第二课时一、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凭借物的突出特点,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的。(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弄清每首诗写的物是什么,作者描写了它的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这个物抒发了怎样的情。)二、“思考练习”。第二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志向,赞美了怎样的精神。可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24、,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必要时,教师可做些指点。第三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大胆想象,从而深化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对学生基本合理的想象应予以肯定,不必给学生什么标准答案。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讲一讲自己的想象。选做题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多读多背古诗。对背得多的,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尽量多鼓励。八、板书设计:随机板书九、练习设计十、教学反思:一、课题 积累运用一二、教学目标:积累古诗,使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三、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学手段:挂图六、教学课时:四课时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选的是一首唐诗望洞庭,

25、目的是积累古诗,使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古诗的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王之后,与柳宗元、白居易交往甚密,文亦齐名,人称“刘柳”、“刘白”。望洞庭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推荐诵读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着眼于它波澜壮阔、雄伟浑浩的气势,这首诗却写了洞庭湖的秀丽娟静。诗的大意是:秋夜月光下,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宛如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就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和”,和谐,协调。“镜未磨”

26、,形容湖面像没有磨过的镜子。古人用的青铜镜,磨拭了才能光彩照人。教学时,从本组几篇写景的课文入手,引导学生朗读古诗,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至于诗意,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能领略一二。若有疑问,教师简要解说。重点是朗读和背诵。 第二课时 “阅读”选的短文是为银杉保险。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短文。短文主要写了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保险公司为银杉办理火灾保险的事。阅读短文,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短文和联系学生已有经验,了解一点有关保险的知识。教学时,让学生带着“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来读,以增强阅读的

27、兴趣和目的性。短文讲述的事情比较简单,学生边读边想,读一两遍应能较为准确地回答;学生只要说出大意即可。专业术语不作具体解释。在阅读短文前,教师布置学生通过采访、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了解有关保险的故事和保险的知识,以便同学间相互交流。教师对认真搜集资料和乐于与人交流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了解生活,学习语文。 第三课时这次“习作”是看图作文。要求学生的作文符合图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有序表达的能力。教材注重了选材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写从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这体现了让学生自由写作,有利于激发学

28、生习作的兴趣。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把图意看明白。学生看图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从眼镜、书本、笔筒、墨水瓶和地球仪等物品中,会知道这是办公室,主人是一位教师;从打开的日历中,会知道时间是9月10日教师节;从背书包、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知道,这个小学生送给老师一束鲜花,表达对老师节日的祝贺;甚至从小姑娘动作、表情中,学生还会猜测这位老师很受学生爱戴,学生们很喜欢他(她)。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否定任何一种可贵的发现,不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看懂了图意,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想象图画上可能发生的故事。教师

29、重在帮助学生开启思路,鼓励学生在相同的题材下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作文。如,以不同的身分写:小姑娘的身分,第三者的身分,教师的身分都可以;再如,以不同的体裁写。为了习作有条理,写之前让学生简单列一个提纲。对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写作文的学生,布置课前准备好图画,课上也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在习作中注意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这次“积累运用”还安排了一项语文实践活动。“办小报,迎国庆”是一次综合性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引起学生对祖国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办报前,教师结合国庆节的来临,做好办小报的动员工作,调动起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小报内容,可以反映祖国

30、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发展变化,学校的变化及同学们的进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和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文字、图画、图表、照片等资料,为办小报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办好小报后,在班上张贴,如有机会在校内各个班级巡展,或走向社会,供村委会、居委会国庆活动使用。八、板书设计 1、有童真童趣,活泼一些,亮丽一些;第一,起报名: 2、不要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创造性。办报时注意 第二,版面安排 1、要美观大方 2、要图文并茂 第三,书写要工整,尽量没有错别字九、练习设计: 办好一份小报十、教学反思一、课题 4、 开国大典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

31、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结合课文,训练学生适当加快阅读的速度。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课文要求背诵课文。三、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并能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段,会列段落提纲。2结合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课文的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3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学手段:投影仪六、教学时间 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

32、,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二、教学重点、难点(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

33、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1)正确读出生字。(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2检查学生读课文。(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学生讨论: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

34、,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35、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二)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三、教学过程(一)学习第1段课文。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

36、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4齐读课文第1段。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二)学习课文第2段。1指名读第2段课文。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

37、央人民政府主席。)(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38、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3齐读第2段课文。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三)小结。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结合课文

39、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三、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第3段。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3讨论。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

40、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4齐读第3段。(二)学习第4段课文。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

41、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三)学习课文第5段。1指名读课文第5段。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四)学

42、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六)小结。(七)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八、板书设计九、练习设计巩固练习。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十、教学反思一、课题 4、 狱中联欢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2学习本课生字并积累词语。3结

43、合课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三、教学重点、难点1训练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理解狱中联欢的过程。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学手段:挂图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狱中联欢,这篇课文节选自小说红岩第16章。哪位同学读过小说红岩?请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红岩所描写的事情发生在1948年底到1949年之间,当时,从全国来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但是,重庆这座山城还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着,在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两座监狱里,关押着共产

44、党员和革命群众。敌人疯狂迫害着每一个革命者。他们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杀害,但是他们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庆祝全国革命的胜利,1949年元旦,同志们在狱中举行了一次新年联欢会。课文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感人情景,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二)放录音,听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三)学习生字、词。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疑难问题。2指导学生理解词义。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说说“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幅对联和它的横额“扭转乾坤”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翻天覆地”、“扭转乾坤”的词义。“翻天覆地”

45、形容发生的变化巨大而彻底。文中是说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扭转乾坤”,乾坤即天地。)(3)为什么说楼一室的对联写得更妙?请同学们说说对这幅对联的理解?(4)楼二室的对联,写得十分优美,读出对联,并说说它的含义。(5)楼三室的对联,借用了古人的诗句,说说这幅对联的意思。(1)第4段课文中描写了狱中联欢进入表演节目阶段,这一部分着重写了同志们表演的哪几种节目?(三)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四)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八、板书设计九、练习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十、教学反思一、课题 6荔枝二、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46、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四、教学方法:启发式五、教学手段:投影片。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出示挂图,让学生讲有关荔枝的话题。二、 按要求自学。1、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 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几件事?选一件事体会其中思想感情?3、 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4、 自学生字词。 三、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学情况。本课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着重讲了下列几件

47、事。第一件,儿子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沙果。这沙果“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以致“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难怪“我”感叹:“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可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让儿子能经常吃到水果,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要知道,那盘“珍贵”的荔枝是儿子特意给母亲买的,而那盘沙果又浸透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显然,母亲理解儿子的难处,所以做了那样看起来“不经意”但实际上是有意给儿子“解围

48、”的选择。第三件,母亲喜爱荔枝,也很喜欢吃荔枝,但“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我”精心买了好多新鲜上好的荔枝,希望母亲在临终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然而,后来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第二课时一、全班交流,相机引导。1、 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几件事,说说每件事各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爱。2、 引导学生从几件事中找出描写特别细致的地方,讨论讨论,使学生从这些细致的描述中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1) “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

49、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2)“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3)“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

50、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三、 随文练笔。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引导学生通过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予以肯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八、板书设计:年画上的鲜红鲜红碧绿碧绿 老师说的皮 肉 核像一样 叶 看到红艳艳 亲自 品尝清甜清香九、练习设计1、抄好词好句。

51、2、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十、教学反思一、课题 7* 梅花魂二、教学目标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学手段:挂图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大家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梅花为君子,人们为什么深深地喜爱这种花呢?“梅花香自苦寒来”,她是万花中最有骨气,最有品格,最高贵的花。因此与兰花、竹、莲花并称“四君子”。(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正音、正字,理解词语。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52、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三)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4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1)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2)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3)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的哭起来。(4)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送给外孙女。(5)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这时老师可提问:对课文写的这五件事,结合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以此引发学生自学质疑。比如,学生会提出;梅花

53、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外祖父那么喜欢梅花?他为什么不回到祖国来呢?这五件事情好像都在说一个意思,是什么呢?这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问题,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2抓住重点语句,加深理解。投影出示重点句,指名朗读后,大家讨论:(1)“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句话中前后共出现4个。“愈”这个词,教师应抓住这个重点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比如:外祖父为什么要这么说?这里“愈”字体现了梅花的一种什么精神。换一种说法行不行。不要这句话,行不行?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应认识到“愈”字反复用,表示程度随着条件的发展而加深。条件、环境越

54、恶劣,梅花却越精神。它具有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德。换一种说话没有这句话这么有力量,也表达不出来外祖父深深的敬佩梅花的感情。不要这一句话更不行。因为无法与前文我弄脏这幅图,外祖父小心翼翼地擦拭相照应;因为无法充分表现外祖父敬佩梅花的这种精神。(2)体会下一句。“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通过感叹号表明外祖父高度的敬佩梅花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3)体会下两句的含义。“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外祖父在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

55、孕育出的许多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中国人。虽然外祖父身在异国他乡,却不怕环境的艰苦,凭着一股梅花的顽强精神,在星岛的文坛上颇负盛名,为祖国争光。(4)体会下一句的含义。“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花,是激励自己保持梅花这种有骨气、有品格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梅花精神告诉了我并且把墨梅花送给我,也要让我保持并继承发扬下去,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5)老师小结:梅花的这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骨气正是我们民族日益强大的动力,也是支撑我们民族团结进取的灵魂。所以课题叫梅花魂。(6)带着感

56、情齐读这一段落。(7)指名读。(8)品读重点句。(三)回到开头,引出结尾,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1思考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开头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2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前后互相照应,全文结构严谨,表达了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齐读开头、结尾自然段。(四)作业:找有关梅花的故事读一读。八、板书设计九、练习设计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深入理解重点句。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作用。“旁的花,大抵是_。她却不一样,_寒冷,_风欺雪压,花开得_、_。她是_有_、有_、有_的呢!几千年来,我们_出了许多有_

57、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_、受到怎样的_,从来都是_,不肯_。他们就像_。一个中国人,无论在_,总要有_ 才好!体会出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感情来。十、教学反思一、课题 读写例话二、教学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难点:懂得文章的思想的感情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学手段:挂图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学习这则“读写例话”,要使学生懂得阅读一篇文章为什么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这篇“读写例话”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为什么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二、三自然段讲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

58、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不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就达不到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此,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例话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也就是要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例话以开国大典为例,具体介绍了这种方法的运用。二是“有感情地朗读”。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朗读既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三、“读写例话”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时,先让学生默读例话,看看例话主要讲的是什么,是从哪几方面讲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体会文章

59、的思想感情?讨论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来谈。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例话”所讲的方法,阅读“积累运用二”中的七子之歌台湾,并讲一讲自己的体会。八、板书设计 怎样体温文 一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章思想感情 二是“有感情地朗读”九、练习设计:去有感情的读一篇课文十、教学反思一、课题 积累运用二二、教学目标:积累名言佳句,了解对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并从做人方面受到启迪。三、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看法的能力。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学手段:挂图六、教学课时:四课时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四个部分。 “读读背背”提供给学生的是四组对偶的句子,目的是积累名言佳句,了解对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并从做人方面受到启迪。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