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教程-摄影与处理DC2007最终增强版[完整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075166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6.8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PS教程-摄影与处理DC2007最终增强版[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PS教程-摄影与处理DC2007最终增强版[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PS教程-摄影与处理DC2007最终增强版[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资源描述:

《PS教程-摄影与处理DC2007最终增强版[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S教程-摄影与处理DC2007最终增强版[完整版](4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PS教程-摄影与处理DC2007最终增强版完整版来源:PS教程-摄影与处理DC2007最终增强版完整版DC2007最终增强版完整版上篇 现代照相机形式多样,从巴掌大小的袖珍数码相机,到老式照相馆使用的几公斤重的大型叶片相机;从买胶卷就送的廉价一次性相机,到世界上最贵的照相机造价30亿美元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其实它们都遵循的是同一个原理,就是我们在中学物理中就学习过的凸透镜成像原理(注:哈勃是反射式的望远镜,不完全符合凸透镜原理,此处仅为类比)。现在,就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个原理。 (凸透镜成像原理图) 在中学物理中,上图A点叫做光心,B点叫做主焦点,C点事实上是成像单元,D为被摄物,E为成像;被摄物

2、到A点距离称之为物距,AB点间距离称之为焦距,AC点间距离为像距;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的时候,成缩小的倒立成像(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的时候,成放大的倒立成像)。 事实上,在照相机的原理中,A点是一个理想化的凸透镜,现实上表现为照相机的镜头,包容了ABCE的外框在原理上是一个不透光的盒子,现实上表现为照相机的机身,这些方面数码相机与传统使用胶卷的照相机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来自于最后的成像单元C。传统照相机(以135相机为例)的成像单元使用的是35mm胶片,也就是平常我们看到的胶卷;而数码照相机的成像单元使用的是超大规模集成的CCD(CMOS)电路。就是因为这个变化,使得数码相机在使用和性能方面不同于

3、传统的135相机,而且这些影响有些是消极的。 1、 片幅与像素 也许大家经常听到全幅、APS、135、120、1/1.8寸CCD、2/3寸CCD这样的概念,也经常听到形容一台数码成像设备的时候,有个最主要的参数“x百万像素”,其实消费市场有一定的误导,像素并不是对数码成像设备唯一的考量因素。让我们先从片幅说起,照相机发展了许多年,原理图上的成像单元C也演变成了各种不同的规格。其中135幅面已经成为民用照相机的主流规格,35mm胶卷的来历,就是因为这种胶卷大小是36mm*24mm,而高度算上齿孔正好是35mm,除了135规格之外,还有比135小的APS规格,比135大的645规格,而市场上常见到

4、的数码照相机的1/1.8英寸CCD,按面积计算的话,还不到135幅面的1/16。从传统的照相机技术来说,当然是面积越大的成像单元能得到更好的照片质量,放在数码照相机上来说也能成立,由于数码相机的成像单元面积普遍偏小,所以拥有相对较大的成像单元面积,一般情况下也相对地能获得更好的照片质量,通俗点说,就是CCD越大,成像就越好,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现代数码照相机的技术发展得很快,成像单元的感光素质和所使用的镜头组件以及后期的处理电路,都对成像有很大的影响。 (成像面积对比图) *像素的概念 不少人只是模糊地认为像素越大就越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 上图是一张很普通的照片

5、,计算机上大部分的图像浏览软件如ACDSEE、XnView等,都会在左下角标示出图像的相关数据,其中“1024x768x24”中的“1024x768”就是这张图片的分辨率,24表示的是该图片是真彩色的,而后面的“248.22KB”表示的是这张图片所占用的存储容量,“100%”表示的是该图片是以100%来显示在显示器屏幕上的。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张图: 此图所标示的图像数据与上图大同小异,“640x480”表示的是该图像的分辨率,“108.71KB”表示的是该图片所占用的存储容量,仍然是以100%显示在显示器屏幕上的。 这里,我们说图1是80万像素的照片,因为1024x768= 786432,而图

6、2分辨率是640x480= 307200,自然是30万像素的照片,以此类推,2560x1920=4915200就是500万像素,3624x2448= 7990272,就是800万像素了。现在,让我们把照片放得很大,如图: 图像浏览软件表明是800%,也就是放大了8倍,但图像仍然是图1,仅仅是放大了观看而已,分辨率仍然是1024x768,像素仍然是80万,当我们把照片放得尽可能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其实是由一个个不同颜色的发光点所组成的,同样,当成像单元捕捉信号的时候,生成的图像也是由一个个发光点所组成,所以这幅80万像素的照片,就是由1024x768= 786432个发光点组

7、成,这就是像素和分辨率的关系。此外像素和分辨率也直接影响了照片的容量,如上两图就可以看到,80万像素的照片比30万像素的多占用了一倍多的容量。最后,回到画质上来,大家是否觉得这张30万像素的照片,比许多市面上号称130万像素、200万像素的手机摄像头所拍的照片,都要清晰得多呢?原因很简单,此照片用Canon EOS 300D拍摄,300D使用APS-C片幅的成像单元,而手机摄像头的成像单元,比图中最小的1/2.5寸CCD还要小得多。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像素、分辨率和容量的关系,还跟数码相机的后期输出算法、图形处理软件的算法等有很大关系,会在接下来的叙述中详细讲述,此处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 2、

8、胶卷、CCD与CMOS 从上面的原理图中,我们知道,成像单元C可以是任何东西,它只要能捕捉到光线和色彩的变化就可以了,我们传统使用的135胶卷,就是涂了一种叫做溴化银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对白光非常敏感,对红光不敏感,当自然光线照射到胶卷上时,就会根据光线的强弱不同形成相应的成像。所以,平时胶卷是装在胶卷筒里的,拿出来见到光线就会作废,冲洗也只能在红色光线的条件下。 现代的数码照相机则是使用超大规模的电子成像元件,光线照在成像元件上,成像元件通过扫描成像。目前来说有两种,分别是CCD(光感应式的电荷耦合器件)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CD是消费类市场的主流,CMOS又分为两种:Can

9、on、Sony等厂家制造的大面积高素质的数码相机成像单元(例如Canon EOS 300D、Sony R1使用的就是APS-C幅面的CMOS器件),另一种则是PC摄像头、手机摄像头等所使用的素质较差的CMOS器件。 目前有能力制造CCD器件的厂商有Sony、Panasonic、Sharp、Sanyo、Fujifilm、Kodak、Nikon等,有能力制造大幅面CMOS器件的厂商有Canon、Nikon和Sony等。其中Sony的消费类CCD器件和Canon的CMOS器件占了主流,大幅面的(135以上)成像器件只有Kodak、Fujifilm等少数厂商在研制生产,由于片幅越大,制造难度增大,成本

10、也越高,造成了大面积的成像单元价格高昂,也是数码相机上都是使用小面积的CCD元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接下来讲述一下成像单元的片幅与画质、像素的关系,由于Fujiflim富士有一种叫做SuperCCD的成像元件,对于较好地理解这个关系有辅助作用,故以之为辅助例子。 由上图可以看到,2/3寸CCD做600万像素(即600万个感光点)时,每一个感光点的有效感光面积比在1/1.8寸上做600万像素时,要大上许多,更大的感光面积意味着更好的信噪比,一般来说也就是更好的画质,当这块1/1.8寸CCD被制造成800万像素甚至更高时,每个感光点的感光面积更小,信噪比会无可避免地下降(信噪比就是有效信号与无用噪声

11、信号的比值,想象一下,一块CCD的成像,如果800万像素里面有400万像素都是噪点,那再高的像素又有什么意义?)。而富士的SuperCCD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它的感光点是六角形的,根据平面几何学的原理,同一面积内容纳的六角形比圆形要多,面积也要大,所以第五代的SuperCCD在高感光度下的画质,比一般的同面积CCD要好。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所提及的2/3寸、1/1.8寸这样的尺寸都是一种传统的标注方式,是以古老的摄影机真空摄像管对角线大小作为衡量标准的,实际的计算方法可以粗略地表示为实际对角线长度=标注对角线长度/16,以1/1.8寸CCD为例,其实际对角线长度为(1/1.8)*25.4

12、/16,约等于9mm(1英寸=25.4mm)。 3、 镜头 从原理图上我们知道,A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凸透镜,现实中照相机的镜头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并不能单纯以一个凸透镜了事。通常在产品上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镜头组。在传统光学领域有技术积累的厂商,如佳能、奥林巴斯、富士等纷纷在其中使用多片镜头组,而且使用非球面镜镜片;佳能和尼康等厂商甚至在高端的消费类机器内加入ED镜片,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纠正光路,使其更符合理想的凸透镜状态,也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镜头的参数:“x片y组,其中z片非球面镜”。 从原理图我们知道,AB点之间的距离就是焦距。平常我们在数码相机看到的镜头上的标示如“35mm105mm”这样

13、的参数,就是这台数码相机的焦距范围,它能在35mm105mm之间这样的范围内变焦,也就是常说的3倍光学变焦。焦点B的移动,就造成了在成像元件C上成像的大小通俗点说就是长焦的时候把被摄物拉近。由于数码相机机能的限制,普通的数码相机变焦比不能做得很大,常见的也就3、4倍。市面上有许多10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但看看它们的CCD参数,CCD面积绝大部分小于1/2.5英寸,从原理图我们得知,这样缩小CCD面积是有效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而已(同样结构的机身,几乎所有的高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画质都要比同系列的低倍光学变焦相机画质差,也就是这个道理。 上面所说的同样适用于传统的135单反和新兴的数码单反照相机

14、所使用的镜头,有几个名词有必要解释一下:标头,原意是指同人眼放大倍率相同的镜头(35MM-50MM之间),现在已经泛指50MM的定焦镜头,标头所拍摄的照片最接近人眼的视觉,看起来比较自然。焦长比,经常在数码单反上看到这个名词,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名词,是因为大部分数码单反照相机所使用的APS或者4/3的成像单元,都要比传统的标准135小。依照光学原理,由于较小面积的成像单元所需的成像圈较小,因此成像单元离成像镜片的距离(像距AC)可以设计得比135相机短,较短的成像焦长配合上一样曲光率的镜片,结果是其采像焦长会比标准135来得长,而此焦长增加的倍率,正好与成像单元和35mm底片的对角线长度比一致,

15、称为焦长比。 上面的概念可能比较晦涩难懂,让我们尝试一种通俗一点的理解方式。当被摄物体D、镜头A、焦距AB都不变化,而成像单元C的面积缩小时,就不足以显示整个成像E,此时将成像单元C前移,就可以在C上完整显示E。这时,成像单元C上显示的只是原来标准的135图像的中间一部分,从人眼的视觉来说,是“看起来变大了”,也就是采像焦长变长,实际上,焦距是不变的。当一支镜头,无论是消费类数码相机还是专业型的数码单反照相机所使用的,它只要一制造出来,它就有固定的焦距范围,而无法随意变动,只是由于成像单元的影响,而有了“相当于135系统的*mm*mm”这样的说法,例如如图所示的一款消费数码相机镜头:焦距范围从

16、6.2mm-66.7mm,由于使用了1/1.7寸的成像单元,该成像单元的对角线长度只有标准135相机的2/9,所以该照相机所拍摄的图像“看起来”像是28mm-300mm的采像焦长,但事实上还是6.2mm-66.7mm的照相机镜头的成像。 4、 光圈、快门、ISO和曝光补偿 由最基本的成像原理图我们知道,相机前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在C上成像,而这种成像是以时间为单位叠加的,无论是135胶片还是CCD电路,只能在接收了一定程度的物体光线后才能正常的成像。如果接收光线的程度过大,就会造成成像的亮度过大,就是所谓的过曝,反之就是欠曝。所以在凸透镜A前必然有一个可以控制的开关,这个开关就是快门(快门

17、按钮)。而F数值反映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这个快门能通过的光量,而快门参数(在照片上显示为1/xx秒)则是说明快门开启的时间,与ISO值组合起来的基本曝光参数就决定了这张照片的通光量。 光圈,在照相机镜头上一般标示为1:*这样的数值,F值越小,光圈越大。在许多镜头上我们还可以看到1:*-*这样的标志(例如上图的1:2.8-4.9),那是因为在变焦的过程中,进入镜头的光量逐渐减少,而造成光圈的下跌,如果某一款相机的镜头在变焦过程中,光圈值并不变化,则称之为恒定光圈。恒定光圈的镜头实现起来代价很高,对镜头的素质是个考验,消费类数码相机中恒定光圈的机型少之又少,DSLR系统里面的恒定光圈镜头更是每一支都是

18、相对昂贵的产品。同时,越大的光圈,代表着越大的通光量,也代表着更大的镜头直径和更好的镜头素质,目前消费类数码相机的光圈范围一般都是F2.8-F4这样的范围,DSLR系统中则以更加昂贵的代价实现了F1.4甚至F0.8这样的夸张大光圈。光圈还有一个最小值,一般消费类数码相机的最小光圈在F8-F11之间,大部分DSLR系统的镜头最小光圈在F22,小光圈+慢快门一般用于拍摄夜景、风景和流水等场景。 ISO值,目前消费类数码相机的ISO值从ISO50ISO400不等,数码单反照相机从ISO100ISO800不等,部分数码单反照相机拥有ISO3200的超高感光度,这个ISO值就是传统相机所说的胶卷度数。此

19、数值越高越能提高通光量,但随之带来的是画质的严重下降,许多消费类数码相机在ISO400下的画质已经无法接受,所以兼顾快门速度和画质的条件下,大部分人选择用ISO100,当然ISO50可以画质更细腻,ISO200能有更高的快门速度,这就要看情况了。而数码单反照相机(DSLR)有所不同,由于DSLR所使用的成像单元的面积、降噪能力远高于普通的消费类数码相机,所以大部分DSLR可以使用ISO400,而不会有太大的画质影响。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通光量可以很简单地表示为光圈、快门和ISO的组合,只要确定了这三个因素,通光量就确定了,也就是说这张照片的亮度就确定了,如果需要提高亮度,只能增大光圈、降低快

20、门速度、提高ISO值或者这三者组合进行,反之亦然。 由光圈快门引申出来的是数码相机的手动控制能力问题,也是许多人购买数码相机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基本的手动能力分为A(光圈优先)、S(快门优先)、M(全手动)。光圈优先的意思是由使用者自己定义光圈的大小,然后相机根据测光自动给出能正确曝光的快门速度;快门优先则相反,定义快门速度,相机测光给出光圈值;全手动则是完全自己定义光圈和快门值,相机依然测光,但是会提醒你这样的参数是否能正常曝光;许多初上手的爱好者会选择使用A档,它更容易控制照片的曝光。市面上有许多时尚类的数码相机并不提供A、S、M档,只提供场景档或者自动档(P档),这并不代表它们不遵循光圈+

21、快门+ISO这样的曝光参数,仅仅是出于易用的考虑,把常用的曝光参数用程序定义为相机的模式罢了。有手动控制档会给摄影带来许多乐趣,由于光圈会影响景深(景深的概念会在后面说明),某些场景要求足够高的快门和某些比较另类的场景光线,都不是相机预设的自动档能满足的。 曝光补偿,通常在相机上是以EV+-这样的形式出现的(切勿与闪光灯的补偿混为一谈,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曝光补偿的出现,是由于现代照相机系统都使用了先进的TTL测光系统(通过镜头测光),一般情况下是很精确的,但是有时候遇到一些比较极端的场景,如雪地和纯黑的物体,其反射率低于或高于相机所定义的18%灰度时,就会发生曝光偏差,像雪地这样的场景必须

22、在测光的基础上加EV补偿,纯黑色之类的物体必须要在测光的基础上减EV补偿,否则就会出现欠曝或者过曝的现象。EV补偿常见于数码相机的模式档、自动档、A档、S档,几乎没有什么相机在M档下有EV补偿,因为没有多大意义,本来在M档就是可以自由调整光圈、快门、ISO。 5、景深 景深是个摄影专用词语,从概念上比较难理解:“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某一段距离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离内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当清晰的,焦点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到后的距离就叫做景深”。让我们先来看两张照片: 图(1)的景深是前面两节电池,而图(2)的景深是全部的四节电池,这是同一时间同一位置的照片,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看照片

23、的参数我们得知,图(1)拍摄时所使用的是F4.5的光圈,而图(2)所使用的是F22的光圈。从摄影实践中我们得到的规律是:景深受到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的影响,一般来说长焦距、大光圈和近距离就能营造出较浅的景深,反之就能营造出较深的景深。景深的概念很有用,因为涉及到很多我们摄影实践中所常拍摄的场景:当我们拍摄风景时,当然希望照片中所有的景色都在景深范围内,而不是有一部分到了景深以外,所以都希望尽量使用较小的光圈;当我们拍摄人物时,当然希望人物作为主体,而景物只是作为衬托(当然某些“到此一游”照片不在此例),这时就需要营造浅景深,虚化掉无关的背景。让我们再看两张照片: 图(2)的背景就是图(1)了,

24、图(1)使用F11光圈,所以大部分景物都在景深范围内,图(2)使用F4.5光圈,只有作为主体的人像才在景深范围内,主体以外的画面都被虚化了。 这里有些实际使用上的情况,当需要营造浅景深的时候,长变焦常常带来的是光圈缩小;而需要深景深的时候,过小的光圈使快门速度下跌,不得不依赖三角架,加上数码相机的成像单元通常比传统135小,所以同样参数下景深要较深一些,拍照片的时候确实不容易控制,在数码相机上,如果想营造浅景深,焦距的影响比光圈的影响要大很多。此外,部分数码相机有“微距”模式,由于数码相机的特殊构造,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下,能够距离被摄物体很近来对焦,景深也非常的浅。 6、白平衡、后期处理与出片

25、白平衡的问题,其实传统的胶卷相机也有这个问题,只是胶卷在后期冲洗的时候在暗房里面已经用药水重新调配过了,由于传统的冲印技术标准统一,所以我们看传统相机的照片,并无太大的偏色问题,仅仅是富士胶卷和柯达胶卷之间在色彩上有少许不同的特色而已。在数码相机上情况完全不同,佳能、尼康、富士、奥林巴斯、柯达等各个厂商都有自己理解的标准,虽然数码相机都遵循事实上是由柯达领导的色彩标准,但各家的理解不同和后期处理芯片的差异,造成了它们不同的特色:就笔者接触过的数码相机,佳能的色彩略微偏黄但较为饱满,富士略微偏绿,柯达稍微偏红,奥林巴斯是比较准确的。同时,所有数码相机都能设置不同环境光线下相对应的白平衡,而在众品

26、牌的数码相机中,奥林巴斯的数码相机自动白平衡较为准确,也导致富士的色彩比较适合拍大自然的景物,而柯达比较适合拍摄人像。这只是相对于数码相机而言,现实来说,数码相机的照片大多在PC机的显示器上显示,PC机的显示器和显示卡的组合能有成千上万,也是造成显示色彩差异的原因之一,所以大部分数码冲印店所使用的显示器与显示卡都非常接近工业标准,以求最完美的色彩还原。(附注:白平衡的通俗意思是无论光线如何变化,数码相机依然把什么样的颜色看作是“白”,此处“白”是指与人眼修正过的“白”一致的色彩,由于所处的场景光线不同,物体在阳光下和在白炽灯下所表现出来的色彩就不一样,数码相机需要根据所处的场景不同,人为调整其

27、白平衡定义,以达到最接近被摄物原始的色彩)。 有些人很反对对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认为是对摄影的亵渎,笔者倒不这么认为,传统胶片一样有后期的剪裁和药水调配,适当的处理能使照片更接摄影者的原意,只不过这个处理过程从味道刺鼻的药水暗房转移到了我们桌面上的PC应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等其实就是个数码暗房的过程。当然,如果运用图像处理软件把照片改得面目全非,那就是个创作的过程,不是处理了。 这里的处理都是针对绝大多数数码相机和数码单反直接输出的.jpg格式的照片而言的,几乎所有的数码单反和一小部分数码相机还能输出一种RAW的格式,这是没有经过相机后期处理芯片压缩处理过的原始图象格式,这种格式的

28、占用容量很大,却能真正表现出原有的画面。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与计算机有关的概念,有时听人说某相机最大能拍*张照片,这种说法是毫无相关知识的,上面说过照片的容量与分辨率有最直接的关系,另外一个有直接关系的是压缩率,在大部分图像处理软件的“保存”,都会有个图像压缩率的选项,较低的图像压缩率虽然会降低所占用的存储容量,但却会带来严重的图象画质损失。每台相机能拍摄的照片数是无限的,只跟所使用的存储卡容量和每张照片所占用的存储容量有关系,大部分数码相机本身也能够设置输出照片的分辨率和压缩率,而每张照片的内容、色彩都不相同,所占用的容量也会有出入,黑白和相对大面积纯色照片就比一张色彩丰富的照片占用的容量少,从

29、实践经验得知,通常在计算机上显示的照片,以1024*768分辨率、95%压缩率,占用存储容量为200kb-300kb左右为适宜,这就需要图像处理类软件,例如Photoshop、光影魔术手、ACDSEE、XnView等,这才是真正的“压缩照片”,图像文件用Winrar之类的文件压缩软件来压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冲印照片又有所不同,应尽量提供最原始和最大容量的照片文件,对于冲洗多大的照片,很多冲洗店都有个类似的标准,如下: 从上表来看,其实家用数码相机,一般冲洗4R生活照的话,使用400万象素的照相机,出片为2M左右的图像文件,就已经绰绰有余,现在市场上的数码相机,已经往800万像素以上发展,实在

30、是没有太大的必要,新购的数码相机也没有必要盲目追求高像素。 7、数码单反照相机(DSLR) 前面已经多次说过DSLR这一个名词,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似乎是单反就是高档相机,其实不然,“单反”只不过是其中一种取景方式。“单反”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而现在市场上的底片类型多见135和120两种,一般论坛或相关杂志所指的单反,全称应该是“135单镜头反光数码照相机”,说这么多废话,只是要大家知道,平时所见的DSLR(数码单反)并非是唯一的高档机器,恰好相反,135幅面的机器,几乎是所有相机里面最差之一,只是,它有个好处,就是:“普及”。由于机身的小型化和操作上的简单化,135的SLR机器成为了

31、最普及的相机,我国也是世界上不多的能生产单反照相机的国家之一(尽管不是数码单反),凤凰、海鸥二鸟也曾飞入千家万户,还有些什么华夏、长城之类的牌子。 这就是单反照相机的原理:反光片平时用作取景,拍摄时弹起来,很简单,是不是?但实践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光单反相机的反光片和快门寿命就是个问题,有什么东西能经得住上百万次开合的折腾?所以早年还有不少相机用钛金属来做快门,另外反光片弹起来的时候,机身轻微的震动,也会影响相机成像的。 使用双镜头反光的照相机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左图右边就是最著名的禄莱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左边就是双镜头反光数码照相机。 双反机用一个镜头取景,另外一个镜头拍摄,所以没有“单镜头反光

32、”的结构,但是双反机在结构上更为复杂,双镜头更是让实现变焦更困难,所以现在这种机器也没有什么市场。 这一块就是6x4.5规格(第一章成像单元面积对比图中最大的一块)的数码后背,富士制造,两千万实际像素,由于富士的SuperCCD,可以输出四千万像素,这块东西插在传统的6x4.5胶片单反背后,一样是数码单反照相机,只是成像质量就不是一般DSLR能望其项背的了不过,不仅仅是由于高像素,后面会详细解释。 事实上,市面上很多数码单反都是由原先的胶片单反机身改造而来,仅仅是后面的成像单元从胶片换成了CCD/CMOS,算不上是什么崭新的产品,而且由于大部分中低端的数码单反使用APS-C的成像单元,其面积小

33、于标准135,画质比原先的胶片机身还不如。 DSLR的优势在于大面积的成像单元(与消费类数码相机对比),和能使用较高的感光度(ISO)。大面积的成像单元令高像素变得有意义,因为单位面积上的成像面积足够大而且有效了。 另一个方面的优势就是高ISO和高ISO下的降噪能力,也是DSLR比DC的画质和拍摄能力高出许多的原因,一般的DC,超过ISO400画质就已经惨不忍睹了,而不少DSLR可以用到ISO800而不会有很大的画质影响,依照前面的通光量组合原理,当一定的光圈下,提高ISO速度无疑能够有效地提高快门速度,从而减少人为“抖掉”照片的情况出现,无形中就提高了拍摄成功率。 与“单镜头反光”这种取景方

34、式相对应的就是“旁轴”了,早年大部分消费类数码相机都是旁轴相机,也就是在相机的前端、镜头的上方,有一块玻璃窗,使用者能够通过玻璃窗看到拍摄的画面,不过旁轴方式取景的相机,与实际得到的照片画面有一定的误差,这也是人们研制单镜头反光照相系统的其中一个原因。现在,也有不少数码相机通过EVF方式取景,EVF也就是缩小了的液晶屏,这种取景方式很耗电,精度也取决于液晶屏的分辨率,但是总比旁轴方式是一个进步。 最后,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单反和非单反的主要区别了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能换镜头的就是单反,不过这种说法并不严谨,早年奥林巴斯生产销售过两款相机:E10/E20,此相机有颗F2.0-F2.4/35mm-140m

35、m(相当)的镜头,是用螺钉上死在机身上的,怎么看那东西就是个普通数码相机,只是块头大一点,但是这个东西却是符合单反相机一切特征的,跟现在的DSLR一样,这东西是有反光片的,而爱普生也生产过能更换镜头的旁轴数码相机,所以能更换镜头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判定标准。另外一个判定标准是说不能使用液晶屏取景的就是单反,也不对,奥林巴斯生产了一台型号为“E330”的数码单反,增加了一块CCD作为取景用途,那是可以在液晶屏上取景的数码单反。 DSLR,只不过是使用传统135相机的“单镜头反光”架构来取景工作的数码照相机的其中一种。 8、光学变焦与数码变焦,实际像素与插值像素 这两部分内容之所以写在一起,是因为后者

36、都是被某些商家大力鼓吹过,而笔者甚为之不屑的功能,说白了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请大家看下面三张照片: 大家觉得图二和图三有什么区别吗?这样看几乎看不出来,只有放大了才能看得出来,图二的画质比图三还要差得多,而图二就是某些商家吹捧的“高档、高精度、智能”的数码变焦,其原理就是把原图的中间裁出一块并放大到相应的分辨率(如何放大后面会说),任何一个稍微有点图形处理能力的计算机软件都能做到,而且数码变焦做不到的,软件也能做到(以光影魔术手的裁切功能为例,其实ACDSEE、Xnview、Photoshop等软件全都有类似的功能,而且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功能): 其实,数码变焦和光学变焦最根本的不同,是光

37、学变焦是真正通过光学系统的焦点移动产生的视角和取景变化,并带来景深的影响,这是无论多“高档”的数码变焦都无法实现的。目前还有些商家在宣传数码产品的时候,使用了“在xx情况下,有*倍变焦;在xx情况下,拥有*倍变焦!”这样的宣传来混淆视听,明白了原理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光学系统是一丝不苟的,一支镜头无论是DSLR用的还是DC上的,一旦制造出来焦距范围就已经定下来,不可能再变化。 下面再来看看什么叫软件插值经常会听到有些低档数码产品的广告,振振有词地说“实际像素*万,插值像素*万!”,在一些早期的数码相机上也会看到“插值像素”的说法。所谓的插值像素,专业点的说法就是“通过数码设备内部的软件部分通

38、过对图像相邻的像素进行运算取得一个新的像素从而提升分辨率的过程”,听起来似乎很唬人,可是再次以光影魔术手为例,以说明这一过程是多么的简单,多么的毫无意义: 还记得第一章作为例子的640*480分辨率的小鸟照片么? 选择“缩放”,在每个数字后面加个零,30万象素瞬间插值成3000万象素,就是这么简单。从理论上说,只要计算机软硬件拥有足够的性能,想要插值成上百亿像素也只是举手之劳,对于照片来说并无意义,因为插值后的照片根本没有画质可言,目前有专业的插值计算软件例如S-Spline,也只是能做到算法好一点而已,绝无法替代真正的成像单元。 o 中篇 1、快门 上面林林总总讲了一大堆原理,该是认识一下真

39、正的相机了,现在从快门按钮开始了解为何?因为大部分刚开始用相机的人,是不会半按快门对焦的,多半都是按着快门按钮用尽力气按下去。快门按钮涉及到取景、对焦、测光等多方面内容,实在有必要讲述一下。 图一就是每一台照相机必不可少的快门按钮,半按下去相机就执行对焦、测光等一系列动作,数码相机的液晶屏上会有合焦指示,数码单反的对焦屏某个点上会有红灯亮起,说明相机已经完成对焦,绿框或者红灯部位就是对焦点,这时会得到第一章原理图上成像单元C上的最清晰成像;很多相机还会根据目前的测光方式,给出曝光是否合适的指示。当然,全按下去再松开就是释放快门了,这样一张照片就完成了。现在知道半按快门的意义了?没有准确的对焦、

40、没有适合的测光方式,哪里来的好照片? 2、变焦 变焦最现实的意义是能让使用者轻松实现照片的构图和通过焦距的变化改变景深。变焦有电动变焦和机械变焦两种,绝大多数消费类数码相机是电动变焦,就是通过按机身上的变焦按钮(如上图的一棵树和三棵树的图示就是广角端和长焦端)来驱动变焦电机实现焦距的变化,只有一小部分高端数码相机和几乎所有的单反照相机的镜头是机械变焦通过转动或推动镜身上的变焦环实现变焦(当然也有特例,有一些早期的Pentax的单反相机镜头是可以通过机身来电驱动变焦的)。 此图左边为数码单反佳能EOS300D,右边为消费类数码相机美能达D7HI,虽然两者样子看起来很像,使用起来D7HI也很像数码

41、单反它使用的是机械变焦环和对焦环,EVF取景器也能实时测光,但是它不是单反,因为它没有“单镜头反光”这样的取景机构。虽然乍听起来好像是电动变焦很有高科技意味,但事实上,由于目前技术的限制,电动变焦镜头的响应速度远远低于机械变焦的镜头,由于消费类数码相机本身的特点,设计机械变焦的镜头也比较困难,所以只有极少数消费类的数码相机设计成那个样子。 3、测光方式 在描述测光方式之前,先看一个古老的东西测光表,在照相机发展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相机都是没有自动测光的,除了凭经验来设置光圈快门ISO之外,测光表就是唯一的辅助工具了现在还有很多摄影师在使用这个东西。事实上直到今天,测光表的准确度,依然能让大部分

42、拥有机内自动测光系统的数码相机望尘莫及。 现代数码相机最主要的测光方式有几种:中央平均测光、中央局部测光、点测光以及评价测光。 1)中央平均测光(或称中央重点平均测光),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测光方式,这些相机的测光算法是重视画面中央大概2/3的位置(画面中央偏下部分),由于大多数相机的使用者都是希望画面中央的部位曝光正确的,所以这也是大部分数码相机默认选择的测光方式。 2)点测光(或称SPOT),这种测光方式是为了避免光线复杂条件下或逆光状态下环境光源对主体测光的影响而开发的,此方式只对画面中央的一小部分作为曝光基准点,所以当使用不当时,会产生严重的测光偏差,当然,正确使用点测光能轻松应付一些拍摄

43、场景(例如当某一画面反差相当严重,而需要其中某一部分曝光正确这样的情形)。 3)中央局部测光,这种方式介于前两者之间,只对画面中央的一块区域进行测光,测光范围大约是3至12进行测光。 4)评价测光,将取景画面分割为若干个测光区域,每个区域独立测光后在整体整合加权计算出一个整体的曝光值,这种测光方式是目前最先进的,只有部分比较高级的机身才有。 除了这四种测光方式,还有其他测光方式如3D测光、多重测光等等,其实测光方式的选择都是为了使照片的曝光量更符合摄影者的原意。这里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无论选择什么测光方式,都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帮助摄影者正确选择“光圈、快门、ISO”这三个参数的一种手段,通光量(

44、也就是照片的亮度)只由这三个参数确定,无论什么样的测光方式都无法改变通光量。 4、闪光灯 对于数码相机前顶端那个小小的内置闪光灯,大多数人不太清楚那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许多人甚至从来没用过,也有些人恰好相反,不去管它,无论白天黑夜拍什么都让它闪。其实,由于消费类的数码相机结构和成本方面的原因,不少相机是没有外置闪光灯接口的,所以那个小小的内置闪光灯尤为重要。闪光灯的用途就在于对被摄物补充光线,常用于拍摄人像,但有些特殊场合也用于拍景物。 先看看它的主要用途人像拍摄,不少人认为只有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才需要用闪光灯拍摄人像,这种认识有些片面,在许多逆光人像的场景,尤其需要闪光灯的辅助。何谓逆光人像

45、?就是被摄人背对光线,光线直射入照相机的镜头,这时照相机的测光是按照入射光线进行的,如果光线反差太强烈,出来的照片就会导致背景光线正常,而所拍摄的人像曝光不足,此时就需要在拍摄的同时打开闪光灯,令被摄人物和场景光线曝光一致。 另一个现象是我们在夜间或者光线差的场景拍摄人物的时候,如果用普通的闪光灯拍摄就会出现所谓的“红眼”现象:其根本原因是闪光灯距离镜头太近,光线弱的情况下人眼的瞳孔会放大,闪光通过瞳孔照到眼底时,眼底的细微血管就会呈现红色反射回照相机的镜头,形成红眼。所以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都有一个“反红眼”的闪光灯模式,以一只眼睛的图示表示,其实际操作是在实际闪光之前轻微预闪一次,令瞳孔收缩

46、,减轻红眼现象。以上所说的都是拍摄人物时闪光灯的作用,实际上只要拍摄人物,用上闪光灯都是有好处的,闪光灯会令被摄人物的皮肤发白,而白皙的皮肤总是讨人喜欢的,但是闪光灯的使用也会造成照片的光线过硬,这就需要权衡利敝并且对闪光灯的强度进行控制(目前绝大多数数码相机都有闪光灯的强度控制,一般以1/3或1.0为一个增减量,请注意分清闪光灯强度的增减和EV值增减)。 闪光灯的另一个作用:提高快门速度。从原理图我们知道这实际上是提高了入射光线的强度,变相加强了通光量,当光圈不变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自然提高了,从而更容易令照片成功对焦和曝光。 闪光灯是有强度的,通常使用“闪光灯指数(GN)”来表示,GN=F(

47、光圈)L(闪光距离),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全黑的环境下,照相机使用F8的光圈,而拍摄出来的照片说明闪光灯能照亮的距离是4米,那么这支闪光灯的指数就是32。感光度与曝光指数还有个1.4的换算倍率,是说32的指数是基于ISO100的,当ISO提高到200时,指数也相应提高到321.444.8。 经常见到有些摄影者使用内置闪光灯来拍摄夜景(不含人物)或者光线不足的舞台,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大部分消费类数码相机的内置闪光灯指数都不超过10,数码单反照相机的内置闪光灯指数也都不超过15,远远达不到照亮被摄物的作用,只是白白消耗电量而已,如果有实际的需要,那就需要使用如图所示的大型外置式闪光灯,图中的是佳

48、能当年的顶级闪光灯540EZ,指数是54,当它插入相机的闪光灯插槽,而相机又使用ISO400时,它就拥有541.41.4=105.84的指数,配合大光圈的镜头(如F2),那这样的照相机就能令50米以外的被摄物正常曝光了。 5、对焦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半按快门相机就执行对焦的动作,其实从传统的SLR相机来说,对焦的原理比较复杂,简单点可以作如下解释:快门未开之前以对焦屏代替胶卷(成像单元)平面,对焦准确时对焦屏会出现清晰的影像。其实我们可以从原理图来理解,就是对焦准确时相机找到了令原理图中成像单元C上成像E最清晰的焦点B。消费类数码相机是直接在CCD上识别对焦信号的,而大部分数码单反是使用磨

49、砂对焦屏(由于光学反射原理,还需要五棱镜或者五面镜的取景器将影像翻转),有部分数码单反可以更换早期SLR使用的裂像对焦屏(在使用手动镜头的时候裂像屏更精确)。 照相机技术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成像设备都已经具备了自动对焦的能力哪怕是某些手机的摄像头。自动对焦是利用物体光反射的原理,使反射的光被相机上的传感器接受,通过内置芯片处理,带动电动对焦装置进行对焦的方式。自动对焦也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某些具备主动式自动对焦的相机,在机身上会发射出红外光或者激光来进行辅助对焦。虽然说自动对焦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以前人们用照相机可是要手动调节镜头上的对焦环来使被摄物焦点清晰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

50、是自动对焦无能为力的,这些是古老的手动对焦方式才能完成的任务,一些老一辈摄影者称之为“调焦”: 由于此类场景,被摄物与景深中的前、后景容易混杂在一起,自动对焦方式往往会失效,所以当拍摄这类场景时,拥有手动对焦能力的照相机就会比较轻松。 目前,绝大对数的消费类数码相机是通过从菜单中切换“手动对焦”方式(即是MF),来进行手动对焦的,这些相机的手动对焦是通过按机身上的对焦按钮来进行的,只有极少数的消费类数码相机设计成与单反相机一样,使用机身或者镜身上的AF/MF开关进行对焦方式的切换,并使用对焦环进行手动对焦当然了,对焦环比对焦按钮轻松得多,也准确得多。 在使用数码单反的人群中,就经常听到“跑焦”

51、一词,除了相机本身质量的原因外,其根本原因就是当使用大光圈的镜头时,景深远远浅于消费类的数码相机,拍摄时机身稍微前后移一点,焦点就会有较大的变化,自动对焦是芯片运算出来的,机器再智能,那也只是机器,不可能知道你想要对焦的是哪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手动对焦才是最精确的。 6、摄像 目前,几乎所有的消费类数码相机都内置有摄像/动画模式,能够拍摄avi/mpg或者其他格式的有声动画,有些商家更是过分地宣传为超越DV,现在很多DV也在宣传拥有x百万静态象素,而且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DC/DV合一的产品,令消费者在选购的时候有一定的困惑,现在我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们的握持方式: 目前

52、有许多消费类数码相机设计得小巧轻薄并拥有大尺寸LCD,无需像图中的135相机那样取景,但是照相机在使用的时候都应当尽量双手握持以求稳定,因为相机是瞬间的情景捕捉,并要求准确的单幅照片对焦;数码摄像机却有不同,摄像是一种连续的对焦方式,由于它拍摄的场景是持续不断变化的,所以摄像技术有“推、拉、摇、移”四字诀,都是讲求在场景的不断变化中持摄像机移动拍摄(所以,从原理来说,使用“单镜头反光”架构的照相机是不可能有摄像功能的);最后来看看DC/DV合一类产品,三洋和宾德都有生产类似的产品,这类产品从原理上说还是应该属于相机,只是它的动画拍摄能力比较突出,截至目前,笔者所能了解到的最强的产品是三洋的DM

53、X-HD1A,已经能拍摄1280x72030fpsMPEG4格式的有声视频文件,声音格式也不是以前某些产品的8Khz、8位单声道了,而是48khz、16位的标准立体声,可以说这样的产品已经非常接近数码摄像机就以绝大多数DV都支持的,720x57629fps(图象)、48Khz16位立体声(声音)的PAL制标准DVD格式就已经是较高的标准了。 但是,要知道一点,传统的DV是使用磁带的,而DV磁带通过IEEE1394接口转录成基本没有损失的计算机能够识别的AVI格式文件(PAL制DVD),是将近15GB/小时!接触过视频非编的朋友都知道,以目前的家用计算机和DV的硬件性能,基本不可能实现视频数据流

54、的实时录制,所以许多DV都只是使用磁带这种廉价的模拟存储设备,以记录磁记录点。那这种Mpeg4格式的录像又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因为,Mpeg4是一种压缩过的视频流大家都看过DVD影碟吧?那也是一种压缩过的视频流,普通的DVD光盘采用Mpeg2格式的视频流,与非压缩的源文件压缩比是大约1:5,而Mpeg4的压缩比可以高达1:200,就像数码相机的成像一样,同样大小的图片,较高的压缩率可以获得较小的容量。虽然Mpeg4的技术是很先进,但无可避免地,压缩,就一定会损耗画质,再高级的Mpeg4,从理论上来说都不可能比得上一般的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附带的动画录制功能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再来看看参数,前面我

55、们说过目前市售数码相机最小的CCD是1/2.7寸(1/3.2寸的过气产品不提了),而大部分数码摄录机的CCD面积仅仅只有1/4寸或者1/6寸,象素也只有80万(部分比较高档的产品使用3片1/3寸CCD,而且有100万以上的像素),这是因为DV和DC是完全不同的东西,DV只要能拍摄720x57629fps的动态画面就已足够,而720*576414720,40多万像素而已,再往上就已经属于高清了。 上面说了那么多,也只是想大家了解,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不论从结构、使用还是得到的影像都是完全不同的,虽然目前两者还在很努力地相互融合,并出现了许多“妥协”的产品。但是,无论是号称“

56、灭绝DV”的拥有接近高清摄像能力的DC,还是叫嚣“DC去死”的拥有x百万象素静态分辨率的DV,或者是某些“唯我独尊,通杀一切”的广告产品,从笔者的观点来看,都不太实际。相机就是相机,摄像机就是摄像机,如果说外出时只能带上一台,暂时代用一下还可以,指望完全相互替代是不切实际的。 7、接口,电池与存储卡 其实,这一部分与相机成像的关系并不太大,只是由于生产厂商的不同,而分出了一些类别。事实上,不论照相机用的是碱性电池还是锂电池,CF卡还是SD卡,丝毫不影响成像的质量。 先从接口部分说起,一般数码相机的侧面都有一个小门或者盖子,掀开了就能看到一些接口。 不同厂家设计的接口和功能并不一样,如图上的快门

57、线和闪光灯同步接口,大部分消费类数码相机就没有(快门线的作用是取代快门按钮,避免人为的机身抖动,闪光灯同步接口是用来接影室灯触发器的,时尚的消费类数码相机没有必要设置),视频输出接口是用来输出到电视或者投影设备的,也不是每一台相机都有。但是USB接口几乎每一台数码相机都有,这是相机与个人电脑的数据交换接口,USB接口由于历史原因有1.1和2.0这两种速度的区分,2.0比1.1要快上许多,正因为这个原因,有些商家就在这上面大做文章,甚至用以评判某台相机的速度,这真是谬之大误矣,这一个接口,仅仅是数码相机内部的存储卡与PC机交换数据的接口说白了就是把相机当作读卡器而已,真正的相机存储数据,只跟机身

58、的性能和存储卡的速度有关,而跟这个接口是不是USB2.0毫无关系。再说了,相机内的存储卡是很容易取出来的,现在市场上的读卡器非常便宜,通读所有存储卡的USB2.0读卡器才几十元,有必要为了这几十元来糟蹋相机么?况且目前有一些厂商的接口软件也做的并不是太友好。 上面也看到,由于历史原因,存储卡有很多种,有小部分数码相机能兼容其中两种,但大多数相机还是只能支持一种存储卡,存储卡只是相机成像后图片所存储的空间,只有速度和形状的区别,工作原理是大同小异的。 先来看看CF卡,CF卡曾经是通用性最强的一种存储卡,数码相机和一些手持设备都使用CF卡,目前大部分数码单反相机仍然支持CF卡,CF卡有I型和II型

59、,两者大小一样,II型比I型要厚一些,II型卡多为图中所示的微硬盘(Microdrive)。由于早年存储芯片的价格太高,所以出现了这种以硬盘的方式来制造的存储卡,微硬盘的速度低、发热量高,由于是电机转动的方式,所以也有着非芯片类存储器的一切缺点,在存储芯片价格大幅下滑的今天,基本没有什么市场了,CF卡与后面要叙述的SD比较,体积要相对较大,耗电也较多一些,但是速度和容量能比较轻易地提高。 SD卡是目前通用性最强的存储卡,从手机到相机,还有一些手持式设备都使用SD卡或者是SD卡的“异型”版本,所谓的“异型”,是指这些存储卡的电压、形状、速度等都与标准的SD卡不同,但它们实际上还是SD卡,只是由于

60、要适应各种手持设备的小型化,而作出的改变,它们都是可以通过简单的转接卡转换为SD卡的。 上面还看到一种长条形的存储卡,这是索尼的专有存储卡MemoryStick(MS卡),它还有一种较短的规格,叫做MemoryStickDuo。 奥林巴斯和富士这两家公司所开发并在它们的数码相机上使用的xD卡,其实前身是SM卡,也是只有这两家公司在使用。 这四种主要的存储卡之间并不能通用和相互替代(有特例,某些厂商有生产SD卡到CFII型卡的转换设备),所以某一种相机支持哪一种类型的存储卡也是固定的,有些消费者为了存储卡的类型而放弃某台相机的选择,在笔者看来也没有必要。其实存储卡最主要的参数是速度和耗电量,目前

61、CF卡和SD卡的速度都在不断提升,当相机本身拥有足够性能时(例如较大的机身缓存),高速卡能大大提高拍摄和存储的速度。 再来看看电池,目前数码照相机都使用锂电池或者是五号电池供电(右图那种两个的电池是一次性电池,不在叙述之列),除了机身上的电池仓外,有部分数码单反还能够使用外接的电池手柄,以获得更长的拍摄工作时间。 从原理来说,锂电池工作时间和稳定性要比5号电池强,锂电池也能制作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某些时尚的消费类数码相机由于体积的需要,锂电池能设计得很薄,而5号电池由于是一种标准的形状,所以局限性要大些,不过5号电池也有它的好处,就是几乎哪里都能买到,什么时候没电了都能临时买到代用的对了,再说一

62、下现在5号电池可是有高容量的可充电池和高速充电器的,可别傻傻的每次都买一次性的碱性电池来用。 8、抖动的原因和防抖 让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有时候照片会“拍糊”,从原理图说起: 原理图的成像是建立在一种完美的物理模型之下的,在这种情况下包容了ABCE的外框(也就是照相机)是完全静止不动的,而实际情况下照相机一般是使用者拿在手中,体形较大的相机会比较沉重而拿起来很吃力,体形轻薄细小的照相机也不容易拿得稳,这时照相机就会产生位移,当快门速度足够快时,这种位移至多会造成成像与取景的细微偏差,但当快门速度不足时,成像单元C上的成像就会有若干次成像E的位移叠加。这个快门速度也因人而异,也与照相机和镜头有关(

63、焦距越长就越需要提高快门速度),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快门”了,一般来说安全快门=1/焦距,就是说当使用镜头焦距为100mm的照相机,安全快门为1/100S,低于这个值就很容易产生“拍糊”的现象。不过这只是一个参考数值,有的人1/200秒也会抖,有的人1/20秒都没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有一些照相机厂家研究了相关技术,就是所谓的防抖了,目前来说,防抖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在镜头组A内加入浮动的镜片,感应到抖动时,通过感应器来驱动镜片进行补偿,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尼康、佳能、松下等公司都有相关的技术推向市场(尼康的防抖技术是VR,佳能是IS,松下是O.I.S,大同小异);另一种是通过CCD(成像单元

64、C)的浮动来补偿位移,由柯尼卡美能达发明,目前已经有一些厂商在使用此技术,但截至笔者落笔,这种技术的成熟度仍然远比不上镜片浮动,不过有个好处就是此技术一旦在数码单反上使用,那么所有该机身兼容的镜头全部变成防抖的。 此外,现在市场上还有一种所谓的“数码防抖”,也就是“ISO防抖”,这个ISO防抖说穿了就是在目前的通光量一定的情况下,相机检测到快门数值达不到要求,会自动提高ISO值来使快门提高似乎很高科技?一点也不,如果说这样也能算防抖的话,那么几乎所有的相机都有防抖,只要它的ISO设置有“AUTOISO”这一项。 防抖技术的使用,能降低2-3档安全快门,就以1/125S的快门而言,就是说1/90

65、S也不会那么容易抖了,对于拍摄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优势。不过,防抖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建议使用三角架。此外由于被摄物快速移动而造成的“拍糊”,其根本原因在于快门速度不足(被摄物移动速度高于快门速度,会在成像单元上留下残影),这种情况是任何防抖技术都无法改善的,由通光量原理我们得知,只有增大镜头光圈或者提高机身的感光度,才能提高快门的速度。 如下三图:图1是由于被摄物移动速度高于快门速度,虽然对焦准确,但无可避免的,有部分被摄物留下了残影;图2则完全是由于机身的抖动产生的,由于机身过重或过轻,都会发生“拿不稳”的情况,新手经常会犯这种错误;图3的原因是焦点移动了,或者应该说焦点不在景深范围内(不在焦点应该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