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短文两篇 表格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6074134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6、短文两篇 表格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6、短文两篇 表格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6、短文两篇 表格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26、短文两篇 表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短文两篇 表格(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八年级 集体备课时间:2012.10. 5. 个人授课时间 :课题26课 短文两篇课型阅读课课时序号备课人. 授课形式新授课教学时数2教 学目 标知识目标:背诵默写,理解提升能力目标:合作探究,托物言志。情感目标:联系生活,提高情趣教学重点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背诵默写教学难点托物言志教学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学时间三课时教 学 过 程本 班 增删 内 容第一课时 陋室铭()导入由图导入陋室铭(二)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刘禹锡,字梦

2、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三)教学过程1、读一

3、读: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4、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

5、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不是。(8)从哪里看出来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

6、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1、赏析拓展: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教师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

7、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2、课外延伸:背诵默写课文。表示不与世俗同流

8、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 优美的自然环境 “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 友:学问渊博的来客 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不陋”的原因趣: 恬然自适的生活 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 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爱莲说教学设计: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唐诗中的

9、“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

10、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1、读一读: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蕃 濯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3、试背诵课文第三课时 爱莲说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设置问题情景一: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讨论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设置问题情景二: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

12、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设置问题情景三: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

13、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设置问题情景四: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讨论明确: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

14、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2、归纳主题:通过对莲

15、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课堂小结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托物 言志作业布置课外延伸:背诵默写课文。仿写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教学反思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