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涵台背墙背施工技术指南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6065420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公路桥涵台背墙背施工技术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路桥涵台背墙背施工技术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路桥涵台背墙背施工技术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公路桥涵台背墙背施工技术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桥涵台背墙背施工技术指南(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桥梁、涵洞台背与挡土墙墙背施工技术指南1.总则1.0.1 目的*地形、地貌复杂,高架桥、高填土涵洞和高大型挡土墙数量多,地基 不均匀情况影响结构物的稳定。为保证结构物稳定,防止结构物开裂破坏及路基 不均匀变形导致路面开裂,编制本指南。1.0.2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结构物回填的施工方案制定、质量管理,设计已有可靠 处理措施时,应按设计执行。1.0.3 主要技术内容本指南包括结构物回填材料要求及组成设计、回填范围设计要求、回填施工 及检验要求等内容。1.0.4 指导思想与原则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以防止特殊复杂地 形条件下结构物破坏及路基不均匀变形,采用地基、结构、

2、回填结构相互作用的 系统思想,通过加强回填处理,减少结构物与路基变形破坏。1.0.5 相关规范本指南是对招标文件技术规范相关条款的细化,执行本指南尚应符合公 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1999 年版)、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J022-8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地 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02-8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的规定。2.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水泥稳定土在粉碎的或原来松散的土(包括各种粗粒土、中

3、粒土和细粒土)掺入足够数 量的水泥和水,经拌和、压实和养生得到的一种强度和耐久性符合规定要求的材 料,包括水泥土、水泥砂、水泥碎石、水泥砂砾、水泥石屑等。2.1.2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用石灰、粉煤灰与土相配合,加水拌和,压实和养生得到的一种强度和耐久 性符合规定要求的材料,包括二灰碎石、二灰土、二灰砂等。2.1.3 级配碎石粗、中、小碎石集料与石屑各占一定比例的混合料,当其颗粒组成符合规定 要求时,称为级配碎石。2.1.4 级配砾石粗、中、小砾石集料与砂各占一定比例的混合料,当其颗粒组成符合规定要 求时,称为级配砾石。2.1.5 未筛分碎石筛去超尺寸颗粒后的轧制碎石混合料,并具有较好的级配。2.

4、1.6 透水性材料由岩块、砂砾石组成,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小于20mm的粒料中,0.075mm 筛孔的细料通过率不大于 10%, 0.5mm 以下细粒土塑性指数不大于 6的材料。2.1.7 砂性土大于0.1mm的土颗粒占全部土质量的75%以上,土中小于0.5mm的细粒土 液限不大于25%,塑性指数不大于12,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与塑性指数的乘 积不大于120的材料。2.1.8 高稳定性填料用于结构物回填的土石方材料,其承载比大于12%,压实后具有较小的变形 和较高的水稳定性,并具有较高的抗冲刷能力。2.1.9 无砂大孔混凝土由水泥浆体包裹粗集料组成的一种大孔隙多孔混凝土材料。具有半

5、刚性材料 的特点并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3.1 水泥稳定土311用于结构物回填的水泥稳定土,最大粒径不超过53mm,不均匀系数大于 5。细粒土的液限不大于40%,塑性指数不大于17。对于中粒土和粗粒土,如土 中小于 0.6mm 的颗粒含量在 30%以下时,塑性指数不大于 20。实际应用时,宜 选用塑性指数不大于12,不均匀系数大于10的土。312水泥稳定土的颗粒组成应符合以下要求:表 3.1.2 水泥稳定土的颗粒组成范围筛孔尺寸(mm)534.750.60.0750.002通过质量百分率()10050 10017 100050030313 水泥稳定土在 95%压实度和90%保证率时, 7 天浸水

6、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 于1.5Mpa,水泥改善土的塑性指数不应大于6,承载比应不小于240%。水泥剂 量以水泥质量占全部干土质量的百分率计,最低剂量不小于 4%,工地实际采用 的水泥剂量应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增加0.5%1.0%。3.2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321 石灰的质量等级不应低于 III 级,宜用生石灰块在使用前现场消解的消石 灰粉。3 2 2粉煤灰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三氧化二铁的总含量应大于70% ,烧失 量不大于 20%。323宜采用塑性指数为1220的粘性土,土块的最大粒径不大于15mm。3.2.4在二灰稳定土中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二灰含量为15%20%。 在95%压

7、实度和90%保证率下,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0.5Mpa。3.3 粒料3.3.1级配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其级配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 术规范(JTJ034-2000)表6.2.4的规定。3.3.2级配砾石最大粒径不大于53mm,其级配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 规范(JTJ034-2000)表723的规定。3.3.3未筛分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53mm,其级配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 术规范(JTJ034-2000)表6.2.7的规定。3.3.4砂砾最大粒径不大于53mm,其级配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表 7.2.5 的规定。3.3.5透水性填

8、料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小于20mm的粒料中,0.075mm筛 孔的细料通过率不大于 10%, 0.5mm 以下细粒土塑性指数不大于 6。3.3.6粒料中粗集料的压碎值不低于40%,细料的液限不大于28%,塑性指数不 大于9,塑性指数与0.5mm以下颗粒含量的乘积不大于100。粒料回填的压实度, 在 90%保证率下,代表值不低于 95%。3.4.1 砂性土大于 0.1mm 的土颗粒占全部土质量的 75%以上,土中小于 0.5mm 的细粒土液限不大于25%,塑性指数不大于12,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与塑性 指数的乘积不大于120。3.4.2粗粒土中大于0.075mm的颗粒占全部土质量的5

9、0%以上,液限小于50%, 塑性指数小于 20,承载比不低于 12%。3.4.3块石、漂石或卵石,大于60mm的颗粒占全部质量的75%以上,具有一定的 级配,能够有效压实。3.4.5 回填高稳定性填料,对于砂性土和粗粒土,保证率为 90%时压实度代表值 不低于95%;回填块石、漂石或卵石材料时,压缩变形率810%;采用软质岩填 料,承载比和稳定性符合要求时,压实的固相体积率不低于 85%。3.5 无砂大孔混凝土3.5.1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 4.75mm以下颗粒含量不超过16%,为开 级配集料,少含或不含细集料,集料的压碎值不大于16%,集料的级配应满足以 下要求:表 3.5 无

10、砂大孔混凝土集料级配要求筛孔尺寸mm37.52519139.54.752.360.075通过百分1008410052-85-1538( 16(60率()10095-100-25-60-( 10(5(2352无砂大孔混凝土单位体积水泥用量不少于75100kg,水灰比不宜大于 0.5,标准养护条件下,边长为 150mm 的立方体 28 天抗压强度不低于 2.5MPa。353 无砂大孔混凝土可掺用少量粉煤灰,以增加胶结料用量,保证胶结料对集 料的充分包裹。354 无砂大孔混凝土混合料组成设计时,以集料的紧密容重为基准,单位体积 无砂大孔混凝土集料的质量为紧密容重的 98%。4.结构物回填范围4.1

11、涵洞回填411 管涵回填应符合以下要求:(1) 管涵基础全部位于挖方段上,涵顶填土高度小于10m,有混凝土护时, 可采用高稳定性回填材料回填,填的范围为管涵两侧宽度2m,涵顶0.5m。(2) 管涵基础全部位于挖方段上,涵顶填土高度小于10m,无混凝土护时, 管半径以下的死区用C10混凝土回填,其它部位可采用高稳定性回填材料回填, 填的范围为宽度2m,涵顶0.5m。( 3)管涵位于半填半挖地基上,或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先对地 基进行处理。地基沉降变形较小,管顶填土高度小于 10m 时,可用粒料换填处 理地基,以保证地基承载力符合要求,换填深度最大不超过3m, 般为1m,当 换填厚度超过规

12、定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改用稳定类材料处理。(4)地基情况复杂,有不均匀变形,管顶填土高度大于10m时,应采用稳 定类材料或混凝土处治地基,然后在规定范围内用稳定类材料回填,回填范围为 管涵两侧宽度2m,涵顶0.5m。412 盖板涵、通道回填应符合以下要求:(1) 盖板涵、通道基础全部位于挖方段上,涵墙高度小于3m,涵顶填土高 度小于6m时,可采用高稳定性回填材料或粒料回填,填的范围为基础外两侧宽 度2m,涵顶0.5m。(2) 盖板涵、通道基础全部位于挖方段上,涵墙高度大于3m,涵顶填土高 度大于10m,或涵墙高度大于4m,涵顶填土高度大于6m时,可采用粒料或稳 定类材料回填,填的范围为基础外两

13、侧宽度2m,涵顶0.5m。(3) 盖板涵、通道位于半填半挖地基上,或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 应先对地基进行处理。地基沉降变形较小,涵顶填土高度小于 10m 时,可用稳 定类材料换填处理地基,以保证地基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符合要求,换填深度最 大不超过1m, 般为0.5m,当换填厚度超过规定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改变设 计,如移位、采用箱涵结构等。(4) 地基情况复杂,有不均匀变形,涵顶填土高度大于10m时(大跨径通 道顶上填土高度大于6m),应采用稳定类材料或混凝土处治地基,然后在规定范 围内用稳定类材料回填,回填范围为基础外两侧宽度2m,涵顶0.5m。(5) 明涵回填应防止涵洞与路基有差异沉

14、降造成跳车现象,可采用粒料或 高稳定性材料回填,填的范围为底面距基础外边缘2m以内,顶面宽度为墙高加 上 2m。4.1.3 箱涵的涵背回填可采用高稳定性填料或粒料,填的范围为基础外两侧宽度 2m,涵顶 0.5m。4.2 桥台背回填4.2.1 重力式桥台的台背回填应采用高稳定性填料或粒料回填,填的范围符合以 下要求:(1) 填土高度小于4m时,底宽2m,顶宽为台高加上2m;(2) 填土高度46m时,路基面以下04m用粒料回填,4m以下用高稳 定性填料回填,回填范围为从基础外边缘起底宽2m,高稳定性填料顶宽为台高 减2m,粒料顶宽与高稳定性填料同宽。(3) 填土高度大于6m时,路基面以下01m用稳

15、定类材料填筑,宽度为 8m, 14m 用粒料填筑,宽度为台高减 2m, 4m 以下为高稳定性材料填筑,回 填范围为从基础外边缘起底宽2m,高稳定性填料顶宽为台高减2m,粒料顶宽与 高稳定性填料同宽。4.2.2 埋置式桥台回填应采用高稳定性填料回填,填筑范围应符合以下要求:(1)高度小于4m时,纵向6m范围内全部回填高稳定性材料;(2)高度大于4m时,路基面以下04m回填粒料,4m以下回填高稳定性 材料,宽度范围底面距基础外边缘宽2m,咼稳定性材料顶面回填宽度为台咼减 2m,粒料回填宽度与高稳定性填料顶面同宽。4.2.3重力式桥台背设排水层,排水层用无砂大孔混凝土,厚度为3050cm, 高度应与

16、台高相同,两侧应延伸到路基边缘外。4.3挡土墙背回填4.3.1 挡土墙背回填应采用高稳定性材料,并设排水层,高稳定性材料采用粒料 时,可不另设排水层。4.3.2挡土墙高度小于6m时,高稳定性材料回填宽度为顶宽3m,宽度小于2m 时,可用粒料回填,宽度小于1m时,经工程师同意,可用无砂大孔混凝土回填。 4.3.3挡土墙高度大于6m时,高稳定性材料回填顶宽为36m,根据具体地形 情况确定,宽度小于2m时,可用粒料回填,宽度小于1m时,经工程师同意, 可用无砂大孔混凝土回填。434排水层可用粒料层或无砂大孔混凝土层,采用粒料时,厚度5080cm,采 用无砂大孔混凝土时,厚度为 3050cm。5 回填

17、施工及质量管理5.1 回填材料的压实施工5.1.1 采用高稳定性填料、粒料和稳定类填料回填时,应保证填料充分压实,压 实度符合要求,以达到强度及稳定性要求。5.1.2宽度小于2m时,应采用小型冲击夯分层夯实,层厚不超过20cm;宽度超 过2m时,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压实,分层松铺厚度不超过30cm。碾压 不到的部位应采用小型冲击夯分层夯实。5.1.3 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必须在加水拌和后2小时内完成,二灰稳定类材料 的压实必须在加水拌和后24小时内完成。5.1.4回填材料的压实度应达到重型标准的95%,在90%的保证率下,压实度代 表值应符合要求。稳定类材料应取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符

18、合设计要求。5.2 无砂大孔混凝土施工5.2.1 施工前应进行材料试验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经试拌,检验水泥浆的稠度 是否合适,有效包裹住集料,在插捣条件下是否有离析现象,符合要求后方可使 用。5.2.2 无砂大孔混凝土采用混凝土强制式搅拌机拌和,拌和时,先按规定的水灰 比搅拌水泥浆,然后将集料投入搅拌机中,与水泥将一起搅拌,使水泥浆充分包 裹集料。搅拌时间应比普通混凝土搅拌时间适当延长。5.2.3混合料搅拌后,可直接浇筑,卸料高度宜为 1m 以内,将混合料分层倒入,每层厚度不宜大于50mm,然后人工用钢钎插捣,必要时也可用平板式冲击夯分 层进行冲击夯实。浇注过程中注意防止水泥浆离析下沉。5.2.4 水泥初凝前应防止雨淋或水冲,以防水泥浆体流失,水泥终凝后,应浇水 养生,养生时防止灌水保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