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次剩余规律初探(二) (2)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064958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2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次剩余规律初探(二) (2)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次剩余规律初探(二) (2)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次剩余规律初探(二) (2)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高次剩余规律初探(二)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次剩余规律初探(二) (2)(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高 次 剩 余 规 律 初 探(二)陈文渊(陕西咸阳)摘 要高次剩余问题,是个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初等数论方法,在以素数为模的情况下,研究了、类型数集的剩余问题。在延伸前人理论的同时,定义了二项同余方程的真解,研究了二项同余方程解集的内在同余关系和性质;研究了二项同余方程、型数集、型数集三者之间的内在同余关系和性质。初步给出了高次剩余之和的剩余规律多条,与高次剩余之积的剩余规律多条,以及高次矩阵的剩余规律。关键词:高次剩余、同余、对模。一些理论的延伸定义1:设m是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a是正整数,且(m,a)=1,若有anr (mod m) (1rm-1)成立,则r就叫做对模m的高

2、次剩余。定理(一)p是一个奇素数,a是一个正整数,且(p,)=1,若p-1= d1b1 = d2b2 =dsbs,则当 r (mod p)有 1 (mod p) (1rp-1)当 r (mod p) 有 1 (mod p) (i=1,2,s)证明:由费尔马定理可知 =ap-11 (mod p)又 (mod p) 1 (mod p)定理(二)p是一个奇素数,a是一个正整数,且(p,a)=1,则 当 ak1 (mod p)有 akn1 (mod p) () 当 ak-1 (mod p) 有 ak(2n-1)1 (mod p)证明:(ak)n1n (mod p) akn1 (mod p) 同理可得

3、(ak)2n-1(-1)2n-1 (mod p) ak(2n-1)-1 (mod p)定理(三)若p是奇素数,a是正整数,(p,)=1,且有 anr (mod p) (1rp-1,) 当 ak1 (mod p) 则 ak+nr (mod p) 当 ak-1 (mod p)则 ak+np-r (mod p)证明 : akan1r (mod p) ak+nr (mod p) akan(-1)rp-r (mod p) ak+np-r (mod p)定理(四)若p是素数,a,c分别是正整数,且p=a+c, 当 a2nr (mod p) (1rp-1,nN) 则 c 2nr (mod p) 当 a2n+

4、1r (mod p) 则 c 2n+1p-r (mod p)证明:由 p=a+c,得 a=p-c。 a2n=(p-c)2n =p(p-2c)+c2n =pq+c2n式中q为由二项展开式所有含p各项决定的一个正整数。 a2nc2n (mod p)已知 a2nr (mod p) c2nr (mod p)同理,由 p=a+c,得 a=p-c。 a2n+1=(p-c)2n+1 =(p-c)(p-c)2n =ap(p-2 c)+c2n =paq+ac2n式中q为由二项展开式所有含p各项决定的一个正整数。给上式两边同时加c2n+1,有 a2n+1+ c2n+1=paq+ac2n+c2n+1 =paq+(a

5、+c)c2n =p(aq+c2n)已知 a2n+1r (mod p) c2n+1p-r (mod p)定理(五)若p是素数,a是正整数,(p,a)=1,在数集am中有 ak1 (mod p)当am对模p分为k个不为零的剩余类,依次分别为 ank+1r1 (mod p) ank+2r2 (mod p) a(n+1)k-1rk-1 (mod p) (n=0,1,2,) a(n+1)krk=1 (mod p) (i=1,2,,k)则在(ank+i-ri)/p中,任截连续p个项,对模p是一个完全剩余系的充要条件是(p,(ak-1)/p)=1。证明: ak1 (mod p) 令 ak=pq+1 显然 q

6、=(ak-1)/p (ak)n-1/p=(pq+1)n-1/p由二项式原理可得当n=0时,(pq+1)0-1/p=0当n=1时,(pq+1)1-1/p=pq1+q当n=2时,(pq+1)2-1/p=pq2+2q 当n=j时,(pq+1)j-1/p=pqj+jq 由上式可知,只有当(p,q)=(p, (ak-1)/p)=1时,则在上式中任截连续p个项(式),对模p是一个完全剩余系。 ank1 (mod p) airi (mod p) ank+iri (mod p)故只有(p, (ak-1)/p)= (p, (ank-1)/p)=1时,则在(ank+i-ri)/p中, 任截连续p个项,对模p是一个

7、完全剩余系。定理(六)如果p是奇素数,a、b、d、k、m皆为正整数,(a,p)=1,db=p-1, ak为am中任意一项时,有 ak a0 (mod p) ab+k a1 (mod p)a2b+k a2 (mod p) aib+k ai (mod p) 则 r(mod p)式中1aip-1;1rp-1;i=0、1、2证明: (aib+k)d= ai(p-1) akd由定理(二)可知ai(p-1)1 (mod p)当 akd r (mod p) (1rp-1)由定理(三)可知 r (mod p) r (mod p)一些同余方程解集的性质定义2、设0是同余方程1 (mod p) d(p-1)的一个

8、解,若在、中,有 (mod p) (ij,i、j=1,2,d)即、对模p无两两同余,则0就叫做其同余方程的一个真解。定义3、设r是对模p的d次剩余,0是同余方程r (mod p) (1rp-1)的一个解,若在、中,有 (mod p) (ij,i、j =1、2p-1)即、对模p无两两同余,则0就叫做其同余方程的一个原根或真解。 定理(七)若p是奇素数,且db=p-1,当1 (mod p)的一个真解为0时,则其同余方程的d个解,可由如下关系式表示: (mod p) (mod p) (1p-1) (mod p) =1 (mod p)证明: 1 (mod p)又由定理(二)可知 1 (mod p) (

9、i=1.2d)1 (mod p)由真解的性质可知、对模p无两两同余。定理得证。定理(八)p是奇素数,且db=p-1,当-1 (mod p)的一个真解为0时,则其同余方程的d个解,可由如下关系式表示: (mod p) (mod p) (1p-1) (mod p) (mod p)证明: -1 (mod p)又由定理(二)可知 -1 (mod p) (i=1,2d) -1 (mod p)由真解的性质可知、对模p无两两同余.定理得证。定理(九)若p是奇素数,且db=p-1,当r (mod p) (1rp-1)的一个真解为0时,则其同余方程的d个解,可由如下关系式表示: (mod p) (mod p)

10、(1p-1) (mod p) (mod p)证明:由定理(六)立得: r (mod p)由真解的性质可知、对模p无两两同余.即定理成立。定理(十)若p是素数,又有db=p-1,如果r1 、 r2 、 rb 是对模p的b个d次剩余,有 r1 (mod p) r2 (mod p) (1p-1) r3 (mod p) rb (mod p) 成立,若式的一个原根(真解)为时,则其每式的d个解,可由如下关系式表示:对于式有 (mod p) (mod p) (mod p) (1p-1) (mod p)对于式有 (mod p) (mod p) (mod p) (mod p) 对于式有 (mod p) (mo

11、d p) (mod p) (mod p)证明:由定理(六)立得(1)r1 (mod p)(2)r2 (mod p) (b)rb (mod p)由真解的性质可知,这p-1解对模p是互不同余的,且1p-1,故其与1、2、3(p-1)是一一对应相等地。即本理成立。定理(十一)若p是奇素数,又有db=p-1,则方程 1 (mod p) 的d个解,与对模p的d个b次剩余,是一一对应相等地。而方程 1 (mod p) 的b个解,与对模p的b个d次剩余,是一一对应相等地。证明:令式的d个解为,。由定理(七)可知:其是对模 p互不同余的d个剩余数;有(1p-1)、(,p)=1; 显然有 1 (mod p) d

12、b=p-1 所以由数论导引定理3.7.3可知,当方程 (mod p) 中的通过1、2、3(p-1)时,则r可取d个值,分别为,,同时可知:这d个剩余值对模p互不同余;有(1p-1)、(,p)=1 , 由定理(一)可知 (mod p) 显然,这d个解和这d个剩余,分别与p之间的关系和性质是相同地。故由定理(七)可知:在这d个剩余值中有一个同真解一样使得: (mod p) (mod p) (mod p) (mod p)成立。由此可知:当与取同一真解时,则,与,是依顺序一一对应相等地;当所取真解不同时,那么只是对应的顺序有所不同。 同理可证式成立。即本理成立。定理(十二)若p是奇素数,且db=p-1

13、,设-1,1同时是对模p的d次剩余,则方程 -1 (mod p) 与方程 1 (mod p) 的解,是方程1 (mod p) (2dp-1)的2d个解。 证明:设是式的一个真解, -1p-1 (mod p) 由定理(三)可知p-(p-1)1 (mod p) 显然也就是式的一个真解,同时可知式与式等价。由定理(七)可知:、(mod p)的2d个剩余,即为式的2d个解。又由定理(八)可知,其中的奇次项、(mod p)的d个剩余,即为式的d个解。又 -1 (mod p) (mod p) 1 (mod p)即偶次项、(mod p)的d个剩余,即为式的d个解。即本理成立。定理(十三)若p是素数,a是正整

14、数,(p,a)=1,当k为最小使得 ak1 (mod p)能成立的正整数时,则数集am对模p的剩余数可分为k个剩余类。证明:当 m=1,2,,k 时,在 am 中,a1r1 (mod p) a2r2 (mod p) akrk=1 (mod p)由题设条件可令:a=,则由定理(六)可知:r1、r2rk 对模p无两两同余。当 m=k+1,k+2,,2k 时,由定理(三) 可知 ak+1r1 (mod p) ak+2r2 (mod p) a2k-1rk-1 (mod p) a2krk=1 (mod p)余类推因为由(p,a)=1和定理(三) 可知r1、r2rk是对模p的k个不为零的两两互不同余的剩余

15、数。由上述可得am对模可分为k个剩余类。依次表示为 ank+1r1 (mod p) ank+2r2 (mod p) a(n+1)k-1rk-1 (mod p) a(n+1)krk=1 (mod p) 式中 1rip-1,n=0、1、2、3 一些高次剩余之和的剩余规律定理(十四)若p是奇素数,则 (mod p)证:由费尔马定理可知: 1 (mod p) (mod p)定理(十五)若p是奇素数,则 (mod p)证: 将其(p-1)个项经组合整理,得,等个项,又由定理(四)可知,有 (mod p)故立即可得本理成立。定理(十六)若p是奇素数,则 (mod p) (mod p)证: 当 n=p-1;

16、时显然 ,得证;当 n=;时,显然 ,得证。即本理成立。定理(十七)若p是奇素数,当-1 (mod p), 则 (mod p) 证明:将其2n个项经组合整理,得、等n个项,由定理(三)可知: (mod p) (j=1,2n) 故本理成立。定理(十八)若p是奇素数,当 1 (mod p) (1ap-1,nN)则 (mod p) 证明: 由题设可令: 则 即本理成立。由本理可直接推得:推理(一)若p是奇素数, 当 (mod p) (1ap-1)则 (mod p)推理(二)若p是奇素数,当 (mod p) (1ap-1) 则 (mod p)定理(十九)若p是奇素数,则 (mod p) (1n) 证明

17、: (mod p) 的(p-1)个解为1、2、3p-1,当其中一个解为一个真解时,则由定理(七)可得 (mod p) (mod p) (1p-1) (mod p) (mod p)又因 (mod p) 又由定理(二)得 (mod p)故由定理(十八)可得 (mod p)因(、)中的各项与(1、2、3p-1)中各项是一一对应相等的,所以所以本理得证。定理(二十)若p是奇素数,且db=p-1,为中任意一项,则 (mod p)证明: 又因 (mod p) 故根据推理(二), 令 则 即本理成立。定理(廿一)若p是奇素数,则 (mod p) (1ap-1)证: 又因 (mod p)所以由定理(十八)可知

18、,本理成立。定理(廿二)若p是奇素数,且有db=p-1,如果r是对模p的一个d次剩余,即 (mod p)其d个解分别为、,则 (mod p)式中1rp-1,1nd-1,i=1、2、3d证明:设其中一个解为真解, 由定理(九)可知 (mod p) (mod p) (1p-1) (mod p) (mod p)给上式两边同时乘方、求和,即可用归纳法证明本理。当n=1时,左边和= =又因 (mod p)所以由定理(二十)可知: (mod p)即当n=1时本理成立,假定当n=k时,定理成立,即 (mod p)那么,当n=k+1时左边和= =又因 由定理(二)可知, (mod p)又由定理(二十)可知 (

19、mod p) 即 当n=k+1时,本理成立。 但是,当n=d时 有 (mod p) (mod p) (mod p) (mod p)时,显然 (mod p)故综上所述可得:结论(一)当1nd-1时,本理成立。结论(二)当;且dn时,本理成立。 定理(廿三)若p是奇素数, 则 (mod p)式中(p-1)nN.证明:当(p-1)n时,由定理(十四)可知本理不能成立当(p-1)n时,且 n为奇数,由定理(十五)可知本理成立;n为偶数,由定理(十九)可知本理成立。故综上所述可得:结论(一)当1np-2时,本理成立。结论(二)当,且(p-1)n时,本理成立。即本理成立。一些高次剩余之积的剩余规律定理(廿

20、四)若p是奇素数,(a,p)=1;且有2k.当 1 (mod p) 时,则 1 (mod p)证明: (mod p) 所以只有当 1 (mod p) 或 -1 (mod p) 时,上式才能成立。定理(廿五)若p是奇素数,且有1ap-1;1rp-1.如果 (mod p)即当r为模p的二次非剩余时, 则 -1 (mod p)证明:因费尔马定理为: 1 (mod p) 又因 所以只有当 1 (mod p) 或 -1 (mod p) 时,则费尔马定理才能成立; 又由定理(一)可知:只有当 r (mod p) 时,则 1 (mod p) 若当 (mod p) 时,则 -1 (mod p)即定理成立。定理

21、(廿六)p是奇素数,若同余方程 1 (mod p) 有解为、,且d为奇数时,则 (mod p)证明:设同余方程的一个真解为,由定理(七)可得: (mod p) (mod p) (1p-1) (mod p) (mod p) 左边积= = 1 (mod p) 又因d为奇数,所以为正整数,故由定理(二)可知: 左边积=1 (mod p) 那么 右边积=1 (mod p) 即本理成立。定理(廿七)若p为奇素数,如果同余方程 1 (mod p) 有解 为、,且d为偶数,又有时,则 +=+=+=p (mod p) 证明: 1 (mod p) 又因d为偶数,已知。 由定理(四)的逆定理可知: 当 = 时,

22、则 =p-; 当 = 时, 则 =p-; 当 = 时, 则 =p-故可得: +=+=+=p 得证。 设同余方程的一个真解为,由定理(七)可得: (mod p) (mod p) (1p-1) (mod p) (mod p) 左边积= = = 因d是偶数,所以为正整数,故由定理(二)可知: (mod p) 如果 (mod p) 便有 (mod p) 显然与真解的性质矛盾,故由定理(廿四)可知: (mod p) 所以 左边积=-1 (mod p) 那么 右边积= (mod p)即本理成立。定理(廿八)若p是奇素数,当同余方程-1 (mod p)有解为、,且d为奇数时,则 (mod p)证明:设同余方

23、程的一个真解为,由定理(八)可得: (mod p) (mod p) (1p-1) (mod p) (mod p)左边积= = -1 (mod p) 又因d为奇数,故由定理(二)可知: 左边积=-1 (mod p) 那么 右边积= (mod p) 即本理成立。定理(廿九)若p为奇素数,如果同余方程 -1 (mod p) 有解 为、,且d为偶数,又有时,则 +=+=+=p (mod p)证明:同定理(廿七); 设同余方程的一个真解为,由定理(八)可得: (mod p) (mod p) (1p-1) (mod p) (mod p) 左边积= = -1 (mod p) 又因d是偶数,故由定理(二) 可

24、推得: 左边积=1 (mod p)那么 右边积= (mod p)即本理成立。定理(三十)若p为奇素数,如果同余方程 r (mod p) 有解 为、,且d为奇数时,则 (mod p) 证明:设同余方程的一个真解为,令 db=p-1,则由定理(九)可得: (mod p) (mod p) (1p-1) (mod p) (mod p) 左边积= = = 因d是奇数,所以是整数,由定理(二) 可知: 1 (mod p) 又因 r (mod p) 所以 左边积=r (mod p) 那么 右边积= (mod p) 即本理成立。定理(丗一)若p为奇素数,如果同余方程 r (mod p) 有解 为、,且d为偶数

25、,又有时,则 +=+=+=p (mod p) 证明:同定理(廿七)。 设同余方程的一个真解为,令 db=p-1,则由定理(九)可得: (mod p) (mod p) (1p-1) (mod p) (mod p)左边积= = = 因d为偶数,所以是整数,由定理(二)可知: 1 (mod p) 如果 1 (mod p) 便有 (mod p) 显然与真解的性质矛盾,故由定理(廿五)可知为模p的二次非剩余, 则有 p-1 (mod p) 又因 r (mod p)所以 左边积=p-r (mod p) 那么 右边积= (mod p) 即本理成立。定理(丗二)若p是奇素数,则 (mod p) (mod p)

26、证明: = = 故由威尔逊定理可知: (mod p) (mod p)即本理成立。一些高次矩阵的剩余规律定理(丗三)若p是奇素数,如果数集中a依次取1、2、3p-1;n=1,2,3 时,可得一无限之数阵;当依次每取其p-1个行为一矩阵,可得无限多个矩阵如下: (一) an 12345p-1112345p-121222324252(p-1)231323334353(p-1)341424344454(p-1)451525354555(p-1)5p-11 p-12p-13 p-14 p-15 p-1(p-1)p-1(二) an 12345p-1P1 p2p3p4p5p(p-1)pP+11 p+12 p

27、+13 p+14 p+15 p+1(p-1)p+1P+21 p+22 p+23 p+24 p+25 p+2(p-1)p+2P+31 p+32 p+33 p+34 p+35 p+3(p-1)p+3P+41 p+42 p+43 p+44 p+45 p+4(p-1)p+4 2(p-1)12(p-1)22(p-1)3 2(p-1)4 2(p-1)52(p-1)(p-1)2(p-1)余类推。则 矩阵中的元素之和的性质为 (mod p) 矩阵中的元素之积的性质为: 当为奇数时 (mod p) 当为偶数时, (mod p)证明:可分三步来证。第一步,由定理(廿一)可知:在矩阵(一)中自第2列至p-1列,每列

28、之和皆能被p整除;因又有第1列之和为 (mod p)故可知矩阵(一)中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mod p)第二步,由定理(丗二)可知,在矩阵(一)中适合(丗二)、的各有个行,如果适合的个行相乘时,即 (mod p) (mod p) (mod p) (mod p)以上诸式相乘得: (mod p)当n=为奇数时,则 (mod p)当n=为偶数时,则 (mod p)故可知矩阵(一)中的所有元素之积为: 当为奇数时, (mod p)当为偶数时, (mod p)第三步 (mod p)即矩阵(一)中的第p-1行中之每个元素模p皆余1。所以由定理(三)可知:矩阵(一)中任意列中之任意元素,与矩阵(二)中对应列

29、中之对应元素,模p同余。故可推得矩阵(一)中任意元素,与矩阵(二)中对应元素,模p同余。由此可得矩阵(一)中所有元素之和,与矩阵(二)中所有元素之和,模p同余。 即 (mod p)又可得矩阵(一)中所有元素之积,与矩阵(二)中所有元素之积,模p同余。即 (mod p)又因为矩阵(二)最后一行中之任意元素模p皆余1。故同理由矩阵(一)、(二) 可推得:矩阵(三)、(四)有与矩阵(一)、(二)相同的性质。同理又由矩阵(一)、(二)、(三)、(四)可推得矩阵(五)、(六)、(七)、(八) .依理类推可得:矩阵(一)中之任意元素,与其以下任意矩阵中之对应元素,模p同余.立刻可得矩阵中的元素之和的性质为 (mod p)矩阵中的元素之积的性质为:当为奇数时 (mod p) 当为偶数时, (mod p)即定理成立。参考书目:(1)陈景润 初等数论 科学出版社 1978(2) 华罗庚 数论导引 科学出版社 1979 二零一二, 九, 十九。3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