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忽必烈改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6057978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5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二历史忽必烈改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二历史忽必烈改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二历史忽必烈改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忽必烈改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忽必烈改制.ppt(5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7课忽必烈改制,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之前,蒙古高原上众多游牧部落之间混战不已,蒙古秘史记载:(蒙古族)“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元朝建立之后,这个以游牧起家的政权却下令由管理农桑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主持编写农桑辑要,颁行全国。,1立志变通创新 (1)立志改革: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年号“中统”,在即位诏中立志变通创新。 (2)改元定都: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 ”。次年确定燕京为元大都。 (3)推进改革:元朝灭 ,实现全国统一,忽必烈决心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大元,南宋,2“汉法”与“旧俗”之争 (1)守旧势力的强大 忽必烈继位前:蒙古社会保留、

2、混杂了大量野蛮落后习俗,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残酷的 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忽必烈继位前后:落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甚至一再发动叛乱。,屠杀,保守派,(2)力主行“汉法” 在统一的过程中,严禁屠城,并经过长期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粉碎了 的挑战。 随着蒙古汉国在军事上的扩张,忽必烈对重用汉官、改行 的革新方案坚定不移,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汉法,顽固派,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答案:C,1方案:“

3、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按 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2具体内容 (1)在中央 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 a中书省:最高 ,行使宰相职权,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b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 c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中原王朝,行政机关,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 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 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 的统辖。 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 和大陆的联系。 西南: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西藏,地方,台湾,(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 。 (

4、4)其它: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 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3影响: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驿站,世袭,如何评价忽必烈既改行汉法又维护蒙古贵族利益的做法? 提示:忽必烈重用汉官,推行汉法,充分反映了他接受汉族先进的农耕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精神;但他同时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流露了他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1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2重农举措 (1)颁发屯田诏令: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

5、把黄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2)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 。 (3)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农桑之制”。,水利,农桑,(4)重视技术指导:编成农桑辑要,高度重视先进的科学技术。 3对忽必烈改制的总体评价 (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 (3)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忽必烈改制的性质 提示:忽必烈的改制顺应了蒙古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在征服中原后

6、接受了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原汉族为主体的农业封建文明。因而改制的性质属于征服者为被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的性质。,1忽必烈使用“汉法”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提示:(1)原因 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 蒙古旧俗对中原农耕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2)条件 忽必烈粉碎顽固守旧派的叛乱。 忽必烈决心变通创新。 局部地区的成功实践。,2如何理解“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 提示:,(2011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

7、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2

8、)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解析:本题围绕历史常识蒙古族的旗、盟选取材料,命题视角新颖。第(1)问要注意结合材料指出蒙古族旗、盟的这种管理体制与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第(2)问,要注意根据平时对民族关系的知识的归纳与本问题相联系,形成对盟旗制度历史作用的基本认识。 答案:(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1(2011山东青岛统考)忽必烈

9、重视“汉法”,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重用汉官,主要() 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熟知中原文明立志变通创新 AB C D 解析:忽必烈从幼年开始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受教于汉族知识分子,早年就对唐太宗开创太平盛世的业绩十分向往,这是他重视“汉法”的重要因素。 答案:D,2阅读下列材料: 元朝建立后,围绕采用“汉法”和“旧俗”的问题,曾有过争议,汉人学者许衡针对这一问题向元世祖(忽必烈)上疏曰:“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 请回答: (1)文中的论点是什么? (2)“汉法”与“

10、旧俗”之争的结果如何?试结合有关史实评析许衡的上述观点。,答案:(1)主张推行汉法。 (2)“汉法”战胜“旧俗”。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统治中原地区后,接受汉文化是其必然的选择,是实现长久统治的惟一途径,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社会发展等史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忽必烈改制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提示:(1)在改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全面恢复。 (2)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实行“汉法”,加强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促进了蒙古族自身的汉化和封建化。,2忽必烈改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根本原因:顺应

11、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重要原因:忽必烈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汉族地主的支持。 (3)具体原因:忽必烈的改革措施全面而得力。 改革蒙古旧俗,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转变立国之本,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 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4)果断镇压诸王叛乱。 (5)推行“汉法”同时兼顾蒙古贵族利益。 (6)忽必烈改革有步骤、有策略。先在邢州尝试然后推广到全国。,(2011广州模拟)忽必烈改制中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C重视农业发展 D实行兵民分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12、对忽必烈改制中政体更新的理解。A、C、D三项只是对当时起作用,B项中的行省制度对现在仍有影响。,思维流程: 答案:B,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图二、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回答时要注意同教材内容的结合;第(2)问注意材料信息的提示作用。,答案:(1)蒙古族在入主

13、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桑为本的国策方针,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农桑辑要)。,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要求,只作一般性的了解,不作过多的要求。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时候,面对的是中原先进的文明,不改变旧俗,适应时代潮流,就无法稳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对蒙古族的旧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一、阅读与思考 (材料见教材第47页) 请思考:

14、为什么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先进文明所征服? 答案:野蛮的征服者之所以称之为“野蛮”,是因为其经济文化落后。而其征服的地区,文明程度远远高于自己。征服者若要在被征服地区长期统治下去,除了接受被征服地区先进的文明之外,别无选择。,二、解析与探究 (材料见教材第47页) 请思考: 1为什么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答案:因为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入主者接受汉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材料四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 答案:不全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北方民族的汉化,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民族融合加快。,

15、三、自我测评 1概述忽必烈改制的主要举措。 答案:(1)政体更新: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并加强对云南的管辖。实行兵民分治;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等。 (2)转变立国之本: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组织军民屯田;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并且把农桑兴废作为察举赏罚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编成农桑辑要等。,2说明忽必烈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答案:(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

16、也颇多建树;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忽必烈改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接受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由于忽必烈个人的因素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1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之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说明他要() A立志变通蒙古军事上的扩张 B以中原文明为基础进行改革 C实行南北汉蒙分治 D抛弃游牧生产方式,推行农耕,解析:本题解答要注意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分析材料信息。“山以南”即指中原地区,所以可得出“以中原文明为基础”的结论。 答案:B,2今天的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理藩院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台湾府

17、AB C 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识记能力。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并首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答案:B,3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主要表现有() 地方设劝农官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农桑之制” A B C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以农桑立国的国策的基本内容,均正确。 答案:C,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元史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

18、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纪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三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元史食货志农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三看元朝统治者采纳这种观点了吗? (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据材料不难回答;第(2)问结合行省制度的有关史实来回答;第(3)问考查元世祖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答案:(1)认为汉人对“本朝”无益,要彻底排斥汉人,把农耕地区全部变成牧场。没有采纳。 (2)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3)元世祖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的实践经验编成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