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上传人:wen****ng 文档编号:16008622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小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小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文摘要: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文化意识”被列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已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从词义语义方面、书写方面、交际方面分析了产生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又从深入了解交际模式、深入了解日常生活模式、利用具有文化特征的形象和标志、利用具有文化特征的实物开展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主题词:小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既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也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

2、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文化意识”被列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设计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见,培养文化意识并且达到一定的目标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理念和新举措。因此,要想适应新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处理好语言学习和文化意识之间的关系。一、产生跨文化交流的障碍1、词义语义方面的障碍

3、英语中有不少词汇有其自身的附加意义,如颜色、动物等常用词,小学生不知道这些单词隐含的意义,往往会望文生义,练习时也会张冠李戴。例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green hand(新手)You look blue today.(你今天脸色发情。)He is a black sheep.(他是一个害群之马。)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各种文化对它的认识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汉语中,时间语句表达只要说明具体时间即可,动词通常没有变化;而西方人珍惜时间,严格守

4、时,在英语语法中强调动词的的时态变化,如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以及动词的规则和不规则变化。这些差异使小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时往往错误百出。2、书写方面的障碍小学生在书写中通常只记得开头字母大写,却忽视个别单词的特殊性。比如,英语中要求把“I”(我)写成大写,原因在于西方人比较突出个人的用,崇尚个性自由,体现个人价值,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小学生不明其中原因,容易把“I”写成小写,忽视该词在句中任何位置都要大写的习惯。如:My mother and i go shopping on Sunday.小学生对专有名词的认识也模糊不清,尤其是那些与数字有关的词组,学生容易犯错。如:

5、class four, grade five。另外,中国人写信封地址是从大地址到小地址,而英语国家则恰恰相反,从小地址到大地址。3、交际方面的障碍使用的英语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习惯,或者勿用了其他表达方式,或者采用了不正确的表达方式,或者按母语习惯套用英语,还有是不了解或忽视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如:当老师夸奖学生的衣服漂亮时说:“Wow! Your skirt is so beautiful!”不少学生会错误地回答:“No. Its just so so.”。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1、深入了解交际模式要想达到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所遵循的交际模式,

6、特别是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的交际活动。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交际模式,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交际中的误会和不悦。(1)称呼在课堂交际活动中,称呼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出现在说话的起始,文化内涵比较多。因此,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正确指导。在非正式场合,英语国家的人士都会直接叫别人的名字而不称呼人的姓。但是,汉语里这种称呼比英语中这种称呼显得关系更深、更密切。所以,当中国人直接称呼叫外国人的名字,而不称呼人的姓的时候,觉得很难为情或觉得对外宾不够礼貌,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对英、美国家的人不直接称呼名字,他们会觉得不够亲密,因为只有在正式的场合,或彼此生疏的情况下才称呼Mr/Mrs/Miss加姓的。(2

7、)问候语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朋友之间通常都互相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两种语言各有一定的表达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如英、美国家的人通常的问候是“Hi/ 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 Good evening!”这些问候语,中国人听起来会感觉洋味太浓。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很少用。中国人在问候别人时常说:“你吃过饭了吗?”这是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并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然而在英语国家里,这样一句话就不算打招呼了,而是用来表示建议或邀请对方一起吃饭的意思。(3)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反应在与中国人进行交往时,英语国家的人士常常很吃惊地发现,当他们赞扬或恭维中国人的时

8、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不象他们自己那样很坦然地用语言表示感谢。2、深入了解日常生活模式深入了解日常生活模式,并与母语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对比,既能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又能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1)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含蓄、谦虚的语言表达方式很普遍,常用“哪里,哪里”来表示谦虚,对他人的年龄、收入、职业等私人问题特别关心,普遍以这些作为谈论的中心话题。而英美人士对年龄、婚恋、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个人的隐私问题较为忌讳,他们认为涉及income(收入)、weigh(体重)、age(年龄)、religion(信仰)、marriage(婚恋)的问题是不礼貌

9、的。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如和外国人谈论天气状况、谈论报纸等内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比较英汉文化的异同,理解他人的价值取向,更好地尊重他人。(2)礼仪讨论社交礼节及待人接物方面的差异,重点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礼貌的程度,饮食习惯,问候,亲吻、握手和手势,声音的轻重,会议的座位布置,打喷嚏、咳嗽等,邀请的方式,介绍的方式,同意或不同意,站、坐的方式。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一般不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来看,更不能表示对礼物的期待,而英美人士则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并当场表示自己的谢意及对礼物的喜欢。(3)时间概念如果参加公共活动,或团体性活动,应按邀请上标明的时间或预先约定的

10、时间准时抵达。中国人的习惯是提前2至3分钟抵达,外国人习惯晚2至3分钟抵达,若过早地抵达,会使主人因未准备好而难堪;迟迟不到,也会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在第一时间内,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的方式表示歉意。因为失约就是一种严重的失礼行为,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4)对老年人的看法中国文化传统的美德之一是尊老爱幼。对老人的悉心照顾是青年人有教养的表现。然而,英、美国家的人士十分看重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他们认为自己能干的事,一般不求别人做。在中国,往往一个人一过五十岁就认为自己年过半百,老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与英、

11、美国家的人思想恰恰相反。3、利用具有文化特征的形象和标志通过了解具有文化特征的形象和标志,并用本国文化中的相应的内容进行对比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1)从中国文化入手,启发学生让他们搜集一些最能象征中国文化的单词,如the Great Wall长城, the Temple of Heaven天坛,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The Forbidden City紫禁城,Peking Opera京剧等,还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句型进行谈论,然后进行对比,如:“We Chinese drink tea, but Americans usually drink Coke.(2)让学生搜

12、集一些能代表某一城市或地方的标志性图片,如英国伦敦的伦敦桥Tower Bridge,加拿大的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美国的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法国的埃非尔铁塔Eiffel Tower,对中西国家的文化进行参照对比,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如读文学作品,希腊神话故事、外国历史故事、幽默笑话以及西方人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方式等方面的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文化以及该民族的心理状态、气质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4)学唱英语歌。歌曲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能

13、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使学生能了解到西方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活的各个侧面,也有助于提高听力、口语及阅读能力。如: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Jingle Bells.这两首歌曲就反映了浓郁的圣诞文化气息;John Denver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则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人们关注家人、收获、恋爱的乡村风情。如: Auld Lang Syne则告诉学生要珍惜友谊,珍惜时光等。(5)利用影视、多媒体看一些介绍外国风情、人物的图片和节目来提高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如Mickey Mouse and Donald Duck, T

14、om and Jerry。(6)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已走向世界,外国的文化也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典型的就是节假日的习俗。很多外国人喜欢在中国过春节Spring Festival;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喜欢过外国的节日,比如:圣诞节Christmas Day,情人节Valentines Day,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母亲节Mothers Day等等。英语国家像这样的节日很多,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文化习俗不同,让学生了解西方的一些文化习俗,拓展视野。4、利用具有文化特征的实物开展活动利用具有文化特征的实物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充分表达感受的机会

15、,增强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1)让学生把有关文化的纪念品带到课堂上,如明信片、小雕塑、小玩意等。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能反映英美文化的事物在我国疙瘩城市里几乎随处可见。学生身上穿的、吃的、用的实物中有很多就是从英美进口的,而且上面印有各种英文商标和广告用语。学生可以将实物带来,并做一些简单介绍,以此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开展活动。(2)让学生收集英美等国的货币,帮助学生识别西方主要货币,并提供一些相关信息。如:1英镑=100便士,1美元=100美分。英国和美国有多种不同面值的纸币和硬币等,可以给同学补充一有关货币兑换的知识。还可以收集英美邮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邮票中“探”出有关国家的情况。

16、(3)卡通漫画或动画片是西方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收集来了解英美文化中所含的幽默。三、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1、提高文化素养语言知识是在长期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积累的,文化素养的积淀来自于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文化意识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让学生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开阔视野,提高鉴别能力,内化自己,提升自己。当然,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跨文化的知识远远不够,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充自己所学的英语文化知识,阅读相关书籍,并在阅读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2、培养交际能力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

17、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素养发展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文化因素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他国文化,减少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和障碍,交际则可顺利、得体地进行。因此,了解文化,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我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胡文仲先生指出:“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教材中丰富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潜心钻研,我们不仅要注重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将文化意识渗透到具体的词汇教学、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王若梅.“文化意识在英语教育中的渗透”,教育探索2001年第7期4陈艳华.“巧用英语习语,促进英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2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