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上传人:海*** 文档编号:15984336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可编辑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1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有的会浮,但更多的是关注物体本身的性质,如木块、泡沫会浮,石头、铁块会沉,很少考虑过液体对沉浮的影响。上课开始,我把同一块马铃薯放入两杯不同的液体中,出现了沉浮两种不同的情况,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说浮的那杯一定是盐水。“你有什么证据吗?”除了几个淘气的学生说喝一下以外,其他学生都没什么想法。我让学生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盐水那杯颜色暗一点,底下还有杂质盐中有杂质,除此之外没什么区别。于是我从两杯液体中各取一滴液体加热,让学生观察液滴变干后的痕迹。在之前几个班上课时,我

2、准备的是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后来我做了修改,准备的是一杯浓盐水和一杯淡盐水,加热后两个铁片上都有白色的固体粉末,只是一个较多,一个较少。“你观察到什么?”一位学生抢答:“两个铁片上都有食盐,但是量不一样多。”“白色的固体粉末就一定是食盐吗?”这时就有学生反驳,也可能是糖,是味精,是淀粉,还可能是洗衣粉。“看到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白色粉末溶解在水里,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是不是只要加一点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不是,要加到一定量才行。”“如今教师告诉你,我确实参加了食盐,那到底加多少食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一起来调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在这个活动中,我把100毫升

3、水改成了50毫升,节省食盐用量,让实验能在20分钟内完成。学生得到的结果是大概需要5至7平勺食盐能使实验成功,“为什么每个小组的食盐用量都不一样呢?”“因为马铃薯的大小不一样。”“关于这个实验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食盐要加到一定量马铃薯才能浮起来,等它浮起来以后再往里面加食盐,马铃薯都不会再往上浮了。”“那你认为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是食盐的量。”这里本来想让学生讨论,但是五1班实验速度较慢,讲到这里已经下课了,只好不了了之。布置了课外拓展作业:尝试在水中溶解不同的物质,记录马铃薯在其他液体中的沉浮情况。改进:下次可以将50毫升水改为30毫升,让这个实验快点完成,可以在课

4、堂内增加拓展活动,让学生另调一杯糖水或味精水,让书本的活动进展延伸,学生会有更多发现,研讨起来也更有话说。科学教师的任务不是设计多么巧妙的活动,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考虑的空间,让学生有层次上的开展,说来简单,考验的却是教师的教学功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2一、精心作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这一课的根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在我们科学课的课前准备,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先罗列一下要准备的材料吧:1、演示用材料:两个大水槽,分别用标签纸编码:1号和2号,里面分别盛一水槽请水,一水槽盐水盐水的浓度刚好能使马铃薯浮在水面,天平一架,滤纸两张,两个有刻度的小烧杯,一

5、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糖水,一杯食用油,一个铁块,滴管,量筒两个。2、学生小组实验用材料:材料盘,酒精灯,火柴,一个比较小的马铃薯,两个铁勺,分别贴好标签:1号和2号,一个信封里面装有5袋食用盐,分别装在自封袋里,质量根本一样,一个一次性杯子里面盛一写水,用来放燃烧过的火柴梗。罗列完毕,实际操作中,应该准备得更充分些,甚至再多准备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到,并在他们设计的实验中将要用到的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自主性,而教师只是配合学生,成为他们的启发者,活动的组织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得力助手。二、充分的课堂预设,是上好这一课的前提。精心的课前准备,来自“缜密”的课堂预设。预设什

6、么?1、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构造,生活经历。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理解学生,才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方说:教学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在前几课时的学习中,认识理解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大小”、“轻重”有关,于是,在引入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让学生猜想“大的沉,还是小的沉?”,再通过理论发现“与大小没有关系”,学生再进一步猜想“可能与液体有关,这样的引入,平实而切合学生,使科学探究层层推进。2、巧设铺垫,过渡无痕。每次教师让学生猜想“同样多的清水和盐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很多学生都说不到“可能与轻重有关系”,到了这个环节,一般教师为了顺利

7、进入下一个环节,就自己说:“会不会他们的轻重不同?”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学生怎么想,就开始比较两杯液体的重量了。而为理解决这个问题,追求无痕过渡,在一开始,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说出了大小、轻重、形状等不同点后,及时板书,并表扬学生:“你说的很对,我们在观察两个相似的物体时,就可以比比他们的大小、轻重等不同的地方。”同时板书:大小、轻重。如此一来,再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杯同样体积的清水和盐水的不同点”,探究马铃薯为什么在清水中沉,在浓盐水这浮,学生自然会想到可能由于它们的重量不同,通过称一称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简单的铺垫,使学生亲身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8、猜想验证获得结论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无痕的过渡,也让学生快乐地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这也是本课设计和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和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生明白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质的沉浮,以及懂得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整个教学中充分表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民主、平等、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准备各种实验材料,给学生创设学会学习的条件和气氛。通过这节课,我深切地感受到上好一堂科学课,必须

9、准备充分。一、材料准备要充分在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我在材料的准备上下了很多功夫。课前我发现刚调制的盐水和清水有一点区别,前面的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盐水的杯中有一些漂浮的物质,致使一部分学生通过观察而不需要加热就可以判断两个杯中的液体不同,因此我将盐水要在上课前两天把它兑制好,足够长的沉淀时间,可以防止学生能马上区别出两杯水的不同。教材上在这一节中使用的加热材料是:酒精灯、木夹子、铁片,但实验室中的铁片很大,而且数量也不够,这时我参照了网上的做法,将酒精灯换成小蜡烛,将铁片换成了钢勺,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贴近儿童的生活,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

10、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展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可以节省很多讲解使用酒精灯的时间。二、教学设计准备要充分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出示两杯水: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观察沉浮。学生看到马铃薯在2号杯中浮起来了,马上有很多学生在下面忍不住喊起来:“这杯是盐水!”因此课后我有意识的把2号杯中里溶解味精和食盐,这样就防止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但当同学们对这两杯液体加热检验后,发现2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白色的物质,又使得很多同学确定是食盐,这时候教师可以反问他们:“你真确实定它就是食盐吗?”接着就有一部分同学开始动摇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假设

11、我们仅凭白色物质就断定它是食盐,这是不科学的,有可能会是白糖、味精、或者是他们的混合物。”那么就会有很多同学好奇这里面到底是什么,这时候教师不要急着告诉他们,可以把这项研究任务交给学生课后来探究,会让他们更有兴趣。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环节中,教科书要求的是100毫升水,但试上之后我发现很多小组在放第二勺食盐的时候已经开始使马铃薯浮起来了,学生实验时间很短,后来我发现是因为我发给每个小组的勺子有点大,每次加盐的量也是比较大,后来我把水换成了200毫升,试上下来,还是觉得这个水量比较适宜,学生的实验时间也比较充足。三、实验操作准备要成分实验操作准确,好习惯需耳濡目染。在方法指导上,在演示

12、实验的操作上,尤其是在细节方面,平时常常被我们所无视的细节却往往蕴含着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比方,用滴管取液体时,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支滴管,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科学实验要慎重、要准确,一支滴管只能取一种液体,否那么会将检验的液体混淆在一起,没法进展检验。同时还要在实验操作时提醒学生注意平安,这也是进展科学实验的必备要素。在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在操作前就解决一些注意问题,比方:为了保证每次的食盐量是一样的,要用尺子刮平,每放一勺食盐都要充分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之后再放第二勺这些稍不注意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的数据,造成实验的不科学性,其实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实际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13、的科学思想,科学就是要较真,来不得半点水分。教师的操作要标准,符合科学的标准,在演示实验中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科学树立典范,细致地实验指导也将会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教学生成准备要充分课堂因细节而精彩。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只有生成的课堂才会精彩而动人。关注细节可能帮助我们发现和解决一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问题,关注细节,使我们的科学教学理论更精致,更严谨。对于不同的班级,课堂生成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的素质,应对不同的生成问题,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究,而不是一味地否认和打击。在试上的时候有一个小组在汇报调制的盐水时,这样说:“我们组加第一勺食盐时,马铃薯是沉的,加

14、第三勺时,马铃薯悬浮了,加第四勺时,马铃薯浮起来了。”因此她就认为使马铃薯浮起来要加四勺食盐。这位同学使用了“悬浮”来描绘出马铃薯在水中的状态,虽然她不懂悬浮也是属于浮的情况,但她准确地描绘出了三勺食盐使马铃薯沉浮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灵动之后,加以鼓励,并作出解释,告诉学生悬浮也是浮的一种情况,因此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使马铃薯浮起来需要三勺食盐”。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假设课堂的生成不被教师重视,不被好好利用,往往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开展,阻碍他们知识的成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4马铃薯沉浮不定探浮力再入一层课前材料准备:1、学生小组:1个马铃薯,半小杯盐或糖、味精。2、教师演示:

15、100毫升的清水和浓盐水各1杯,酒精灯1盏,打火机1个。3、教师提供:不锈钢小勺假设干个,100毫升的清水假设干杯。走进教室,看到学生摆在桌子上的马铃薯,我笑了,一个马铃薯差不多有一个拳头那么大!于是我用刀切成几小块。在切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忆“苹果切割”和“橡皮切割”实验,从而强调同一物体改变它的大小轻重不影响沉浮。我一手拿清水杯,另一手拿着小块的马铃薯,问:把这块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在得到学生的回复后,我放入水中,是沉了。再放一次,还是沉的。我把清水杯放在讲台上,成心用身体挡着,拿起另外一个盐水杯,问:把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沉你确定?说着,我把马铃薯块放入盐水杯,马铃薯浮在上面。

16、有部分学生目光中有些惊讶的眼神,这是我所希望的。再放一次,还是浮的。马上有学生叫起来:是盐水!我再次笑了。如今的学生,不是那样好哄弄的,他们已经通过前期阅读或其他渠道知道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道理。我说:刚刚我做了个手脚,悄悄地把两杯水调包了,不过还是被群众亮堂的眼睛发现了。嘻嘻,刚刚有同学说,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对不?我拿起另外一杯的100毫升清水,当着学生的面参加一平勺的盐,搅拌至全部溶解。在这个时候,我顺便说明怎样算是一平勺用不锈钢调羹舀一满勺盐再用直尺在上面刮过,其目的能大致控制食盐量的多少。用天平几克几克称好当然更准确但是操作太费事了,家常课没有时间和精力这样投入。然后放入马铃薯,

17、沉。问:能不能说在水中放入盐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学生知道该修正自己的表达了,提出要放比较多的盐才能让马铃薯浮。好,那我们就做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请大家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实验步骤要求:1在100毫升的水放入马铃薯观察沉浮;2在杯子里放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溶解,放入马铃薯观察沉浮;3按上一步骤,继续放盐,观察马铃薯的沉浮;4分析p 实验记录,讨论实验发现。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根本上都是用了4平勺的盐让马铃薯浮起来。我知道,该回到教师演示的那杯水了,过渡: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浓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那你能确定教师这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一定是盐水吗?学生有些迟疑,有个别学生提出要尝尝。我严肃

18、地说:我们在做实验时,一般不允许轻易用尝的方法去区分物体,主要是从平安和卫生角度考虑。所以我不同意尝。不过我这有盏酒精灯,我们可以取一点水加热看看有什么发现。点燃酒精灯,用不锈钢调羹舀了点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其实这个实验让学生每个组都参与一下很有好处,只是我没有准备那么多的酒精灯,偷懒了。学生看到调羹上有许多白色颗粒,嚷着那是盐。加热后在调羹上出现的白色颗粒一定是盐吗?我告诉学生味精水、尿素水加热也会出现这样的颗粒,不过糖水加热是不会出现白色颗粒,因为糖水在高温会被烧焦。其实,教材设计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意图存在: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但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不一定是盐水;盐水加热会有白色颗粒出现,但是出现白色颗粒的不一定是盐水;教师那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到底是什么,仅仅靠这两个实验还是无法确定。下课了,把学生制作的盐水搜集了一烧杯,这可是下节课要用的材料哦。至于马铃薯因为浸泡在盐水时间长了,会严重缩水,只能丢弃了。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