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15976280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动植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动植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动植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动植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植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985 工程”创新平台研究方向项目建议书研究方向名称: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项目名称:动植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建议单位: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科科学学院 建议日期:2005 年 9 月 10 日一、项目的立项依据1、项目的意义在生命科学领域,随着人类、果蝇、拟南芥和水稻等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 和测序完成,大量的基因编码序列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功能是已知 的。面对这样一个打开的基因宝库,如何深入地探索和解析这些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是摆在 当今各国生物学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基因资源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 源,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且还是生物

2、技术原 始创新和获得知识产权、专利的重要来源。全球范围内对生物基因资源及其知 识产权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谁掌握了基因,谁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 权。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的刚性增长带来了对农产品需求总量的持续增长。据测算,今后30年内,我国需要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52亿吨,粮食单产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递 增,即到2030年单产水平要比目前提高60%80%。这一目标为作物育种提出了前所未有 的挑战,而常规育种技术是难以应对这一挑战的,只有把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 合,实现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才能有效地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最基本、最有力的技术和 品种保障,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不同需求

3、提供突破性品种。我国具有 5000 多年的养蚕历史。蚕丝业不仅在历史上一直与农并列,为中华民族经济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 丝绸工业年总产值达 1050 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 10%以上;茧丝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 世界总额的 70%和 80%以上,年创汇超过 50 亿美元,是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特色 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丝绸行业产值和出口创汇的大幅度上升,预示着蚕丝产业发展的 良好前景。本项目正是针对上述这些直接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而且也是当前农业 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来的,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

4、的实际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现代农业动植物的育种目标是为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超高产、 抗逆、高效利用环境资源的新型种质资源和品种。农业动植物重要的经济性状都是多基因 控制的复杂性状,其表现受多基因复杂体系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目前采用的经典育种 手段,可以有效地改良受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简单性状(如矮秆等),但是尚不能有效地 综合改良复杂农艺性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与农业科学的交叉 ,农业科学的研究已从动植物的个体水平 不断向微观和宏观延伸;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方法与农业科学常规方法的结合,使农 业科学的研究手段日益更新和完善。从多学科、多层次探讨农业动植物丰富

5、基因资源及其 遗传表现,研究基因网络体系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正成为现代遗传学和动植物育种改良 的研究热点。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对高通量基因表达信息的分析和调控技术,为解决农 业动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复杂性提供了可能。为了有效地改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农艺性状,国内外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复杂性状的 遗传机理研究。复杂性状的遗传本质是,控制复杂性状的基因的作用并不是独立的,而是 相互作用(上位性)形成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而这种基因网络的状态又会随环境条件的 变化而不断调整(存在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上世纪90 年代,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有关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的定位方法已能将控制数量

6、性状的众多主效基因定位在相应 的连锁图上。同时,利用 QTL 与分子标记的连锁关系,研究者试图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改良遗传群体。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交融,正在从深度与广度上推进动植物育 种科学的发展。目前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方法和手段的高新技术育种正在成为动植物育种的 发展趋势和方向。我国具有丰富的动植物遗传资源,但品种改良中所利用的遗传资源和生产中大量使用 的品种还有不少要依赖于国外引进。我国农作物分子育种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水平, 但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其中突出的问题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状的分子 标记和有重大利用价值的功能基因较少,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不够,

7、缺乏品 质、产量、抗性协调改良的基础理论和高效育种技术,缺少大规模、高效率的国家级分子 育种技术平台。因此,建立我国的大规模新基因发掘和分子标记开发技术体系,发掘与标 记主要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新基因,构建主要农作物分子育种信息网络,研究基于功能基 因信息的作物品种分子设计理论和方法,突破主要农作物、蚕、桑分子育种理论和技术瓶 颈,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超高产、多抗性的动植物新品种,提升 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农业动植物育种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国计民生课题。二、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1 项目的研究内容1.1重要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功能鉴定1.1.1 应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

8、谢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针 对一些重要的农艺性状(如抗病虫性、抗逆性、品质、产量等),大规模地鉴定 和分离重要动植物和微生物基因及其表达调控因子和元件,揭示其分子与环境调 控机理,弄清其信号传导与响应过程,为选育高产、优质、高效和抗逆性强的转 基因动植物新品系奠定物质基础;1.1.2 利用模式植物、家蚕全基因组测序成果和反向遗传学原理,通过各种人工突变体 库(包括插入突变、理化诱变和基因定向打靶修饰)的建立,深入探索和研究作 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确立基因之间的相互关联,从 全基因组及多基因网络水平上探索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产量、品质、抗逆性 等重要农

9、艺性状的形成的分子机理;1.1.3建立高通量、低成本的分子标记与基因鉴定技术,运用用获得的EST以及功能基 因序列,开发以SNP和插入确实多态性(InDel)为代表的新型分子标记,特别是 开发一些重要功能基因的特殊等位变异的标记;1.1.4 结合功能基因组研究,发展和建立高效的基因发掘、操作、转化和定向打靶修饰 等共用型生物技术平台,实现作物基础研究和育种技术的全面提升,并通过技术 集成,形成作物“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1.1.5发展高效率并与育种紧密结合的优异基因(QTL)定位技术。通过共同受体多代 回交的方法,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棉花等重要农作物中,对核心种质资 源进行大规模的优异基

10、因(QTL)定位,同时,在发展高通量、低成本的分子标 记开发技术基础上,利用模式植物、家蚕全基因组测序成果,大规模开发通用型、 实用型分子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1.2分子设计与虚拟育种1.2.1 收集、分析、整合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蔬菜、蚕、桑等主要农作物 及模式植物 DNA 和蛋白质的相关数据,并通过软件开发,建立包括基因组、基因、 蛋白质、QTL、分子标记、种质资源等综合生物信息数据库和大规模的集成性DNA 和蛋白质遗传信息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为快速、准确的基因鉴定、标记、定位 和分离提供序列信息及其它高通量生物信息;1.2.2 针对形态、产量、品质等复杂数

11、量性状,发展动植物多基因复杂性状分析的遗传 模型包括基因网络遗传模型,研制复杂性状基因定位和基因及蛋白质表达谱分析 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创建新的计算生物学分析平台;1.2.3 针对水稻、棉花、油菜、大豆、蔬菜、瓜、果、蚕、桑等重要农业动植物,应用 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和开发计算机分子模拟育种创新技术体系和“数字作物”模 型,为实施分子育种的方案设计和决策(如亲本选配、研究方案制定等)提供理 论指导。1.3种质资源改良与创新1.3.1 以动植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为基础,以新种质创造和新品种选育为目标, 通过上游各种“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基础研究、中游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基因转化与定向打靶修饰

12、技术和下游大田评估和选育技术的集成,形成作物“分 子品种设计、研制、开发与利用”的研发体系,大规模培育能适应现代农业与环 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作物新品系,实现既高产、优质、抗逆又符合“基本不打农 药、大量少施化肥、节水耐旱”的绿色农业标准;1.3.2以有性杂交、人工多倍体进化育种和单倍体、非整倍体和植物远缘渐渗杂交技术 为基本手段,结合细胞学工程、染色体工程和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大规模创建 可用于现代分子育种计划的作物核心种质和人工种子,培育与环境友好、适应性 广的优质、超高产新品种或新品系;1.3.3 大规模开展与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密切相关的各项新技术研究,如以抗感除草剂基 因和白化苗突变基因为

13、标记的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去杂保纯新技术;以花药组织特 异表达的反义 RNA 或 RNAi 抑制技术为先导的化学杀雄技术,以及基于基因工程 原理的人工三系开发技术等等;通过这些新技术体系的研究,全面提升我国杂种 优势利用的科技水平。1.4 种质资源材料平台1.4.1 水稻、棉花、玉米和大豆(自然和人工)突变体库。 收集分布于我国各育种单 位的水稻、棉花、玉米和大豆(自然和人工)突变体,建立相应的突变体指纹图 谱数据库;1.4.2 杨梅和南方砂梨种质资源分圃。收集分布于我国及东亚国家的砂梨野生、半野生、 品种及砂梨的野生近缘种;收集杨梅重要类型资源;建立相应的品种指纹图谱库;1.4.3 桑树种质资源

14、分圃。收集分布于长江流域的主要桑树品种资源;建立相应的品种 指纹图谱库;1.4.4 茶树种质资源分圃。收集分具有区域特色的茶树品种,特别是低咖啡因、高儿茶 素茶树种质资源;建立相应的品种指纹图谱库;1.4.5 真菌及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收集具有各种营养价值生物活性成分的真菌和微生物 小种,建立相应的小种指纹图谱数据库。2 项目的研究目标2.1 以我校业已鉴定出的由单碱基缺失突变引起的苯达松和磺酰脲敏感致死突变体的修复 后可筛选特性,来发展和建立一种以双 RCOs 介导的基因打靶定向共修饰技术为基础的 农业生物基因高效发掘平台技术体系,并首先应用于研究植物细胞色素 P450 酶庞大基 因家族的功能

15、基因组,挖掘与木质素、甾醇、类萜、生物碱、脂肪酸和许多起植保素 功效的次生物质的合成代谢,以及天然和人工合成的许多外源抗生素如除草剂等成分 的降解和脱毒代谢有关的关键酶基因;2.2 以获得现有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动物以及微生物等特异种质资源为基础,发展和建 立高效基因操作、转化和定向打靶改良等生物基础平台,并通过技术集成构筑动植物 “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体系;2.3 利用现有生物技术发现并挖掘一批与农业生物的高产、优质和抗逆等性状资源相关的 重要功能基因,并阐明他们的生物学功能;利用反向遗传学原理和技术,构建一批动 植物人工突变体库,从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以及多基因网络水平上探索动植物 育种

16、过程中的高产、优质、抗逆等复杂性状的遗传表现、选择起源与进化等关键科学 问题,建立复杂农艺性状遗传改良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体系;2.4 建成符合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分子育种需要的包括回交育种模拟、 基因聚合模拟、连锁模拟、杂种优势的预测的计算机分子模拟育种创新技术体系,并 通过试验和搜索互联网资源,获取基因序列或分子标记与复杂农艺性状间相关的数据 和信息,使之能够对分子育种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模拟和预测;2.5 利用我校人工合成和新近从微生物和水稻等植物上克隆的的一批抗虫、抗苯达松和磺 酰脲类除草剂、抗高温结实基因和芸薹属蔬菜中具有抗癌功效的芥子油苷生物合成与 代谢的关键酶基因,以水稻、

17、玉米、棉花、油菜和茄科科植物如西红柿等为受体,研 制抗逆、优质作物新品种;2.6 收集分布于我国各育种单位的水稻、棉花、玉米和大豆(自然和人工)突变体1 万份, 分布于我国及东亚国家的砂梨野生、半野生、品种及砂梨的野生近缘种 500 份,杨梅 重要类型资源 100 份以上;分布于长江流域的主要桑树品种资源 500 余份;具有区域 特色的茶树品种 500 余份,其中低咖啡因、高儿茶素茶树种质资源10 份;具有各种营 养价值生物活性成分的真菌和微生物小种 200 份,建立相应的突变体指纹图谱数据库;2.7 在以水稻(单子叶)和棉花(双子叶)为代表的农作物中,开发出一批广泛适用、经 济方便的新型分子

18、标记并获得一批以优良基因型为背景,携带重要基因(QTL)的新种 质,作为育种亲本或直接应用于生产;2.8 建立家蚕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实现家蚕基础研究和育种技术的全面提升。利用转基因 技术、RNA干涉技术,创制抗病毒病家蚕新品种,创制丝素和丝胶都具有色素的纯天然 彩色丝家蚕品种;2.9 开展家蚕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家蚕产量、质量和抗病性等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 分子机理。开展家蚕基因芯片研究、蛋白质组研究,建立15 个家蚕重要组织器官标准 蛋白质图谱,鉴定 1500 个以上的蛋白斑点序列;2.10桑树低温诱导蛋白基因 mCAIG 克隆及功能研究,桑树泛素基因 mUBG 克隆及功能研究, 桑树叶片

19、变异株差异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桑树抗盐基因 mNHX1 克隆及其功能验证, 桑树油菜素内酯调控途径转录因子 mBES1 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桑树肌动蛋白 ACTIN 基因的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研究。三、拟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项目的特色和创新点1 项目拟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1.1 重大科学问题:重要农艺性状如产量、品质、抗性等的遗传基础,包括有关基因的数 目、位置、结构、生理生化功能、表达调控、相互作用、生化路径网络等及其遗传潜 力或遗传多样性。发现重要农艺价值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改良作物;1.2 重大技术问题:以功能基因或功能基因组研究为目的,以品种设计为指导的农业生物 基因高效发掘平台技

20、术、分子育种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及其与常规 育种手段有机结合的作物高效育种技术体系。2 项目的特色和创新2.1 符合国家中长期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2 属于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前瞻性;2.3 紧扣本创新平台的研究方向“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2.4 上中下游结合,覆盖全面,整体性强,符合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特点。四、研究基础1 研究队伍骨干研究人员共 15 人:朱军(吴为人,樊龙江),华跃进,凃巨民,沈志成,祝水金(王 学德),石春海(胡晋),钟伯雄,曹家树,张明方(滕元文),楼程富。2 已有工作基础2.1 自主知识产权基因:水

21、稻 抗除 草剂 基因 ( 已 申请 国际 专利 并 受理 :PCT/CN2005/000936)、长穗茎基因(已完成克隆)、受高低温温度调节的水稻结实率 基因(已完成克隆)、白菜核不育基因和芸薹属蔬菜中具有抗癌功效的芥子油苷生物 合成与代谢的关键酶基因(已完成克隆)等;2.2 转基因育种:高赖氨酸超级杂交稻(已获得目标蛋白稳定表达的两优培九纯系并进入 中试)、克螟稻(已获得稳定表达的纯系并进入生产试验)、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浙 905 (已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优质高产耐盐棉花新品种浙大3 号(已通过山西 省品种审定)、三系杂交棉浙杂2 号(已通过浙江省新品种审查)、转基因蚕、桑等;2.3 分

22、子标记技术:新型分子标记的开发(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受理);2.4基因(QTL)定位:方法学;水稻、棉花等;2.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学;水稻、棉花等;2.6 常规育种:水稻、棉花、西瓜、梨、蔬菜、蚕、桑等;2.7 基因组学:竹稻比较基因组学;十字花科花器官发育功能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已 形成很好的基础);水稻体细胞根芽发生功能基因组和蛋白组(项目启动并获得重要 进展);2.8生物信息学:方法学;初级EST、基因组、蛋白组数据库;基因BLAST软件、QTL定 位分析软件。五、预期目标1 六年目标全面达到预定的研究目标。2 前三年目标2.1 初步建成以双 RCOs 介导的基因打靶定向共修

23、饰技术为基础的以植物细胞色素 P450 庞大基因家族功能基因组研究为目的农业生物基因高效发掘平台技术体系;2.2 初步研究、鉴定和克隆 25 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与重要农艺性状有关的基因和 表达调控因子及元件;2.3初步建成12种重要作物的能够代表核心种质资源的染色体片段渗入系群体;定位 100个以上控制重要性状的基因(QTL),并开发出300个以上在农作物中广泛适用的 新型分子标记;2.4初步建成一个集基因组、基因、蛋白质、QTL、分子标记、种质资源等综合生物信息 的可服务于基因定位、克隆、和分子育种程序设计和实施的数据库;2.5 初步建立一个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分子育种设计技术平台;2.6

24、 初步建成以获得现有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动物以及微生物等特异种质资源为基础的 高效基因操作、转化和定向打靶改良等生物技术基础平台,并通过技术集成构筑动植 物“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体系。3 后三年目标3.1 建成完善农业生物基因高效发掘平台技术体系和完整的分子育种数据库;3.2 鉴定和分离 50 个以上与重要性状有关的基因或表达调控因子和元件;3.3 开发出 1000 个左右在农作物中广泛适用、经济方便的新型分子标记;3.4 建成 12 种重要作物的能够代表核心种质资源的染色体片段渗入系群体;定位 300 个以上控制重要性状的基因(QTL);获得50份以上优良育种中间材料或品系;3.5 建成适用于

25、主要农作物、主要农艺性状的品种设计技术平台;3.6 建立重要农作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 5 个以上新品种;3.7 建立家蚕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 1 个以上新品种六、仪器设备投资预算支出科目金额(万元)根据及理由常规分子生物学设备400离心机系统(高速、低速;冷冻,常温)大分子沉降电泳系统(水平,垂直;高压,低压)DNA、RNA和蛋白分离PCR系统(普通,梯度)DNA扩增DNA、RNA和蛋白质定量系统分子杂交系统超纯水系统称量系统微量取液系统通风系统冷藏系统(普通,超低温)显像系统(可见光,紫外,感应屏)其它各种常规器具基因工程仪器设备200基因枪接种系统(水平流,垂直流)培养系统(普通

26、,光照,人工气候)摇床系统(普通,恒温)消毒系统(大、中、小型)基因组学专用仪器设备1500测序仪定量实时PCR仪(高通量型GeXP)转录组分析双向电泳分析系统蛋白质组分析LC 系统(PF-2D)蛋白质组分析MALDI-TOF-MS蛋白质组分析Q-TOF-MS/MS蛋白质组分析BIOTRAK II酶标仪蛋白质组分析AKTA蛋白质纯化系统蛋白质组分析蛋白质真空离心浓缩系统蛋白质组分析ProteomeLabTM XL-A/XLT 液相蛋白质相 互作用分析系统蛋白质组分析MPLC/HPLC高压液相色谱仪有机分子鉴定生物信息学仪器设备350服务器数据库管理与WEB服务;数 据计算与分析网络存储器提供数据的集中存储及分布访 问服务电源(UPS)千兆交换机(指定编号)构建高速局域网络图形工作站PC机合计245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