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案例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15965282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篇一:首因效应案例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 响。 阿希,是最早研究首因效应对认知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 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即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 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 部分项目的现象。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 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 对总编说

2、:“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 校对呢?”“不,我们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 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 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 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 “第一印 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同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 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

3、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 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篇二:对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的认识对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的认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他们对人们认知事物和人 有着重要影响。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 的影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 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第 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 人

4、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 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 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 中更为突出。光环效应(Halo Effec t)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 “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月晕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 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这种爱屋及乌的强 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 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和

5、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 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 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 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 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 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 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 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首因效应职场上到处可见:“新官上任三把火”、“早来晚走”、“恶人先 告

6、状”、“先发制人”、“下马威”等,都是想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在日常交 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 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 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 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痪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 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 作,很容易片面、失误。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 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在学习和人际交

7、往 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 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 到大家的认同。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 作都不愁销售,这都是光环效应的作用。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般 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谈 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 象。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

8、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 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 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 题。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其特征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1. 遮掩性: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 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2.表面性: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 段,因而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 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

9、在特征上。3.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 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 裟”就是光环效应弥散的体现。篇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叫“首因效应”,亦称 “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双方往后交往的依据。正性的、良好的印象,希望继 续交往,增进关系;负性的、不好的印象,则拒绝继续交往,使关系了结。你若问 他为什么?当事人似乎很难说得清,只是笼统地感到“喜欢”或“不喜欢”。 首因效应是人之常情,人 人都有其切身体验。但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于 1957年首次进行的。洛钦斯设计

10、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别描写一位名叫杰姆的 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杰姆描述成一个开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杰 姆描述得开朗友好,后半段则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与第二篇相反,前半段 说杰姆孤僻不友好,后半段却说他开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将杰姆描述得孤僻而 不友好。洛钦斯请四个组的被试者分别读这四篇文章,然后在一个量表上评估杰姆 的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 结果表明,篇幅的前后是至关重要的,开朗友好在先, 评估为友好者为78,在后,则降至18,首因效应极为明显。 在结交朋友的时 候,第一印象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心理学上告诉我们的道理,可是你千万不要把 第一印象变成对朋友挥之不去的“终影”,因

11、为踏入这一误区,很多人的所谓友谊 中途夭折。 现实生活中,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在许多场合,如出差在车、船上的 邻位旅客,入学遇见同班新同学,出席会议初次邂逅的与会者等。虽然对人家的个 性品德等一无所知,但却由对方的衣着、容貌、谈吐举止表情等方面,留下印象, 并与之结交成朋友。 比尔走进公关经理室就对副经理戴伊颇有好感,他干脆利落 的工作作风,风度翩翩的仪表,尤其是对比尔十分热情,当他抬头打量比尔时,戴 伊便喊道:“嗨!小伙子,你好,请坐”。随后带着他熟悉了公司的各个部门,还 重点介绍了室内情况,比尔对此感恩不尽,认为戴伊是个讲义气的朋友。而另一室 的工程师劳德鲁普脸色阴沉沉地,手里正忙着设计,抬

12、抬头连声招呼也没打,比尔 在心里给劳德鲁普下的定义是“呆板、不热情,肯定是个冷血动物。” 此后,比 尔碰上事:就以此为“尺度”进行衡量了。 可是过了不久,戴伊利用比尔的信任 和年轻,让他在众人面前跌了一个大跟头。比尔后悔莫及,为什么要为戴伊卖命。 而为他挽回损失与声誉的,恰恰是工程师劳德鲁普,他揭穿了戴伊的诡计,为比尔 洗刷了不白之冤。 比尔之后痛责自己,不该“先入为主”,以一时的好恶来取舍 朋友,直到那善于伪装的“朋友”把自己推入陷阱,可是此时后悔已经迟了。 社 会复杂,人在与人交往时,因功利性,而心怀叵测,这种人到处都有,当朋友对你 好时,不要沉湎于其中;当朋友对你有些冷淡时,也不要过分计

13、较。“知人知面, 不知心,画人画虎,难画骨”,每个朋友背后的“目的性”大多一时难以确认,所 以还是以静观动好。俗话说“路遥之马力,日久见真心”。 否则,以过早的表面 印象取舍,下结论,会使你结交下“地雷式”的朋友,酿成灾祸。也会使你错过真 诚的朋友,遗憾终生。 与“首因效应”相近的还有另一种现象叫“近因效应”。 对朋友的长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东西往往占优势,掩盖着对该人的一贯了解。这 种现象,心理学上叫“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又一偏见,它对 人际关系,特别是友谊生涯,产生的影响极其微妙,轻者闹一番别扭,彼此不愉 快,重者还能酿成悲剧,断送友谊。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

14、往中, 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 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现实生活中,近因效 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 友,对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张林与他 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 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负作用。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 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 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

15、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 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 后果。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 是非,更不可报复对方。回答人的补充2021-05-06 12:04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近因效应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 即对一个事物或跟一个人接触的时间延长以后,该事物或人的新信息、最近的信息 就会对认识和看法产生新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第一印象。 商场做促销活动 的时候,品牌做新品推广的时候,会把橱窗做得或极精致或极张扬或极另类,目的 很纯很洁很简单,只是把握好“首因效应”,也就是给你一个强烈的第一印象

16、,如 果你被它吸引了,恭喜你,你已经被它控制了,它会牵着你步步深入,直至包带渐 宽,满载而归。 突然你眼前一亮,一件自己梦寐很久的衣服映入你的眼帘,当你 在这件衣服面前停留了5钞钟以上,善解人意的导购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先 生,您很有品味,这是我们这季的形象款,只款衣服非常吻合您的气质”。你脸上 不表露,心里其实很舒服了,不经意地看了一下吊牌,哇噻,龟儿子,老贵了“先 生,这款衣服价格是有点高,但款式非常新颖,面料也是意大利进口的,专为像您 这种看起来很绅士的人开发的,如果能被您收纳将是我们的荣幸。先生,您不妨先 试穿一下。”嗯,试一下也无妨吧。谢谢,再次恭喜你。 我们把刚才导购小姐的 那句再解析一下,假如她是这么说的:“先生,这件衣服款式非常新颖,面料也是 意大利进口的,专为像您这种看起来很绅士的人开发的,不过价格是有点高。先 生,要不您先试一下吧。”八成你不会去试穿了。 这两话基本上没什么不同,只 是顺序倒了一下。但是前一句差不多让你忘了价格问题,浮在脑海中的是款式新 颖、进口面料。而后一句话留在你脑海里是你相当在意的价格有点高。 这就是 “近因效应”,也就是你接收到的最近的信息,有时候就只是一个先后顺序,可以 让人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便是语言的有趣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