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5960044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4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资源描述: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15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清热剂,清 热 剂,概 述,分类,使用注意,分类,运用范畴,定义(概念),概述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 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 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统称为清热剂 (属八法中的“清”法),清 热 剂,概述运用范畴,对于由温、热、火所致的 各种里热证,均可应用,清 热 剂,概述分类,温热火毒 卫气营血 (表) (里) 脏腑(经络) 热(邪)阴(正),清 热 剂,概述分类,清 热 剂,清气分热剂 清营凉血剂 清热剂清热解毒剂 清脏腑热剂 清热祛暑剂 清虚热剂,概述使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 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 用清热剂,清 热 剂,概述使用注意,清

2、 热 剂,(1)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和真假;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2)酌情配伍“反佐”药或应用反佐法; (3)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必要时可加入健脾和胃之品。,清 热 剂,分 述,1.清气分热剂,2.清营凉血剂,3.清热解毒剂,5.清热祛暑剂,4.清脏腑热剂,6.清虚热剂,分述清气分热,适应证: 热在气分 临床表现: 壮热烦渴,大汗,恶热,脉洪大; 或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干舌红,清 热 剂,白虎汤 (伤寒论),清气分热白虎汤,清 热 剂,组成: 石膏一斤(50g) 知母六两(18g)甘草二两(6g) 粳米六合(9g),清气分热白虎汤,功效: 清热生津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津伤) (伤寒

3、化热内传阳明, 温病邪传气分),清 热 剂,清气分热白虎汤,清 热 剂,临床表现: 壮热面赤,汗出恶热,烦渴引饮,脉洪大有力。 即(四大),清气分热白虎汤,方解: 君: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 臣:知母清热滋阴生津 (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寒质润) 佐:粳米、甘草益胃护津, 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 使:甘草调和诸药,清 热 剂,清气分热白虎汤,证治要点: “四大”,即: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清 热 剂,随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 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清气分热白虎汤,清 热 剂,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流行

4、性感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等属于气分热盛者。,清气分热白虎汤,清 热 剂,清气分热白虎汤,使用注意: 兼表证者,血虚发热者,真寒假热证 均不可误用,清 热 剂,清 热 剂,分 述,1.清气分热剂,2.清营凉血剂,3.清热解毒剂,5.清热祛暑剂,4.清脏腑热剂,6.清虚热剂,分述清营凉血,清 热 剂,适应证: 邪热传营,热入血分 临床表现: 入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 语或外布隐隐斑疹 入血:出血、发斑、如狂、谵语, 舌绛起刺,清营汤 (温病条辨),清营凉血清营汤,组成: 水牛角30g 生地五钱(15g) 玄参三钱(9g) 竹叶心一钱(3g)麦冬三钱(9g)

5、丹参二钱(6g)黄连一钱五分(5g) 银花三钱(9g)连翘一钱(6g),清 热 剂,清营凉血清营汤,主治: (气分)邪热传营初入 气 营 血 功效: 清营透热,养阴活血,清 热 剂,主证病机与证候分析,身热夜甚,口不渴 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 口渴 舌绛而干,脉细数 目常喜开或喜闭,热邪初入营分,热初入营热扰心神轻伤血络气热未尽营热阴伤阴阳失和,清营凉血清营汤,清 热 剂,清营凉血清营汤,方解: 君:水牛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臣:生地、玄参、麦冬 清热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竹叶清心除烦 黄连清心泻火 丹参清心凉血活血,清 热 剂,清营凉血清营汤,透热转气: 透入营

6、之热邪转出气分而解 证治要点: 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 舌绛而干,脉细数,清 热 剂,随证加减: 舌干较甚,去黄连; 热陷心包,配用安宫牛黄丸; 营热动风,配用紫雪, 或配加羚羊角,钩藤,地龙; 气分热盛,重用银花、连翘、竹叶、黄连、 或更加石膏、知母、大青叶、板兰根、贯众,清营凉血清营汤,清 热 剂,现代应用: 现代可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它热性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营分见症者。 使用注意: 苔白滑者(湿郁之象),禁用,清营凉血清营汤,清 热 剂,犀角地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清营凉血犀角地黄汤,组成: 水牛角(30g) 生地黄八两(24g) 芍药三两

7、(12g) 牡丹皮二两(9g),清 热 剂,清营凉血犀角地黄汤,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1)热入血分证; (2)热伤血络证;,清 热 剂,主证分析:,血分热盛,热扰心神,热伤经络,吐、衄、便、尿各部出血,斑色紫黑,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身热谵语,喜忘如狂,清营凉血犀角地黄汤,清 热 剂,舌绛起刺,清营凉血犀角地黄汤,方解: 君:水牛角清心,凉血,解毒 臣:生地凉血止血,养阴清热 佐使:丹皮、芍药凉血,散瘀,清 热 剂,清营凉血犀角地黄汤,配伍特点: 清热凉血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 体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之法 证治要点: 各种失血, 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

8、,清 热 剂,附: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用药: 吐血:黄芩、石膏、白及、三七 衄血: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便血:地榆、槐花 尿血:白茅根,小蓟 皮下出血(紫癜): 紫草、仙鹤草、旱莲草、茜草、大枣,清营凉血犀角地黄汤,清 热 剂,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热入血分而见昏谵出血者。 使用注意: 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清营凉血犀角地黄汤,清 热 剂,清 热 剂,分 述,1.清气分热剂,2.清营凉血剂,3.清热解毒剂,5.清热祛暑剂,4.清脏腑热剂,6.清虚热剂,分述清热解毒,适应证及临床表现: 三焦火热毒邪,见烦热、

9、错语、 吐衄、 发斑、痈疽疔毒;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见身热面赤、 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 风热疫毒发于头面, 见头面红肿热痛,咽喉不利,清 热 剂,热毒证,热盛 阴伤 壅遏气血 腐蚀血肉,清热,清热解毒药,疏散药 利水药 泻下药,养阴生津药,行气活血药,直接清热 间接清热,分述清热解毒,清 热 剂,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饮 (校注妇人良方),清 热 剂,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清 热 剂,组成: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炒皂角刺、炙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各6g),金银花三钱(25g),陈皮三钱(9g)。,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

10、止痛 主治: 痈疡肿毒初起(阳证) (热毒内壅,气滞血瘀),清 热 剂,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临床表现: 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 或黄,脉数有力。,清 热 剂,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清 热 剂,方解: 君:金银花清热解毒 臣: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橘皮 行气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佐:白芷、防风疏风散结消肿 穿山甲、皂刺通络,溃坚 花粉、贝母清热化痰排脓 佐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酒通瘀,引药力至病所,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证治要点: 外科消法的代表方; 前人称之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局部红肿热痛,或身热凛寒, 脉数有力。,清 热 剂,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清 热 剂,随证加减:

11、 1.若红肿甚者,可加蒲公英、连翘、地丁、野菊花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加丹皮、丹参以凉血散瘀。 2.便秘者,可加入大黄以泻热通便; (本方除煎煮取汁内服外,其药渣可捣烂外敷。),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清 热 剂,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多种化脓性炎症,如蜂窝组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脓疱疮、疖肿等属阳证、实证者。 使用注意: 痈肿溃后、阴证疮疡忌用;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慎用,清 热 剂,分 述,1.清气分热剂,2.清营凉血剂,3.清热解毒剂,5.清热祛暑剂,4.清脏腑热剂,6.清虚热剂,分述清脏腑热,适应证: 不同脏腑邪热偏盛, 产生不同的火热证候 功效: 清解脏腑(经络)邪热,清 热 剂,

12、组方用药特点: 1、脏腑用药: 心经热盛:黄连、桅子、木通、莲心; 肝胆实火:龙胆草、夏枯草、青黛; 肺热炽盛:黄芩、桑皮、石膏、知母; 热在脾胃:石膏、黄连; 热在大肠:白头翁、黄连、黄柏。,分述清脏腑热,清 热 剂,分述清脏腑热,清 热 剂,2、兼证用药: 热邪伤阴:生地、阿胶、麦冬、石斛; 兼气虚证:人参、黄芪、山药; 兼挟湿热:泽泻、车前子、木通; 气滞血瘀:当归、木香、槟榔;,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清脏腑热导赤散,组成: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 加竹叶适量。,清 热 剂,清脏腑热导赤散,清 热 剂,功效: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 意

13、欲冷饮,口舌生疮,舌红,脉数 心热下移小肠:小便赤涩刺痛,清脏腑热导赤散,方解: 君:木通清心,利水(苦寒) 臣:生地清心,凉血滋阴 佐:竹叶清心除烦,引药下行 佐使:生甘草梢清热解毒,直达 茎中止淋痛;防君臣药寒凉 伤胃(佐制);调和诸药,清 热 剂,清脏腑热导赤散,配伍特点: 清心与养阴兼顾; 利水并导热下行 证治要点: 心胸烦闷,口渴,口舌生疮, 或小便赤涩, 舌红脉数,清 热 剂,加减变化: 心热:加黄连; 阴虚甚:加麦冬; 小便淋沥作痛:加萹蓄、瞿麦、滑石; 血淋: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赤茯苓,清脏腑热导赤散,清 热 剂,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及

14、泌尿系感染属心经热盛者。,清脏腑热导赤散,清 热 剂,使用注意: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清脏腑热导赤散,清 热 剂,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清 热 剂,组成: 龙胆草(6g) 黄芩(9g) 栀子(9g) 泽泻(9g) 木通(6g) 当归(3g) 生地黄(6g) 柴胡(6g) 生甘草(6g) 车前子(9g),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功效: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肝胆实火上扰 肝经湿热下注,清 热 剂,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肝郁气滞 肝火上炎 湿热下注前阴 湿热下注膀胱 肝火或湿热,肝胆湿热下注 肝胆实火上扰,胁痛,头痛目赤, 口苦、耳聋,阴

15、肿、痒、汗 筋痿, 带下黄臭而稠,小便淋浊,主证分析:,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清 热 剂,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方解: 君:龙胆草清肝胆火,泻肝胆湿热 臣:黄芩、栀子泻肝胆火,除湿热 苦寒,苦以折火、燥湿,寒以清火热 佐: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不伤正) 佐使:柴胡疏理肝郁;引经 甘草缓苦寒之品伤胃;调和诸药,清 热 剂,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配伍特点: 1.泻中有补,利中有滋,祛邪不伤正 2.泻火与除湿并用 证治要点: 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清 热 剂,加减变化: 头痛头晕:加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目赤肿痛:加菊花、蝉蜕、木贼 ; 湿盛热轻:去黄芩、生

16、地,加滑石、苡仁; 玉茎生疮,阴囊肿痛: 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清 热 剂,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清 热 剂,现代应用: 传染性肝炎、急性胆囊炎、高血压病、偏头痛、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结膜炎、外耳道脓肿、带状疱疹、急性盆腔炎等,凡属肝胆实火或肝经湿热者,均可加减使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阳亢者,皆非所宜,左金丸 (丹溪心法),清脏腑热左金丸,组成: 黄连六两(9 g) 吴茱萸一两(1.5g),清 热 剂,清脏腑热左金丸,功效: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 肝火犯胃证(胃失和降),清 热 剂,清脏腑热左金丸,胃失和降,清 热 剂,主证分析:,肝经火旺,犯胃,胁胁疼

17、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嘈杂吞酸,呕吐口苦,清脏腑热左金丸,方解: 君:黄连清泻肝、胃之火 佐使:吴茱萸和胃降逆, 疏肝解郁, 制黄连之寒,清 热 剂,清脏腑热左金丸,组成特点: 黄连与吴茱萸的 用量比例为6:1 证治要点: 呕吐吞酸,胁痛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数,清 热 剂,清脏腑热左金丸,清 热 剂,随证加减: 若吞酸重者,可加乌贼骨、锻瓦楞以制酸止痛; 胁肋痛甚者,可合金铃子散,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清脏腑热左金丸,清 热 剂,现代应用: 常用于胃炎、食道炎、胃溃疡等见有肝火犯胃之证者。 使用注意 吐酸属胃虚寒者忌用,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清脏腑热苇茎汤,清 热 剂,组成: 苇茎二升(6

18、0g),薏苡仁半升(30g) 瓜瓣半升(24g) 桃仁三十枚(9g),清脏腑热苇茎汤,功效: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 肺痈 (热毒壅肺,痰瘀互结),清 热 剂,清脏腑热苇茎汤,清 热 剂,临床表现: 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脏腑热苇茎汤,方解: 君:苇茎清肺泄热 臣:瓜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 (即甜瓜子,今用冬瓜子代) 薏苡仁清肺排脓渗湿 佐:桃仁活血逐瘀,润燥通便,清 热 剂,清脏腑热苇茎汤,证治要点: 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 舌红苔黄腻,脉数,清 热 剂,清脏腑热苇茎汤,清 热 剂,随证加减: 若肺痈未成脓者,宜加金银花、鱼腥草。

19、 若已成脓者,可加桔梗、甘草、贝母。,清脏腑热苇茎汤,清 热 剂,现代应用: 常用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肺炎等属肺热痰瘀互结者。 使用注意: 肺痈之将成或已成均可应用,玉女煎 (景岳全书),清脏腑热玉女煎,清 热 剂,组成: 石膏三至五钱(15-30g) 熟地三至五钱或一两(9-30g) 麦冬二钱(6g) 知母 牛膝各一钱半(各5g),清脏腑热玉女煎,主治: 胃热阴虚证 (足阳明热有余,足少阴阴不足) 亦治消渴(消谷善饥) 功效: 调和气血,清热解毒,清 热 剂,阳明有余头痛,牙痛,牙衄 (胃热) 少阴不足齿松,烦热干渴 (阴虚) 舌红苔黄且干,主证分析:,清脏腑热玉女煎,清 热 剂

20、,清脏腑热玉女煎,方解: 君:石膏清泻胃火 臣:熟地滋补肾阴 佐:知母泻火助膏,滋阴助地 麦冬清热养阴 佐使:牛膝补肾,引热下行,清 热 剂,清脏腑热玉女煎,证治要点: 牙痛齿松,烦热干渴, 舌红苔黄而干,清 热 剂,随证加减: 火盛,加栀子,地骨皮 血热所至之齿衄甚,去熟地,加生地、玄参,清脏腑热玉女煎,清 热 剂,现代应用: 牙龈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属阴亏而胃火盛者。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清脏腑热玉女煎,清 热 剂,白头翁汤 (伤寒论),清脏腑热白头翁汤,清 热 剂,组成: 白头翁二两(15g) 黄柏三两(12g) 黄连三两(6g) 秦皮三两(12g),清脏腑热白头

21、翁汤,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 热毒血痢 (气血与热毒相搏,下迫大肠),清 热 剂,清脏腑热白头翁汤,临床表现: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 舌红苔黄,脉弦数。,清 热 剂,清脏腑热白头翁汤,方解: 君:白头翁 凉血止痢 臣:黄连、黄柏 清热解毒 燥湿止痢 秦皮 收涩止痢,清 热 剂,清脏腑热白头翁汤,证治要点: 腹痛,里急后重, 下痢赤多白少, 舌红苔黄,脉弦数,清 热 剂,随证加减: 兼有表邪,加葛根、连翘、银花; 里急后重甚者,加木香、槟榔、枳壳; 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 夹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 阿米巴痢,合桂园内包鸦胆子同服,清脏腑

22、热白头翁汤,清 热 剂,清脏腑热白头翁汤,清 热 剂,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清脏腑热芍药汤,组成: 芍药一两(15-20g)当归半两(9g)黄连半两(5-9g ) 槟榔木香甘草各二钱(各5g)大黄三钱(6g) 黄芩半两(9g)官桂二钱半(2-5g),清 热 剂,清脏腑热芍药汤,主治: 湿热痢 (湿热下注大肠, 壅滞气机,血运不畅, 肠中积滞不化) 功用: 清热燥湿,调和气血,清 热 剂,清脏腑热芍药汤,方解: 君:芍药柔肝理脾,止腹痛(重用) 臣: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燥湿 佐:大黄泻热祛积破瘀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当归柔肝和血

23、 官桂防苦寒伤阳,冰伏湿热; 助行血之力 便:甘草调和;合芍药缓急止痛,清 热 剂,清脏腑热芍药汤,配伍特点: 清热燥湿为本, 兼以气血并治, “通因通用”, 肝脾同调。 (寒热并投,侧重 “热者寒之”),清 热 剂,清脏腑热芍药汤,辨证要点: 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 苔腻微黄 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者,忌用,清 热 剂,清 热 剂,分 述,1.清气分热剂,2.清营凉血剂,3.清热解毒剂,5.清热祛暑剂,4.清脏腑热剂,6.清虚热剂,分述清热祛暑,清 热 剂,暑邪致病的特点: 暑性炎热阳热亢盛高热、面赤、心烦、汗出、脉洪大袪暑清热 暑多挟湿暑湿相兼为病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大便溏,

24、小便少袪暑利湿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多汗,口渴喜饮,尿短赤,气短,乏力,体倦清暑益气,分述清热祛暑,适应证: 夏月暑热证 临床表现: 身热烦渴,汗出体倦,小 便不利,脉数等。,清 热 剂,六一散 (伤寒直格),清热祛暑六一散,组成: 滑石六两(18g) 甘草一两(3g),清 热 剂,清热祛暑六一散,功效: 清暑利湿 主治: 感暑夹湿,清 热 剂,清热祛暑六一散,清 热 剂,主证分析:,暑热挟湿,感受暑热身热,心烦 暑伤阴津口渴 湿滞气机,伤及胃肠呕吐、泄泻 影响膀胱小便不利 湿热下注小便赤涩疼痛 湿热留连,郁蒸肌肤湿疹,汗疹,清热祛暑六一散,清 热 剂,方解: 君:滑石清热祛暑, 利水通淋 佐使

25、:甘草清热和中, 缓急止痛 (甘寒生津),清热祛暑六一散,清 热 剂,组成特点: 滑石与甘草的用量之比是6:1 证治要点: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清热祛暑六一散,清 热 剂,随证加减: 阳明热甚者,加石膏; 兼有肝胆郁热者,加入青黛,即为碧玉散 兼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加辰砂,即为益元散 兼有表证者,加薄荷,即为鸡苏散,清热祛暑六一散,清 热 剂,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等属湿热者。,使用注意: 阴液亏损,内无湿热, 或小便清长者,忌用; 重症者可加倍服用,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清热祛暑清暑益气汤,清 热 剂,组成: 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26、竹叶(6g) 荷梗(6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西瓜翠衣(30g),清热祛暑清暑益气汤,清 热 剂,功效: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 暑热气津两伤证,清热祛暑清暑益气汤,清 热 剂,主证分析:,暑热耗伤气津,暑热郁蒸身热,汗多 热扰胸膈心烦 耗伤津液口渴喜饮 气随津脱体倦少气,精神不振 脉虚数,清热祛暑清暑益气汤,清 热 剂,方解: 君: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 西瓜翠衣清热解暑 臣:荷梗清热解暑 石斛、麦冬养阴清热 佐:黄连、知母、竹叶清心热除烦 佐使:甘草、梗米益胃和中,清热祛暑清暑益气汤,清 热 剂,证治要点: 身热汗多,口渴心烦, 体倦少气,脉虚数,清热祛暑清暑

27、益气汤,清 热 剂,现代应用: 现代可用于高温中暑、小儿夏季热等属暑热气津两伤者。,清热祛暑清暑益气汤,清 热 剂,使用注意: 暑热夹湿证,不宜用 注意与另一同名方相区别,清 热 剂,分 述,1.清气分热剂,2.清营凉血剂,3.清热解毒剂,5.清热祛暑剂,4.清脏腑热剂,6.清虚热剂,分述清虚热,适应证及临床表现: 热病后期,邪留未尽,阴液已伤, 见暮热朝凉,舌红少苔 肝肾阴虚, 致骨蒸潮热或久热不退 功效: 养阴透热,清热除蒸,清 热 剂,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 热 剂,组成: 青蒿二钱(6g) 鳖甲五钱(15g) 细生地四钱(12g) 知母二钱(6g) 丹皮三钱(9

28、g),清虚热青蒿鳖甲汤,功效: 养阴透热 主治: 温病后期, 邪伏阴分,阴液已伤,清 热 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临床表现: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舌红苔少,脉细数。,清 热 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方解: 君:青蒿清热透邪 鳖甲滋阴退热 臣:生地、知母滋阴清热 佐:丹皮凉血透热(辛苦性凉),清 热 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配伍特点: 滋清兼备,标本兼顾, 清中有透,养阴不恋邪,祛邪不伤正 证治要点: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舌红苔少,脉细数,清 热 剂,随证加减: 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去生地,加天花粉; 兼肺阴虚,加沙参、麦冬; 小儿夏季热,加白薇、荷梗,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 热 剂,现代应用: 现

29、代可用于感染性疾患后期低热、妇科术后低热、原因不明的发热、结核病之长期低热等属阴虚内热、低热不退者。,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 热 剂,使用注意: 1.阴虚欲作动风者,不宜使用 2.青蒿不耐高温,宜后下,或用沸水浸泡即可,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 热 剂,当归六黄汤 (外台秘要),清虚热当归六黄汤,清 热 剂,组成: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芩 黄连 黄柏各等分(各6g) 黄芪加一倍(12g),清虚热当归六黄汤,功效: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 阴虚火旺之盗汗证,清 热 剂,清虚热当归六黄汤,清 热 剂,临床表现: 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 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清虚热当归六黄汤,

30、方解: 君:当归、生地黄、熟地黄 滋养阴血,壮水制火 臣:黄连、黄芩、黄柏 泻火除烦,清热坚阴 佐: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清 热 剂,清虚热当归六黄汤,配伍特点: 滋养阴血(本)与泻火除热(标)并进 育阴泻火(本)与益气固表(标)相配,清 热 剂,清虚热当归六黄汤,证治要点: 盗汗,面赤心烦,溲赤, 舌红,脉数,清 热 剂,清 热 剂,清虚热当归六黄汤,随证加减: 盗若阴虚而实火较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泻火而不伤阴; 阴虚阳亢者,加白芍、龟版以滋阴潜阳; 盗汗甚者,加浮小麦、山萸肉、五味子以增强止汗作用。,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纳减便溏者不宜用,清虚热当归六黄汤,清 热 剂,本章按其不

31、同功效及热邪所在部位和性质的不同,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六类。 清气分热 本类方剂主治气分热盛证。其中白虎汤清热生津,是用治气分热盛(阳明经证)所致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症的代表方剂。,小结,2. 清营凉血 本类方剂主治热入营血证。其中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用治邪热初入营分所致身热夜甚,时有谵语,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脉细数等症,是体现“透热转气”的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已入血,迫血妄行,或热扰心神所致的出血,发斑,神昏,舌绛起刺等症。,小结,小结,3. 清热解毒 本类方剂主治热毒壅盛之证。仙方活命饮于清热解毒之外,还能消肿溃

32、坚,活血止痛,是主治阳证痈疡初起,脓未成,或脓成未溃之证的代表方剂。,小结,4. 清脏腑热 本类方剂主治脏腑热盛之证。其中导赤散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主治心经热盛或心热移于小肠所致的心胸烦热,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刺痛等症。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治肝胆实火上炎之头痛,胁痛,目赤,口苦,以及肝胆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妇人带下等症。左金丸可清泻肝火,降逆止呕,治疗肝火犯胃所致的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等症。白头翁汤可清热解毒以治痢, 兼可凉血止痢,主治便下脓血,赤多白少之热毒血痢。,小结,5. 清热祛暑 本类方剂均可用治暑热证。六一散清暑利湿,主治外感暑湿所致的身热烦渴,小

33、便不利,或泄泻等症。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祛邪扶正之剂,主治中暑受热,气津两伤所致的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气短,脉虚数等症。 6. 清虚热 本类方剂主治虚热证。其中青蒿鳖甲汤养阴与透热并进,主治温病后期,阴虚邪伏所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症。当归六黄汤滋阴养血为主,并可清热泻火,固表止汗,是主治阴虚火旺所致发热盗汗的代表方剂。,复习思考题,1.请简要介绍清热剂的分类及使用注意。 2.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在组成、功效及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3.仙方活命饮为何被称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请简述其治疗疮疡的机理。 4试述龙胆泻肝汤的主治病证和配伍意义? 5阐述清暑益气汤之组成意义、功效及其主治证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