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

上传人:软*** 文档编号:15943331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1.8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1. (2012海淀二模9)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 浓盐酸在化学反应中既可以做氧化剂,又可以作还原剂B. 工业上常以SiO2为原料制取粗硅,这一过程中,硅元素被氧化C. 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反应:CU + H2SO4= CUSO4 + 出匸D. 亚氯酸可发生分解反应:HCIO2 t CIO2f+ CI2 + H2O (未配平),1 mol HClO 2分解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2. (2012东城二模12)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序号反应物产物KMnO 4、H 2O2、H2SO4K2SO4、MnSO 4Cl2、FeBr2FeCl3、F

2、eBr3MnO 4_2+Cl2、Mn A .第组反应的其余产物为H2O和O2B .第组反应中 CI2与FeBj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 2C.第组反应中生成 1mol Cl 2,转移电子2mol3+D .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MnO4 Cl 2 Fe B23. (2011海淀二模7)已知下述三个实验均能发生化学反应。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 液中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入几 滴浓硝酸将铁钉放入氯化铁溶 液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实验和中的铁钉只做还原剂B .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Fe3* Fe2+ Cu2+C .实验中Fe2+既显氧化性又显还原性D .实验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 Fe = 2Fe24.

3、(2011石景山期末19)金属铜的提炼多从黄铜矿开始,已知黄铜矿中铁为+2价。黄铜矿的焙烧过程中主要反应之一的化学方程式为:2CuFeS2+O2= Cu2S+2FeS+S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 O2只做氧化剂B. CuFeS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 S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D .若有1mol O2参加反应,则反应中有 4mol电子转移5. (2011通州一模7)分析如下残缺的反应:RO3一 + 6H + = 3只2匸+ 3日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上式中缺项所填物质在反应中作氧化剂B. R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原子中最小C. R 一定是周期表中的第 VA族元素D. RO3一中

4、的R元素在所有的反应中只能被还原6. (2012上海15)下图所示是验证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a、b、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KMnO 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已知:2KMnO 4+16HCI 宀 2KCI+5CI 2匸 +2MnC2+8H2O淀粉KINaBr-湿润蓝色石戏试纸FeCl2+KSCN -KMnO浓盐酸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Aa处变蓝,b处变红棕色氧化性:Cl2Br 2I 2Bc处先变红,后褪色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Cd处立即褪色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De处变红色还原性:Fe2+C7. (2012上海20)火法炼铜首先

5、要焙烧黄铜矿,其反应为:2CuFeS2+O2 Cu2S+2FeS+S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SO2是氧化产物不是还原产物B . CuFeS2仅作还原剂,硫元素被氧化C.每生成1 molCu2S,有4mol硫被氧化D.每转移1.2 mol电子,有0. 2 mol硫被氧化8. (2012上海22) PbO2是褐色固体,受热分解为 Pb的+4和+2价的混合氧化物,+4价的Pb能氧化浓盐酸生成Cl2;现将1 mol PbO2加热分解得到 。2,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的浓盐酸得到Cl2, O2和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 2,则剩余固体的组成及物质的量比是A. 1 : 2 混合的 Pb3O4、PbOB

6、 . 1: 2 混合的 PbO?、PbsO4C. 1 : 4: 1 混合的 PbO2、Pb3O4、PbO D. 1 : 1: 4混合的 PbO?、PSO4、PbO9. (2011朝阳二模26) H2O2是重要的化学试剂,在实验室和生产实际中应用广泛。I .应用其不稳定性,H2O2可被用来研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 写出H2O2在MnO 2催化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 H2O2生产过程要严格避免混入Fe2+和Fe3+,否则会发生如下两个反应,加快其分解,且Fe2+和Fe3+各自的量保持不变。 2Fe? +h 2O2+2H = 2Fe +2H 2O (填离子方程式)(3)从(1)和(2

7、)分析,在下列哪类元素中寻找H2O2分解的催化剂更有研究价值 a. 主族元素b.过渡元素c.零族元素n. H2O2的水溶液显弱酸性,写出一个用盐酸制取H2O2的化学方程式 川.H2O2在使用中通常不会带来污染。(1)工业上利用 Cl 2 + H2O2 = 2HCl + O 2除氯,在此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 。(2)消除某废液中的氰化物(含 CN),完成下列反应:CN + H2O2 + H2O = + NH 3 fW.实验室常用酸性 KMnO4溶液测定H2O2的浓度。取10.00 mL H2O2溶液样品(密度近似为1g/mL )于锥形瓶中,加水到50.00 mL ,当滴入0.10 mol/LKM

8、nO 4溶液40.00 mL后,到达滴定终点。则原样品中H2O2的质量分数是 (已知:2KMnO 4 + 5H 2O2 + 3H 2SO4 = K2SO4 + 2MnSO 4 + 5O2 f + 8HO)。101中学王煜生老师2009年北京卷6. 下列叙述不止确.的是A .铁表面镀锌,铁作阳极B. 船底镶嵌锌块,锌作负极,以防船体被腐蚀C. 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O2+2H2O+4e- =40H-D .工业上电解饱和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2e-=Cl2解析:本题考查电化学知识的应用。选项A,铁作阳极,铁要溶解,铁应该作阴极。选项B , Zn的活泼性比Fe强,Zn失去电子而保护了船体。选项

9、C,钢铁吸氧腐蚀时,0?在正极获得电子。选项 D,Cl在失电子能力大于 0H,电解饱和食盐水时,Cl在阴极失去电子变为 Cl?。7. 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 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7: 17; X与W同主族; Y的原子序数是 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含 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映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金属性:YZB氢化物的沸点:X WC.离子的还原性:X WD原子及离子半径:ZYX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根据题设条件推知W为Cl、X为F、Y为Al、Z为Na。选项A , Al、Na同周期,根据同周期元素递变规律,Na的金属性大于 Al。选项B, HF分子间

10、存在氢键,其沸点高于HCI。选项C, Cl 的还原性大于 F。选项D , Cl 的半径大于Na + Al3 + 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将CO2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SO2,产生沉淀B. 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C. 向AICI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NaHSO4溶液,沉淀消失D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氨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CuSO4固体,速率不改变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选项 A , CO2、SO2均不能与BaCl2溶液反应,所以再通入 SO2 时也无沉淀产生。选项 B , Cu不能与稀H2

11、SO4反应,但加入 Cu(NO3)2后,溶液中存在 HNO3, Cu 溶解在HNO3中。选项C,Al3+与NH3 H20反应生成AI(0H)3沉淀,加入N aH SO4溶液时,N aH SO4 电离出的H +使AI(0H)3溶解。选项D,加入CUSO4溶液后形成原电池而加快了产生 H2的速度。12.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中学常见无机物A、B、C、D、E、X存在如在右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国h益 rr|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 .若X是Na2CO3 , C为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则A 一定是氯气,且 D和E不反应2B. 若A是单质,B和D的反应是OH-+HCO3=H2O+CO3,则E 一

12、定能还原Fe2O3Na*Cd-O:f Na*C. 若D为CO , C能和E反应,则A 一定为Na2O2,其电子式是D .若D为白色沉淀,与 A摩尔质量相等,则 X 一定是铝盐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选项A , X是Na2CO3, C为C02,当A为NO?, B为HNO3, D为NaHC0 3也不合转化关系。选项 B,根据B、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0H + HCO3=出0 + CO32, A为活泼金属Na (或K等),B为NaOH、E为H2, X为CO2, C为Na2CO3, D为NaHCOs,出在加 热时能还原Fe2O3。选项C, A为Na2O2, B为O2, E为NaOH ,

13、 X为C, C为CO2, D为C0,符合转 化关系,正确。选项 D , D为摩尔质量为78g/mol的AI(0H)3, A为摩尔质量为78g/mol的Na2O2,X为铝盐,C为偏铝酸盐,铝盐和偏铝酸盐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A l (O H )3,符合转化关系,正确。26 . (15 分)以富含硫酸亚铁的工业废液为原料生产氧化铁的工艺如下(部分操作和条件略);I从废液中提纯并结晶处 FeSO4 7H2O。II将FeSQ溶液与稍过量的NH4HCO3溶液混合,得到含 FeCOs的浊液IV将浊液过滤,用90 热水洗涤沉淀,干燥后得到 FeCO3固体V煅烧FeCO3,得到FqCOs固体已知:NH4H

14、CO3在热水中分解(1) I中,加足量的铁屑出去废液中的Fe3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 II中,需加一定量硫酸,运用化学平衡原理简述硫酸的作用 (3) III中,生成FeCQ的离子方程式是 。若FeCOs浊液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有部分固体表面变为红褐色,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4) IV中,通过检验SO2-来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检验SO2-操作是是。(5) 已知煅烧FeCO3的化学方程式是4FeCO3+O2高温2Fe2O3+4CO2,现煅烧464.0kg的FeCO3,得到316.8kg产品,若产品中杂质只有FeO ,则该产品中FezCOs的质量是kg孑氐 (摩尔质量 /g mol

15、-1 ; FeCO3116 FqO316O FeO72)(1) Fe3+具有氧化性,能氧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制备、化学反应原理、计算等。+ Fe = 3Fe2+ 由于Fe水解,加人$H2SO4可阻止其水解。Fe2 +与HCO3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生成FeCO3: Fe2O2氧化最终生成 Fe(OH)3而出现红褐色:SO42的检验一般采用 Bad?溶液,根据溶液与 Bad?溶液反应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来判断溶液中24。化 Fe 生成 Fe2* : 2Fe3+(2)+ + 2HCO3= FeCO3 CO2 1+ H2O。FeCO34FeCO3 + O2+ H2O= Fe( OH )

16、3 |+ 4CO2(3)在被(4) 是否存在SO(5) 464kg FeCO3 中含有 Fe 兀素 4X10 mol,设产品中 FeO xmol , Fe2O3ymol,则有:x + 2y = 4 X10 , 72x +160y = 316.8 103,解得 x = 2.2 X03mol, y= 1.8 XOmol,故 Fe2O3 的质量=1.8 X03mol X160g/mol =288.0kg。27 . (14 分)。实验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按下图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表明浓硝酸能将 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 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

17、强于稀 硝酸。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 N02反应2NO2 2NaOH 二 NaNO3 NaNO2 H20(1) 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中乘放的药品依次.是(2) 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3)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装置的作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 该小组得出的结论一组的实验现象是 (6) 试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

18、。同学们分别涉及了一下4个试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a. 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b. 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c. 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d. 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HNO3的性质、化学基本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1)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目的,装置是收集NO,装置中盛放 NaOH溶液吸收NO2,因为要验证稀 HNO3不能氧化NO ,所以装置 中应该盛放稀硝酸。(2) 由于装置中残存的空气能氧化NO而对实验产生干扰,所以滴加浓HNO3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CO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同时

19、也需将装置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防止反应产生的NO气体逸出。(3) Cu 与浓 HNO 3 反应生成 Cu(N O 3) 2、NO 2、H 2O: Cu + 4HNO 3(浓)=Cu(NO3)2 + 2NO2 T+2 H 2O。(4) 装置中盛放 H2O,使NO2与H?O反应生成NO: 3NO2 + H2O= 2HNO3 + NO。(5) NO通过稀HNO3溶液后,若无红棕色 NO?产生,说明稀 HNO3不能氧化NO ,所以盛放稀 HNO3 装置的液面上方没有颜色变化即可说明之。装置中盛放的是浓HNO3,若浓HNO3能氧化NO则装置 液面的上方会产生红棕色气体。(6) 要证明是Cu(NO3

20、)2浓度过低或是溶解了 NO2导致装置中溶液呈绿色,一是可设计将溶解的 NO2赶走(a、c方案)再观察颜色变化。二是增加溶液中Cu(NO3)2溶液的浓度(d方案)观察反应 后的颜色变化。28 . (15分)以黄铁矿为原料生产硫酸的工艺流程图如下:肚詢炉機粒墮吸收塔供棉徉用殊战(1)将燃烧黄铁矿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11 02 咼温 2Fe2O3+8SO2(2) 接触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依据工艺流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序号字母)。a. 为使黄铁矿充分燃烧,需将其粉碎b. 过量空气能提高SO2的转化率c. 使用催化剂能提高SO2的反应速率和转化率d. 沸腾炉排出的矿渣可

21、供炼铁(4) 每160gSO3气体与H2O化合放出260.6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是 。(5) 吸收塔排出的尾气先用氨水吸收,再用浓硫酸处理,得到较高浓度的SO2和铵盐。 SO2既可作为生产硫酸的原料循环再利用,也可用于工业制溴过程中吸收潮湿空气中的B2。SO2吸收Br2的离子方程式是。 为测定该铵盐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将不同质量的铵盐分别加入到50.00mL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沸水浴加热至气体全部逸出(此温度下铵盐不分解)。该气体经干燥后用浓硫酸吸收完全,测定浓硫酸增加的质量。部分测定结果;铵盐质量为10.00g和20.00g时,浓硫酸增加的质量相同;铵盐质量为30.00g时,浓

22、硫酸增加的质量为0.68g ;铵盐质量为40.00g时,浓硫酸的质量不变。计算:该铵盐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若铵盐质量为15.00g。浓硫酸增加的质量为。(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硫酸工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等。(1) 根据原子守恒即可判断该物质为FeS2o催化剂(2) SO2和。2在接触室发生反应生成 SO3: 2SO2 + 02加芦 2SO3。(3) 选项a,将黄铁矿粉碎更增加反应接触面积而加快反应速率。选项b,增加空气(。2)浓度能提高SO2的转化率。选项 c,催化剂对转化率无影响。选项d,矿渣中含有Fe2O3,可用于冶炼铁。(4)160g S03(g)与 出

23、0(1)反应生成 H2SO4Q)放出 260.6kJ 热量,则 1mol S03(g)与 我0(1)反应生成 H2SO4Q)放出 130.3kJ 热量,则相关热化学方程式为:S03(g) + H2OQ) = H2SO4Q) ; H = - 130.3kJ/mol。(5)10g时说明铵盐不足,20g时说明氢氧化钠不足,由10.00g和20.00g时浓硫酸增加的质量相同说明铵盐有酸式根产生的氨气,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设 10 克中有 Xmol 的(NH4)2SO4 和 ymol 的 NH4HSO4则132X + 115y=10 .(1)10g时说明铵盐不足由 N守恒知(NH4)2S

24、O4 为 2Xmol,2ymol 的 NH4HSO4HSO4+ OH=SO42+ H2O112y2y+NH4+ OH=NH3+1150C4103- 2y350CX10 2yn(NH 3)=2X + y20g时铵盐已经过量,氢氧化钠先和酸式根反应,则H2O由于产生的氨气一样多 .(2)n (NH3)=0.68/17=0.04mol3n (NH3)=2X + y=50C10 2yHSO4+ OH =:SO4+ H2O113y3y+NH4+ OH=NH3+H2O1150C4103- 3y0.0430g 时铵盐过量,则(NH 4)2SO4 为 3Xmol , 3ymol 的 NH4HSO4所以350C

25、X10 3y=0.04 .(3)联立解得X=0.02mol氮的质量百分含量=y=0.064molC=4.64mol/LmX100% =(0.04+0.064)14/10 X100% =14.56%15g 时铵盐已经过量,则(NH 4)2SO4 为 1.5Xmol , 1.5 ymol 的 NH4HSO4 2HSO4+ OH = SO4 + H2O1 11.5y1.5y+ NH4+ OH=1350C410 1.5y3n(NH 3)= 50C 40 1.5y=50m(NH 3)=0.136 17=2.31gNH3+H2O1350C410 1.5y34.64 101.5 0.064=0.136mol

26、2010年北京卷6下列有关钢铁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 钢管与电源正极连接,钢管可被保护B 铁遇冷浓硝酸表面钝化,可保护内部不被腐蚀C.钢管与铜管露天堆放在一起,钢管不易被腐蚀,3亠D 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负极反应是Fe-3e =Fe解析:本题相对简单,A项错,金属腐蚀的防护的措施之一,即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因此钢管被保护必须接在电源的负极上。B项,正确。C项错,钢管是铁与碳的合金,而铁与铜构成原电池时,铁做负极被腐蚀。D项错,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负极反应是Fe -2e=Fe2+,本题技巧在于:要熟练掌握以下规律:电解池中,阴极金属被保护(即与电源负极相连),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被腐蚀,

27、且铁失电子变成2价铁离子。10 下列解释实验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 . 0.1 mol /LCH3COOH 溶液的 pH1 : CH3COOH CHCOO-+H +B . NO2球”浸泡在冷水中,颜色变浅 2NO2(g)(红棕色)*- N2O4 (g)(无色), H1的原因。B项,降温,化学平衡向放热的方向进行,生成无色的N2O4,正确。C项,铁溶于稀硝酸,溶液若变黄,则生成Fe意图如下: +而非Fe,D项正确,考查的是CO32 的水解,注意细节:水解反应用“一” 连接。11 .自然界地表层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变成CuSO4溶液,向地下层渗透,遇到难溶的ZnS或PbS,慢慢转变

28、为铜蓝(CuS)。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 CuS的溶解度大于 PbS的溶解度B. 原生铜的硫化物具有还原性,而铜蓝没有还原性C. CuSO4与Zn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Cu2S2CuSjD .整个过程涉及的反应类型有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解析:根据沉淀最终能转化为铜蓝,可以判断CuS比PbS的溶解度更小,A项错;根据CuS中硫元素的价态为-2价可得知其有还原性, 可以被氧化;C项错误,原因ZnS是难容物质,不能用S2-表示, CuSO4与ZnS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项正确。26. 某氮肥厂氨氮废水中的氮元素多以NH4+和NH3,出0的形式存在,该废水的处理流程如下: 第一步反应是 反应(选

29、题 放热”或吸热”),判断依据是 。 1mol NH 4+(aq)全部氧化成NOsaq)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3)过程川:一定条件下,向废水中加入CHsOH,将HNO3还原成N?。若该反应消耗32gCHsOH转移6mol电子,则参加反应的还原剂和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解析;此题中(2)的的难度最低,不做详解,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可以将图1和图2的热化学方程式直接相加即可。(3)问可以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来解题,32gCH3OH (相当于1mol甲醇)作还原剂,失去 6mol电子,这样得到6mol电子需要1.2mol硝酸做氧化齐9(注:1mol硝酸变成 2需要得到5mol电子),因此 参加反应的

30、还原剂和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 6。比较难的是(1)问,难在学生的表述可能不准确或者找不对答题的角度。过程I的目的是将氨氮废 水转化为低浓度氨氮废水,然后将氨赶出,因此加NaOH溶液应该发生如下反应: NH:+OHNH3 H2O。所以答对问的关键词在将氨赶出”因此判断是生成 NH3 H2O。假如学生判断加 NaOH溶液后,影响了 NH3 H2O的电离,那么就南辕北辙了。问主要是应用平衡移动的原理来解题。废水中的NH3被空气带走,使 NH 3 H 2O,: NH3 + H2O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利于除氨。27. 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31、,气密性已 检验)。二挥 y试验过程:I 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 a,滴加浓盐酸。n 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川.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IV(1) 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 。(2) 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3) 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 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V的操作和现象是 。(5) 过程川实验的目的是 。(6) 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解析:本题相对简单的是(1) (3)和(6)问,属于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学生只要判断出黄绿 色气体是氯气,前三个问自然顺理成

32、章得出答案。比较难的事(4) (5)两问。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需要在装置D中完成,此时 C中有溴生成。完成该反应必须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然后关闭活塞 b,取下D振荡。静止后CCI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通过有碘生 成来证明溴的氧化性强于碘。此问学生应该失分在表述不准确不到位或者缺少操作步骤,如打开活塞或关闭活塞。(5)问需要学生明确实验步骤n、川的作用,其实在于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 Cl2,排除CI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2011年北京卷8. 结合下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3%aCTrr=lK汽比们匕NtCM;氏 【IIa. I和n中正极均被保护b. I和n中负极反应均是L2 +

33、Fe 2e = FeC. I和n中正极反应均是O2+ 2H2O+ 4e = 4OHd. I和n中分别加入少量K3Fe(CN)6溶液,均有蓝色沉淀解析:锌比铁活泼,装置I中锌做负极,方程式为Zn-2e=zn2+。铁做正极,但溶液显中性,所以发生锌的吸氧腐蚀,正极反应是O2+2H2O+4e=4OH;铁比铜活泼,装置II中铁做负极,负极反应为Fe-2e=Fe2+,铜做正极,但溶液显酸性,所以正极是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方程式为2H+-2e=H2f。因为装置I中没有Fe2*生成,所以装置I中加入少量K3Fe(CN)6溶液时,没有蓝色沉淀生成。 综上所述, 只有选项A是正确的。9. 下列与处理方法对应的

34、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 用 Na2S去除废水中的 Hg2+: Hg2+s=HgSjB. 用催化法处理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 CO+NOC+NO23+C. 向污水中投放明矶,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Al +3H2O Al(OH) 3(胶体)+3HD. 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去除烃类废气(CxHy) : CxHy+ (x+y/4 )O 2XCO2+ y/2H 2O解析:S2-和Hg2+易结合形成难溶性物质,A正确;NO的氧化性强于 CO,反应的方程式为-*2CO+2NON2+2CO ,因此B不正确;明矶在溶液中电离出的氯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能吸附说中的悬浮物,C正确;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可被氧气

35、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正确。10. 25C、101kPa 下: 2Na(s) + 1/2O2(g)=Na2O(s) H1= 414KJ/mol 2Na(s) + O2(g)=Na2O2(s)出=511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和产物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等B. 和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不同C. 常温下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O,随温度升高生成 NazO的速率逐渐加快D. 25 C、101kPa 下,W2O2 (s) +2 Na (s) = 2Na2O (s) H= 317kJ/mol解析:Na:。是由钠离子和氧离子构成的,二者的个数比是2:1.Na2O2是由钠离子和过氧根

36、离子构成的,二者的个数比也是2:1,选项A不正确;由化合价变化可知生成1molNa2O转移2mol电子,而生成1molNa2O2也转移2mol电子,所以选项 B不正确;常温下,Na与。2反应生成Na2O,在加热时生 成Na2O2,所以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在生成Na:。,所以选项C也不正确,由该死定律知X 2即得到选项 D的反应,因此选项 D正确。25.(12 分)在温度t1和t2下,X2(g)和H2反应生成HX的平衡常数如下表:化学方程式K (t1 )K (t2)F2+H2 =2HF1.8 x1036131032Cl2 +H2 = 2HCl9.7 x10124.2X1011Br2 +H2

37、 一 2HBr5.6O079.3 汉 10(4) X2都能与H2反应生成HX,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5) K的变化体现出 X2化学性质的递变性,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6) 仅依据K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随着卤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 (选填字母)a. 在相同条件下,平衡时 X2的转化率逐渐降低b. X2与H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c. HX的还原性逐渐d. HX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HX的生成反应是发热反应; I HX属于共价化合物,H X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是极性共价键,

38、因此HX的电子式是 ; F、Cl、Br、I属于W A,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导致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因此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从而导致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即这四种元素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 所以H F键的极性最强,H I的极性最弱,因此HX共价键的 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HF、HCI、HBr、HI; 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个,在反应中均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 H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也想得到一个电子而得到2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时易通过一对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合物HX ; 同(3) K值越大

39、,说明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大,即转化率越高,a正确;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小,说明生成物越不稳定,越易分解,因此选项d正确;而选项c、d与K的大小无直接联系。27. (15 分)甲、乙两同学为探究 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0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 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2 +H2 = 2HI4334(1) 已知t2 ti, HX的生成反应是 反应(填 吸热或 放热”。(2) HX的电子式是。(3) 共价键的极性随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的增大而增强,HX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实验操作和现象:操作现象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

40、表面产生气泡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打开弹簧夹,通入N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浓硫酸弾夹尾气处理装评ET液b0.25 mol/L BafNOJ.M液(1)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C中白色沉淀是 ,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性。(3) 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4) 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 ;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 D

41、,D中盛放的试剂是 。 进行实验,B中现象:甲大量白色沉淀乙少量白色沉淀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5) 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试验。B中无沉淀生成,而 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解析:(1)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加热时可以氧化单质铜,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方程式为 2H2SO4(浓)+ CuCuSO4 + 2出0+ 2SO2 f;(2) S02溶于水显酸性,而在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可将S02氧化成硫酸,从 而生成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 这说明S02具有还原性,而硝酸根离子被还原成 NO气体, 由于试剂

42、瓶中的空气将 NO氧化成NO2,因此会出现浅棕色气体,方程式为 2NO+O2=2NO2;(3)见解析(2)(4)要排除空气参与反应,可在反应之前先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将装置中的空气排排出,由于铜和浓硫酸反应放热,因此产生的白雾中含有硫酸,为防止硫酸干扰后面的反应,需要饱和的NaHSOs溶液除去二氧化硫中混有的硫酸杂质;甲仅仅是排除了空气,但并没有除去二氧化硫中混有的硫酸, 因此会产生大量沉淀,方程式为SO42+ Ba2+ =BaSO4 而乙虽然排除了二氧化硫中混有的硫酸,但没有排尽空气,由于在溶液中空气可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所以也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方程式为2Ba2+ 2SO2 + O2+ 2H2O=2BaSO4 + 4H,但由于白雾的量要远多于装置中氧气的良,所以产生的沉淀少。(5)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 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白色BaSOs沉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