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课堂预设捕捉动态生成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939932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调整课堂预设捕捉动态生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调整课堂预设捕捉动态生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调整课堂预设捕捉动态生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调整课堂预设捕捉动态生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整课堂预设捕捉动态生成(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调整课堂预设 捕捉动态生成 摘 要:化学实验趣味之中充满哲理,平淡之中蕴含神奇。实验教学的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本文介绍了在中学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关键词:化学实验 探究 新课程 生成性资源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做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标准中所谓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其最鲜明的特点,就

2、是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1、利用实验异常现象,把握生成性资源化学实验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出现异常现象,不少演示实验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即使在老师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苏教版必修1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一节中“SO2还原性”的讲授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SO2易被空气氧化,实验容易失败。苏教版必修化学1有关二氧化硫的实验:取一支试管并加入5mL二氧化硫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再滴加0.5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振荡,放置片刻后滴加稀盐酸,观察实验

3、现象。没有滴加H2O2之前,理论上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可实际操作中仔细观察会看到溶液有少许的浑浊;再加少量3%的过氧化氢溶液后,振荡,有大量的沉淀生成,放置片刻后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在此异常现象面前,有些老师就盲目解释产生浑浊的原因,生怕实验失败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殊不知这正是老师心虚的表现。此时我们老师应该将计就计,就拿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产生浑浊的原因,继而把“SO2还原性较强”这个知识点落实下去,并进一步挖掘能与之反应的氧化剂。学生实验中,参与实验的主体是学生,不同组学生在同一个实验过程中就可能种种原因而导致异常现象,这时,发现异常现象的学生总会十分兴奋和好奇,教师如何充分利用

4、这一资源,耐心予以引导求证,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让学生体会到发现、探究的乐趣。化学实验中各种试剂的加入一般而言有一定的顺序,但是在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时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想当然地设计一些特定的实验步骤,但是有时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曾听到这么一堂评比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必修1铁、铜的性质及应用,教师讲授Fe3+的氧化性时提问学生Fe3+能与哪些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反应,学生的答案之一是I-,于是让该学生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学生的实验方案如下:先往试管里加2mL0.1mol/L的FeCl3溶液,滴入2滴1%的淀粉溶液,无明显现象;然后滴加几滴0.1mol/L KI溶液,发现明显变色,但不是预期的

5、蓝色。此时,教师甲就忙于解释说淀粉有问题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缘故(其实不是该原因)。如果我们教师转换观念,把实验的目的看作是带领学生探究知识,发现他们尚未认识的客观事物,并从中学到认知本领,就不会因为出现异常现象而手忙脚乱,影响教学。同样的情形,教师乙就充分利用了该生成性资源,把问题交给学生处理。经过学生分析:可能是过量的Fe3+本身的黄色干扰了实验现象。经研究将实验方案调整如下:先往试管里加2mL0.1mol/L的KI溶液,滴入2滴1%的淀粉溶液,无明显现象;然后滴加几滴0.1mol/L FeCl3溶液,发现变成了预期的蓝色。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

6、或失败,以及对于问题解决本身,是比单纯的结论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所以我们教师应实事求是地面对实验现实,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发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师生共同研究,改变实验方法和策略,最后把实验做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备的是弹性化教案,重在设计教学过程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要相辅相承,水到渠成。而不刻意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非预设的课堂才让学生思绪飞扬,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

7、问题和答案。2、质疑书本实验,开发生成性资源所谓质疑,即思考别人思考过了的问题,并结合自己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对其结论提出疑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不轻信已有的结果,不盲从书中的结论,学会对知识的质疑,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形成性教育资源。“火柴头中硫元素的检验” 这一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化学(选修)中牙膏与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这一课题。教科书的课题方案设计中提供了a、b两种实验参考方案。上述两种方案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教科书提供的KMnO4酸性溶液浓度是0.01molL-1(并非如书上描述的“浅红色”而是呈较深的紫红色),而且用

8、量比较大(a中需约10mL,b中约34mL),要使溶液褪色所需火柴头的用量较多(一般至少需要进行2次即6根)。其次,由方案a中烧杯的容积相对较大,故火柴头燃烧产生的气体浓度较小,再通过振荡乙烧杯来使二者接触从而反应,吸收效果不够理想,并且有SO2气体残余。方案b中燃烧产生的气体通过拉注射器而被KMnO4酸性溶液吸收,效果相对较好,但实验装置比较复杂,且需两人协同完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过学生分组反复试验发现,要使书上提供的0.01molL-1KMnO4酸性溶液褪色较困难,因此可适当减小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可选择110-3molL-1呈浅红色),使实验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重复性。火柴头

9、方案1:取一微型试管,加入约1mL 稀碘水,滴加1%的淀粉溶液,显蓝色。取两根安全火柴放在试管口,用另一根燃着的安全火柴引燃后立即伸入微型试管中,立即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轻轻振荡,可见原溶液的蓝色很快褪去(见图1)。本方案中同样可采用110-4 molL-1KMnO4酸性溶液代替淀粉-I2溶液。淀粉-I2溶液图1 图2 方案2:取两根安全火柴放在试管口,用另一根燃着的安全火柴引燃后立即伸入一小试管中,立即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收集产生的气体。然后滴入23滴110-3molL-1KMnO4酸性溶液,振荡,立即发现溶液浅紫色褪去;并可反复滴加KMnO4酸性溶液34次,褪色现象均很明显

10、。方案3:取两根火柴头放入一小试管中,加入约1mL110-3molL-1的KMnO4酸性溶液,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后即可见浅紫色的KMnO4酸性溶液逐渐褪色(见图2)。“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这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母林斯基给教师的告诫。3、指导设计家庭小实验,预设生成性资源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的功能应由激发学生积极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由会学知识到求

11、异创新。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因此,从课本知识联系生活中同类现象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也是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的一个方向。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是高中电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通过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实验探究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课堂演示实验往往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及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完全领会。因此课后布置学生一个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既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巩固,又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延伸。(1)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水果中含有大量生物酸能起到电解质的作用,根据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往水果中插入不同金属电极并用导线连接起来,会产生电流,形成

12、水果电池。(2)设计家庭实验主题:哪些水果可以用来做“水果电池”;哪种水果的效果最好?(3)讨论得出实验方案:分别选择西红柿、柠檬、橙子、苹果、香蕉等水果;选择“5角”硬币和废旧干电池回收的锌皮做电极材料,电极间距离设定为2cm,用导线连接电极和电子音乐卡或电子计算器显示器,测量不同水果在相同条件下所产生的电流。(4)观察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5)课堂上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参与,了解了如何探究生活中的现象,融合了学生个人的创造和集体的智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及相互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化学实验能生动、直观地

13、展示化学现象,以特殊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布置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质能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如雨水pH值的测量、水壶中的水垢处理、污渍的洗涤、鸡蛋壳成分的鉴别、草木灰成分的鉴别、自制酸碱指示剂等,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做趣味小实验,如魔棒点灯、滴水生烟、白纸显字等,能吸引更多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化学实验中,体会实验的乐趣,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可见,补充家庭小实验、趣味小实验,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能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课堂演示、学生实验的不足。当然,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否认我们课堂教学有一定计划性和严密性。相反,认真备课,充分考虑课堂可能出现

14、的种种情况,才能在出现意外时,处变不惊,应付自如。此外,我们要考虑到在利用生成性资源的过程中,有些探究适于课堂进行,有些则难度太大,花费时间长,重在课后指导有兴趣者进行探究。总之,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课堂上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成因素,我们就能泰然地迎接,并加以智慧的推进。正如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果断地放弃预设的教学程序,冷静对待,巧抓生成契机,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留住不曾预约的精彩,成功地驾驭课堂。参考文献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化学(选修).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3 方云凯.谈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4 李凤.刘柳.谈化学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教学资源及利用 J.化学教育.20045 张长江.从教学本质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成性J. 化学教学,2008(5)6 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