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要解 第2课

上传人:c****d 文档编号:15924647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三戒要解 第2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戒要解 第2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戒要解 第2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三戒要解 第2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戒要解 第2课(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课思考题1.在宣讲三戒的此处,为何首先讲到了“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请对此句颂词作详细解释。本论承许获得佛果的唯一道是什么?既然称为“唯一道”,宣说其他乘又有何必要?3请对九乘的见、修、行、果分别作详细分析。甲二(论义)分五品: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三、大乘菩萨戒;四、密宗三昧耶戒;五、三戒圆融。第一品总说乙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分五:一、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二、略说获得佛果唯一道;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四、别解脱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五、下三品之总述。丙一、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 净基是指佛性或如来藏;能净指能清净如来藏上一切垢染

2、的随解脱分善道;净果指如来藏远离一切垢染后现前功德;所净指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八识聚及习气。:大圆满智之总相,净身金刚持佛果。这句颂词是阿里班智达引用自文殊教言的一句话.按照密宗的说法,认识到如来藏的本面时,就已经获得了金刚持佛的果位,不过显宗有不同说法。也就是说,一旦通达大圆满的智慧总相,就可以获得金刚持如来的果位。简单来说,心的本性就是所谓的大圆满或者说智慧之总相,真正通达此智慧总相,已经获得了无上如来的果位. “净身”就是清净的身相.从真正本义来讲,通达大圆满智慧之总相,则获得金刚持佛果从文字上看这样比较好懂,但也不敢随便改。现在香港有个人在翻译的时候,凡是对自己不太懂的地方,都是用与

3、自己相应的词来代替。这样听起来确实特别舒服,但对原文中很多殊胜的意义,随意改动以后,很可能会失去原有的价值.所谓的净基,实际就是佛经所说的如来藏,在宝性论为主的很多论典中称之为种性,种性也分为本性种性和增上种性等 宝性论云:犹如地藏及果树,当知佛性有二种,无始自性住种性,真实纳受胜种性。对此,佛教各宗派的观点也有不同。首先是有部宗,此宗派特别重视毗婆沙论。对于毗婆沙论,有一种说法是凡夫造的,也有一种说法是五百阿罗汉造的。不管哪一种说法,实际毗婆沙论就是有部宗观点的来源。他们认为:不贪执有情与有情资具的知足心所,即为圣者种性。比如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资具以及亲朋好友等的贪欲,已

4、经全部断除,这时,他的如来藏本来面目真正显现出来。所以,小乘自宗并未明显讲到如来藏,只是说圣者种性,但实际就是如来藏的意思。其次是经部宗,他们对毗婆沙论不是很重视,而是主要随顺别解脱经等,将佛陀的语言作为依据,相比有部宗略高一些.经部宗认为,如来藏是将来可以产生无漏智慧心种子的一种能力.唯识宗认为:如来藏是无始以来存在于心相续中,具有能生无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绳。什么是得绳呢?俱舍论第二品中,对得绳有比较广的宣说,但唯识宗并不承认俱舍论所说的得绳.所谓的得绳,比如我明年受菩萨戒,我的相续中今年就有了受菩萨戒的种子习气。有部宗认为,它是非心非色、实有存在的一种法。唯识宗当中的随教唯识认为,根据经典

5、教义来说,众生当中有毕竟无种性者,永远不可能成佛;也有具种性者,他们将之称为得绳;随理唯识则与大乘中观自续派无有差别.无论随理唯识宗还是随教唯识宗,都认为:如来藏是无始以来存在于心相续中具有能生无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绳.中观宗大多数的观点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如来藏是有垢真如,通过精进修持遣除遮障以后,增上种性开始显现。但是对于它的认识方法,中观各大派也不相同。在此处,依照大乘不共观点而言,心性本来清净无为法之明空智慧无有迁变而存在,即是如来藏。心的本体实际是一种无为法,以明空智慧无有迁变的方式存在于每个众生的相续当中,龙猛菩萨的赞法界论和赞如来藏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等持王经云:“清净澄光明,不乱

6、无为法,称为如来藏,本住之法性。”清净、光明、澄清,未被分别所扰乱的无为法,即为如来藏。它在每一个众生相续中,以法性的方式本来存在着。关于如来藏,宝性论中云:“佛身外现故,与真如无二,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 又译为:“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其中以三个理由来宣说,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对这个颂词作了非常详细的解释.那么,以哪三种理由来安立如来藏呢?从本性来讲,以后可以显现圆满佛身之故;众生心与本性无二故;每个众生皆具有种性之故,以这三种理由,可以成立众生恒时具足如来藏。随后,又以十种道理抉择如来藏的意义,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7、中也引用过.并且通过九种比喻详细说明了如来藏被垢染所遮障的道理.如来藏在金刚乘中,事续中称为清净天尊,行续和瑜伽续则称为加持天尊,玛哈约嘎称为大法身,阿努约嘎称为佛子菩提心,大圆满当中称为本来清净任运自成之光明.虽然有不同称呼,但可将其共称为基续自性任运自成之坛城。此处主要从大圆满的称呼而言,其他事续、行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对如来藏还有些不同的观点和称呼方法。什么叫做如来藏呢?定解宝灯论中再三提过:光明的智慧与空性无二无别之心的本性,即是如来藏。尤其按照阿底约嘎的说法,我们的心即为觉空明无别之本体,如同日轮自然具足一切光芒般,三身五智的所有功德自然而然全部具足,因此称为大圆满。一位观音菩萨

8、的化身在他的教言中说:有些人认为,大圆满和大中观是一体的。从名相上当然可以说为一体,但实相上也说为一体有些困难,因为大圆满是诸乘的最顶峰,而中观空性,即使声闻乘也有所涉及.这位大德特别喜欢看多珠仁波切有关大圆满方面的书,他说:每次翻阅多珠仁波切的大圆满,都感觉上师在慈悲抚摸着我的头,一边加持我一边赐予安慰。此处所说的智慧中,已经包括基住三智 基住三智:本体空性智、自性光明智、大悲周遍智。、持相五智 持相五智: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入境二智 入境二智: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等基果的一切智慧.有些说法认为,基住三智是法身智慧,持相五智是报身智慧,入境二智是化身智慧,也有

9、这种分法。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而轮回诸法也是无而显现、暂时性的,实际除法性外无所言语,周遍轮涅,所以称为智慧之总相.在如是净基如来藏之上,法性光相与所净轮回法之垢共同存在,通过能净的正道可以净化所净的垢染,现前其本来面目。因此,从究竟果乘来说,依靠三戒中的精华密乘道完全可以清净如来藏上的客尘,最终如实现前本基,达到五身五智于觉性中无离无合的境界,因此称为金刚持。下面介绍五身。现前通达诸法无相、自性清净之离戏智慧分,即是法身;由法身的妙力中出现无边清净显现分,即是报身;从报身中根据清净、不清净所化众生各自信解随机显现分,为化身;三身现分毫不混杂分,即是现前菩提身;三身无二无别分为不变金刚身。所谓的

10、五智,如实通达法界为法界性智;明知分不灭为大圆镜智;证悟诸法等性为平等性智;互不混杂同时了知万法为妙观察智;以无缘大悲无碍洞悉利众事业为成所作智。这一切均是大断、大证、大心三大之自性。大断,指最后获得佛果时,断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细微习气。现在很多人可能只是小断,有时候烦恼稍微能断除,有时候仅仅是暂时以禅定力压制下来,一旦出定烦恼又会起现,这不是真正的断.佛陀已经将烦恼的种子和习气全部断掉,所以叫做大断。大证是指对一切万法通彻无碍.获得大断和大证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利众事业无有间断,由于发心特别广大,所以叫做大心。这方面在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讲得很殊胜.现观庄严论中云:“

11、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所以说,凡是想寻求无上菩提者,均应了知圆满究竟之果即是唯一的佛陀,而佛果必须唯一通过下文所说的无上密宗道来获得。丙二、略说获得佛果唯一道:深广法门虽无量,未依大密能成熟,及能解脱殊胜道,不得正觉佛所说。佛陀宣说的深广法门虽然无量无边,但未依靠能成熟自相续的密宗灌顶以及能解脱自相续的密宗教言,不能获得正等正觉。这种说法,很多学习显宗的人不一定能接受.我在密宗问答录中也说过,但是没有详细说,害怕别人不相信。实际上,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详细讲到,没有依靠密宗断除三现习气的智慧,仅仅依靠显宗很难断掉。当然,藏传佛教中比如明朗大师和麦彭仁波切,他们的说

12、法也有点不相同,但在这里应该可以这样理解。这一点显宗也是承认的,最后的习气未断除之前,不可能获得佛果。为什么呢?十地菩萨在十地末尾时入于金刚喻定,诸佛菩萨的心间会发光,对他作大光明灌顶,实际上,十地菩萨于此时也是趋入密宗道,最后断除最细微的种子习气。华严经和妙法莲华经等佛经中都有这种记载.为什么说必须通过密乘道获得佛果呢?因为如实开显法性之甚深、尽所宣说有法之广大的法门虽然不可胜数,但未如理依靠大密金刚乘能成熟之灌顶与能解脱之生圆次第的殊胜道,仅以下八乘之道无法获得佛果.为什么呢?束缚于轮回中的因,就是极其细微的精、血、风所生的三现迁移习气,而在其余八乘中并未宣说净除此习气障碍的方便直接之道。

13、具足无碍彻见万法之智慧、独一无二的真实语者圆满佛陀在经中说:“虽施头与手足等,心境尚未清净故,不得菩提之果位。从显宗角度,对自己的头目手足全部布施而获得布施度圆满时,最细微的心尚未清净,以此缘故,不能获得菩提果位。只有在获得最后密宗真正的灌顶、细微的三现习气全部得以清净后,才能获得无上佛果.关于依靠无上密宗方得佛果的道理,密藏续 密藏续,也即大幻化网续。中云:“六世间界十方中,过去以及现在生,一切如来之坛城,修此自圆五身也。”过去现在的所有如来,就是通过修持此殊胜大密乘,最后现前五身的。般若经中也有与之相同的道理,金刚经说:所有未来过去现在的佛都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获得成就.有些上师认为,这只是

14、对密宗的一种赞叹而已,实际无须灌顶和窍诀,依靠显宗自宗也可以获得佛果.有关这种说法,以后如果有时间,稍微分析一下可能也是有必要的。然而,并不是说以下八乘都无有必要,因为这八乘不仅仅是暂时获得自果,而且还是趋至无上密宗道的必经之梯.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可以分五品,第一品总说整个密乘与显宗的差别和道理;第二品讲别解脱戒;第三品讲菩萨戒;第四品讲密乘戒;第五品讲三戒如何圆融,即一个人的相续中三戒如何圆融的道理。按照阿里班智达班玛旺革嘉波多吉札巴嘉村花桑波所造的三戒论,上面这个颂词中说,释迦牟尼佛的深广法门虽无量无边,但未依靠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教言,不能获得佛果。也就是说,想要成就佛果必

15、须进入密宗,显宗自宗无有成佛之道,字面上可以这样解释.堪布云丹嘉措引用佛经教证作了解释:虽然布施了头目手足,已经圆满布施度,但是心未清净的缘故,仍然不能获得菩提果位。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很多人觉得矛盾:显宗自宗若无有成佛之道,是不是所有显宗宗派未入密乘就不能获得成就?这个问题比较关键.应该说显宗自宗也可以成佛,智悲光尊者在集密意续释中讲到这样一个比喻:不太锋利的斧头砍木柴时,我们说不能砍木柴,实际它可以砍,只不过拖得时间比较长,因此加上否定词.同样,显宗虽然可以成佛,但时间非常缓慢。密宗很多续部中说:必须依靠密宗才能成就,显宗自宗不能成佛。其中的密意应该这样解释.这一点,按照智悲光尊者的说法很合

16、理.不然,所有成就者全部是进入密宗才成佛的话,也有点困难。比如显宗第十一地普光地的功德与密宗获得佛陀果位的功德是否一样呢?根据无垢光尊者大幻化网大疏的观点,可以承认一样.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也说:密宗能遣除或者根除三现习气。众生无始以来具有一种三现习气 三现迁移习气:即精、血、气。最初众生转于轮回时无此,是光明之显现,如众生投胎时具白、红、黑之光相。三现习气之本性为三身。,这种三现习气需要依靠密宗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才能真正得以清净。因此,密宗诸续部中说未依密宗不能成佛的密意,可能这样解释比较好。总而言之,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显宗当中也可以成佛,只不过比较缓慢;或者说,显宗没有像密宗那样,

17、宣说能清净三现习气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也可以说,显宗虽然从道理上宣讲了光明和空性,但未讲到具体的修法。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说显宗没有成佛之道.丙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乃至心未灭尽前,乘之数量无边际,引入一道之阶梯,虽得各果尚有增,亦仅离各乘所断,未入一乘怎得果?乃至心未灭尽之前,乘的数目也是无边无际的。为了让众生趋入诸佛唯一道密宗金刚乘中无上内续顶乘之阶梯,暂时安立了各种乘和各种果。但实际上,所安立的很多果位仍然可以增上,未入一乘之前,各乘仅仅远离了各自的所断,所得果并不究竟,只是为了所化众生暂时休息的一种阶梯。所谓的乘,梵语是雅那,直接引申出来就是乘骑的意思。乘骑有能乘骑和所乘骑两种,摄集

18、经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这里讲到,所谓的乘是根据众生分别念来安立的,分别念有多少,乘也有多少,有三乘、五乘、七乘、十多乘等非常多。总的来讲,就像妙法莲华经所讲的一样,最后究竟唯一乘。龙猛菩萨父子最后也是赞叹究竟一乘 入中论: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龙树菩萨在赞法界论中说:“由法界无别,故乘无差别,佛说三乘者,方便导有情。”。乃至所化众生相续不断的粗细心与心所尚未灭尽于法界之前,能调伏的对治法不可思议,乘的种类也不计其数,所以是无边无际.当我们心相续中的能取所取全部消于法界时,所谓乘的概念和含义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楞伽经中云:“乃至有心前,乘边无穷尽,一旦心灭尽,无乘无众生。”在心尚未灭尽之

19、前,乘也是无边无际;一旦心已经灭尽,乘和众生全部都不存在。定解宝灯论中也提到,有些人说:宁玛巴安立九乘不合理。我们可以反问他:分三乘是否合理呢?如果合理,那么,密乘是否包括在乘里面?若不包括,则有密宗修法不属于乘的过失;若包括,从大的方面有小乘和大乘,大乘当中有显宗乘和密宗乘,这样安立没有任何过失。如是在这些种类各异的诸乘之中,所有的下乘都只是登上诸佛唯一道密宗金刚乘无上内续顶乘的阶梯而已。有些纯粹学显宗的人不一定承认.单单不承认是不行的,你应该拿出教证和理证,就像买东西的时候必须付钱一样,如果你能拿出教证理证的“钱”,我们也可以承认。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依靠此等乘可以获得各自相应之果,但仍旧

20、有要上进的功德,所以即使获得自果,人天乘也只是出离了恶趣,声闻、缘觉乘也只不过超出了轮回,菩萨乘与事行三续只是解脱了二边,对于真正心的本来面目,他们仍未真正感受到。总而言之,他们仅仅远离了各自乘的所断,还没有趋入究竟一乘无上密宗道,又怎么能获得最终的大菩提果呢?不会获得。其他论典中,下面也单独安立了一个科判,此处堪布云嘎并未单设科判.此依大圆满自宗,声闻缘觉菩萨乘,称为法相因三乘,事行瑜伽外三续,无上父续大瑜伽,随类瑜伽即母续,明点瑜伽无二续,称内三续九乘摄。宁玛巴自宗将所有显宗、密宗安立在九乘之中,这一点在格鲁、萨迦等其他宗派是没有的.在这九乘当中,所有的修行都可以包括。在修学过程中,大家一

21、方面对宗派不能互相抵触,另一方面,自己属于哪一个宗派、主要修学哪位上师的教法,了知这一点很重要。在座的人,从总的方面来讲,主要修学全知无垢光尊者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法,传承则是从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传下来的,就像完整的一家人有父亲、有母亲,大家并不是街头流浪的孩子。有些人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在学什么,会有这种过失。我自己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转的八万四千法门,按照显宗观点,仅仅一个法蕴的量也是不可思议的,非常多,哪怕用大象来背都背不完。对这些法要一一精通非常困难,在末法时代,应该学习一些具有窍诀性、加持性和传承性的经论。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针对全知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的论典进行学

22、习.与此同时,也可以翻阅一些其他书籍,并不是说其他的一点不能学。颂词中讲到,宁玛巴自宗可以分九乘,声闻缘觉菩萨乘称为因法相三乘,也叫做集聚招引外三乘。为什么叫集聚招引外三乘呢?集指苦集灭道中的集,是释迦牟尼佛对外公开宣讲的,从所有烦恼中获得解脱的一种法门,与之相关的见解、修行、行为、果位等,下面有广说。一切续部中说:法相因乘者,众生观正觉。法相乘、显宗乘的话,众生观为如来正等觉,但是果乘的时候完全不相同,所以叫做因三乘。事行瑜伽外三续,在梵语中是智雅、俄巴、友嘎,分别是事续、行续、瑜伽续,这三续称为苦行明觉外三续,这也是经常所说的外密。外密不像大圆满和玛哈约嘎,对真正心的本体还未真正认识,对勤

23、作方面比较重视。智悲光尊者在集密意续释中说:显宗和外密最大的差别,主要是从世俗谛能否转为道用来分的。能转为道用的即为外密,而显宗对世俗谛根本不能转为道用。为什么呢?显宗在宝性论和如来藏经中,虽然从理论上详细讲解了光明方面的道理,但对如何修持、如何转为道用、如何让众生亲自感受这种光明境界方面,并未讲到。另外,事部、行部、瑜伽部当中,入门方面,事部有水灌顶和冠冕灌顶两种;行部在这两个灌顶基础上加上金刚铃、杵灌顶和名称灌顶;瑜伽部再加上阿阇黎灌顶.从见解方面,事部是智慧尊者和誓言尊者以主仆的方式来观想。对于修行者自己是否观为本尊的问题上,很多高僧大德有辩论。比如萨迦班智达说:事部当中,将自己观为本尊

24、的做法不太合理.克主杰认为:事部有特殊事部和一般事部两种,特殊事部中将自己观为圣尊;一般事部中,没有将自己观为本尊的说法。我们自宗如何承认呢?可以说,应该将自己观为圣尊,尤其在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中有比较明显的教证。记得上师如意宝去印度南卓佛学院的时候,一位比较有名的活佛去见法王如意宝,也问了上师这个问题。当时上师说:宁玛巴自宗承许有一般事部和特殊事部,特殊事部当中,自己应该观为誓言尊者。后来我翻阅功德藏释以后,发现法王的这种说法很合理。但是我记得密宗实修法当中,事部的观修方法是,自己前面观一个智慧尊者观世音菩萨,自己好像没有观,这应该是从一般事部而言的.实际上,龙猛菩萨亲自造的观世音菩萨千手千

25、眼的观修方法、无著菩萨造的观音菩萨修法,以及印度比较出名的华姆给隆比丘尼造的十一面观世音菩萨修法,在这些修法中都有自尊和他尊的观修方法。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理解。无上父续是大瑜伽,也即玛哈约嘎,玛哈是大的意思;随类瑜伽是阿努约嘎,此为母续;明点瑜伽就是无上大圆满无二续.人们经常称此三者为深密随转方便乘,也可以说是内三续。虽然概括这些乘的道理有许多,但本论按照不共前译宁玛自宗大圆满的观点,可以分为九乘,也即因三乘、外三乘、内三乘.其中因三乘包括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自己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并将所听闻之教义传授给他人,故而称为声闻;最后有者不依靠他人,独立自主便能现前超胜三有轮回之果,所以称为缘觉;为了成就圆满菩提,利他心不怯懦、勇往直前者,即为菩萨.菩萨就是勇识的意思,从藏文“森华”的直接含义来说,是心很勇敢,“森”指心,“华”就是勇敢的意思.所以我们看见有些人利他心比较强,就会说这个人很勇敢;利他心不太强,为了一米二米的地方争论半天,自私自利方面比较勇敢,这是自利的“菩萨”。诠释修持此三乘可以获得相应之果的途径,是故称为法相.并且,此三乘只是获得自果的直接因、获得究竟大菩提果的间接因,并非果转为道用,为此称为因三乘.16 / 16文中如有不足,请您见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