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

上传人:d****2 文档编号:15924195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两化融合”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管理体系概念的由来: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2010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继续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核心: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含义:信息化的重点是加强工业化、增强实体经济这一过程

2、的实质是“工业化的需求牵引、信息化的技术驱动”两化融合发展过程发达国家与中国两化融合特点的不同:发达国家渐进式发展: 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先管理现代化后管理信息化: 技术上豕步换代,先大型机,后小型机再服务器一客户机,直至互联网、云计算.中国跳跃式发展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管理现代化与管理信息化同步发展: 技术上是快速换代,四世同堂发达国家与中国发展历程的不同: 厂发达国家工业化经历三个阶段:机械动力传递困难,工厂规模受限。电力动力传递不受限,工厂规模急剧扩大.信息传递处理无困难,走上两化融合道路. 蒸汽机时代一小工业时代 电力时代-大工业时代 自动化时代后工业时代 传统工业化(194919

3、79)计划经济,无需求、无动力、无条件; 开放改革阶段(1989-1999)向市场经济转型,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始探索发展;全球化超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2000)加入WTO,超高速发展,必然向自由。中国与发达国家目前两化发展现状对比:发达国家:渐入性发展,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阶段的积累,自然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中国:植入性发展,工业化尚未完成,正处于中后期,亟待通过信息化实现工业化跨越式发展.8首批 大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能源行业两化融合全面展开从 20 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在勘探开发和炼化生产领域引入了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生产控制。“十五”期间,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多、发

4、展速度快、应用效果好,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国内各行业 中处于领先地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则中石化六统一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应用层次清晰,已形成包括生产操作控制层、生产执行层、经营-管理层和企业管理层的完整信息系统应用 体系。我国信息化弱点信息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总体而言,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多数行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 产品附加值也很低。两化融合助推工业转型升级作用初显两化融合不仅帮助众多企业提高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输销售以及综合管理各方面的核心

5、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安全生产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助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的作用开始显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其中重点之一就是工业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节能减排工作提 供了新的手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主要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融合。也就是说,两化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两化融合最基础的传统技术是基于短距离有线通讯的现场总线的各种控制系统,如PLC, DCS, HMI, SCADA 等。2014年2月27日,党中央宣布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实施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发 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

6、策,将信息安全和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层次上来。要准确把握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需要三方面的内容:1、首先要认识到信息化可以而且能够带动工业化;2、其次要认识到工业化进程可以缩短,但在当前条件下还难以逾越;3、最后要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工业化是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工业化。两化融合的四个发展阶段: 起步建设阶段、单项覆盖阶段、集成提升阶段、创新突破阶段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整体处于由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加速过渡阶段,超过20%大中型企业处于集 成提升阶段。起步建设阶段: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具备一定条件,但其单项应用尚未开展或刚刚起步;单项覆盖阶段:企业具备了一定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单项

7、应用对企业业务覆盖和渗透逐渐加强,发 挥了一定作用但其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集成提升阶段:企业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单项应用本成熟综合集成有效实现,但其协同与创新尚未开展; 创新突破阶段:在企业基础建设趋于完备,单项应用和综合集成熟且协同与创新得到有效实现.GB/T 23020-201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丁业化容和评估规范中将企业两化融合的水平与能力评估分为四个主 要评估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为: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两化融合的评估四方面分别对应发展四阶段。目前推进两化融合存在的问题:1、两化融合认识不到位;2、两化融合与企业战略不匹配;3、重技术轻管理,信息化与管理两张皮;

8、 投资绩效不明显,成本难控制; 重建设、轻维护和应用,应用效率不高 信息孤岛现象普遍,信息安全面临挑战。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三个关键问题:1、 环境问题2、资源问题3、以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我国工业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与发达国家的比对:1、装备化基础薄弱;2、流程管理缺位;装备现代化发达国家流程标准化管理现代化4、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关键能力不足。打造新型能力体系3、企业管理与信息化两张皮目前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单项应用较好,综合集成不足,主要障碍是“信息化与管理两张皮”.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关键指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从全局出发

9、,实现技术与管理协调发展。企业推进两化融合要在整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上进行调整和转变:1、从关注局部向统筹全局转变;2、从强调技术向规范管理转变.基于以上思路,采用管理体系来全面引导和推进两化融合的发展。两化融合的定义: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企业层面,推进两化融合就是在信息化条件(环境)下,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进程。推进两化融合的意义: 在信息化条件(环境)下,两化融合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降价竞争、单项产品技术都是不可持续,只有形成了高出竞争对手

10、的研究开发能力才是可持续竞争优势;信息化 环境下离开两化融合很难获取研发能力。 两化融合是提咼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只是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台阶式的,即两化融合只有达到综合集成阶段,企业经济效益才会出现台阶式的飞跃. 两化融合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必要手段.两化融合不可能包治百病,但要治这些病,没有两化融合是万万不行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定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企业 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需求,一规定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 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

11、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注:参照以往成熟如 ISO9000 管理体系的思路和做法研究建立起一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编制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通过对我国企业两化融合进程中的问题分析,信息技术已不再是制约两化融合发展的瓶颈,更重要的是需 要通过管理来推动: 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涉及到传统的企业管理、IT管理以及IT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等多个方面.目前现有的各类管理体系,或者更侧重于工业领域.或者更侧重于信息化领域.尚不能体现两化融合的系统性和 专业性.同时企业为了经营管理的需要,往往会选择多个管理体系来实施,这势必会造成管理上的负担,由于缺乏指 导企业综合应用现有管理体系的方法,导致企业自身很难将

12、这些体系融合应用。 因此明确企业两化融合过程的一般要素,建立两化融合管理的通用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我国当前 多数行业和企业面临突破综合集成的关键时刻,尤显重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作用和意义:1、能够全面有效的落实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2、帮助企业真正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稳定获取预期的两化融合成效;3、以打造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新型能力为主线,加速原有第三方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实力整体提 升。4、顺应国家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促进行政资源整合优化,提升行政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两融管理体系与 GB/T 230202013、其它管理体系、企业运行机制、当今热点概念之间的关

13、系: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GB/T 230202013 具有相通的理念和原则,这些理念和原则均源于两化融合推进的科学规律。 二者也存在区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为企业系统、有效地推进两化融合提供过程管理方法和路径主要服务 于企业内部管理:GB/T 23020-2013为企业全面、科学评判其两化融合现状和成效提供系统分析方法,主要 务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对其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并可帮助企业评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绩效 及改进的成效。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帮助企业明确两化融合的现状、重点和方向,并可为企业提供达到新目标实现 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两化融合与其它管理体系 具有相似的操作流程和方

14、法,但在各自的内涵和目标等方面有本质差异.目标的不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服务干企业全局目标在于通过两化融合不断形成企业需要的新型能力,为企业获取可持续 竞争优势。其它管理体系在特定专业领域和应用范畴上有所侧重:目标在于规范特定专业领域的管理以提升相关活动的 I可靠性和稳定性. 目标实现途径的不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强调了在信息化条件下手段和方法的逐步实时在线化;对两化融合相关活动和过稈除了加强“规范化”,更需要强调其“动态性。其它管理体系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主要强调管理活动和过稈的“规范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企业现有运行机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覆盖企业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企业应修订和完善现有

15、与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相关的制度,以适应信息时代融合创新的发展需求;企业应变革现有制度,尤其是制度之间的关系,破除工业化职能分工体系壁垒,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网 络.企业应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制度,创建并完善信息时代系统化、体系化的现代化管理和运行机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现在的热点概念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领性方法论;智能制造 专统产业转型升级J互联网+大数据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业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的九项管理原则主要包括: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_致性,全局优化,第6页共19页 领导的核心作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全员参与、全员考核,创新引领, 过程管理,开

16、放协作管理原则当前我国企业要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做法:1、要通过信息化解决工业化发展不足的问题,加速工业化进程,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典型问题如:装备化基 础薄弱、流程管理缺位;2、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潜能,占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比如:互联网创新、大 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什么要“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仃)两化融合对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实际贡献率较难量化和考量,如以其作为两化融合的直接目标,两化融合 的要求难以明确和落地。(2)企业能力的打造均与两化融合密不可分,而企业只有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能力,才能获取可持续的竞争 优势,进而提高在市

17、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经济社会效益的机率。围绕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部署和推进两化融合实现两化融合的闭环控制和良性循环 管理原则保持战略一致性的原因: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技术的创新,服务于企业全面优化和升级发展.(1) 将两化融合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 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技术的创新; 两化融合服务于企业全面优化和升级发展; 两化融合已经成为关系到企业所有职能和层次的内生发展要素;企业要从战略层面统筹规划两化融合,才能真正把握两化融合的本质!(2) 两化融合要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企业要准确定位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发展战略,并推动其与时俱进; 企业当前及未来需要形成的可持续竞争

18、优势要与其发展战略相匹配;因此,两化融合应与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围绕形成所需要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对两化融合全过程进行监 督管理,并对两化融合的成效进行考核。(3) 两化融合是企业战略有效执行和落地的重要途径 两化融合涉及到企业所有的职能和层次; 在两化融合过稈中,可将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落实到相关的职能和层次,从而推 动企业发展进步、创新变革和战略实现。战略一致性模型:企业信息化战略投入的价值难以体现的首要原因在干企业的运营战略与信息化战略之间缺少对应关系。其次 是企业缺少一个动态的操作流程来保证运营战略与信息化战略之间持久的对应关系。两化融合与企业战略不匹配的原因:一

19、是未将两化融合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即未能全面统筹两化融合与企业整体发展的关系,战略上不匹配。二是没有基干业务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两化融合战略。管理原则领导的核心作用:两化融合涵盖业务和管理的优化与变革,覆盖企业所有职能和层次,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战略决策、管理 者代表的坚强执行,以及发挥各级领导的主观能动性。两化融合需要各级领导(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各级领导)合力推进(1) 两化融合是企业战略级任务;(2) 两化融合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 3)两化融合涵盖业务和管理的优化和变革;(4) 两化融合覆盖企业的所有职能和层次;(5) 两化融合的整体性和动态性要求越来越强;各级领导的核心作用( 1

20、)最高管理者-战略决策关键:认识水平、变革决心、领导能力加强自身学习、深化对两化融合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培养和增强管理层及全员的两化融合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完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确保资源有效供给( 2)管理者代表-坚强执行关键:统筹水平、执行力得到合理授权通过信息化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的问题懂技术、业务和管理专业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CIO 作为人选,面临重大挑战(3)各级领导-主观能动性关键:主动性需求提出者,执行落实者各职能和层次的主管领导应是相关两化融合工作主要负责人管理原则全员参与、全员考核全员的范围(1) 企业各个职能和层次的全员-两化融合的需求提出者和工作贯彻落实者;(2) 包括:

21、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等。调动全员积极性、自觉性、创造力,有效解决两化融合工作“高阻力”、“低参与”、员工对工作成败不担 责等问题。(1)建立全员参与机制;(2) 营造全员参与氛围;(3) 明确全员职责;(4) 建立全员考核制度。管理原则过程管理过程方法的定义:过稈方法是一种闭环管理方法,需要明确过程的输入和输岀,确定过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明确 过程绩效、加强过程考核,监测、分析和持续改讲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过程的增值效应为什么两化融合需要过程管理?(1) 适应以用户为导向的市场竞争新需求;(2) 两化融合工作复杂性和探索性的要求。两化融合过程管理 要点(1

22、) 目标:确保两化融合过程持续受控:提升两化融合的效率和效果。(2)做法:以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为主线P明确实现两化融合目标的过程,以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D在受控条件下实现这些过程;C对过程进行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考核,并报告结果;A持续优化过程,提升过程绩效.(3)价值:可基于原有管理基础逐步建立并细化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确保不重复发生过的不足或错误,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足或错误;实现两化融合螺旋式上升和良性发展。什么是PDCA方法:“PDCA ”的方法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适用于所有过程。P(PLAN)-策划:根据两化融合的方针,对照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确定

23、两化融合的目标,并 为实现目标确定必要的过程;D(DO)实施:确保在受控条件下实现过程;C(CHECK)测评:对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进行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审核、考核,并报告结果;A(ACTION)处置:采取措施,包括管理评审、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以持续改进过程绩效管理原则全局优化系统方法的定义:系统方法是指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从系统的整体层面出发,实现分解与综合、分工与协作的有机结合,加 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交互作用,科学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实现全局优化的方法.为什么两化融合需要全局优化(1)两化融合是企业战略级任务,覆盖企业全局;(2)两化融合的短板需要系统分析、识别并弥补。两化融

24、合全局优化 要点( 1)目标: 加强两化融合过程间的有机关联性;提升两化融合的整体有效性;加强两化融合管理的全局优化和动态改进。(2)做法: 将企业两化融合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并以系统方法进行管理;明确企业两化融合整体与局部的分解关系以及分工协作机制;运用信息化环境下的系统集成手段实现对企业两化融合的全面管理;系统分析企业两化融合的有效性,采取措施实现全局优化.(3)价值: 确保和不断提升企业两化融合的总体成效!管理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企业两化融合是信息化时代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等全面现代化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管理变革的要求(1)两化融合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L是风险控制的要求是企

25、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阶段目标(2)持续推进两化融合更要注重时效性。保持有效执行形成良性循环管理原则创新引领全球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1)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获得差异化相对优势,赢得可持续发展空间;(2)应用创新、集成创新成为主要创新形式。全球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速 市场动态性不断加强新形势表现在:地域优势行业边界不断淡化产业融合日益深化 信息不对称问题逐步解决我国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1)我国的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健全 资源定价不合理、准入壁垒等市场机制不完善造成的竞争环境不公平问题逐步改善。( 2)很多产业已趋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仅依靠“模仿”或“跟随”难以支持进一步发展

26、,创新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时代两化融合促进企业创新的四个基本要素信息化时代,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三个要素被融入了新的内涵,而数据的重要性凸显,逐步成为企业新 的核心要素。互动创新,持续改进。管理原则开放协作信息化为企业带来了开放机会和创新潜能(1) 企业生产经营特征的重大转变从集中化向分散化转变从趋同化向个性化转变从用户导向向用户参与转变(2) 市场需求的新趋势开放性、动态性个性化3)重构和整合内外部资源资源独占意识强等传统的资源要素观念;I不断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充分用好外部资源:企业的各级供应商、经销商,为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为企业服务的研究机构、 分散的知识工作者等。

27、4)建立灵活机动的组织形态建立流稈驱动、协同协作的动态组织架构;解决我国企业组织刚性强等问题。(5)探索开放的企业价值网络为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企业要与其他价值主体间逐步深化为一个更加开放、动态的价应用IT手段,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整个价值网络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度协作、成本更低、反应更快的供需对接和集成运作:每个企业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处于不同的价值网络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第12页共19页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 四大要素、四大管理域包括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四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涵盖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以及 评测与改进四个相互作用的管理域。推进战略、要素、

28、管理三个循环,稳定获取预期成效 战略循环输入与输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输入与输出:在信息化和工业化不断融合的环境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输入是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对 扛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输出是通过两化融合所形成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输入界定和输出评价的外部主要决定因素:企业战略 可持续竞争优势准确界定输入并评价输出对获取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符合性,对于确保和提升企业两化融合及其管理 体系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素循环四个基本要素企业两化融合,在操作层面体现为不断推讲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个基本要素互动创新和 持续优化的过稈! 管理循环四个管理域两化融合管

29、理体系的四个管理域-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与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从四个方面对企业两化融合提出了管理要求企业应通过明确管理职责、夯实基础保障、规范实施过程、加强评测与改进来建立两化融合管理机制,实 现两化融合的过程管理和全局优化。四个管理域之一:管理职责两化融合关乎企业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化发展全局,涉及到所有的职能与层次,与管理变革密不可分。两化融合必须与企业管理职责紧密衔接,相关要求才能得到及时满足和有效执行.主要内容:(1)最高管理者(2)管理者代表(3)以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企业需要明确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4)两化融合的方针围绕企业战略、获取

30、可持续竞争优势和扛造新型能力的要求,确定企业两化融合行动纲领。(5)两化融合的目标在两化融合的方针基础上,兼顾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近期目标.确立两化融合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6)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策划策划形成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部署和规范两化融合相关的活动和过程。(7)职责与协调沟通明确两大角色(1)最高管理者只有最高管理者才能确保将两化融合在企业战略戻面进行安排和部署:只有最高管理者始终紧跟信息化时代发展潮流,才能确保企业战略及两化融合总体上实现与时俱进。(2)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只有满足以下要求,才能推动两化融合有效地服务于企业所有相关的职能与层次经过充分授权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31、对两化融合相关工作讲行合理统筹和坚强执行确立三类职责: 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仃)信息化可支持企业沿着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打破部门壁垒和职能分工,重新规划和优化业务流稈 提升业务效率效果。(2)企业应以业务流程为牵引,明确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以及相互协调机制:(3)确保业务流程与部门有效协同、各相关职能与层次的主管领导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员积极性得到 激发和调动。两大任务:协调与沟通机制(1)两化融合的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都很强,与企业所有职能和层次均紧密相关,覆盖面广、渗诱度深(2)两化融合推讲过稈中存在大量的协调与沟通工作其有效性对两化融合的成败至关重要:(

32、3)通过协调与沟通机制确保相关工作得到及时、合理、有效的协调与沟通,实现充分信息共享,取得共识、 形成合力四个管理域之二:基础保障 资金投入(1)两化融合是长期逐步优化的过程(2)明确两化融合资金投入的制度安排资金投入要有效配合企业两化融合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确保资金投入及时、适度、有效 人才保障(1)两化融合过稈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会引发相关职能和岗位的职责调整,对人员提出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2)明确两化融合人才保障制度及时明确相关职能和岗位的职责要求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激励机制 设备设施(1)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对整体业务协同和管理精细化有重大

33、价值。(2)明确两化融合设备设施保障制度围绕新型能力要求,统筹设备设施升级改造充分发挥设备设施对于企业综合集成和新型能力提升的作用 信息资源(1)信息资源逐渐成为企业的战略性基础资源,是企业当前和未来获取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2)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越高,信息资源管理能力越强、价值越大.(3)明确信息资源的保障制度全企业范围信息资源的采集、共享和有效利用企业之间信息资源的采集、共享和利用 信息安全(1)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已在企业形成共识。(2)明确信息安全的保障制度确保增强全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提升技术条件和设备设施保障水平提高安全事件处理能力四个管理域之三:实施过程

34、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策划-统筹分析、集中部署,充分考虑技术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实施框架.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一一明确责任方,形成优化方案,加强执行管理和风控. 枝术实现-明确责任方,形成枝术方案,加强枝术获取管理和执行控制 匹配与规范化一-在合适的时间范围开展3要素的匹配性调整.并实现成果固化和制度化. 运行维护一一明确责任方,建立健全日常性运维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数据开发利用-明确责任方,制定目标和计划,规范方式方法 动态调整一一按照周期和设定的条件要求,开展必要的动态调整,实现局部优化和改进四个管理域之四:评测与改进企业需系统地对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判断,依据包括:(1

35、) 企业的两化融合目标是否达成;(2) 通过两化融合是否形成了预期的新型能力;(3) 所形成的新型能力是否为企业获取了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4) 两化融合是否支持了企业战略的有效落地。 评估与诊断明确评估与诊断的制度安排,按周期系统开展整体性评估:把握本企业总体现状及发展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两化融合工作重点、目标及实际成效诊断失效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监视与测量明确两化融合监视与测量制度,监测体系运行中的必要信息:设置关键指标,涵盖与两化融合目标和实施框架相关的各职能和层次动态跟踪关键指标的运行情况。明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制度要求:了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要

36、求和企业的策划:了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考核明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考核制度要求建立覆盖企业、业务流程、部门和岗位的精准绩效考核机制;制定考核指标,并在相关的职能和层次面向全员系统开展考核激励。 管理评审明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制度要求最高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周期,组织两化融合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负责人开展管理评审活动;把握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落实管理体系的变更需求,确保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持续适宜、充分和有 效。 改进明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改进的制度要求采取纠正措施有效解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际存在的不符合:采取预防措施有效解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潜在的不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37、系列标准包括要求、基础和术语、实施指南、评估规范、审核指南等。为进一步指导标准应用可依据行业特色和 需求制定行业实施细则,给出典型企业应用案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适用于所有企业,分领域、分行业、分规模细化指导;分类实施指南+企业应用案例=总结提炼规律、引导企业发展、整体提升产业建设步骤 确立与企业战略一致的两化融合方针; 识别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 确定两化融合的且标; 确定实现两化融合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 确定实现两化融合目标必需的基础保障; 确定实现两化融合目标必需的评测与改进方法; 应用这些方法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有效性: 持续改进两化

38、融合管理体系。工信部在2013年8月出台的两化深度融合五年行动计划中,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作为首要 行动提出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一)引导企业有效识别和策划新型能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要求企业有清晰的发展战略,有效识别与战略一致的可持续竞争需求和新型能力 需求,并按照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策划和打造新型能力 引导企业有效识别战略、优势和能力 帮助企业从全局全要素策划和打造能力(二)推动企业建立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治理体系以新型能力为主线组织开展两化融合活动,帮助企业统一目标和共识,促使企业从原来纵向职能分工向 横向协同整合转变,建立起适应信息时代市场竞争需求的治理体系

39、 促使企业建立起全员参与的两化融合组织体系 全面梳理和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探索建立多体系融合的管理架构(三)引导企业将数据作为核心驱动要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强调了数据的核心驱动作用,以及对数据开发利用的制度化要求,引导企业将数据作为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 培养全员的数据意识 强调数据集成和对技术、流程、组织的优化作用(四)促进企业按照规范的路径探索新业态和新模式通过评定的300个新型能力中,涌现出了许多以智能制造、互联网+为方向的新型能力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精准营销、市场快速响应、服务体验等;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装备集成应用、产品定制研发、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智能决策、远程监控 诊断服务等.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有效地与企 业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优化变革融为一体,在数据的核心驱动作用下,不断提升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可 持续竞争优势.第 19 页 共 1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