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15916032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1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7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二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教学重点: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教学难点: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

2、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场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根底。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一指导观察第一页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2、指明答复,教师补充第一幅:在天文台,教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

3、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忆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意义?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三、教师小结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1、自由练习2、台前介绍3、教师评价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导入

4、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长大后才能胜任祖国交给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学生齐答:运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二、指导看图教师带着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弄清图中内容。1、第一行两幅1教师简单介绍2学生讨论:控制室和播放室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3班级交流2、第二行左图1提问: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表情如何?2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的字真棒,但这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他们长久的练习换来的。只要大家坚持天天练习,相信有一天你们的字会写的更好!第二行右图:1学生仔细观察,答复:从图中得知,演讲要注意什么?2请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学生评价。3教师总评3、第三行左图1

5、观察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2自由练习朗读,体会方法。第三行右图1观察插图,答复:图上的人在干什么,黑板报出的怎样?2教师补充:办黑板报要先选择好内容,确定栏目,设计图案。4、左上图学生观察,谈谈怎样编手抄报?5、右以下图1教师简介2学生交流:他们演的怎样?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3教师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感。三、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题 解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

6、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及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构造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局部(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局部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穿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奉献巨大融为一体教学要求: 1学会2个

7、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 。背诵课文。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

8、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

9、字。 乳:左右根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

10、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严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别离 指导学生看地

11、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及第一局部的“走、“奔句比照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开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

12、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开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

13、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之歌 源远流长 拥抱着大地 从空间上描写 歌颂 宏伟气势 哺育儿女的胸怀 悠远久长 苦难的过去 从时间上描写 表现 光辉的现实 功在千秋 灿烂的未来 赞美之情 崇敬的情感 抒 写 表达 依恋之情 热爱的情感教学后记: 2、

14、三亚落日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风光的句子。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中国地图、小黑板。2、布置预习。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

15、三亚。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板书:三亚落日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是怎样的呢?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词语: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辉 硕大无比 玫瑰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指名读。齐读。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同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预习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些什么?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第35自然段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局部?四、精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画出最能概括全文的句子。板书:真有诗意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

16、的?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试读。说说哪些词句在朗读时应特别注意?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应读出怎样的感情?范读、齐读。五、精读第二段。过渡: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那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呢?1、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板书:热带风情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2、课文中写三亚美丽的热带风情,写到了哪些景物?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滩上的细沙。3、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风光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5、指名读,请读出这种喜爱之情。6、指

17、导背诵。六、作业1、抄写词语。2、背诵第一、二段。第二课时一、齐读第一、二段。二、精读第三段。过渡: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确实“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1、自由轻声读3、4自然段。思考: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几幅日落的画面?板书: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2、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它?3、讨论评读要点。第一幅:突出场面热烈壮观;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体会作者喜爱之情。第二幅: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拟,发生了什么变化?投影出示: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及天

18、的边缘。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火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及天的边缘。a.比拟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b.齐读这一句。突出太阳的顽皮。理解“硕大无朋。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原色玫瑰色,体会风光的优美。理解“涨溢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第三幅:投影出示: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抖了两下,落下去了。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抖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把夕阳落

19、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b.指名读这一句话。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4、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5、为什么要写这些?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6、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出示填空。金红一色收敛光辉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7、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遍?再读三、四自然段。8、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不得不发出赞叹。齐读第五自然段。9、背诵第三段,愿背哪一节就背哪一节

20、。三、总结课文。三亚的落日是那么美丽,作者描绘的语言是这样美好,你们想不想来赞美它呢?板书设计:2、三亚落日 像孩童真有诗意 像灯笼像跳水员教学后记: 3、烟台的海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

21、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2 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3 揭题。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看画面,听配乐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2 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一样,风光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3 检查自学:1读生字及词语。独特景观深褐色

22、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壮丽嬉笑害羞崇山峻岭过滤宛如如痴如醉呢喃细语体验湛蓝凝重轻盈浪漫忙碌2 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3 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4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5 分清段落层次。三、学习第一段:1 齐读2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四、写字指导1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2 用钢笔描红、临写。五、作业: 1 抄词。2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3、?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1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2 各自读介绍“海的局部,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3 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突出“纷纷顶着欣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4 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5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

24、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6 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1 学生自学读、说、背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3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

25、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得意,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四、布置作业1 朗读课文。2 背诵第14自然段。3 造句。 第三课时一、复习1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二、继续学习第二段1 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2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及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风格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5 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

26、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场来介绍呢?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场就介绍它。三、细读第三段: 1 齐读第6自然段。2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3 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开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四、总结全文: 1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2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

27、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风光给同学们介绍吗?五、作业:1 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2 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板书设计:3、烟台的海海人冬凝重不畏严寒春活泼勤劳播种夏宁静人海相依秋高远充实忙碌- “画“背景“舞台“活剧教学后记: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

28、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

29、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答复教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

30、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 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答复,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风光呢? 沿途风光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

31、的衬托;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风光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风光,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翻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

32、生答复,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答复,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刚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刚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局部,看看你从文

33、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

3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刚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

35、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刚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欣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

36、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刚,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答复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

37、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课上到这儿就完毕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

38、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教学后记: 习作一教学目标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表达个性化。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教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二、明确范围

39、,简要指导。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3、教师简要提示。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3“好笑、“有意思中

40、蕴涵什么呢?你有表达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5 卢沟桥烽火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2、按时间和事情开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

41、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1、听歌曲松花江上。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3、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局部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4、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5、设疑。“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2、检查自学情况。(1)小黑板出示以下词浯: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开火车读。指名读。齐

42、读。去掉拼音读。(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1、出示词语,指名读。魔爪 咽喉 挑衅日寇 控制 号召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一段。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万籁俱寂 如

43、火如荼(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学生质疑。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指导朗读。卢沟桥的战略地位: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2、学习第二段:指导朗

44、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筹划。 第二天凌晨军 我军仰马翻 同仇敌忾狈 举、冒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 学习第三段:(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2)交流。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全国人民对

45、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自由读,齐读。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5、小结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筹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教学后

46、记:6 半截蜡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根底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及德军周旋的。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及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沉着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一、揭题: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

47、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沉着: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三、指导分段朗读。四、课堂练习1、抄写词语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48、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及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及德军周旋的?当时,伯诺德夫人怎么做结果怎样当时,大儿子杰克怎么做结果怎样当时,小女儿杰奎琳怎么做结果怎样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引入新课。交代:这节课教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三、学

49、习第一场戏。1、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2、交流。动作:急忙取、轻轻吹。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语言: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疑心?指导朗读。心理活动: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圈画重点词。引读。假设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疑心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3、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

50、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沉着、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6、布置任务。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

51、假设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 奖你一枚荣誉勋章。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1、小结布置:刚刚,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刚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3、交流杰克。动作:慢慢站、端、沉着搬回、生火、坐待重点

52、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沉着的?读句。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4、交流杰奎琳。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娇声。理解。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糟拒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镇定、道晚安给你个时机,找一个你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

53、它同学一起读旁白。同学们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5、小结。通过刚刚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小组合作开场排练。6、挑选两组表演。下面同学作评委,评出最正确主角奖和最正确配角奖。7、简评。结合评最正确主角奖。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智、勇敢。结合简评配角奖。感谢你们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国鬼子。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

54、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五、总结。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六、总结延伸。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读读演演。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同学们可回去拿些资料,并把今天的方法试着把他们编成课本剧来读读演演,好吗?板书:送情报半截蜡烛 夫人快乐机智、勇敢儿子搬走爱国主义为儿端走成功教学后记:7 聂将军及日本小姑娘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2、学会4各生字,

55、理解生词。3、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表达,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教学难点:背诵第3自然段。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写有生词的小黑板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词,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3、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立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4、介绍故事背景: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