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教案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15914468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9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教案模板主备课人 李良华 执教人 过程确认 11春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巧的构造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学法指导:精读、摘录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

2、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 师生共赏: 1、 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读。生:深情朗读。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 师生同赏 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展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 理由: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

3、,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教师参及在一个小组内 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 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 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4、三、 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终究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 友情链接 作业布置: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展整理。教学反思个性补充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教案模板主备课人 李良华 执教人 过程确认 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作者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

5、,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衬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展交流赏析。板书设计: 春 一、 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 描春 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6、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送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课后记: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本文,更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此外,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教学反思个性补充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教案模板主备课人 李良华 执教人 过程确认 12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a、

7、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展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构造。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在我上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什么季节?学生齐答:冬季。对!如果让你在“冬季前面加一个修饰限定的词语,你

8、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是什么?寒冷的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万物凋零的萧条画面。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但我国幅员辽阔,同样是在中国北方,却仍然有些地方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下面,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到我过北方的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老舍及其创作:多媒体显示: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场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展文学创作。1929

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荣耀称号。三、整体感知,集体赏析。、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配乐班瑞德的初雪学生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b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

10、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a、通过比照,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 及北平相比无风声 及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宝地 及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b、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 :绿、清、亮C、作者对济南通天的喜爱和赞美。、课堂小结:文章先及北平、伦敦、热带作比照,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反思个性补充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教

11、案模板主备课人 李良华 执教人 过程确认 第二课时 四、合作探究、品析美点:一品析美点:确实,济南的冬天无处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笔法,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寻美。出示课件修辞运用之美俯瞰仰视之美移步换景之美动静结合之美虚实相生之美景物映衬之美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分四人小组讨论,看哪一个组所寻之美最多。注意:说话的时候要求以“我说之美开头,结合具体词句,说出它美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在交流过程中讲解“俯瞰、“仰视、“移步换景、“映衬等概念明确:、修辞运用之美:第2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得意,好似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

12、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舒适和暖和。第3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似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害了羞写出了小山的得意。第4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远山的美。第5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美。第5节“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蓝水晶。、俯瞰仰视之美:第2节“请闭上

13、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闲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这是俯瞰之美。第5节“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写出了济南的美。这是仰视。由河水看到天上,视野阔大,整个济南都美。、移步换景之美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视线的转移,不断展现新画面。:第3节朗读相关句子,从山上到山尖,再到山坡,最后到山腰,是移步换景之美。第4节“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阔,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从城里到城外,又从山坡上到小村庄,再到房顶上,是移步换景之美。、动静结合之美

14、:第3节,“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似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动静之美。、虚实相生之美描写所见所闻的实有景物是实写,通过想像、联想而写事物是虚写。借助于比喻也是虚写的一种方法。:第3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似日本看护妇。是虚实相生之美。“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是实写,“好似日本看护妇是虚写。第5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是虚实相生之美。、景物映衬之美几种景物相互衬托,我们常说的“绿叶扶红花就是映衬之美

15、。绿叶衬得花儿更红,红花衬得绿叶更绿。:“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似日本看护妇。矮松及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这是色彩上的映衬。“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及蓝天相互映衬,是色彩美。“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绿色和暗黄色相映衬,很美。二感悟美景:济南的哪一处美景留给你最大的享受,你能不能用“我说济南之美,美在开头,说一句话?如:“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一圈儿小山,它像一个摇篮,古老的济南城在它的怀里暖和安闲地睡着。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澄清的河水,它又绿又清,像一面镜子。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些小山,它像一个小女孩,又害羞,又

16、秀气。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济南的天,它清亮空灵,像一块蓝水晶。学生自由发言,体验美的享受。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一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风光会如此动人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总结:1、细致观察2、抓住特征3、安排顺序4、运用修辞5、情景交融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

17、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二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六、小结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说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比照,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完毕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照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

18、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七、堂上练习:写一段描写校园风光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写完交流。八、作业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类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类九、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老舍第一局部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比照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第二局部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过渡 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闲第2段:阳光朗照下的山。第3段:薄雪覆盖下的山。第4段:城外的远山。第5段: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教学反思个性补充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教案模板主备课人 李良华 执教人

19、过程确认 13风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大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学习重点 比喻、夸大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 一课时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以下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应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

20、景物?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场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展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展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

21、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衬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衬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

22、,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大。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13、比喻、夸大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23、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那么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及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及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慌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五、布置作业: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

24、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 尽量用上比喻、夸大等修辞手法和侧面衬托的表现手法。教学反思个性补充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教案模板主备课人 李良华 执教人 过程确认 14 秋天学习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

25、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说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

26、、镰刀表达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

27、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及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

28、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气氛。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及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29、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似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表达渔民悠闲的心情。 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拟阅读:读秋景,比拟

30、及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一样之处。 布置作业 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局部,考虑到启发学生进展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反思个性补充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教案模板主备课人 李良华 执教人 过程确认 15古诗四首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课前

31、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及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顶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

32、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三、问题组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诗中哪些诗句最能表达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

33、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假设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假设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及诗的内容无关。四、研读及赏析“日月之行至“假设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发奋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基调苍凉大方,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次北固山下王湾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兴旺,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二、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以下问题:诗的四联各写

34、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风光。“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以来,少有人能作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三、研读及赏析: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

35、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及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缺乏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及“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四、作业:背诵这两首诗歌。教学反思个性补充七年级上册芦中语文科集体备课教案模板主备课人 李良华 执教人 过程确认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一、导入新课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

36、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二、感知内容,答复以下问题: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以下问题。问题组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风光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明确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及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及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

37、开场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缺乏,是因为看缺乏,说明诗人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缺乏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三、研读及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

38、,草长莺飞的风光就会到来。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导入新课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衬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气氛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到达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二、感知内容:教师范读,学生仿读。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闲的景象。

39、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三、研读及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四、学生配乐朗读五、拓展延伸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读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六、延伸作业: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教学反思个性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