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5907940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 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 盘2 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 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 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3)进针法:以 75酒精

2、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 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 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 5cm 以内的短针。若为 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 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 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 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

3、、 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 部。(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 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 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 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8)针刺的护理:?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 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

4、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 晕针。?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 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 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 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 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 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

5、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 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2、梅花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 5,7枚不锈钢针固定 在略有弹性20, 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3)操作方法:?暴露叩刺部位,以 75酒精棉球充分消毒皮肤。?术者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住针柄前端,运用腕关节上下弹力进行 由轻到重叩击.?叩刺时要求针尖与皮肤呈垂直点,针尖触及皮肤即迅速弹起,动作连续,一 般每分钟约 60,80 次。?根据部位大小,掌握叩刺时间,一般每次 5,15 分钟。?叩刺完毕,再用酒精

6、棉球消毒叩刺部位。?将梅花针用棉球擦净,泡入消毒液中.(4)护理:?叩刺前应检查梅花针有无倒刺或不平整现象,有则不宜使用.?叩刺时用力须均匀、稳准,切忌拖刺、斜刺。?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叩刺,一般初次接受治疗宜轻刺, 即皮肤经叩刺后呈潮红状,不出血为度.中叩刺即以皮肤潮红有丘疹为度。对某些顽 固病症,如神经性皮炎,即可重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烂者,禁用此法。?叩刺后,局部皮肤偶有搔痒,嘱患者可用酒精棉球涂抹,避免抓破皮肤.3、耳针(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镊子、无菌针盒(内盛 无菌揿针或王不留行药籽)、探测仪或圆头压棍.(2)操作方

7、法:?根据病情,在耳壳相应部位用探测仪或压棍测定反应点(一般局部可见变 色、凹陷、小丘疹或压痛明显者),并作标记。?用棉签蘸 75%酒精消毒内壳针刺部位皮肤。?以无菌镊子夹取揿针的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或反应点垂直揿入,用小块胶 布固定针圈。若用王不留行药籽,可将药籽放入小块胶布中间,以镊子夹取胶布, 将药籽对准穴位,压紧即可.?固定后以手指压迫穴位处,以疼痛明显为宜,留针期每日按压 3,4 次.(3)护理:?耳壳结构菲薄,末梢血管不丰富,感染后较难愈合,故应注意无菌操作. ?取穴以少而精为宜,应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留针期间,避免洗涤针处,若留针处出现剧痛或发热不适时,应及时取出并

8、 局部予以消炎处理.?留针时间一般 3,7天,夏季出汗较多,可减少留针时间,以免感染.二、灸 法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 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1、艾条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2)操作方法:?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 2,4cm 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 不感烧灼为度。?每次灸 15,30 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腹部、背部较平

9、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 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使其自行燃烧艾 条,达到艾灸的目的。2、艾柱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2)操作方法:?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 ?一般每次灸 3,5 壮(每个艾柱谓一壮)。3、隔姜灸、隔蒜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

10、用大蒜捣 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2)操作方法:?暴露应灸部位。?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 等,统称间接灸法。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1) 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 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2) 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 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 烫伤。(3) 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

11、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 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4) 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 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5) 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6) 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三、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药罐的治疗方法.临床最常用拔火罐法,即运用特 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 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 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1、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数

12、个、95%酒精棉球、血管钳 1把、火柴、凡士林 油膏。2、操作方法(1) 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2) 用血管钳夹取 95酒精棉球,点燃。(3) 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 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 10,15 分钟。(5)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 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 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 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

13、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 血,再行拔罐,留置 10 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3、护理(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 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 罐体破裂、漏气。(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 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 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 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5)拔出脓、血者,应用

14、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 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 布,防止感染.(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 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四、刮痧疗法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 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邪外出、 调理气血之功效。1、物品准备 治疗盘、铜钱或瓷匙、滑润油(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2、操作方法(1)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 部位.(2)用铜钱或瓷匙蘸取滑润油

15、,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 20,30 次, 至皮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 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 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 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 6,8 条弧形斑纹。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 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3)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被卧床休息。3、护理与注意事项(1)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 皮肤。(3)操作时,应取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背部、胸腹 部刮痧时应注意不

16、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4)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脉象、汗出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 止操作,及时处理。(5)刮痧后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并观察病情有无好转,作好记录.(6)体弱病重,皮肤病患处,禁用此法.五、小儿捏脊疗法概述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 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 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 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功能均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

17、脏更为突 出。肺、脾、肾三脏虚损而致卫外不固,反复感邪,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发病关 键不在邪而在于正气不足。捏脊疗法通过刺激督脉、膀胱经等经络以及肺俞、脾 俞、肾俞等背俞穴,能有效地培元固本,补气、健脾、强肾,补益气血,提高人体的 免疫机能,从而抵御外邪入侵,有效防止外感复发。此外,临床中遇到伤食腹泻、 遗尿等儿科常见病证,运用此法均能达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效果。捏脊疗法通 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 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 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

18、 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基本内容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 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 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可捏至风 府穴.捏拿完毕,再按肾俞。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 坦松弛为目的。3、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 3次提一下,称“捏 三提一法”;每捏 5 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 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19、4、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 治疗作用。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 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肾俞、照明俞、肺俞;尿 频提膀肮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 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操作方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 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 3,5 遍后,再 按揉肾俞穴2,3 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 1次,6 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 个疗程

20、后可休息 1 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 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 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 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 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适应证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 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 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

21、方 法使用.1、胃肠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 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 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它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 疾病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2、肺系疾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 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 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3、夜啼、睡眠不安中医有句古话:胃不和则卧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 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4、遗尿、多汗通过捏脊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 用。禁忌症 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 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注意事项1、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 2小时后再进行.2、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 35 分钟为 宜。4、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开四关、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以提 高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