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及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5907052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元宵节习俗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元宵节习俗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元宵节习俗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元宵节习俗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宵节习俗及(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元宵节习俗及小说 四篇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全部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一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些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因为灯谜全部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因此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利用巧思才能够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往观看灯会。左看多种

2、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多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快乐时,乾隆皇帝陪她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好像,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终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二舞狮子是中国优异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全部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伴随佛教传入

3、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些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以后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全部各有依据,今天已极难判定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初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

4、形成了南北两种演出风格。北派狮舞以演出“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大家无法识别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同。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演出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演出“文狮”为主,演出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

5、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一样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多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一样外,还有性格不一样。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看成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6、。因此大家逐步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它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三在民间过元宵的习俗有很多个,不一样的民族过元宵的方法也会有所不一,以下是不一样民族大家过元宵节的方法。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个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2、观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

7、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所以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伴随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步在中国扩展开来。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停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以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依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

8、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全部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爱好,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3、中国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许可出外自由活动,不过过节却能够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恰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能够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和情人相会的时机。4、走百病元宵节除了庆贺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加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

9、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标是驱病除灾。5、放焰火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全部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全部走到大街上,去看那漂亮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四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一个主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中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亲密的关系,每个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大家迎来了一年之中第30天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据史记?乐书记载,早在西汉早期,宫廷

10、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奠太乙神(天帝),请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大家关键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30天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大家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期待他人对这篇范文的肯定。全文清新秀逸,不落俗套。有关节日的习俗小说及古诗过年吃水饺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九月九日插茱萸八月十五吃月饼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遥知弟兄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

11、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苏东坡“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苏辙踏青春节的诗歌: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端午节: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快要,两龙望标目如瞬;

12、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和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中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全部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大家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有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除夕守岁是最主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和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以后

13、,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到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大家一至沉醉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会)。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员,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小说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有兴趣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标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是夜,城内

14、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请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5、清明节的由来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武威城镇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6、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么能够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予亲友。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镇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