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y****n 文档编号:15901885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12.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学时数:69学时 学分:4学分 使用专业:生物科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无脊椎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纲)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部和生态的基本知识;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增强独立操作能力、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学会动物的采集、培

2、养、标本的处理和制作等技能;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三、课程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动物学的概念,掌握动物学学习的目的、任务、研究方法以及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动物学的目的,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1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2 动物学及其分科3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4 动物学发展简史4.1 西方动物学的发展4.2 我国动物学的发展5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5.1 描述法5.2 比较法5.3 实验法6 动物分类的知识6.1 分类依据6.2 分类等级6.3 物种的概念6.4 动物的命名6.5 动物的分门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教学目的要求:明

3、确动物体的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掌握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重点掌握动物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明确动物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教学重点难点: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1 细胞1.1 细胞的一般特征1.2 细胞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 核酸 糖类1.3 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或质膜 细胞质 细胞核1.4 细胞周期1.5 细胞分裂 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2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2.1 组织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2.2 器官和系统第二章原生动物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原

4、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掌握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掌握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的主要特征。了解眼虫、变形虫、间日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特点。掌握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的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教学重点:通过代表动物掌握各纲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 鞭毛纲2.1 代表动物眼虫2.2 鞭毛纲的主要特征2.3 鞭毛纲的重要类群 植鞭亚纲 动鞭亚纲3 肉足纲3.1 代表动物大变形虫3.2 肉足纲的主要特征3.3 肉足纲的重要类群 根足亚纲 辐足亚纲4 孢子纲4.1 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 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

5、殖) 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4.2 孢子纲的主要特征4.3 孢子纲的重要类群5 纤毛纲5.1 代表动物大草履虫5.2 纤毛纲的主要特征5.3 纤毛纲的常见种类6 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7 原生动物的系统发展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教学目的要求:明确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的概念,了解中生动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和学说;明确生物发生律及其在了解动物的演化与亲缘关系中的意义;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尽量运用模型、挂图或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从而深刻理解并掌握

6、生物发生律(即重演律)。1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2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2.1 古生物学方面2.2形态学方面2.3 胚胎学方面3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3.1 受精与受精卵3.2 卵裂3.3 囊胚的形成3.4 原肠胚的形成3.5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3.6 胚层的分化4 生物发生律5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5.1 群体学说5.2 合胞体学说第四章多孔动物门(或海绵动物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海绵动物在动物系统演化的地位。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海绵动物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该类动物为最低等、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1 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1.1 体型多数不对称1.2 没有器官

7、系统和明确的组织1.3 具有水沟系2 海绵动物的生殖和发育3 海绵动物门的分类及分类地位4 海绵动物的经济价值第五章腔肠动物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演化上的意义。掌握水螅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了解各纲的特征、重要的种类及经济意义。教学重点难点:以水螅为代表,通过对其结构特征和生活史的学习,掌握该门的主要特征以及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地位。1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 辐射对称1.2 两胚层、原始消化腔1.3 组织分化1.4 肌肉的结构1.5 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2 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水螅3 腔肠动物门的分纲3.1 水螅纲3.2 钵水母纲3.3 珊瑚纲1 腔肠动物门

8、的系统发展第六章扁形动物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特征,重点理解两侧对称和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了解涡虫、华枝睾吸虫、猪绦虫的形态、生活史,掌握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的主要特征,重点理解动物体的结构、机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重点:通过对该门主要特征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的演化意义。教学难点:通过对吸虫纲、绦虫纲动物结构和生活史的学习,理解寄生虫与寄主之间的相互关系。1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 两侧对称1.2 中胚层的形成1.3 皮肤肌肉囊1.4 消化系统1.5 排泄系统1.6 神经系统1.7 生殖系统2 涡虫纲2.1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2.2 涡虫纲的主要特征2

9、.3 涡虫纲的分类3 吸虫纲3.1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形态结构 生活史3.2 吸虫纲的主要特征3.3 吸虫纲的分类 单殖亚纲 盾腹亚纲 复殖亚纲4 绦虫纲4.1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形态结构 生活史4.2 绦虫纲的主要特征4.3 绦虫纲的分类 牛带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5 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5.1 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5.2 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5.3 防治原则6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第七章原腔动物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原腔动物门的特征。掌握人蛔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及防治原则;了解钩虫、丝虫及其它寄生线虫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危害。掌握原腔动物门主要纲的一般特征。了解棘头动物与原腔动物的异同

10、。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代表动物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的分析,掌握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1 线虫动物门1.1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角质膜 原体腔 发育完善的消化管 排泄器官 生殖 神经系统1.2 代表动物人蛔虫 外形 构造1.3 线虫动物门的分类1.4 几种重要的习见线虫2 轮虫动物门3 腹毛动物门4 原腔动物的系统发生第八章环节动物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体节和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掌握环毛蚓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理机能等特征。掌握环节动物各主要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环毛蚓

11、形态结构的学习,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身体分节、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1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 分节现象1.2 次生体腔1.3 刚毛与疣足1.4 循环系统1.5 后肾管1.6 索式神经系统1.7 担轮幼虫2 代表动物环毛蚓2.1 外部形态2.2 内部构造3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3.1 多毛纲3.2 寡毛纲3.3 蛭纲4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5 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第九章软体动物门教学目的要求:重点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掌握河蚌、乌贼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特征。掌握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特征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教学重点:通过对圆田螺、无齿蚌等代表动物的

12、学习,掌握门及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等的主要特征,及其特殊结构对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难点:腹足类身体不对称的起源以及各纲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概况。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 身体的划分1.2 外套膜1.3 贝壳1.4 消化系统1.5 体腔和循环系统1.6 呼吸器官1.7 排泄器官1.8 神经系统1.9 生殖和发育2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2.1 单板纲2.2 无板纲2.3 多板纲2.4 腹足纲代表动物圆田螺 主要特征 身体不对称的起源2.5 掘足纲2.6 瓣鳃纲 代表动物无齿蚌 主要特征 瓣鳃纲分类2.7 头足纲 代表动物乌贼 头足纲分类3 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4 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第十章节肢动

13、物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掌握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的特征。掌握昆虫分目的依据,重要目的特征及其代表种类。掌握昆虫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征以及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教学重点:通过对昆虫纲代表稻蝗的学习,掌握本纲乃至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昆虫纲的分类(重要目)。 要求教学难点:昆虫纲的分类(重要目)。1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 发达坚厚的外骨骼1.2 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1.3 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1.4 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1.5 分节的附肢1.6 强劲有力的横纹肌1.7 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1.8 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2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2.

14、1 有爪纲2.2 甲壳纲 代表动物日本沼虾 概述及主要特征 重要种类2.3 肢口纲2.4 蛛形纲 概述及主要特征 重要类群2.5 多足纲2.6 昆虫纲 代表动物中华稻蝗 概述及主要特征 重要类群3 节肢动物与人类4 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第十一章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三小门的共同特征,三小门各自的特征以及介于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的分类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苔藓动物、腕足动物、箒虫动物的系统发展1 苔藓动物门2 腕足动物门3 箒虫动物门4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箒虫动物的系统发展第十二章棘皮动物门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海盘车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及

15、个体发育,了解棘皮动物门一些重要类群和系统发展及经济意义。1 棘皮动物门的特征2 代表动物海盘车2.1 外部形态2.2 内部构造3 棘皮动物的分类4 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5 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教学目的要求:以柱头虫为代表,了解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掌握半索动物的分类地位及其在动物演化中的地位。教学重点难点: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1 半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及其主要特征1.1 柱头虫的外形和生活习性1.2 主要特征2 其他半索动物羽鳃纲3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四、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动物学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验课教学验证、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掌握动物学试验的基本技能,提高

16、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学学时共24学时,每次实验课各3学时,共安排10个实验(选做其中8个)。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动物的细胞和组织1 实验目的:初步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了解动物四类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2 实验材料:学生用显微镜,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动物各类组织装片。3 实验内容:3.1 熟悉显微镜结构及基本操作。3.2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及蝗虫横纹肌临时装片并观察。3.3 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装片及各类动物组织装片。实验二、原生动物1 实验目的:通过对眼虫、变形虫、疟原虫及草履虫

17、的观察,了解原生动物的主要特点,认识一些常见种类。2 实验材料:培养的绿眼虫、变形虫及草履虫,团藻,放射虫、疟原虫等装片。3 实验内容:3.1 制作眼虫和变形虫临时装片并察。3.2 观察团藻、盘藻及放射虫等装片。3.3 油镜观察间日疟病人血液染色涂片。3.4 制作新鲜兔粪临时装片并在低倍镜下观察兔艾美球虫卵囊。3.5 示范:兔艾美球虫生活史、草履虫接合生殖。实验三、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及水螅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蛙早期胚胎发育各期,了解多细胞动物早期发育的一般过程,加深对多细胞动物起源的理解,通过对水螅及其他腔肠动物的观察,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 实验材料:蛙早期胚胎发育各期装片,活水

18、螅,水螅纵、横切装片,水螅过精巢、卵巢切片,薮枝螅、海月水母、海蜇浸制标本,红珊瑚等。3 实验内容:3.1 蛙早期胚胎发育各期装片观察。3.2 水螅活体及全形封片的观察。3.3 水螅纵、横切片及过精巢、卵巢切片观察。3.4 示范标本:薮枝螅、海月水母、海葵、海蜇、珊瑚等。实验四、扁形动物1 实验目的:通过对涡虫、华枝睾吸虫和猪带绦虫形态和结构的观察,了解扁形动物的基本特征;认识各纲及重要目的主要代表。2 实验材料:活的涡虫,涡虫整体封片,涡虫横切装片,华枝睾吸虫全形封片,猪带绦虫头节及不同节片装片;示范标本:微口涡虫、土盅、平角涡虫、姜片虫、肝片吸虫、日本血吸虫等。3 实验内容:3.1 涡虫活

19、体观察。3.2 涡虫全形封片及横切装片观察。3.3 华枝睾吸虫整体封片的观察。3.4 猪带绦虫头节及其他不同节片装片观察。实验五、原腔动物及环节动物1 实验目的:以蛔虫为代表了解原腔动物的形态结构以及一般特征;学习几种常见寄生蠕虫卵的检查方法。以环毛蚓为代表了解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以及一般特征,认识环节动物各纲代表动物并了解其结构特点。2 实验材料:猪蛔虫浸制标本,蛔虫横切装片,成熟环毛蚓活体及浸制标本,蚯蚓横切装片,学生自备本人新鲜粪便,示范标本:鞭虫、铁线虫、猪巨吻棘虫、沙蚕、医蛭、螠虫等。3 实验内容:3.1 解剖并观察猪蛔虫。3.2 观察猪蛔虫横切装片。3.3 涂片法或浮集检查本人新鲜粪

20、便。3.4 观察成熟环毛蚓活体外形及运动。3.5 解剖并观察成熟环毛蚓浸制标本。3.6 观察蚯蚓横切装片。实验六、河蚌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河蚌外形及内部解剖的观察,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一般特征,认识一些常见种类。二、实验材料:河蚌活体及浸制标本,河蚌鳃横切片,乌贼浸制标本,示范标本:田螺、三角帆蚌、扇贝、缢蛭、江瑶等。三、实验内容1 河蚌活体观察及内部解剖。2 河蚌鳃横切片观察。3 演示:乌贼的解剖及内部结构。实验七、螯虾(或日本沼虾)及蝗虫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螯虾(或日本沼虾)和棉蝗的外形和内部结构解剖,了解甲壳纲和昆虫纲主要特征并认识一些常见种类。2 实验材料:螯虾(或日本沼虾)活体(或浸制

21、标本),棉蝗浸制标本;示范:藤壶、对虾、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等。3 实验内容:3.1 螯虾(或日本沼虾)活体(或浸制标本)的观察和解剖。3.2 观察并解剖棉蝗浸制标本。实验八、昆虫分类1 实验目的:学习昆虫分类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会检索标的使用和制作方法;了解昆虫纲各重要目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常见代表种类及重要的经济昆虫。2 实验材料:各种昆虫成虫的干制针插标本或浸制标本,部分卵块、幼虫和蛹的浸制标本。3 实验内容:3.1 观察昆虫不同类型的口器、足、触角及翅。3.2 观察昆虫不同类型的变态。3.3 昆虫纲分目检索及常见种类的认识。实验九、蛙(或蟾蜍)胚胎及幼体发育1 实验目的:通过对蛙(或蟾

22、蜍)胚胎及幼体发育的观察,加深对生物发生律的理解。2 实验材料:蛙(或蟾蜍)卵、蝌蚪。3 实验内容:3.1 蛙(或蟾蜍)卵的野外观察;3.2 蛙(或蟾蜍)蝌蚪的采集;3.3 蛙(或蟾蜍)蝌蚪的饲养和记录。实验十、蚯蚓对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含氮量的影响1 实验目的:通过对蚯蚓的饲养、观察,了解蚯蚓的一般生活习性;并通过饲养蚯蚓前后对土壤结构和成分的分析,了解蚯蚓对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含氮量的影响。2 实验材料:野外采集的蚯蚓及土壤3 实验内容:3.1 野外采集一定数量的蚯蚓及土壤;3.2 分组饲养蚯蚓及观察蚯蚓的一般生活习性;3.3 对土壤结构和成分的分析(饲养蚯蚓前后各做一次)。五、考核方式 期末

23、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作业、实验报告、实验课纪律等)占10%,实验考试成绩20%。期末同时出A、B两套题型相似、难度相当、满分100分的试题,考试时任抽一套作为考试试卷。每套试卷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等全部或其中大部分题型。六、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69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4学时;4学分;第1学期开课。章节内容理论课学时实验课学时绪论一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2二原生动物门3三多细胞动物的起源3四多孔动物门五腔肠动物门2六扁形动物门3七原腔动物门33八环节动物门九软体动物门3十节肢动物门116十一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0

24、.5十二棘皮动物门1十三半索动物门0.5合 计4524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与后续的脊椎动物学、人体组织解剖学、生态学、遗传学和动物生理学、生物进化论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八、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1、刘凌云、郑光美主编. 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二)教学参考书1、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陈义.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25、.4、江麦尔等.动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5、堵南山等.无脊椎动物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堵南山等.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参考图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学时数:72学时 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动物学是生物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动物学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2、在动物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自然,掌握动物学的基本知识,以便胜任中学动物学的教学工作。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意

26、理论联系实际,在内容安排和选材上充分注意中学的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增强动手能力,重视野外实习,提高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动物的采集、培养、标本的处理和制作等技能,以便提高他们动物学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外研究小组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动物资源、国内外动物学发展新成就的了解,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三、课程教学内容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教学目的要求:重点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三大特征,了解脊索动物的分类概况,掌握三个亚门的特征。教学重点:掌握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和各亚门及各纲的主要特征和分类概况, 教学难点:理解原索动物(尾索和头索动物)的特征

27、及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1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 脊索动物们的主要特征1.2 脊索动物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2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2.1 尾索动物亚门2.2 头索动物亚门2.3 脊椎动物亚门3 尾索动物亚门3.1 代表动物-柄海鞘 外形及生活方式 内部构造 幼体及变态3.2 尾索动物亚门分类3.3 尾索动物的演化4 头索动物亚门4.1 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 外形和生活方式 内部构造特征 胚胎发育和变态4.2 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5 脊椎动物亚门第十五章 原口纲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圆口纲的主要特征及分类概况教学重点难点:对无上下颌、无偶鳍原始特征和雏形脊椎骨出现的进步性特征的认识。

28、1 原口纲的主要特征1.1 外形1.2 原始和特化的结构特点 原始特征 特化特征(与寄生或半寄生生活相适应)2 分类概述2.1 圆口纲的生态2.2 原口纲的起源和演化第十六章 鱼类教学目的要求:掌握鱼纲的特征,不同亚纲和主要目的特征,重点掌握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外形和各器官系统的结构特征;掌握洄游的概念、类型教学重点:掌握鱼类上下颌和偶鳍出现进步性特征,形态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教学难点:鱼类的分类概况,认识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种类。1 概述2 鱼类的主要特征2.1 外部形态和皮肤 外部分区 体型 鳍 口及上下颌的出现 鳃盖孔和鳃孔 侧线2.2 骨骼系统 中轴骨骼 附肢骨胳2.3 肌肉系统

29、 头部肌肉 躯干肌 附肢肌 发电器官 2.4 消化系统2.5 呼吸系统 鳃的构造 呼吸运动 鳔2.6 循环系统 心脏 血压循环 组织液和淋巴液2.7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2.8 排泄系统 肾脏及泌尿机能 渗透压的调节2.9 生殖系统 两性异型 生殖器官3 鱼类分类3.1软骨鱼纲 板鳃亚纲 全头亚纲3.2 硬骨鱼纲 内鼻孔亚纲 辐鳍亚纲4 鱼类的起源和演化4.1 鱼类的起源4.2 鱼类的演化5 鱼类的经济意义5.1 鱼类资源的利用5.2 我国的海洋渔业5.3 我国的淡水渔第十七章 两栖纲教学目的要求:掌握两栖纲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两栖类从水生到陆生,初步

30、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及其不完善性;掌握目的特征,了解主要的种类及休眠现象。教学重点难点: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和不完善性特征及主要目、科的主要特征。1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1.1 水陆环境的差异1.2 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矛盾、问题2 两栖纲主要特征2.1 体型及分部2.2 皮肤2.3 骨骼系统 头骨 脊柱、胸骨 带骨及肢骨2.4 肌肉系统2.5 消化系统 消化管 消化腺2.6 呼吸系统 结构组成、特点 呼吸方式2.7 循环系统 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2.8 排泄系统2.9 神经系统 脑 脊髓 脑神经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2.10 感觉器官 侧线器官 嗅觉器官 听觉器官 视觉器官2.11 生殖系统 生

31、殖器官 生殖方式 胚胎发育和变态3 两栖纲的分类3.1 无足目3.2 有尾目3.3 无尾目4 两栖纲的经济意义第十八章 爬行纲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和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掌握爬行纲各目的特征。教学重点:掌握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以及纲和目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羊膜卵的结构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1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1.1 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1.2 爬行纲的躯体结构 外形 皮肤 骨骼系统 肌肉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排泄系统 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 生殖系统2 爬行纲的分类2.1 喙头目2.2 龟鳖目

32、 2.3 蜥蜴目2.4 蛇目 2.5 鳄目3 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1 爬行动物的益处3.2 毒蛇的危害及蛇伤防治第十九章 鸟纲教学目的要求:掌握鸟纲的特征,重点掌握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掌握鸟类三个总目及突胸总目中常见目的特征以及鸟类的迁徙。教学重点:掌握鸟类各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教学难点:各类群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常见、珍稀鸟类的识别。1 鸟纲的主要特征1.1 恒温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2 鸟纲其躯体结构 外形 皮肤 骨骼 肌肉 消化 呼吸 循环 排泄 神经和感官 生殖2 鸟纲分类2.1 平胸总目2.2 企鹅总目2.3 突胸总目3 鸟

33、类的繁殖生态和迁徙3.1 鸟类的繁殖3.2 鸟类的迁徙4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4.1 捕食作用4.2 狩猎鸟类4.3 鸟害第二十章 哺乳纲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哺乳纲动物的特征,重点掌握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和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掌握哺乳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并识别一些常见的种类。教学重点:通过兽类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其特征的学习,掌握哺乳类各亚纲和主要目的特征及代表动物的识别。教学难点:理解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以及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1.1 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2 哺乳纲的躯体结构 外形 皮肤及其衍生物 骨骼 肌肉 消化 呼吸 循环 排泄 神经

34、 感官 内分泌 生殖2 哺乳纲分类2.1原兽亚纲2.2 后兽亚纲2.3 真兽亚纲3 哺乳类的保护,持续利用与兽害防治的生物学基础3.1 野生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3.2 兽害及其斗争的原则第二十一章 脊椎动物身体结构总结(比较解剖)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各类群主要器官系统的比较解剖,重点掌握动物进化的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简单了解脊椎动物演化。教学重点难点:脊椎动物各纲系统的进化规律。1 脊椎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综述1.1 外形1.2 皮肤1.3 骨骼系统1.4 肌肉系统1.5 消化系统1.6 呼吸系统1.7 循环系统1.8 排泄系统1.9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1.10

35、内分泌系统1.11 生殖系统2 脊椎动物的演化概述2.1 原索动物的起源进化2.2 圆口纲的起源和演化2.3 鱼类的起源和演化2.4 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2.5 爬行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2.6 鸟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2.7 哺乳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第二十二章 动物的地理分布教学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生物圈、生境、分布区、陆地自然条件下的地带性分布及其意义;掌握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划概况。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动物种的分布区与栖息地的含义,以及我国(在世界)我省(在全国)所在的动物地理区划地位、代表动物、生态特点。1 生物圈1.1 水圈1.2 气圈1.3 土壤岩圈2 动物的分布2.1 动物的栖息地2.2 分布区

36、2.3 陆地自然条件和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2.4 水域的动物分布 淡水生物群落 海洋生物群落3 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3.1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述澳洲界新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热带界)东洋界古北界新北界3.2 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概述动物区系和区域分化中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第二十三章 动物生态教学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种群的结构及变动;群落的分层与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生态平衡。教学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相互关系。1 生态因子1.1 气候因子1.2 化学因子1.3 生物因子2 种群2.1 种群特性2.2 种群的增长及调节3 群落3.1 生物群落特性3.2

37、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4 生态系统4.1 生态系统的结构4.2 食物链4.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转4.4 环境保护四、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在无脊椎动物学实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以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重组综合性实验,增加操作难度适宜的自选实验,引导、指导学生初步设计实验。建立一个既与理论课有一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第一部分:基本、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根据现在实验课时安排,

38、将多种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检索等实验内容分别组合起来,并进行多种基本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学生在每个实验中自己组合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程序,在一个单元实验的时间内,用有限的实验材料完成多个实验项目。实验一、低等脊索动物,鱼的外部形态和解剖1 实验目的:1.1 通过对文昌鱼及柄海鞘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理解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2 通过对鲤鱼或鲫鱼外形和内部构造的观察,了解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及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1.3 学习硬骨鱼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2 实验材料:2.1 文昌鱼,柄海鞘浸制标本,文昌鱼整体封片及过咽横切片。2.2 鲫鱼或鲤鱼。2.3 鲤鱼和鲫鱼整体骨骼标本、神经

39、系统标本观察。3 实验内容:3.1 文昌鱼外形观察。3.2 文昌鱼整体封片及过咽横切片观察。3.3 柄海鞘成体浸制标本观察。3.4 鲫鱼的外形及内部解剖和观察。3.5 鲤鱼或鲫鱼整体骨骼标本、神经系统标本观察。实验二、两栖动物青蛙的外形及内部解剖1 实验目的:通过对青蛙的外形及内部解剖的观察,了解两栖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陆地生活的基本适应。2 实验材料:活蛙,蛙皮肤切片,蛙整体骨骼标本、神经系统标本、蛙(或蟾蜍)循环系统灌注浸制标本。3 实验内容:3.1 观察蛙的外形特征。3.2 用双毁髓法/乙醚麻醉法处死活蛙并进行内部解剖和观察。3.3 蛙整体骨骼标本观察。3.4 蛙神经系统浸制标本,蛙(或蟾

40、蜍)循环系统灌注浸制标本观察。实验三、鱼类、两栖纲、爬行纲分类1 实验目的:1.1 了解鱼纲各主要目的特殊,认识一些常见和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学习鱼纲的分类方法。1.2 了解两栖纲各目及重要科的特征,认识常见及有经济价值种类,学习使用检索表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1.3 通过对各类爬行动物标本的观察了解各目及重要科的特征,认识常见及有经济价值种类,学习使用检索表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2 实验材料:2.1 各种鱼类的浸制标本。2.2 各种两栖纲代表种浸制或剥制标本。2.3 各种爬行纲代表种浸制或剥制标本。3 实验内容:3.1 鱼类的一半测量和常用术语。3.2 鱼纲分目检索。3.3 认识常见和有经济价值的

41、鱼类。3.4 两栖类的外部形态及量度。3.5 两栖纲的分科检索及常见种类。3.6 爬行纲的外部形态及量度。3.7 爬行纲的分科检索及常见种类。实验四、鸟类形态结构家鸡的解剖1 实验目的:1.1 通过对家鸽或家鸡骨骼、神经系统及内部解剖观察,了解鸟类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1.2 学习鸟类解剖的基本方法。2 实验材料:活家鸽(或家鸡),家鸽整体骨骼标本,家鸽神经系统标本。3 实验内容3.1 家鸡外部形态的观察。3.2 家鸽骨骼系统的观察。3.3 家鸽神经系统观察。3.4 家鸡的内部解剖和观察。实验五、鸟纲分类1 实验目的:1.1 了解鸟类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1.2 认识一些常

42、见种类及有经济价值种类,掌握鸟类的分类方法,学习检索标的使用。2 实验材料:各种鸟类剥制标本。3 实验内容:3.1 常见鸟体测量术语。3.2 鸟纲分类有关术语。3.3 鸟纲分类检索及常见种类的认识。实验六、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家兔外形及内部解剖1 实验目的:1.1 通过对家兔的解剖和观察,了解哺乳动物外部形态以及消化、呼吸、泄殖等系统的基本特征。1.2 掌握哺乳类解剖的基本技术。2 实验材料:活家兔;家兔神经系统标本;家兔神经系统标本。3 实验内容:3.1 活家兔外形观察。3.2 家兔神经系统观察3.3 家兔骨骼系统观察3.4 家兔的解剖及内部结构观察。实验七、哺乳纲分类1 实验目的:了解哺乳纲

43、重要目及科的特征,学习使用检索表,认识一些常见及有经济意义的种类。2 实验材料:各种哺乳类剥制标本。3 实验内容:3.1 哺乳类鉴定术语及测量方法。3.2 兽类标本检索与观察。3.3 代表种类观察。第二部分:设计性实验实验八、近郊(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观察1 实验目的:1.1 认识一些常见野生脊椎动物,了解其生活环境。1.2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开展实验能力2 实验材料:望远镜。3 实验内容:对校园周围、河滩及小丘陵地区脊椎动物的野外观察;农贸市场观察、公园脊椎动物调查。4 实验注意4.1 时间安排4.2 线路设计4.3 经费预算第三部分:选做实验实验九、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及标本制作1 实验目的:

44、通过对脊椎动物各纲骨骼系统的观察比较,了解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进化及其适应性特点,学习制作骨骼标本的基本方法。2 实验材料:鲤、青蛙(黑斑蛙)、蛇、鸽和兔整体骨骼标本,活体蛙。3 实验内容:3.1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观察和比较。3.2 脊椎动物(黑斑蛙)整体骨骼标本的制作。实验十、鸟类剥制标本制作1 实验目的:了解鸟类剥制标本制作的过程。2 实验材料:剪刀、解剖刀、铁丝、钢丝钳、镊子、棉花、小鸡或小鸭、防腐剂3 实验内容:小鸡或小鸭形态标本制作。五、考核方式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作业、实验报告、实验课纪律等)占10%,实验考试成绩20%。期末同时出A、B两套题型相似、难度

45、相当、满分100分的试题,考试时任抽一套作为考试试卷。每套试卷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等全部或其中大部分题型。六、 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24学时(不包括实践教学),4学分,第2学期开课。章内 容学时分配理论实验14脊索动物门概述533*3*15圆口纲216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917两栖纲6318爬行纲519鸟纲8620哺乳纲9621脊椎动物身体结构总结(比较解剖)122动物地理分布223动物生态1合 计4824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与后续的人体组织解剖学、生态学、遗传学和动物生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

46、打下基础。八、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1、刘凌云、郑光美主编. 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二)教学参考书1、丁汉波. 脊椎动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2、马克勤, 郑光美.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3、杨安峰. 脊椎动物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4、盛和林. 哺乳动物学概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5、张荣祖. 中国动物地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杨安峰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7、费梁中国两栖动物图鉴河南:河南科技出版社19998、郑光美1995鸟类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孟庆闻,缪学祖,俞泰济等1989鱼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制 定:动物学教研室执笔人:岳兴建 审定人:王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