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下).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5898099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0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下).ppt(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教学与课程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一、教学过程,教学的特征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教与学互相依赖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 教学过程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学原则 教师与学生 课程设置与教材 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学环境 教学评价与管理 ,二、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

2、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教学结构强烈地依附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即用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就必然形成不同的教学结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传统教学结构,新型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和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传统CAI就是起这种作用;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 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

3、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成为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教师,以“教”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教学媒体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 教材不再是惟一的学习内容,甚至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 易导致的问题: 过于强调学生的“学”,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以“学”为

4、中心,“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上述两种教学结构彼此取长补短,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就形成“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也可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它强调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这里的学习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学生。 我国当前大力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教师,学生,“主导主体”,典型教学理论 发展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 布卢姆的掌握学

5、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 加涅的指导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教育技术涉及的内容 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内容的确定 学习者的分析 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活动程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评价,指导,三、课程理论,课程论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课程是所有学科的总和,是教育内容的主要承载者,它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结起来,使得教育活动得以发生。,课程观的变化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从只强调

6、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课程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课程的基本价值是什么? 课程的实质是什么? 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什么? 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课程设计 课程的具体目标怎样建立 课程的结构如何确定 课程的内容怎样规划 课程的实施如何展开 课程的结果如何评价 ,通常由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要求、步骤、原则、方法等构成,课程研究的两个层面,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与教学,美国21世纪劳动委员会认为“21世纪的能力素质”既包括很强的基本学习技能,也包括思维、推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基本学习技能 信息素养 创新思维 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

7、能力 实践能力,E-learning? B-Learning?,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关系变革,改变了信息资源的社会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造成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教育活动由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因此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引起教育者权威的削弱,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美国历史教师感言:“网络进了教师,现在我讲什么,学生们几乎都知道”,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如何重构教育关系 是当代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逝去的岁月: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与教学,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 课程的目标即“整合”的目标 课程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 重视学生的

8、个别差异和丰富体验,采用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 充分考虑教学的社会性和学生的情感需求,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教学与课程论 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传播与教育 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与教育传播,一、传播的概念及其与教育的关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科学。 一般认为传播是指至少有两方通过信息交流而达到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这一定义包含下面几层意思: 传播是指至少在两方(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在信息互动的基础上,双方相互发生影响,使原有状态有所变化。,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有计划

9、的活动。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为传播人类生产劳动技术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部分是“传授”,有人传,有人受。 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而如何运用信息传播的规律,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加工、处理、建构的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一、传播的概念及其与教育的关系,传播过程:,教育过程:,学,教师,教,教育内容,反馈信息,学生,传播者,传,信息,反馈信息,受传者,受,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 指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功能条件

10、 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一般认为,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组合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构成至少有三个条件: 构成系统的元素至少有两个以上,也可能很多。往往把主要元素称之为要素。 系统不是孤立元素的复合或叠加,而是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即彼此具有联系并构成一定的关系,它们形成的整体决定着系统的结构和特征。 系统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又作用于一定的环境。它从环境中获得一定的输入,而又给环境一定的输出。系统是一定环境中的系统,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系统本身。,二、系统科学理论概述,系统科学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等理论 系统观是对思维方式和世

11、界观进行重新定向,它与传统分析式的、简化论的、直线因果关系的传统思维方式相反,是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综合的、整体论的思维模型。 系统方法是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系统方法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系统方法论,系统方法论,系统方法采用的一般步骤是: (1)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背景、约束条件和假设,从而确定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系统重新应具有的功能; (2)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

12、实、资料和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3)对这些方案做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其中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 (4)具体设计出能体现最优方案的系统; (5)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纠正,直到实现或接近理想设计为止; (6)应用和推广。,考夫曼是最早将系统方法运用于教育的其中一位。 他提出,教育问题的系统分析主要由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组成。在明确了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之后,就要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条件和解决方案。 系统方法对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技术学科最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教育系统方法,在

13、早期的视听教育实践中,人们多是注重于单一媒体的研究,往往强调某一种新媒体的作用。通过系统观点的影响,人们逐渐综合考虑各种媒体的特性,提倡使用多种媒体取长补短进行教学。 程序教学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主要关心程序学习的进行方式,后来逐渐重视作业和行为目标,以及教材的逻辑顺序。教学设计的雏形 系统观点引入后,程序设计就越来越重视从教学的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因素,包括目标的确立、最优的教授方式、最优的媒体选择和资源利用、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通过评价来实现教学的反馈控制,最终使教学设计成为教育技术的核心领域。,教育系统方法,三、系统科学与教育技术的关系,教育传播现象及其活

14、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它进行研究不能采用孤立的方法,而要运用系统论思想。这样才能找出它的客观规律并用以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技术是一个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育问题、开发和使用各类学习资源的领域,其目的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重心经历了从教育媒体向教育传播,再向教育系统转移的演变过程。,作业(小组打分),组成小组研究教育技术学的不同的专业方向,分组派代表介绍小组研究结论,包括专业方向的研究领域,发展趋势,优势,存在的问题等。 建议:小组成员先达到一个共同的认识,小组分工查找资料,共同研究讨论。,学生会吸收 所读的10% 所听的20% 所看的30% 看听结合时的50% 所说的70% 说做结合时的90% 教别人时的9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