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各论大纲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8649638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作物育种学各论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作物育种学各论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作物育种学各论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作物育种学各论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育种学各论大纲(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绪 论(2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作物品种的概念,生物进化的基本因素,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及其主要内容,常规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基本特点,作物育种的成就及其展望;(2)理解选择对生物进化的重要作用,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关系和存在矛盾。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生物进化的3个基本因素;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的区别与联系。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作物育种学的概念、性质;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三、作物育种学的技术特点常

2、规育种的技术特点。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作物育种学的发展;分子育种的兴起;分子育种的三大优点。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一、近代育种的成就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育种新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及利用、目标性状的选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第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4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其相应的概念,依授粉方式划分的作物类型,依个体和群体遗传特性划分的品种类型;(2)理解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3)掌握不同繁殖方式作物及不同类型品种的遗传特点和育种特点。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一、有性繁殖有性繁殖的概

3、念;自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在花器构造、开花习性等方面的差异;有性繁殖的主要授粉方式;天然异交率测定;雄性不育性和自交不亲和及其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及无性系的概念及特点;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第二节 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一、自交的遗传效应自交使纯合基因型保持不变;自交引起的杂合基因型的后代性状发生分离;自交引起杂合共同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二、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自花授粉作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点;常异花授粉作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点。三、异交的遗传效应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4、。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异花授粉作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点。第三节 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一、作物的品种类型农作物品种的3个基本特性(DUS);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的概念;#各类品种群体和个体的遗传特点及其在生产上的利用价值。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自交系品种的育种特点;杂交种品种的育种特点;群体品种(纯合异质、杂合异质)的育种特点;无性系品种的育种特点。第二章 种质资源(3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 (2)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指导意义;(3)掌握种质资源收集、研究、保存的方法,不同类别种质资源的特

5、点及其育种利用价值。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主要内容:作物起源中心的两个特点,原生中心和次生中心、原生作物和次生作物的概念,遗传变异性的同源系列规律;瓦维洛夫提出的作物起源中心。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与补充不同学者提出的栽培作物起源或类型形成中心。三、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术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按育种实用价值和按亲缘关系对种质资源的分类;各类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二、种质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发

6、掘、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收集材料的整理。三、种质资源的保存种质资源保存的范围;种质资源保存的原理和方法。四、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种质资源的鉴定方法;种质资源的创新;基因库(基因银行)的概念与拓建;核心种质的概念。第三章 育种目标(2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现代农业对农作物新品种的基本要求和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2)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育种目标的概念;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一、高产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和特性;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株型及理想株型的概念、高光效

7、育种的概念。二、优质优质的含义;对各类作物的品质要求。三、稳产稳产的概念;稳产性的具体表现。四、生育期适宜五、适应机械化需要第二节 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第四章 引种和选择育种(5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引种的基本原理,选择育种的概念和原理;(2)理解温度、光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物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3)掌握高温短日性作物、低温长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性状鉴定与选择的方法及选择育种的基本程序。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引种一、引种的意义引种的概念;引种的意义。二、引种的基本原理1、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生态因素、生态环境、生态地区、生态适应性、生态类

8、型的概念。2、作物的发育特性:温度、光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中间型作物。3、引种的气候相似性原理:气候相似论;不同纬度、海拔因温度、光照的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引种的影响。三、影响引种成功的其它因素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对引种的影响。四、作物的不同类型引种以后的生长变化规律低温长日照作物的引种规律;温短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五、引种的基本步骤第二节 选择育种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选择育种的概念和意义;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现象和纯系学说;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及其育种利用。二、性状的鉴定与选择1、#选择的基本方法:混合选择法;单株

9、选择法。2、鉴定的作用和方法: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自然鉴定和诱发鉴定;当地鉴定与异地鉴定。三、选择育种的程序#纯系育种;混合选择育种;集团混合选择育种;改良混合选择育种。第五章 杂交育种(5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法,杂交育种各试验圃的工作内容;(2)理解性状的遗传力和世代选择的关系,根据单株和系统(株系)进行选择的差异;(3)掌握杂交育种的基本程序和关键技术。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杂交育种的意义和遗传学原理;杂交育种的基本环节。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配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原则。第三节 杂交技

10、术与杂交方式一、杂交技术调节花期;控制授粉;授粉后的管理。二、杂交方式单交、复交(三交、双交、四交、聚合杂交)、多父本授粉和回交的概念及应用条件。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选择一、系谱法系谱法的工作要点(以单交杂种为例)及各世代的选择方法;株系(系统)系统群及姊妹系的概念;系谱法的优缺点。二、混合法混合法的理论依据和工作要点;混合法的优缺点。三、衍生系统法衍生系统法的工作要点;衍生系统法的优缺点。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杂交育种程序(包括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杂种圃、选种圃、鉴定圃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第六章 回交育种(2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回交育种的概念、用途、优点及其缺陷;(

11、2)理解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3)掌握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选择的基本要求和回交育种的基本方法。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一、回交育种的意义回交育种的概念、意义;轮回亲本(受体亲本)、非轮回亲本(供体亲本)的概念;回交育种的优点。二、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第二节 回交育种方法一、亲本的选择轮回亲本的选择;非轮回亲本的选择。二、回交育种的方法回交育种的方法(包括显性单基因性状的回交转育、隐性单基因性状的回交转育、多个单基因性状的逐步回交转育、数量性状基因的回交转育、聚合回交)。三、回交的次数四、回交所需的植株数第三节 回交育种的局限性及用途一、回交育种的局限性只能对个别性状进

12、行改良;多基因控制的性状难以改良、杂交工作量大;回交群体回复为轮回亲本基因型经常出现一些偏离。二、回交育种的用途改良品种单个不良性状;杂种优势利用中回交转育雄性不育系;解决远缘杂交杂种不育和分离世代过长的问题;选育近等基因系;打破有利基因与不利基因的连锁。第七章 远缘杂交育种(2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2)理解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原因;(3)掌握远缘杂交育种的方法。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远缘杂交的概念;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第二节 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一、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

13、服方法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双亲受精因素的差异;双亲基因组成的差异。 2、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亲本选择与组配;染色体预先加倍;桥梁(媒介)法;采用特殊的授粉方法;外源植物激素处理;植物组织培养。二、远缘杂种夭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表现;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原因;克服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方法(包括幼胚的离体培养、杂种染色体加倍法、回交法、延长杂种的生育期、其他方法)。第三节 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分离规律性不强;分离类型丰富,并有向两亲分化的倾向;分离世代长、稳定慢。二、远缘杂种后代分离的控制F1染色体加

14、倍;回交;诱导单倍体;诱导染色体易位。三、远缘杂交育种技术#远缘杂交育种技术:杂种早代应有较大的群体;放宽早代选择的标准;灵活地应用选择方法。第八章 倍性育种(2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植物倍性育种的意义,多倍体和单倍体产生的途径;(2)理解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差异;(3)掌握多倍体、单倍体的诱导、鉴定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多倍体育种一、多倍体的种类、起源及特点多倍体的来源(合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分生组织染色体加倍、不减数配子的受精结合);多倍体的类别(同源多倍体与异源多倍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多倍体的育种意义。二、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的途径物

15、理因素诱导;化学因素诱导(处理方法、诱导浓度、处理时的温度、处理方式);生物因素诱导。三、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及应用多倍体育种的基本步骤;诱导材料的倍性鉴定(间接鉴定法,直接鉴定法);多倍体材料的加工和选育;多倍体作物(包括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的应用。第二节 单倍体育种一、单倍体产生的途径 细胞和组织离体培养(花药离体培养、未授精子房培养);远缘杂交;染色体消失;异质体(异种属细胞质-核替代系);孪生苗(双生苗);半配合生殖;辐射诱导;化学药物诱导。二、单倍体的鉴定三、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缩短育种年限;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提高诱变育种的效率;合成育种新材料。四

16、、单倍体育种的主要步骤单倍体育种的主要步骤:诱导材料的选择;单倍体材料的获得;单倍体材料染色体加倍;二倍体材料的后代选择。五、单倍体育种成就第九章 杂种优势利用(5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表现特点,杂种优势利用的条件,杂种品种的类型,对杂种亲本的要求,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配合力的概念;(2)理解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假说;(3)掌握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自交系的选育方法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杂种优势的概念;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表现一、杂种优势的表现特性杂种优势的普遍性;杂种优势表现的

17、复杂多样性;F2及其以后世代杂种优势的衰退。二、杂种优势的度量中亲优势(相对优势或平均优势),超亲优势,超标优势(竞争优势),杂种优势指数。第三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一、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染色体组-胞质基因互作模式。二、杂种优势遗传假说的评价第四节 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一、利用杂种优势必需的基本条件利用杂种优势必须的基本条件: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异交结实率高;繁殖与制种程序简单易行,种子生产成本低。二、杂种品种的类型品种间杂交品种;自由授粉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自交系间杂交种(包括单交种、三交种、双交种、综合杂交种);雄性不育杂种品种(包括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细胞核雄性不育

18、杂交种(包括隐性核雄性不育杂交种、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品种;种间和亚种间杂种品种;核质杂种。三、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1、对杂种亲本的基本要求:纯度高、基因型纯合;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亲本自身产量高、开花习性符合制种要求。2、杂种品种亲本的选配原则:配合力高;亲缘关系较远、类型和性状差异较大;性状良好并互补;亲本自身产量高,花期相近。四、杂种亲本自交系的选育1、选育自交系的原始材料:地方品种和推广品种、各类杂交种、综合品种或人工合成的群体;一环系和二环系的概念。2、自交系的选育方法:人工套袋自交技术;对自交系农艺性状的选择。3、#配合力及其测定:一

19、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概念;配合力的测定时期(早代测定、中代测定、晚代测定);测验种的选择;#配合力的测定方法(顶交法、双列杂交法、轮交法、系测验系法)。第五节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方法一、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二、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三、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四、雄性不育性利用第十章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4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三系及光敏温雄性不育系的概念;(2)理解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原理和光敏温核雄性不育的育性转换机理;(3)掌握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光敏温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及相应杂种品种的选配和利用。2、教学基本内容第

20、一节 雄性不育性的遗传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解释;三系的概念;多种核质基因对应的遗传;*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的概念及遗传;主基因不育和多基因不育。二、核雄性不育的遗传核雄性不育的遗传;显性核雄性不育的遗传;环境诱导核雄性不育的遗传。第二节 雄性不育的生物学特性一、雄性不育的形态差异二、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1、雄性不育的花粉败育特征:无花粉型、单核败育型、双核败育型。2、雄性不育花药壁的异常结构:绒毡层细胞的异常现象、中间层细胞的异常现象、花药壁结构的异常及其它。三、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性物质运输和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蛋白质代谢强度的差异、氨基酸含量及特异蛋白与

21、雄性不育的关系);CN 代谢;酶的活性及酶的差异;内源激素。第三节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一、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发掘(自然变异、远缘杂交核置换、人工诱变);#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方法(回交转育、人工制保);*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具体要求。二、恢复系的选育恢复基因的发掘;优良恢复系的选育标准;#恢复系的选育方法(测交筛选法、杂交选育法、回交转育法、人工诱变法)。三、杂种品种的选配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三系杂交种的生产利用。第四节 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一、核不育种质的获得及鉴定突变(包括自然突变、物理化学诱变);远缘杂交(包括种间、亚种间、不同类型间的杂交);组培变

22、异。二、光温敏核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光温敏雄性不育的概念;优良的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必须具备的技术指标;#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途径(杂交转育、系统选育、诱变选育、组织培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程序;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鉴定和育性转换的机理;两系法杂种品种的选配及利用。第十一章 抗病虫育种(4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抗病虫育种的研究进展及概况;(2)理解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抗病虫性的遗传,寄主与寄生物之间的关系及基因对基因学术的内容;(3)掌握作物抗病虫性鉴定及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方法。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一、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作物的

23、抗病性和抗虫性的概念;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二、抗病虫育种的特点寄主和寄生物的协同进化;毒性小种;生理小种;定向选择;稳定化选择。第二节 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病原菌致病性;病原菌生理(毒性)小种(包括生理小种的鉴定与鉴别寄主、生理小种的消长);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病原菌致病性的变异(包括突变、有性杂交、体细胞重组、适应性)。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1、按抗病虫性的程度分类:免疫、高抗、中抗、中感、高感、过敏性坏死。2、按寄主-病原菌(害虫)的专化性有无分类:垂直抗性、水平抗性。三、抗病虫性的机制1、抗病性的机制:抗侵入、抗扩展、避病、耐病的概念。2、抗虫性机制:不选择性(

24、拒虫性、排趋性、无偏嗜性)、抗生性、耐害性。第三节 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一、抗病虫性的遗传主效基因遗传(基因的显隐性、复等位基因、不同抗病基因之间的互作和连锁);微效基因遗传;细胞质遗传。二、基因对基因学说三、抗病虫性鉴定抗病性、抗虫性的田间鉴定;抗病性、抗虫性的室内鉴定。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一、抗源的收集和创新抗源的来源;优质抗源的标准。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亲本选用、杂种后代的选择);回交转育;远缘杂交;诱变育种;生物技术的应用;选育多系品种;轮回选择及双列选择交配法。三、抗病虫品种选育和利用的策略抗病虫品种选育和利用的策略:抗源轮换,抗源的聚集,抗源

25、的合理布局,应用多系品种或混合品种,水平抗性应用。第十二章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4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群体改良的意义和原理;(2)掌握基础群体的建立、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3)了解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方法。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一、创造新的种质资源二、选育优良的综合品种三、改良外来种质的适应性四、作为育种工作的战略思想,把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育种目标结合起来,是较完整的育种体系。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原理一、*Hardy-Weinberg定律(基因平衡定律)二、*选择和重组是群体进化的主要动力第三节 基础群体的建立一、基础群体的选择开放授粉品种;复合品种;综合品

26、种。二、基础群体的合成基本材料的选择;合成种质群体的方式;充分重组,提高最优良基因重组体出现的频率;自花授粉作物的异交化问题。第四节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一、群体内遗传改良方法(1)混合选择法;(2)自交后代选择;(3)#轮回选择:轮回选择的基本程序和原理;轮回选择的步骤;#半同胞轮回选择的程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半同胞轮回选择的区别;全同胞轮回选择的方法。二、群体间遗传改良方法(1)#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2)全同胞相互轮回选择。第五节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一、隐性核不育在大麦群体改良中的应用二、显性核不育在小麦群体改良中的应用第十三章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4学时)1、教

27、学基本要求(1)了解细胞和组织培养、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用途;(2)理解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及其生物安全性,各类分子标记的类型、原理和特点;(3)掌握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转基因育种的基本程序及作物MAS育种方法。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一、细胞和组织培养与作物育种1、#体细胞克隆变异及其育种利用:(1)体细胞克隆变异的遗传基础;(2)突变体的筛选;(3)体细胞克隆变异在作物改良上的应用。2、*单倍体细胞培养及育种利用:(1)单倍体细胞培养在遗传和育种中的应用价值;(2)离体培养条件下的小孢子发育;(3)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28、(4)花粉(小孢子)培养;(5)单倍体诱导中存在的问题;(6)单倍体细胞培养与植物育种。3、幼胚培养与远缘杂交育种。4、种质的长期保存。5、脱毒及繁殖重要品种或材料。6、人工种子的生产。二、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1、原生质体的分离:分离方法、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的因素、原生质体的收集、纯化和活力测定。2、原生质体培养。3、细胞融合(体细胞杂交):(1)融合方法;(2)融合方式;(3)杂种细胞的筛选;(4)杂种的鉴定;(5)细胞融合与作物育种。第二节 转基因育种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国际转基因植物研究与现状;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与利用概况。二、*转基因育种的程序1、目的基因的获得:(1)根据基

29、因表达的产物蛋白进行基因克隆,(2)从基因组DNA或mRNA序列克隆基因(同源序列法、表达序列标签法、根据连锁图谱克隆目的基因、转座子标签法、差异显示法)。2、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3、受体材料的选择:良好的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应满足的条件;常用的受体材料的类型。4、转基因方法的确定和外源基因的转化:(1)载体介导转移系统;(2)外源基因直接导入法。5、转化体的筛选和鉴定。6、转化体的安全性评价和育种利用。三、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1、转基因作物育种目标的制定。2、转基因方法的确定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3、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1)纯系育种;(2)回交育种;(3)杂交育种;(4)杂种品种。四、

30、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第三节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一、*分子标记的类型和特点1、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DNA标记技术。2、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基础的各种DNA指纹技术:单引物PCR标记;双引物选择性扩增的PCR标记;需要通过克隆、测序来构建特殊双引物的PCR标记。3、新型的分子标记: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表达序列标签(EST)。二、常用分子标记的原理和遗传特性1、RFLP:(1)RFLP标记的原理;(2)RFLP标记的特点。2、AFLP:(1)AFLP标记的原理;(2)AFLP分析的基本步骤;(3)AFLP标记的特点。3、SSR:(1)SSR标记的原理;(2)SSR标记程序;(3)SSR标记的

31、特点。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技术1、遗传图谱的构建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2、近等基因系的培育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3、群体分离分析法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4、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四、作物MAS育种需具备的条件五、MAS育种方法1、回交育种;2、MAS聚合育种;教材:张天真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主要参考书目:1、盖钧镒主编,作物育种学各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年2、蔡旭主编,植物遗传育种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3、西北农学院主编,作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4、王关林主编,植物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