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上传人:zhu****ng 文档编号:158643118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03.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资源描述: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5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1.0.1综合布线系统(GCS)应是开放式结构,应能支持电话及多种计算机数据系统,还应能支持会 议电视、监视电视等系统的需要。设计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该结构下的每个分支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对每个分支单元系统改动都不影响其他子系统。 只要改变结点连接就可使网络的星型、总线、环型等各种类型网络间进行转换。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并应能支持当前普遍采用的各种 局部网络及计算机系统:主要有RS-232-C(同步/异步),星型网(Star)局域/广域网(LAN/WAN)王安网(Wang OIS/VS)令牌网(Token Ring)以太网(Eth

2、ernet)光缆分布数据接口(FDDI)等。1.0.2本规范参考ISO/IEC11801客户建筑物电缆通用敷设要求国际标准的规定,将建筑物综合布 线系统分为六个子系统:1. 工作区子系统2. 配线(水平)子系统3. 干线(垂直)子系统4. 设备间子系统5. 管理子系统6. 建筑群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软线)组成,它包括装配软线、连接器和连接所 需的扩展软线,并在终端设备和输入/输出(I/O)之间搭接。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连接话机的用户线及 话机终端部分。在智能楼布线系统中工作区用术语服务区(coveragearea)替代,通常服务区大于工作区。配线子系统,它将干线子

3、系统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配线电缆或连接 到用户出线盒的用户线部分。干线子系统,它提供建筑物的干线电缆的路由。该子系统由不县电缆组成,或者由电缆和光滥以 及将此干线连接到相关的支撑硬件组合而成。 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干线电缆。设备间子系统把中继线交叉连接处和布线交叉连接处连接到功用系统设备上。由设备中的电缆、 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它把功用系统 设备的各种不同设备互连起来。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的站内配线设备及电缆、导线连接部分。管理子系统由交连、互连和输入/输出(I/O)组成,为连接其它子系统提供连接手段。相当于电话 配系统中每层配线箱或电话分线盒部分。建筑群子系统由一

4、个建筑物中的电缆延伸到建筑群的另外一些建设物中的通信设备和装置上,它 提供楼群之间通信设施所需的硬件。其中有电缆、 光缆和防止电缆的浪涌电压进入建筑物的电气保护设备。相当于电话配线重点电缆保护箱及各建筑物之间 的干线电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结构 如图1.02-1所示:综合布线系统示意图如图1.0.2-2所示:1.0.3智能建筑与智能建筑园区的工程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型级的综合布线系统,宜符合下列要求:1、基本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用铜芯对绞电缆组网。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1. 每个工作区有一个信息插座;2. 每个工作区的配丝电缆为1条4对绞电缆;3. 采

5、用夹接式交接硬件;4.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2对对绞线。2、增强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中等配置标准的场合,用铜芯对较电缆组网。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1. 每个工作区有二个或以上信息插座;2. 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2条4对对绞电缆;3. 采用增值接式或插接交接硬件;4.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由对对绞线。3、综合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用光缆和铜芯对绞电缆混合组网。综合型综 合布线系统配置应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所有基本型、增强型、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都支持话音/数据等系统,能随工程的需要转向更高 功能的布线系统。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6、:支持话音/数据服务所采用的方式,在移动和重新布局时实施线路管理的灵活性。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大多数能支持话音/数据,其特点为:1、是一种富有价格竞争力的综合布线方案,能支持所有话音和数据的应用;2、应用于话音、话音/数据或高速数据;3、便于技术人员管理;4、采用气体放电管式过压保护和能够自复的过渡保护;5、能支持多种计算机系统数据的传输。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不仅具有增强功能,而且还可提供发展余地。它支持话音和数据应用,并可按需要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特点:1、每个工作区有二个信息插座,不仅激动灵活,而且功能齐全;2、任何一个信息插座都可提供话音和高速数据应用;3、可统一色标,按需

7、要可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4、是一个能为多个数据设备创作部门环境能够服务的经济有效的综合布线方案;5、采用气体放电管式过压保护和能够自复的过流保护;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引入光缆,可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智能大楼,其余特点与基本型或增强型机同。条文中对绞电缆系指具有特殊交叉方式及材料结构能够传输高速率数字信号的电缆,非一般市话电缆。条文中夹接式交接硬件系统系指夹接、绕接固定连接的交接设备。插接式交接硬件系指用插头、插座连接的交接设备。1.0.4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数据系统的传输速率要求,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缆线和传输设备。计算机系统传输速率要求见表1.0.4所示表1.0.4传输速率要求

8、规程传输速率要求(bit/s)RS-23220KDCP100KStar LANI1MIBM32701M10M4Mtoken Ring4M10BASE-T10M16M Token Ring16MTP-PMD/CDDI100M100BASE-T100MATM155M/622M1.0. 5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的传输标准要求。1.0.6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应符合表1.0.6所列的规定:表1.0.6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表注:1、 100m距离包括连接软线/跳线、工作区和设备区接线在内的10m允许总长度,链路的技术条件按90m水平电缆,7.5m长的连接电缆及同类的

9、 3个连接器来考虑,如果采用综合性的工作和设备区电缆附加总长度不大于7.5m,则此类用途是有效的。2 、3000m是国际标准范围规定的极限,不是介质极限。3、 关于距离大于水平电缆子系统中的长度为100m对绞电缆,应协商可行的应用标准。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采用ISO/IEC11801:1995(E)国际标准,该标准着眼于各式计算机网络的要求。当综合布线系统应用于公用电话网 或公用数据通信等其他用途时,应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在表中规定100和150两种规格,是根据YD/T838.14-1996通信行业标准制订的。我国规定不生产120的产品,但考虑到已建和在建的工程已采用了国外引进120

10、的产品,施工验收时可参考相关 标准妥善解决,新建工程不允许再采用120的产品。1.0.7综合布线系统的组网和各段缆线的长度限值应符合图1.0.7所示的规定:1.0.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选用的电缆、光缆、各种连接电缆、跳线,以及配线设备等所有硬件设施,均应符合ISO/IEC11801:1995(E) 国际标准的各项规定,确保系统指标得以实施。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应按照近期和远期通信业务、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等需要,选用合适的综合布线硬件设施,选用产品的各项指标 应高于系统指标,才能保证系统指标得以满足,但不一定越高越好,选得太高,回增加工程造价,选得太低,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应当恰如其分。1.

11、0.9综合布线系统应设置汉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登录与综合布线系统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包括:社别和缆线的用途, 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呼素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硬件编号,色标,链路的功能和各项主要特征参数,链路的完好状况, 故障记录等内容。还应登录设备位置和缆线走向等内容,例如:建筑物名称,位置,区号,楼层号,房间号等内容。考虑到综合布线系统适用于各种通信业务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服务,而且也适用于各个单位或部门共同使用同一个大楼的综合布线系统,使用管 理跟不上,将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为了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的运行善能够一目了然,规范规定设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

12、登录各种运行状态,便于 操作人员迅速准确地调度应用和及时处理故障状况。1.0.10在系统设计时,全系统所选的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必须与选定的类别相一致。如采用屏蔽措施时,则全系统必须按屏蔽设计。在系统设计时,若选用5类标准,则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全系统必须都为5类,才能保证系统为5类。如果采用屏蔽措施,则全系统所有部件都应选用带屏蔽的硬件,而且按设计要求作良好的接地,才能保证屏蔽效果。2、系统指标本章规定的系统指标,均参考ISO/IEC11801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有关电缆、连接硬件等产品标准也应符合国际标准。2.0. 1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

13、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应符合表2.0.1的规定:表2.0.1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表 最大衰减限值(dB)A级B级C级D级0.1 1.0 4.0 10.0 16.0 20.0 31.25 62.5 100.0165.5 5.83.7 6.6 10.7 14.02.5 4.8 7.5 9.4 10.5 13.1 18.4 23.2注: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2.0. 2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限值,2.0. 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但不2.0. 包括设备2.0. 连接器),2.0. 应符合表2.0.2的规定:表

14、2.0.2线对间最低端串音衰减限值表 最低端串音衰减限值(dB)A级B级C级D级0.1 1.0 4.0 10.0 16.0 20.0 31.25 62.5 100.02740 2539 29 23 1954 45 39 36 35 32 27 24注:1所有其他音源的噪声应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声低10db2在大对数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累计数来衡量。3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组或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好一个数值。=6dB+10lg(n+1)dB式中:n为电缆中非光纤的对称电缆组数。2.0.

15、 3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一电缆接口处的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2.0.3的规定:表2.0.3电缆接口处最小反射衰减限值表 最小反射衰减限值C级D级1f10181810f16151516f201520f100102.0. 4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CR),2.0. 应符合表2.0.4的规定:表2.0.4-1最小ACR限值表 最小ACR限值(dB)D级0.1 1.0 4.0 10.0 16.0 20.0 31.25 62.5 100.0 40 35 30 28 23 13 4注:1 ACR(dB)=aN-a(dB) 式中:N-任意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链路传输的衰减值2 本表所列的

16、ACR值优于计算值,在衰减和串音衰减之间允许有一定限度的权衡选择,其选择范 围如表2.0.4-2所示。表2.0.4-2衰减和近端串音衰减的选择极限表 频率(MHz)最大衰减量(dB/100m)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量在100m时的(dB)2084131.2510.33962.515331001929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衰减的比率(ACR),以100MHz为例,表2.0.4-1中规定为4 dB,表2.0.4-2中规定为10 dB,而按照表2.0.1和表2.0.2相减得到0.8 dB,ACR出现3个数值,设计时应按照使用要求合理选用。2.0.5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当系统分级和传输距

17、离在1.0.6规定的情况下,应符合表2.0.5的规定:表2.0.5直流环路电阻限值表 链路级别A级B级C级D级最大环路电阻()5601704040注:100对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9.2/100m;150对绞电缆 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2/100m。2.0.6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延迟限值,应符合表2.0.6的规定:表2.0.6最大传播延迟限值表 测量频率(MHz)级别延迟(s)0.01A20?1B510C130D1注:配线(水平)子系统的最大传播延迟不得超过1s。2.0.7综合布线系统的纵向差分转换衰减(平衡)限值,应符合表2.0.7的规定:表2.0.7纵向差分转换衰减限值表 最小纵向

18、差分转换衰减限值表(dB)A级B级C级D级0.1304535401.02030404.0待定待定10.0253016.0待定待定20.0待定待定100待定注:纵向差分转换衰减的测试方法正在研究。2.0. 8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表2.0.8的规定:表2.0.8光缆波长窗口参数表 光纤模式,标称波长(nm)下限(nm)上限(nm)基准试验波长(nm)最大光谱宽度FWHM(nm)多模85079091085050多模1300128513301300150单模131012881339131010单模155015251575155010注:1多模光纤:芯线标称直径为62.5/125或

19、50/125; 850 nm波长的最大衰减为3.5 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200MHzkm 1300 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 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500MHzkm 2 单模光纤:芯线应符合IEC793-2,型号BI和ITU-TG.652标准; 1310 n6ps/knnm。 3 光纤连接硬件:最大衰减0.5 dB;最小反射衰减:多模20 dB,单模26dB。表2.0.8注的内容是光纤和光纤连接硬件的基本要求,本规范引用ISO/IEC11801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注1中最小模式带宽为1 km长度光纤的带宽,而在表2.0.10中规定的是链路的最小模式带宽,本规范在1.0.6条中规定多模光

20、纤的最大链路长度为2 km,因此,链路的最小模式带宽分别为100MHz(850nm波长)和2500 MHz(1300nm波长)。2.0. 9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在2.0.8条规定各项参数的条件下,光纤链路可允许的最大传输距离,应符合表2.0.9的规定:表2.0.9光纤链路允许最大传输距离表 多模衰减值(dB)单模衰减值(dB)850(nm)1300(nm)1310(nm)1550(nm)配线(水平)子系统1002.52.22.22.2干线(垂直)子系统5003.92.62.72.7建筑群子系统15007.43.63.63.6注:1表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2.0.8条规定的光缆和光纤连接

21、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距离。 2对于短距离的应用场合,应插入光衰减器,保证达到表中规定的衰减值。2.0. 10综合布线系统多模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学模式带宽,应符合表2.0.10的规定:表2.0.10多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表 标称波长(nm)最小光学模式带宽(MHz)8501001300250注:单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ISO/IEC11801:1995(E)尚未作出决定。2.0. 11综合布线系统光纤链路任一接口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2.0.11的规定:表2.0.11光纤链路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表 光纤模式,标称波长(nm)最小反射衰减限值(dB)多模85020多模130020单模

22、131026单模1550262.0. 12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2.0. 之间的相互连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2.0. 平衡的转换适配。特性阻抗的分类应符合100、150两类标2.0. 准,2.0. 其允许偏差值为15(适用于频率1MNz)。3.0.2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1、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2、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通ISDN业务时,宜用网络终端适配器;3、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质)时,宜采用适配器;4、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5、

23、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6、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3、工作区子系统3.0.1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m2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求设置。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宜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及监视器等终端设备的设置和安装。3.0.2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1、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2、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

24、通ISDN业务时,宜用网络终端适配器;3、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质)时,宜采用适配器;4、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5、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6、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4、配线子系统4.0.1配线子系统宜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配线子系统用于每层配线(水平)电缆的统称。4.0.2配线子系统应根据下列要求进行设计:1、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2、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3

25、、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4、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4.0.3配线子系统宜采用4对对绞电缆。配线子系统在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宜采用光缆。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并进行管理。4.0.2配线电缆宜选用普通型铜芯对绞电缆。配线电缆的选择,详见第2章的条纹说明。4.0.2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宜按下列原则选用:1、单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基本型系统;2、双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增强型系统;一个给定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采用多种类型的信息插座。4.0.6配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应为90m以

26、内。4.0.7信息插座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5、干线子系统5.0.1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连接电缆组成。干线子系统用于楼层之间垂直干线电缆的统称。5.0.2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前,必须确定电缆中话音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2对;对于增强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3对对绞线。对于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在基本型或增强型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5.0.3应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通道敷设干线电缆。建筑物有两大类型的通道,封闭型和开放型。封闭型通道是指一连串上下对齐的交接间,每层楼都有一间,利用电缆竖井

27、、电缆孔、管道电缆、电缆桥架等穿过这些房间的地板层。每个交接间通常还有一些便于固定电缆的设施和消防装置。开放型通道是指从建筑物的地下室到楼顶的一个开放空间、中间没有任何楼板隔开,例如:通风或电梯通道,不能敷设干线子系统电缆。5.0.4干线电缆可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之递减端接以及电缆直接连接方法。点对点端接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接合方法,干线子系统每根干线电缆直接延伸到指定的楼层和交接间。保护箱分出若干根小电缆,它们分别延伸到每个交接间或每个楼层,并端接于目的地的连接硬件。而电缆直接连接方法是特殊情况使用的技术。一种情况是一个楼层的所有水平端接都集中在干线交接间,另一处情况是二级交接间太小,在

28、干线交接间完成端接。5.0.5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把话音电缆连至计算机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不同路由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6、设备间子系统6.0.1设备间是在每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设备间系统的电话、数据、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宜合设在一个房内。必要时,出可以分别设置,但程控电话交换机及计算机主机房离设备间的距离不宜太远。6.0.2设备间内的

29、所有进线终端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个类用途的配线区。6.0.3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内容,综合考虑确定。7、管理子系统7.0.1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内。管理子系统应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也可应用于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与其它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交接使得有可能安排或重新安排路由,因而通信线路能够延续到连接建筑物内部的各个信息插座,从而实现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7.0.2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与其它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工作区、综合布线系统规模和选用的硬件。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点,

30、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单点管理位于设备间里面的交换机附近,通过线路不进行跳线管理,直接连至用户房间或服务接线间里面的第二个接线交接区。双点管理交接间外,还设置第二个可管理的交接。双交接为经过二级交接设备。在每个交接区实现线路管理的方式是在各色标场之间接上跨接线或插接线,这些色标用来分别标明该场是干线电缆、配线电缆或设备端接点。这些场通常分别分配给指定的接线块,而接线块则按垂直或水平结构进行排列。7.0.3交接区应有良好的标记系统,如建筑物名称、建筑物位置、区号、起始点和功能等标志。综合布线系统使用了三种标记:电缆标记、场标记和插入标记。其中插入标记最常用。这些标记通常是硬

31、纸片或其他方式,由安装人员在需要时取下来使用。7.0. 4交接间及二级交接间的本线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7.0.5交接设备连接方式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1对楼层上的线路较少进行修改、移位或重新组合时,宜使用夹接线方式;2在经常西药重组线路时宜使用插接线方式。7.0.6在交接场之间应留出空间,以便容纳未来扩充的交接硬件。8、建筑群子系统8.0. 1建筑群子系统由二个及以上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其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CD),组成建筑群子系统。8.0.2建筑群子系统宜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管道内敷设的铜缆或光缆应遵循电话管道和人孔的各项设计

32、规定。此外安装时至少应予留1-2个备用管孔,以供扩充之用。8.0. 3建筑群子系统采用直埋沟内敷设时,如果在同一沟内埋入了其他的图像、监控电缆,应设立明显的共用标 志。8.0. 4对于8.0.1、8.0.2、8.0.3建筑群子系统电缆敷设方式的优缺点如表8.0.1所示。表8.0.1电缆敷设方式 方式优点管道内提供最佳的机械保护,任何时候都可以敷设电缆,电缆的敷设,扩充都很容易,能保持道路和建筑物的外貌整齐。挖沟,开管道,建入孔的初次投资较高。直埋提供某种程度的机械保护,保持道路和建筑物的外貌整齐,初次投资较低。扩容和跟换电缆时会破坏道路和建筑物的外貌整齐。架空如果本来有电杆,则成本最低。没有提

33、供机械保护,安全性差,影响建筑物美观。9、光缆传输系统9.0. 1当综合布线系统需要在一个建筑群之间的长距离线路传输,建筑内线路将电话、计算机、集线器、专用交换机和其它信息系统组成高速率网络,或者外界与其它网络特别与电力网络一起敷设有抗电磁干扰要求时宜采用光缆数字复用设备,作为传输媒介。光缆传输系统应能满足建筑与建筑群环境对电话、数据、计算机、电视等综合传输要求,当用于计算机局域网络时,宜采用多模光缆;作为公用电话或数据网的一部分时应采用单模光缆。光缆传输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传输更多的信息量,适合大规模的综合布线系统使用。目前已能提供实用的光缆传输设备、器件及光缆。综合布线系统,综合话音、

34、数据、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多种信息系统,使用光缆可增长传输距离,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光缆和铜缆组成的集成分布网络系统。光缆传输系统可组成抗电磁干扰的网路。一般多模光缆适用于短距离的计算机局域网络,如果用于公用电话网数据网采用相适应规格的光缆系统为好。9.0. 2综合布线系统的交接硬件采用光缆部件时,设备间可作为光缆主交接场的设置地点。干线光缆从这个集中的端接和进出口点出发延伸到其它搂层,爱各楼层经过光缆及连接装置烟水平方向分布光缆。9.0. 3光缆传输系统应使用标准单元光缆连接器,连接器可端接于光缆交接单元,陶瓷头的连接应保证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4dB。塑料头的连接器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

35、0.5 dB。对于陶瓷头的ST连接器,每1000次重新连接所引起的衰减变化量小于0.2 dB。对于塑料头的ST连接器,每200次重新连接所引起的衰减变化量小于0.2 dB。无论是那种型号的ST连接器,安装一个连接器所需的平均时间为16分钟。但同时安装12个ST连接器,则每个连接器的平均安装时间为6分钟。9.0.4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光纤直径62.5um光纤包层直径125的缓变增强型多模光缆,标称波长为850nm或1300nm;也可采用标称波长为1310 nm或1550 nm的单模光缆。建筑物内综合布线一般用于距离传输。9.0.5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的数字系列比特率、数字接口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1

36、PDH数字系列比特率等级应符合国家标准GB4110-83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系列的规定,如表9.0.5:表9.0.5系列比特率 数字系列等级基群二次群三次群四次群标称比特率(kbps)20488448343681392642数字接口的比特率偏差、脉冲波形特性、码型、输入口与输出口规范等,应符合国家标准GB7611D-87脉冲编码调治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的规定。9.0.6光缆传输系统宜采用松套式或骨架式光纤束合光缆,出可采用带状光纤光缆。9.0.7光缆传输系统中标准光缆连接器装置硬件交接设备,除应支持连接器外,还应直接支持束合光缆和跨接线光缆。9.0.8各种光缆的接续应采用通用光缆盒,为束合

37、光缆、带状光缆或跨接线光缆的接合处提供可靠的连接和保护外壳。 通用光缆盒提供的光缆入口应能同时容纳多根建筑物光缆。光缆和铜缆一样也有铠装、普通和填充等类型。当带状光缆与带状光缆互连时,就必须使用陈列接合连接器。如果一跟带状光缆中的光缆要与一跟室内非带状光缆互连,应使用增强型转换接合连接器。9.0.9光缆布线网络可以安装于一建筑物或建筑群环境中,而且可以支持在最初设计阶段没有明确的各种带宽通信服务。这样的布线系统可以用作独立 的局域网(LAN)或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局部图象传输网,也可连接到公用电话网。10、电源、防护及接地10.1 电源10.1.1 设备间内安放计算机主机时,应按照计算机主机电

38、源要求进行工程设计。10.1.4 设备间安放程控用户交换机时应按照工业企业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规范CECS09:89进行工程设计。10.1.6 设备间、交接间应用可靠的交流220V、50Hz电源供电。设备间应有可靠交流电源供电,不要用邻近的照明开关来控制这些电源插座,减少偶然断电事故发生。10.2 电气防护及接地10.2.1 综合布线网络在遇有下列情况时,应采取防护措施:1在大楼内部存在下列的干扰源,且不能保持安全间隔时:I. 配电箱和配电网产生的高频干扰II. 大功率电动机电火花产生的些波干扰III. 荧光灯管,电子启动器IV. 开关电源V. 电话网的振铃电流VI. 信息处理设备产生的周期

39、性脉冲2 在大楼外部存在下列的干扰远,且处于较高电磁场强度的环境:I. 雷达II. 无线电发射设备III. 移动电话基站IV. 高压电线V. 电气化铁路VI. 雷击区3 周围环境的干扰信号场强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瓶超过下列规定时:I. 对于计算机局域网,引入10kHz至600MHz以下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1V/M;600 kHz至2.8GHz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5V/M。II. 对于电信终端设备,通过信号,直流或交流等引入线,引入RF0.15MHz至80MHz的干扰信号,其场强度为3V,(幅度调度80%,1KHz)III. 具有模拟/数字终端借口的终端设备,提供电话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应符合

40、表10.2.1-1的规定。表10.2.1-1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 频率范围(MHz)噪声信号限值0.1530-4030890-20注890915-409151000-20注注:噪声电平超过-40dBm的带宽综合应小于200MHz当终端设备提供声学接口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应符合表10.2.1-2的规定:表10.2.1-2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 频率范围(MHz)噪声信号限值0.1530基准电平30890基准电平+20dB注890915基准电平9151000基准电平+20dB注注:1、噪声电平超过基准电平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00MHz 2、基准电平的性:1KHz-40dBmo的正弦信号。IV. ISDN的

41、初级接入设备的附加要求,在10秒测试周期内,帧行丢失的数目应小于10个。V. 背景噪声最少应比基准电平小-12dB4 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射干扰波的电场强度超过表10.2.1-3的规定时:表10.2.1-3发射干扰波电场强度限值表 频率范围 测量距离A类设备30mB类设备10m30MHz230MHz30dBV/m30 dBV/m230MHz1GHz37 dBV/m37 dBV/m注:1、A类设备:第三产业;B类设备:住宅。2、较低的限值适用于降低频率的情况综合布线系统是否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防电磁干扰和电磁辐射。电磁干扰将影响综合布线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电磁辐射则设计

42、综合布线系统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信息不被无关人员窃取的安全问题,或者造成电磁污染。在进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时,必须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进行周密的安排与考虑,选用合适的防护措施。根据综合布线的不同使用场合,应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要求,规范中列举了各种类型的干扰源,提示设计时应加以注意,现将防护要点说明如下:1 抗电磁干扰对于计算机局域网,600MHz以下的干扰信号,对计算机网络信号的影响较大,属于同频干扰的范畴,600MHz及以上则属于杂音干扰,相对而言,影响要小一些,因此,前者规定干扰信号场强值为1v/m;后者规定为5v/m。对于电信中断设备,通过信号,直流或交流等引入线,引入RF0.15MHz至

43、80MHz的干扰信号强度为3V,调值度为80%的1kKHz正弦波干扰时,电信终端设备的性能将不受影响。例如: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S12数字程控交换系统能够能满足上述要求。对于具有模拟或数字终端借口的终端设备:提供电话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的限制规定为:比相对于电话接续过程中信号电平低-40dBm,而且限定噪声电平超过-40dBm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00MHz;提供声学接口服务时(例如:话筒),噪声信号电平的限值规定为:基准电平(定义为:1kHz-40dBmo的正弦信号或基准电平加20dBm,同样,限定噪声电平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00Mhz。对于ISDN的初级接入设备,规范规定增加附加要

44、求,在10秒测试周期内,帧行丢失的数目应少于10个。一般来说,背景噪声最小应比基准电平小-12dB。本规范制订电磁干扰标准主要参考EN55024信息技术设备的抗干扰标准,同时还参考IEC801-2-4和EN50082-X等相关国际标准中的有关部分,现将该标准附在下面,供参考。IEC801-2ESD抗静电放电干扰标准-3抗辐射干扰标准-4EFT抗无线电脉冲干扰标准表1抗干扰标准注: 1、A类意批设备连续运转。不允许低于制造业特定的性能降低或功能损 失。2、B类 在测试期间允许性能降低或功能损失,但在测试之后,不允许低于制造业特有的规定。3、辐射场强的频率范围27500MHZ 4、辐射场强中:低水

45、平EM只无线电/电视发射机1KM。中等EM环境指手提式无线电收发机,1M范围以内。恶劣EM环境指临近的高功率无线电收发机。EN50082-通用抗干扰标准表2居住区/商业区抗干扰标准注:1 A类 意批设备连续运转。不允许低于制造业特定的性能降低或功能损失。2 B类 在测试期间允许性能降低或功能损失,但在测试之后,不允许低于制造业特有的规定。3 辐射场强的频率范围27500MHZ表3工业区抗干扰标准注:1A类B类的解释同表2的注。2辐射场强的频率范围27500MHZ2 防电磁辐射综合布线系统用于高速率传输的情况下,由于对绞电缆的平横度公差等硬件原因,也可能造成传输信号向空间辐射。在同一大厦内,很可

46、能存在不同的单位或部门,相互之间不希望窃取对方的信息或造成对方网络系统工作的不稳定。因此,在设计时应根据用户要求,除了考虑抗电磁干扰外,还应该考虑防电磁辐射的要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采取屏蔽措施后,两者都能得以解决。然而,只要用户提出抗干扰或防辐射的任何一种要求,都应采取措施。发射干扰波电场强度的限值标准的制定,主要参考EN55022和CISPR22信息技术设备无线电干扰特征的限值和测量方法中有关无线电干扰电场强度的限值。该标准规定分A、B两类,为了与引用标准取得一致,本规范也采用A、B分类,并加以说明A、B类的含义,敬请读者注意,此处的A、B类,与规范1.0.6条表1.0.6中系统分级

47、A、B、C、D是有区别的。引用EN55022或CISPR22中上述标准,应注意下列几点:1)如果由于高的环境噪声电平或其它理由不能在30M的情况下进行场强测量,可以在封闭距离内进行例如10M的测量。2)因为发生干扰的情况而要求额外的规定条款,可以协商解决。3)A类信息技术设备只满足A类干扰限制,不满足B类干扰限制。某些国家A类设备可以送请有限制地销售和采用(保护距离30M)。4)B类信息技术设备满足B类干扰限值,此类设备将不送请限制销售,也不限制采用(保护距离10M)。5)通用的测量条件- 噪声电平最低限度应低于6DB特定限值-信号源加上环境条件的环境噪声电平最低限度应低于6DB- 环境噪声电

48、平最低限度应低于4.86DB特定的限值。10.2.1 综合布线系统与其它干扰源的间距应符合表10.2.2的要求:表10.2.2与其它干扰源的间距表注:l、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等长度50,300专线的数量(条)1515,80信息插座的数量(个)7575,450工作区的面积(平方米)750750,4500配线室或电脑室的面积(平方米)1015选用绝缘铜导线的截面(平方毫米)616165010.2.6 信息插座的接地可利用电缆屏蔽层连至每层的配线柜上。工作站的外壳接地应单独布线连接至接地体,一个办公室的几个工作站可合用同一条接地导线,应选用截面不小于2.5mm2的绝缘铜导线。10.2.7 综合

49、布线的电缆采用金属槽道或钢管敷设时,槽道或钢管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在两端应有良好的接地。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应有良好的接地系统,且每一层的配线柜都应采用适当截面的导线单独布线至接地体,接地电阻应符合规定,屏蔽层应连续且两端接地,若存在两个接地体,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有效值)。这是屏蔽系统的综合性要求,每一环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不可忽视,否则将降低屏蔽效果,严重者将造成恶果。国外曾对非屏蔽对角线(UTP)与金属对角线(FTP)的屏蔽效果做过比较。以相同的干扰线路和被测对绞线长度,调整不同的平行间距和不同的接地方式,以误码率百分比人选为比较结果,列表如下,供参考。表4

50、 屏蔽效果比较表 对绞线型号平行间距和接地方式误码率%UTP0间距37FTP0间距不接地32FTP0间距发送端接地30UTP20cm间距6UTP50cm间距6UTP100cm间距1FTP0间距排流线两端接地1FTP0间距排流线屏蔽层两端接低0上述结果,足以说明屏蔽效果与接地系统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应予以重视接地系统的每一个环节。1028干线电缆的位置应接近垂直的地导体(例如建筑物的钢结构)并尽可能位于建筑物的网络中心部分。在建筑物的中心部分的附近雷电的电流最小,而且干线电缆与垂直地导体之间的互感作用可最大限度地减小通信线对上感应生成的电势。应避免把干线安徘在外墙,特别是墙角,在这些地方,雷电的

51、电流最大。102.9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内部容易受到雷击、电源碰地、电源感应电势或地电势上浮等外界影响时,必须采用保护器。10210在下述的任何一种情况下,线路均属于处在危险环境之中,均应对其进行过压过流保护。1雷击引起的危险影响;2工作电压超过250V的电源线路碰地;3地电势上升到250V以上而引起的电源故障;4交流50Hz感应电压超过250V。满足下列任何条件的一个,可认为遭雷击的危险影响可以忽略不什:l该地区年雷暴日不大于五天,而且土壤电阻系统数小于100? 一m;2建筑物之间的直埋电缆短于42m,而且电缆的连续屏蔽层在电缆两端处均接地;3电缆完全处于已经接地的邻近高层建筑物或其

52、它高构筑物所提供的保护伞之内,且电缆有良好的接地系统。10211综合布线系统的过压保护宜选用气体放电管保护器。气体放电管保护器的陶瓷外壳内密封有两个电极,其间有放电间隙,并充有惰性气体。当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超过250伏交流电源或700V雷电浪涌电压时,气体放电管开始出现电弧,为导体和地电极之间提供一条导电通路。固态保护器适合较低的击穿电压忙090v)而且其电路不可有振铃电压,它对数据或特殊线路提供了最佳的保护。10212过流保护宜选用能够自复的保护器。电缆的导线上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电压,如果连接设备为其提供了对地的低阻通路,它就不足以使过压保护器动作。而产生的电流可能会损坏设备或着火。例如

53、:220伏电力线可能不足以使过压保护器放电,有可能产生大电流进入设备,因此,必须同时采用过电流保护。为了方便维护,规定采用能自复的过流保护器,目前有热敏电阻和雪崩二级管可供选用,但价贵,故也可选用热线圈或熔断器。这两种保护器具有相同的电特性,但工作原理不同,热线圈在动作时将导体接地。而熔断器在动作时将导体断开。10213在易燃的区域或大楼竖井内布放的光缆或铜缆必须有阻燃扩套;当这些缆线被布放在不可燃管道里,或者每层楼部采用了隔火措施时,则可以没有阻燃护套。10214综合布线系统有源设备的正极或外壳,电缆屏蔽层及连通接地线均应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如同层有避雷带及均压网(高于30m时每层都设

54、置)时应与相接,使整个大楼的接地系统组成一个笼式均压体。联合接地方式有下列主要优点:1当大楼遭受雷击时,楼层内各点电位分布比较均匀,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将得到较好的保障。同时,大楼框架式结构对中波电磁场能提供1010dB的屏蔽效果;2它容易获得比较小的接地电阻值;3它可以节省金属材料、占地少。103环境保护1031在易燃的区域和大楼竖井内布放电缆或光缆,宜采用防火和防毒的电缆;相邻的设备间应采用阻燃型配线设备。对于穿钢管的电缆或光缆可采用普通外护套。关于防火和防毒电缆的推广应用,考虑到工程造价的原因没有大面积抗议,只是限定在易燃区域和大楼竖井内采用,配线设备也应采用阻燃型。如果将来防火和防毒电

55、缆价格下降,适当扩大些使用面也未必不可以,万一着火,这种电缆减少散发有害气体,对于疏散人流会起好的作用。目前市场有以下几种类型的产品可供选择:1 LSHF-FR低烟无卤阻燃型,不易燃烧,释放co少,低烟,不释放卤素,危害性少。2 LSO低烟无卤型,有一定的阻燃能力,过后会燃烧,释放C0,但不释放卤素。3 LSDC低烟非燃型,不易燃烧,释放co少,低烟,但释放少量有害气体。4 LSLC低烟阻燃型,稍差于LSNC型,情况与LSNC类同。10.3., 2利用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的网络,应防止由射频产生的电磁污染,影响周围其他网络的正常运行。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各种高频率的通信设施不断出现,相互之间的

56、电磁幅和电磁干扰影响也日趋严重,在国外,已把电磁影响看作一种环境污染,成立专门的机构对电信和电子产品进行管理,制订电磁幅射时限值标准,加以控制。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而言,也有类似的情况,当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时,传输频率越来越高,如果不加以限制电磁辐射的强度,将会造成相互的影响。因此,规范规定:利用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的网路,应防止由射频频率产生的电磁污染,影响周围其他网路的正常运行。其具体的限值标准应由专门机构来制订,为了便于工程设计,我们在本规范1021条4款中规定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射干扰波的电场强度限值要求。该标准引用EN55022和CISPR22中的相关规定。11、安装工艺要求111设备间l1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