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5860036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9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读者反应理论和批评,Reader-response Theory and Criticism,Li Zhujun,Content,接受美学的兴起和发展,接受理论内容及其代表人物,读者反应批评及其代表人物,读者反应批评的意义和局限,接受美学,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因为它产生于联邦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又称康斯坦茨学派。,康斯坦茨学派: 1960年代, 5位德国学者聚集在德国南部新建的康斯坦茨大学提出了接受美学。 代表人物: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

2、fgang Iser)。,接受美学是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接受美学与阐释学不同的是,它不再只是关注对过去文本的理解,而是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 - 马新国,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联邦德国的一个美学学派,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强调读者或者阅读行为在阐释文本问题上的作用,认为在文学阐释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文本,而是读者。 这种批评理论寻求阅读文学活动的理论化,探讨其动力机制,界定阅读文学活动的因素,分析针对具体文本的阅读活动的机理。,主要内容,接受美学研究者注意

3、到了过去的文学理论所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研究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的、具有推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因此,不能把文学过程简单地设想成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对读者发生影响。 接受美学研究者认为,文学阅读是人类各种活动中的一种,象其他活动一样,阅读活动就其结构来说,首先是由它的对象,即文学作品决定的,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赋予阅读活动以特殊性。 研究读者对文学作品个人接受活动的各种因素。社会接受是作品到达读者手中的必经途径。个人的处境也影响读者阅读的过程和结果。总之,读者作为生物的

4、和社会的本质,在意识和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的接受活动。,文学文本 和 文学作品,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

5、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接受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 “反应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沃尔夫冈伊瑟尔。 姚斯和伊瑟尔虽然都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但是两人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代表了接受美学内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姚斯关注的是“接受研究”,即对文学接受现象的历史演变的考察;而伊瑟尔则把文学文本视为一种“召唤结构”、“启示结构”,这种结构诱发了读者反应的潜能。调动读者与文本进行交流,做出具有个性的阐释。接受研究强调的是社会学-历史学的方法,而反应研究采用的是

6、现象学的文本分析方法。,接受美学的两大方向: “接受研究”与“反应研究”,其主要文论著作有: 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隐在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1972) 阅读行为(The Act of Reading, 1976) 阅读活动的现象学研究(1977) 伊瑟尔是从研究“新批评”和叙事理论走向文学接受理论的,他的理论兴趣主要在个别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注重对文本接受过程中读者能动作用的细致考察,因而他的理论也被称为微观接受理论。 他将自己的接受美学研究称作作用美学或效应美学。,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2,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接受美学的创

7、始人与主要代表之一。康士坦茨大学英文系教授。,“召唤结构”(The Appeal Structure),即由意义的不确定性与艺术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者的参与再创造,具有一种刺激与召唤作用,令人震惊,令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回味无穷。,什么是“召唤结构”?,伊瑟尔接受了英伽登的作品存在理论和伽达默尔的视野融合理论,加以改造和综合形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术语。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伊瑟尔强调“空白”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伊瑟尔认为文本的“否定性”也是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性机制,它唤起读者熟悉的主题和形式并对之加以否定。 “空白”、“空缺”和“否定

8、”构成文本的“否定性”,联结作者创作意识和读者接受意识,促使读者在阅读中赋予不确定以确定的含义。,注: 罗曼英伽登 Roman Ingarden波兰哲学家、文艺美学家文学的艺术作品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Hans-Georg Gadamer 德国哲学家真理与方法,接受理论研究的三个领域:,处于潜势的文本 阅读中的文本(即文本与读者的交流过程) 文本的传达结构(即文本与读者发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统一于作品与读者双向作用的考察,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因而有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伊瑟尔在描述这种文本特点时引进了“隐在的读者”的概念。揭示出读者内

9、在与文本的特征。,隐在的读者,所谓“隐在读者”包括作为文本结构的读者和作为构造活动的读者两个角色。前者从文本给定的视野观察文本世界,进行陌生文本的具体化;后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一个心理意象系列,与文本的视野相遇并被吸引到文本的世界中。这两个读者角色共同构成一个由文本引起、 读者响应的结构组成的网络,这也表明文学是文本预设、读者能动完成的交流活动。 它既指“文本的结构”(textural structure),也指“结构的活动”(structured act) “文本的隐在读者”是完全按照“文本的召唤结构”的召唤去阅读的读者。因此, 这是一种“超验读者”、“理想读者”或“现象学读者”,他意味着文本

10、之中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性,然而实际读者的阅读只是相当于隐在读者的“实现”。,伊瑟尔对文本以及读者阅读行为的研究始终体现着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和精神, 他关注的是超验的、内在于文本之中的阅读条件,他的阅读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现象学的文本理论。他和姚斯在各自接受美学的独特维度上做出了各自重要的学术贡献。,伊瑟尔极力避免的就是外在于作品的任何一个固定的视点,这样只会造成对作品的歪曲。阅读视点是内在的、从作品的内部产生的。任何阅读都离不开时间,离不开历史与未来之间的调节,离不开视野的改变和对文学事件的重新解释。阅读经验是一种形象创造活动,不同读者的阅读,同一读者不同时间的阅读,创造出的形象也是不同的,无所

11、谓准确或误差。 周宁,金元浦,文本是无法被读者一次性感知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读者反应批评”这一术语出于美国文学批评,通常指所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它包括60年代以来的现象学意识批评、阐释学批评、精神分析学的自我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接受理论。 读者反应批评也被用来专指受德国接受理论影响的英美读者反应批评。但与德国及欧洲范围内的文学接受理论相比,更加强调读者作用,注重对与读者阅读活动的考察,倡导以分析读者阅读过程的感受和反应为主的批评方法,被认为是文学接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读者为中心,“回归读者”。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

12、者反应,注重对于读者阅读活动的考察,倡导以分析读者阅读过程的感受和反应为主的批评方法。 从本质上讲,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属于批判领域的范畴。是建立在美学、解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等相关领域或学基础之上的,是对文本意义的一种新的诠释,同时也是文本意义诠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从多种理论出发来研究文学作品的阅读活动。由于它强调阅读过程的能动反应,所以它打破了对作品社会效果的传统看法,不再承认作品的社会效果是作品本身的作用。 英美读者反应批评成员很多,并无严密的组织,观点也不尽一致,其中观点比较系统、影响也较大的是美国批评家费什和卡勒。,读者反应批评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Why do we read and

13、what are the deepest sources of our engagement of literature? What does reading have to do with the life of psyche, or the imagination, or our discursive practice? What happens -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cognitively or psychologically during the reading process?”(Freund, 5-6.),谁是读者?,读书的人就是读者。,叙

14、述的对象 假想的读者 现实的读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 叙述者可以根据各种情况来规定叙述对象; 实际的读者与叙述对象不可能完全一致。,由于研究重心和方法不同,文论学家提出的读者定义也不尽相同。包括: 伊瑟尔的“隐在的读者”、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卡特的“有能力的读者”等。 教材中涉及“虚拟的读者”、“理想的读者”,作者或者出版商假定的可以读到文本的社会群体,即假想的读者。,“虚拟的读者”:指的是作者心目中的读者。写作时,作者会想象什么样的人读他的作品,并根据这种想象来展开叙述、调整语言。 “理想的读者”:指有洞察力的读者。这与卡特的“有能力的读者”具有一致性,卡勒提出读者具备一定文学性

15、。这类读者可以理解作者的每一个意图,每一个含义或者说达到对作品全面彻底的理解。,必须把“叙述对象”与现实的读者区分开; 必须把“假想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区分开。,现实的读者:指那些生活在一定的时代、环境中的实实在在的人,他们以多种方式阅读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 两个特征:其一,他们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在每一历史时刻他们也绝不是同样的。,斯坦利费什(Stanley Fish),4,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和法律学者,当代读者反应批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论著: 罪恶令人震惊:“失乐园里的读者”(Surprised by Sin:The Reader in Par

16、ardise Lost,1967) 这门课里有没有文本?介绍团体的权威(Is There a Text iin This 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1980) 顺其自然:变化、修辞以及文学和法学研究中的理论实践 (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Change,Rhetoric,and the Practice of Theory in Literary and Legal Studies,1989) 原则的麻烦 (The Trouble with Principle,1999),“意义即事件”:读者反

17、应批评对文本意义的认识,费什的批评理论又称“感受文体学”。他首先由文学在读者中:感受文体学一文提出“意义即事件”的重要论点,认为文学只存在读者心中,即阅读是一个读者做的事,而意义或者理解则是阅读“事件”的结果。 “事件”,即读者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反应本身。 意义来自于读者的接受过程,来自于读者对文本的感知。,“一个读者参与、发生在读者身上的事情” “一种发生在词与词之间、发生在读者头脑中的事件” “一个文本事实就是一个反应事实” -文学在读者中:感受文体学,读者反应批评的目的,不在于探寻文本意义,而是要求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分析读者阅读过程按时间顺序不断做出的对文本的反应,记录下读者的阅读经

18、验。 费什认为,只有从读者活动的角度去分析读者感受才是“真正客观的,因为它认识到意义经验的流动性、运动性,因为它引向行为发生的地方,即读者积极活跃的意识”。,读者反应的描述与分析:读者反应批评的目的与方法,读者反应批评的实际操作方式是描述与分析。 费什强调,这种分析是对读者阅读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反应进行的分析,而不是只想文本本身的分析,这种分析在内容上包括读者由一连串的词引发的所有活动。 读者反应是时间性的,是随读者阅读时间的流动从一个点到下一个点做出的一种连续反应,因此,这种方法要求记录下载阅读的每一个点上发生在读者反应中的“事件”。,费什认为批评的限制来自一个大家共有的语言规则系统和“

19、有知识的读者”(informed readers)。他应用了戴维布莱奇(David Bleich)提出的“阐释群体”(interpretive community)的观念。费什认为决定阐释有效性的不是读者的身份或者美学理论的标准,而是读者“阐释群体”的理想和方法。 所谓阐释群体,是指阐释者所处的那个有某种共同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社会群体。布莱奇认为,个体阐释总要收到其所属群体的制约,因此,群体也构成了主观批评的客观限制因素。 这种限制因素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我们很难设想有真正能够克服自己个人独特性的“有知识的读者”;而“阐释群体”实际上是将个人臆断自称为群体代表,并没有实际的限制意义。,语言的规则

20、系统和“有知识的读者”:读者反应批评的限制因素,意义和局限:,完成了文学重心的转移,打开了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心的研究领域。 启发我们从新的角度思考文学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在信层面上对文学的意义、作用、审美价值乃至文学语言功能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不再把读者看成一种被动的文学消费者,或则指承认某种对文学定于一尊的解释。,读者反应批评阅读理论其哲学观、知识观、中心观、意义观和模式观的提出有力地反驳了传统阅读理论。但该理论过度注重读者在文本意义阐释中的决定作用,将“意义”居寓的领域转移到读者自身意识或经验的加工中,从而造成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另外,该理论“容易使阅读从一个极端陷入另一个极端”,从而失去了文本知识的客观性。尽管该理论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但它毕竟代表了意义诠释观念的革新,为人类探索文本蕴含开辟了一种崭新的视野。 - 史霞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评述,其一,缺乏文学批评应该具有的对文学价值判断标准的明确规定。 其二,与片面强调读者作用相联系的,是批评的主观性问题。,The End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