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8597336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的综合评价摘要:文章对我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建立了失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失业保险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我国失业保险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关,但不一定匹配。对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关键词:失业保险;地区差异;经济发展;因子分析一、 引言近年来,随着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日益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制度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但也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水平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以促进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失业保险管理效率的提高。由于我

2、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较晚,正在逐步改革和完善之中,失业保险统计还很不完善,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当前迫切需要在新型失业保险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评价失业保险体系运行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以便对失业保险情况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1。为此,本文建立了我国失业保险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失业保险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二、失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失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应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综合反映在一定时期处于失业保险安全网内的人数和用于失业保险事业的资金使用情况、机构设置情况、服务水平、管理效率等。因此,本文提出失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分三个层次。总目标层表明评价的总体结

3、果,反映失业保险综合建设和发展水平。分目标层分别表明失业保险发展规模和水平、失业保险实施效果、失业保险管理效率三个子目标的评价结果及发展水平。指标层,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的关键所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失业保险发展规模和水平的指标;二是反映失业保险实施效果的指标;三是反映失业保险管理效率的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表1 失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分目标层评价内容指标层失业保险发展规模和水平的评价失业保险覆盖程度评价失业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水平评价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人均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实施效果评价失业保险受益程度评价失业保险受益率失业

4、者生活保障程度评价失业保险金替代率失业保险基本生活保障率再就业培训情况评价再就业率再就业培训率社会稳定程度评价刑事案发率、失业犯罪率失业危害率失业保险管理效率的评价缴费情况评价失业保险费收缴率保值增值情况评价失业保险基金增值率考虑到数据资料的限制,本文选择了8个指标: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人均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受益率、失业保险金替代率、失业保险基本生活保障率、失业保险基金收缴率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三、因子分析主要计算过程因子分析是将多个指标综合为少数几个相互之间不相关的指标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2为了从数量

5、上掌握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情况及其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下面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30个省市自治区(因西藏数据资料不全,故不在分析范围之内),对各地区失业保险的发展情况作出综合分析,数据资料见附表所示。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有关因子分析计算,其主要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表2 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公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F1F2F3F4F5F6F7F84.3231.7671.1490.4470.2450.0450.0140.01054.03222.09014.3605.5853.0680.5650.1750.12554.03276.12190.48196.06699.

6、13499.69999.875100.000按照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3个公因子,3个公因子反映原8个指标信息的88.35%。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所示。表3 因子载荷矩阵第一因子第二因子第三因子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人均发放失业保险金覆盖率基本生活保障率受益率收缴率替代率0.8820.8980.986-0.0560.943-0.0350.0360.9330.3110.380-0.0720.816-0.2390.848-0.110-0.2570.0620.102-0.082-0.335-0.0480.3360.947-0.066由表4可见,每个公因子在少数几个指标

7、上的因子载荷较大,因此将8个指标按高载荷分成三类:第一公因子在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人均发放失业保险金、基本生活保障率和替代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失业保险水平方面的状况,因此命名为水平因子;第二公因子在指标覆盖率、受益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失业保险受益规模方面的状况,因此命名为受益规模因子;第三公因子在指标收缴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失业保险的收缴规模的状况,因此命名为收缴因子,见表4所示。表4 各公因子的实际意义公因子高载荷指标意义F1F2F3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人均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人均发放失业保险金、基本生活保障率、替代率覆盖率、受益率收缴率水平因子受益

8、规模因子收缴因子每一公因子方差贡献率表明该因子综合原始指标信息能力的大小,其值越大,说明该公因子反映失业保险状况的作用也越大,因此根据各公因子综合反映能力的大小,即方差贡献率,对因子进行加权,得到综合因子评价模型:F=0.540F1+0.221F2+0.144F3计算各地区各公因子得分,将各地区的各公因子得分代入上式得到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情况的综合得分,结果见表5所示。表5 各地区因子得分及排名地 区第一公因子第二公因子第三公因子综合得分 排名得 分排名得 分排名得 分排名北 京上 海新 疆辽 宁江 苏广 东云 南山 东安 徽河 北河 南福 建贵 州四 川天 津广 西甘 肃浙 江海 南山 西陕

9、 西吉 林宁 夏青 海黑龙江内蒙古重 庆湖 南江 西湖 北4.8051.3510.361-0.1130.2130.298-0.107-0.220-0.3980.040-0.401-0.1240.425-0.046-0.160-0.351-0.2250.063-0.435-0.032-0.515-0.681-0.223-0.652-0.631-0.265-0.637-0.300-0.271-0.7671 24126511152282313310142117724925291628261827201930-0.7941.9120.1231.4401.4151.1190.2490.9541.4790

10、.3621.7700.056-1.966-0.5490.629-0.1050.355-0.806-0.617-0.2960.391-0.890-1.351-1.024-0.028-0.567-0.421-0.894-1.212-0.733231134561273102143019816112421179252927152018262822-0.3930.5291.7721.4910.073-1.1051.7250.5620.366-0.369-1.1100.4761.0560.576-1.0010.815-0.649-0.0621.254-1.562-0.8211.269-0.1990.675

11、-1.010-1.590-0.548-1.330-1.0000.1111911131526210131827126924721165292241782530202823142.3631.2290.4780.4720.4390.2490.2460.1730.1650.0490.0150.014-0.053-0.063-0.093-0.096-0.137-0.153-0.191-0.307-0.310-0.382-0.448-0.481-0.492-0.497-0.516-0.551-0.558-0.56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

12、82930四、综合分析及结论由表5可见,综合得分排在前十名的有:北京、上海、新疆、辽宁、江苏、广东、云南、山东、安徽、河北,这些地区失业保险总体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得分排在后十名的有:陕西、吉林、宁夏、青海、黑龙江、内蒙古、重庆、湖南、江西、湖北,这些地区失业保险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失业保险各方面发展不均衡。在失业保险综合因子得分前十名的地区中,其失业保险各个方面发展并不均衡。例如位居失业保险综合因子得分第一的北京,第一因子得分远远高于其它地区,说明北京的失业保险水平很高,但其第二因子得分比较低,说明北京在失业保险受益面上还需要加强。上海高居失业保险综合因子得分

13、第二名, 其第一因子得分排名第二、第二因子排名第一,均远远高于其它地区,说明上海的失业保险水平、受益面均比较高,但第三因子得分却排在第11名,说明上海失业保险基金收缴方面问题比较大,需要努力加强失业保险基金收缴力度。综合得分排在前面的其它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表6 各地区失业保险发展和经济发展排名地 区综合得分排名人均GDP(元/人)排名地 区综合得分排名人均GDP(元/人)排名北 京上 海新 疆辽 宁江 苏广 东云 南山 东安 徽河 北河 南福 建贵 州四 川天 津2.3631.2290.4780.4720.4390.2490.2460.1730.1650.0490.0150.014-0.05

14、3-0.063-0.093123456789101112131415454445147413108189832456024435783520096867514782113461864650529060357832114856297281117931263广 西甘 肃浙 江海 南山 西陕 西吉 林宁 夏青 海黑龙江内蒙古重 庆湖 南江 西湖 北-0.096-0.137-0.153-0.191-0.307-0.310-0.382-0.448-0.481-0.492-0.497-0.516-0.551-0.558-0.560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87887477

15、277031087112495989913348102391004514434163311098210426944011431273041915231321221210182024162.失业保险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关,但不一定匹配。例如云南、安徽,这些地区尽管失业保险发展水平较高,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由表6可见,这些地区人均GDP排名均在后面,这说明这些地区的失业保险发展远远超过了其经济发展。综合得分排在后十名中的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其人均GDP排在中等水平,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一定失业保险发展水平也同样高。还有经济实力很强的浙江,失业保险发展却没能与经济发展同步,主要反映在受益规

16、模因子和收缴因子上,就是失业保险受益面和失业保险基金收缴方面较差,说明他们的失业保险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多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辽宁、山东等,其失业保险发展也较好,因此,我国失业保险发展水平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但并不一定相匹配。3.东、中、西部地区失业保险发展差异显著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失业保险综合得分排名均较靠前;而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省份如新疆、云南排名较靠前外,其它均处于中游或落后水平;中部地区失业保险水平除了安徽较靠前外,其它均处于中游或落后水平,这说明失业保险的地区差异也呈现东高西低之势,但不同于经济发展的地区

17、差异那样明显。五、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一)问题原因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失业保险的地区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呈现东高西低之势;各地区失业保险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一个因素,与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关联度也很高;各地区失业保险各方面发展并不均衡。其主要原因是:1.很多地区失业保险水平较高,但其覆盖范围、受益面相对较小,例如北京和广东。可能与这些地区外来人口较多,灵活就业人员较多等有关。失业保险覆盖率的全国平均水平为39%(包括西藏),各地区分布区间在21.2%-79.5%之间,差别很大。特别是失业保险受益率各地区分布区间在10.7%-88.5%之间,差别很大。大多

18、数地区分布在30%-60%之间。失业保险受益率比较高的地区有河南、安徽、辽宁、山东、江苏、云南等地区,最高的是河南,达到88.5%;失业保险受益率比较低的地区有贵州、浙江、江西,最低的贵州只有10.7%。 2.失业保险费的收缴率差异较大,欠缴现象比较严重。失业保险收缴率的全国平均水平为56.8%,各地区分布区间在40.4%-83.6%之间。收缴率在60%以下的有18个地区,占60%。(二)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国家和各地区可采取以下对策:1.各地区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找出失业保险的薄弱环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失业保险与经济发展互相适应、互相促进。2.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建立与完善失业保

19、险制度的必要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国家已采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以解决,而对于失业保险的地区差异,在目前全国统筹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转移支付是解决问题的现实选择。3.建立多元化分类失业保险体系国家应尽快建立起覆盖所有城镇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首先,从宏观上应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为目标,逐步将所有无论是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也不论是正式工还是非正式工都纳入到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中来;其次,在具体制度建设上要具有灵活性,现行制度无法包容的社会成员,应当建立新的制度来满足其需要,新制度要立足当前现状,并有利于未来的整合统一。4.提高失业保险的社会统筹层次提高失业保险的社会统筹层次,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管理体制。由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受区位、自然条件、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失业保险在覆盖范围、支付水平、负担能力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建立中央调剂金制度有利于提高失业保险统筹、调剂余缺的能力,有利于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失业保险能力,缩小东、西部差距。5.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力度对于目前失业保险费收缴困难的情况,失业保险法规应细化罚责规定。对拖缴欠缴行为给予相应的制裁,加大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机会成本,增加收缴工作的强制执行力。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