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肟菌胺资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8523429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烯肟菌胺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烯肟菌胺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烯肟菌胺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烯肟菌胺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烯肟菌胺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有关烯肟菌酯、烯肟菌胺以及其它沈阳化工研究院近十多年来在新农药创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农药创制水品在国内居于绝对领先地位。所发明的新型高效杀菌剂氟吗啉已经获得中国、美国和欧洲专利,并于1999年获临时登记正式进入市场,该品种是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成功进入市场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农药品种,荣获2000年国家专利奖金奖,并获得2002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新型高效杀菌剂啶菌恶唑和烯肟菌酯被列入国家“九五”攻关计划,并于2002年获准临时登记。这几个品种均被列为国家“十五”攻关产业化开发项目。这些新品种的开发在我国新农药创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我国新农药创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2、更加坚定了我国开展新农药创制研究的信心。 在农药新品种的开发方面,特别是对专利过期产品的开发,一直是国内农药科研的排头兵。近些年来,成功地开发了一批高效、超高效农药品种,如磺酰脲及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含氟及含杂环杀虫剂、Strobi及三唑类杀菌剂等,绝大多数都已形成产业化规模。 烯肟菌酯(Enestroburin,SYP-Z071)是国内开发的第一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由沈阳化工研究院1997年开发,已申请了中国、美国、日本及欧洲专利,2002年完成农药临时登记。该品种具有杀菌谱广、活性高、毒性低,与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理化性质:分子式C22H27ClNO4,化学名称为-2-4-(4-氯苯基

3、)-丁-3-烯-2-基亚胺基氧基甲基苯基-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结构中存在顺、反异构体(Z体,E体),原药为Z体和E体的混合体。原药(含量90%)外观为棕褐色粘稠状物。熔点99(E体);易溶于丙酮、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醚,微溶于石油醚,不溶于水。对光、热比较稳定。毒性:原药雄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1470mg/kg,雌性为1080mg/kg,急性经皮LD502000mg/kg,对眼睛轻度刺激,对皮肤无刺激性,皮肤致敏性为轻度。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试验、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均为阴性。雄、雌大鼠(13周)亚慢性喂饲试验无作用剂量分别为47.73 mg/kg/d和20.

4、72mg/kg/d。25%乳油雄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926mg/kg,雌性为750mg/kg,急性经皮LD502150mg/kg,对眼睛中度刺激性,对皮肤无刺激性,皮肤致敏性为轻度。属低毒杀菌剂。环境生物安全性评价:25%乳油对斑马鱼LC50(96h)为0.29mg/L;雄性、雌性鹌鹑LD50(7d)分别为837.5mg/kg和995.3mg/kg;蜜蜂LD50200g/只蜂;桑蚕LC505000mg/L。该制剂对鱼高毒,使用时应远离鱼塘、河流、湖泊等地方。对鸟、蜜蜂、蚕均为低毒。 应用:烯肟菌酯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谱广、活性高的杀菌剂,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对由鞭毛菌、结合菌、子囊菌、担

5、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该药为真菌线粒体的呼吸抑制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的结合,抑制线粒体的电子传递,从而破坏病菌能量合成,起到杀菌作用。对黄瓜、葡萄霜霉病、小麦白粉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经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烯肟菌酯乳油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较好,每亩用有效成分6.7-15g(折成25%乳油制剂用量为26.7-53g/mu),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用药3-4次,间隔7d左右喷1次药,对黄瓜生长无不良影响,无药害发生。 目前含该成分商品化的品种有: 25%烯肟菌酯EC,商品名,佳斯奇,LS20021761;25%霜脲烯肟菌酯WP(1:1),商品名

6、,奇露,LS20053566;28%多菌灵烯肟菌酯WP(21:7),商品名,巧适,LS20060128;18%氟环唑烯肟菌酯SC(6:12),商品名,菌巧,LS20060534。 烯肟菌胺(SYP-1620),分子式:C21H21Cl2N3O4,化学名称:N-甲基-2-(1-甲基-3-(2,6-二氯苯基)-2-丙烯基)亚胺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 烯肟菌胺是沈阳化工研究院以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为先导化合物最新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农用杀菌剂,目前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和c1之间的电子传导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治对其他杀

7、菌剂产生抗行的病原菌系列。烯肟菌胺杀菌谱广、杀菌活性高、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与环境生物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属低毒农药,无致癌、致畸作用。对由鞭毛菌、结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室内及田间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烯肟菌胺对瓜类、小麦等作物白粉病、黄瓜霜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晚疫病、小麦锈病、苹果斑点落叶病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目前除原药获得临时登记(LS20041760)外,5%烯肟菌胺EC(商品名“高扑”)已在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及黄瓜白粉病上获得临时登记(LS20041761),并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等多种病害的田间试

8、验中取得成功;副配剂有:20%戊唑醇烯肟菌胺SC(1:1)LS20060065商品名:爱可,登记防治小麦锈病;对20%烯肟菌胺悬浮剂配方也进行了研究。该品种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ZL 98113756.3)。5%烯肟菌胺乳油(高扑)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技术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小麦白粉病抗病品种匮乏,控制手段主要依靠化学药剂。在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化学防治药剂主要是三唑类杀菌剂,如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等。这一类杀菌剂杀菌活性高,内吸性好,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是小麦白粉病化学防治的主要药剂,但过于单一的使用同一作用机制的品种,在我国山东、河北、四川

9、等地相继出现了10倍以上的抗三唑酮的小麦白粉病菌株。小麦白粉病近几年在部分地区造成严重危害,能否有效地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流行令人担忧。因此,对小麦白粉病化学防治新药剂的研究与开发非常必要,是亟待解决和倍受关注的课题。5%烯肟菌胺乳油具有高效、广谱等特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部分品种在我国已经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下面简要介绍5%烯肟菌胺乳油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技术。1. 5烯肟菌胺乳油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小麦盆栽活性试验结果表明:5烯肟菌胺乳油对小麦白粉病有很高的杀菌活性,EC90为4.03 mg/L。与同类杀菌剂活性相比,对小麦白粉病的活性与唑菌胺酯(EC90为4.12 mg/L)

10、基本一致,明显高于对照药剂醚菌酯、嘧菌酯(EC90分别为8.30 mg/L和15.16 mg/L);与三唑类杀菌剂活性相比,对小麦白粉病的活性与戊唑醇(EC90为4.25 mg/L基本一致,高于对照药剂腈菌唑、烯唑醇和三唑酮(EC90分别为5.75 mg/L、6.56 mg/L和35.62 mg/L)。详细结果见表1。表1 5烯肟菌胺乳油活性比较试验结果供试药剂毒力方程相关系数EC90(mg/L)5烯肟菌胺乳油Y=5.479+1.326X0.9894.03醚菌酯Y=4.721+1.698X0.9988.30嘧菌酯Y=4.735+1.309X0.99915.16唑菌胺酯Y=5.262+1.640

11、X0.9934.12氟环唑Y=5.184+0.203X0.9973.15戊唑醇Y=4.887+2.221X0.9994.25腈菌唑Y=4.774+1.984X0.9855.75烯唑醇Y=3.784+1.832X0.9836.56三唑酮Y=2.862+2.204X0.99835.62河南、甘肃、陕西和辽宁4省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5烯肟菌胺乳油对小麦白粉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在80g a.i./hm2相同剂量下优于50醚菌酯干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效果,40-80g a.i./hm2处理剂量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15三唑酮可湿粉120g a.i./hm2的防效。 5烯肟菌胺乳油20、4

12、0、80g a.i./hm2三个处理剂量之间,防效存在着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详见表3。表3 5烯肟菌胺乳油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试验处理剂量 g a.i/hm2防治效果(%)河南甘肃陕西辽宁平均5烯肟菌胺乳油8084.3992.1993.1586.6489.094079.3690.8386.2383.2784.922056.3879.1269.4563.1567.0350%醚菌酯干悬浮剂8075.9085.1781.2286.8882.2915%三唑酮可湿粉12076.3579.8665.1781.3775.69空白对照清水34.2818.6423.7129.3526.5025烯肟菌胺乳油对小麦白粉病

13、的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高产栽培的主要制约因素,生长茂盛、产量性状好的田块,往往容易感染白粉病。5烯肟菌胺乳油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剂量为40-80g a.i./hm2,一般施药1到2次,施药方式为叶面喷雾。施药时间依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具体的侵染压力,在出现中心病株或根据气象因素在抽穗期施药。5烯肟菌胺乳油对小麦白粉病孢子萌发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在病菌侵入前或病害发生早期使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5烯肟菌胺乳油的持效期较长,在小麦抽穗期使用,效果能够维持到植株生长后期,产量和品质均有所提高。同时,5烯肟菌胺乳油对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目前部分甲氧

14、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已经在防治白粉病中使用,为延缓这一类药剂的抗药性产生,建议防治小麦白粉病时使用推荐的80g a.i./hm2剂量,尽量在白粉病没有大量发生时进行预防,将抗药性发展的风险降至最低;在白粉病已经发生时,应该与另外一种没有交互抗性、有治疗效果的杀菌剂混用。5%烯肟菌胺乳油应用研究成果简介5%烯肟菌胺乳油(商品名:高扑),2004年完成临时登记,2009年获得正式登记(登记号:PD2009 5213;批准证号:HNP21049-D3486;执行标准:Q/SCC095-2008)。登记作物:小麦(白粉病)、黄瓜(白粉病),加工制剂:5%乳油。完成了5%烯肟菌胺乳油的急性经口、经皮,单次

15、眼刺激,单次皮肤刺激,皮肤致敏,蜂、鸟、鱼、蚕的环境毒理和残留试验。5%乳油急性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4640mg/kg(雌、雄),急性经皮半数致死量LD502150mg/kg(雌、雄);兔眼刺激、皮肤刺激均为中度刺激性,鱼毒试验为中毒,蚕毒半数致死浓度LD5010000.00 mg/L,蜂毒半数致死浓度LD502000.00 g/蜂,鸟毒半数致死量LD502000mg/kg(雌、雄)。无致癌、致畸作用。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烯肟菌胺乳油对由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白粉病、锈病防治效果优异,对植物安全。5%烯肟菌胺乳油适用作物、防治对象

16、及使用技术如下:作物防治病害使用剂量(浓度)施药方式及方法有效成分(mg/L)制剂量(mg/15kg)小麦白粉病40-8012-24在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或小麦孕穗末期,进行叶面喷雾处理,一般1到2次。锈病60-10018-30瓜类(黄瓜、甜瓜、白兰瓜)白粉病40-8012-24在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或病害易发时期,进行叶面喷雾处理, 2到3次,间隔7到10天。霜霉病100-20030-60炭疽病60-10018-30辣椒白粉病40-8012-24疫病100-20030-60苹果斑点落叶病60-10018-30一般在苹果或梨的盛花期后7天开始喷药,处理方式为叶面喷雾, 3到5次,间隔10到15天;最佳

17、的施药方式是与代森锰锌或苯醚甲环唑交替使用。锈病60-10018-30白粉病40-8012-24梨黑星病60-10018-30草莓白粉病40-8012-24出现零星病株时进行喷雾处理,2到3次,间隔6到8天。菜豆锈病40-8012-24出现零星病株时进行喷雾处理,2到3次,间隔6到8天。注:“”15kg为普通喷雾器1桶水的重量。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应用研究成果简介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爱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2005年产品通过辽宁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鉴定(辽科鉴字2005第041号);2006年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专利号:ZL03134025.3;同年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

18、浮剂在防治小麦锈病上获得临时登记(登记号:LS20060065;执行标准:Q/SYRICI1107-2007;批准证号:HNP21049-D4156)。登记作物:小麦(锈病)。完成了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的急性经口、经皮,单次眼刺激,单次皮肤刺激,皮肤致敏,蜂、鸟、鱼、蚕的环境毒理和残留试验。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急性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2000mg/kg(雌、雄),急性经皮半数致死量LD502150mg/kg(雌、雄);兔眼刺激为中度刺激性、皮肤刺激均为轻度刺激性,鱼毒试验为高毒,蚕毒半数致死浓度LD501140.91mg/L,蜂毒半数致死浓度LD501000.00 g/蜂,鸟毒半

19、数致死量LD502000mg/kg(雌、雄)。无致癌、致畸作用。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水稻、果树和花卉等作物的多种病害有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对几种作物的多发病害表现出超常的综合控制能力。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适用作物、防治对象及使用技术如下:作物防治病害使用剂量(浓度)施药方式及方法有效成分(mg/L)20%制剂量(mg/15kg)小麦白粉病40-803-6在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时进行叶面喷雾处理,一般1到2次。锈病80-1206-9纹枯病80-1206-9水稻纹枯病80-1206-9纹枯病在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时进行叶面喷雾处理,1到2次;稻曲病在水稻孕穗盛期(破口前10天),稻瘟病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前7天)喷药。稻曲病100-1507.5-11.25稻瘟病100-1507.5-11.25黄瓜白粉病40-803-6在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时进行叶面喷雾处理,一般2到3次,间隔7到10天。炭疽病80-1206-9苹果斑点落叶病80-1206-9一般在苹果或梨的盛花期后7天开始喷药,处理方式为叶面喷雾, 3到5次,间隔10到15天;最佳的施药方式:是与代森锰锌、异菌脲或多抗霉素交替使用。锈病80-1206-9白粉病40-803-6梨黑星病80-1206-9注:“”15kg为普通喷雾器1桶水的重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