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总复习.ppt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15849682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3.3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模拟电子技术》总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模拟电子技术》总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模拟电子技术》总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资源描述:

《《模拟电子技术》总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电子技术》总复习.ppt(1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模拟电子技术 期末总复习,模拟电子技术,2,题型: 一、填空题(12、14分) 二、选择题(16分) 三、分析题(18、16分)(3、2题) 四、计算题(44分) (5题) 五、设计题(10分) (1题),期中前约 50% 期中后约50%,3,1 绪论,一、电子电路中的信号: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二、放大电路性能指标:,1、电压放大倍数Au,电压增益=20lg|Au| (dB),2、输入电阻ri,3、输出电阻ro,4、通频带,5、失真:,失真,线性失真,非线性失真:,幅度失真:,相位失真:,4,半导体的性质:负温度系数、光敏特性、掺杂特性,一、半导体与本征半导体:,半导体的共价键结构:,惯性

2、核,价电子,3 二极管及其电路,5,本征半导体:完全纯净的、结构完整的半导体晶体。,载流子,自由电子,空穴,本征激发,复合,本征半导体中电流由两部分组成:,1. 自由电子移动产生的电流。,2. 空穴移动产生的电流。,动态平衡,6,二、 杂质半导体,P 型半导体(空穴导电型半导体) :掺3价元素使用空穴浓度大大增加的杂质。,N 型半导体(电子导电型半导体) :掺5价元素使用自由电子浓度大大增加的杂质。,施主原子(离子),多数载流子(多子):自由电子, 少数载流子(少子):空穴。,受主原子(离子),多子:空穴,少子:自由电子。,7,1、 PN结的形成过程:,三、 PN结与半导体二极管,扩散,接触,

3、形成空间电荷区,内电场,漂移,动态平衡,PN结,空间电荷区、耗尽层、阻挡层、势垒区、 PN结,2、PN 结的最主要的特性单向导电性: PN 结加正向电压导通,PN 结加反向电压截止,8,3、PN结的伏安特性:,反向击穿(电击穿),雪崩击穿和齐纳击穿,正向特性,反向特性,击穿特性,稳压二极管利用击穿特性,4、 PN结的电容效应:,势垒电容CB (PN结反偏) 和扩散电容CD (PN结正偏),9,二极管的电路符号:,5、半导体二极管:,主要参数:最大整流电流 IFM 、反向峰值电压URM 、反向直流电流 IR 等,分为:点接触型、面接触型、平面型。,特殊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变容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

4、、 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等 特别是稳压二极管,利用其反向击穿效应,10,四、 二极管的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1、图解分析法:,vD,Q,VDD,VDD /R,2、简化模型分析法:,简化模型:理想二极管模型、恒压降模型、 折线模型、小信号模型,应用简化模型分析:,11,(一) BJT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基极,发射极,集电极,NPN型,PNP型,一、 BJT的结构、原理与特性,4 双极型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两种类型:NPN型和PNP型。,内部结构: 发射区:掺杂浓度较高 基区:较薄,掺杂浓度低 集电区:面积较大 为使发射区发射电子,集电区收集电子,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是: a.发射结

5、加正向电压(正向偏置): NPN管:Vbe0; PNP管:Vbe0 b.集电结加反向电压(反向偏置): NPN管:Vbc0;PNP管:Vbc0,2、载流子在基区的扩散与复合,3、集电区收集载流子,工作过程:,1、发射区向基区扩散其多数载流子,三个极(集电极c、基极b、发射极e)、三个区、两个PN结。,13,IE= IEN+ IEP 且有IENIEP IEN=ICN+ IBN 且有IEN IBN ,ICNIBN,IC=ICN+ ICBO,IB=IEP+ IBNICBO,IE=IEP+IEN=IEP+ICN+IBN =(ICN+ICBO)+(IBN+IEPICBO) IE =IC+IB,电流关系式

6、:,14,(二) BJT的V-I特性曲线,1、输入特性:,工作压降: 硅管UBE0.60.7V,锗管UBE0.20.3V。,死区电压,硅管0.5V,锗管0.2V。,15,2、输出特性,IC(mA ),此区域满足IC=IB称为线性区(放大区)。,此区域中UCEUBE,集电结正偏,IBIC,UCE0.3V称为饱和区。,此区域中 : IB=0,IC=ICEO,UBE 死区电压,称为截止区。,16,输出特性三个区域的特点:,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即: IC=IB , 且 IC = IB,(2) 饱和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 即:VCEUBE , IBIC, 硅管:VCE0.3V 锗管:

7、 VCE0.1V,(3) 截止区: VBE 死区电压, IB=0 , IC=ICEO 0,17,(三) BJT的主要参数,1. 电流放大系数:、,2、极间反向电流:,(1)集-基极反向饱和电流ICBO,(2) 集-射极反向饱和电流ICEO,3、极限参数:,(1)集电极最大电流ICM,(2)反向击穿电压:,射-基反向极击穿电压U(BR)EBO 集-基反向极击穿电压U(BR)CBO 集-射反向击穿电压U(BR)CEO,(3) 集电极最大允许功耗PCM,4、频率参数:,18,(四) 温度对BJT参数及性能的影响,T,UBE , ,ICEO ,U(BR)CBO ,U(BR)CEO ,19,二、放大电路

8、的组成及分析计算,共射放大器、共集放大器、共基放大器,直流通道:提供放大的条件(静态)。 交流通道:进行交流信号的放大(动态)。,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ri 、输出电阻ro 、通频带,(一) 常用放大电路:,20,(二)放大器的分析方法,A、图解法分析法:,(1)近似估算Q点:,1、静态工作点的图解分析:,21,直流 负载线,一般可认为:硅管UBEQ为0.7V,锗管为0.3V,IBQ,(2)图解法确定Q点:,22,2、动态工作情况的图解法分析:,图解法的步骤:,1、确定静态工作点,2、画直流负载线,3、画交流负载线,4、 作图:viiBiC、vCEvo,5、求放大倍数:,2

9、3,假设uBE有一微小的变化,uce与ui反相,直流负载线,交流负载线,24,3、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的影响:,(1) Q点过低,信号进入截止区:产生截止失真,(2) Q点过高,信号进入饱和区:产生饱和失真,放大器的动态范围,25,RC:,电路参数对Q点的影响:,Rb:,VCC:,一般情况下,常采用改变Rb的办法,来调节静态工作点。,Rb,IBQ,Q点下移(QQ1)。,RC,直流负载线的斜率 变大,(QQ2)。,交流负载线要看RL而定。,VCC变化,直流负载线发生平动,Q点变化情况比较复杂,在IB不变的情况下,VCC,QQ3,26,B、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1、BJT的h参数及其等效电路:,27

10、,2、用h参数小信号模型分析基本放大器,步骤:,1、画电路的交流通路。,2、画电路的h参数等效电路(包括晶体管和外电路)。,3、标出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4、计算: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 源电压放大倍数,静态:,动态:,h参数等效电路:,静态:,动态:,h参数等效电路:,静态:,动态:,h参数等效电路:,静态:,动态:,h参数等效电路:,静态:,动态:,h参数等效电路:,33,耦合方式:阻容耦合;直接耦合;变压器耦合;光电耦合。,耦合:即信号的传送方式。,(三)多级放大器及其耦合方式,1、阻容耦合:,(1) 由于电容的隔直作用,各级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相互独立,分别估算。,(2)

11、不能传输直流及低频信号。,(3) 后一级的输入电阻是前一级的交流负载电阻。,(4) 总电压放大倍数=各级放大倍数的乘积。,(5) 总输入电阻 ri 即为第一级的输入电阻ri1 。,(6) 总输出电阻即为最后一级的输出电阻。,34,2、直接耦合:,直接耦合可放大微弱的直流信号或变化缓慢的信号,零点漂移,多级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 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等的计算比较复杂,直流电平互相影响,问题:,差分放大器,温度漂移(温漂),35,(四)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1、共射电路的耦合电容是引起低频响应的主要原因, CE影响较大; 三极管的结电容和分布电容是引起放大电路高频响应的主要原因,仅考虑C

12、1的影响:,仅考虑C2的影响:,仅考虑CE的影响:,2.共基放大电路没有密勒电容,上限截止频率很高。,3.共集放大电路密勒电容小,上限截止频率也较高。,37,5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一、场效应管的类型、结构、原理与特性:,类型: 结型: N沟道 P沟道 绝缘栅型:增强型: N沟道 P沟道 耗尽型: N沟道 P沟道,、结型:,N沟道,利用电场效应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器件,38,vGS=0V,恒流区(饱和区),输出特性曲线,39,40,2、绝缘栅型:,N沟道 P沟道 增强型,N沟道 P沟道 耗尽型,42,(1)夹断电压VP或开启电压VT : (2)饱和漏极电流IDSS: (3)直流输入电阻RGS(DC)

13、:栅压除栅流,3、 主要参数:,A、直流参数:,(1)最大漏极电流IDM: (2)最大耗散功率PDM: (3)击穿电压:V(BR)DS、V(BR)GS,B、交流参数:,(1)低频跨导gm:,(2)输出电阻rd:,C、极限参数:,详见p210表5.1.1,43,双极型三极管与场效应三极管的比较,44,二、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及分析:,(1)自偏置电路:,2、共源放大电路:,1、方法:,()图解分析法:,()小信号模型分析法:,45,去掉CS:,(2) 分压式自偏压电路,46,3、共漏放大电路:,47,4、共栅放大电路:,RoRd,48,1、几个概念:,差模输入信号:,ui1 =- ui2 =uid

14、/2,大小相等,极性相反,共模输入信号:,ui1 = ui2 = ui C,大小相等,极性相同,6 模拟集成电路,一、 差放电路:,49,2、电路:,(1)基本差分放大器:,IC1= IC2= IC= IB,VC1= VC2= VCCICRC,VE1= VE2 =IBRBVBE,VCE1= VCE2 = VC1VE1,(2)带RE差分放大器:,50,51,(3)带恒流源的差分放大器:,52,rod = 2RC,带负载:,3、动态特性:,共模信号通路:,AC 0,rod = 2 RC,54,4、 差放电路的几种接法,双端输入双端输出:,Ad = Ad1,双端输入单端输出:,55,二、集成运算放大

15、器,2、原理框图:,输入级一般采用差动放大器,输出级采用互补对称式射极跟随器,以进行功率放大, 提高带负载的能力(ro小),对中间级的要求:足够大的电压放大倍数,1、运放符号:,56,3、电流源电路:,比例式电流源,多路电流源,其动态输出电阻很大,57,(1)开环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od,一般在105 107之间。理想运放的Aod为。,(2)共模抑制比KCMMR,理想运放为。,(3)差模输入电阻rid,ri1M, 有的可达100M以上。理想运放为。,(4)输出电阻ro,ro =几-几十。理想运放为0。,3、主要参数:,58,三、变跨导式模拟乘法器:,1、模拟乘法器电路:,59,2、模拟乘法器的应

16、用:,(1)运算电路:,乘方、开方、除等运算,(2)压控放大器(VCA):,(3)调制和解调:,(a)调制:,(b) 解调:,60,四、 放大电路的噪声与干扰,1、放大电路的噪声:,(1)电阻的热噪声:,(2)三极管的噪声:,热噪声、散粒噪声、闪烁噪声,热噪声的功率频谱密度:,热噪声的电压密度:,(3)放大电路的噪声指标噪声系数:,61,2、放大电路中的干扰:,(1)杂散电磁场干扰:,(a)合理布局:,(b)屏蔽:,(2)由直流电源电压波动引起的干扰:,(3)由交流电源串入的干扰:,(a)多级放大电路的接地:,(b)电子设备共同端的正确连接:,(4)由接地点安排不正确而引起的干扰和正确接地:,

17、62,一、概念:,二、基本电路:,1、反向放大器:,2 运算放大器,63,2、同向比例电路:,电压跟随器:,64,3、减法电路,由虚短和虚断的性质,可得:,65,66,4、加法运算电路,67,v= v+= 0,5、积分运算:,6、微分运算:,v= v+= 0,68,7、对数运算电路,8、指数运算电路,69,7 反馈放大电路,一、基本概念:,二、反馈的基本类型:,电压串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 电压并联负反馈、电流并联负反馈,正负反馈的判断: 瞬时极性法,电压电流的判断方法:输出端交流短路,反馈电压为0,则为 电压反馈,否则,为电流反馈,串联并联的判断方法:假设输入端交流短路,反馈信号不存在,

18、 则为并联反馈,否则,为串联反馈,70,例1:判断Rf是否负反馈,若是,判断反馈的组态。,ui,uc1,ube=ui-uf,uc2,ub2,uf,uo,此电路是电压串联负反馈,对直流不起作用。,71,例2:判断Rf是否负反馈,若是,判断反馈的组态。,ui,uc,ub,此电路是电压并联负反馈,对直流也起作用。,72,例3:判断Rf是否负反馈,若是,判断反馈的组态。,73,例4:判断如图电路中RE3的负反馈作用。,电流串联负反馈。,74,75,输出信号,输入信号,反馈信号,差值信号,三、负反馈的方框图和一般表达式:,76,四、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改善,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扩展通频带宽度,改善非线

19、性的失真,抑制噪声,五、负反馈对放大器输入、输出电阻的影响,串联负反馈使电路的输入电阻增加,并联负反馈使电路的输入电阻减小,电压负反馈使电路的输出电阻减小,电流负反馈使电路的输出电阻增加,77,六、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近似计算,深度负反馈:1+AF1,例:,(1)判断反馈类型: 电压串联负反馈(深度),(2)反馈系数:,(3)闭环放大倍数:,78,七、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一般步骤:,(1)确定反馈类型,(2)确定反馈系数的大小,(3)确定反馈电路的参数,(4)从理论上检验、判断,(5)电路安装、调试,79,8 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电路通常是在大信号状态下工作,是以输出较大功率为目的的放大电路

20、。为了获得一定的不失真的输出功率。,要求:输出功率尽可能大; 效率要高; 非线性失真要小; 考虑管子的散热问题。,80,一、射极输出器甲类放大,UCEQ = UCC2,静态工作点:,82,二、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死区电压,83,1、输出功率:,、管耗PT:,总的管耗:PT=PT1+PT2=2PT1,84,3.电源功率P,直流电源提供的功率包括负载得到的功率和T1,T2管消耗的功率两部分。,4效率,当Vom = VCC 时效率最大,=/4 =78.5。,85,5、功率管的选择:,()管耗:,(2)击穿电压V(BR)CEO: |V(BR)CEO|2VCC,(3)最大集电极电流ICM:

21、ICMVCC/RL,86,三、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1、OCL准互补输出功放电路,计算参照乙类,87,2、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电路(OTL电路),计算参照乙类,但直流电源减半,88,实用OTL互补输出功放电路,调节R,使静态UAQ=0.5USC,D1 、 D2使b1和b2之间的电位差等于2个二极管正向压降,克服交越失真。,Re1 、 Re2:电阻值12,射极负反馈电阻,也起限流保护作用。,89,9 信号的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一、 滤波电路:,低通,高通,带通,带阻,90,1、一阶有源滤波器,91,2、 高阶有源滤波器,92,二、正弦振荡电路:,1、自激振荡条件:,振幅平衡条件:,相位平衡

22、条件:,n是整数,|AF|1,且A+ F =2n,起振条件:,2、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放大电路、反馈网络、选频环节、稳幅环节。,93,3、 RC振荡电路,(1)文氏电桥电路:,反馈网络在 fo 处:,基本放大器:,94,(2)RC移相式正弦波振荡器,放大器:A =1800,三级RC网络: 00 F 2700,总存在某一频率,使:F =1800,从而使:A + F =3600,95,4、 LC振荡电路,(1) LC 选频网络:,通常RL,谐振时:,谐振频率:,品质因素,96,(2)变压器反馈式LC振荡电路,三极管共射放大器。,利用互感线圈的同名端:,满足相位条件。,振荡频率:,97,(+),(

23、-),(+),(+),(+),(+),(+),(+),反馈,满足相位平衡条件,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反馈,98,(3) 三点式LC振荡电路,A. 若中间点交流接地,则首端与尾端 相位相反。,三点的相位关系,B. 若首端或尾端交流接地,则其他两 端相位相同。,99,A.电感三点式LC振荡电路(Hartley振荡电路),振荡频率:,100,B. 电容三点式LC振荡电路(Colpitts振荡电路),振荡频率:,101,C、 石英晶体振荡器,102,三、非正弦信号产生电路,1、比较器,(1)单门限电压比较器,A. 过零比较器: (门限电平=0),103,B. 单门限比较器(与参考电压比较),UREF,C.

24、 迟滞比较器,104,2、 方波发生器,105,设Rwa Rwc,106,3、锯齿波发生器,uo,107,108,109,10 直流稳压电源,一、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和功能,电源变压器: 将交流电网电压u1变为合适的交流电压u2。,整流电路: 将交流电压u2变为脉动的直流电压u3。,滤波电路: 将脉动直流电压u3转变为平滑的直流电压u4。,稳压电路: 清除电网波动及负载变化的影响,保持输出电压uo的稳定。,111,1、整流电路:,半波、全波、桥式整流,112,2、滤波电路,滤波电路的结构特点: 电容与负载 RL 并联,或电感与负载RL串联。,(1)电容滤波电路,113,电容滤波电路适用于输出电压较高,负载电流较小且负载变动不大的场合。,114,(2)电感滤波电路,适用于低电压大电流(RL较小)的场合。,115,3、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典型的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由基准电压、比较放大、调整、取样几个部分组成。,VIVOVfVO1VCEVO,116,三端集成稳压器,二、 开关型稳压电源(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