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158163684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4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医学ppt课件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医学ppt课件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医学ppt课件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医学ppt课件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ppt课件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前言 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叫做针刺运动疗法,简称“针运疗法”,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一种新的疗法。针刺运动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相比,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的痛区,和局部制动疗法相比,又不需等其自然恢复,并把“疗效”当场兑现给病人,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炙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丰富了针炙的治疗手段,为中国针炙学理论增添了新内容。治疗方法(取穴)l 腰痛自臀部沿大腿外缘下行,经小腿前外侧至足背疼痛,多见L45椎间盘突出,为足少阳经型,取液门透中渚(坐骨神经痛点);l 腰痛自臀部沿大腿后侧外缘,经小腿后侧至足跟疼痛,多见L5S1椎间盘脱出,为足太

2、阳经型,取后溪透合谷(脊柱痛点);l 具有足少阳经型及足太阳经型的特点,全小腿痛,多见L45合并L5S1椎间盘突出,为混合型,取液门透中渚及后溪透合谷。治疗方法(针刺方法)取穴部位常规消毒,进针后行捻转提插泻法,病人可出现沉、胀、麻和向患部放射的感觉,谓之“得气”。运动疗法 进针后,运针务使“得气”,在“得气”的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的运动患部。主动运动宜缓慢,运动幅度宜逐渐加大。被动运动则用力不宜过猛,要轻缓而柔。主动或被动地做腰部前弯、后伸、左右旋转等动作,不受留针的影响,不受原腰痛的限制,活动的结果能使腰痛越来越轻。治疗反应 远道针刺疗法和患部运动疗法有机的结合,产生三大治疗反应,这是其它

3、任何一种疗法所没有的。治疗反应1-运动针感运动能使针刺部位产生针感,即运动针感。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针刺“得气”使患部疼痛锐减,运动自如,而运动使针刺部位产生针感,这样远近结合,上下呼应,有利经络气血的疏通,“通则不痛”。故出现患部越运动,针感越强,疼痛越减轻的现象。其实,针刺运动疗法和药物疗法一样,为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保证刺激的“剂量”,二维持一定的有效刺激时间7。进针后的刺激量以获得“得气”效应为度,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动使针刺部位持续产生针感并逐步增强,保证了相应的有效刺激量;而运动针感的持续产生又避免了静留针过程中患处酸、麻、胀、重等得气感的减退或消失,维

4、持着针刺有效刺激时间。这两个重要因素的产生都离不开运动针感,可见运动针感的产生标志着针刺手法的成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8。治疗反应2-针运热感 运动以患处温热、出汗为度,此时患者即感患部酸软舒适、疼痛消失。这种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使患部所产生的温热感,称为针运热感9。针刺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管紧张度降低,血流量增强10。同时肌肉、韧带、筋膜活动时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又能使局部血管扩张,肌肉内各血管开放,保证更多的血流通过11。针刺与运动相伍更使患部血液循环加强,临床表现为温热感,甚至出汗。针运热感的产生改善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了劳损组织的修复;控制和减缓炎症反应,吸收由炎症反应所致的

5、渗出、充血和水肿,减少了炎性渗出物对游离神经末梢的刺激;同时降低致痛物质的浓度,提高了痛阈值7。治疗反应3-疼痛逃移现象 在治疗过程中,部分病人患部肿痛明显减轻,功能大部分恢复,但出现残余体位性疼痛(如外翻、背伸痛等)12,则保持此疼痛体位,并行大幅度捻转提插泻法,其针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疼痛即可解除。然后再继续运动,找到引起疼痛的新体位,继行大幅度捻转提插泻法,直到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病人产生了“疼痛随着捻针,逃来逃去,越逃越轻”的现象,亦称之为疼痛逃移现象。疼痛逃移现象是针刺运动疗法中的正常现象,在治疗过程中,部分病人患部肿痛明显减轻,功能大部分恢复,但出现残余体位性疼痛,这是由于部分

6、肌肉,韧带仍处于痉挛粘连状态,当肢体运动到某一体位时,痉挛或粘连所引起的疼痛便表现出来,此乃经络气血不通之处13,则保持此疼痛体位,并行捻转提插泻法,其针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该体位的疼痛即可解除9。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认真抓住转移体位性疼痛,因势利导进行治疗。疗程 留针30分钟,在留针期间进行运动疗法,急性损伤每日一次,慢性损伤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结束语1 对于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传统的处理方法,除了注意局部休息或者做一些理疗外,就是口服药物、局部制动,等其自然恢复17。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治疗,恢复慢,耗时长,且往往遗留功能障碍。而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恢复快、疗效好,并且未发现针

7、刺运动疗法加重软组织损伤的现象,穷其原因有二:一是运动疗法有其康复的原则,二是针刺疗法有镇痛不全,肌松不满意的特点。损伤早期的运动并不是无限制的运动,而是有其康复的原则:主动为主,被动为辅,主动活动宜缓慢,被动活动宜轻缓而柔;不痛为度,不断调整,具体掌握,运动量以不疲劳为度,活动强度在最大限度内;严禁超负荷运动,区分不利与有利的锻炼方式,如严禁快速转动等。在针刺疗法中,结束语2 针刺镇痛是一种生理过程,不可能使肌体的痛觉机能消失殆尽,即不象全麻病人痛觉消失、肌肉完全松驰,仍有镇痛不全,肌肉松驰不够的特点18,则又保证了适当肌张力和痛觉防御系统,使病人在清醒状态下能有效地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打消

8、了临床上运动会增加软组织损伤的顾虑12。传统针刺疗法是在疼痛处施术,在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时,病人难以接受,特别是伴有肿胀、瘀血等病理变化的病人往往拒绝医生触摸19,在这种情况下,针刺运动疗法即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由于其针刺是远道取穴,从而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的疼痛区,使医生能在健侧仔细寻找对应点从容施术。传统针刺疗法治疗后往往在患部遗留酸、麻、胀、重等针感,不能立刻见效,而针刺运动疗法在针刺的同时即嘱病人适当活动患肢,疼痛立刻减轻或消失,活动自如,把“疗效”当场兑现给病人。参考文献:1 张广兴,主编。临床医学科研方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4.2 王文远。中国平衡针灸学

9、的研究J。针炙临床杂志 1995;11(10):53.3 张智龙。景岳动静论在针炙临床应用J。中国针炙 1996;(3):49.4 何广新,曲广华,主编。疼痛针炙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265.5 李志道。浅谈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J。针炙临床杂志 1996;12(2):3.6 应永治。同名经对应针刺及其临床应用J。针炙临床杂志 1995;11(10):30.7 张连记,郭祥坤,孔祥庚。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跟骨刺56例观察J。中国针炙 17(12):73.参考文献:8 张连记,孙敏,刘翠荣等。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30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 1995;4(1):52.9

10、张连记,孔祥庚,郭祥坤,等。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300例报告J。中医正骨 1996;8(3):35.10 吕洪江,张缪,才树森等。针刺对微循环血流影响的观察J。上海针炙杂志 1986;5(1):26.11 王舜,王庆甫。功能锻炼疗法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 1993;5(2):35.12 张连记,桑爱芹,左金惠。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踝部软组织损伤140例J。中国民间疗法 1997;(1):24.13 俞大方,主编。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1995:246.14 张连记,孔祥庚,卢汉中等。针刺治疗肩痛症J。中国骨伤 1995;8(5):44.参考文献:15 曲兆良,张连记,车兆勤等。针刺运动治疗指腕关节扭伤80例J。针炙临床杂志 1998;14(6):28.16 张连记 桑爱芹,马丽英。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痛120例J。中医外治杂志 1996.5(3):16.17 燕铁斌,王群英。踝关节扭伤宜“动”J。大众医学 1995:(10):30.18 王勇苔,主编。中国针炙大使(下编)M。第一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02.19 喻国雄。缪刺法治疗上肢痛证56例J。针炙临床杂志 1995;11(2):24.20 宋振之。中华运动针炙疗法简介J。针炙临床杂志 1997;13(111):5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