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满土锈的铁疙瘩里飞出了“中华第一龙”(图)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7803916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长满土锈的铁疙瘩里飞出了“中华第一龙”(图)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长满土锈的铁疙瘩里飞出了“中华第一龙”(图)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长满土锈的铁疙瘩里飞出了“中华第一龙”(图)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长满土锈的铁疙瘩里飞出了“中华第一龙”(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满土锈的铁疙瘩里飞出了“中华第一龙”(图)(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长满土锈的铁疙瘩里飞出了“中华第一龙”(图 资料照片 内蒙古三星塔拉出土的玉龙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这个墨绿色玉龙,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

2、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从内蒙古赤峰市往北约80千米,有一个叫做翁牛特旗的美丽县城。县里有个村落,名叫“三星塔拉嘎查村”,蒙语意为“美丽的草甸”.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年方17岁的村民张凤祥在村东果林干活时,意外发现了一块石板,大约离地面有两尺深。张凤祥好奇地拨开石板,却发现里面除了一些小石头外,只有一块长满土锈的“铁疙瘩”.这块“锈铁”呈圆环形状,灰白色,有些像“马蹄铁”.当时一斤铁能卖几分钱,张凤祥便打算把这块两三斤重的“锈铁”拿回家换些钱。下午收工后,张凤祥把“锈铁”拿给家人看。大家都觉得这东西不值钱,铁上长了这么多锈,也卖不出去。张凤祥觉得家人说得

3、有理,就把它扔给自己最小的弟弟当了玩具。这个4岁的小男孩,每天就拿麻绳拴在铁块上,拖着跑来跑去。久而久之,“锈铁”上面的锈越磨越薄,竟露出了墨绿的颜色。这可惊动了左邻右舍,有一个见过世面的邻居认出来,这是一块玉石。张凤祥一家仔细看了看,这个物件在墨绿中透着晶莹的光泽,好像真是值钱的宝物,从此就不敢让孩子拖着玩了。 一夜成名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全国上下都兴起破“四旧”的风潮。张凤祥担心这件玉器会给家里带来麻烦,便和父亲商量用一块红布将它包好,锁在柜子中。后来,有人建议他们把玉器送到生产大队。张凤祥拿着玉器到了生产大队,又在生产大队领导的指挥下,赶着驴车前往翁牛特旗旗委宣传部和文化馆。谁知,接

4、待张凤祥的工作人员并不懂文物,坚持不收这件玉器。 相传,张凤祥还曾经想过要把玉器切割成四五块,制成玉烟嘴去卖钱。当时,一个玉烟嘴能换一头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诱惑。幸好张凤祥的父亲及时拦住了他,决定再次把它送到生产大队。这一次,文化馆收取了这件玉器,并支付了张家200元人民币作为奖金。 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观民先生看到了这件玉器。他一眼就认出这是红山文化的遗物,兴奋不已。这一发现也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1985年,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再次对这件玉器进行鉴定,并指出这是一块红山文化时期的碧玉龙。第二年,人民画用一个整版的篇幅登载了碧玉龙的照片,还发表文章肯定了红山碧玉龙的重

5、要历史地位和价值。 就这样,蛰伏了五六千年、又在张家埋没了15年之久的碧玉龙几乎是一夜成名,身份陡增,真正印证了“龙非池中物,乘雷欲上天”的诗句。赤峰市翁牛特旗也因此获得了“玉龙的故乡”的美誉。 红山碧玉龙成名后,曾经被送到日本等国展出,获得了如潮的好评。人们称誉它为“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龙”或“天下第一龙”.如今,它被正式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家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一提起龙,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的国宝级文物红山碧玉龙。其实,早在红山碧玉龙出土之前,赤峰市翁牛特旗还曾经出土了一个C型黄玉龙,其价值毫不逊色于红山碧玉龙。

6、两条龙虽然本是同根生,境遇却不同。如果把红山碧玉龙和C型黄玉龙比喻为孪生兄弟,那么作为“弟弟”的红山碧玉龙多年来已经出尽了风头,可“哥哥”C型黄玉龙出土后则一直默默无闻。 “两条龙”出自一个“娘胎” 碧玉龙和黄玉龙出自一个“娘胎”,这个“娘胎”就是被红山文化滋润了数千年的翁牛特旗这片神奇的土地。两条龙在“娘胎”里的数千年时光里,原本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只是肤色不同,长相也略有不同而已。不过,就因为这两条龙均在一个“娘胎”里吸收了数千年的天地精华,便注定了它们绝不是凡胎。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张凤祥在离村子不远处的一座小山上挖鱼鳞坑时,铁锹突然碰到了石头块,他俯下身子一摸,发现一个好像是人工

7、砌成的石洞。他从石洞底部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它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当时,张凤祥还以为是挖到了一块废铁,心想也许能到废品收购站卖上几个钱。于是,张凤祥把它拿回了家里。 出土碧玉龙的这座山,是一波三折的龙脉山,东西走向,长3公里。西面龙头扬起,地面相对高度100米;东面则是龙尾,一直延伸到布日敦湖中。而碧玉龙出土地点,从东西走向看,恰好正是在一波三折的龙脉山中间偏南的阳半坡之上。这种藏玉龙的形式给考古者带来了一道难题,按常理红山文化时期古人用于祭祀的玉都放在山头上,可它偏偏就在小山之中。出土碧玉龙之地名叫三星塔拉,这个名字是原来的叫法,后来地名普查后改为赛沁塔拉。把这个村子的名字汉译

8、过来,意为:“有祭祀物的草甸子”.可这一名字究竟是何时、何年、何人所留,目前尚无准确的说法。这里是一个有着200户人家的小山村,村东有湖泊,村西有山泉水,人丁兴旺,宁静而又富有生机。在辽代,几位南国宰相都把长眠之地选在了这里。 非常巧合的是,与碧玉龙一样,黄玉龙从“娘胎”出来后,见到的第一个人也是个农民。第一个发现黄玉龙的农民叫马忠信,家住翁牛特旗原山嘴子乡新地村。两条玉龙出土地相距不足40公里,但是两处地点周围都被厚重的新石器时期不同文化层所包围着。 2008年8月30日,中华第一龙破例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赤峰市,参加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节暨第三届红山文化节精品文物展。 碧玉龙从民间走进国家

9、博物馆的十几年工夫,便身价倍增。仅碧玉龙出国展,保金就高达10亿元人民币。据内蒙古日 两条龙都是 部族的图腾 近年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刘国祥先生倡导,众多考古人员组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源组对两条C型玉龙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踏查调研。 经调查,两条龙出土的形制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它们都出自像龙脉一样的小土山上,而且均出在土山的阳面半山腰,约3060厘米的土坑之中。同时,它们藏身之处附近四周,没发现任何骨、石、陶等陪葬物。这与牛河梁玉龙出自墓葬中,完全不同。因此,多数专家认为,这两条C型玉龙应属明器,是部族的图腾,也许是部族徽记,因部族之间争战、内讧、信仰、环境等因素,慌

10、乱埋藏或丢弃而致。 据了解,碧玉龙,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英文字母里C的形状,也就是中国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因此它以后被命名为C型玉雕龙。它的鼻子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子形,眼尾细长上翘,头上刻着细密的方格状纹,龙的脊背有21厘米的长鬃,长鬃占了龙体的三分之一以上。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圆孔,经过试验,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件玉龙是用一整块玉料雕刻而成。 黄玉龙体态造型与碧玉龙基本一致,其尺寸有所不同。黄玉龙高16.7厘米,龙脊背的长鬃7.2厘米,长鬃占了龙体的二分之一以上。龙的脊背上的圆孔,是对钻的中间细两端粗圆孔。 碧玉龙和黄

11、玉龙的藏点似乎与同一时代的墓葬相似,但据挖掘者介绍:“它就在土层两铁锨深(60厘米)、石板下一铁锨深(30厘米),直径60厘米的窑中挖到的,周围除了小碎石以外,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显然不是墓葬。那这种藏玉龙的方法意味着什么?史学界、考古界有诸多的说法,目前尚未统一。但有一点得到了共识,那就是苏秉琦先生所说的:史前玉龙只有在红山文化区黄帝所略的时空框架区域内才能出现。这也许正好就应验了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祖传说法。 资料照片 内蒙古三星塔拉出土的玉龙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这个墨绿色玉龙,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

12、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从内蒙古赤峰市往北约80千米,有一个叫做翁牛特旗的美丽县城。县里有个村落,名叫“三星塔拉嘎查村”,蒙语意为“美丽的草甸”.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年

13、方17岁的村民张凤祥在村东果林干活时,意外发现了一块石板,大约离地面有两尺深。张凤祥好奇地拨开石板,却发现里面除了一些小石头外,只有一块长满土锈的“铁疙瘩”.这块“锈铁”呈圆环形状,灰白色,有些像“马蹄铁”.当时一斤铁能卖几分钱,张凤祥便打算把这块两三斤重的“锈铁”拿回家换些钱。下午收工后,张凤祥把“锈铁”拿给家人看。大家都觉得这东西不值钱,铁上长了这么多锈,也卖不出去。张凤祥觉得家人说得有理,就把它扔给自己最小的弟弟当了玩具。这个4岁的小男孩,每天就拿麻绳拴在铁块上,拖着跑来跑去。久而久之,“锈铁”上面的锈越磨越薄,竟露出了墨绿的颜色。这可惊动了左邻右舍,有一个见过世面的邻居认出来,这是一块

14、玉石。张凤祥一家仔细看了看,这个物件在墨绿中透着晶莹的光泽,好像真是值钱的宝物,从此就不敢让孩子拖着玩了。 一夜成名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全国上下都兴起破“四旧”的风潮。张凤祥担心这件玉器会给家里带来麻烦,便和父亲商量用一块红布将它包好,锁在柜子中。后来,有人建议他们把玉器送到生产大队。张凤祥拿着玉器到了生产大队,又在生产大队领导的指挥下,赶着驴车前往翁牛特旗旗委宣传部和文化馆。谁知,接待张凤祥的工作人员并不懂文物,坚持不收这件玉器。 相传,张凤祥还曾经想过要把玉器切割成四五块,制成玉烟嘴去卖钱。当时,一个玉烟嘴能换一头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诱惑。幸好张凤祥的父亲及时拦住了他,决定再次把它送

15、到生产大队。这一次,文化馆收取了这件玉器,并支付了张家200元人民币作为奖金。 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观民先生看到了这件玉器。他一眼就认出这是红山文化的遗物,兴奋不已。这一发现也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1985年,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再次对这件玉器进行鉴定,并指出这是一块红山文化时期的碧玉龙。第二年,人民画用一个整版的篇幅登载了碧玉龙的照片,还发表文章肯定了红山碧玉龙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价值。 就这样,蛰伏了五六千年、又在张家埋没了15年之久的碧玉龙几乎是一夜成名,身份陡增,真正印证了“龙非池中物,乘雷欲上天”的诗句。赤峰市翁牛特旗也因此获得了“玉龙的故乡”的美誉。 红山碧玉龙成

16、名后,曾经被送到日本等国展出,获得了如潮的好评。人们称誉它为“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龙”或“天下第一龙”.如今,它被正式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家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一提起龙,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的国宝级文物红山碧玉龙。其实,早在红山碧玉龙出土之前,赤峰市翁牛特旗还曾经出土了一个C型黄玉龙,其价值毫不逊色于红山碧玉龙。两条龙虽然本是同根生,境遇却不同。如果把红山碧玉龙和C型黄玉龙比喻为孪生兄弟,那么作为“弟弟”的红山碧玉龙多年来已经出尽了风头,可“哥哥”C型黄玉龙出土后则一直默默无闻。 “两条龙”出自一个“娘胎” 碧玉龙和

17、黄玉龙出自一个“娘胎”,这个“娘胎”就是被红山文化滋润了数千年的翁牛特旗这片神奇的土地。两条龙在“娘胎”里的数千年时光里,原本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只是肤色不同,长相也略有不同而已。不过,就因为这两条龙均在一个“娘胎”里吸收了数千年的天地精华,便注定了它们绝不是凡胎。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张凤祥在离村子不远处的一座小山上挖鱼鳞坑时,铁锹突然碰到了石头块,他俯下身子一摸,发现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他从石洞底部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它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当时,张凤祥还以为是挖到了一块废铁,心想也许能到废品收购站卖上几个钱。于是,张凤祥把它拿回了家里。 出土碧玉龙的这座山,是一波三

18、折的龙脉山,东西走向,长3公里。西面龙头扬起,地面相对高度100米;东面则是龙尾,一直延伸到布日敦湖中。而碧玉龙出土地点,从东西走向看,恰好正是在一波三折的龙脉山中间偏南的阳半坡之上。这种藏玉龙的形式给考古者带来了一道难题,按常理红山文化时期古人用于祭祀的玉都放在山头上,可它偏偏就在小山之中。出土碧玉龙之地名叫三星塔拉,这个名字是原来的叫法,后来地名普查后改为赛沁塔拉。把这个村子的名字汉译过来,意为:“有祭祀物的草甸子”.可这一名字究竟是何时、何年、何人所留,目前尚无准确的说法。这里是一个有着200户人家的小山村,村东有湖泊,村西有山泉水,人丁兴旺,宁静而又富有生机。在辽代,几位南国宰相都把长

19、眠之地选在了这里。 非常巧合的是,与碧玉龙一样,黄玉龙从“娘胎”出来后,见到的第一个人也是个农民。第一个发现黄玉龙的农民叫马忠信,家住翁牛特旗原山嘴子乡新地村。两条玉龙出土地相距不足40公里,但是两处地点周围都被厚重的新石器时期不同文化层所包围着。 2008年8月30日,中华第一龙破例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赤峰市,参加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节暨第三届红山文化节精品文物展。 碧玉龙从民间走进国家博物馆的十几年工夫,便身价倍增。仅碧玉龙出国展,保金就高达10亿元人民币。据内蒙古日 两条龙都是 部族的图腾 近年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刘国祥先生倡导,众多考古人员组成“中华文明探源工

20、程”探源组对两条C型玉龙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踏查调研。 经调查,两条龙出土的形制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它们都出自像龙脉一样的小土山上,而且均出在土山的阳面半山腰,约3060厘米的土坑之中。同时,它们藏身之处附近四周,没发现任何骨、石、陶等陪葬物。这与牛河梁玉龙出自墓葬中,完全不同。因此,多数专家认为,这两条C型玉龙应属明器,是部族的图腾,也许是部族徽记,因部族之间争战、内讧、信仰、环境等因素,慌乱埋藏或丢弃而致。 据了解,碧玉龙,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英文字母里C的形状,也就是中国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因此它以后被命名为C型玉雕龙。它的鼻子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子形,

21、眼尾细长上翘,头上刻着细密的方格状纹,龙的脊背有21厘米的长鬃,长鬃占了龙体的三分之一以上。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圆孔,经过试验,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件玉龙是用一整块玉料雕刻而成。 黄玉龙体态造型与碧玉龙基本一致,其尺寸有所不同。黄玉龙高16.7厘米,龙脊背的长鬃7.2厘米,长鬃占了龙体的二分之一以上。龙的脊背上的圆孔,是对钻的中间细两端粗圆孔。 碧玉龙和黄玉龙的藏点似乎与同一时代的墓葬相似,但据挖掘者介绍:“它就在土层两铁锨深(60厘米)、石板下一铁锨深(30厘米),直径60厘米的窑中挖到的,周围除了小碎石以外,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显然不是墓葬。那这种藏玉龙的

22、方法意味着什么?史学界、考古界有诸多的说法,目前尚未统一。但有一点得到了共识,那就是苏秉琦先生所说的:史前玉龙只有在红山文化区黄帝所略的时空框架区域内才能出现。这也许正好就应验了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祖传说法。 资料照片 内蒙古三星塔拉出土的玉龙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这个墨绿色玉龙,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红

23、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从内蒙古赤峰市往北约80千米,有一个叫做翁牛特旗的美丽县城。县里有个村落,名叫“三星塔拉嘎查村”,蒙语意为“美丽的草甸”.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年方17岁的村民张凤祥在村东果林干活时,意外发现了一块石板,大约离地面有两尺深。张凤祥好奇地拨开石板,却发现里面除了一些小石头外,只有一块长满土锈的“铁疙瘩”.这块“锈铁”呈圆环形状,灰白色,有些像“马蹄铁”.

24、当时一斤铁能卖几分钱,张凤祥便打算把这块两三斤重的“锈铁”拿回家换些钱。下午收工后,张凤祥把“锈铁”拿给家人看。大家都觉得这东西不值钱,铁上长了这么多锈,也卖不出去。张凤祥觉得家人说得有理,就把它扔给自己最小的弟弟当了玩具。这个4岁的小男孩,每天就拿麻绳拴在铁块上,拖着跑来跑去。久而久之,“锈铁”上面的锈越磨越薄,竟露出了墨绿的颜色。这可惊动了左邻右舍,有一个见过世面的邻居认出来,这是一块玉石。张凤祥一家仔细看了看,这个物件在墨绿中透着晶莹的光泽,好像真是值钱的宝物,从此就不敢让孩子拖着玩了。 一夜成名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全国上下都兴起破“四旧”的风潮。张凤祥担心这件玉器会给家里带来麻烦,

25、便和父亲商量用一块红布将它包好,锁在柜子中。后来,有人建议他们把玉器送到生产大队。张凤祥拿着玉器到了生产大队,又在生产大队领导的指挥下,赶着驴车前往翁牛特旗旗委宣传部和文化馆。谁知,接待张凤祥的工作人员并不懂文物,坚持不收这件玉器。 相传,张凤祥还曾经想过要把玉器切割成四五块,制成玉烟嘴去卖钱。当时,一个玉烟嘴能换一头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诱惑。幸好张凤祥的父亲及时拦住了他,决定再次把它送到生产大队。这一次,文化馆收取了这件玉器,并支付了张家200元人民币作为奖金。 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观民先生看到了这件玉器。他一眼就认出这是红山文化的遗物,兴奋不已。这一发现也引起了当地相关部

26、门的重视。1985年,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再次对这件玉器进行鉴定,并指出这是一块红山文化时期的碧玉龙。第二年,人民画用一个整版的篇幅登载了碧玉龙的照片,还发表文章肯定了红山碧玉龙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价值。 就这样,蛰伏了五六千年、又在张家埋没了15年之久的碧玉龙几乎是一夜成名,身份陡增,真正印证了“龙非池中物,乘雷欲上天”的诗句。赤峰市翁牛特旗也因此获得了“玉龙的故乡”的美誉。 红山碧玉龙成名后,曾经被送到日本等国展出,获得了如潮的好评。人们称誉它为“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龙”或“天下第一龙”.如今,它被正式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家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的象征

27、。一提起龙,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的国宝级文物红山碧玉龙。其实,早在红山碧玉龙出土之前,赤峰市翁牛特旗还曾经出土了一个C型黄玉龙,其价值毫不逊色于红山碧玉龙。两条龙虽然本是同根生,境遇却不同。如果把红山碧玉龙和C型黄玉龙比喻为孪生兄弟,那么作为“弟弟”的红山碧玉龙多年来已经出尽了风头,可“哥哥”C型黄玉龙出土后则一直默默无闻。 “两条龙”出自一个“娘胎” 碧玉龙和黄玉龙出自一个“娘胎”,这个“娘胎”就是被红山文化滋润了数千年的翁牛特旗这片神奇的土地。两条龙在“娘胎”里的数千年时光里,原本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只是肤色不同,长相也略有不同而已。不过,就因为这两条龙均在一个“

28、娘胎”里吸收了数千年的天地精华,便注定了它们绝不是凡胎。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张凤祥在离村子不远处的一座小山上挖鱼鳞坑时,铁锹突然碰到了石头块,他俯下身子一摸,发现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他从石洞底部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它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当时,张凤祥还以为是挖到了一块废铁,心想也许能到废品收购站卖上几个钱。于是,张凤祥把它拿回了家里。 出土碧玉龙的这座山,是一波三折的龙脉山,东西走向,长3公里。西面龙头扬起,地面相对高度100米;东面则是龙尾,一直延伸到布日敦湖中。而碧玉龙出土地点,从东西走向看,恰好正是在一波三折的龙脉山中间偏南的阳半坡之上。这种藏玉龙的形式给考古者

29、带来了一道难题,按常理红山文化时期古人用于祭祀的玉都放在山头上,可它偏偏就在小山之中。出土碧玉龙之地名叫三星塔拉,这个名字是原来的叫法,后来地名普查后改为赛沁塔拉。把这个村子的名字汉译过来,意为:“有祭祀物的草甸子”.可这一名字究竟是何时、何年、何人所留,目前尚无准确的说法。这里是一个有着200户人家的小山村,村东有湖泊,村西有山泉水,人丁兴旺,宁静而又富有生机。在辽代,几位南国宰相都把长眠之地选在了这里。 非常巧合的是,与碧玉龙一样,黄玉龙从“娘胎”出来后,见到的第一个人也是个农民。第一个发现黄玉龙的农民叫马忠信,家住翁牛特旗原山嘴子乡新地村。两条玉龙出土地相距不足40公里,但是两处地点周围

30、都被厚重的新石器时期不同文化层所包围着。 2008年8月30日,中华第一龙破例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赤峰市,参加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节暨第三届红山文化节精品文物展。 碧玉龙从民间走进国家博物馆的十几年工夫,便身价倍增。仅碧玉龙出国展,保金就高达10亿元人民币。据内蒙古日 两条龙都是 部族的图腾 近年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刘国祥先生倡导,众多考古人员组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源组对两条C型玉龙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踏查调研。 经调查,两条龙出土的形制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它们都出自像龙脉一样的小土山上,而且均出在土山的阳面半山腰,约3060厘米的土坑之中。同时,它们藏身之处附近四周

31、,没发现任何骨、石、陶等陪葬物。这与牛河梁玉龙出自墓葬中,完全不同。因此,多数专家认为,这两条C型玉龙应属明器,是部族的图腾,也许是部族徽记,因部族之间争战、内讧、信仰、环境等因素,慌乱埋藏或丢弃而致。 据了解,碧玉龙,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英文字母里C的形状,也就是中国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因此它以后被命名为C型玉雕龙。它的鼻子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子形,眼尾细长上翘,头上刻着细密的方格状纹,龙的脊背有21厘米的长鬃,长鬃占了龙体的三分之一以上。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圆孔,经过试验,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件玉龙是用一整块玉料雕刻而

32、成。 黄玉龙体态造型与碧玉龙基本一致,其尺寸有所不同。黄玉龙高16.7厘米,龙脊背的长鬃7.2厘米,长鬃占了龙体的二分之一以上。龙的脊背上的圆孔,是对钻的中间细两端粗圆孔。 碧玉龙和黄玉龙的藏点似乎与同一时代的墓葬相似,但据挖掘者介绍:“它就在土层两铁锨深(60厘米)、石板下一铁锨深(30厘米),直径60厘米的窑中挖到的,周围除了小碎石以外,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显然不是墓葬。那这种藏玉龙的方法意味着什么?史学界、考古界有诸多的说法,目前尚未统一。但有一点得到了共识,那就是苏秉琦先生所说的:史前玉龙只有在红山文化区黄帝所略的时空框架区域内才能出现。这也许正好就应验了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祖传说法。zxzx wsd来源:中能国投怎么样WWW.ZNGTPME.COM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