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57754231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1.9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本科生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本科生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生毕业论文(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文编号:中国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社交热点话题传播特性研究专 业:学 院:指导教师:论文成绩:学 号:姓 名:年 级:完成日期:社交热点话题传播特性研究摘要:社交Twitter创造的微博模式独特之处在于其follow机制。在微博中,用户不需要等待对方 进行好友关系的确认,就可以通过follow的方式单向跟随目标用户,接受对方发布的信息。 这种定向阅读的方式使得Twitter的媒体属性凸显。SNS是继搜索引擎之后出现的更加有效 的信息组织方式,它使互联网具备了更多的社会属性,进而更加强大和易用。SNS这种信息 流的传播特性已成为SNS的重要标志,这一传播学现象有利于更好的理解SNS以与由SNS

2、引 发的互联网革命。关键词:SNS微博大众传播热点话题Research the Propagation about Hot Topics in Social NetworkingServicesAbstract:Social-networking site Twitter to create micro-blog model is unique in its follow mechanism.In the micro-blog, users do not need to wait for confi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t

3、o friends, you can follow the way through the one-way to follow the target user to accept each others release of information.This directional reading a way that Twitters media properties highlighted.SNS is the second followed the search engine more effective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t makes the in

4、ternet with more social attributes, and hence more powerful and easy to use.SNS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information flow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SNS, this Communication is conduciv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of SNS and SNS caused by the Internet revolution.

5、Key words: SNS;Micro-blog;The Mass Media;Hot Topics目录绪论5一社会化网络与社交6(一)社会化网络服务概念6(二)媒体化的社交7二社交热点话题传播过程解析8(一)社交热点话题的传播过程91传播过程的基础:好友关系的建立92传播过程的核心:SNS中的信息流11(二)热点话题传播过程解析141第一阶段的分众传播142第二阶段的大众传播152第三阶段的分级传播17三社交热点话题传播特性18(一)媒介融合特征明显18(二)以个人为中心19(三)增加了媒介的影响力 20(四)改变了网络舆论的生成模式211手机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212开放了第三方应用22

6、3蝴蝶效应224与传统媒体形成互动23结论24(一)对SNS多级传播模式的展望24(二)社交关系与信息的未来25(三)互联网革命与数字化生存25参考文献26绪论回顾互联网对人们行业、生活、工作和学习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相信这一点 所有人已经毋庸置疑:互联网几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 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互联网开始商业应用到现在,大概有20年的时间,这期间各种各样基于 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层出不穷,并且不断发展,从论坛、新闻组、电子,到门 户、博客、即时聊天工具、搜索引擎,再到今天网民都在关注和参与的社交。 互联网过去20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供应商提

7、供容的 阶段,比如各类门户(新浪、搜狐等)都会先收集和整理信息,然后提供给用 户;第二阶段是用户提供容的阶段,比如以博客、论坛、视频分享为代表的各 类;第三阶段就是互联网社会化阶段,互联网具备了连接人与人的功能,而在 前两个阶段,互联网都只承担了连接信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使命。幸运的是, 我们所有人正处在这个互联网变革时代的第三阶段。Facebook、人人网、Twitter、新浪微博.这些如果你都知道,并且还能 运用之妙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已站在互联网发展的最前沿。这些社交带来的 所有改变,对于互联网来说,绝对是革命性的。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MySpace、 Twitter,还是国的

8、人人网、开心、51、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甚至是中国 移动、中国联通,都一头扎进社交类,社交的重要性已经充分被这些互联网巨 头们认识到。现在我们可以问“你还在上门户获取每天的新闻消息吗?是不是out(落伍) 了?”的确,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平台,社交的媒体特性是什么?为何迈克尔杰 克逊去世不到一小时,噩耗就传遍了全世界?社交究竟代表了什么?为何全球 互联网都为社交而疯狂?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社交?或许这些困惑和 问题,在阅读完本文后可以知道答案。一社会化网络与社交(一) 社会化网络服务概念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会化网络服务1,通常是指为用户建 立各

9、种相互联系、交流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在社交,有许多方式让用户进行互 动与联系,包括分享、转帖、留言、日志、群组、评论等。社会化网络是指个 人或团体之间的关系网络,是一组行动者与联系他们的各种关系的集合。这种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交SNS的理论基础是哈佛大学 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19331984)在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 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2。同时SNS也受到150法则3的制约。SNS为交流和分享信息提供了新的方法。稍具规模的的SNS拥有数以百万计 的用户,使用该服务成了众多用户每天生活的一部分。目前世

10、界知名的社交网 络服务有Facebook、Twitter、MySpace,在国比较知名的有人人网(校网)、开 心网、新浪微博等。过去,互联网被作为一种信息产业,诞生了新浪、搜狐这样的门户,也诞 生了 Google、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用户登录互联网的入口也随着时间推移转i SNS也被解释为Social Network Sites,在本文中,社交和社会化网络服务所指含义基本一样。2六度分割理论: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 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3 150法则: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有一

11、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 个,再各自发展。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向搜索引擎。但是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门户,其核心主体都是信息。SNS的出现, 使得过去互联网以信息为中心渐渐转向以用户为中心SNS快速组织和分发信息 的传播优越性,将凸显其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快速,透明和性。而其按照关系自 动推荐更是符合中国多数国民的习惯。好友关系质量将直接关系传播容的质量, 这也反推用户自发自觉维护自己的好友关系质量。从另一方面也更加证明了 SNS 是一个聚合、组织和分发信息的工具,而不是UGCi生产工具,它可以比搜索引 擎更能

12、主动积极的分发资讯信息。SNS是继搜索引擎之后,一种以个人为中心更 为有效的信息组合方式。未来的互联网必定是个性化的互联网,每个人获取每个人所需要的不同信 息。这些信息可能是公众资讯信息,也可能是人际网络的关系的消息;这些信 息可能来自于机构组织,也可能来自于自己的人际网络;这些信息可以为个人 所用,也可以维系人际关系提供事物纽带。同时,个人的资料和个人发布的信 息也可以在某些条件下通过SNS实现自媒体的目标。(二)媒体化的社交SNS发展到现在,用户的自媒体特性日益明显。其中,Twitter、新浪微博 显然是带动这一趋势的领军者。微博,即微型博客,是最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 联网社交服务。Twit

13、ter在2006年3月诞生,标志着微博模式的诞生。在Twitter中,用 户只能发表低于140个字符的信息。Twitter开发APR接口,允许第三方应用接 入,这使得Twitter单一的服务变得丰富起来,也从单纯的“碎碎念”,变成了1互联网术语,全称为Users Generate Content,也就是用户创造内容的意思。2计算机术语,全称为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提供应用程序与开发人员基于某软件或硬件 的以访问一组例程的能力,而又无需访问源码,或理解内部工作机制的细节。一种快速直接的信息发布传递服务。Twitter也允许用过通过

14、第三方开发的桌面 软件、聊天工具、手机等多渠道发布信息,这使得信息的发布于分析异常便捷, 用户之间的交互也非常方便。配合网址缩短工具,Twitter完全成为了一个互联 网综合信息的集散地,成为用户获取各类信息最好的平台。Twitter创造的微博模式虽然被称为“微型博客”,但是传统blog无法改变 信息传播的方式。其中非常明显的区别,也是 Twitter的独特之处则在于其 follow机制。在微博中,用户不需要等待对方进行好友关系的确认,就可以通 过follow的方式单向跟随目标用户,接受对方发布的信息。这种定向阅读的方 式使得Twitter的媒体属性凸显。尤其在突发事件面前,Twitter用户

15、普通都缺 乏的实时性。2008年11月,孟买的袭击事件首次通过Twitter得到传播,早于 其它很多主流新闻渠道。有关纽约哈德逊河飞机着陆事件的传播,Twitter同样 早于新闻媒体。在国,2009年9月,新浪微博上,开复最先对外公布了自己辞 去Google职务的消息。2009年10月9日17时44分,财经新闻发言人立晖 通过微博宣布,财经原主编胡舒立已经递交辞职报告并获批准。11月28日 上午10时左右,市一栋楼房发生大火。网民通过新浪微博直播火灾,报道时间 比新闻媒体早五个小时。在Twitter的竞争和引导下,Facebook的用户界面也越来越“Twitter”化, 而且对于名人的空间也采

16、取了类似follow的机制。同样,国的豆瓣也学习了 Twitter的follow机制,人人网也是综合借鉴了 follow (关注)、feed (动态)、 push (推送)多种信息流模式。二 社交热点话题传播过程解析1 XX商报:开微博直播生活 专家预言这将引起传播方式变革,: 2010年2月25日。(一)社交热点话题的传播过程热点话题在SNS中的传播有一个完成的信息链,这个链条包含了热点话题 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而这样的信息链,也可以叫做信息流,包含了传播的传 者、受者、渠道等所有因素,组成了一个系统复杂的传播过程。1传播过程的基础:好友关系的建立在SNS中,最基础的就是建立好友关系这一功能

17、。而好友功能的创建,也 就意味着个体间在互联网上有一种相互的基础线索。无论是MSN、 上的联系 人列表还是Facebook、微博上的好友列表,都意味着自己与这些人之间有关系。通常来说,SNS好友关系的建立是双向的。也就是说,A添加B为好友成功 后,意味着A是B的好友,同时B也是A的好友。这个关系是双方共同认可的。毕竟在现实社会中如果存在“A认为自己是B的好友,但是B并不承认”的情况, 那必定只是A的一厢情愿,入与B之间也其实并没有正常建立起好友关系。互联 网SNS也是同样的情况,大多数的SNS也是这样处理的。毕竟SNS是要为建立 关系和关系的维护做服务,这种关系必须是一种双方认可的关系才是有效

18、的关 系。双向的好友关系,需要对方验证的过程,好友验证过程的用户界面如图1 所示。豆天Summer (言岛大字;可仁孙书u-rm:同好友茗略岸受袁芷天kjF侃仁杵宜个共同好宜慈略双(中国政法大学)担是口园:顷:壬六字的向导月呕11*人人K )吃仁址有25-tTt同好志料略我不(图表1:人人网的好友验证用户操作界面)另一方面,因为互联网的特殊性,只要不是完全封闭的孤岛,个体的动作、 发言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链路传递到其他个体。也就是说,每个个体都带有媒体 的潜质,即自媒体的潜质。而对于媒体来说,无论是探照灯式的传统媒体,还 是对话式的新媒体,在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即便只有一句话那么短,都存 在传播

19、者与受众之分。而作为媒体,传播者与受众之间,除非传播者刻意选择 受众,都是不需要建立这种双向的关系的。在SNS中,同样存在着这种媒体特性。传播者期待受众,受众期待信息的 传播。这种情况下,单向的好友关系孕育而出。受众与传播者建立关系,而传 播者并不与受众建立关系。也就是说,传播者可以无放心地传播信息,而受众 单向地接受信息。在微博上,这种动作被称为follow (关注)。A用户可以单向 地follow另一个B用户,只为了接受B用户发出的信息,而B用户无需与A建 立关系。微博中,个体的following(关注)数量代表着个体作为受众的角色跟 随、订阅传播者的数量,而个体的followers (粉

20、丝)数量代表着个体作为传播 者角色时被多少其它个体跟随、订阅。这种单向的好友被称作为follow 1机制, 目前微博、Digg都是采用这种关系。单向的好友关系如图2所示。A单向跟随F关注8(图表2:单向的好友关系示意图)好友关系的建立,是SNS中话题传播的第一步,也是基础。好友关系的建1 Follow在社交的含义为Twitter所特有和独创。 立,标志着在SNS媒介渠道上传播者和受众关系的确立。在双向还是单向好友 关系的处理中,不同的SN S根据其不同的服务母的与特质提供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人人网,通常用户间需要使用双向的好友关系进行处理;当遇到团体机构或 者名人时,则采用单向的好友关系。而豆

21、瓣则对用户采取了两种处理,即可以 单向关注某个用户,也可以申请成为双向的朋友关系。双向的好友关系是针对 个体间关系管理的一种严肃处理,而单向的好友则将互联网的媒体特性在SNS 得到了扩大。2传播过程的核心:SNS中的信息流当人人网采用feed允许向好友通报自己的最新动态的时候,信息流的序幕 就被拉开了。在这条信息流上,热点话题的传播也正式展开。对于致力维护关系的SNS来说,个体间的交互频率至关重要。当用户不愿 意付出成本主动进行沟通,也不愿意付出成本查看其他用户动态,就需要一套 机制实时地自动推送用户的信息给其他用户自动接受。信息流服务的目的是可以让用户实时了解好友的最新动态。目前,用户登 录

22、人人网即可看到全部好友动态,它可以加载好友的所有文章、并实时更新, 好友的照片、微博碎语、分享的、转帖等无一遗漏。而微博并不仅仅是简化或者缩小版的“博客”,微博的实质也是“即时信息 流”,其特点是实时、开放、短小、精悍、通过微博我们可以实现以下功能1:(1)发表微博:用户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微缩成一句话; 一图片,然后随时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发表到微博上面。(2)关注微博:您可以使用“关注”功能,去关注您感兴趣的明星、朋友。1以下所指微博客功能与应用均以新浪微博(:/t.sina .cn)为参考(3) 转发微博:您看到一条有价值或者有意义微博,可以转发这一条微博。(4) 参与话题:用

23、户可以针对一篇新闻、一个热门词汇来发起话题、发表 微博。还可以针对某条微博来发表评论。微博的原文发布者,作为的信息流的开端,是整个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 在形成信息的开始,传者是主体,这一主体担负起了采集、加工、传播有价值 信息的重任,传者所采集、制作和准备披露的信息,要于受众有意义、有关系 (广义的)、有趣味。也就是说要确有新闻价值。这样才具备形成热点话题的条 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的环境监测功能,对于个人而 言,某些新闻人物可以因消息的传播与扩散而提高其社会地位,某些人士可以 因消息灵通而赢得声誉1。这种环境监测功能在微博中的体现就是赢得更多的粉 丝。在微博中,每条微博都

24、构成一个信息流,每个看到这条微博的用户就是这 条信息流上的一个节点。如果是一条有价值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微博,可能在 短时间被无数人转发,即呈现出一个爆炸式增长。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 蝴蝶效应2,体现出了网络媒体传播极大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反映突发 新闻和重大新闻动态方面拥有特别的优势。以“大火事件”为例,2010年1月 28日10时22分,新浪微博网友fishtimes3在微博上发出该事件第一条微博, 容是“大火”,9分钟以后,发出了大火现场第一图片。10时30分,网友猪儿 肥了4上传了第二图片。从10时35分开始,网友rayfly1开始进行现场图文直播,1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大学2

25、004年版,第106页。2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 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3 Fishtimes 微博地址:/ 猪儿肥了微博地址:/ 后网友小白泥2也参与了现场图片直播,不断更新事件最新进展。到14时10分, 关于火灾现场图片的单条微博已被转发1282次,被评论530次,事件被迅速影 响和扩大。而新华社的第一篇报道在4个小时后才发出,网民抢先和现场报道 大火,在报道时间上完胜普通媒体。SNS息流的完成,标志着某一话题的传播是一个有效传

26、播的过程。这个过程 由传者、媒介、受众三位一体共同完成,传者、媒介、受众都是围绕着信息而 运动的。实现热点话题的有效传播,必须充分发挥传者、媒介、受众各自的主 体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互动3。受众对传者的互动,表现为受众 通过媒介平台对信息的评论、转发等动作。无效传播是三者关系失衡的产物, 传播失衡主要表现为传者的容信息缺乏价值,没有建立传者、受众关系的媒介 平台,受众没有参与到信息流等。从twitter发展而来的微博平台最基本的功能表现为用户所关注更多的不 是某个具体话题,而是某些用户,例如某用户通常是关注他的朋友和他愿意关 注的公众人物,而只有在某人发起话题,其他人参与该话题后才

27、有可能形成信 息“圈子”,进而扩大信息流、传播围和传播影响。从微博的功能和应用方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微博作为一种新的“自媒体”传 播形式,其传播机理最初就是以个人对个人的单一传播为基础,进而在共同关 注某一事件和议题时形成“圈子”、“非正式组织”,从而发展为群体传播,从而 形成传播活动的第一次进行和传播效果的初步显现。随着传播活动的不断发展, 这些被传播的讯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即时通讯软件、电子、第 三方应用等,微博也可以发布多媒体,如图片、音乐、视频,从而微博的传播1 rayfly 微博地址:/t.sina .cn/14908990602 小白泥微博地址:/ 热点话题传播过程解析热点

28、话题的传播过程,从传播学可以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仅对于 自己好友或者好友的好友的分众传播;第二阶段是名人、明显、公众人物、机 构组合各种元素混杂,组成的一个大众传播网络;第三阶段是分众传播和大众 传播相结合的分级传播,这种分级传播导致了最终热点话题的信息爆炸。1第一阶段的分众传播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 与,媒体呈现出多样性。“第四媒体”的兴起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 立”的态势,形成“万舸争流”的局面。网络媒体不仅真正实现了个性化的传 播服务,而且也使“广播(broadcasting)变成“窄播”(narrowcasting)成为 可能。1

29、分众传播就是指面向一个有清晰特征的受众群所进行的“窄播”。分众传播 的思路,就是如何从“以获取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为目标”转向“以获取某特 定部分人的注意力为目标”。分众传播的特点就是细分受众群,动态调整,容创 新。微博用户间最初的交流和互动是从一对一式个人间的传播开始的,其初级 信息传播是迅速、快捷而又简短的信息传播,用户通过高频度和快速性的发表 话题、转发话题和参与话题达到一种半广播半实时状态,从而使传播的话题或 事件逐渐完整和丰富。而在微博发展到今天的时候,微博的使用者已经不仅仅1 百度百科:分众传播,:/baike.baidu/view/1499017.Htm, 2008 年 4 月 1

30、 日。 只是为了关注某个熟人或者公众人物才使用微博,作为自媒体的微博使用者已 经逐渐把微博作为另外一种自我表达和公共播报的平台。但是这两种传播情形下其最初的传播状态中话题的跟随者都是零星分布和 随机出现的,均呈现出一种分散的状态,形成一种受众群细化,传播容针对, 传播容实时更新的分众传播,进而使得用户组成多个交流分享的小圈子,群体 传播在这里得到凸显,而大众传播在这里被弱化。同时微博容的简短性决定了 这种初次传播的容必定是不成系统的碎片化文本,而且这种“碎片化”也决定 了其容的关注者最初仅仅是对话题进行交流分享的小圈子,小群体,是分众化 的传播,如图3显示微博第一次传播时的模式。(图表3:微博

31、第一次传播时的模式)2第二阶段的大众传播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 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向为数众多、 各不一样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容。德弗勒则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 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 各种方式影响他们。而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互动 性是网络传播的最显著特征,因此多媒体技术下的大众传播,更倾向于专业化 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

32、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微博在对信息进行初级传播的时候具备分 众传播的特征,而在进一步扩大传播的时候无疑也具备了部分大众传播的特征。微博的特点就是“微”,通常每篇不能超过140个英文字符(70个汉字), 但其作用和影响力有时候却异常强大,如在上届美国大选中,希拉里和奥巴马 都在twitter上建立了微博主页,并都经常更新自己的竞选消息、竞选口号和 纲领。可希拉里主动追踪回复别人的数量为零,而奥巴马的回复高达15万次。 最终,奥巴马获得了 15万follower (粉丝)的投票支持,而希拉里仅有6000 多,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个人推销传播。又如美国歌星杰克逊死讯尚未证实之 前,已经有大批

33、歌迷赶到杰克逊就医的洛杉矶加州大学医院,他们的消息来自 微博。而在杰克逊死讯公布后仅1个小时,微博Twitter就涌出了 6.5万条留 言,甚至最多时1分钟就有5000条留言1,从而是杰克逊的死讯得到更大围的传 播。从最初的分众传播形式到最终的大众传播效果,在以上事件与类似事件显 然经历了从分众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升级,而这种升级状态下的传播围和效果扩 大化、加强化依靠的是以微博为平台的基础上对其他大众媒体的和互动,从而 让传播活动的受众由群体尽量扩大为大众,实现第二级传播。如2010年3月30 日22时采集的新浪微博数据显示,在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中不少话题参与者均 提供了话题的第二媒体补充、解释

34、和,具体情况如下表:热点话题微博数莫斯科地铁爆炸1178021XX特区报:微博客成网络社交新方式专家称其实现便捷沟通,:/ 2009 年 12 月 1 日。下雨206699清明节23142媳妇的美好时代6520亚冠33978西南旱灾113476阿sa离婚57368爱丽丝梦游仙境13505(图表4:新浪微博热点话题排行榜)由此可见,在以微博为平台进行话题或者事件传播时,微博使用者并非仅 仅只是进行简短的事件和观点述和播报,他们往往在信息的传播中附加对信息 更为详尽的解释性、完整性,从而将话题从微博平台转换到大众化的互联网传 播平台,因此实现微博信息的二次传播,并且把这种传播从分众传播变成大众 传

35、播,如图5显示微博第二次传播时的模式。(图表5:微博第二次传播时的模式)2第三阶段的分级传播从微博的“微”到传播力巨大的“大”,话题或者事件最初在微博平台上传 播时的分众传播最后转化形成了大众传播,这种从“小众”到“大众”的积极 升级显示出微博在进行信息传播时的多级传播模式,这种多级传播模式即为第 一级的分众传播,具体表现为个人 个人,个人 群体,在第一级的分众传 播阶段采取大众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平台后,微博的分众传播模式即开始实现 分众传播向大众传播的过渡,随着在微博发布的话题或者信息开始在进一步关 注中到容更为丰富的博客、bbs、空间、专业、综合等互联网大众传播媒体,同 时微博也通过手机、

36、在线聊天工具迅速向外散发,微博第一次传播时承载的容 和信息开始进行第二级的传播,而这种第二级的传播在借助大众传播的平台时 即转变为大众传播,从而实现传播容、围、深度、广度和效果的几何状扩大, 达到和第一次个人与个人传播、个人与群体传播时对比鲜明的传播围和传播效 果,从而体现出微博更大的作用和价值。三社交热点话题传播特性(一)媒介融合特征明显这里的媒介融合主要是指手机和互联网的融合。新浪CEO国伟谈到就微博 发展时表示,目前微博35%流量来源于手机1。以twitter为发端的微博每次发 表信息量为140个字,而这正是一条手机短信的信息长度。微博用一条短信作 为微博的限制字数就源于微博始祖twit

37、ter开始之时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 形成一种最简洁的互联网和手机的交互,它的关节点就是手机的参与,无论你 在无聊中等人、等车,长途的旅行中,开会的无奈中,还是在一个新闻大事的 第一现场,你可能没有办法上网,不可能带着一个大电脑,但是你一定是带着 手机的,而这个手机成为了和大家交互的重要工具。这个过程中,你不需要面 向特定人发布信息,你也不要经过上网等复杂的过程,就可能第一时间发布你 面对新闻事件,也可以宣泄你的感情的思考。打通互联网和手机是微博最实质的东西,只有这样的打通才能充分显示这 种表达方式的功能与价值。其实手机的参与互联网的价值会大大提升,电子是1腾讯科技:曹国伟首谈新浪微博35%流

38、量来源于手机,:/tech./a/20100323/000284.htm, 2010年3月23日。 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但是它没法产生商业价值,黑莓的出现,就是解决了互联 网和手机互通问题,把手机和互联网整合起来,让成为了与时的,可以有短信 一样的效果。就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和经济价值。绝大部分微博都与手机绑定。Twitter最初计划是在手机上使用,并且与电 脑一样方便使用。在中国,所有的微博消息都被限制在140个字符之,因此, 每一条消息都可以作为一条短消息发送。用户们在手机上就能随时获知信息, 而不受网络终端限制,真正达到了 “全天候”。(二)以个人为中心首先,与传统媒体比较,SNS的信息可以

39、通过用户作为终端进行自动传播。 以人为中心是SNS的本质,任何一个用户甚至不需要去寻找这些相关信息,只 需要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就可用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而这些信息通过用户 就可用实现无限扩散可以传播到任何一个地球人。2009年的最后一天,工业大 学济源为抓小偷而牺牲,当晚发生的事件还没有见诸报端,而在人人网他的最 后状态“男人可以没才,可以没钱,但是不可以没责任感。”已经从他工业大学的 好友圈迅速传播了全国2000多所高校,成为人人网的热点话题。这种以人为中 心的信息自动无限扩散,在SNS上的反映尤为凸显,是对六度理论的再一次验 证。再次,SNS实现了信息与人的有机结合。SNS改变了原有传统

40、媒体的信息与 人相分离的模式,由于SNS的用户即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还 是信息的阅读者,这种只考虑个体、以个人为中心、多样的订阅和发布关系, 保证了信息和人有机接合,有效提高信息的传达率。以个人为中心还表现为,SNS的用户(即受众)参与性更强,信息发布者与信息阅读者的互动性更强,由于传播和接受信息的用户之间本身就存在某种关 系,或者生活就是好友、或者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相互之间正好可以通 过发布的信息作为“话题”来沟通和交流,所以对信息的关注更多;而传播媒 体发布信息的媒体一方与受众由于不存在任何关系,即使受众阅读信息的需求 存在“订阅”关系,但这种“订阅”和follow式的

41、“订阅”关系完全不同,follow 中的任何个体都是平等的主体,没有唯一的传者定位,也没有唯一的受众定位, 传者可以选择作为一名受众关注其它人,而受众也可以给自己的好友传播信息。 同时,由于发布信息的媒体和阅读者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关系,不可能在同 一个平台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导致用户参与度不高,而SNS正好解决了这一 问题,大大提高了用户受众的参与度。在新浪微博中,如果没有分享、转发这 些用户操作,没有评论这些用户行为,任何话题都无法进行广播。正是建立了 稳固的好友关系,这种转发、评论的互动性要强于任何传统媒体。(三)增加了媒介的影响力2010年3月20日凌晨3点,一直关注西南旱灾的网友杜子

42、建1在微博写道 “为西南大旱,策划一个“围脖义演”吧? ”数小时候后,他收到20多封私信、 700多评论、1000多次转发。于是他“知道各路好友都在支持这个公益活动”。 两天后,这场义演的架子已搭起:石屹表示提供露天舞台和设备,晨等演员参 与其中,老艺术家芳近日腿脚不便但坚称:“即使是坐轮椅,我也要现场支持这 个活动”,老艺术家郭兰英等也要参加。SNS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2117人参加的调查表明,69.0% 的人关注微博,25.6%的人已经使用微博,43.4%的人正打算用1。微博等SNS由 于传播模式的不同,都是通过具有某种关系的人,这些人都是相对比较熟悉

43、的 人来传递信息,信息的可信度大大提高,再加上微博采取的名人效应等策略, 因此,SNS媒体模式下的信息对用户的影响力就显得更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达效 果,促进了信息的预期收益。1杜子建微博地址:/ 共事务所持有的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和舆情、民意相比,舆论的概念相对狭窄, 舆论须是公开的公众意见,且舆论必需依靠媒介的传递作用。在传统媒体时代, 舆论局限于主流媒体对社会意见的多数化反映;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大量涌 现,改变了舆论发生、发展和反映的方式。2微博等SNS产生后,创新了原有的网络传播方式,微博如何在网络上传播 公众的话题和意见,就成为微博的舆论影响方式。新的影响方式的出现和作用 机制的形成,

44、既体现了宏观传播环境的变化,也进一步影响着网络舆论生成模 式的变化。1手机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手机已成为重要的个人媒体工具,在手机被视为媒体的初期,指的是对手 机报的传播,是大众媒介借助手机进行传播的新形式,在今天,我们注意到手 机用户利用手机媒体传播新闻、表达诉求的热情,通常所说的“新意见阶层”、 “自媒体”、“公民媒体”、“市民媒体”等,都离不开对手机媒体的考察。截至1中国青年报:69%受访者巳关注微博时效性强使用方便,:/ 2009年12月08日。2 百度百科:舆论,:/baike.baidu/view/83472.htm, 2009 年 12 月 30 日。2009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

45、规模为3.84亿人,手机网民占到总网民规模的 60.8%1,这样庞大的用户数量和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渠道,意味着手机正成为人们 进行新闻和舆论参与的重要工具。微博是手机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微博通过 与手机绑定便如虎添翼,2008年汶川震、2010年海地地震,都是微博用户利 用手机微博最先向世界发布了消息,在国,多数微博都可以利用短信、飞信或 手机WAP上网来发布信息。微博与手机相结合,是对互联网交互行为的一种延 伸,网民由此可以保持移动在线状态,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即时观察到别人对 事件的评价,并能发表自己对现实的意见。更为重要的是,微博用户可以借助 手机媒体成为即时的报道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简

46、洁而快速的报道,并有 超过传统媒体报道速度和广度的可能性,这可以丰富舆论参与者对现实的把握 和对意见的表达。2开放了第三方应用微博的简洁、随意和互动,是它吸引用户的亮点。用户可以利用、MSN、GTALK、飞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或借助其它插件进行多点发布,同时,一个用户若 有多个的微博账号,可选其中一个作为更新的主地址,使更新的容“同步”到 其他微博账号上。这种操作风格可帮助用户随意地写微博,随时更新微博的容, “同步”则最大化了用户的舆论影响力,使用户可以一人对多个进行传播。这 是以往的互联网传播所不多见的,也是微博影响舆论生成的新特点。3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式的链式反应存在于微博的容更新中,一个用户

47、发表的容可以即1数据来源于2010年1月15日,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时被跟随者或好友看到并转发,而每个转发者的好友或跟随者又可以看到被转 发的容,因此,信息的扩散不再是一对一的传递或一对多的广播,而成为一乘 以多再乘以多的链式反应,这种即时快速膨胀的信息传播,具有难以比拟的扩 散优势。观察新浪微博,会发现一种有趣的“跟帖循环”:当一条热门帖子被发出后, 会有多个好友来转发,而转发到某个时候又会被发帖者本人转发,并持续转发 下去,发帖者本人可能在这条帖子的转发链中多次出现。出现这种情况,是由 于发帖者发出的帖子总是显示为最新,如果经过转发则又会在好友中间显示为 最

48、新,这同聊天室的滚动播报相类似。以上两种作用方式对舆论的影响可能是: 当一条重要新闻受到关注或重要评论受到追捧时,会迅速发生链式反应并在微 博用户中快速传播;当新闻或评论受到高度认可时,会形成转发的循环,并持 续出现在个人页面或共享页面的顶部,获得持续的关注和舆论反应。4与传统媒体形成互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论坛等的舆论互动比较普遍,但是与微博的互动仍在初 期。卫视开通了官方微博1、天天向上等各个栏目也都已经开通了节目与微博 的互动,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新浪微博进行即时留言。微博的作用正在被进一步 认识,微博在与传统媒体形成成熟的互动后,可以形成更好的容信息把关和舆 论引导格局。总之,舆论的生成离不开

49、传播,微博可以看作是随个人媒体的发展趋势而 新出现的一种传播形式,微博的多点容发布、信息同步、与移动媒体的结合、 链式反应和循环跟帖等,是微博等SNS生存网络舆论的重要特性。1XX卫视官方微博:/ 系的处理、信息传播的处理、产品模式的发展,都只是处于一个初级的水平。 本文试图从SNS媒体和传播特性方面进行研究,将社交热点话题的传播解剖为 三个阶段,并分析其各种传播特性,希望以此来解决绪论中的几点疑问和困惑。 本文认为微博或SNS这样一种新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改变了或是即将改变人们 的信息发布和信息获取方式,成为能够影响大众舆论的重要媒体形式。(一)对SNS多级传播模式的展望微博或SNS是是基于w

50、eb3.01技术下互动性和即时性更强的交流、传播平台, 随着它的迅猛发展,微博给人的感觉却是越来越不“微”,众所周知微博的“微” 主要是体现在其单条文本或者媒体形式的有限性,但随着微博与其他网络媒体 或者信息平台的相互和合作互动,微博传播的信息已经在借助大众媒体二次传 播的时候实现了信息流的大众化传播。因此,我们在对新兴的微博进行应用和 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传播方式和方法的独特性和规律性,既要根据其首次 传播信息时的分众传播特征进行小众化,针对性强,文本简洁,要点突出的信 息发布和流通,也要在进一步的传播中考虑微博与其他网络媒体的结合和相互 作用,有效嵌入背景、深度解析等网络容,以补充和丰富

51、微博自身文本形式短 小单一,文本结构碎片化的不足,以达到微博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微博的多级 传播模式显现出在当今无线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媒介融合不 断加深和拓展的形式下,单一的传播路径和平台已经更多发展为复合型的传播1互联网术语,作为Web2.0的替代物,Web3.0仍然是建立在Web2.0的基础之上,并且实现了更加“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 与机器的交流”功能的互联网模式。微内容(Widget)的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是其主要特征之一。模式,实现了传者、媒介、受众间更为丰富和多样的传播形态,在满足人们进 行即时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实现着全面信息的传播。(二)社交关系与信息的未来关系以与的无效无

52、序是SNS价值的最大威胁。一方面,用户无节制地添加 好友,导致自己身陷关系的海洋中,混乱并且爆炸的信息让用户不堪重负;另 一方便,关系的潜在价值却无法被挖掘出来,弱1的威力无法引爆,同时重要的 信息也被信息的洪流淹没。同时,信息流模式最为当前SNS最热门的应用模式,无论是微博、开心网 还是人人网,在信息流模式上都越走越像。信息流以其短小、直接、轻盈、实 时的特点,非常适合SNS平台中的用户之间的交互,也非常适合各类信息在不 同平台不同用户间的流动。但是,信息流对于信息数量控制的缺陷,以与信息 的无序性缺陷方面,也有着太大的弱点。更好地设计热点话题传播流程,对新型进行智能化的筛选和过滤,SNS中

53、动 态数据和热点数据挖掘,解决信息流有效和有序,都是社交需要进一步考虑和 改进的问题。(三)互联网革命与数字化生存在社会学家眼里,SNS是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实验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 会学家邓肯沃茨为人们在互联网上玩游戏、工作、调情以与从事社交活动过 程中所产生的海量数据着迷,邓肯甚至称,“对于社会学家而言,这些数据带来 的变革就像伽利略的望远镜之于物理学,它让我们对世界和我们自己有了全新1六度分隔理论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的认识。1”现在,沃茨的团队可以研究2.95亿电子用户和2亿Facebook用户 的网络行为。正是如此,SNS打开了一扇通向谷歌

54、都无法染指的关系网络世界的 大门,在这个世界里正呈现的是人类关系的数字化。也正式因为SNS将人的因素带回到了所有的数字化的互动中,这就注定SNS 可能不会是一场刚刚爆发就终止的革命,而会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爆发进行时。 随着各种技术的日新月异,SNS充满变数和诱惑。就在2009年,威斯康星大学 麦迪逊分校的生物医学博士生Adam Wilson成功地为Twitter发布信息接口 进行了 “脑波监视”的试验。只需通过思考即可创作一条信息,并将其发布到 Twitter上。这就是技术的威力,SNS与其背后无数的可能是人类创造的价值。 社交媒体与功能与应用不再相关,而功能与应用已经没有价值了。人们希望获

55、取社交媒体相关的意义和价值。人们希望自己的社交活动能够更有目的。同时 有条不紊。作者签名:参考文献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大学.2004. 彬.传播学引论M.:新华.2003. 西门柳上,马国良,清华.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M.:机械工业.2009. 丁欣.决胜SNS:产品设计 运营与开放平台 社会化营销M.:人民邮电.2009.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9R.200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0. 卫华,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观察,2008,2008年10期. 倪明胜.从“小众”走向“大众”网络时代博客传播的理论逻辑J.中共

56、市委党校学 报,2009,2009年03期.1 商业周刊:挖掘网络友情背后价值,:/ 2009 年 5 月 22 日。 跃华.Web2.0时代的网络新闻传播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9,2009年02期.致致会很简单,但是比新浪微博的140个字要长。这次论文写作,从选题思路、目录、大纲、排期、初稿、修改、定稿,王 佳航老师在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为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容结构提供 了大量的宝贵建议,在写作过程中也一直监督和提醒我的论文创作和论文规, 使我得以最终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王佳航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专 业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与侮人不倦的师者风是我终 生学习的楷模。没有她的悉心指导,本文不可能完成。本文的完成凝聚了自己最近两年对互联网的爱好和研究,在此感搜狐产品 总监樊功臣,百度产品经理万维雅,他们是我在实习期间的指导老师,正是这 些互联网一线的实战经验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互联网和SNS。本文部分关键数据、 案例来源于新浪微博、人人网和我在新浪微博、人人网上的好友,感他们的分 享和讨论。大学这四年的学习中还得到鞠宏磊、振宇、明等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 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 的各位老师表示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