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上传人:xuey****n398 文档编号:157728205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主要表现为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教得太死,一是教得太活。教得太死这种教法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占主流。大部分老师是根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和中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学。在教学上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文学常识的记忆,关键字的理解,重点字句的含义,重点句表达作者的感情等。尽管有不少人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过猛烈的抨击,但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在应试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就使人不想为而为之。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高考,在诗歌方面的试题,也的确显示出了让人可以针对的程式化:2004年的中考试卷,在古诗方面的试题,主要以名句填空为主,而且还是最

2、最常见的一些名句。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考了十几年了,2004年的中考试卷上还有八家在考。我们不是说这首诗不该考了,因为学生每年都是新的,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考也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样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古诗文就那么几分,学生到时背背就解决问题了,平时无需下那么大的功夫。下了功夫,学到了能力,在这种题目上也无法表现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一些老师在教学古诗文时过于草率,只让学生会背会写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如何品味、如何鉴赏,则是一带而过。2004年的中考试卷中,也有两三家出了鉴赏类的题型,题目也只是对课文注释的翻版,学生平时稍加留意,答对没有太大的难度。和中考相比,高考的古诗文题

3、目全是选自课本以外的诗歌,题型以鉴赏居多。学生读起来难度较大,似懂非懂。学生答题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好在大多是选择题,最后可以任选一个了事。其实,要做到对这类题型有把握,非一日功夫所能达到的。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那么多的古诗文,要背到原文,那种量的巨大是难以想象的,何况还会出现一些本来就让人很难看懂的“朦胧诗”。所以学生也很清楚,就那么二三分,需要花上那么大的功夫吗?何况还有其他学科在争时间。一些学生就抱着很乐观的态度,看懂了更好,看不懂就蒙,蒙不对也不会影响大局。这就是造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教得过于死板在主体和主导方面的原因。教得太活这类教法大多出现在公开课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收集相

4、关的资料,运用光、电、声、色等高科技的手段,把一堂平时只背背写写的古诗文课上得让人耳目一新。没有谁敢说这种教法不好,但是这种教法也只是一朵昙花,只限于很长时间才能等到的公开课上,平时的课堂教学是很难见到的。和前面的应试教学相比,这种教法又显得太活,学生很难接受,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这种教学方法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朗读型。整堂课都在读。老师读,学生读,录音读,分组读,集体读,单独读读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其间配以舞蹈、绘画,甚至小品表演等手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读完以后,学生还是一无所知。读是一种手段,只是为营造一种气氛而读,只是在那一堂公开课上集中读,恐怕是很难见效的。朗读只是一种感染,

5、要想让它能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产生影响,就必须是熟烂于心的背诵。巴金先生不是在年青的时候就会背诵红楼梦吗?于是才有他的家春秋等传世之作。现在的中学生能背诵的东西少得可怜,有的诗歌上课时能背诵,时间稍长又忘完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就不是所有的学生在上这课时就能背诵完的吧!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朗读中,不停的指点,内容包括朗读的节奏,重读与轻读,声音的高低,语调的长短我们要问的是,那样读有依据吗?如果说那种读法是老师对那首诗的理解是可以的,统一的强制性地让每个学生都如此读,就不妥当了。咏唱型。咏唱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手段。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一些文化名人也为古诗谱

6、写过乐曲。如胡适、赵元任、俞平伯、文怀沙、霍松林等都有传世作品。李叔同先生的那首“长亭外,古道边”传唱半个世纪,叶至善先生则用外国乐曲为150多首古诗选配了乐谱,影视剧和当红歌星也有少量作品流行。但这对于中华茫茫诗海,那点数量就少得可怜了!诗歌是不是咏唱就比背诵记的牢固呢?根据我们平时的经验,感觉也未必就是。我们到练歌房唱歌的时候,不是经常只会哼乐曲而不会唱歌词吗?而我们所能哼的乐曲至少是某个时代刻骨铭心的作品吧,那歌词怎么就不能记住,因为我们平时用得太少啊!古代的诗歌不是流行歌,会对学生产生那么大的诱惑。有的学生能一字不差地记住几十首,乃至上百首流行歌的歌词,却背不下几首古诗;能说出各国足球

7、明星的各自爱好,却搞不清苏轼就是苏东坡这也是让教育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啊!再说给古诗谱曲的问题,我们是根据什么就能把那首诗定格为那种的曲调?定为那种的曲调是在表达作者的感情,还是在表达曲作者对古诗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一个人对一首诗的理解,定格为一首诗就应该如此理解,也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吧。如果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谱子唱敕勒歌还能让人接受,但用“新年好”的谱子去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而且是童声齐唱,你还能感觉妙处吗?还有一些老师自己给诗歌谱曲,弄的歌不像歌诗不像诗,学生唱也不是,背也不是。这对学生理解诗歌还有帮助吗?拓展型。拓展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8、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适当的拓展对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一些古诗文课,已被拓展的让人感觉没了边际,是一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胡乱拓展。我曾听过一位老师上的孔雀东南飞,整堂课就在讨论焦仲卿为什么休掉刘兰芝。学生的思路是放开了,想象的原因五花八门。但这课的重点在哪?学生讨论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还有人能根据“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判断出陶渊明眼睛的斜视。这种避重就轻的拓展,除了引得学生的哈哈一笑,还能有什么价值?中学语文教学上曾刊登一位老师的古诗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短短的一节课,涉及古诗文鉴赏方面的名作二十多篇,而且都是近阶段较有影响的著作。有人说过,

9、就那些著作,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也要用上一个学期才能看出一点名堂。我们的学生真的就有那样的水平了吗?我们中学的古诗文教学用得上作那么高深的探究吗?学生探究后,古诗文的鉴赏水平就能培养出来了吗?鉴赏型。诗歌的内容讲解的很粗糙,然后就是学生轮流上台朗读从网络上下载的,或是从一些鉴赏词典中摘抄的有关那首诗的赏析文章。气氛热烈,文采飞扬。殊不知,学生读完之后还是学生。下载和抄袭永远不是创新。有的老师还把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称之为比较阅读。然后就有学生能写出神采飞扬的赏析文章。作家生平的叙述,作家思想的研究,作家内心感受的揣摩,甚至作家艺术风格的归纳,俨然是在进行一场学术的探讨

10、。我们的学生真的有了这样高的鉴赏水平吗?那就得问问上那一堂课的老师了!事实上,初中生只有一点古诗文的感性认识,欣赏的能力还没有形成,高中生有一点古诗文欣赏的模糊认识,也还不能形成独立的欣赏观。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多见一点就会尽早成熟他们的欣赏观。但我们要说的是,学问是有其阶段性的,人的认识也有阶段性,如果像前面那样,我们的学生还要去上大学吗?我们的大学还要开设“中文系”吗?新课程标准也只这样要求的:“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我们有些老师不是在培养,而是在运用。如此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能起到好的效果吗?教得太死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得太活,让学生难以适从。那么如何解决上述两种不良倾向呢?我们

11、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的策略:点睛加强古诗文的基础知识教学学生的古诗文的基础很薄弱。从小学到高三,学了这么多年的古诗文,不少同学不知什么为压韵,如何压韵。不知什么是诗歌的节奏,如何划分诗歌的节奏。在中考和高考中都出现这类试题,但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老师的强化训练记住的,不是真正掌握了这类知识。古代的私塾先生开始就教学生如何对字,如何对词,“黑对白”,“花红对柳绿”,这是古诗文学习最基础的东西。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当年曾用对对子作为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可见其重要性了。我们现在还去做吗?也许有人已经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薄弱,所以在近几年的中考、高考中有时也能看到这类试题。也许是分值太少,还不能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

12、视。古诗文的平仄就更是没有几个学生懂了。像这样在空中建造楼房的教学方式,其效果能怎样呢?我们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古人作诗是怎么一种做法吧。积累加大学生背诵古诗文的数量从目前选入中学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上看,初中仅有50首,高中也不过60首左右,这加在一起的100多首诗,就是学生都会背,也不算多的。但从学生实际背诵的数量上看,就少的可怜了。一般的情况是,学生学那首诗的时候可能能背诵,但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忘了。长一点的诗歌,不少学生在学的时候就背诵不下来。所以,虽然我们课本中选了这样数量的诗篇,但能记在学生心中的却没有这样的数量。我没有作过普遍性的调查,就我教过的几届学生来看,能熟练完整的背诵学过的古诗最

13、好的也就五六十首,最差的一首诗都背不完整。学生的背诵也是诗歌教学中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去背诵,他们背诵不了,我们能有什么好办法呢?听说古代的先生有戒尺,学生背不掉书能把手心打肿的。也许迫于先生的板子,那时的学生背诵的古诗文比现在的学生要多得多。现在没有哪个老师敢那样做了。有些专家提出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不反对这种主张。但在背诵古诗文上,好像这种主张只适应一首诗或几首诗的处理。要想用被老师鼓起的积极性和兴趣解决要背的所有古诗文恐怕就有难度了。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不是我们背过的东西就永远能记住的。心理学家不是研究过吗,人要彻底记牢一段文字需要七次反复的记忆,而且这七次还不是连

14、续的七次,而是遗忘后再去记。所以,背诵诗歌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考验一个人毅力的过程,那一时被鼓起的积极性和兴趣能起多大作用,不用我说了吧。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反复抓,抓反复,不要认为学生背完了就解决问题了。要有让他们把古诗文记得熟烂于心的构想,那我们的古诗文的教学就是另外一种情状了。2004年,我进行了古诗文“记时”背诵的实验。就是把一首诗,或几首诗规定背诵的时间。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我们规定的时间是20秒。教学效果不错,你可以一试。归纳巩固背诵成果诗歌的背诵不是一日的功夫,需要进行适当的间隔反复背诵。我们通过对所学过的诗歌的归纳,不仅能起到复习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样是写伫

15、立形象,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表达的意象完全不同。应该说后者比前者的心情更复杂,后者除了有前者对友人的关切,还有对友人的羡慕和说不出的嫉妒,因为武判官此次去京也可能有好运,而作者却还得留在那天冷地寒的地方,什么时候能离开,谁也没底。这种想象不能是教师说出来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时间长了,学生对诗歌欣赏的能力就有了。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已经注重对这方面的考查,南京市让学生写出带“鸟“字的诗句。河南省让学生写出古代诗人咏花的诗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背诗,还要会归纳。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前面我已说过,诗歌的背诵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考验人

16、的意志的过程。一时的冲动是背诵不了多少诗歌的。没有一定量的诗歌积累,任何快捷的方式也很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何才能达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开展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虽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一些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很难开展起来的。古诗文的教学一定要有活动,可以这么说没有活动,学生的古诗文鉴赏水平是永远提高不了的。活动可以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可以交流学生彼此对诗歌的感受。如何开展活动,没有现成的模式,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古诗歌的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次数。我们现在进行的活动都是一些象征性的,为进行普通话的宣传,我们就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活动,为纪念什么节日,我们

17、找几个学生朗读一下诗歌,这样一个学期也不过一次两次,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古诗歌的教学活动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诗歌,我们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几首以前学过的诗,我们可以在课前的两三分钟让几个组选出代表去背诵另外几组学生抽出的诗歌古诗歌的活动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的检查是有限的,只有把学生发动起来,活动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浅谈诗歌教学中的“诵读”作用 黎迎萍诗歌,是一种最精粹的文学样式,是文学作品中艺术概括最集中,思想感情最饱和,艺术想像最丰富,语言艺术最精美的体现。诗歌的欣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如果学生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

18、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甚或犯一些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作为语文教师,作为诗歌的爱好者,我真心希望能够还学生一片诗意的天空!为此,我作了一些尝试,希望能通过诗歌教学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情。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

19、种很好的方法。“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有“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孤寂之情,“断肠人”的凄楚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

20、;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柳咏、李清照的婉约,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诵读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可摇头晃脑,可冥思玄想,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像。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像,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诵读便是展开想像的

21、最好平台。如在教学使至塞上、归园田居时,学生选定好内容后,便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恰当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有的则舞文弄墨绘制书画。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们大跌眼镜。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摘要:散文、诗歌的教学可从享受音乐美,创设审美氛围;感受形象美,渐入审美佳境;品味绘画美,培养审美情趣;把握含蓄美,学会审美补白;培养情感美,提升精神境界几个方面融入美育教学。关键词:散文 诗歌 美育 音乐 绘画 情感 补白 形象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22、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提高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由此可见,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故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应该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美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是一个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语文教材中的感情激越的诗歌,文辞

23、优美的散文,是兼顾美的典范佳作。作为美的载体,是人类感情与美的积淀,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最好的文本资料。本人在诗歌、散文教学中非常注重以文本资料为基础,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一、享受音乐美,创设审美氛围音乐是学生直接进入美育的最强音,因此,适当的旋律是创设审美氛围最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将音乐引入到散文、诗歌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一)配乐。教师可根据课文中作品的内容,选择与之情感内涵相近的音乐铺陈情感,导入新课。当然这个工作如果由学生自己操作,则效果更佳。例如教授乡愁时我选择了一首古筝弹奏的古曲,而有一位学生

24、选择了罗大佑作曲、演唱的乡愁四韵,该歌的歌词也是余光中的作品,更加切合乡愁一诗的情感与意境,使审美氛围更加浓郁,也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学生在寻找适合的音乐时,势必要认真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内涵,故由此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读的能力。 (二)唱“文”。唱歌是青少年最喜爱的一种娱乐放松的形式,所以我们在诗歌散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把一些比较简短的诗文配上适合的歌曲来唱,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有学生用满江红的曲调来唱;有学生则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来配唱,如此配唱,各具特色,各显千秋,课堂由此活色生香,渐入高潮。(三)谱曲。配乐

25、也好,唱文也罢,都是拿来所用。如果能够引领学生给诗文或诗文的某一部分自己谱上曲,再自己唱,效果更加。如果曲子谱的既有创意,又和诗文原来的意境内涵相吻合,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文内涵的理解,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二、感受形象美,渐入审美佳境 (一)抓住关键词,感知诗文形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也必然如此。审美感知能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要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即关键词关键句),又能从整体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使学生受到语言的感染熏陶。初中语文课本的许多文章都

26、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例如春一文:“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偷偷”和“钻”来感受春草的形象:春回大地,嫩嫩软软的小草从土里探出小脑袋,展示着生命的韧性。春天,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中,只一“闹”字,境界全出。高尔基说过:“语言使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因此,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散文在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上更自由更生动,也使诗歌散文充溢着特殊的魅力。(二)利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诗文再加工。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因此感知形象不仅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更要对色彩、音韵、节奏等形式因素有敏锐的感

27、知,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 “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济南的冬天)这样的句子,可以通过对色彩、音韵、节奏的把握,借助朗读,运用联想和想象在脑中再现济南冬天雪后黄昏时的小山的秀美形象。这种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想象,而且训练了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能力。三、品味绘画美,培养审美情趣自古以来,诗歌与绘画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与融通。在古代,人们早就注意到了诗歌与绘画相互融通的艺术之美。宋代画家郭熙云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曾说过“诗画本一律”,古

28、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也认为“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正因如此,我国古人很早就通过题画诗这一形式,或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转换为画意、画境,以“有形的”、“无声的”绘画形式来凸显“无形的”、“有声的”诗歌的意境;或将绘画美转化为诗意美,将画境转化为诗境,以诗写画,以诗文之长,补绘画之短,使绘画作品的意境和趣味得以升发。因此我们在散文诗歌教学中,如果能够把一首首古诗一篇篇散文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对内涵的把握,创作出一幅幅意象生动、笔墨苍劲、色彩淡雅的中国画,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教学效果将由此飞跃。因为这些图画形象将反作用于诗歌教学,使学生再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对教材语言形象的进一步理解。教学王

29、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时,我就要求擅长绘画的同学将这两句诗所营造的诗境转化为画境,让学生通过另类文学加工绘画来解读诗歌,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味。或让学生找一些图片,然后给这些图片配上相应古诗词或经典散文中的名句。例如有学生给自己春天拍的杏花特写照片配上“杏花枝头春意闹”,诗画相映生辉。有学生给荷花落尽后的荷塘图片题上:“如亭亭舞女的裙”,文画相映成趣。苏轼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能如此教学,定能催生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品位。四、把握含蓄美,学会审美补白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 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

30、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 脑中“活”起来。如温庭筠写的望江南,语言简练,意韵绵长。全词只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描写闺中少妇的动作,至于她的愁、怨、期待则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有的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微蹙眉头,声声叹息。有的学生认为如果设置女主人公斜倚在水榭的颜料泛旧的木椅上,慵懒地托着下巴,眼神空洞更能体现出她的惆怅。似这般无拘无束地想象人物的情态,用自己的生活感悟来自由地填补作品中的“空白”状态,更有助于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散文教学:学习背影,可以让学

31、生体会作者几次留下眼泪时的内心所想;学习散步可让学生补写一家四口在小路上行进的姿态,体会亲情的自然流露;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就让学生想象阿长的长相、坐姿、走路时的样子,看谁想象中的阿长最符合文中阿长的性格 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不必要的补白,如学习安塞腰鼓,可以让学生,再造文末没有具体描述的寂静场面,在与前文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雄奇、巨大、刚健、豪放的阳刚美的感受,同时明白不是所有的补白都是必要的。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话一语道破了补白在诗歌、散文鉴赏中的重要地位。挥斥想象,促进创新,教会学生补白,不用模式化的思路束缚学生,能引

32、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散文作品中的含蓄美。五、培养情感美,提升精神境界借助诗歌、散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蕴涵在课文中的美学元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可以从中学到美,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情趣,感受蕴含在诗歌散文中的情感美。纪伯伦的浪之歌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博爱之情;朱自清的春则透露了作者陶醉在大自然美景中的欢愉轻快之情及珍惜时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挚爱家乡的深情和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诵读这样的诗文,汲取其中的情感因素,能丰富自己的情感,培养鉴赏情感美的能力。诗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真善的美丽、假恶的丑陋。体会到这些,学生

33、也就提升了审美的能力,分辨清各种美之间的不同。赞可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一个人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诗文中美的形象,汲取到美的力量,认识到美的本质。很多诗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景色,还要让学生鉴赏到其中的美,产生与作者同样的感情。“如鸣佩环”是怎样的声音?怎样的愉悦?“悄怆幽邃”是怎样的心境?怎样的忧伤?你是否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再比如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一方面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进行丰富的想象:辽阔平旷的土地是那样的肥沃,资源是那样的充足,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满脸洋

34、溢着幸福的笑容,来来往往生活着一方面展示课件上的画面,听着配乐朗诵,欣赏桃源风景。这样,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味,使学生在观赏自然景物,品赏声、韵、美的同时,在享受意境美中触摸人物的理想,把脉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确实,散文和诗歌在语文教材中富含更多的美育因素,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值得品味。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设美的情感氛围和心

35、理环境。以美的追求和创造为目标,以美的情感为动力,教会学生鉴赏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协同发展。美育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语文课堂也因之活色生香。集体备课“情境再现”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秋天教学反思“情境再现”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秋天教学反思在教学诗歌秋天时,我感觉到,诗歌语言浅显,情感也比较容易把握,于是就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想到了情境再现的方法。步骤是这样的:1、找出诗中之景;2、读出景中之情;3、写出诗中之境。第一步,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了各小节描写之景,并且分析得出了景物的特点:丰硕、宁静、空旷;第二步,读这些景物,关注对于这些景物的修饰语,从而也比较轻松地得出了

36、诗中情感:农人丰收喜悦、渔人满足悠闲、牧羊女思念寂寥;第三步,让学生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尊重诗歌原本景物与情感特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来描绘画面。写作指导时强调两点:选择符合季节特征的景物;绘景所抒之情能吻合该小节的情感特点。先出示了我写的“秋思图”,作为引子:秋风吹拂,风里已然带了几丝寒意,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草原,像是铺上了暗黄色的地毯,风儿吹过,地毯里隐约有蟋蟀的一两声嘶哑的鸣叫,牧羊女坐在微微冰凉的石头上,望着远方单调的天草相接的弧线,她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牛儿在安闲的吃草,牛背上的牧童,正把夏天如火的热情,从笛孔中丝丝缕缕地吹送出来学生读诗,进行了“情境再现式”的

37、再创作,下面是他们描绘的两个镜头:秋收图“滴答”,一颗晶莹剔透而圆润的露珠沿着微黄的叶儿滑下,在叶尖稍稍犹豫了一下,随即滴入土里。从幽远的山谷里传来丁丁的伐木声,它们在微微润湿而又有几分凉意的空气中酝酿,是它们,将这些露珠震落了吗?竹篱间,是农民背着背篓的身影,背篓的带子,深深勒进他们的肩膀,可他们依然微笑着。大头大脑的瓜果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就像亲密无间的兄弟,在叫嚷着自己的成长经历。有稻香飘来了,有果香飘来了 周亦欣秋渔图江面上,笼着薄薄的冷冷的雾,在雾中,有一只芦蓬小船,船身微微一震,一片圆圆的网就撒向了江面,一会儿,就听到了鱼儿欢快的扑腾声,它们在船舱里跳着,跳着,劈劈啪啪的。江风

38、把雾吹到了芦蓬上,那些雾渐渐凝结成一个个小巧的冰晶,芦蓬上渐渐铺上了一层隐隐的白,那就是蕴涵秋意的霜了。船舱里满是大大小小的鱼儿,渔人将小船掉了个头,回来了。他咬着烟嘴,半眯着惺忪的眼睛,轻轻地摇着小桨,那富有情调的“欸乃”声,和那泠泠的水声,编织成一曲轻柔的摇篮曲,似是不愿惊醒安睡中的秋了 管东莹由此,我以为,情境再现法,在诗歌教学中,对于更为深入地领会诗歌意境,有着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情境再现,要发挥大胆的联想与想象,但要以尊重原诗为前提;情境再现,要把“景”选好,与原诗景物同类;情境再现,要在绘景时把“情”抒好,与原诗情感相承;情境再现,想象的画面氛围,要与原诗景物创设的氛围一致。UID789045帖子425精华6积分613威望70 金币70 阅读权限30在线时间21 小时注册时间2003-9-19最后登录2010-4-15查看详细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