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14章-儿童道德的发展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57634260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PPTX 页数:95 大小:5.2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发展心理学第14章-儿童道德的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发展心理学第14章-儿童道德的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发展心理学第14章-儿童道德的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第14章-儿童道德的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第14章-儿童道德的发展课件(9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十四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授课教师:安珍珍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统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些规则。皮亚杰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道德规范包括两个方面:禁止做社会规定不允许做的事;去做社会规定应该做的事。道德结构道德结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目录1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2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3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4儿童的自我控制第一节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PART

2、1道德认知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的形成。u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对偶故事法对偶故事法u柯尔伯格的理论柯尔伯格的理论两难故事法两难故事法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识的心理学家,1932儿童道德的判断是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1.研究方法 皮亚杰认为道德是由各种规则体系构成的 成熟的道德两方面内容:1.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2.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德的基础。1.研究方法 采用临床研究法(谈话法)采用临床研究法(谈话法)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使用 对撒谎和

3、说真话的认识 对权威的认识(1)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发展情况 研究被试:20名412、13岁 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法(谈话法)研究结果:规则的理解、规则的执行规则理解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有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规则还不是有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的规则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的规则第三阶段第三阶段:规则成为彼此同意的合理的规则规则成为彼此同意的合理的规则问:你是怎么懂得这些规则的?问:你是怎么懂得这些规则的?答:当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哥哥指点给我的。是我的爸爸指答:当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哥哥指点给我的。是我的爸爸指 点点给我哥哥的。给我哥哥的。

4、问:你的爸爸是怎么懂得的(规则)?问:你的爸爸是怎么懂得的(规则)?答:我爸爸是自己懂得的。没有人告诉他。答:我爸爸是自己懂得的。没有人告诉他。问:告诉我,是你的爸爸先出生还是你的爷爷先出生?问:告诉我,是你的爸爸先出生还是你的爷爷先出生?答:我的爸爸是在我的爷爷之前出生的。答:我的爸爸是在我的爷爷之前出生的。问:谁发明了玩弹子的游戏?问:谁发明了玩弹子的游戏?答:是我爸爸。答:是我爸爸。5岁男孩谈话的记录 规则执行的发展阶段规则执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以自我为中心向大龄儿童模仿的阶段以自我为中心向大龄儿童模仿的阶段第三

5、阶段:第三阶段:初期协作阶段初期协作阶段第四阶段:第四阶段:规则确定化阶段规则确定化阶段(2)儿童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研究结果:效果论 动机论对偶故事法对偶故事法 A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托盘,结果托盘,结果1515只杯子撞碎了。只杯子撞碎了。B B、一

6、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柜里、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柜里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A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于是他拿着他父亲的钢笔玩。后来,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于是他拿着他父亲的钢笔玩。后来,他把桌布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把桌布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B B

7、、一次,一个叫奥古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一次,一个叫奥古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一天,他想帮爸爸把墨水瓶灌满,这样他爸爸回在他父亲外出的一天,他想帮爸爸把墨水瓶灌满,这样他爸爸回来就可以用了。但在打开即将空了的瓶子时,他把桌布上弄上了来就可以用了。但在打开即将空了的瓶子时,他把桌布上弄上了一块墨水渍。一块墨水渍。请判断故事中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请判断故事中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个更坏些?为什么?这两个孩子中,哪个更坏些?为什么?年幼儿童根据客观责客观责任作判断,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根据主观责任主观责任判断出现稍迟,随年龄增长而递增。两种道德

8、判断在儿童身上有一个重叠阶段,主观责任的判断逐渐取代客观责任判断而居于支配地位道德法则的内化阶段。说谎判断说谎判断A甲儿童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条狗,非常害怕,他跑回家里告诉妈妈说,他理到了一条像牛一样大的狗。B乙儿童放学回家,告诉妈妈说老师给了他一个好分数。事实上老师既没有给高分数,也没有给他低分数,可是他这么一说,妈妈很高兴,表扬了他。效果论动机论(3)儿童关于公正观念的研究年龄特征7 7岁岁服从服从1010岁岁平等平等1313岁岁公正公正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0 03 3岁岁)他律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3 37 7岁岁)自律道德自律道德阶段阶段(7(

9、71212岁岁)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212岁以后)岁以后)(1)前道德判断阶段(03岁)也称为“自我中心阶段”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2)他律道德阶段(37岁)该阶段

10、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这些规则是由人们自己创造的。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是好的,否则便是坏的。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儿童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3)自律道德阶段(712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 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

11、后果,还考虑行为动机 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别人 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4)公正阶段(12岁以后)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

12、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低年龄儿童的道德不成熟主要有两个原因(1)认识上的局限性,自我中心(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和实在论(把主观经验同客观现实混同,把梦境看成是现实存在的事物)(2)对权威的服从3.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 同伴交往 父母的作用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简评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从效果论动机论、从客观责任一主观责任、从受外部权威的控制一受内部道德原则支配、从他律自律德、道德实在论道德主观主义的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PART 1劳伦斯科尔伯格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

13、e Kohlberg,October 25,1927 January 19,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一、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方法 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海恩兹偷药 对象:72个10/13/16岁的男孩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诊断后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最新发明的新药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最新发明的新药镭能救她的病。这个镭能救她的病。这个药的成本约药的成本约400400美元,但是药

14、剂师要价是成本的美元,但是药剂师要价是成本的1010倍。病妇的丈倍。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多方求援,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夫海因茨多方求援,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因海因茨因此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撬开了药剂此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两难故事法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海

15、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取向 相对公立取向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 遵守法规取向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 普遍伦理取向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

16、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大多数儿童持赞成态度,认为海恩兹应该去偷,理由是妻子过去替他做饭、洗衣,所以海恩兹应该帮助她。同时丈夫有照顾妻子的义务和责任,只要海恩兹愿意,药剂师又无理,就可以去偷。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

17、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这一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

18、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19、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认为海恩兹偷药要是触犯法律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海恩兹偷药是对的,而药剂师的行为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他也没有错。他们认为海恩兹偷药的行为可以得到辩护或从轻处理,不合理的法律应当予以纠正。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20、,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我不想惹麻烦我不想惹麻烦 我想要奖赏我想要奖赏 我想取悦某人我想取悦某人 我要遵守规则我要遵守规则 我能体贴别人我能体贴别人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与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的对比共同点:1、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2、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3、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3.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推移与道德教育 认知冲突法 角色扮演道德教育 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水平;提供通常稍高于儿

21、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帮助体会冲突,使他意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发断更为合理:培养几童对各种问题进行道德方面判断及提出题的能力:把即将继起的道德阶段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第二节 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3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PART 1一、班杜拉简介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1.三位一体交互决定论

22、P:个体的认知、动机及其他因素 B:个体的行动或行为E:周围环境P BE2.替代强化儿童的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3.观察、模仿和自我强化实验:把66名男女各半的幼儿随机分为三组,观看一成年人攻击玩偶娃娃表现的录像。三组录像结尾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各不相同:奖赏:录像中另一位成人对攻击者成人给予口头赞赏和糖果奖励;惩罚:第二位成人怒气冲冲地指责攻击者的行为;无强化:成人攻击玩偶后放映便结束。观察学习直接的模仿(反模仿)抑制和抑制解除自我强化自我强化: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当儿童的

23、行为符合这个准则时,就自己奖励自己;违反了这个准则时,儿童就会自己惩罚自己。儿童的攻击性行为PART 1什么是攻击性行为1.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指的是有意伤害他人(包括身体伤害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或倾向。在当代心理学界,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攻击的根本特征是有意伤害性。2.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攻击类型攻击类型定义定义行为举例行为举例身体攻击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攻击者一方实施攻击打人、踢人、推搡言语攻击指通过口头语言对受攻击者实施的行为骂人、嘲笑、讽刺财物攻击指争夺、损害、霸占他人的物品或空间抢玩具、抢座位关系攻击指通过他人对受攻击者实施的行为游戏排斥、造谣离间3.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儿童攻击性

24、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的。根据挫折-侵犯假说,攻击性行为与四个因素有关:受挫驱力的强弱;受挫内驱力的范围;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随着侵犯反应可能遭受惩罚的程度。按照信息加工理论,攻击性强的儿童与他们记忆中贮存的“同伴对我有敌意”的观念有关。4.攻击性行为的控制为儿童提供以合作性、帮助人的亲社会行为的方式参与共同目标的活动。不要忽略攻击行为帮助儿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有其他几种可能的假设。监控儿童看暴力性电视、游戏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感受教会儿童推理和自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PART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去帮助其他人和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服顾他人的福利

25、和权利、关心他人、移情和以有助于他人的方式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的组成成分(ESpinrad,2006)。2.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形成的树立榜样影响社会认知(移情能力)角色扮演社会文化环境父母的利他行为、对儿童的态度媒体第三节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情感的三种形式 直觉的情感体验 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二、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1岁婴儿已经产生了一种对人最简单的同情感。2、3岁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道德感开始萌芽,出现了最初的爱与憎。36岁幼儿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小学生道德感从内容上来说大大超过幼儿;从形式上来说还属于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道德情感发展趋势儿童

26、的道德感从体验的内容或范围来看是越来越丰富;从产生道德感的形式或条件来看,是从由成人对儿童行为的直接评价与成人的情绪表现所引起一以具体的道德形象为榜样,与榜样的具体行动相比较面引起一一自觉地以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为指导而产生。或者说,儿童的道德感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发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体验。三、良心与道德的内化良心当一个儿童接受了社会明确规定的道德原则,如,不准偷,不准欺骗,不准撒谎,不准伤害别人,并且自发地执行这些原则时,我们就说,这个儿童产生了良心。良心不仅是对正确和误的认知判断,还包括了儿童违背了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时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道德内化内

27、化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不单是指儿童能负责监督自己的行为,执行行为规则,而且象征性地与父母结合在一起。有一个与父母声音一样的轻轻的“良心”在对儿童说话,告诉儿童做正确的事,警告儿童不要做不好的事,申斥违法行为,赞扬正直的行为。四、移情移情是指儿童在察觉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移情移情包括两个认知成分和一个情感成分认知成分:辨认和称呼别人的情感状态、采取别人的观点情感成分:能引起相应的情绪移情测定幻灯1 一个男孩和一条狗,男孩跑到哪里,狗跟到哪里,有时狗会自己跑开幻灯2 狗跑开幻灯3 男孩找不到狗移情测定 1岁或1岁以内的儿童就已经具有区分别人情

28、绪的能力,对周困人们高兴、愤怒和其它情绪有不同反应。3岁儿童能区分高兴和不高兴的脸;4岁或5岁时能可靠地区分表示高兴、恐惧、愤怒和悲伤的脸。五、羞愧感羞愧感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时产生的心理状态。库尔奇茨卡娅实验 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这种良心或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第四节 儿童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自我控制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儿童要避兔社会道德不允许的行为,要完成社会赋予的任务,必须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一、自我控制的测量延迟满足实验棉

29、花糖实验二、自我控制的训练有意转移注意力自我语言暗示自我监督二、自我控制的训练积极鼓励榜样对工作难度的准备性三、自我控制度自我控制度低的儿童自我控制度高的儿童三、自我控制度弹性儿童是能随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控制程度,在需要控制时能牢牢的管住自己,不需要控制时,则能放松自己。这样的孩子会学习、也会玩,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被称之为“弹性儿童”。允许并理解孩子的害怕心理 一般来说,面对困难、挫折,每个人都可能会恐惧、脆弱、听天由命,以一种更消极的态度看待问题。如果孩子是这样的表现,做父母的首先要理解,千万不能过于着急,更不能加以斥骂。美国“二战”英雄乔治巴顿曾经给他的士兵们一个很好的建议:强迫自己“多

30、害怕一分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正视忧虑是克服忧虑的智慧方法。如何培养弹性儿童 让孩子每天说说开心的事情 这样加深孩子对开新事物的印象,同时能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建立亲子间的信任感。如何培养弹性儿童 给孩子陈述的机会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因此,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必惊慌失措,而应视为成长的良机。事实上,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教育的时候,因为人人都有的向上之心,已经在悄悄地起作用了。关键在于因势利导,促使孩子内心的矛盾向真善美转化。如何培养弹性儿童 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梦想 理想是梦想的姐妹。梦想是我们实现成功的动力。梦想是我们的翅膀,梦想没了,人就成了爬行动物。要让孩子从小立大志,激励他为实现梦想而扎扎实实的奋斗,哪怕遭遇一些挫折与失败,也不能被轻易打败,不会轻言放弃。如何培养弹性儿童THANKSEND儿童发展心理学安珍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