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建筑振动台试验方案设计讲诉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57543743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4.0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某建筑振动台试验方案设计讲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某建筑振动台试验方案设计讲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某建筑振动台试验方案设计讲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某建筑振动台试验方案设计讲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建筑振动台试验方案设计讲诉(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现代结构实验作业某建筑振动台试验方案设计学校:广州大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结构工程专业13级学生姓名:蔡江红学号:2111316009指导教师:徐丽冼巧玲二O一四年六月、振动台试验方案1试验方案1.1工程概况本工程塔楼结构体系为“三维巨型空间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体系,主要由4个核心筒、钢骨混凝土( SRC)外框架、3个避难层联系 桁架三部分构成,图1-2、图1-3分别是B塔结构体系构成示意图和建筑 效果图。特别指出的是本工程在14、24楼层的联系桁架的腹杆以及32、48 楼层的斜撑为防屈曲支撑(UBB)构件。设计指标为小震不屈服,大震屈服耗 能。具体位置示意见图1-4。本工程

2、的自振周期约为6.44秒,超过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设计反应谱长为6秒的规定。本工程存在5个一般不规 则和2个特别不规则类型,5个一般不规则类型分别是扭转不规则、凹凸不 规则、刚度突变、构件间断和承载力突变。2个特别不规则是高位转换和复 杂连接。1.2模拟方案1、模拟方案选择动力试验用的结构模型必须根据相似律进行设计,模 型动力相似律的建立以结构运动方程为基础,选择若干主要控制参数作为模 拟控制的对象,依据Buckingham的n定理,经无量纲分析导出控制参数的 无量纲积,据此确定各控制参数的相似比率。结构动力试验的相似模型大致分为四种:(1) 弹塑性模型理论上可以

3、重现结构反应的时间过程,使模型和原型 的应力分布一致,并可模拟结构的破坏。由于要严格考虑重力加速度对应力反 应的影响,必须满足Sa=Sg=1( Sa=模型加速度/原型加速度,Sg重力加 速度相似系数,各相似系数之间的关系见表1),即模型加速度反应与原型 加速度反应一致,这一要求大大限制模型材料的选择。因为在缩尺模型中, 几何比(S)很小,在Sa=Sg=1的条件下,要满足Sa=SE/SlSp=1,即 S=Se/S p,必须使模型材料的弹模很小或材料密度很大,弹模小导致模型 浇筑困难,容易损坏;密度大则要求在模型材料中加入大量铅粉之类容重 大的掺合物。这对大型建筑动力试验模型是难以办到的。即使弹模

4、或密度满 足了相似条件,材料的其他性质如泊松比和阻尼等也难以满足相似关系, 所以全相似模型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在实际工程中很难采用。(2) 用人工质量模拟的弹塑性模型使用原型材料或其他替代材料制作 时,Se自然等于1或接近于1,若要满足Sa=Sg=1的条件,材料密度需要 加大,故采用人工质量。人工质量可以产生适当的重力效应和惯性作用, 但不影响结构的刚度、强度和阻尼特性。人工质量若布置得当,可以模拟几 何非线性。因此人工质量模型在地震模拟实验中获得广泛应用,但对于大型 建筑物,模型几何比(Sl)很小,人工质量将大大超过模型本身的质量,而 模型各层空间有限,国内外的绝大多数振动台设备承载能力均

5、难以满足这一 要求。因而在模型设计中常加 以改进。(3) 忽略重力效应的弹性模型放弃Sa=Sg=1的条件,忽略重力效应,会使模型反应失真。在一般情况下,重力引起的结构效应与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相比是较为次要的,特别是在结构反应处于小变形阶段不发生明显几何非线 性的情况下,忽略重力效应不会造成大的误差。由于忽略重力效应的模型中 相似比Sa1,即振动台要有较大的出力,而模型的频率则较高,加载和量测设备要在高频 状态下工作。这种模型对研究弹性状态下的性能比较合适,但本项试验要求 模拟结构在7度大震作用下的反应,结构有可能进入非弹性阶段并产生较 大位移。因此不宜采用忽略重力效应的模型。(4) 混合相似模

6、型使用微粒混凝土材料,采用一定的人工质量尽量减少 忽略重力效应的影响。微粒混凝土材料的弹模较原型材料小,而泊松比和阻 尼等特性与原型材料相近。2、模拟方案确定本试验选用混合相似模型的设计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由 前述分析可知,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的相似关系是根据运动基本方程建立的,相似关系应满足质点运动平衡方程式相似、边界条件相似和运动初 始条件相似。相似关系可采用量纲分析法求得。对于结构的地震反应问题, 可表述为如下函数关系:=f (l ,E, ,t,u,v,a, g,)式中:为结构反 应应力,l为结构构件尺寸,E为构件的弹性 模量,为构件的质量密度,t为时间,u为 结构反应变位,v为结构反应速度

7、,a为结构 反应加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为结构自振 圆频率。取l , E, a三者为基本量,其余各量均可以此为基础按照量纲分析的原 理表示为l,E,a的幕次单项式。定义A在原型结构中的数值为A y,在模 型中的数值为A m,那么在模型设计中量A的相似比为SA Am/ Ay。若使模 型试验能模拟原型结构的地震反应,各量的相似比必须满足表1-1中的公式 条件。一般情况下,振动台试验是模型试验,要做到所有物理量完全相似是十分 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实际试验中只能要求保证主要的物理量相 似,不能要求所有的物理量都严格相似。根据表1-1(模型/原形=1/35)模型与原型的相似关系,根据振动台的

8、承载能力,同时估算模型重量后,对模型配重进行初步验算。其中弹性模 量的相似关系需根据模型材料试块的测试结果加以调整。表1-1模型与原型的相似关系(几何比:模型/原型=1/35)相似系数符号公式比值(模型/原型)尺寸S1模型1/原型11/35弹性模量SE模型E/原型E1/4.0加速度-*11SaSa= Se S12/ Sm2.245质量Sm模型m/原型m1/11000时间StSt = S1 Sa0.1128频率SfSf=1/ St8.8641速度SvSv = S Sa0.2533位移SuS = S u1/35应力SS SFE1/4.0应变SS11刚度SkSk SmSa /S0.0071阻尼ScS

9、c Sm Sa /S0.000811.3模型设计及模型材料模型比例选用1/35,依据相似理论进行模型设计。在模型设计、制作过 程 中与甲方和设计单位进行34次讨论和确认。1)模型混凝土模型用 微粒混凝土制作,材料为水泥沙浆。水泥为425R号硅酸盐水 泥,骨 料为粗砂和细砂。选用不同配合比使微粒混凝土达到不同的强度等级 和弹性模量,以模拟原型C30C60混凝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同时浇注规定数量的砂浆立方体试块和棱柱体试块以测 定微粒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试块和模型同时养护。材料性能试验 在广州大学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科技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进行。弹 性模量的测定是将棱柱体试块(尺寸70

10、.7mmX70.7mmX240mm)置于10t 标准压力试验机上进行重复加载。使用荷载传感器、千分表测荷载和变 形,然后绘出应力变形曲线,重复进行加载和卸载,直到曲线的残余变形 不再增长为止,加载和量测按照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 92)的要求进行。2)模型钢筋模型钢筋采用回火镀锌铁丝。根据刚度条件选用直径为22.-8.等多种 规格的回火镀锌铁丝。根据模型和原型配筋率相似的原则进行模型配筋, 并满足构造要求。对型钢的模拟采用刚度相似原则,梁柱型钢、型钢混凝土内型钢及支撑 型钢(包括工字型、十字型和箱型)用不同厚度的薄钢板(或紫铜)焊接而 成,模拟实际工程中不同截面的型钢。4)模型

11、钢结构对模型内连杆、梁、柱等钢结构构件,采用刚度相似的原 则设计,选用成品钢结构构件(或紫铜构件)加工成形5)模型钢管混凝土模型钢管混凝土采用钢管(或紫铜管)微粒混凝土来制作。钢管(或 紫铜管)内灌注微粒混凝土,微粒混凝土中加入膨胀剂以防止钢管(或紫 铜管)与混凝土之间离析。根据钢管(或紫铜管)混凝土构件整体刚度相似 原则,尽量兼顾模型的强度相似,选择不同壁厚和直径的钢管(或紫铜 管)和不同配合比的微粒混凝土。在模型制作前,先进行小比例的构件试 验,确定材料的刚度和强度。6)防屈曲支撑模拟防屈曲支撑(UBB)初步拟定小震作用下按刚度相似来模拟,大震时考 虑换一批UBB,按阻尼相似模拟。具体模拟

12、方案还要与设计方及制作方沟通 协商确认。1.4测点布置测点的布置主要考虑测试模型的动力特性、结构的地震反应以及关键部位 的受力情况和弹塑性变形情况。因此,需要在适当部位布设加速度传感 器、位移传感器及应变片。1.4.1测点布置原则1)模型动力特性的测试由于在振型分析中只需加速度数据,在测点布置 上可仅布置加速度传感器。测点主要分布在结构模型两个水平主振型方向 上,中间点(A点)主要用于单方向主振型的测试,外围点(F点)主要 用于空间扭转振型的测试。为了解结构模型在X、Y、Z三个方向上的地震反应情况,加速度传感器 和位移传感器沿结构的三个方向布置。在A点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及位移传感 器。同时为了考

13、虑结构的扭转效应,在F点布置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及位移传感器沿结构高度布置,测点的竖向分布间距以反映 结构模型的整体情况为原则。3)应变测点的布置应变测点布置在重点观测的柱、梁的杆件上,具体布置根据计算结果,并 与设计方商讨确定,监测重点部位的受力情况和弹塑性变形情况。1.4.2测点布置方案结构测点的平面及竖向布置图见图1-6、1-7。模态测试及地震反应测试 用加 速度传感器测点布置方案见表1-2,共有74个通道。应变测点布置在结构复杂连接、转换桁架、主要受力构件、以及防屈曲支 撑构件等处。具体布置方案将根据计算结果与设计方商讨后确定。1.5试验工况及顺序在进行结构地震反应试验之前,先进行

14、结构的模态测试,分别在X、Y、Z三个方向输入白噪声,测定结构震前的动力特性,为了保证模型在弹性变形 范围内,白噪声的加速度幅值采用0. 05g。模态测试工况见表1-3。表1-3模态测定试验工况试验序号123输入地震波白噪声(0.140Hz)白噪声(0.140Hz)白噪声(0.140Hz)输入方向XYZ输入加速度峰值(g)0.050.050.05在每个地震水准试验前后,各输入一次白噪声用以测定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情况。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分别按甲方提供的人工波1、天然波1、天然波2三个 地震波进行X向、Y向和Z向的单向输入,以便用来与按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弹性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然后再进行最危险

15、方向74度 方向输入和X+Y+Z三向输入。模型试验工况及顺序见表1-4。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分别进行X向和Y向单向输入,以便与结构 动力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然后进行X+Y+Z三向输入。模型试验工 况及顺序见表1-5。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根据前面的实验选用最不利地震波,分别进行X向 和Y向单向输入和X+Y+Z三向输入,以便与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进 行比较。模型试验工况及顺序见表。表1-2多遇地震试验工况及顺序试验序号输入地震波输入方向输入加速度峰值(g)4人工L波1X0.065天然波1X0.066天然波2X0.067人波1Y0.068天然波1Y0.069天然波2Y0.0610人L波 1Z0.0611天然波1Z0.0612天然波2Z0.0613白噪声X+Y+Z0.0514人工波174度方向0.06+0.85X0.0615天然波174度方向0.06+0.85X0.0616天然波274度方向0.06+0.85X0.0617白噪声X+Y+Z0.0518人工波1X+Y+Z0.06+0.85X0.06+0.65X0.0619天然波1X+Y+Z0.06+0.85X0.06+0.65X0.0620天然波2X+Y+Z0.06+0.85X0.06+0.65X0.0621白噪声X+Y+Z0.05(0.140Hz)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