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塔抗风抗震17页word文档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57508259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桥塔抗风抗震17页word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桥塔抗风抗震17页word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桥塔抗风抗震17页word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桥塔抗风抗震17页word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塔抗风抗震17页word文档(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无锡蓉湖大桥抗风抗震初步分析报告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2019年7月武汉分析复核专业负责人站长院总工程师刖言无锡蓉湖大桥工程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市区,该桥跨越京杭大运 河。本研究报告所研究的方案为:145m+41.2m+33.8m独塔单索面混 合梁斜拉桥;桥面以上主塔高为55.3m (不含塔顶装饰部分),桥面 以上塔柱为双柱钢管砼塔柱,其中锚固区的双柱由20mm厚的钢板相 连,下塔柱为单柱砼塔柱,斜拉索为单索面,两根索沿横桥向的间距 为1.0m。该方案的主梁主跨为钢箱梁,边跨为砼箱梁。由于桥址处设计基本风速达25.9m/s,因此,该桥在成桥运营状 态和施工全过程的抗风安全应高度重视;同时,大桥所在地区

2、地震动 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秒,故该桥在 成桥运营状态的抗震安全也应重视;为此,我们对该桥的抗风安全性 和抗震安全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其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结 论及评价如下:1. 主要研究内容1. 1设计基本风速、设计基准风速和主梁颤振检验风速的确定1. 2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1. 3结构动力特性分析1. 4主梁抗风稳定性验算1. 5有关抗风的其它问题1. 6结构的抗震分析2. 主要研究结论及评价2. 1 基本风压W0=600Pa,设计基本风速V10=25.9m/s。主梁设计基准风速V糜梁)二21.5m/s;主塔设计基准风速VDg=29.8m/s。施工阶段

3、主梁设计基准风速七(梁施=18.1m/s;施工阶段主塔设 计基准风速VD (塔施工)=25.0m/s。主梁成桥状态颤振检验风速Vcr=36.1m/s;主梁施工阶段颤振检 验风速V s=30.3m/s。2. 2抗震设防标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 谱特征周期为0.35秒,具体设计计算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0秒,检算结构物的强度;取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0秒,检算结构物 的位移。2. 3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和主梁颤振临界风速的估算(见表一) 表一成桥状态动力特性及主梁颤振临界风速的估算工况竖弯基频 (Hz)

4、扭转基频 (Hz)eV(m/s)V/ c/r2(m/s)%(m/s)成桥状态0.77111.71402.2225435936.1表中:e 扭弯频率比仃弯扭耦合颤振临界风速1戒 分离流扭转颤振临界风速;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由于斜拉桥主跨不大,且主跨主梁为箱梁, 扭转刚度较大,桥面较宽,且在结构体系中采取了合理的布置(塔梁 固结、设置一个辅助墩),使主梁具有较高的扭转自振频率和扭弯频 率比,同时,主梁采用扁平(宽高比12.5)的流线型箱梁,这些对 增大颤振临界风速,减小涡激振的振幅,减小抖振响应均是有利的。同时,也使对结构控制截面地震响应贡献最大的振型的周期都比较 长,为大桥的抗震安全性提供了良好的

5、结构动力学基础。所有估算出的主梁颤振临界风速,成桥状态主梁颤振临界风速高 达250m/s以上,远大于成桥状态主梁颤振临界检验风速36.1m/s。 从成桥状态的抗风安全性角度看,满足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的 有关规定,即满足抗风稳定性要求。2. 4有关抗风的其它问题2.4.1主梁的涡激振竖向涡激共振发生风速为53.9m/s,扭转涡激共振发生风速为 79.8m/s ;主梁不可能发生竖向涡激共振和扭转涡激共振。2. 4. 2主塔的风振及制振措施独塔的自立状态下可能发生的风振现象有:驰振、涡激共振,必 要时采取如下制振措施:在塔顶安装TMD :加大主塔结构刚度。2. 4. 3斜索的风振及制振措施本桥塔较

6、高、跨度不大,经分析,斜索产生驰振、尾流驰振、抖 振的可能性不大;涡激振的发振风速较小,难以提供激起大振幅斜索 振动所需的能量;风雨振视成桥运营状态的情况再决定是否采取抗风 措施,将拉索的间距控制在某一范围就可避免尾流驰振的发生。2.5 结构的抗震分析2.5.1 结构的抗震计算独塔斜拉桥本阶段的地震响应一般采用反应谱法,反应谱采用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中II类场地的动力放大系数。中震时,水平地震系数h=O.10,竖向地震系数=0.067,并考 虑两种组合:0.1 T 0.3s水平纵向0.10g +0.竖直向203伽7&水平横向0.10g +竖直向0.067g大震时,水平地

7、震系数=0.15,竖向地震系数=0.10,并考虑 两种组合:水平纵向0.15g +竖直向0.10g水平横向0.15g +竖直向0.10g在地震响应分析中,取前50阶反应组合,组合方法采用SRSS法, 经验算,结构各部位的地震响应均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均不控制结 构设计。2.5.2结构的抗震措施抗震设计包括抗震计算设计和抗震概念设计,本桥除了上述抗震 计算设计外,还应重视抗震概念设计,即包括:正确的场地选择,合 理的结构造型和布置以及正确的构造措施。本桥的结构抗震措施如 下:(1) 参考蓉湖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针对桥址处场地类别,对 塔、墩基础选用钻孔桩。(2) 结构的总体布置,对独塔斜拉桥有

8、3种结构体系,由于桥址处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达100cm/s2(100Y10%的概率水平),故不宜采 用漂浮体系、弹性约束体系。本桥采用塔梁固结体系,对减少 结构的位移响应有很大的益处。另外,设置一个辅助墩,对减 少主塔结构的横向内力响应有很大的作用。(3)抗震构造措施:(a)在墩与梁交接处的支座采用减隔振性能良好的铅芯橡胶支 座。(b)对于边墩和辅助墩结构的横向地震响应,可按边墩及辅助墩 与梁交接处的横桥向约束条件,按支座一支座破坏一挡块一 挡块破坏多道设防体系考虑。总之,结构各部位的地震响应均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结构的抗 震性能是有保证的。目录1. 采用的规范及参考依据2. 设计基本风速、设

9、计基准风速和主梁颤振检验风速的确定2. 1设计基本风速2. 2设计基准风速2. 3主梁颤振检验风速3. 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4.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4. 1计算图式4. 2边界条件4. 3动力特性分析5. 主梁抗风稳定性验算5. 1桥梁颤振稳定性指数5. 2颤振临界风速的估算6. 有关抗风的其它问题6. 1主梁涡激振6. 2主塔风振及制振措施6. 3斜拉索的风振及制振措施7. 结构的抗震分析1. 采用的规范及参考依据1.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1. 3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

10、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试行)(JTJ027-96)1. 5日本道路协会道路桥耐风设计便览,19912. 设计基本风速、设计基准风速和主梁颤振检验风速的确定2. 1设计基本风速由参考依据1.1中的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查知:桥址区距离空旷 地面以上20米高,100年一遇的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所对应的基本 风压为600Pa,拟建的无锡蓉湖大桥一一主跨为145m的斜拉桥,其 设计基准期为100年,因此,设计基本风速应取为离空旷地面以上 10米高,100年一遇的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即为25.9m/s。2. 2设计基准风速由参考依据1.3可知,在成桥运

11、营状态下,主梁设计基准风速VD (梁) =K1 - V10=21.5m/s主塔设计基准风速VD(塔技K1 - V10=29.8m/s对于施工阶段,梁塔的设计基准风速可考虑取10年重现期的风速,主梁设计基准风速VD (梁施工)=0.84七(梁)二18.1m/s主塔设计基准风速VD (塔施工)=0.84七(塔)=25.0m/s2. 3主梁颤振检验风速的确定由参考依据1.3知,主梁颤振检验风速由下式确定V r=K .七七(梁)式中:K考虑风洞试验误差及设计、施工中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安 全系数,K=1.2七一一考虑风速的脉动影响及水平相关特性的无量钢修正系数,故,成桥运营状态下主梁颤振检验风速Vcr=3

12、6.1m/s,对于施工阶段, 主梁颤振检验风速V J二0.84Vcr=30.3m/s3. 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对于斜拉桥的抗震设防,首先是要确定一个安全经济合理的抗震 设防标准,根据该桥桥址区的地震环境,近场区的断裂情况,以及桥 址区的地震地质条件,结合本桥是城市桥梁,为生命线工程,按中 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本工程须进行地震安全 性评价,但目前未给出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在不同超越概率下的基岩 加速度峰值PGA和基岩水平地震系数Kh,因此,本分析报告的抗震设 防标准暂按下述方法进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9)已于2019 年2月2日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13、发布,并于2019年8月1日正式 实施。由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查得无锡市的地震动峰值 加速度为0.05g;由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查得无锡 市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秒。由参考依据经计算得出,大 桥场地类别为II类。综上所述,本桥抗震计算取:具体设计计算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0秒,检算结构物的强度; 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0秒, 检算结构物的位移;场地类别为I类,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秒。4.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4. 1计算图式该桥的动力特性分析采用空间结构计算图式,空间结构计算图式 见图1。4.

14、 2边界条件本桥成桥状态结构各部位边界条件如下(见表二)表二成桥状态结构各部位边界条件结构部位成桥状态xy z0x0y9 z主塔基础在承台顶处111111塔梁交接处111111边墩、辅助墩在承台顶处111111边墩、辅助墩与梁交接处011100上表中,x、y、z分别表示沿纵桥向、横桥向、竖桥向的线位移, 9x.0y.ez分别表示绕纵桥向、横桥向、竖桥向的转角位移。1-约束,0-放 松。4. 3动力特性分析成桥状态的振型主要特点见表三,其相应的振型图见图2,从 振型图来看:(1) 边墩、辅助墩对主梁的横向和竖向振动的制约作用比较明 显,这对结构抗风是有利的。(2) 与结构抗风稳定性有关的振型是以

15、梁的振动为主的振型, 其中与主梁竖向抖振有关的振型是N0.2振型;与主梁自激振动有关 的振型是N0.2振型和N0.3振型,扭弯频率比=2.22。总之,由于该桥主跨不大,主梁为箱梁,扭转刚度较大,桥面较 宽较重,且在结构体系中采取了合理的布置,使主梁仍具有较高的扭 转自振频率和扭弯频率比,同时,主梁采用扁平(宽高比12.5)的 流线型箱梁,这些对增大颤振临界风速,减小涡激振的振幅,减小抖 振响应均是有利的。同时,也使对结构控制截面地震响应贡献最大的 振型的周期都比较长,为大桥的抗震安全性提供了良好的结构动力学 基础。表三 成桥状态动力特性No振型主要特性自振频率 f(Hz)圆频率3(r/s)自振

16、周期T (s)1主塔侧弯0.49013.07932.04042主梁竖弯0.77114.84491.29683主梁扭转1.714010.7690.58345. 颤振临界风速的估算5. 1桥梁颤振稳定性指数I=E!,成桥状态的颤振稳定性指数及 f ft - B分级见表四。表四颤振稳定性指数及分级工况分级抗风稳定性成桥状态0.60I十分安全5. 2颤振临界风速的估算5. 2. 1弯扭耦合颤振对弯扭耦合颤振,其临界风速根据工程界普遍应用的Van der put 公式进行估算。式中:门为主梁断面形状影响系数,门以为攻角效应系数,b为半 桥宽,为惯性半径,E为扭弯频率比;为梁体质量与空气的密度 比;o ,

17、为基阶竖弯自振圆频率。计算结果见表五。5. 2. 2分离流扭转颤振分离流扭转颤振的临界风速由Herzog公式估算式中:T_为Theodorson Number的倒数,B为全桥宽,二为主梁扭转 基频。计算结果见表五。表五 颤振临界风速估算表工况Ur(m)b (m)e3h(r/s)fT(Hz)n na sT-1 hVcr1(m/s)Vcr2(m/s)Vcr(m/s)成桥状态23.38.8417.52.224.8451.7140.56.025435936.1本桥的主梁断面的宽高比B=12.5,属扁平流线型断面,因此,H若发生颤振则会是弯扭耦合颤振,从表五中也可以看出,匕2七, 主梁表现为扁平的流线型

18、断面的特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主塔比较高,且为独柱塔,单索面, 但由于主跨不大,主梁为箱梁,桥面较宽,因此,成桥状态的主梁颤 振临界风速均远超过主梁颤振检验风速,从抗风安全性角度看,均满 足参考依据1.3的有关规定。6. 有关抗风的其它问题6. 1主梁的涡激振虽然主梁为扁平流线型断面,但风流经主梁时产生分离,由此在 主梁顶面和底面诱导出不对称脱落的旋涡,使主梁顶面和底面出现交 替变化的正负压力,由此诱发主梁的横向振动,即涡激振动。(1) 竖向涡激共振发生风速:53.9m/s(2) 扭转涡激共振发生风速:79.8m/s在桥址区,产生10m/s左右的5级风是经常的,但产生53.9m/s 以上

19、的台风极少,因而主梁发生竖向涡激共振和发生扭转涡激共振的 概率几乎不存在。6. 2主塔的风振及制振措施本桥塔高自承台以上达81.40米,塔的侧向刚度,纵向刚度均较 小,独塔自立状态下可能发生的风振现象有:驰振、涡激共振。根据 国内外大跨度斜拉桥的实践经验,对于不同的风振现象均有相应的对 策。对于驰振现象,结构是否可能发生驰振,主要取决于结构横截面的外形,本桥主塔采用圆形截面,一般情况下,不具备产生驰振的条 件,必要时采用如下的制振措施:(1)在塔顶安装调质阻尼器(TMD)来提高结构阻尼比,从而达 到提高其临界风速。(2)加大结构的刚度,提高弯曲基频孔。对于涡激共振现象,可结合风洞试验对独塔的涡

20、激共振现象加以 研究,必要时采取如下的制振措施:(1)安装TMD以提高阻尼比。(2)在塔顶处张拉临时缆索(施工阶段)。6. 3斜索的风振及制振措施本桥主塔较高(81.4m)、但跨不大(145m)、索较长,斜拉索的 风致振动有涡激振、驰振、尾流驰振、抖振、风雨振,各种风振现象 及制振措施见表六。表六各种风振现象及制振措施风振类型风振现象制振措施涡激振当斜索的涡频与拉索某一阶的横向 振动频率相一致时会发生涡激共 振。涡激振发振风速较大,产生涡 激振的概率很小。驰振仅当圆截面斜索表面裹冰以后才会 发生,不过关于单根斜索发生强烈 驰振的报告尚不多见。无尾流驰振本桥为单索面,且为双根索,存在 发生尾流驰

21、振的可能性。在拉索与主梁交接处附近安 装油压阻尼器或粘性剪切型 阻尼器。抖振因斜索迎风面不大,斜索的自振频 率一般在脉动风能量较小的频率范 围,故抖振不大。无风雨振在一定来流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有 可能发生大振幅的风雨振。在拉索与主梁交接处附近安 装油压阻尼器或粘性剪切型 阻尼器。7. 结构的抗震分析7. 1结构的抗震计算对独塔斜拉桥的抗震分析,首先应从斜拉桥抗震结构体系入手, 从抗震设计的角度来看,独塔斜拉桥的塔梁交接处的纵向约束条件可 分成三类:(1)塔梁放松(塔与梁之间设滑动铰支座)。(2)塔梁约束(塔梁固结或塔与梁之间设固定铰支座)。(3)塔梁弹性约束(塔与梁之间除设滑动铰支座外,还增设

22、纵 向弹性约束装置或构件)。本方案采用(2)类,塔梁之间约束。斜拉桥的地震响应一般采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相互校核,但 由于目前未得到场地地震加速度时程,因而时程分析法无法进行。桥 梁结构地震响应采用反应谱理论进行,反应谱采用公路工程抗震设 计规范(JTJ004-89)中11类场地的动力放大系数。中震时,水平地震系数气=0.10,竖向地震系数=0.067,并考 虑两种组合:0.1 T 0.3s水平纵向0.10g +0.竖直向2034367&水平横向0.10g +竖直向0.067g大震时,水平地震系数Kh=0.15,竖向地震系数=0.10,并考虑 两种组合:水平纵向0.15g +竖直向0.10g

23、水平横向0.15g +竖直向0.10g在地震响应分析中,取前50阶反应组合,组合方法采用SRSS法, 结构各主要部位的地震响应见表七,经验算,结构各部位的地震响应 均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均不控制结构设计。7. 2结构的抗震措施抗震设计包括抗震计算设计和抗震概念设计,本桥除了上述抗震 计算设计外,还应重视抗震概念设计,即包括:正确的场地选择,合 理的结构造型和布置以及正确的构造措施。本桥的结构抗震措施如下:(1) 参考蓉湖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针对桥址处场地类别, 对塔、墩基础选用钻孔桩。(2) 结构的总体布置,对独塔斜拉桥有3种结构体系,由于桥址 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达100cm/s2(100Y

24、10%的概率水平),故不宜采用 漂浮体系、弹性约束体系。本桥采用塔梁固结体系,对减少结构的位 移响应有很大的益处。另外,本桥设置一个辅助墩,对减少主塔结构 的横向内力响应有很大的作用。(3) 抗震构造措施:(a) 在墩与梁交接处的支座采用减隔振性能良好的铅芯橡胶 支座。(b) 对于边墩和辅助墩结构的横向地震响应,可按边墩及辅 助墩与梁交接处的横桥向约束条件,按支座一支座破坏一挡块 一挡块破坏多道设防体系考虑。总之,结构各部位的地震响应均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有保证的。表七蓉湖大桥结构主要部位地震响应部 位截面横向反应纵向反应竖向反应简图M(KNm)Q(KN)(mm)M(KNm)Q

25、(KN)(mm)N(KN)(mm).1-10168803P452-282630286617300333-3767302066313304-4353801938256105-5353801173256103-6-6013910主7-709675.4015519.2280.58-818160134113710112121989-92144045373962012970536210-10511604562108000130205394边墩(0#)墩顶561516910.048460.04墩底183301691847边墩(3#)墩顶394714080.0324350.1墩底1282014102436辅 助 墩墩顶1042028580.464650.7墩底314102860647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