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57444356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林穗芳出版科学2005年3期摘要: 本文认为电子出版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把计算机技术用于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美国化学题录磁带版是世界最早的电子出版物。文章探讨了电子编辑、电子出版、电子出版物的概念,具体介绍了化学题录的编辑出版情况及随后有哪些电子期刊创刊,然后依照历史顺序分类简述电子书籍和电子报纸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关键词: 电子编辑电子出版电子期刊电子书籍电子报纸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概念起源早期发展1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的概念 “电子编辑”在英语称“electronic editing”(简称e-diting),在法语称 “montage

2、 閘ectronique”, 这个概念是在1960年代初期形成的,最先用于电视片的制作,后来逐步推广到音像资料的制作和其他出版领域。电影是法国人在19世纪末期的发明,预先把素材拍摄于胶片,用“montage”(蒙太奇)表示后期制作的剪辑和组合,英语在影视片制作过程中使用的“editing”相当于法语的montage”。西方专业辞书的有关条目对“电子编辑”的解释大都与电影、电视、音像资料的编辑工作有关。例如麦克米伦信息技术词典1985年第2版的解释是“电子编辑”指“在录像工作中在录像带上插入节目要素或加以组合,无须用物理手段剪切磁带”1 。 电视编辑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胶片/磁带机械剪辑法

3、,2)基于磁带的线性电子编辑法,3)非线性编辑法。在发明录像机之前,早期的电视节目大都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或利用电影摄影机把图像拍摄在胶片上,经过剪辑组合和洗印后播出。1956年美国加州安培(AMPEX)公司研制世界第一台实用的磁带录像机(VR-1000型,带宽2英寸,双声迹),并正式用于电视节目播出。这种录像机需要用放大镜对磁带上的磁迹进行定位,然后用切刀在标明画面界限的磁迹上进行剪切,然后把两段录像带粘接起来完成镜头的组接,制作过节目的磁带被剪断,受到永久的损伤,以后不能再用。1963年安培公司推出名为“Editec”(“编技”)的电子编辑器(Electronic Editor),用电子控

4、制的方法使用快进和快速倒带功能在磁带上寻找编辑点,入点和出点都用听得见的声音标示,把依照创作要求选用的素材按顺序转录到另外一盘磁带上,再配上对白和音乐效果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节目。采用这种转录方法不必剪断录像带就能进行画面编辑和加工,并且可以预览编辑的效果,感到满意后再用母带制成播出带播出。这是电视制作电子编辑阶段的开始,由于磁带是依顺序记录视频信号的,编辑和录制节目只能依顺序进行,所以称为线性编辑。基于光盘、可以随机存取的模拟信号非线性编辑系统始于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以后逐渐为数字化视音频信号非线性编辑系统所取代。 本文所理解的电子编辑是指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事的编辑活动,基本任务是依

5、照一定的方针和标准开发选题,组织、选择、加工稿件,使其成为可向读者/使用者提供的纯文本或多媒体的电子文本,按照他们所需要的形态加以复制传输。就出版业来说,电子编辑的基本任务是为复制发行准备电子文本,按需出版:电子文本既可以用来制作电子出版物,也可以用来制作印刷型出版物。在电子编辑出版的起源一节中将可以看到,“电子编辑”概念在60年代初期形成之前,在电子期刊出版工作中已存在实际的电子编辑活动。 “电子出版”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出版活动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电子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出版概念在发展变化,至今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定义。“electr

6、onic publishing”(电子出版)这个用语在英语首见于1977年,当时主要指把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于出版物的印前编辑出版工作,还不是指出版全过程数字化,最终产品为电子出版物,写作、编辑、排版、制作、传输、读取都依靠电子技术进行。80年代中期只读光盘问世,1985年法国专业文献资料工作者和图书管理员协会(ADBS)在所出的专著电子出版和文献工作从铅字到电子( dition 閘ectronique et documentationDu plomb ?l閘ectron)中给“电子出版”( 閐ition 閘ectronique)下的定义是“借助电信网络、微型计算机、只读光盘等电子媒介(并需要专用

7、阅读装置)传布信息”,反映电子出版的概念在西方已超越印前系统,延伸到光盘等非印刷的电子出版物。 辞海1999年版电子出版条释义为: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制作电子出版物的工艺过程。通常包括前期策划、素材准备、美术设计、程序编制、后期制作或通过网络发送等环节。卓亦称“电子出版系统”。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彩色图文的输入、编辑设计、排版和输出等工艺的印前系统。以电子计算机工作站或微机为核心,通过网络和各种接口,连接扫描仪、光栅图像处理器、激光记录仪等输入输出设备,并通过相应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来完成排版、编辑设计、美术加工、制版等印前工艺义项卓反映早期的看法,电子出版指印前工艺的电子化,表示这种含义的“

8、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外通常称为“desktop publishing”(台式出版系统或桌面出版系统,简称DTP)。义项拙反映现在的带普遍性的看法,即电子出版指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其中包括电子出版物通过网络发送,在90年代初期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词典的电子出版条没有涉及这一点。下面是英美近几年出版的五种有影响的工具书的有关条目对 “electronic publishing” 概念的解释:(1)书籍和其他材料以机读本的形式而不是以纸本的形式发行(issuing)。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新牛津英语词典(NODE)1998年版2 (2)电子出版指生产在计算机屏幕上观看、也许永

9、远不印在纸上的文件。以电子方式出版的文件可以只读光盘或软盘为载体,或者通过互联网等计算机网络提供,除文字和图表之外还可以再包含视频与音频信息、动画以及超文本链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计算机用户网站公司高科技词典2004年版3(3) 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在线服务机构向内部使用者、订户或其他使用者提供电子形式的信息的工作,包括电子书(e-books)、电子杂志(e-zines)、电子学报(e-journals)、电子通讯(electronic newsletters)、数据库(database)的出版。J. M.赖茨编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在线词典美国西康涅狄格州立大学2001版4 这里把electronic

10、periodicals(电子期刊)分成e-zines、e-journals和electronic newsletters三类。e-journals多指学术性期刊,但有时也用来指全部电子期刊,把大众性杂志也包括在内。(4) 电子出版是讯息创造、传布、复制完全在线(on line)进行的过程,往往带有反馈的功能。注:与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不同,电子出版通常不生产硬拷贝。美国电信业技术标准联盟(ATIS)编2K电信词汇2001年版5 (5) 文件以机读的形式生产,通过计算机网络或以只读光盘之类的其他形式发行(distribution)。微软公司恩卡塔世界英语词典2004年

11、北美版6 可见西方现在所理解的“电子出版”通常指作品的机读件的出版,把软磁盘和光盘出版以及网络出版都包括在内;不指印刷型出版物印前工艺的电子化,后者用DTP表示。2K电信词汇说“电子出版”通常不生产硬拷贝(指印刷型出版物等硬复制件),不排除必要时利用电子文本生产印刷型出版物。 电子出版同传统出版一样,编辑、复制和发行三个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了解读者使用出版物的情况和收集反馈信息也是出版工作的一部分。一般地说整个电子出版过程都是用电子手段进行的,作者交来的、编辑加工的、读者读到的都是电子文本,例如只在网上发行的电子期刊等原生数字(born digital)出版物就是如此;但是,电子出版不排除某些

12、工作环节采用电子和非电子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电子书籍审稿在打印稿而不在电子文稿上进行,编辑先在打印稿上修改,再过到电子文本上去。电子出版的最终产品是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的内容必须借助电子装置才能读取,但发行方式依电子出版物的载体性质而有所不同。在线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采用电子方式发行,而离线电子出版物(软盘、光盘等)则像印刷型出版物一样采用邮递、货运等传统非电子方式发行。 德国奥尔登堡大学信息科学系教授迪特里希博勒斯(Dietrich Boles)在电子出版:编辑系统和作者工作环境(1995年)7一文中采用描述电子出版过程的办法来界定电子出版的概念。他把整个电子出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3、:1)构建阶段(Konstruktionsphase)编辑把作者送来的信息(稿件)加工整理成可供使用的文本形式。2)发行阶段(Distributionsphase)包含文本制成之后到可供读者使用这个时段。3)接受阶段(Rezeptionsphase)读者最终接受所提供的信息。电子出版(elektronisches Publizieren)分成“在线电子出版”( elektronisches Online-Publizieren)和“离线电子出版”( elektronisches Offline-Publizieren)两大类型。就在线电子出版说来,电子手段贯穿这三个阶段:“电子构成”指借助计算

14、机生成文本,所生成的是电子形式的文本;“电子发行”指文本超越邮递等非电子的发行渠道,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电子接受”指读者借助电子数据处理(EDV)装置读取信息,不同于通过纸质材料等非电子手段接受信息。而在离线电子出版的情况下,电子形式的文本不是以电子方式而是通过非电子方式发行的,如邮寄载有电子文本的软盘或光盘,读者再用计算机读取。上述电子出版三阶段划分法与我们有所不同。所谓“构建阶段”大体相当于我们的编辑阶段,没有提“复制”看来是因为经过编辑加工、可供使用的电子文本复制十分容易。在“发行阶段”之后加了一个“接受阶段”大概是考虑到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不像书刊任何读者都能打开浏览其中的图文,读取和

15、接受电子出版物的内容要复杂得多,必须有专用的或适用的电子装置才行,出版者不能只管发行到读者手里了事,不考虑读者能否“接受”。其实,无论是印刷型出版物还是电子出版物,出版者都应当重视传播效果,即读者能否接受和是否接受、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利用的问题。“网络出版”的英语正式名称为network(ed) publishing或net publishing,但在一般场合更常用的是online publishing(在线出版),泛指在各种计算机网络上的出版,既可指在互联网上的出版,也可指在互联网以外的计算机网络或在互联网产生以前的计算机网络上的出版。例如,从事联机信息服务的Dialog(对话)公司在70年代

16、投入商业运营,其业务包括电子刊物在线发行。 依照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制定、2002年8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的解释,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规定明确指出互联网出版是一种“在线传播行为”,可见网络出版与在线出版的概念是一致的。作品的编辑、复制、发行是构成出版的三要素,在信息网络传播的条件下依然如此,有变化的主要是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内容和实质。选择和加工是编辑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选择居首要地位。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出版定义“将作品编辑

17、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比较,互联网出版定义增加了“选择”一项,这是十分必要的。在铅字排版的条件下,印刷出版图书需要先期投入大量资金。在电子出版特别是网络传播的条件下,发表、复制和传播作品已变得很容易。任何作者都可以把作品贴在自己的或朋友的网站上向公众传播,但他没有自己的发行渠道,始终要依靠出版商才能把书卖出去。名作家一般不会从事自我出版,他们清楚作者和出版者的分工,兼搞出版要分散精力。网络对来者不拒,兼收并蓄,金沙混杂,作品优劣真伪难分,可信度比正式的印刷出版物低,海量的信息使编辑的功能更突出了。编辑对作品的选择和加工,是出版机构向读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增值服务。互联网出版定义中没有“复制”

18、字样,但实际上复制的意思已在其中。作品数字化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互联网出版机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网上登载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不是作品原件,而是软拷贝(soft copy),即软复制件。软拷贝不同于纸印本等硬拷贝(hard copy)或硬复制件,可以无限量地复制并直接发送到用户端。值得注意的是定义在“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后有“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这属于读者和用户“接受”的问题,是非讲不可的。 2电子出版物的概念和类型依照新闻出版署1997年12月30日颁布的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

19、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媒体形态“包括软磁盘(FD)、只读光盘(CD-ROM)、交互式光盘(CD-I)、照片光盘(Photo-CD)、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集成电路卡(IC Card)和新闻出版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没有具体提到网络出版物,但电子出版物包括“新闻出版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为扩大电子出版物的范围留下了余地。辞海1999年版电子出版物条的释义为:“需要通过电子计算机或其他专门设备才能阅读的出版物。图文声像等信息以数字代码方式存储在磁、光、电等媒质上,可大量复制。与印刷型

20、出版物相比,具有容量大、易传播、检索方便的优点。常见的有软磁盘、光盘、集成电路卡等几种载体。”依照该书的电子出版条的解释,电子出版是包括电子出版物通过网络发送等环节的。通过网络发送的电子出版物不在该书具体指明的几种常见的电子出版物之列。网络出版物是否属于电子出版物在国内存在不同的意见。既然网络出版是电子出版的一种形式,网络出版物似应认为是电子出版物的一种类型,“网络出版物”不过是网络型电子出版物的简称。国际上所说的“电子期刊”(e-journal)主要指上网的期刊,包括印刷期刊的网络版和只通过网络发行、不出印刷版的期刊;收入光盘的期刊只占电子期刊的一部分,统计一个国家的电子期刊的总量不能不包括

21、网上的电子期刊。在网上登载的书籍和从网上下载到个人计算机或类似装置阅读的书籍都称“电子书”(e-books),前一种是在线阅读的电子书,后一种是离线阅读的电子书。GB/T 15238-2000术语工作辞书编纂基本术语对“网络词典on-line dictionary”的释义为“利用网络技术可供在线调用的电子词典”,可见我国国家标准也是把网络词典看作是电子词典的一种。照此类推,网络出版物也应当是电子出版物的一种。我国图书出版数量分成书籍、课本和图片三类进行统计,是出于统计工作的需要,没有人因此在理论上或在实质上把书籍和课本看作是并行的概念,认为课本不属于书籍。同样,为了管理或研究的方便,可以把网络

22、出版从电子出版分出来单独进行管理或研究,因为网络出版管理还包括网站管理等,网站本身同电子出版社一样不是电子出版物;但不宜把网络出版和电子出版对立起来,把网络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并列,认为网络出版物不属于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的编辑队伍纷纷转行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2003年11月18日某报)和“电子出版仅仅是网络出版的一个过渡,很快将会被替代”(2003年12月2日某报)把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看作不同性质的出版,“我国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六大出版物发展势态良好”(2004年2月2日某报)把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看作不同类型的出版物,还有人据此认为网络版已不是电子版,比电子版处于更高的

23、发展阶段,类似这样的一些说法在报刊上不时可见,是否妥当值得商榷。 美国出版界广泛使用的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编芝加哥文字规范手册在1993年第14版第一次把electronic publication(电子出版物)的缩写形式epublication作为一个词收入该书的专业词汇表,所作的解释为:epublication是electronic publication的缩写形式。电子出版物(epublications)装置在可以通过某个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就地存取的软盘、只读光盘等各种电子媒介上以及装置在可以用调制解调器或通过网络存取的工作站和主机上,是完全用或主要用电子形式出版并通过计算机存取的作品 8。

24、 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公司、印刷和电子出版商、批发商、图书馆和作家组织的代表在2000年1月组成、以制定电子出版行业标准和促进电子出版市场繁荣为己任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2002年有成员80多个,包括微软公司和阿道比系统公司)开放性电子书论坛(Open eBook Forum,OEBF),参考芝加哥文字规范手册的电子出版物定义和美国出版商协会的电子书定义,在电子出版生态学的基准体系2000年9月25日0.78版中对“电子出版物”的含义作了如下界定: Electronic publication,有时称epublication,是一种以数字化物体(Digital Object)形式传播、以电子方式存

25、取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包含文字、数字化图像、动画、音带和算式的多媒体,也可以使用超文本技术 9。上述电子出版物定义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数字化形式的作品”。 建立出版物法定缴送制度的国家在1938年有52个,在1990年增加到139个。列入缴送范围的主要是印刷出版物、缩微文献和声像资料。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新品种日益增多,国家图书馆迫切要求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把缴送范围扩大到电子出版物。国家图书馆馆长会议(Conference of Directors of National Libraries,简称CDNL)成立于1974年,是每一个国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首席执行官都可以申请加入的独立性国际组织,

26、它的工作由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FLA)国家图书馆部负责协调,其宗旨在于促进世界各国国家图书馆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共同商讨应对的政策性措施。国家图书馆馆长会议在1994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调查研究有关国家图书馆收藏电子出版物的立法问题,其中包括出版单位向国家图书馆缴送电子出版物样本的办法等。1996年8月在北京举行年会期间,以英国不列颠图书馆首席执行官布赖恩朗(Brian Lang)为组长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会议工作组提交了一份题为电子出版物法定缴送制度10的长篇报告,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加拿大图书馆学家让伦恩(Jean Lunn)在1981年制定的样本法定缴送制度立法

27、准则(PGI-81/WS/23)的补充文件,1996年12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提供各会员国参考。 报告说:“电子出版可以描述为用电子通信手段向公众提供信息。电子出版物是存储在计算机内的,可以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供阅读或者打印出来。”接着指出电子出版物已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1)书刊等印刷出版物的电子版;2)存储书目、统计资料、立体数据、图像或文本等文档的交互式数据库;3)电子游戏之类的交互式多媒体;4)软件和专家系统;5)新的出版形态,如电子公告牌文件、讨论组文件和可以通过电子网络供应的电子预印本(electronic pre-prints)等。电子出版物(electronic publi

28、cations)被分成online publications(在线出版物)和offline publications(离线出版物)两大类型。后者指软磁盘、只读光盘等以实物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属静态的电子出版物(static electronic publications);内容不断更新的在线数据库和在线期刊等,则属于动态的出版物(dynamic electronic publications)。国家图书馆以长期保存各种文化遗产和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目标,而网上的作品随时都可能永远消失,无处可查;所以报告对电子出版物的界定是比较宽泛的,例如把不一定经过编辑加工的电子公告牌文件和讨论组文件、不算正式

29、出版的作品电子预印本、属娱乐性质的游戏软件包括在内,目的是使各国图书馆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作品的性质和价值以及国家图书馆的需要和设备条件扩大或缩小自愿缴送和法定缴送的范围。 加拿大国家图书馆从1994年6月至1995年7月实施电子出版物收藏试行计划(EPPP),从互联网上搜索和有选择地获取、登记、保存加拿大的一些电子期刊及其他有代表性的出版物,并向公众提供存取服务。1996年6月发表计划工作组和电子出版物馆藏委员会写的最后报告11。报告说工作人员发现对互联网出版物定期采用“镜像”(mirror)自动复制的办法把整个出版网站复制下来,比选好文档后再单个复制更有效、更节省时间。

30、为确定什么是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应收藏的电子出版物,什么不是,试行计划对电子出版物作了如下界定:“电子出版物是作为出版活动成果产生的、内含用计算机编码、存取和识读信息的一种文件。电子出版物分两大类:用光盘、软盘和磁带等实物性媒介发行多份的电子出版物和存放在主机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存取的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是经过与传统印刷出版物同样的正式编辑加工的。” “编辑加工”所使用的原文为“preparation activities”,直译是“准备工作”,实际上主要指编辑加工工作,对作品进行编辑加工是为出版作准备的。报告把第二类电子出版物称为“网络或在线出版物(networked or on-line pub

31、lications)”,把“网络电子出版物”(networked electronic publications)和在线电子出版物(on-line electronic publications)作为同义语使用。 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哪些不作为出版物收藏,试行计划作了如下规定,可帮助我们了解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所界定的网络出版物的范围: 不收个人和群体之间的一般电子邮件通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电子出版物除外)、讨论组文件、列表服务器发送的文件和公告牌文件,这些材料试行计划不认为是电子出版物。万维网网页虽然大都是用多媒体和超文本的形式表现,也要具有传统出版物的特征(例如经过与传统出版物同样的正式编辑加工

32、)才收,不是任何万维网文件都认为是电子出版物。在线数据库和在线出版物的概念有重合、交叉的地方。有些数据库或一个数据库内的部分文档可以构成一种专著或连续出版物。作为信息服务系统、包含未经整理的原始材料的在线数据库不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出版物,由动态的在线数据库材料构成的出版物虽然每次阅读的内容都可能发生变化,但被试行计划认为是一种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有不定期更新的,有定期(如按季、月、周、日)更新的,也有实时更新的。动态网络出版物以更新频率高为特征,出版物的任何一部分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变更。静态的出版物比较好办,动态的在线出版物如何保存是个尚待解决的难题。网上许多电子出版物不过是印刷期刊的翻版,没

33、有新内容和原创性。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对“原创性网络电子出版物”(Original networked electronic publication)的解释是:“原创性出版物是首发的或只以网络电子形式发行的出版物。一种与出版物的另一版本(如印刷版)并行的网络出版物在网络版增添信息内容和/或功能(如增添图像、音响、索引等)的条件下被认为具有原创的地位。要是网络版仅仅增添出版物的内部或外部链接,这被认为不足以赋予原创性出版物的地位。用过去出版过的材料汇编或选编而成的网络电子出版物被认为是原创性出版物。” 电子出版物依与计算机通信线路的关系分成“在线”和“离线”两大类的办法已为西方图书馆学界和出版界普遍

34、接受。下面是汉语名称和英、法、德语名称对照表,这三种外语名称引自欧洲国家图书馆馆长会议(CENL)和欧洲出版商联合会(FEP)在2000年通过的关于制订和确立向国家图书馆自愿缴送电子出版物准则的联合公告12英、法、德文三种文本,也见于其他有关文件。实际使用时这些用语中的“电子”一词常常省略。联合公告建议在自愿缴送离线出版物的同时开始进行自愿缴送某些在线出版物的试验,以便摸索经验,为国家立法提供依据。 英国2003年法定缴送本图书馆法(Legal Deposit Libraries Act 2003)已由国会通过、经女王在2003年10月30日批准、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缴送法对191

35、1年英国版权法第15节作了修改,把法定缴送范围从书刊等印刷出版物扩大到“在线和离线出版物”(on and off line publications),使“在线出版物”和“离线出版物”成为英国的法律用语。在这之前,英国政府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主持制定、从2000年1月起生效的非印刷出版物自愿缴送实施办法(Code of Practice for the Voluntary Deposit of Non-Print Publications)规定在自愿的基础上缴送的电子出版物只限于离线出版物,不包括在线出版物。 世界版权公约1971年修订本第六条的“出版”(publication)定义为“指作品以

36、有形形式复制,并把复制件向公众发行,使作品能供阅读或观赏”。英国2003年缴送法给“出版”(publication)的定义是:“与一种作品有关的出版: 意为把作品的复制件向公众发行(issue);包括使作品通过一种电子检索系统可向公众提供。”含义是传统的“出版”定义的继承,作品的印刷版和磁带、光盘等离线电子版都可以说是以有形形式(指物件形式)复制;含义则把传统的“出版”定义延伸到在线电子出版,作品通过电子检索系统发行,公众所得到的是软复制件。对“电子出版”(electronic publication)的解释为:“电子出版意为一种在线或离线出版,包括任何电子形式的出版”。2003年缴送法说明,

37、如果缴送本收藏馆或代理人遵照该法规定的有关条款“从互联网上复制一种作品不构成对版权的侵犯”。所说的作品指在英国出版的作品。2003年缴送法实施细则由文化、传媒和体育部国务大臣负责组织政府部门、出版商和收藏馆的代表制订,出台之后,不列颠图书馆等六个法定缴送本收藏馆将依法对带有后缀“.uk”的296万个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网站进行搜索,选择有价值的作品复制保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顾问委员会技术小组委员会在1997年制定的世界记忆工程保护文献遗产:与保存各类文献有关的标准、推荐做法和参考文献指南13把要求保护的出版物分作“离线出版物”和“在线出版物”两类。离线出版物举了只读光盘

38、、软盘和磁带作例子,只读光盘百科全书属于离线的非连续出版物,只读光盘期刊属于离线的连续出版物。给在线出版物下的定义是“以机读的形式存储在一种电子存储媒介上并在线提供、可从文献著录上识别的一种电子文件”,所举的例子有“万维网上的一种电子期刊”(an electronic journal on the Web)、万维网上的一种词典、一种在线数据库。万维网上的期刊自然是网络出版物,但仍然是电子期刊,即电子出版物之一种。 英语online和offline早在五六十年代就用于信息检索系统,汉语译为“联机”和“脱机”。到80年代“在线”和“离线”的译法已经不时可见。美国著名的Quantum计算机服务公司在

39、1991年正式改名为America Online (AOL),中文译为“美国在线”,第一家在“美国在线”上发行的电子报纸是芝加哥论坛报在线版,称Chicago Online(芝加哥在线)。“在线”的用法随着America Online公司的影响扩大而扩大。进入90年代以后,上网的媒体逐渐增多,电子出版日益广泛地通过互联网进行,“network(ed) publishing”(网络出版)和network(ed) publications (网络出版物)便作为“online publishing”(在线出版)和“online publications”(在线出版物)的同义语流行开来。“在线出版物”

40、有“离线出版物”与其对应,跟“网络出版物”对应的用语尚未规范化,目前有多种说法,使用较普遍的是“封装型电子出版物”(packaged electronic publications)。英国非印刷出版物自愿缴送实施办法规定自愿送缴的出版媒介包括离线电子媒介形式,说离线电子媒介“有时又称手持型、便携型或封装型的电子出版物(hand-held,portable orpackagedelectronic publications),它们是用独立的实物性数字媒介(如磁带、磁盘)或更常见地用某种光盘(如CD-ROM或DVD)发行的电子出版物”。 “网络型电子出版物”日语称为“系電子出版物”(音译英语net

41、work),其对应用语为“封装型电子出版物”,日语称为“系電子出版物”( 音译英语packaged)。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咨询机构缴送本调查会在1999年2月22日提出题为展望21世纪我国缴送本制度应采取的对策:以电子媒介出版物为中心的报告14,其中提到:“只读光盘等把信息固定在有形媒体上的封装型(系)电子出版物应与传统的纸质媒体同样作为缴送对象加以搜集”,而“网络型(系)电子出版物目前暂排除在缴送对象之外,认为必要的有用的以订合同的方式收集为宜”。2000年7月日本对国立国会图书馆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正,把“封装型电子出版物”列为新的缴送对象,从同年10月1日起生效。“封装型电子出版物”已成为

42、日本的跟“网络型电子出版物”对应的法定用语。日本缴送本制度审议会下属的“网络型电子出版物小组委员会”在2003年3月向审议会第七次会议提出报告,认为互联网上的出版物应以学术性出版物和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发行的出版物为优先收集对象。 3电子编辑出版的起源 1950年代早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试验,同时也是为电子编辑出版探索途径。1951年兼任美国化学学会化学文献部主任的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 佩里(James W. Perry)及该校有计算机程序设计经验的毕业生菲尔巴利(Phil Bagley)曾利用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实时计算机IBM“Whirlwind”(“旋风”)进行文献检索的第一次试验,

43、结论是: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用计算机检索大量文献资料在当时是不可行的。1953年计算机专家哈利蒂利特(Harley Tillitt)在加州中国湖美国海军军械实验站(NOTS,当时美国海军最大的实验室)在图书馆工作人员配合下利用为计算火箭和导弹飞行状况而设计的IBM 701型计算机开发世界第一个文献信息自动化检索系统,在1954年作了演示。系统对一份包含约1.5万个文献记录的文档的单元词作了标引,与文献号一起存储在计算机,进行匹配比较后输出的检索结果只是文献号,系统只供内部试用。当时的计算机尚处在电子管时期,没有任何内置的字符显示装置,功能有限。到1957年,计算机检索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IB

44、M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已开始用计算机对大量内存信息进行全文检索试验。 电子编辑出版的起源实际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用计算机编辑出版科技文献索引和文摘。电子编辑出版时代的到来是以德裔美国人汉斯彼得卢恩(Hans Peter Luhn,18961964)把他首创的多项电子技术成功地应用于科技文献信息检索和编辑出版工作为重要标志的。被誉为“信息检索之父”的卢恩在1941年进IBM公司任开发工程师(高级研究工程师),后任信息检索研究经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文献的数量急剧增长,其中化学文献的增长尤为迅速。1960年特德本菲(Ted Benfey)和劳伦斯斯特朗( Laurence S

45、trong)估计,1900年以来化学信息每13年增长一倍。长期以来,文献索引和文摘主要依靠人工编制,花费的时间长,从文献正式发表到见于文摘和检索性刊物,往往有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差,满足不了渴望及时了解科研最新进展情况的读者的需要,于是国际科技界为实现文摘和索引编制机械化积极进行探索和实验。化学结构是化学界的共通语,化学家对某种物质使用的名称不一定相同,但一般都能准确描绘它的结构。为便于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1946年乔治马戴森(George M. Dyson)向伦敦皇家化学学会提出报告,最先建议用字母和数字的特定线性排列方式标示各种化学结构,同年在伦敦和纽约出版了名为有机化合物的一种新标识和

46、列举法的小册子。戴森设计的标识系统受到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重视,曾推荐使用。1947年,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教的信息检索研究专家詹姆斯 佩里和英国化学家戴森会见IBM公司总裁托马斯沃森(Thomas J. Watson),建议开发能处理和检索大量科学信息特别是化学信息的计算机,其功能包括能检索按戴森法标识的化学结构式,卢恩被委以领导这个项目开发的重任。早期的计算机使用穿孔卡片或纸带做存储和输入数据的工具,用键控穿孔机把文件加工成计算机可读取的形式穿孔卡片(卡片上二进制数码孔位有孔表示1,无孔表示0),软件开发处于初始阶段,当时的计算机能处理数字数据,还不具备直接处理文本信息

47、的能力。改造计算机使其能存储和检索文本,涉及字符编码方法、检索逻辑的结构以及计算机本身的设计等一系列问题。他在50年代初研制出了一种能扫描记录在穿孔卡上的化合物信息的仪器,被称为“卢恩扫描仪”( Luhn Scanner)。但不久之后,他认识到开发新软件比频繁改造硬件能提供更多的办法解决文本的存储和检索问题。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卢恩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50年代后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主要成果包括:1)题内关键词标引法,2)基于词频统计和句义分析的机编文摘技术,3)定题信息服务系统。这些信息技术今天仍被广泛应用。依据卢恩1958年4月在IBM杂志发表的机编文摘15一文及其他有关资料的介绍,机编文摘

48、的工作程序为: (1)给文本制成穿孔卡片,转换成机读形式,再把其上记载的信息转移到磁带。 (2)用程序计算机(当时用IBM 704字处理机)依编定的程序读磁带文件,用间空把文件分成一个个的词,每一个词在文件中的位置、包含这个词的句子和段落、这个词前后的标点一一标明,以确定词的分布状况。 (3) 依据事先制定的非用词表把“非用词”(stop words)即不选用的普通语词剔除,把“内容词”(content words)或“实义词”(significant words)保留下来(保留下来的内容词的数量会依文件的类型和长短以及读者需要而有所不同),依字母顺序排列。 (4) 把保留下来、依字母顺序排列

49、的前后几个词逐个字母进行拼写法比较。从字母出现不同之处算起,直到最长一个词的词尾,不同的字母在6个以内被认为是同义词或同一个词,超过6个则认为是代表另一种概念的词。例如differ、differentiate、different、differently、difference 和differential作为同义词或同一个词处理。这种计算法会有一些误差,据卢恩说即使误差达到5也不会影响文摘的最终效果。 (5)确定每一类词的出现频率,舍弃出现次数少的词。 (6)根据内容词在句子中的出现频率和分布状况来衡量句子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出现频率越高,代表性越大。从一篇文章的各个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作者自己划分

50、的)中选择最有代表性即最能体现文章主题内容的句子保留下来依次排列便成为机编文摘,然后打印出来。 用计算机依据科技文章的写作特点、统一的格式、固定的程序和对作者用词的统计分析编制一篇文摘,几分钟内可完成,不但节省人力和时间,而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文摘如果靠人工制作,要耗费科学家大量本来可用于研究的宝贵时间,结果也会因制作者的学术水平、理解程度、思想倾向和个人兴趣而异。同一篇文章由不同的人来做文摘,内容不会一样,质量会有高有低;由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来做,结果也会有差异。 第一次国际科学信息会议(ICSI)1958年11月在华盛顿召开。卢恩在会上散发了题为参考文献和索引:有关信息检索

51、和机器翻译的文献(Bibliography and Index: Literature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MachineTranslation)的材料,其中包含用题内关键词法标引的题录(Titles Indexed by Key Words-in-Context System)。他使用一台IBM650计算机和自己研制的9900索引分析器及通用卡片扫描仪演示了依照他首创的题内关键词标引法自动编制索引的技术。他还和IBM研究部同事用电子数据处理设备演示了文摘自动生成和当场打印的技术,除了输入和输出文档的处理外,编制过程无须人工的介入。他演示的成功当场引起了轰

52、动,美国全国报纸广泛作了报道。 会后化学文摘社在卢恩协助下用题内关键词技术进行编辑出版电子期刊的的试验,在从1961年1月起正式出版新创刊的化学题录双周刊,在出印刷版的同时发行磁带版,这是世界最早的电子出版物(详见世界最早的电子出版物化学题录和早期的电子期刊一节)。 卢恩在60年代初期把电子编辑出版技术的应用从期刊扩大到学术会议录等书籍。1963年10月611日美国文献工作研究所(American Documentation Institute, ADI;现称ASIST,即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学会)在芝加哥举行第26届年会,时任所长的卢恩参加筹备工作,第一次使用计算机编辑出版书籍,会议录有一卷是他

53、在IBM公司的同事协助下选用提交会议的部分论文预印本以计算机排版和索引自动生成技术编出来的,这就是名为自动化和科学传播的专题论文集16。其中有论文题内关键词索引、论文作者索引、参考文献目录和索引、被引文献题内关键词索引、被引文献作者索引等多种索引。编制索引是一项费力的工作,而且很容易出错。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编辑和铅字排版的办法,这样一本附有多种索引的书没有几个月的工夫是出不来的。会后这本机编书正式出版。美国科学书店网站 Furth)在一起把会议短篇论文预印本用键盘录入,然后用计算机排版软件编排,“这是60篇短篇论文集(总共128页),是用计算机排版技术生产全文论文集的第一例” 17。该书的机读

54、本(磁带全文数据库)美国文献工作研究所表示可以向所外的需要者供应,价格为100美元。机读本比印刷本贵了许多倍,当时无人认购,因为浏览机读本需要有技术设备,当时使用的第二代计算机体积还相当庞大,价格高昂,尚未普及到科学家个人。但这事实毕竟可以说明当时编辑出版电子书籍的技术已经具备,美国文献工作研究所是第一个掌握这种新技术的机构。参考文献 1Longley D, Shain M. Macmillian Dictiona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2nd e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5.107 2Electronic publish

55、ing. In: Pearsall J., ed.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596 3Electronic publishing. In: ComputerU High-Tech DictionaryDB/OL. Minneapolis(MN): ComputerU Inc.,2004., accessed 2004-08-04 4Electronic publishing. In: Reitz J M., ed. Online Dictionary of Libr

56、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DB/OL. Last updated 2001-01-22. , accessed 2004-08-04 5Electronic publishing /e-publishing. In: Alliance fo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Solutions, ed. Telecom Glossary 2K DB/OL. Last updated 2001-02-28. , accessed 2004-08-04 6 Electronic publishing /e-publishing. In: Enca

57、rta World English Dictionary DB/OL. North American Edition. Microsoft Corporation, & (P)2004 7 Boles D. Elektronisches Publizieren: Autorensysteme und Arbeitsumgebungen f黵 Autoren. Nachrichten f黵 Dokumentation, 1995 ( 5): 273-282 8Epublication. In: The Chicago Style ManualM. 14th ed. Chicago: The Un

58、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839 9 Open eBook Forum. A Framework for the Epublishing Ecology EB/OL. Version 0.78, 2000-09-25. ,accessed 2004-08-04 10Lang, B. The Legal Deposit of Electronic Publications,Report of a CDNL Working Group R. In:The Working Series of UNESCO General Information Program

59、me and UNISIST(CII-96/WS/10). Paris: UNESCO, 1996 11 National Library of Canada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Pilot Project Team and Electronic Collections Committee.Electronic Publications Pilot Project(EPPP) Final ReportR. June 1996., accessed 2004-08-04 12 Conference of European National Librarians, Fe

60、deration of European Publishers. A 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nactment of Guidelines for the Voluntary Deposit of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with National Libraries EB/OL. , accessed 2004-08-04 13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for the UNESCO 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 Sub-Committee

61、 on Technology. Memory of the World Safeguarding the Documentary Heritage : A Guide to Standards, Recommended Practices and Referenc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Documents of All KindsS. Paris: UNESCO, 1997 14本制度查会. 答申21世展望我国纳本制度在方子出版物中心EB/OL. , accessed 2004-11-30 15Luhn H P. The Automatic Creation of Literature AbstractsJ. IBM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58,2(2), 159-165 16Luhn H P.,ed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