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印制度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57387920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宋朝官印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宋朝官印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宋朝官印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宋朝官印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朝官印制度(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宋朝官印制度宋朝官印制度中国古代官印制度发展到宋代,已十分成熟和完备。 国家设置了专门的铸印机构少府监和文思院,并且制定 了诸如牌印制度、知印制度等严密的管理措施,在官印的形 制上,背款的出现和叠篆的使用,为以后金元各代所沿袭, 影响深远。宋朝官印制度-构成宋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 宋代官印是由宝、印、记三部分构成的。帝、后及太子印称 “宝”,各级军事、行政机构印称“印”,其属吏及诸军将校印称 “记”、“朱记”。宝宋代制宝比较复杂,除太祖所受“皇帝承天 受命之宝”和“皇帝神宝”为后周所制外,每位皇帝继位,都纷 纷刻制御宝,仅北宋九帝,就制宝三十余枚。宋太祖登基后, “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

2、,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是后, 诸帝嗣服,皆自为一宝,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为文”。至宋 徽宗时,其仿效唐制,刻制了皇帝八宝,即镇国宝(文曰“承 天福延万亿永元极”)、受命宝(文曰“受命于天,即寿永昌”)、 “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天子之宝”、“天子信 宝”和“天子行宝”。政和七年,徽宗又制一宝,文曰“范围天地, 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号为定命宝,合前面八宝 共为九宝,以合“乾元用九之数”。南宋时,“凡中兴御府所藏 玉宝十有一,金宝三,八宝皆高宗皇帝作”。高宗所作八宝, 则完全是仿制徽宗八宝。除皇帝制宝外,宋代皇后、妃子、 太子也皆有宝。印宋朝官印制度 宋代官僚机构设置

3、重叠,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官僚统治集团。 这样也使宋代的官印数量大为增加。从诸王、中书门下、枢 密院、宣徽院、三司、尚书省诸司到节度使、观察使以及州、 府、军、监、县都有官印。一些受朝廷临时委任的官员,“其 奉使出入,或本局无印者,皆给奉使印”。此外,还有一些机 构和官员不断请求铸印。如“枢密院承旨,本吏人名,太平兴 国以翰林杨守一为之,加都字。后复用吏。熙宁三年,复以 李绶充副都承旨。未几,又请铸印,诏只许印在院,以枢密 都承旨印为文”。到南宋时,“由内外官有请于朝,则铸给焉”。 官印的颁发已较为泛滥了。记记与朱记应起于唐代,现有唐代“大毛村记”和“蕃汉都指挥 记”等可以佐证。但在唐代这种用法还

4、不多见,到宋代才被广 泛地用于下级官吏的印中。宋史?舆服志载:“又有朱记, 以给京城及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其制长一寸七分,广一 寸六分。”到了南宋时,“监司、州县长官曰印,僚属曰记。 又下无记者,止令本道给以木朱记,文大方寸”(注:宋史? 舆服志,中华书局,1977 年。)。其实,据宋史?地理志 记载,宋廷只在北宋初年,曾使用过道一级的行政区划,后 即改为路,直到南宋末年。但宋人沿袭唐朝的习惯,在言语 中仍将路称之为道。这样,文中“止令本道给以木朱记”一句, 就较为容易理解了。这说明在南宋,路一级的机构是有权给 属吏颁发木朱记的。宋朝官印制度-分期 北宋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挥第二都朱记故宫博物馆

5、 由铸造及使用情况看,宋代官印大致可分为创建、规范和涣 散三个时期。创建期建隆元年至开宝九年,为整个太祖朝。 这一时期,国家刚刚建立,外有南唐、后蜀、北汉等强敌林 立,内有藩镇拥兵自重。朝廷的燃眉之急是消灭割据势力, 稳定时局,统一国家,还不可能分出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典章 制度。所以,无论是皇帝的御宝,还是各级官署的印记,都 主要是沿用五代的旧物,自制的宝印还很少。宋太祖除“传周 广顺中所造二宝”外,仅制一枚“大宋受命之宝”和三印。到乾 德三年,才因“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下诏重铸中书门 下、枢密院和三司使印等,但由于数量很少,我们至今尚未 发现一件这一时期的宝印实物。太祖所铸“天下合同之印

6、”、 “御前之印”、“书诏之印”三印称印而不称宝,是与以后皇帝制 宝相违背的。所以,太宗继位后很快就将三印改铸为宝。这 一现象应视为这一时期制度尚未完备的表现。规范期太平兴 国元年至靖康二年。这一时期,国家政治趋于稳定,除晚期 外,没有大的社会动荡。印制上的突出特点是形成了皇帝八 宝制度;各级机构的印记完全摒弃了五代旧印,改铸了新印; 制度建全,形制规范。北宋朝廷在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 开始着手大规模整肃军队,给禁兵各军正式命名新的番号。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宋太宗继 位仅三个月,即“诏以美名易禁军旧号,铁骑曰日骑,控鹤曰 天武,龙捷曰龙卫,虎捷曰神卫”。有了新的、正式

7、的番 号之后,诸军将校印记的铸造工作才得以相继展开。 近年来所面世的数十枚宋代军印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这 一时期铸造的。如1952 年10 月于内蒙古宁城县辽中京大名 城遗址出土的“神卫左第一军第二指挥第二都朱记”,以及开 封市博物馆征集的“虎翼右第一军第三指挥第四都记”。行政 机构印记的铸造,也应是同步进行的,只是这类印记出土的 数量较少,不及军印多罢了。 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宋) 涣散期建炎元年至祥兴二年,实际是整个南宋时期。这一时 期,经过靖康之难,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宋金、宋元 战争连绵不断。战乱使原有的典章制度废驰了,印制也开始 涣散,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一是由于巨

8、大的社会动荡,使官印的管理和使用出现了混 乱。“南渡之后,有司印多亡失,彼遗此得,各自收用。”“然 州县沿循,或以县佐而用东南将印,以掾曹而用司寇旧章, 名既不正,弊亦难防。”这种情况在宋代被称为“假借”。假借 之风盛行,使有关部门深感不安,立陈改变这一现状。“乾道 二年,礼部请郡县假借印记者,悉毁而更铸。”“绍熙元年, 礼部待郎言:请令有司制州县官合用印记,旧印非所当用者, 毁之。”,但实际收效并不显著。其二是官印的形制出现了新变化。南宋初年,所铸官印印文 上,往往加上了“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与北宋旧印相区 别。关于年号印,瞿中溶著集古官印考中曾记载,乾隆 四十八年,瓜州疏浚河道,于河心

9、沉船中,发现“建炎谏官之 印”、“建炎宿州军资库记”、“建炎宿州州院朱记”等六方宋印, 其中五方均冠有建炎年号。又如“宁宗嘉定十四年,山东郊顺, 铸泰安军及京东安抚使、马步军总管、京东河北镇抚 节制大使印,并冠以嘉定二字”。至于印文中所加“行在”二 字的问题,文献通考记绍兴四年,“权户部侍郎王俣言 请度支、金仓部、太府、司农寺各铸印。以行在所或巡幸 某印为文其他部要一切印记,都省依此施行。诏印文添 行在所字”。有人认为,这当是南宋朝廷在建炎、绍兴年间 的权宜之计,并未长期执行,所铸印记也不多。 其三是会子印的出现。宋史?舆服志记载:“成都府钱引, 每界以铜朱记给之。行在都茶场会子库,每界给印二

10、十五: 国用印三钮,各以三省户房国用司会子印为文;检察印五钮, 各以提领会子库检察印为文;库印五钮,各以会子库印造 会子印为文;合同印十二钮,内一贯文二钮,各以会子库一 贯文合同印为文;五百文、二百文准此。”将官印用于纸币, 这当是中国印史和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宋代印制中的 一个创举,值得更深入地研究。现在,我们尚能看到的“壹贯 背合同”印,即上文提及的“合同印”之一种。实物与文献记载 情况不同,说明当时会子印也有多种,即使是“合同印”也可 能会因不同“界”而印文有所不同。宋朝官印制度-管理与使用壹貫背合同-宋通常所说的官印,其实应分为职印与官司印两种基本形式。 职印是指以官职名称为印章文

11、字的官印,一官一印,并颁发 给官员个人佩带。官司印是指以府衙名称为印章文字的官印, 官司印不授于官员个人,但由官员执掌、保管,一官离任后, 继任官员继续使用。隋唐时,官司印已开始盛行,至宋代则 完全确立了官司印的地位。虽然还有以职印形式出现的官印, 如“(元丰)四年,诏三省印,银铸金涂,给事中印为门下 外省之印,舍人印为中书外省之印”(注:文献通考?王礼 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但也完全是按照官司印 的制度使用的。因此,宋代除继承了隋唐以来对官司印的一 些管理办法以外,最终形成了自己对官印行之有效的管理制 度。其一,国家设置了专门的铸印机构少府监和文思院 宋史?职官志载:在宋代,

12、“凡车辇、饬器、印记之造, 则少府监、文思院隶焉”。但具体到北宋时期,“凡进御器玩、 后妃服饰、雕文错彩工巧之事,分隶文思院,后苑造作所, 本监但掌造门戟、神衣、旌节,郊庙诸坛祭玉、法物,铸牌 印朱记”当时文思院隶属于少府监,是其下属五院之一, 铸造印记是由少府监直接负责的,并不归文思院。但到了高 宗“绍兴三年,诏少府监并归文思院”。之后,文思院就继少 府监成为国家专门的铸印机构了。从现有的实物看,至少是 在真宗咸平年之后所铸官印的背款上,基本上都刻有“少府监 铸”。南宋官印上大多刻有“文思院铸”。这应是少府监、文思 院作为铸印机构最直接的证据。在浙江省博物馆,藏有一方 “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

13、司印”,是当年疏浚西湖时发现的。 其背款刻“建炎四年二月宣抚处置使司行府铸”,显然不合乎 宋代印制,对于这一情况,可有两种解释:一是南宋初年, 时局动荡,政令不行,个别机构擅自越权为下属铸印。二是 因统一铸印不便,朝廷允许一些机构暂时便宜行事的结果。 这类印数量不多,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少府监、文思院除直接从事官印的铸造外,还负责制 定官印的形制。宋史?职官志记载“元丰官制行,始置监、 少监、丞、主簿各一人。监掌百工伎巧之政令,少监为之贰, 丞参领之。凡乘舆服御、宝册、符印、旌节、度量权衡之制, 舆夫祭祀、朝会展采备物,皆率其属以供焉。”这所谓的符印 等物“之制”具体到官印上来,指的

14、就是官印的形制。实际上, 早在元丰改制以前,少府监就一直担负着这项职能。王文盛 是少府监的篆文官,他于仁宗景期间曾两次上书,议定官印 的形制。在第二次上书时他说:“旧例亲王、中书印各方二寸 一分,枢密、宣徽、三司、尚书省、开封府方二寸,节度使 寸九分,节度观察留后、观察使寸八分半,防御、团练使、 转运州、县印,寸八分。凡印,各上下七分,皆阔寸六分, 虽各有差降,而无令式以纪其数。”仁宗肯定了他的建议,“绍 从其言,著于令”。这应当是少府监负责制定宋代官印形制最 为明确的记载。在南宋,少府监这一职能被文思院承袭。 其二,由礼部负责官印的管理宋史?职官志载:“礼部掌 国之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

15、校、贡举之政令。若 印记、图书、表疏之事,皆掌焉。”其实,宋代的礼部对官印 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新印的颁发、废印的收缴和销毁。“神 宗熙宁五年,诏内外官洞官合赐牌印,并令少府监铸造,送 礼部给付。”礼部成为代表国家,给各级官员颁发印记的部门。 宋代的官印虽为铜铸,但是由于一些衙门公务十分繁忙,官 印磨损得快,竟需每年更换一颗新印。“唐印文如丝发,今印 文如筋,开封府、三司印文尤粗,犹且岁易,以此可见事之 繁剧也。”再加上一些机构撤并和人为损坏,宋代各级机构每 年报废大量的官印。而这些废印,各衙门是不能善自处理的, 必须上交礼部。所以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说:“予治平 初,同判尚书礼部,掌诸路纳到

16、废印极多,率皆无用。”最后 他借鉴唐朝的办法,建议“今之废印,宜准故事碎之。”这是 英宗治平年间的事,当时废印只是上交礼部保存,而未做处 理,但到了宋神宗时,已有了销毁印的记录了。“(元丰)六 年,旧制贡院专掌贡举,其印曰礼部贡举之印,以废贡院, 事归礼部,别铸礼部贡举之印。”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防止 官吏盗用旧印,产生奸弊,所以宋史?舆服志神宗元丰 六年十二月“诏自今臣僚所授印,亡殁并赐随葬,不即随葬因 而行用者,论如律”的记载,当是不准确的,最起码这一诏令 没有实行施行。另外,从建国后数十年的考古发掘情况看,宋代官印或为当 时战败者所遗弃,或为战胜者所缴获,多出土于古代遗址或 江河湖泊之中,

17、而在大量宋墓中,仅发现几枚私印而已,至 今尚未见到一枚官印。这种现象也可以作为否 北宋时期税务官员征税使用的铜印 认宋代有赐官印随葬的一个佐证。其三,主要的管理制度 1.牌印制度为了适应官司印的特点, 宋代借鉴唐代的办法,制有铜牌,与官印同时颁发给官员, 这样就使“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 有铜牌刻文云牌岀印入,印岀牌入”。至于具体情况, 我们可参见胡三省于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四年“并牌印 皆没不反”下注曰:“至唐始置职印(即官司印引者注), 任其职者,传而用之。其印盛之以匣,当官者置之卧内,别 为一牌,使吏掌之,以谨岀入,印岀而牌入,牌岀则印入, 故谓之牌印。”这就是说,

18、官印平时由官员本人负责保管,牌 由有关属吏持有,须钤印时,由属吏向官员交牌拿印,用完 后,再交印将牌拿回。2. 知印制度宋代衙署往往有多人为主官,因而岀现主官轮流 “知印”的新情况。如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 政事为副相,设政事堂于禁中,作为其议事办公机构。故宋 史?职官志一记载:“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 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参知政事“仍令不押班,不 知印,不升政事堂”。宋初宰相虽有多人,但只指定二人分别 轮流执掌中书之印。参知政事初设时职位较低,无权执掌中 书之印,也不在政事堂议事。直到至道元年,才“诏宰相与参 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元丰改制后,废除了同中书

19、门下平章事一职,以尚书省的副 长官左、右仆射为宰相,左、右丞管理省务,并任执政(另 二执政为门下、中书二省侍郎各一人),这样,左、右丞即“掌 参议大政,通治省事,以贰令、仆射之职。仆射轮日当笔, 遇假故,则以丞权当笔、知印”。左、右丞就成为在假日权代 左、右仆射执掌相印的实权人物。宋代之所以这样严格规定 “知印”与“不知印”之分,一是为了防止官员,主要是宰相一人 掌印,大权独揽;二是为了明确职责,防止官吏盗用官印, 产生弊端。可以说“知印”制是对唐代牌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和发展,并为以后各代所沿用、继承。3. 临时给印制度宋代对临时受朝廷之命出使外国的官员,无 论原有无官印,都颁发奉使印,作为

20、奉使出入的凭证。如包 拯在庆历五年时,就曾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任贺契丹正旦使, 持奉使印,出使契丹。到了神宗熙宁四年,对颁发奉使印作 了更详细的规定:“诏中外奉使,除文臣两省、武臣横行以上, 不以职务紧慢,余官如使外国,接送伴体量安抚制勘之类, 给奉使印,余给铜记,以奉使朱记为名。”至此,对那些职位 较低的官员,不再颁发奉使印,只给奉使朱记。到了南宋, 继续沿用这一办法,“或衔命出境者,以奉使印给之,复命则 纳于有司”。“后以朝命出州县者,亦如之。新进士置团司, 亦假奉使印,结局还之,此常制也。”这样,奉使印的使用范 围被扩展了,不但“衔命出境者”可持奉使印,临时奉命出巡 州县的官员也被授于奉使

21、印,连新科进士也可借用奉使印了4. 御宝的管理北宋长期都是由“门下省主乘舆八宝”,后在宋 徽宗崇宁五年,尚书省“请置符宝郎四员,隶门下省,二员以 中人充,掌宝于禁中。内符宝郎奉宝岀以授外符宝郎,外符宝郎从宝行于禁卫之内,朝则分进于御坐之前”。内外四 位符宝郎,相互内外,互为牵制,以加强御宝岀纳使用的监 督与管理。高宗绍兴十六年又重新制作了八宝,藏之于御府, 由入内内侍省掌管。其四,复杂的钤印方法宋代不仅有严密的官印管理制度,在 钤印时,也有许多复杂的规定和惯例要遵循,有时连内行人 也搞不明白。大中祥符五年,真宗皇帝在阅览河西节度使、 许州知州石普的奏状时,发现石普用的是许州观察使印,不 解其意

22、,经宰相王旦的详细解释,才弄清了其中的缘由。 宋代的钤印是很有讲究的。首先是皇帝的用宝制度,其八宝 中“镇国宝、受命宝不常用,惟封禅则用之;皇帝之宝,答邻 国书则用之;皇帝行宝,降御札则用之;皇帝信宝,赐邻国 书及物则用之;天子之宝,答外国书则用之;天子行宝,封 册则用之;天子信宝,举大兵则用之”。具体到用宝程序,也 有明确规定,“应合用宝,外符宝郎具奏,请内符宝郎御前请 宝,印讫,付外符宝郎承受”。一般的官司印,钤印时也有严 格的规定。如上文提及的石普,他一人持有节度使、观察使 和知许州三印。“节度使在本镇,兵仗则节度判官、掌书记、 推官书状,用节度印;田赋则观察判官、支使、推官书状, 用观

23、察印;符刺属县,则本使判书,用州印。石普独书 奏章,当用河西节度使印。”如此复杂,难怪连皇帝老子也弄 不清楚了。但是,若是两个衙门共同办理一件事务时,反而较为简单, 行文时只钤用级别较高衙门的官印。如宋史?职官志载: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 为二府。院在中书之北,印有东院、西院之文,共为一院, 但行东院印。”在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独掌军机大 事,中书不得参与。“庆历中,二边用兵,知制诰富弼建言, 边事系国安危,不当专委枢密。仁宗以为然,即诏中书同议。” 此即是上文东、西院“共为一院”之意,实际上是中书与枢密 院共同商议,处理军国大事。如果两院共同签署文件

24、时,只 钤用中书印而不用枢密院印。与此大致相同的是宣徽院有南 院、北院之分。“南院资望比北院颇优,然皆通掌,止用南院 印”宋朝官印制度-形制保捷弟一佰三弟六指揮使朱記-宋 宋代官印的形制是隋唐以来官印形制的总结和发展,它在纽 式、款识、文字风格等方面出现的新形式、新特点,是中国 古代官印形制成熟的标记,并为以后各代所沿用仿效。 质料宋代官印的一大特点就是质料的简单化。在宋代,除皇 帝御宝有用玉、用金之别外,其他官印基本上为铜铸。“秦以 前以金、玉、银为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 下莫得用。”所以,以玉制玺,成为帝王们的专利。宋代皇帝 的御宝也是以玉质为主,金质的较少。太祖制有三方金印

25、, 即“天下合用之印”、“御前之印”、“书诏之印”,太宗将其改铸 为宝时,仍为金质。其他各朝,也只有真宗封禅所用“天下同 文之宝”为金铸。八宝则皆为玉宝。南宋时,高宗皇帝制有十一枚玉宝(含八宝)而仅铸有三枚 金宝。皇后、皇太后、皇太妃、皇太子之宝皆为金铸,只有 真宗刘皇后和英宗高皇后曾垂帘听政,其“皇太后宝”和“太皇 太后之宝”为玉质。“绍兴七年礼官言国朝礼制,诸后谥 宝,曾垂帘听政者则用玉,余则比金用。”至于一般官印的质 料更为单一,“宋因唐制,诸司皆用铜印”。区别仅在于诸王 及中书门下、枢密院、宣徽院、三司、节度使、观察使印涂 金,其余各级官印皆不涂金。但这是宋初的制度,到了元丰 年间,神

26、宗改革官制,将原政事堂的职权分属门下、中书、 尚书三省,三省恢复了实际地位和职权。为显示三省与枢密 院的特殊地位,“元丰四年,诏三省印,银铸金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述:“旧制,中书、 枢密院、三司使印并涂金。近制,三省、枢密院印,用银为 之,涂金,余皆铸铜而已。”从此直到南宋时期,三省和枢密 院印皆用银铸。此外,南宋时,一些地位较低的府吏,还发 有木朱记。尺寸宋代官印的另一特点是印面加大,且官职越大,官印越 大,二者成正比例关系。“宋制,天子之宝皆用玉,篆文,广 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钮。”这应是宋代皇帝 御宝的通制。但特例有两个,一是真宗所制“皇帝恭膺天命之 宝”

27、,因用于封禅,不合常制,仅方一寸二分;二是徽宗制定 命宝,文曰:“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 是八宝后所制九宝,故方九寸。真宗刘后和英宗高后,因其 特殊地位,其宝尺寸也与皇帝御宝相同。另外,据宋史? 舆服志记载:“后宝用金,方二寸四分”,太子宝“方二寸, 厚五寸”,均有定制。诸王及中书门下印,方二寸一分,枢密 院、宣徽院、三司、尚书省诸司印方二寸,节度使印方一寸 九分,其余各机构官印均方一寸八分。朱记“其制长一寸七分, 广一寸六分”。从各地现存宋代官印实物看,至今尚未发现一方御宝及高级 机构官印,所见均为中下级机构官印,如“宜州管下羁縻都黎 县印”,边长5.5厘米;“东南路第十

28、二副将之印”,边长 5.5 厘米。其大小应与宋代一般机构官印的尺寸大体相当。从现 在出土较多的宋代记与朱记实物测量,其边长大致在5至5.5 厘米之间,与记载也基本吻合。钮式宋代官印的第三个特点是钮式的单一化。除宝的钮式较 为多样外,其他各级官印均为长方钮,或称为橛钮、块钮、 矩形钮等。汉魏时期官印,无论何种钮式,均有穿銎用以系授带,以供 官吏随身佩带。隋唐时,由于官司印盛行,官员不再随身佩 带官印,但印钮上的穿銎仍被保留了下来。到宋代,穿銎已 不复存在。与以前的各代相比,这是宋代钮式的一个典型特 征。宋代皇帝御宝均为盘龙钮,只有徽宗所制镇国宝和定命 宝为螭钮;刘、高二皇后宝也为龙钮; 嘉兴府驻

29、劄殿前司金山水军第二將印宋 皇后和皇太子宝为龟钮。书体关于宋代的印文书体历来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多年来 意见相左,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近些年有些文章将宋代官印 书体通体称为九叠篆,也似为不妥。按宋史?舆服志六 记载:“乾德三年,太祖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 先是,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铸印官祝温柔, 自言其祖思言,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 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自是,台、省、寺、 监及开封府、兴元伊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由此看来,当 时人们确实将“屈曲缠绕”形式的书体称为“缪篆”。有的学者为 了将它与汉代的缪篆相区分,承认其演化与发展的新特点, 而将其称

30、之为“后期缪篆”,南、北宋的大多数官印即是这种 书体铸造的。但是,叠篆也确实起自于宋代。徽宗“大观元年,又得玉工, 用元丰年中玉琢天子、皇帝六玺,叠篆”。因此,至少是从北 宋末年起,叠篆就应该已被用于铸造官印了,我们现在所能 看到的“内府图书之印”,应是最好的物证。叠篆使印文布满 了印面,其字屈曲缠绕,不宜辨识,在普通人的心中,显得 更加神秘而又威严。其后,屈曲缠绕更甚,终于在金、元时, 发展成了九叠篆。此外,小篆和楷书也偶被用于官印书体。 款识宋初,官印背款仅刻“XX年X月铸”。大约从真宗朝开始, 背款上加刻了铸印机构的名称,即刻为“XX年少府监铸”,南 宋时又改为“XX年文思院铸”。印钮上或印背上端还刻有一个 “上”字,以防钤印时用反。这是宋代官印背款的一般形式。上文提到,南宋初有一段印制混乱时期,一些机构越权铸印, 有的还将自己的名称刻在了印背。另外,还有一些封爵印, 如“弋阳开国”,印(边长5.3 厘米),印背无款。这种印数量 不多,形制较为特殊。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