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文言文复习资料题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57354323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整理文言文复习资料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整理文言文复习资料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整理文言文复习资料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整理文言文复习资料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文言文复习资料题(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篇论语十则重点字词通假字是知也:女说活用现象吾日三省吾身:日,温故而知新:故,新,传不习乎:传,学而时习之: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见贤思齐焉:贤,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一词多义1. 知:(1)人不知而不愠(2)明白诲女知之乎(3)是知也2、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欲信大义于天下: 谓为信然: 信义著于四海:5、道: 任重而道远: 策之不以其道:6、士 :士不可以不弘毅:管夷吾举于士:7、故:温故而知新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故: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 既克,公问其故。故: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知也(“也”表断)(2)省略句1. 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2. 人不

2、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习”:吾日三省吾身:“日”“三”古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从”古义:今义:可以为师矣:“可以”:是知也:“是”:二句子翻译第一则:学习方法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 (学而)翻译:第二则:为人处事原文:曾子曰:“吾 3。)日三省(xing)吾(w。)身:为(w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 (chu如)不习乎?”(学而)翻译:第三则:学习方法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 翻译: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第五则:学习态度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也。”(为 政)翻译:第六则:学习态度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第七则:学习态度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 亦 远 乎? ”(泰伯)翻译:第九则:修身做人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翻译:第十则:修身做人原文:子贡问曰:“有

4、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卫 灵 公)翻译:三基础知识1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乐趣)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为人态度:(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3)“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指什么人?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4)从第三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2第二则:(1)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2)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吾日三省吾身”的认识。3第三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2)“温故知新”

5、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4 第四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5 第五则:(1)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6 第六则、第七则:(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那句话?7 第八则:(1)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8 第九则: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9 第十则:(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

6、人”是什么关系?(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二阅读探究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2新学期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4第八届中国重庆园林博览会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 达这种喜悦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6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文中那句话作答?7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学习方法,说

7、出来与大家共勉。8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9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10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11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分析。12 请用自己的话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因。13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事有什么启示?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例,谈谈对你的启示。15宋代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16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 风范呢?第二篇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

8、鲁史写编年体史书, 保留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小惠未漏,民弗从也/:2、古今异义词:、小大之狱古义:今义:、齐师伐我古义:今义:、牺牲玉帛古义:今义:、又何间焉古义:今义:、肉食者鄙古义:今义:、弗敢加也古义:今义:、虽不能察古义:今义:、再而衰古义:今义:、必以信古义:今义:康、忠之属也古义:今义:O可以一战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神弗福也一鼓作气4、重点字词解释: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对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望其旗靡:小信未孚:虽不能察: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鼓作气:下视其辙: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难测也,惧有伏焉:

9、三翻译课文:四、理解性背诵: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是:5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限四个字)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8、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一一;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之时。这可以说是。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四、分析理解。1、曹刿与其

10、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说说你的见解。答:2、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 “未可”“可矣”表现曹刿什么?答:3、曹刿分析战场上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 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答:4、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答:5、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 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6、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7、从全文看,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答:8、谈谈“肉食者鄙

11、,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答:9、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10、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11、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品质:军事才能:12、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13、第一段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 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答:中心话题:主要思想;14、曹刿这个人,从战前、战中、战后,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就他 性格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答:15、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 “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16、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答:17、文题相应是写作的基本原则,

12、“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答:五、开放性试题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 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如:2、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你哪些启发?答:3、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 什么启发?答:4、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 合文章说理由)答:5、文中关于用兵的观点给我们什么启发?答:6、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示例遂逐齐师一一(1)既克一一(2)夫大国,难测也(3)望其旗靡一一7、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 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答: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 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你的看法。答:9、曹刿和邹忌劝谏(表述自己主张)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答:10、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