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建筑工程建设标准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7330063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63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山东省建筑工程建设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山东省建筑工程建设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山东省建筑工程建设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资源描述:

《山东省建筑工程建设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建筑工程建设标准(5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2年-2023年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文档 齐鲁斌创作山东省建筑工程建设标准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测与实体检测操作规程主编单位: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2008 济 南前 言本规程是依据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规定的主要内容,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经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多次研讨、论证后编制而成。本规程共分18章,主要内容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外墙节能改造检测方法、外窗气密性检测方法、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方法、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检测方法、锚固件锚固力检测方法、室内温湿度检测方法、供热系统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检测方法、供热系统的补水率检

2、测方法、室外管网的热输送效率检测方法、风管系统各风口风量检测方法、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检测方法、空调机组的水流量检测方法、空调系统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检测方法、平衡照度与照明功率密度检测方法、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方法等内容。规程对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测与实体检测各分项的适用范围、仪器设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示与评定、检测报告内容等做出了具体规定。请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如有修改补充,请反馈给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济南市无影山路29号,邮编250031,电话0531-85595690,Email:),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 编 单 位: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

3、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参 编 单 位:济南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青岛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山东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山东省建筑节能发展促进中心主要起草人:参 编 人 员:目 次1 总 则62 术语、符号72.1 术语72.2 主要符号93 基本规定103.1 检测机构103.2 抽样数量104 外墙节能改造检测方法124.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124.2 仪器设备124.3 试样制备124.4 检测程序124.5 检测结果表示与评价134.6 检测报告内容135 外窗气密性检测方法145.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145.2 仪器设备145.3 检测程序145.4 检测结果计算与表

4、示155.5 检测报告内容166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方法186.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186.2 仪器设备186.3 检测程序186.4 检测结果计算与表示196.5 检测结果评价206.6 检测报告内容207 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检测方法217.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217.2 仪器设备217.3 试样制备217.4 检测程序217.5 检测结果计算与表示227.6 检测结果评价227.7 检测报告内容228 锚固件锚固力检测方法238.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238.2 仪器设备238.3 检测程序238.4 检测结果评价248.5 检测报告中应包含的内容249 室内

5、温湿度检测方法259.1 适用范围259.2 仪器设备259.3 检测条件259.4 检测程序259.5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269.6 检测结果评价269.7 检测报告内容2710 供热系统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检测方法2810.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2810.2 仪器设备2810.3 检测程序2810.4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2910.5 测评结果评价2910.6 检测报告内容2911 供热系统的补水率检测方法3011.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3011.2 仪器设备3011.3 检测程序3011.4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3011.5 测评结果评价3111.6 检测报告内容3112 室外管网

6、的热输送效率检测3212.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3212.2 仪器设备3212.3 检测程序3212.4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3312.5 检测结果评价3312.6 检测报告内容3313 风管系统各风口风量检测方法3413.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3413.2 仪器设备3413.3 检测程序3413.4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3413.5 检测结果评价3513.6 检测报告内容3514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检测方法3614.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3614.2 仪器设备3614.3 检测程序3614.4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3814.5 检测结果评价3914.6 检测报告内容3915空

7、调机组的水流量检测方法4015.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4015.2 仪器设备4015.3 检测程序4015.4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4115.5 检测结果评价4115.6 检测报告内容4116 空调系统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检测方法4316.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4316.2 仪器设备4316.3 检测程序4316.4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4416.5 检测结果评价4416.6 检测报告内容4517 平衡照度与照明功率密度检测方法4617.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4617.2 仪器设备4617.3 检测程序4617.4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4717.5 测评结果评价4717.6 检测报

8、告内容4718 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方法4918.1 适用范围4918.2 仪器设备4918.3 建筑物渗漏检测程序5018.4 外墙饰面缺陷检测程序5118.5 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程序5318.6 检测结果评价5518.7 检测报告内容561 总 则1.0.1 为了加强建筑节能工程检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检测工作水平,保正建筑工程节能效果,依据现行国家有关工程质量和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管理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节能工程中现场与实体检测及评价。1.0.3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测与实体检测的工作程序除应遵守本

9、规程外,尚应遵守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的有关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热流计法热流计法指用热流计进行热阻测量并计算传热系数德测量方法。2.1.2 热箱法热箱法指用标定防护热箱对构件进行热阻和传热系数德测量方法。2.1.3 动态测试方法动态测试方法通过热力学方程考虑测试期间温度及热流的较大德变化幅度对测试结果惊醒分析计算的方法。2.1.4 标准块 用45号钢或铬钢材料所制作的、尺寸为100mm100mm的标准试件。2.1.5 基层 建筑物主体结构或围护结构的混凝土墙体或砌体,及其表面的找平层。2.1.6 粘结剂 将标准块与试样有效粘结在一起的材料,

10、应与保温板材相容。2.1.7后置锚固件把保温板固定于基层墙体的专用连接件,包括膨胀锚栓、塑料锚栓及其他各种形式的保温系统配套连接件。2.1.8 平均室温在某房间室内活动区域内一个或多个代表性位置测得的,不少于24h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内空气温度逐时值的算术平均值。2.1.9 探测器红外热像仪中用于感应温度的传感器元件。2.1.10 工作波段红外热像仪响应红外辐射的波长范围。2.1.11 测温范围 红外热像仪在满足准确度情况下能够稳定测量的温度的范围。2.1.12 最小测温视域衡量红外成像系统综合功能的一种量度,等同于系统的最低解像度,使观测者能对一个被置于均匀大背景中某一大小及距离、处于某一温度下

11、的目标物的温度进行准确测量,其测点大小足够让观察者能在限定时间内通过监视器准确测量此目标的温度。2.1.13 热能对焦分析红外热谱图的一种基本设定方法,是把红外热谱图上的温度分布,利用调校显示温域及显示温差,将温度的分布最极限地利用颜色或光暗显示出来。2.1.14 主动性探测/被动性探测目标物存在缺陷时,可能由于环境影响从而在缺陷部位造成温度差异,一般测试可以利用阳光或大气的温度变化形成升温或降温,此种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的检测叫作被动性探测;如测试环境不足以使缺陷部位产生可测量的温度差异,需要采用人工升/降温(例如:使用射灯、热风器、空调等)等措施,产生可以测量的温度差异以发现缺陷部位,此种测试

12、方法叫作主动性探测。2.1.15 结构性热桥指在外墙和屋顶等围护结构处,传热能力相对较强,热流相对较密集的部位。2.1.16 水力平衡度采暖居住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循环水量(质量流量)的测量值与设计值之比。2.1.17供热系统补水率供热系统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检测持续时间内,该系统单位建筑面积单位时间内的补水量与该系统单位建筑面积单位时间理论循环水量的比值。该理论循环水量等于热源的理论供热量除以系统的设计供回水温差。2.1.18 采暖设计热负荷指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需由锅炉房或其他供热设施供给的热量,单位:Wm2。 2.1.19 正常运行工况处于热态

13、运行中的集中采暖系统同时满足以下诸条件时,则称该系统处于正常运行工况。 所有采暖管道和设备均处于供热状态; 在任意相邻的两个24小时内,第二个24小时内系统补水量的变化值不超过第一个24小时内系统补水量的10%; 采用定流量方式运行时,系统的循环水量为设定值的100-110%; 采用变流量方式运行时,系统的循环水量和扬程在设计规定的运行范围内。2.1.20 室外管网热输送效率管网输出总热量(输入总热量减去各段热损失)与管网输入总热量的比值。2.1.21风系统平衡度指总风量实际测试值与设计值的偏差。2.1.22 标准状态空气 指大气压力为101.3kpa、温度为20、密度为1.2kg/m3条件下

14、的空气。2.1.23 额定风量在标准空气状和规定的试验工况下,单位时间进入机组的空气体积流量,单位为m3/h或m3/s。2.1.24风机盘管机组由风机、换热器及过滤器等组成一体的空气调节设备,是空气水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2.1.25空调设备用于处理和输配空气以满足被调空间的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要求的各种设备的总称。2.1.26 额定供冷量空调设备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的总除热量。2.1.27 额定供热量空调设备在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下供给的总显热量。2.1.28 照度表面上一点的照度是入射在包含该点的面元上的光通量除以该面元面积所得之商。 该量的符号为E,单位为勒克斯(lx),1l

15、x=1lx/ m22.1.29 照明功率密度单位面积上的照明安装功率(包括光源、镇流器或变压器),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2)2.2 主要符号K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K);R 围护结构的热阻;HBj水利平衡度;Rmp供热系统补水率;q -采暖设计热负荷,Wm2;ht室外管网热输送效率;FHBj风系统平衡度。3 基本规定3.1 检测机构3.1.1 开展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测与实体检测的检测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 所开展的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测与实体检测项目应通过计量认证;2 应取得见证取样简则机构资质证书。3.1.2 检测人员应满足以下要求:1 应经培训上岗,具有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法

16、的专业资格证书;2 应有其所在检测机构的聘任证书。3.2 抽样数量3.2.1 外墙节能构造检测抽样规定1取样部位取样部位应选取节能构造有代表性的外清上相对隐蔽的部位,并宜兼顾不同朝向和楼层;取样部位必须确保钻芯操作安全,且应方便操作。2取样数量外墙取样数量为一个单位工程每种节能保温做法至少取3个芯样。取样部位宜均匀分布,不宜在同一个房间外墙上取2个活个以上芯样。3.2.2 外窗气密性检测抽样规定每个单位工程的外窗至少抽查3樘。当一个单位工程外窗有2种以上品种、类型和开启方式时,每种品种、类型和开启方式的外窗应抽查不少于3处。3.2.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抽样数量由于受到检测条件、检测费用和检

17、测周期的制约,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不宜广泛推广。但当部分工程具备条件时,也可对围护结构直接进行传热系数的检测。此时的检测方法、抽样数量等应在合同约定或遵守另外的规定。检测过程中一个单体工程最少抽查3个检测点。抽样数量或在合同中约定。3.2.4 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检测抽样数量1 抽样数量:每种类型的基层取5处有代表性的部位;2 试样规格:100mm100mm。3.2.5 锚固件锚固力检测抽样数量1 抽样数量:每种类型的基层墙体取锚固件数量的1,且不少于3根;2 抽样部位:随即抽取。3.2.6 室内温湿度检测抽样数量1 温、湿度检测面积应按照空调系统分区进行选取,检测面积不应小于总建筑面积

18、的0.5%,总建筑面积不足200m2时,应全额检测。2 每层至少选取3个代表房间。3.2.7 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抽样数量1 对于住宅,一个检验批中受检住户不宜超过总套数的0.5%,对于住宅以外的其它居住建筑,不宜超过总间数的0.1%,但不得少于三套(间)。当检验批中住户套数或间数不足三套(间)时,应全额检测。顶层不得少于一套(间);2 外墙或屋面的面数应以建筑内部分隔为依据。受检外表面应从受检住户或房间的外墙或屋面中综合选取,每一受检住户或房间的外围护结构受检面数不得少于一面,但不宜超过五面;3 抽样部位以一个检验批中房间为单位随机抽取确定。3.2.8 供热系统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抽样数量1

19、当采暖系统中热力入口总数量不超过5个时,应全额检测;2 对于热力入口总数量超过5个的采暖系统,应根据各个热力入口距热源中心距离的远近,按照近端2处,远端2处,中间区域2处的原则确定受检热力入口。3.2.9 供热系统的补水率检测抽样数量每个采暖系统均应进行补水率检查。3.2.10 室外管网的热输送效率检测抽样数量每个采暖系统均宜进行室外管网热输送效率检查。3.2.11 风管系统各风口的风量检测抽样数量1 每个主风系统宜进行风系统平衡度检测;2 支路系统小于5个时,全数检测;3 支路系统多于5个时,按照近端2个,中间区域2个,远端2个的原则进行检测。3.2.12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检测抽样数量

20、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一个系统。3.2.13 空调机组的水流量检测抽样数量按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一个系统。3.2.14 空调系统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抽样数量全数检查。3.2.15 平衡照度与照明功率密度抽样数量 按同一功能区不少于2处。4 外墙节能改造检测方法4.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4.1.1 适用范围为统一建筑节能工程外墙节能构造现场检测方法,保证外墙节能构造现场检测工作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评价正确的要求,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现场检验带有保温层的建筑外墙其节能构造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建筑节能工程外墙节能构造现场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

21、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技术及劳动保护规定。4.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JGJ 144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GB 50411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4.2 仪器设备4.2.1 钻芯机采用内径70mm的金刚石或人造金刚石薄壁钻头,适应于玻纤网及钢丝网保温层的钻取。4.2.2 钢直尺分度值为1mm。4.3 试样制备4.3.1 取样部位取样部位应选取节能构造有代表性的外清上相对隐蔽的部位,并宜兼顾不同朝向和楼层;取样部位必须确保钻芯操作安全,且

22、应方便操作。4.3.2 取样数量外墙取样数量为一个单位工程每种节能保温做法至少取3个芯样。取样部位宜均匀分布,不宜在同一个房间外墙上取2个活个以上芯样。4.4 检测程序4.4.1 芯样钻取1 使用钻芯机从保温层一侧钻取直径70mm的芯样,钻取深度为钻透保温层到达结构层或基层表面,必要时也可钻透墙体;2 当外墙的表层坚硬不易钻透时,也可局部剔除坚硬的面层后钻取芯样,但钻取芯样后应恢复原有外墙的表面装饰层;3 从钻头中取出芯样时应谨慎操作,以保持芯样完整,当芯样严重破损难以判断节能构造或保温层厚度时,应重新取样检验;4 钻取芯样时应尽量避免冷却水流入墙体内及污染墙面;5 对每个芯样进行标示,并记录

23、取样部位。4.4.2 芯样检查1 保温材料种类检查:对照设计图纸观察、判断保温材料种类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难以观察、判断准确的也可其他有效方法判断;2 测量保温层厚度:用钢直尺在垂直于芯样表面(外墙面)的方向上量取保温层厚度,精确到1mm;3 保温层构造做法:观察或剖开检查保温层构造做法是否符合设计和施工方案要求。4.4.3 芯样拍照芯样检查完后,在芯样的侧面付上标尺,对着侧面拍照,在照片上注明每个芯样的取样部位。4.4.4 取样部位的修补可采用聚苯板或其他保温材料制成的圆柱型塞填充并用建筑密封胶密封。修补后宜在取样部位挂贴注有“外墙节能构造检验点”的标志牌。4.4.5 原始记录内容原始记录至少

24、应包括以下内容:工程名称、检测项目、主要仪器设备、检测日期、检测人员、取样部位、芯样外观、保温材料种类、保温层厚度、外墙节能构造等。4.5 检测结果表示与评价4.5.1 计算芯样实测厚度的平均值。4.5.2 当实测厚度的平均值达到设计厚度的95%及以上且最小值不低于设计厚度的90%时,应判定保温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应判定保温层厚度不符合设计要求。4.5.3 当检验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委托具备检测资质的见证检测机构增加一倍数量再次取样检验。仍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判定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不符合设计要求。此时应根据检验结果委托原设计单位或其他有资质的单位重新验算房屋的热工性能,提出技术处理方案

25、。4.6 检测报告内容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 抽样方法、抽样数量与抽样部位;2 芯样状态的描述;3 实测保温层厚度,设计要求厚度,设计和施工方案要求的构造做法;4 给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检验结论;5 芯样照片;6 监理(建设)单位取样见证人的见证意见;7 参加现场检验的人员及现场检验时间;8 检测发现的其他情况和相关信息。5 外窗气密性检测方法5.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10.1.1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已安装的建筑外窗气密性的现场检测。10.1.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

26、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GB 50411-2007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G/T 211-2007 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GB/T 7107-2002 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5.2 仪器设备5.2.1 门窗现场气密性能检测设备。5.2.1 卷尺。5.2.3 气压表。5.2.4 温湿度计。5.3 检测程序5.3.1 试件及检测要求5.3.1.1外窗及连接部位安装完毕达到正常使用状态。5.3.1.2每个单位工程的外窗至少抽查

27、3樘。当一个单位工程外窗有2种以上品种、类型和开启方式时,每种品种、类型和开启方式的外窗应抽查不少于3处。5.3.1.3气密检测时的环境条件记录应包括外窗室内外的大气压及温度。当温度、风速、降雨等环境条件影响检测结果时,应排除干扰因素后继续检测,并在报告中注明。 5.3.1.4检测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5.3.2 检测过程5.3.2.1气密性能检测前,应测量外窗面积;弧形窗、折线窗应按展开面积计算。从室内侧用厚度不小于0.2mm的透明塑料膜覆盖整个窗范围并沿窗边框处密封,要求能覆盖整个窗口,接着用密封胶带将窗口密封,确认密封良好,密封膜不应重复使用。在室内侧的窗洞口上安装密封板,确认密封

28、良好。5.3.2.2气密性能检测压差检测顺序见图5.1,并按以下步骤进行:1 预备加压:正负压检测前,分别施加三个压差脉冲,压差绝对值为150 Pa,加压速度约为50 Pa/s。压差稳定作用时间不少于3s,泄压时间不少于1s,检查密封板及透明膜的密封状态。2 附加渗透量的测定:按照图5.1逐级加压,每级压力作用时间约为10s,先逐级正压,后逐级负压。记录各级测量值。附加空气渗透量系指除通过试件本身的空气渗透量以外通过设备和密封板,以及各部分之间连接缝等部位的空气渗透量。3 总空气渗透量测量:打开密封板检查门,去除试件上所加密封措施薄膜后关闭检查门并密封后进行检测。检测程序同2。5.4 检测结果

29、计算与表示5.4.1检测结果计算5.4.1.1分别计算出升压和降压过程中在100 Pa压差下的两个附加渗透量测定值的平均值和总渗透量测定值的平均值,则窗试件本身100Pa压力差下的空气渗透量qt(m/h)即可按下式(5.1)计算: (5.1)5.4.1.2利用下式(5.2)将qt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渗透量q(m/h)值。(5.2)式中:q标准状态下通过试件空气渗透量值,m/h P 试验室气压值,kPa T 试验室空气温度值,K qt 试件渗透量测定值,m/h5.4.1.3将q值除以试件开启缝长度,即可得出在100 Pa下,单位开启缝长空气渗透量q1(m/(mh)值,即式5.3:(5.3)或将q值

30、除以试件面积A,得到在100 Pa下,单位面积的空气渗透量m/(h)值,即式5.4:(5.4)正压、负压分别按式5.1式5.4进行计算。5.4.2分级指标值的确定5.4.2.1为了保证分级指标值的准确度,采用由100 Pa检测压力差下的测定值q1值或q2值,按式(5.5)或(5.6)换算为10 Pa检测压力差下的相应值q1(m/(m.h)值或q2(m/(m2.h)值。(5.5) (5.6)式中: q1100 Pa作用压力差下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值,m/(m.h);q1 10 Pa作用压力差下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值,m/(m.h);q2100 Pa作用压力差下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值,m/(m2.h);

31、q2 10 Pa作用压力差下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值,m/(m2.h)。 5.4.2.2将三樘试件的q1值或q2值分别平均后对照表5.1确定按照缝长和按面积各自所属等级。最后取两者中的不利级别为该组试件所属等级。正、负压侧值分别定级。表5.1 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表分级12345单位缝长分级指标值q1 /( m/(m.h)6.0q14.04.0q12.52.5q11.51.5q10.5q10.5单位面积分级指标值q2/ (m/(m2.h)18q21212q27.57.5q24.54.5q21.5q21.55.4.2.3当外窗气密性现场实体检验出现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规定的情况时,应扩大一倍数量抽样

32、,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或参数再次检验。仍然不符合要求时应给出“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结论。5.5 检测报告内容检测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 委托和生产单位,检测机构的名称;2 试件的品种、系列、型号、规格、位置(横向和纵向)、连接件连接形式、主要尺寸及图纸(包括试件立面和剖面、型材和镶嵌条截面、排水孔位置及大小,安装连接)。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工程概况、工程设计要求,既有建筑门窗的已用年限;3 玻璃品种、厚度及镶嵌方法;4 明确注出有无密封条。如有密封条则应注出密封条的材质;5 明确注出有无采用密封胶类材料填缝。如采用则应注出密封材料的材质;6 五金配件的配置;7 气密性能单位面积的计算结果,正负

33、压所属级别及综合后所属级别。未定级时,说明是否符合工程设计要求;8 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温度、大气压、有无降雨、风力等级等试验环境信息以及对各因素的处理;9 检测依据、检测设备、检测项目、检测类别和检测时间,以及报告日期;10 检测人员、审核人员及批准人员的签名。6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方法6.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6.1.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省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节能工程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其他建筑的节能检测可参照执行。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技术及劳动保护规定。6.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使用本规程

34、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JGJ132-2007 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6.2 仪器设备6.2.1 热流计热流计及其标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用热流计(JC/T 3016)的规定。6.2.2 温度传感器 宜采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温度测量时测量误差应小于0.5,用一对温度传感器直接测量温差时,测量误差应小于2,用两个温度值相减求取温差时,测量误差应小于0.2。6.2.3 数据采集记录仪热流和温度测量应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记录仪表,数据存储方式应适用于计算机分析。测量仪表的附加误差应小于2V或0.05。6.2.4 其他仪器本试验尚可采用热流计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

35、部门认定的其它现场检测仪器。6.3 检测程序6.3.1 检测项目1 屋顶传热系数;2 外墙传热系数;3 分户墙、楼板传热系数;4 热桥传热系数。6.3.2 检测环境要求检测应在采暖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检测时间宜选在最冷月且应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96h。检测期间室内空气温度应保持基本稳定,热流计不得受阳光直射,围护结构被测区域的外表面宜避免雨雪侵袭和阳光直射。6.3.3 检测仪器安装 1 热流计应直接安装在被测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上,且应与表面完全接触;测点位置不应靠近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德部位,不应受加热、制冷装置和风扇的直接影响;热流计表面的辐射系数应与被测构件表面

36、德辐射系数基本相同。 2 温度传感器应在被测围护结构两侧表面安装。内表面温度传感器应靠近热流计安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宜在与热流计相对应的位置安装。温度传感器连同0.1m长引线应与被测表面紧密接触,传感器表面的辐射系数应与被测表面基本相同。6.3.4 检测程序 1 检测应在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 2 在自然通风状态下检测时,持续检测时间应不小于2d,其中天气晴好日不少与1d,逐时记录各点温度、热流数据。 3 采暖(空调)均与升(降)温过程不小于1d,恒温过程应不小于5d,降(升)温过程不小于1d,逐时记录各点温度、热流数据。4 检测期间,应逐时记录热流密度和内、外表面温度。可记录多次采样数据的平均

37、值,采样间隔宜短于传感器最小时间常数的二分之一。6.3.5 原始数据记录试验结束后应记录以下内容:1 样品名称及规格型号; 2 检测装置的编号及运行情况;3 窗户尺寸和面积、开启形式、开启面积、窗框面积比、隔热型材的厚度;4 玻璃的品种及镀膜情况、玻璃及两层玻璃间空气层厚度、间隔层所充气体种类;5 测试参数:热室空气平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冷箱空气平均温度和气流速度。6 数据采集:达到稳定条件后电暖气的加热功率、冷热室空气温度及温差、热室内外表面温差、填充物表面温差;7 其他参数:填充物热导、填充物面积、冷热室外壁的热流系数;8 数据整理:传热系数K值的计算及结果;9 试件热侧表面温度、结露和

38、结霜情况;10 检测时间、检测人员、审核人。6.4 检测结果计算与表示6.4.1 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数据分析1 按公式6.1计算围护结构的热阻,并符合下列规定: (6.1)式中:R 围护结构的热阻 m2K/W;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第j次测量值(); 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的第j次测量值(); 热流密度的第j次测量值(W/m2)。2 对于轻型围护结构(单位面积比热容小于20KJ/ (m2K)),宜使用夜间采集的数据(日落后1h至日出)计算围护结的热阻。当经过连续四个夜间测量之后,相邻两次测量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于5%时即可结束测量。3 对于重型围护结构(单位面积比热容大于等于20KJ/ (m2K))

39、,应使用全天数据(24h的整数倍)计算围护结构的热阻,且只有在下列条件得到满足时方可结束测量:末次R计算值与24h之前的R计算值相差不大于5%;检测期间内第一个ITN(2DT/3)天内与最后一个同样长的天数内R的计算值相差不大于5%。注: DT为检测持续天数, ITN表示取整数。6.4.2 采用动态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恒温期5d的测试数据按以下方法计算热阻。当计算结果满足以下一种状态时,其热阻计算值即为实测值:1 分别采用恒温过程的后4d和后3d的测试数据进行拟合,热阻计算值相差不大于5%时的后3d的热阻计算值;2 采用恒温过程的后4d和后3d的测试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其可信度偏差值小于5%

40、时的测试数据热阻计算值。6.4.3 传热系数计算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按公式6.2计算 K = 1/(Ri+R+Re) (6.2)式中:K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K);Ri 内表面换热阻;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GB50176)附录二附表2.2的规定采用; Re外表面换热阻;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GB50176)附录二附表2.3的规定采用。6.5 检测结果评价当所检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均符合设计要求时,所检项目合格;6.6 检测报告内容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 委托和施工单位。2 工程名称、竣工日期、建筑面积、围护结构构造形式。3 检测依据、检测设备、检测项目、检测

41、部位和检测时间,以及报告日期。4 检测部位及测点布置示意图。5 检测结果:围护结构传热系数。6 测试人、审核人及负责人签名。7 检测单位。7 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检测方法7.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7.1.1 适用范围为统一建筑节能工程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现场检测方法,保证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现场检测工作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评价正确的要求,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建筑节能工程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现场检测。建筑节能工程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现场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技术及劳动保护规定。7

42、.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JGJ 144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 3056 数显式粘结强度检测仪7.2 仪器设备7.2.1 粘结强度检测仪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数显式粘结强度检测仪JG 3056的规定,且应具有有效期内的计量检定证书。7.2.2 钢直尺分度值为1mm。7.2.3 辅助工具及材料 手持切割锯;粘结剂,应与保温板材相容,其粘结强度应大于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胶带等。7.3 试样制备7.3.1 试样切割 首先在保温板材粘结部位的表面标出100mm100mm的尺寸线,然后

43、用切割锯切割至基层表面。7.3.2 粘贴标准块试样表面应干净、干燥。粘结剂应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配比使用,应随用随配、搅拌均匀。将标准块粘贴在试样表面,并及时用胶带固定,粘结剂不应粘连周围保温板材。7.4 检测程序7.4.1 仪器安装1 在标准块上安装带有万向接头的拉力杆;2 安装专用穿心式千斤顶,使拉力杆通过穿心式千斤顶中心,并与标准块垂直;3 调整千斤顶活塞,使之具有足够的行程,并将数字显示器读数调零,然后拧紧拉力杆螺母。7.4.2 检测步骤1 顺时针匀速摇转手柄,直至试样破坏,记录数字显示器峰值数值及破坏部位。2 检测后将千斤顶降压复位,取下拉力杆,并将标准块表面粘结剂清理干净。7.4.3

44、 原始记录原始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工程名称、检测项目、主要仪器设备、检测日期、检测人员、检测部位、破坏荷载、破坏部位、有效粘结面积。7.5 检测结果计算与表示7.5.1 单个试样的粘结强度应按公式(7.5.1)计算: (7.5.1)式中 第个试样的粘结强度(MPa),精确至0.01 MPa; 第个试样的粘结力(kN),精确至0.001kN; 第个试样的有效粘结面积(mm2),精确到1mm2。7.5.2 每组试样的粘结强度应以5个测试值的平均值表示,精确至0.01MPa。7.6 检测结果评价 当设计给出粘结强度时,每组试样的粘结强度应不小于设计值;当设计无要求时,可参照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45、JGJ 144的规定,其粘结强度应不小于0.1MPa。7.7 检测报告内容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 工程名称、委托单位、施工单位等工程信息;2 检测项目;3 检测依据的标准; 4 检测日期;5主要检测设备; 6 检测数量;7 检测部位及检测结果; 8 检测人员、校核人员、批准人员签字;9 检测机构盖章。8 锚固件锚固力检测方法8.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8.1.1 适用范围为统一建筑节能工程后置锚固件锚固力现场检测方法,保证现场检测工作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评价正确的要求,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建筑节能工程后置锚固件锚固力现场检测。建筑节能工程后置锚固件锚固力现场检测除应符

46、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技术及劳动保护规定。8.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JGJ 144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 3056 数显式粘结强度检测仪8.2 仪器设备8.2.1 拉拔仪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数显式粘结强度检测仪JG 3056的规定,且应具有有效期内的计量检定证书。8.2.2 拉拔仪组装拉拔仪可根据不同后置锚固件类型自行组装,但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设备的加荷能力应比检测荷载值至少大20,且能连续、平稳地加荷;2 设备

47、的测力系统,其整机误差不得超过全量程的2,且应具有峰值贮存功能;3 设备的液压加荷系统在短时(5min)保持荷载期间,其降荷值不得大于5;4 设备的连接杆应能保持力线与后置锚固件的中心线对中;5 设备的支撑点与后置锚固件的净间距不应小于1.5(为有效埋深),且不应小于60mm。8.3 检测程序8.3.1 检测准备1 在后置锚固件上安装带有万向接头的拉力杆;2 安装专用穿心式千斤顶,使拉力杆通过穿心式千斤顶中心,并与后置锚固件中心线对中;3 调整千斤顶活塞,使之具有足够的行程,并将数字显示器读数调零,然后拧紧拉力杆螺母。8.3.2 检测步骤1 顺时针匀速摇转手柄,直至设定的检测荷载,并在该荷载下

48、保持2min,记录数字显示器峰值数值;2 检测后将千斤顶降压复位,取下拉力杆。8.3.3 原始记录原始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工程名称、检测项目、主要仪器设备、检测日期、检测人员、检测部位、检测荷载。8.4 检测结果评价8.4.1 当后置锚固件在持荷期间无滑移或其他损坏迹象出现,且读数显示器的荷载示值在2min内下降幅度不超过5的检测荷载时,应评价其锚固抗拔承载力合格。8.4.2 当所检后置锚固件的锚固抗拔承载力达不到设计值时,应扩大一倍数量抽样,重新检测。8.5 检测报告中应包含的内容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委托单位、工程名称、施工单位等工程信息;2 检测项目;3 检测依据的标准; 4 检

49、测日期;5主要检测设备; 6 检测数量;7 检测部位及检测结果;8 检测人员、校核人员、批准人员签字;9 检测机构盖章。9 室内温湿度检测方法9.1 适用范围为统一建筑节能工程建筑室内温湿度现场检测方法,保证现场检测工作符合安全使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评价正确的要求,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室内温湿度现场检测。室内温湿度现场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技术及劳动保护规定。9.2 仪器设备9.2.1 温度检测仪器温度检测仪器应满足以下规定:1 应具有连续测量记录功能;2 分辨率不应低于0.1;3 准确度不应低于0.5级;4

50、 具有有效的计量检定证书。9.2.2 相对湿度检测仪器相对湿度检测仪器应满足以下规定:1 应具有连续测量记录功能;2 分辨率不应低于1%;3 准确度不应低于5%;4 具有有效的计量检定证书。9.3 检测条件9.3.1 现场检测应避免在夏季高温高湿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进行。9.3.2 测试期间,采暖空调系统应正常运行,且外窗处于关闭状态。9.4 检测程序9.4.1 测点应符合以下规定:1三层及以下的建筑应逐层选取空调区域布置温、湿度测点;2 三层以上的建筑应在首层、中间层和顶层分别选取空调区域布置温、湿度测点。9.4.2 测点应设于室内活动区域,且距楼面7001800mm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位置,温、湿

51、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温、湿度测点位置及数量还应符合以下规定:1 室内面积不足16m2,设测点1个; 2 室内面积16m2及以上不足30 m2,设测点2个; 3 室内面积30m2及以上不足60m2,设测点3个; 4 室内面积60m2及以上不足100m2,设测点5个;5 室内面积100m2及以上每增加2050m2酌情增加12个测点。9.4.3 室内平均温、湿度应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时间不少于24h,数据记录时间间隔最长不得超过30min。9.5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9.5.1 室内平均温度室内平均温度应按公式(9.1)和式(9.2)计算: (9.1) (9.2) 式中 -检测

52、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温度();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个室内逐时温度(); -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逐时温度的个数; -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个测点的第个温度逐时值(); -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布置的温度测点的点数。9.5.2 室内平均相对湿度室内平均相对湿度应按公式(9.3)和式(9.4)计算: (9.3) (9.4) 式中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相对湿度();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个室内逐时相对湿度(); -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逐时相对湿度的个数; -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个测点的第个相对湿度逐时值(); -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

53、间布置的相对湿度测点的点数。9.6 检测结果评价9.6.1 建筑物夏季平均室温及相湿度合格指标筑物夏季平均室温应在设计范围内,且所有受检房间逐时平均温度的最低值夏季室内温度不得低于26,若室内相对湿度大于65%时,受检房间逐时平均温度的最低值夏季室内温度不得低于24。9.6.2 建筑物冬季平均室温合格指标建筑物冬季平均室温应在设计范围内,且所有受检房间逐时平均温度的最低值不应低于16(已实行按热量计费、室内散热设施装有恒温阀且住户出于经济的考虑,自觉调低室内温度者除外),同时检测持续时间内房间平均室温不得高于20。 。9.7 检测报告内容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 工程名称、委托单位、施工单位

54、等工程信息;2 检测标准依据;3 检测日期;4 所用设备的型号、系列号等;5 建筑物外部空气温度6 建筑物外部空气湿度。10 供热系统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检测方法10.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10.1.1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建筑物供热系统室外管网的水利平衡现场检测。 供热系统室外管网的水利平衡现场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山东省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技术及劳动保护规定。10.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50019-2003 采暖通风

55、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411-2007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JGJ26-95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32-2001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 10.2 仪器设备检测设备采用超声波流量计,应在标定后使用。设备应该显示瞬时流量或累计流量,或能自动存储,打印数据,或可以和计算机接口。其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0.1。表10.1 建筑工程用超声波流量计的主要技术参数序号主要项目参数1量程0-30m/s2精准度0.5F.S3分辨率0.01 m/s10.3 检测程序10.3.1 检测方法参照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13.1的规定。10.3.2 水力平衡度的检测应在采暖系统正常运行工况下进行。

56、10.3.3 建筑物供热量应采用热计量装置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或主供水回路上检测,供回水温度和流量传感器的安装宜满足相关产品的使用要求。10.3.4水利平衡度检测期间,采暖系统总循环水量应维持在恒定且为设计值的100%-110% 。10.3.5 流量计量装置宜安装在建筑物相应的热力入口处,切宜应符合相应产品的使用要求。10.3.6 循环水量的检测值应以相同检测持续时间(一般为10min)内各热力入口处测得的结果进行计算。10.3.7 检测管段需要有前10D后5D的长直管段,并且不应有阀门;10.3.8 测量的流体需充满管道,且没有气泡和杂质;10.3.9 测量管道的内径;10.3.10 在水平管道的水平方向的45度范围内安装,在垂直管道上,检测器安装到管道的四周;10.4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 水力平衡度(HBj)按式10.1计算: HBj = Gwm,j / Gwd,j (10.1)式中 HBj第j个热力入口处的水力平衡度;Gwm,j 第j个热力入口处循环水量的检测值;Gwd,j第j个热力入口处循环水量的设计值;HBj热力入口编号;10.5 测评结果评价供热系统室外管网的水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