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57264774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3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本人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本人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本人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本人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人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5W養矍S直YS凶曹労、回陆沟1-OW1葢i-酣IMiOKU5f爭-皿otsl疵w,微蔓皿厂Bwsswffll戈、-0t8HKi8盐胃B-&常、船塞囹益蔓皿-、Bisfinlsit-si。隸Him昭:iifMi-。叵岸BTW、KW9Z.92、wlissmMsm5wlh香工3EI寸-nlAUBHiI-3,HK,fl黒NwwkmW1那峻【总、二專.=DHIlIHI囂owm-萨舉zoi,凶-莒咫T:-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引起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地球气候的形成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切过程产生极大影响,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

2、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使其能以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着地球周围的大气,使地球保持一个具有一定厚度和质量的大气层。才有了多种圈层,才有生命。(2)地球巨大的表面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场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就是地球本身的旋转。它的旋转轴叫地轴,地轴通过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的这种绕轴旋转被称为自”转,以别于它绕太阳的公转。曰的概念:恒星曰:以春分点为参考点,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太阴曰月球为参考点,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通常所说的1日(一昼夜)是指太阳日。自转角

3、速度:地球各部分都有相同的自转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平均为每耐15,或每分15,每秒15”。自转线速度:地求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大,在南北纬60地方,地球自转的速度减为赤道的一半;至南北两极减小为零。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潮汐摩擦对地求自转起着“刹车”那样的作用,使它的速度不断减慢。地求自转速度的季节变化又分周年变化和半周年变化。前者主要是季风的变化引起的;后者是大气潮汐引起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是靛地理坐标的基础。2.决定昼夜更替,并吏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律。3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所

4、有在北半求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求则向左偏。4.产生了地方时。5.对潮汐产生阻碍作用。地方时:某一地方某一恒星两次经过同一地的时间间隔。地球公转的概念:地求按照一定O道绕太K运动,称为公专。证居:恒星周年视差地求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大;7月初经过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小。季节变化是半求性现象。季节变化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是气候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K的回归运动2.太K高度角的周年变化3.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4.四季更替5.五带分布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太阳的回归运动,造成地求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五带:地求上的五带,是根据

5、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划分的。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地求上的五带,是根据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划分的。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季节变化是半求性现象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半求性的。五带:地求上的五带,是根据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划分的。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热带是跨赤道的唯一有太阳直射的纬度带;南、北寒带是南、北半球各自唯一的有极昼和极夜的纬度带;南、北温带则是南、北半球从热带到南寒带和北寒带的过渡地带,即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和极夜的地带。黄赤交角为0时:季节消失,温度年较差减小; 季风肖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 赤道付近更热,中高纬度更令

6、,径向环渝豳; 极昼极夜肖失,热带宽度减,寒带宽度增加; 季风区降水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 纬度地带性更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径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减弱。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法线同赤道平面的交角。经度是两面角,即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地球的内部构造特征: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它们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地幔和外b核之间的界面,称古登堡面。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界面,称莱曼面。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康拉德面。(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

7、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等。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井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0

8、|h第二章地壳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条痕:锐器識炳物后粉末的颜色,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能九摩氏硬度计分为十级: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相对硬度:指甲2.5刀5.5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叫解里裂开面称解理面。断口: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不规则的破裂面。解理不完全,则断口愈显著。岩浆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分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也可划分为侵入岩和和喷出岩。沉积岩: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类型:碎屑岩

9、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或者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变质岩: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由变质乍用形成的岩石。控制变质作用的三要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当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在地壳深处冷凝形成的岩石岩叫深成侵入岩;在地壳浅层冷凝形成的岩石叫浅成侵入岩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和和矿物之间相互关系等特征。1.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隐晶质、玻璃质。2.按颗粒大小分

10、为: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10520.2mm晶体关系分为:等粒结构、斑状结构、辉绿结构。玻璃质结构:矿物没有结晶,岩石断面光滑。是岩浆岩喷出地表迅速冷却而成。喷出岩特有的结构。岩浆岩构造:是指岩石各组成部分在岩石中的排冽方式或充填方式。分类: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孑b构造、杏仁构造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一一剥蚀与搬运一一沉积一一固吉成岩。固结成岩作用几种途径:压固乍用一一胶吉作用一一重结晶一一新矿物的形成层理构造:扌指岩石的成分、结勾、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层面构造:女如波痕、雨痕、干裂等等。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

11、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卖性遭到破坏的现象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海侵(浸)层位: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广大,称为“海侵”,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海侵层位”。海侵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海退层位: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缩小,称为“海退”。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海退层位”海退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

12、海洋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构造运动:由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动、变位的一种机械作甩(通常与地壳运动通用)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水平运动: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齐压力或长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2)垂直运动: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刑降运动。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垂直运动的特点: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周期性:-个地区从下降0上升冬止称为一个旋回;复杂性:不同

13、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从地壳发展历史看,地壳运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是派生的。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陷和海陆变迁。4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构造、断裂构造。岩层:具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岩层产状:即岩层的产出状态,是指岩层在空间的方位。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即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皱构造: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褶曲:岩层被挤压形成的一个弯曲叫褶曲。断层构造

14、: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关系叫整合接触。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平行不整合:又称为”傩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时代不连卖,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不同。这种接触关系

15、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角度不整合:褲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上。时代不连卖,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突变;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有古侵蚀面。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沉积旋回:海侵层位是在地壳下降条(牛下形成的,而每退层位是在地壳上升条牛下形成的。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每退层(立,在垂直剖面上构成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有规律变化,表明该地区的地壳曾经历了一次下降和上升的完整过程,称为一个沉积旋回。一般每侵层立厚度大,保全较好;而每退层立厚度较薄,不易保全,甚至会出现沉积间

16、断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盘。断层的主要类型;正断层-断层的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断层的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水平方向)相对移动依据逆断层断层面倾角的大小,分为:冲断层(断层面倾角大于45);逆掩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45);枢纽断层:是指那些具有旋转性质的断层运动,断层上盘似乎绕一个轴旋转。顺地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逆地貌背斜为谷,向斜成山。大地构造学说(即地壳运动学说):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聿,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魏格纳,德,1912在大约2.5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

17、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围绕它的是一片广阔的每洋(称为泛大洋)。此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形成今天的每陆分布格局。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的残余。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迪次(1961)赫斤(1962),美1 )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接受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每沟处潜没消减,因而洋壳不断更新。2 )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在软流圈之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轴部是对

18、流圈的上升处,每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3)地幔对流说表明,不是舟行于水,而是软流圈类似传送带的作用。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1).刚性的岩石圈由巨大断裂分割成许多块体,叫(岩石圈)板块;、n、fi、陳毬坚JEZKHKi(陳掘)-H-tzSH8?SS-.、Sim-Ki(斟番)sfiiionusf除坯WH慝m)-.HES-.豊蜃-、lEnsffls-(CN湘zmiw舊06wiw%08K歸、O8ISi-ffiiKng幕=5=血、津WP盧i%s會養BI-K-8ew4wwg、-on、,i-iis鼻-Sni5-WTWWA、ii、u、-in-S-Ef-Ix

19、n、aw於、-iis-is-sfroiiflin-更#(0。毎屋疑毎3E-yKi玉lsTrri_tl畑s15%、-需41-器玉(iffi)進宀(曜CLIiffi、FrM-ffid(Mas、fii舊、iwi-、1N3-邑轟卡霜-&閒lai二)nalwsn-2)B-3为當珥|as議需暑*许注审詈fM*3SKH*玄那则隹翦注审豐嘗。uii-番0.4um6.76umS凹幕冈、SMB50%-MHH0.76umii、蚤Mi43%。10.4umii&i7%。015um,4um画。umi-8.16Jmsis、H-im、133iss豊-玄豊-&目-H蛊工岁igaaawl-ff-贏Bm尸戋卡1张尸wBBm,nl肆

20、肆進二一二豊番-(2)-(3) -、刮尿sug-、i熔、MssswiHsusip(4) tbbid-、題矗印jBIOLE羁bloLE册汁、jB3l矗舉b黛矗曲決首-曲e劭、日hpafgm-s黑讦路f普亠MJB曳甫血讦鹉、1HJ_5RawsMFg、cm3gn-ililMIinM-n-in-W隽甯Ett、1nmT100%-itAE、A100%-10、fVloo%。跚肋黑一2味厲甘決Jir粘冰、輔Tpffi=s=靖咼KSJt、n、TTdno-、TTdV0-TTds%、島身甫(e)(巴盘、飓人巴渤2丁渤lt、ne“E、Lui-nn-L1-sslfflsills、ist2.Ml-insssall、i前i

21、辭(s)專1) 曇辭(藁)會超2) H-isalg、ias當战回mrr、卑、nm.s!connw、暑_JT汁0|舉#1誇出箔二屢、12-、iT裁g雀苹。汁、冈熬w鑒囂、書-&1-2理显o.wool-5fms、3sws、IKSS:we二曙。二w鐸。4.高纬少雨带:本带因纬度高,全年温度低,蒸发微弱,大气中含水量少,故降水量也少。辐射平衡:1从整个地-气系统平均状况来看”地面和和大气从太阳得到啲能量与发射至收卜层空间的能量相等。2地-气系统内部有着复杂的能量转换和和能量输送过程。3全球年平均辐射平衡为零,但局部地区却并側此。全球范围内的气温水平分布有如下几个特点:(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而

22、不同,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北半球的1月比7月密集,表明冬季南北温差大。(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墨西哥湾流(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气温冬、夏均高于24度,称为热赤道。(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温都在南极;北半球最低夏季在极地,冬季在高纬大陆。大气降温过程:1)绝热冷却2)辐射冷却3)平流冷去P4)混合冷却雾凇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由过冷的雾滴付着于地面物本上迅速冻吉而成露:温度如在0C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霜:在0C以下,固态一冰晶。雾的分类:1辐射雾2.平流雾3蒸汽雾4上坡雾5锋面雾。云的分类

23、: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湿润系数K水量P与蒸发量E关系。全球云带:赤道多云带(2)纬度2030少云带中高纬多云带。降水类型:1对流雨2地形雨3锋面(气旋)雨4台风雨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降水日变化:大陆型:两个最大:值午后青晨,最小值夜间和午前(2)海洋型:一个最大值青晨最小值午后1.水平气压梯度力2.地转偏向力3;惯性离心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4.摩擦力自1.地专风(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形成地专风)2.梯度风风随高度的变化1.地专风随高度的变化2.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水平气压梯度: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转动使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力;惯性离心力:

24、空气乍曲线运动时,受与运动方向垂直的的惯性离心力。摩擦力:不同气层间,气一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摩擦力;白贝罗风压定律:希北半求,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北风而立,1则高压在右,低压在左。梯度风:大气中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为。埃克罗螺线:闿北半球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可得到一条风向风速随高度变化的螺旋线三层含义:1北北半球摩擦层中风随高度呈螺旋式分布2随高度升高,风速增大,风向向右偏专3.最冬风向与等压线完全一攵(-)球环流1全球气压带2行星风系(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3经向三圈环流(信风中纬度、极地环

25、流圈)4.高空西风带的皮动?和急流(二)季风环流季风角(二)局地环流1.海陆风2山谷风3焚风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型式。气团:在水平方向上性麻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锋:当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时,其间t比较狭窄的过渡区。气团的变性锋的类型:1)暖锋、冷锋、准静止锋、锢囚锋。2)冰洋锋、极锋、赤道锋。冷锋天气:1第一型冷锋或缓行冷锋(锋后雨)2第二型冷锋或急行冷锋(锋前雨)暖锋天气(锋前雨)锢囚锋(锋前锋后雨)分类:温带气旋(艮P锋面气旋,产生于极锋上)和和热带气旋(产生于赤道锋上)反气旋旋转方向:北北半球是顺时针

26、,南半球是反时针。反气旋分类:1冷性反气旋即冷高压;2暖性反气旋即暖高压天气和气候气是瞬时或短时间的大气状态;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是瞬息、万变,不稳定性的快过呈;气候有相对稳定性的慢过程。天气是气候背景上的振动,天气属于气候范畴。天气指对流层不括高层大气,气候涉及整个大气圈。气候系统特性:热力学寺性气温水温地温,运动学寺性风洋流,静力学寺性压力密度盐度,含水性。气候系统有五部分组成:1大气圈2海洋3冰雪圈4陆面(岩石圈)5生物圈R-)辐射射因子1.地球的有效效温度2地球上的庆文现象(日懸距离、狗阳高度、日照时间)气候的形成因子(二)环流因子1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2.大气环

27、流与水温异常(厄尔尼诺)(三)地理因子1.海陆分布2.洋流(对大陆东西岸气温将水的影响)3.地形(对温度降水影响)同一纬度的天文辐射,曰总量,季总量,年总量都相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郎伯定律:大气上界太H辐射强度与太P阳高度的正弦成正比,与日地3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沃克环流:赤道太平洋垂直!面上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南方涛动:扌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卩度羊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关系。(沃克)最大降水高度:同一地区山地降水量总比山下多.低纬度气唉1赤道多雨气候2热带每洋性气唉3热带干湿季气唉4热带季风气候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唉中纬度气候1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28、2副温带季风气候3副热带湿润气候4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5温带每洋性气候6温带季风气候7温带大雄气候8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唉高纬度气唉1副极地大雄气唉2极地长寒气唉(苔原气候)3极地冰原气唉气候变化史:地质时期气候历史时期气候近代气唉天文学方面的原因:1太H辐射强度的变化2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3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气候变化原因:地文学方面的原因:1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2造山运动3火山活动人类活动大气的水平运动陋擦大气环流气旋分第四章海洋与陆地水水循环的5个环节: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部降水、水分下参、径流。3个阶段:蒸发、降水、径流。水量平衡: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

29、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收入-支出=变化量OHSS8、-ss除WK產除蚤Ihhk除熏Tlwsn(粼S)KP53册口夙,?,fW?-nOHB*、除0W、-煩H爲直卅V旺世WPRS职、lffl-售驛-.(n、)ilm、1511g-、H_I-煩畀盘-_.Um_.ififfWWK窗址wi+関曙节m+ww-K、醛i夙oii-、口fflTEP善超、磨据置畐Vt-mWKS言、攜iml、fissile、SSHUKSH、w-lrT(0ss匚iprHH-K稱坦養fflfenn。滋、5HWI、4iTW苹DR、nmTsiis-fe(Ioffistnwn-1河槽集流过程在降水停止后还将继续很长时间。这个阶段包括雨水由坡面进

30、入河网,最后流出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它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高潮低潮潮差大潮小潮顺潮对潮洋流分类:摩擦流(风海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倾斜流、密度流和补充流)和潮流.流量全球水量平衡: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蒸发量之和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和和陆地降水量绝大部分,海洋是大气水分和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只有小部分来源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瓦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径流计量单位:1.流量Q:

31、在单位时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Q=Av,A为过水断面面只;v为水流的平均流速。2. 径流总量W:在一特定时段内流过河流测流断面的总水量W=QT,T为时间(秒);Q为时段平均流量。3. 径流模数M:单位时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4.径流深度y: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即得到径流深度5. 径流变率:(模t比系数攵K)任何时段的径流值M1、Q1或y1等,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MO、Q0或yO之比。6. 径流系数a: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与同期降水量x之比。用百分数表示河流补给:1.|降水补合2.融水补合3.地下水补合4.湖白与沼泽水补合5人工补合河流分类原则I:1)以河流的水源乍为河流最

32、重要的典型标志,按照气候条件对河流ffi行分类;2)根据径流的水源和最大径流发生季节来划分;3)根据径流年内分配的均匀程度来划分;4)根据径流的季节变匕按河流月平均流量过程线的动态来划分;5)根据河槽的稳定性来划分;6)根据河流及流域的气候、地貌、水源、水量、水情、河床变化等综合因素来划分。我国的何流分类1.东1北型河流1)由于冰雪消融,形成春汛,春汛流量较小。2)春汛延续时时间较长,可与雨季相连卖,春汛与夏汛之间殳有明显的低水位3)河水结冰,结冰期间少量地下水补合。4)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全年流量变化较小。2.华1北型河流1)每年有两次汛峰,两次S水,2)夏汛和和雨期相符合,夏汛与春刊间

33、有明显的水期,甚至断流,造成春季严重缺水现象。3)雨季多暴雨,洪水猛烈而径流变幅大。3. 华南型河流1)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有充沛的雨量,汛期早,流量大。2)雨季长汛期也长,梅刊,台风刊。3)最大流量和和最高水位出现1在台风季。4. 西南型河流包括中、下游干支流以lb的长江、汉水、西江上游及云贵地区的河流,一般不受降雪和冰冻的影响。径流变化与降水变化规律一致,78月洪峰最高,流量最大,2月份流量最小。河谷深切,洪水危害不大。5. 西1北型河流1)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补合2)产流区主要在高山区6. 阿尔泰型河流,以积雪补给为主7. 内蒙古型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或兼有雨水补合。8. 青輕河流冰雪

34、补给为主,东南边缘的河流主要为雨水褴地下水的物理性质:1温度2颜色3.透明度4上比重(波美度)5导电性6放射性7嗅感和味感岩石的水理性质:岩石与水作用时,表现出不同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等。容水性:指岩石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能(容水度)。持水性:岩石依靠分子力和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度)。给水性:饱水岩石能够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流出的水的体积与储水岩石体积之比,称为给水度。透水性就是岩石的透水性能。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地下水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永久硬度、暂时硬度(德国度)地下水分类按埋藏

35、条(牛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按其储存空隙的种类又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湖泊的分类1据水的来原,分为海迹湖和陆面湖。2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3根居胡水的矿化程度,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4按胡水温度状兄,分为热带湖、温带湖和极地湖等。5以胡水存在的时间,分为间歇湖、常年湖。沼泽:通常n比较平坦或稍为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沼泽形成过程: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成冰作用也分冷型和和暖型两类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重吉晶渗浸和和冻结成冰。粒雪化过程:可以分为冷型和口暖型两类冰JI分类:1)山岳冰川(悬冰川、冰斗

36、冰川、山谷冰川)2)大陆冰川3)高原冰川4)山麓冰川;据活动性分为积极冰川、消极冰川和死冰川;依温度分温冰II和令冰川两类雪线:多年只雪区和季节只雪区之间的界线第五章地貌地貌成因:构造运动,气候因素,岩性,人类活动。地貌动力亦称营力基本地貌类型:山地?和平原,(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山间盆地的总称)极高山5000高山3500中山1000低山。丘陵相对高度小于100m。平原按表面形态可分为平坦”倾斜,凹形,起伏平原;影渤力分为熔岩,喀斯特,:冲积,海成平原。高平原可分为切割高原和波状高原。南极冰雪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卡拉哈利高原。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4)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5)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或崩解;化学风化(水化乍用水解乍用溶解乍用氧化乍用);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土,蒙脱石,伊利石。风化壳或残积物: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堆只风化壳。风化壳基本特征1)由于各地风化作用强度与风化产物就地残留的条件不同风化壳空间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很大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