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核舟记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157161503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PPTX 页数:25 大小:739.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核舟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核舟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核舟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核舟记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核舟记课件 新人教版(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111核舟记核舟记1字词盘点字词盘点1.读生字2.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23456.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泛赤壁”是主谓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主语承上一分句宾语省略“核舟”)中轩敞者为舱(用动词“为”表示判断)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用动词“为”表示判断)(2)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3)省略句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居”“隐”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6作家作品作家

2、作品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他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核舟的形状、构造以及舟上的人和物等,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课文结构课文结构7课文全解课文全解文言快译核舟记魏学洢891011121314151617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本文为我们介绍了精巧至极的桃核做的小舟,如此小的东西,上面却又刻有那么多的物品和人物,作者是如何清晰交代的呢?作者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层次井然,又突出重点。第一段总写王叔远技艺的高超,属

3、于略写,寥寥数语就将王叔远精湛纯熟的工艺作了概括的介绍。第二段重点写船舱,是详写,不仅写了箬篷、小窗、栏杆几部分,而且写到了窗户上的题字,并且连刻字的颜色也交代了:“石青糁之。”这是因船舱高起而宽敞,是极引人注意的地方,再加上窗户可自由开闭,这又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因此对这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3段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神情。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是略写。第5段介绍船背的题字和篆章,是略写。末段,将全核舟的人、物雕像的数目作了总计,并赞扬了王

4、叔远高超的技艺,是略写。18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1核舟记之所以写得成功,除了归功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外,有人说还得借助于丰富的想象。你能否就文章内容举例分析一下?核舟记写的是件静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静中取动,写得情趣盎然。例如写苏、黄共阅一手卷,黄鲁直“如有所语”,核舟刻得再生动,也仅能刻出其神态,至于他们到底在干什么,还得需想象而得知。再如:对二位舟子的描写,一“若啸呼状”,一“若听茶声然”,这是作者的猜测,是作者依据其神态,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出来的。这些虽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然而都是在观察客观物象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因而又都是符合逻辑的。应该说,本文之所以如此传神,如此形象、生动,给人以如此

5、亲切、自然之感,都是作者拥有的丰富的想象力的功劳。否则,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解说词而已。19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摹写舟中人物情状,采用写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不仅是一幅画,又是极细腻的描写。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这些描写突出了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20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

6、一一介绍?参考答案:本文结构总分总,分述部分按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分段第一层(第2至4段)介绍舟的正面,显示出雕刻家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此层又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船舱。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作者在介绍主要部分内容时,先介绍船舱,再介绍船头和船尾。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

7、其自然地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21三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2参考答案: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简洁

8、的特点。2.“约”、“可”二词,说明作者没有加以肯定,仅是猜测,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3.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23四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不同在哪里。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24参考答案:1.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2.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3.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刻了用箬竹叶做的船篷,刻了船桨,刻了茶炉,刻了茶壶,刻了手卷,刻了念珠各一个;刻了对联、题名和篆文,刻字共三十四个。综上来看,古代汉语中,数词和它所限制的中心语直接搭配,不借助量词。如“一楫”“一手卷”。数词也可以放在句子末尾,表示数量,如“篆章一”。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直接和中心语搭配,中间要借助量词,组成数量短语。如“三个人”“一句话”“去三趟”等。有大量的量词,是现代汉语的一大特点。2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