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56940696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孙耿镇中心小学路海英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出去旅行时我们一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李叔叔这次旅行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想知道是什么?课件演示 情景图2、师:你从这幅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1: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生2: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生3:李叔叔自行车上有一个表,记录着路程

2、,时间和速度。3、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课件演示)二、探究新知(一)体验加法的意义1、师: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解答?2、学生自主列式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4、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5、学生思考回答。6、教师小结: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是用加法计算。这两个算式之间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7、学生讨论交流。8、指名回答。9、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0+56=56+40(二)概括规律1、师:你们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请同学们在练

3、习本上写一写。学生举例,汇报。教师板书2、师:请观察这几组算式,与同桌说说你的发现。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肯定)教师选择性板书。3、课件出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4、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三)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1、师:刚才同学们举了一些加法交换律的等式,那你们还能在举一些例子呢?学生继续举例子。2、师:同学们,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不能)想一想,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把这些等式都能概括出来。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汇报。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并让学生说说这些分别表示什么呢?5、师:刚

4、才同学们分别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请看老师的,是不是和你们的一样?课件演示:甲数 + 乙数 = 乙数+甲数 + = + a + b = b + a6、师: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7、学生齐读 a + b = b + a(四)加法交换律的应用。师:我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喜欢。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生:验算加法。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1、火眼金睛250 + 80 = 80 + + 65 = + 36300+600 =+ + = +16 +a = + 153+ = 57 + 2、判断: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的打“”,

5、错的打“”。(1)甲+乙=乙=甲 ( )(2)254+100=154+200 ( )(3)459=945 ( )3、完成练习五第1题。4、完成练习五第3题。5、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比一比。 12 + 49 + 8 12 + 8 + 496、怎样算简便。 23 + 69 + 17 36 +1716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加法交换律说课稿孙耿镇中心小学 路海英一、说教材 我所讲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加法交换律的知识。加法交换律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学习并运用加法交换律的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运算

6、。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能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和推理能力。 过程和方法: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

7、出加法交换律。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真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科书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变革。为了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我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植树的情景,这样处理能从学生熟悉和贴近的生活实际入手,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不觉得陌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进入学习情境,并及时渗透环保教育。(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先引导学生走入植树的情景,让学生解决植树情境中的问题,并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一个用加法解

8、决的问题,并用两种方法解答;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算式,说一说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但学生这时的感受还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仅仅通过3组算式得出来的规律,还不具有普遍性。教师这时就因势利导,让学生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来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加法交换律。使加法交换律的发现,以至到抽象出定律的过程,都真实的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真正体现了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 (三)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加法交换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把那种童稚而真实的想法体现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也

9、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抽象能力,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 (四)教给学生探索数学的方法,遵循发现验证应用这一教学主线。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我遵循先引导观察,然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的一个思路来进行教学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孙耿中心小学 路海英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

10、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

11、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